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_历史成本和固定成本_基于主观主义经济学的解释_戴泽伟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机会成本、历史成本和固定成本

———基于主观主义经济学的解释

戴泽伟 张正勇

[提 要] 新古典经济学在成本的论述上,并没有坚持机会成本观,与其“个人选择”的。本文以主观主义经济逻辑起点冲突。而主观主义经济学在成本观阐述上,坚持了“个人选择”学的思想为前提,采用逻辑演绎的方式系统论证了如下命题:(机会成本”等同于效1)如果“

)记录企业过去行为结果的历史成用,那么,非货币性收益是如何从证券定价函数中消失的?(2)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否会导本制度,在什么前提下,能够传递出对证券定价有用的信息?(3)陌生人社会的崛起,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非货币致个体决策上的差异?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在企业的最终产出受到性收益的不可转让性,导致对证券的定价,无需考虑非货币性收益;(2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外部资源冲击,而这两者无法直接定价时,记录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行为结)受制于要素交易契约形式的外生性和市场果,将有助于间接预测不同证券持有的机会成本;(3按类别交易,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将会带来不同的决策风险,进而需要对其做出区分。

[关键词] 机会成本;历史成本;固定成本

机会成本”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无视榜自己遵循“

一、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门以“个体选择”和“机会成本”为基础来构建自己逻辑体系的学说,并明确指出经济学中的成本是机会成

[]1

本,而非历史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古典经

在短期决策中存在着“固定成本”的概念。

分析个中缘由,可能在于新古典经济学在实质)的“上依然沿用了马歇尔(客观成本”Marshall

3]

,将成本与资源耗费、牺牲等概念相联系。传统[

这种关于成本的理念实际上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吸

[1]

收。所以,新古典经济学在利润函数的构建过程

济学已经在形式上接受了“方法论个人主义”这一奥

[]2

但是,从实质上来讲,新古典经地利学派的传统。

中,并没有真正在成本函数中考虑到要素的潜在利润。否则,在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那种理想环——信息成本为零———情形下,将不会存在利润境—

4]①[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在模型构建中所展现出

济学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所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是难以自洽的。这在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成本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一方面标的分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来的利润,本质上还是“成本”

* 戴泽伟,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邮编:611130,电子信箱:dzw1984517@163.com;张正勇,南京财经大学会

——基于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团队项目资助。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计学院。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创新团队—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① 奈特认为,利润的产生完全取决于决策视角下的预期情形和实际情形之间的差异。当市场中的参与者都能够无差异地准确预测未来情形的产生,那么,预期的未来情形能够准确地在现行市价中进行调整,进而表现为成本因素,而非利润因素。56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虽然有学者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已经在很大程方法论个人主义”度上吸收了主观主义流派关于“

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观点,都坚持机会成本

[5]

观。但是后续的分析会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和主

[3]

与之前古典学派相比,马歇尔的主要贡献成本。

牺牲”纳入在于,他将一些隐性要素可能发生的“

了成本的分析结构。实际上企业的供给,并不仅仅取决于显性要素的耗费,而且还与隐性要素的耗费相关。马歇尔将隐性要素纳入到供给模型中,将使得其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更为强大。

但是,从马歇尔关于成本的界定来看,他更关注资源所发生的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负效用,而与次优方案”并没有直接联系起来。马机会成本的“

歇尔关于成本的这种思想,实际上,直到目前为止,是新古典经济学构建生产函数模型的起点。在主流的利润最大化模型中,虽然他们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是机会成本观,但是其关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阐述,在实质上依然是资源耗费的理念。否——信息为零的条则,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件出发,无法推导出利润最大化的概念。所有要素在信息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是否存在完全竞争)都将进行有效调整,进而使得要素产出价值在考虑折现因素后,完全等同于要素价值本身,在这种条件下,不存在利润概念,进而也并不存在利润最大化的概念。这使得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在利润函数构建上的逻辑难以自洽。

(二)经济学成本与个体选择

在1边际革命”思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潮的影响,经济学家开始将成本与个体选择相联系,这也就奠定了今天的机会成本理念。

)伦敦学派的早期学者威克斯蒂德(Wicksteed6]

,已经用于特定用途的生产性资源并不会曾指出[

对产品的最终价值带来影响,而通过作用于供给来影响产品最终价值的成本,应该是预期成本,这种

观主义流派关于“成本”的认识,存在着一个非常细微,但是又极其重要的差别。这种差别,将使得新古典经济学和主观主义经济学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会呈现非常明显的差异。从理论构建的自洽性上来看,主观主义经济学关于成本的认识,可能更具有合理性。

接下来,笔者将剖析新古典经济学和主观主义经济学这种细微但是又重要的差别,并阐述主观主义经济学关于“成本”认识的合理性。如果笔者论证逻辑是有效的,那么,是否意味着需要重新建构现有理论或者理论指导下的实务?或者说,如何采用主观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来对现实中的一些悖论进行更有效的解读,这是本文试图完成的工作。

二、对经济学各流派关于成本观点的解读

为了避免论述的冗余,这里主要试图对新古典经济学和主观主义流派关于成本认识的演进做一个

①简单的综述。

(一)经济学成本的资源耗费观②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曾隐约地谈到他关于成本的认识。马歇尔指出,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各种不同努力,还有节制使用或者储蓄商品所用资本而需要的等待,所有这些努力和牺牲加在一起,叫做商品生产的实际成本,对这些努力和牺牲所必须付出的货币额叫做商品生产的货币

边际革命之前的学者,更偏好于将成本定义为资源所实际发生的耗费,而很少考虑机会成本概念,所以,笔者对在笔者看来,资源耗费和历史成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这样来理解。会计学中历史成本形成的基础就是资源耗

