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广大科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挑战,呼唤智慧。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个人感悟: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5376.htm
一、巧妙设置导入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高效的课堂,其新课导入必须精准、高效、实用,才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好比一把钥匙,灵巧地开启学生的科学探究之门。
根据科学课的课题不同,应选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在上《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教师采用魔术表演来导入:教师在课前先准备一个里面放置一块磁铁的兵乓球,然后教师把另一块磁铁藏在了衣服里。上课时,教师问: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我不用手就能把兵乓球放在衣服上,你们相信吗?学生摇摇头表示不相信,于是,教师就把兵乓球放在了事先固定在衣服上的磁铁的位置上,然后老师放开双手,有磁铁的乒乓球被吸在了衣服上。学生顿时在课堂上“哇”地兴奋地叫起来,这个魔术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马上有学生举手想了解为什么兵乓球能在衣服上固定而且还可以移动!大家纷纷议论起来。用魔术表演的导入方法,用的时间短,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新课的导入简单高效。
在新课的导入上,除了应用小魔术、小游戏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多样化,方式灵活,精简快速地贴近课题。
二、创新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
教学是根据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是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优化科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实施最佳教学方案,将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1.精选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我们应该从科学学科的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牢记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利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如上《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以下处理:针对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观察土壤,设计土壤所含的主要成分的探究方案,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探究土壤各种的成分(主要指水、空气、砂、黏土和腐殖质),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土壤中有什么。其中土壤在水中搅拌沉积实验产生分层沉积现象,证明构成土壤最基本的物质是砂和黏土,用烧的方法使土壤中含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发生燃烧现象,证明土壤中含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在以上各个实验获得证据的基础上,然后再综合认识土壤是由多种物质混合构成的。这些实验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土壤里有砂、黏土、腐殖质等成分,而且学生也可以从实验中学习到分析研究物质的方法。
2.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效率不高一直是困扰广大科学教师的一大难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学结构不够优化。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在科学课堂上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做到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顺序必须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如在上《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有一个环节就是要让土壤进行沉积,然后对土壤的分层进行分析。可是土壤的沉积不是马上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体现。这个时候必须把这个环节提前到导入新课后马上进行,然后才有时间让土壤进行沉积。当课堂进行到对土壤沉积分析时,学生做的土壤沉积实验也差不多好了,刚好可以结合这个教学环节进行对土壤沉积的分析。如果按部就班,上到土壤沉积实验时才进行沉积,不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是无所适从,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更谈不上向课堂要效率了。
3.重视预设生成
科学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结合点在于学生。所以在课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年龄特点等有一个课前预设或了解,对课堂进行的每个环节上学生可能有什么反应,必须心里有数,提前预设。如:在上《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一课时,对每次加入的盐量必须要有个标准,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大家决定用“一平匙”作为每次加盐的标准,尽管有了这个标准,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是要进行教学预设:由于学生上实验课时很兴奋的,还有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计量概率比较粗放,再加上一些小学生粗心和马虎的特点,在课堂实验时学生每次加盐量可能是“一平匙”吗?那么,每组的“一平匙”可能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统计数据的时候该怎么提出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处理呢?这些问题的预设,将有利于教师机智地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冷静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所以,课前的教学设计应是个弹性设计,在执教科学课课堂时就要兼顾到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只有把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科学合理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科学的组织指教师教学实施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就是说在教学组织上经常会出现意外的情况。教学是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无论怎样周全的教学计划也会在课堂上发生一些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象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修改教学计划,重新组织教学,灵活地开展教学。如,在上《摆的研究》课文时,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问:你觉得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有的同学说摆锤,有的说摆线,有的说摆的力量等,可是有一个同学却说:和风有关系。教师通过询问知道了他坐在教室电风扇旁边,他认为风可能造成了摆的快慢不同。出现这个情况怎么办呢?教师立即对该同学的观点给予肯定!说:没错,风是会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比如在奥运会的100米比赛中就很注重选手的成绩是否在规定的风速跑出来的。那么风对摆的快慢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想可以在课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学生很高兴地答应了。科学、灵活地组织教学需要科学老师对问题敏锐的觉察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科学课教学应在课堂组织上引导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及时果断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灵活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防止课堂干扰,减少教学中断,使教学朝着高效率的方向前进。
此外,恰当的鼓励性课堂教学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标》指出的评价方向,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张贤金)