机会成本的讨论从马歇尔开始。

费,即过去交易中,为了实现各种目的(尤其是取得或者生产某种资源和商品)而发生的价值牺牲或者资源耗费。而资源耗费概念本身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并没有和具体目标相联系,主要表示资源服务潜能的减少。服务潜能是早期会计学者尤、坎宁的《其重视的一个概念,在斯普瑞格的《账户哲学》会计中的经济学》等著作里面,在对资产进行定义时,都尤其强调服务潜能。而资源服务潜能的减少,就是本文意义上的资源耗费。经济学者马歇尔等人所强调的成本观,实际上应该看作是会计学中资源耗费观的起点。只不过马歇尔论述的成本中还包括了隐性生产要素,而会计学中的资源耗费观,基本上不涉及对这些机会成本因素的计量。所以,按照马歇尔这种观点,实际上人们只需要在显性会计利润中扣除隐性要素的机会成本,就会得到经济利润。这种经济利润观也是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学者所认同的观点。

57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预期成本是为了“生产特定物品”而放弃的选

[7]

威克斯蒂德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成本”与择。

,如果其纳入了“纳入决策的“成本”个人选择”的范畴,那自然也就不满足外部性定义。布坎南同时指出,成本是建立在个人预期基础上的,只是存在于决策者头脑中的内容,一旦决策做出,那么,成本也随之消失,即机会成本永远不会在现实中存在。这也就导致机会成本永远无法进行外部记录和观察。这种理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与成本相联系数据的客观性。

上面列举出了西方一些重要学者关于成本概念的认识。他们关于成本的理解,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经济学的成本”只是指“机会成本”或者所放弃次优方案的潜在收益。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也是明显的。这种分歧就是放弃次优方案的潜在收益究竟是指什么?货币收益抑或效用?这种差异虽小,但是却会导致经济学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论建构。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威克斯蒂德、奈特等人都坚持认为,机会成本是指放弃次优方案的货币收益或者实际商品;在此之后,特别是随着米塞斯、哈耶克和科斯、瑟尔必等人的推动,学者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所放弃的次优方案的潜在收益应该是效用,而非货币收益。后面这类学者,被人冠之。科斯较为明确地指出了产生以“主观主义流派”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非货币性收益的存在。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则在他们的论述中,更为强调这种差异,明确指出,成本估值只能够由决策当事人做出,否认了与决策相关的经济数据的客观性。

为什么这种差异如此重要?或者说,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机会成本究竟是“货币收益”还是“效?原因如下。用”

,那么,由如果认为机会成本是“货币收益”于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本身具有客观性,进而使得“货币收益”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利润函数的构建,都是基货币”为基础来产生的。这种客观性的好处在于“

于,将有利于证伪或者证实一些经济理论。否则,不可观察,或者不客观的东西,难以证伪或证实。

“放弃方案的价值”相关,这种观点奠定了“机会成本”与“个人选择”的联系。

)也曾指美国早期学者达文波特(Davenotp

,出,作为影响决策的成本,是一种“主观现象”是决策者个人范畴内的事,依赖于他们做出决策时的具体选择情景。这种观点,则间接指明了与决策

[8]

相关成本的主观性。

)曾指出,商品的机会成本,应奈特(Knihtg

该由舍弃的产品来进行衡量,而不是“痛苦”或者

[4]资源耗费来进行衡量。

)认为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收科斯(Coarse

支发生时间点的差异,行动方案可能同时表现为货币上的损益和非货币上的损益,从这个视角来看,成本与收入是不能准确地以货币形式来表现的。

[9]

)在其经济学名著《米塞斯(人的行为》Mises

中,对成本做出了如下界定:成本等于人们对为达到所欲目标而必须放弃的满足所赋予的价值,成本是人们对评价最高的,渴望实现但又尚未实现的满

[10]

足所赋予的价值。

)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瑟尔必(Thirlby

更加深化了主观主义经济学对成本的理解。他指出,成本概念是与个体的行为选择相联系,个人在选择过程中所放弃的收益,只是个人在决策那一刻的自我心理评价。这种评价不可能被第三方探知并有效记录。同时,瑟尔必也明确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对长期和短期概念的区分。

[11]

)在其名著《布坎南(成本与选择》Buchanan

中对与选择相关的成本,做出了一些界定,这种界定可以被视为主观主义经济学关于成本最为全面和综合的认识。布坎南指出,从影响选择的成本来看,成本只会由决策者本人承担,并不会由第三方承担,这个概念,实际上否定了通常意义上的外部性成本①的概念,或者说外部性成本在逻辑上并不

[7]

满足经济学成本的定义。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

学所界定的外部性成本,并不是“个人选择”时所

从主观主义流派关于成本的观点出发,可以发现,成本是指进入个体选择决策时,对决策施加影响的因素,是影

响选择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而外部性实际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影响选择的原因。5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但是,这种观点,所带来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

当成本能够因为货币而客观度量时,实际上作为第三方就可以以某种方式来间接衡量决策者所放弃的机会成本,进而使得第三方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来评判当事人是否处于“理性”状态,或者决策者是否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这将会使得建构理性”主义的状态①。实际现代经济学处于“

上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往往存在帕累托最优或者帕累托改进的说法,其前提就在于假定他们能够了解决策者的真实收益,如果第三方无法了解决策者的真实收益,实际上,第三方很难判定,决策者是否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否需要改进?

当成本是指所放弃次优方案的效用,并且这种效用只能够由决策者进行评价时,第三方就无法客观记录或者观察决策者的效用。当第三方无法客观记录或观察决策当事人的效用时,自然会导致第三。所以,方无法评判决策者是否处于“理性状态”在米塞斯那里,坚持认为所有个体都是理性的,个

②换言体在效用层面的感知是经济学研究的极据。

的收益,仅仅只是指货币收益,那么,在逻辑上是难以自洽的。因为,无论是货币还是具体的商品,个人之所以需要选择,其最终还是依赖于它们给人带来的效用。韦森曾借助于一种思想上的试验来论

[5]

证这种合理性。他指出,如果认为成本仅仅是所

放弃方案的货币收益,那么,所放弃方案的货币收益又是由什么构成呢?无限追溯,只有两个因素:劳动或者效用。明显是后者更具有解释力。成本是指所放弃次优方案能够带来的效用,而这种效用只有当事人能够予以评判。

即使决策过程中要素货币性收益具有客观性④,那么,另外一个导致成本主观性的重要因素,人们也很难予以否定。即人们实际上无法事先界定任何个体在决策时,只会考虑货币收益,而不

[9]考虑非货币性收益。科斯认为,导致成本数据主

观性的一种根本因素在于非货币性收益的存在。在生产要素层面的决策,很难清楚地说明个体仅仅是,考虑货币性收益的。实际上,作为具体的“人”在做出各种决策时,不仅可能会考虑行为所带来的货币性报酬,还可能会考虑荣誉、社会地位、辛苦程度等。而这种非货币性收益,仅仅只有决策当事人能够感知,而任何第三方很难对其有效量化。这种非货币收益的主观性,将使得成本概念具有主观性。

所以,与个体选择相联系的成本概念,在逻辑上,应该是主观的,其放弃方案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决策者来进行评判的。这种理念,可以防止人们陷入“理性自负”的境地,这将使得

[12]实践中的制度建构更为谨慎。

之,任何人无法评判决策当事人是否是理性的。在此逻辑下,经济学关于制度和个人行为的分析是属于演进理性③的。

(三)主观主义经济学成本观点的合理性如果将经济学视为一门“选择”的学科,那集么,这种选择必然与特定个体相联系。虽然“体”也会做出各种决策,但是,当试图深入分析这些决策时,必然会考虑“集体”中的个体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这也就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核心观点,需要将所有的现象还原到个体如何做出决策,是现代经济学所坚持的分析方法。

如果认为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个体的选择,那么,另外一个概念自然相伴而生。个体在选择时,如何评判其收益或者成本。如果备选方案中

①②

当然,从成本的主观性出发,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从选择的视角下来看,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根据张五常等学者的观点,在做出选择的那一

建构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第三方可以判断决策当事人是否处于一种理性状态,进而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和调整。,中国台湾学者夏道平将其翻译为“,本文沿用了这种翻译,表示不容极据一词对应的英文是u极据”ltimateiven g演化理性的显著特征在于认为,决策当事人是否理性是无法由第三方进行讨论和分析的。在这种情形下,第三方

分析或者探讨的。

就不能随意调整决策当事人的行为。而决策当事人,通过学习、模仿等行为来使得其获取竞争优势,进而在社会演化中生存下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假定每个人对货币收益的评价都是一样的。如果每个人对货币收益的评价都是一样的,那么,

59

追求效用最大化和追求货币收益最大化实际上是等价的。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刻,所有的成本都可变,都满足经济学成本的概念。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试图对影响决策的成本进行分类似乎没有必要。这在科斯和瑟尔比那里也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明确反对关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类。

(四)悖论的提出

从成本的主观性出发,可以看出真正导致会计成本与经济学成本相割裂的情形是在主观主义经济学流派,而不是在正统新古典经济学。沿用马歇尔的“客观成本”理念,许多经济学者得出这样一种经济学利润与会计学利润的联系,即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在这种逻辑下,会计利润依然构成了经济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相比,只不过是没有考虑隐性要素的成本。

而主观主义下的成本概念,这种联系并不存在。这里的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都是面向未来的估计,是主观意义上的范畴。决策之前已经发生的成本支出,如果说对决策有影响,那么,也是通过作用于经济收益或者机会成本来进行判断的,而不是直接构成决策的变量。此种理念,直接导致了经济学与会计学关于成本概念的巨大冲突。这也成为众多经济学家指责会计学中历史成本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承认主观主义流派观点更具有合理性,那么,必然会在资产定价、历史成本与固定成本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中产生一些悖论。

悖论一:主观主义流派的分析起点是个体的效用函数,换言之,其机会成本概念也是由“效用”构成的。在要素投资层面,当机会成本与个体相联系时,逻辑上并不能直接否定要素的投资报酬中不,但是为什么目前在研究证包含“非货币性收益”券产品定价时,往往以未来现金流为基础,而不考?换言虑证券产品中可能包含的“非货币性收益”之,如何从可能包含了非货币性收益的效用函数中

推导出只包含了未来现金流的定价函数?在对此悖论的解读里面,笔者试图论证,证券定价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这一理念的适用范围或者基础。

悖论二:如果承认主观主义流派关于成本的认知更正确,或者逻辑建构更完善,那么,现实中的

①如何和这种财务会计所沿用的“历史成本制度”

机会成本相联系。记录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行为结果,究竟能够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或者判断持有投资标的的机会成本?在对此悖论的解读中,笔者试图论证,历史成本制度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是有效的,能够传递出与证券定价相关的信息,而并非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公允价值更具有相关性,而历史成本之所以被采用,仅仅是因为其可靠性,尤其是可验证性。笔者试图指出,在记录特定交易时,历史成本制度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够传递出外部市场不可能获知的信息。笔者这种思考既不同于规范研究范式下的学者,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或者现值计量将会传递出更多对证券定价有用的信息;也不同于实证范式下的研究者,通过资本市场上的数据来判定哪种计量属性更具有信息含量。而是试图通过逻辑上的构建,来思考在定价领域,记录企业过去的行为,在什么情形下或者条件下,能够传递出对定价决策相关的信息。

悖论三:在主观主义流派的一些学者那里,普遍反对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但是笔者发现在实务中企业家们依然喜欢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为什么这些企业家会做出这种区分?这种区分有什么益处?对此悖论的论证,将有利于厘清固定成本在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对固定成本的认识,既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在短期范围内,固定成本与决策无关,也不同于一些主观主义流派学者的观点,认为在决策时,不应该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要对历史成本制度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在文章的论述中,其更可能表示一种传统的会计模式。这种

)资源在初始计量时,按照为获取该资源而支付的代价来进行计价。这一点实际上和公允价值模型模式包含以下特征:(1下,资产入账价值的初次确认差异不大,除非该交易是非自愿的。(2)资源除非被企业内部使用、耗费或者处置,那么,就不应该考虑该资产现有的市场价格或现值。这一点应该是历史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型一个比较核心的差异。(3)传统制度下,强调收入实现制及与其相关的配比制原则,而公允价值模型强调资产在持有过程中价值变化的确认与计量。60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体化和明晰化。