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广大科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挑战,呼唤智慧。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个人感悟: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5376.htm
一、巧妙设置导入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高效的课堂,其新课导入必须精准、高效、实用,才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好比一把钥匙,灵巧地开启学生的科学探究之门。
根据科学课的课题不同,应选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在上《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教师采用魔术表演来导入:教师在课前先准备一个里面放置一块磁铁的兵乓球,然后教师把另一块磁铁藏在了衣服里。上课时,教师问: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我不用手就能把兵乓球放在衣服上,你们相信吗?学生摇摇头表示不相信,于是,教师就把兵乓球放在了事先固定在衣服上的磁铁的位置上,然后老师放开双手,有磁铁的乒乓球被吸在了衣服上。学生顿时在课堂上“哇”地兴奋地叫起来,这个魔术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马上有学生举手想了解为什么兵乓球能在衣服上固定而且还可以移动!大家纷纷议论起来。用魔术表演的导入方法,用的时间短,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新课的导入简单高效。
在新课的导入上,除了应用小魔术、小游戏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多样化,方式灵活,精简快速地贴近课题。
二、创新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
教学是根据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是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优化科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实施最佳教学方案,将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1.精选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我们应该从科学学科的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牢记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利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如上《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以下处理:针对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观察土壤,设计土壤所含的主要成分的探究方案,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探究土壤各种的成分(主要指水、空气、砂、黏土和腐殖质),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土壤中有什么。其中土壤在水中搅拌沉积实验产生分层沉积现象,证明构成土壤最基本的物质是砂和黏土,用烧的方法使土壤中含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发生燃烧现象,证明土壤中含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在以上各个实验获得证据的基础上,然后再综合认识土壤是由多种物质混合构成的。这些实验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土壤里有砂、黏土、腐殖质等成分,而且学生也可以从实验中学习到分析研究物质的方法。
2.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效率不高一直是困扰广大科学教师的一大难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学结构不够优化。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在科学课堂上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做到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顺序必须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如在上《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有一个环节就是要让土壤进行沉积,然后对土壤的分层进行分析。可是土壤的沉积不是马上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体现。这个时候必须把这个环节提前到导入新课后马上进行,然后才有时间让土壤进行沉积。当课堂进行到对土壤沉积分析时,学生做的土壤沉积实验也差不多好了,刚好可以结合这个教学环节进行对土壤沉积的分析。如果按部就班,上到土壤沉积实验时才进行沉积,不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是无所适从,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更谈不上向课堂要效率了。
3.重视预设生成
科学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结合点在于学生。所以在课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年龄特点等有一个课前预设或了解,对课堂进行的每个环节上学生可能有什么反应,必须心里有数,提前预设。如:在上《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一课时,对每次加入的盐量必须要有个标准,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大家决定用“一平匙”作为每次加盐的标准,尽管有了这个标准,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是要进行教学预设:由于学生上实验课时很兴奋的,还有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计量概率比较粗放,再加上一些小学生粗心和马虎的特点,在课堂实验时学生每次加盐量可能是“一平匙”吗?那么,每组的“一平匙”可能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统计数据的时候该怎么提出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处理呢?这些问题的预设,将有利于教师机智地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冷静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所以,课前的教学设计应是个弹性设计,在执教科学课课堂时就要兼顾到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只有把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科学合理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科学的组织指教师教学实施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就是说在教学组织上经常会出现意外的情况。教学是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无论怎样周全的教学计划也会在课堂上发生一些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象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修改教学计划,重新组织教学,灵活地开展教学。如,在上《摆的研究》课文时,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问:你觉得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有的同学说摆锤,有的说摆线,有的说摆的力量等,可是有一个同学却说:和风有关系。教师通过询问知道了他坐在教室电风扇旁边,他认为风可能造成了摆的快慢不同。出现这个情况怎么办呢?教师立即对该同学的观点给予肯定!说:没错,风是会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比如在奥运会的100米比赛中就很注重选手的成绩是否在规定的风速跑出来的。那么风对摆的快慢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想可以在课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学生很高兴地答应了。科学、灵活地组织教学需要科学老师对问题敏锐的觉察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科学课教学应在课堂组织上引导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及时果断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灵活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防止课堂干扰,减少教学中断,使教学朝着高效率的方向前进。
此外,恰当的鼓励性课堂教学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标》指出的评价方向,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张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