三、非货币性收益与证券定价

发展

(一)非货币性收益对要素报酬的影响在消费品领域,个体在不同的消费品之间做出选择。消费者选择某项消费品,在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必然意味着其会丧失使用相同资源消费其他商品所带来的效用。而个体对商品具体效用的判断,在米塞斯等人那里,是经济学的极据。即任何人不可能准确知晓具体某项消费品给当事人带来的满足程度。如果说这种观点没有异议,许多人可能是接受的。但是将这种观点纳入关于要素交换的思考时,可能会存在争议。即许多经济学者认为,要素的价值取决于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价格。由于商品价格具有客观性,而要素与商品之间的生产函数往往是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的,那么,要素的价值或者其机会成本往往具有很高的客观性。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在生产理论模型的构建中都是以货币性收益作为基础的根本原因。

但是正如前面主观主义流派学者的分析,即使在要素市场的分析中,依然无法排除决策者在选择。即人们无法先非货币性收益”的过程中不考虑“

入为主地认为,要素使用者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例如,劳动生产者必定追求“货币收益最大化”在决定其职业选择时,并不必然选择单位时间产生最大化货币收益的项目,其还可能考虑职业的荣誉

[13]

程度,职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适等。当引入了9]

,人们很难对这些要素这些非货币性收益项目后[

(二)基于现金流的证券定价与陌生人社会的作为具体的股权投资者和公司代理人,当他们作为“个体”存在时,实际上都不能单纯地说,他们只是偏好于货币性报酬或者非货币性报酬。在现实中,作为具体的个人,他们在考虑具体的投资项目时,都会考虑货币性报酬和非货币性报酬,或者

[4]

换言之,人们在他们偏好于这两者之和最大化。

考虑如何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规范性命题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代理人不会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事,使得股东利益受到伤害,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因为资本成本过高而受到损害。如果试中立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人们也有可图站在“

能需要考虑在制度层面上过度考虑股东利益,而对公司代理人行为带来的约束,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受到影响。无论是股东还是公司代理人,他们作为“个体”存在时,没有理由偏向于任何一方面的利益。从社会产出最大化的规范视角来思考,那些人资合一的公司,他们的股东也存在着“过度在职消费”等行为,这些“消费”站在社会产品产出层面,并不一定会导致整个社会产出最大化。所以,对于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视道德”上的意义。即角进行分析,可能会更具有“

现代公司制度实际上是为了协调如下两类人的关系:(1)拥有财务资本,但是不拥有企业家才能;()拥有企业家才能,但是不拥有足够的财务资2

本。现代公司治理可能是需要寻找一种良性的治理机制,使得这两类之间合作的成本最低化,或者净产出最大化。单纯地认为,公司代理人具有道德风。险,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道德批判”

如果承认股东和他们的代理人都具有“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最大化的偏好,那么,股东和代理人的具体偏好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可能使得对于股东而言,采用现金流折现来对他们的证券产品定价是合理的呢?

对于财务资源使用的方式在股东和代理人之间)股东偏好的矛盾,可以将其区分为如下几类:(1与代理人具有较强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即股东喜欢慈善活动,而代理人也喜欢慈善活动,股东喜欢

61

是否合理使用做出评判。再比如,那些受到道德谴责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在做出具体决策时,往往也可能会考虑道德约束而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使得他们并不会纯粹追寻那种“等量资本获取等量货币化报酬”(剔除项目的风险因素)的理想化情形。

如果在逻辑推演上,人们无法排除投资项目中未来收益所涉及的非货币性收益部分,那么,为什么在实际情形中,往往对于证券产品定价只是采用未来现金流来折现呢?如何从前者推导出后者可能存在的前提?这是需要继续思考的内容。接下来,笔者以股东和公司代理人为具体背景,来将分析具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股东与在职消费,而代理人也喜欢在职消费;(2代理人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①,即股东喜欢更多地分红和货币收益,而代理人也喜欢更多的货)股东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而币收益;(3)股东具代理人具有较强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4有较强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而代理人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

当股东具有较高的货币性收益偏好,而代理人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或者非货币性收益偏好时,证券定价采用未来现金流为基础来折现可能是合理的。因为股票价格只是在反映股东对其所投资标的物的偏好问题,如果股东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那么,股票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才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或者才会进入他们决策范畴的内容,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即使会有影响,可能也是比较薄弱的。

这里的问题在于股东具有较高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而代理人可能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或者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在这种情形下,股东在考虑证券定价时,单纯以未来现金流来折现可能就存在着一种形式上的冲突了。这里面需要一个链条或者假定来推导出股东只偏好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即使他们可能会非常偏好非货币性收益。这个假设就是非货币性收益在现实中的不可转让性。当非货币性收益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无法直接转让时,那么,即使股东和代理人都具有较强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但是这种偏好,当只能由代理人获取时,股东将会把这部分非货币性收益从定价函数中排除,股东只需考虑未来现金流。

现在的关键是这种条件在什么前提下才可能成立。这里涉及委托人和代理人对非货币性收益偏好的一致性问题。这里所定义的一致性,是指代理人非货币性偏好给委托人带来相同或类似满足的程度。这种程度越高,那么,委托人并不会仅仅关注代理人行为带来的现金流,还要同时考虑代理人行

为带来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

委托人仅仅关注代理人行为带来的现金流,笔者认为是从熟人社会逐步转变成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熟人社会中,特别是那种基于血缘关系所构建起来的“圈子”中,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所带来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可能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这种关系越密切,那么,这种认同程度可能会越高,进而使得委托人不仅关注代理人行为带来的现金流,同时有可能关注代理人的非货币性收益。即委托人可能因为代理人的非货币性收益行为,而带来类似的满足,进而使得他们在对代理人行为定价时,并不会仅仅考虑现金流问题。换言之,在这种情形下,基于现金流折现的定价模式可能并不合理,还需要考虑代理人行为中的非货币性收益。

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秩序的逐步扩大,人类社会逐步迈入了陌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模式中,人类所交往的主要秩序是由陌生人构成的。这也就逐渐使得传统熟人社会中,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评价模式发生改变。由于非货币性收益,往往只有决策者或者执行者能够体验,而无法在不同个体之间转让,而陌生人社会所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将会使得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的评价越来越集中于现金流概念。这种论点,在奥地利学派学者米塞斯那里,有类似的阐述。米塞斯曾指出,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

[10]

。特征,在于“经济计算”而经济计算,必须依

托于货币来进行,而货币正是陌生人社会秩序扩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张五常也曾指出,折现概

[1]

笔者这里的观点,念,只是存在于市场交换之中。

只是在逻辑上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剖析。

所以,基于上述原因,人们可以在股票的定价函数中排除股东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部分,而只是考察他们对股票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的关注。这种假定的存在,是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崛起,而逐渐产生的。

这里的货币性收益偏好,将其定义为追求将财务资源运用于生产性领域,创造出可供与社会第三方交换的产品而

获取的收益;将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定义为追求将财务资源运用于非生产性领域,创造出不可与社会第三方进行对等交换的产品。6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条件做出说明。

四、机会成本与历史成本的融合

在笔者将证券定价和未来现金流直接联系起来,而排除证券所对应投资标的可能包含的非货币性收益后,将继续分析证券投资的机会成本(只是涉及现金流方面)与其所对应投资标的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可能联系。

(一)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三类因素基于证券定价模型,证券的现时价值主要取决于与证券相关的契约所约定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不同的契约形式和契约执行水平,将会对证券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证券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基于证券投资者的预期做出的。对于证券投资者的预期来说,可能主要)证券所对应投资标的现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契约主体之间所约定的金流的分布情形;(2关于未来现金流的分割方式,和这种约定预期履行的程度。后者与具体契约形式,整个社会的法制、社会道德存在着密切联系,这里存而不论,主要关注第一方面的内容。

投资标的未来现金流分布可以看做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系统,投资标的物的未来现金流,一般)公司情形下,将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1目前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财务资源。这种财务资源将会在现实中体现为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权利形态,例如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一定的契约范围内,归企业所支配的人等。(2)不受企力资本的存量、努力程度和协调能力。(3业控制或者支配,但是能够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施加非常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公司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公司所处位置的社会公共实施的便利性;公司所处位置的产权保护、法治水平等。这些东西都将对公司的未来现金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不是公司能够予以控制,而只能予以影响,甚至完全无法影响的。总体上而言,这三者共同决定了企业整体未来现金流的分布情

[14]

形。但是上述三个条件在可计量性上存在着明显

(二)历史成本制度传递估价信息的前提当上述的第二类影响和第三类影响,在客观上服从一种稳定的分布,而这种分布对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而言是非常容易学习,进而成为共同知识时,对于第一种影响现金流的投入,无论采用其交易时的历史成本,抑或直接将其未来现金流折现,并不会有太大差异。换言之,历史成本计量或者现值计量并不会改变投资者对证券持有机会成本的估计。无论是公司的财务人员,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将会做出相同的判断。当然,这种条件是非常强烈的,在现实中往往并不具备,而只是笔者论述的参照系。

当上述的第二类影响和第三类影响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服从于一种随机游走过程时,即其中没有任何规律可以把握时,无论是采用历史成本,还是会计人员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往往都是徒劳的,并不能提供任何增量的信息。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第二类影响和第三类影响,服从于一定的分布,而这种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直接探知或者获取,而是每个投资者基于自己的判断形成的,在这种情形下,记录企业过去行为的结果可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现实中,对于第二类影响因素和第三类影响因素,其对企业能够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往往是无法直接计量的,而需要借助于间接手段。例如,在一定契约范围内,归企业所支配的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企业的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现实中并非具有完全稳定的联系。例如,企业虽然具有良好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人员,但是他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研发、生产和销售之间的良好配合,而这种配合程度往往是无法直接计量的,而需要观察他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之间的协调性。同样的员工在一家企业可能完全发挥不出价值,而在另外一家企业则可能创造出较多的价,将其值。这也就意味着公司选择正确的“雇员”,并给予“正确的位置”恰当的激励”非常放在“

关键,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将会产生非常明显而直接

63

计量企业所控制财务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使得“

源的增减变化”显得异常重要。接下来对其存在的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的影响。但是,现实中,公司是否选择了正确的雇员,是否将其放到了适当的位置,并给予了恰当的激励,站在外部股东的视角来看,是很难直接观察和计量的,这种难以计量性,使得外部投资者无法直接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创造给予恰当的估计和评价。

对于第三种影响因素,在现实中人们更加难以直接计量,因为缺乏它们直接的可供交易市场。公司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程度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究竟具有多大影响,公司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来控制这种影响;公司所面临的产权保护环境、法治水平对公司具有多大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外部投资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主观探知,但是很难从量上来做出直接判断,因为不同公司的人力资本化解这些外部影响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同样的外部环境波动,对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坏事,但是对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好事。这种人力资本对抗外部环境波动能力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由外部投资者通过外部市场来直接获得。

所以,现实中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影响的因素有三,而人们能够直接予以观察和计量的可能只有公司所拥有和控制的财务资源。但是公司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财务资源并不构成公司未来现金流形成的主要因素,这就使得人们需要对公司人力资本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冲击进行计量。

公司人力资本能力和外部环境对公司现金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公司财务资源的耗费和收入来体现。例如,公司人力资本能力越强,那么,他们对外部资源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冲击的化解能力就越强,公司在同行业中将会表现出更低的资源耗费和更高的稳定收入。将公司在过去一定时间内的资源耗费行为(虽然在会计计量上可能并不是那么客观)和从外部市场获取的收入相比较,将会有助于市场对公司人力资本能力和外部环境冲击

带来的影响进行评判,进而有助于他们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做出估计。

当然,这里需要对上述的论断的前提做出进一步限定。这种限定就是当公司人力资本自身组合,及其对外部资源带来的冲击,很难做出任何调整或者反应时,这种对企业过去行为的记录可能就是没有意义的。这指明了历史成本制度在什么前提下可能与证券持有的机会成本之间没有联系。

所以,当公司人力资本和外部环境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可能会由于公司人力资本行为来进行改变时,或者外部环境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冲击,因企业人力资本异质性而存在差异时,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资源耗费行为和收入的记录可能显得至关重要,它将成为估计持有证券未来现金流不可缺少的信息无法直接计量的来源,将有助于投资者判断那些“

外部性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层面上,会计学中的历史成本制度和经济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并非割裂的,而

①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融合的。

五、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契约观

在正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短期决策中,往往将固定成本视为决策的无关变量,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固定成本,意味着已经无法选择,那么,在短期的决策中,又怎能满足经济学关于成本

[1]

的定义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又往往

对投资所涉及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做出区分。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在早期针对我国企业的一份调

[15]

在企业决策中,他们在很高比例上区分查显示,

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又和科斯、瑟尔必反

[[9]11]

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相矛盾。这两种

观点,究竟何种观点更为正确,人们究竟应该从什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笔者并不认为资源耗费直接等同于机会成本,而是认为记录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资源耗

费和已实现收入,将有助于判断持有证券的未来现金流。记录历史只是在传递信息。而正如文章中所阐述的那样,特定条件下,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会计利润的记录,所传递的信息,是其他渠道难以传递的。所以,特定条件下,历史成本将与定价决策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是间接的。因为不同个体在处理相同信息时的反应存在差异,所以,历史成本信息只能影响个体决策,而不能直接构成个体决策的变量或者决策模型中的变量。64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么视角来看待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行为体现为一系列的决策,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决策的过程,具体体现为资源获取、资源使用的决策行为。这种决策行为在现实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制于一系列现实的约束条件。这里的约束条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就是资源获取、使用过程中的契约约定方式。

一般情况下,资源在获取、使用的过程中,其契约约定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契约和、收入等的契约。基于时间的销售量)基于产量(

契约,主要是指在给定时间范围内,不管企业如何使用资源,或者资源使用产生的收益如何,都将支付固定报酬。例如,对工人的工资,可能采用计时工资制度,那么,在规定时间,无论企业是否使用该资源,都将支付一定的报酬。还有一种支付方、收入等为基础的契约,式,是基于产量(销售量)在这种模式下,对要素报酬的支付将随着产量、销售量或者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其他要素支付模式,往往都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从形式上来看,固定成本与基于时间的契约相关,而变动成本与基于产量(销售量)或者收入的契约相关。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契约能够零成本地自由转换。当这两种模式间的契约可以零成本地自由转化时,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区分就显得不重要了。考虑一种极端情形,在这种情形下,要素交易并不存在交易费用和在不同契约之间的转化成本。即要素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交易费用,那么,企业无论是以固定报酬的方式签订要素购买契约,还是以产量等为基础签订要素购买契约,所得到的最优成本曲线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现实中资源获取和使用的契约形式,往往是外生的,或者在一定期间内是稳定的。这种例子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对于设备企业往往采用购买的形式,即使租赁也是按照时间租赁,而并非按照具体的生产量来租赁。对于雇员,根据其业务性质上的差异,往往采用比较固定的报酬支付模式,要么是计时工资,要么是计价工

资或者固定薪酬加提成的模式。可以发现,要素在获取和使用过程中的契约形式,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往往只能够接受社会现存的模式,企业很难在要素获取和使用的契约签订中,随意更改模式。当然,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交易费用的高低,不同要素所具备的不同性质,往往会使得获取他们的过程中,选择特定的契约模式。

这里有个关键点在于,从长期视角来看,这些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要素能否根据企业真实的产量或者销售量进行调整。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里面,认为可以根据企业真实的产量或者销售量进行调整,进而使得从长期视角来看,并不存在变动成本的概念。如果接受要素支付报酬的方式往往是外生这种理念,那么,在任何一个决策时点,如果涉及要素配置的决策,依然需要面临着在基于时间契约或者基于产量契约之间的选择,即从长期来看,也会存在固定成本的概念。

这里的原因在于市场中要素的供应往往是按照一定类别来进行的。即由于信息不对称,要素市场不可能准确探知市场中每个需求者的具体偏好,或者他们即使能够探知这种偏好,他们自身也存在着调整成本。这往往使得他们按照类别来供应要素。例如,市场中每个人所需求的鞋型号和尺码肯定存在着差异,基本上人们很难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两只脚,但是在鞋的供应上,市场往往只会供应特定的尺码,而让消费者在这些尺码中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那些类型的鞋,而不可能完全按照每个人的尺码来生产鞋子。在要素市场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形,要素市场很难按照每个需求者的具体要求来供应类似要素,而只能按照类别来供应这些要素。

当供应要素所涵盖的产能,与生产者具体需求存在着差异时,要素需求者只能选择最接近自己需求的要素量,这自然会导致一些产能闲置或者不足。例如,生产商预计其未来的年市场销售量为单位,但是在现实中可能只会供应产能11400000  

单位,500单位的要素,那么,生产商只能在产能为1500单位和1000单位的要素供应中进行选择,  而不能选择一个产能为1000单位的要素,再选择 一个产能为400单位的要素,因为后者要素市场可能根本就没有供应。

65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上述分析意味着,即使生产者在后续生产中发现了其真实的市场需求,但是也不可能进行微调,使得其拥有的要素产能恰好与市场需求相一致,而只能选择那些比较接近自己真实市场需求的产能。

在此情形下,生产者将会在那些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要素中选择不同的类别,这种选择将给其带来不同的风险。当购置的基于时间支付报酬要素所涵盖的产能高于真实市场需求时,企业将会不得不接受一部分要素产能的闲置,而当购置的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要素所涵盖的产能低于真实市场需求时,企业将不得不接受一部分产能的拥挤,进而产生拥挤成本。但是,那些基于产量来支付报酬的要素,这种风险将会极大地下降,因为当企业发现市场需求降低时,就可以减少对这部分要素的需求,而当企业发现市场需求上升时,可以相对容易地增加这方面的需求。

这种要素可随着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的难易程度使得企业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区分这种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正如上面的分析,固定成本对于企业而言,面临的风险更大,而变动成本对企业而言,所面临的风险更小。由于导致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区分的契约形式,往往是外生的,那么,企业对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关注点也就会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此做出区分,也是有必要的。

上述的论述既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论述,也不同于科斯和瑟尔必关于

[[9]11]

笔者认为,在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论述。

的契约形式所带来的不同风险,这种风险会一直伴随着企业决策,并不会随着调整时间的延长而消失,主要是因为要素市场在现实中往往不会按照企业真实的需求来供应相应的要素,而必然会导致那些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契约形式,形成闲置产能或者导致产能拥挤。新古典经济学在短期决策中之所以会忽视固定成本的存在,或者将固定成本作为一个常数处理,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自觉地假定现实中对于那些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契约,往往只有一种供应规模。

六、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在成本概念的认识上,依然没有摆脱客观成本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固定成本的认识上存在着逻辑上的冲突。主观主义经济学虽然在成本概念上,坚持了“选择”的逻辑,但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悖论。本文以主观主义流派的思想为前提,解释了在陌生人社会中,非货币性收益无法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转让,进而导致对于证券的定价应该以未来现金流为基础,而无须考虑非货币性收益;在企业的最终产出受到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外部资源冲击,而这两者无法直接定价时,记录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资源耗费和实现的收入,将有助于预测该企业未来现金流,进而判断不同证券持有的机会成本;受制于要素交易契约形式的外生性和市场按类别交易的影响,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区分将会一直存在,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种区分的根源在于两者所揭示风险的差异。

实中对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是比较重要的,这种重要性来源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对应

参考文献

[]张五常.——成本与供应[经济解释—1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汪浩瀚.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2J.经济科学,2002,(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4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韦森.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认识论与交易费用经济学范式的未来发展:一个偶然的理论猜测[]5J.云南大学学

,2)报(社会科学版)005,(6.

[]P”6.Wicksteed.TheScoeandMethodofPoliticalEconomintheLihtofthe“MarinalTheorofValueandofDis              -pyggy  

],)tribution[J.TheEconomicJournal1914,24(93.  

[]詹姆斯·布坎南.成本与选择[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66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H.],1)8Davenot.CostHistorandCostTheor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905,13,(3.      pyy[y []R],O,19.Coarse.BusinessOranizationandtheAccountant[J.TheAccountantctoberecember938.     -Dg[]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10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F],11.Thirlb.TheSubectiveTheorofValueandAccountinCost[J.Economica1946,13.     yjyg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1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亚当·斯密.国富论(上)[13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吴水澎,戴泽伟.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关于历史财务信息悖论的解读[]哲学社14J.厦门大学学报(

,2会科学版)011,6.

[]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中国企业会计实况调查[15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杨万东)

THERELATIONSBETWEENOPPORTUNITYCOST,HISTORICALCOST     

ANDFIXEDCOST  

———FromthePersectiveofSubectivismEconomics     pj

12

onDAIZeeiHANGZhen -w  Z -gyg

(,;1.SchoolofAccountinSouthwestUniversitofFinanceandEconomics2.Schoolof       gy 

,N)AccountinaninUniversitofFinanceandEconomics   gjgy  

:AbstractInthediscussionofthecostview,neoclassicaleconomicsdoesnotinsistontheoortunit             ppy

,costwhichcontradictstheloicofindividualchoice.Subectivismeconomicsinsistsonthediscussionof            gjitscostviewonthebasisofindividualchoice.Thisaersstematicalldiscussestheseviewointswith             ppyyp 

,theloicaldeductionbasedonthethouhtofsubectivismeconomics.Iftheoortunitcostisutilit             ggjppyy ?Whwhdoesnononetarbenefitdisaearinthesecuritfunctioncanthehistoricalcostssricin -m        -yyppyyypg     

?Atemrovidesomeusefulinformationinricinfunctionrethereobviousldifferentbetweenfixedcost           ppgy  ,?andvariablecostwhentheareemloedtomakedecisionThissomeconclusionsasfolaerrovides             -ypyppp 

,,lows.Firstlwiththedevelomentofstranersociettheinalienabilitofnononetarbenefitbetween       -m ypgyyy  ,,,rincialsandaentsexcludesthenononetarbenefitsinthesecuritricinfunction.Secondlin    -m   -ppgyypgy  

,fluencedbtheheteroeneitandexternalenvironmentwhichcannotbedirectlmeasuredthehistorical         ygyy   ,costsstemcanbehelfultotheoortunitcostofdifferentsecurities.Thirdlundertheredictres             -ypppyypp 

sureofexoenesisofcontractform,fixedcostandvariablecostwillbrinsomedifferentrisks.             gg 

:o;;Kewordsortunitcosthistoricalcostfixedcost  ppyy  

67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机会成本、历史成本和固定成本

———基于主观主义经济学的解释

戴泽伟 张正勇

[提 要] 新古典经济学在成本的论述上,并没有坚持机会成本观,与其“个人选择”的。本文以主观主义经济逻辑起点冲突。而主观主义经济学在成本观阐述上,坚持了“个人选择”学的思想为前提,采用逻辑演绎的方式系统论证了如下命题:(机会成本”等同于效1)如果“

)记录企业过去行为结果的历史成用,那么,非货币性收益是如何从证券定价函数中消失的?(2)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否会导本制度,在什么前提下,能够传递出对证券定价有用的信息?(3)陌生人社会的崛起,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非货币致个体决策上的差异?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在企业的最终产出受到性收益的不可转让性,导致对证券的定价,无需考虑非货币性收益;(2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外部资源冲击,而这两者无法直接定价时,记录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行为结)受制于要素交易契约形式的外生性和市场果,将有助于间接预测不同证券持有的机会成本;(3按类别交易,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将会带来不同的决策风险,进而需要对其做出区分。

[关键词] 机会成本;历史成本;固定成本

机会成本”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无视榜自己遵循“

一、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门以“个体选择”和“机会成本”为基础来构建自己逻辑体系的学说,并明确指出经济学中的成本是机会成

[]1

本,而非历史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古典经

在短期决策中存在着“固定成本”的概念。

分析个中缘由,可能在于新古典经济学在实质)的“上依然沿用了马歇尔(客观成本”Marshall

3]

,将成本与资源耗费、牺牲等概念相联系。传统[

这种关于成本的理念实际上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吸

[1]

收。所以,新古典经济学在利润函数的构建过程

济学已经在形式上接受了“方法论个人主义”这一奥

[]2

但是,从实质上来讲,新古典经地利学派的传统。

中,并没有真正在成本函数中考虑到要素的潜在利润。否则,在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那种理想环——信息成本为零———情形下,将不会存在利润境—

4]①[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在模型构建中所展现出

济学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所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是难以自洽的。这在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成本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一方面标的分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来的利润,本质上还是“成本”

* 戴泽伟,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邮编:611130,电子信箱:dzw1984517@163.com;张正勇,南京财经大学会

——基于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团队项目资助。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计学院。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创新团队—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① 奈特认为,利润的产生完全取决于决策视角下的预期情形和实际情形之间的差异。当市场中的参与者都能够无差异地准确预测未来情形的产生,那么,预期的未来情形能够准确地在现行市价中进行调整,进而表现为成本因素,而非利润因素。56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虽然有学者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已经在很大程方法论个人主义”度上吸收了主观主义流派关于“

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观点,都坚持机会成本

[5]

观。但是后续的分析会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和主

[3]

与之前古典学派相比,马歇尔的主要贡献成本。

牺牲”纳入在于,他将一些隐性要素可能发生的“

了成本的分析结构。实际上企业的供给,并不仅仅取决于显性要素的耗费,而且还与隐性要素的耗费相关。马歇尔将隐性要素纳入到供给模型中,将使得其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更为强大。

但是,从马歇尔关于成本的界定来看,他更关注资源所发生的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负效用,而与次优方案”并没有直接联系起来。马机会成本的“

歇尔关于成本的这种思想,实际上,直到目前为止,是新古典经济学构建生产函数模型的起点。在主流的利润最大化模型中,虽然他们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是机会成本观,但是其关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阐述,在实质上依然是资源耗费的理念。否——信息为零的条则,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件出发,无法推导出利润最大化的概念。所有要素在信息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是否存在完全竞争)都将进行有效调整,进而使得要素产出价值在考虑折现因素后,完全等同于要素价值本身,在这种条件下,不存在利润概念,进而也并不存在利润最大化的概念。这使得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在利润函数构建上的逻辑难以自洽。

(二)经济学成本与个体选择

在1边际革命”思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潮的影响,经济学家开始将成本与个体选择相联系,这也就奠定了今天的机会成本理念。

)伦敦学派的早期学者威克斯蒂德(Wicksteed6]

,已经用于特定用途的生产性资源并不会曾指出[

对产品的最终价值带来影响,而通过作用于供给来影响产品最终价值的成本,应该是预期成本,这种

观主义流派关于“成本”的认识,存在着一个非常细微,但是又极其重要的差别。这种差别,将使得新古典经济学和主观主义经济学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会呈现非常明显的差异。从理论构建的自洽性上来看,主观主义经济学关于成本的认识,可能更具有合理性。

接下来,笔者将剖析新古典经济学和主观主义经济学这种细微但是又重要的差别,并阐述主观主义经济学关于“成本”认识的合理性。如果笔者论证逻辑是有效的,那么,是否意味着需要重新建构现有理论或者理论指导下的实务?或者说,如何采用主观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来对现实中的一些悖论进行更有效的解读,这是本文试图完成的工作。

二、对经济学各流派关于成本观点的解读

为了避免论述的冗余,这里主要试图对新古典经济学和主观主义流派关于成本认识的演进做一个

①简单的综述。

(一)经济学成本的资源耗费观②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曾隐约地谈到他关于成本的认识。马歇尔指出,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各种不同努力,还有节制使用或者储蓄商品所用资本而需要的等待,所有这些努力和牺牲加在一起,叫做商品生产的实际成本,对这些努力和牺牲所必须付出的货币额叫做商品生产的货币

边际革命之前的学者,更偏好于将成本定义为资源所实际发生的耗费,而很少考虑机会成本概念,所以,笔者对在笔者看来,资源耗费和历史成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这样来理解。会计学中历史成本形成的基础就是资源耗

机会成本的讨论从马歇尔开始。

费,即过去交易中,为了实现各种目的(尤其是取得或者生产某种资源和商品)而发生的价值牺牲或者资源耗费。而资源耗费概念本身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并没有和具体目标相联系,主要表示资源服务潜能的减少。服务潜能是早期会计学者尤、坎宁的《其重视的一个概念,在斯普瑞格的《账户哲学》会计中的经济学》等著作里面,在对资产进行定义时,都尤其强调服务潜能。而资源服务潜能的减少,就是本文意义上的资源耗费。经济学者马歇尔等人所强调的成本观,实际上应该看作是会计学中资源耗费观的起点。只不过马歇尔论述的成本中还包括了隐性生产要素,而会计学中的资源耗费观,基本上不涉及对这些机会成本因素的计量。所以,按照马歇尔这种观点,实际上人们只需要在显性会计利润中扣除隐性要素的机会成本,就会得到经济利润。这种经济利润观也是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学者所认同的观点。

57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预期成本是为了“生产特定物品”而放弃的选

[7]

威克斯蒂德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成本”与择。

,如果其纳入了“纳入决策的“成本”个人选择”的范畴,那自然也就不满足外部性定义。布坎南同时指出,成本是建立在个人预期基础上的,只是存在于决策者头脑中的内容,一旦决策做出,那么,成本也随之消失,即机会成本永远不会在现实中存在。这也就导致机会成本永远无法进行外部记录和观察。这种理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与成本相联系数据的客观性。

上面列举出了西方一些重要学者关于成本概念的认识。他们关于成本的理解,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经济学的成本”只是指“机会成本”或者所放弃次优方案的潜在收益。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也是明显的。这种分歧就是放弃次优方案的潜在收益究竟是指什么?货币收益抑或效用?这种差异虽小,但是却会导致经济学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论建构。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威克斯蒂德、奈特等人都坚持认为,机会成本是指放弃次优方案的货币收益或者实际商品;在此之后,特别是随着米塞斯、哈耶克和科斯、瑟尔必等人的推动,学者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所放弃的次优方案的潜在收益应该是效用,而非货币收益。后面这类学者,被人冠之。科斯较为明确地指出了产生以“主观主义流派”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非货币性收益的存在。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则在他们的论述中,更为强调这种差异,明确指出,成本估值只能够由决策当事人做出,否认了与决策相关的经济数据的客观性。

为什么这种差异如此重要?或者说,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机会成本究竟是“货币收益”还是“效?原因如下。用”

,那么,由如果认为机会成本是“货币收益”于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本身具有客观性,进而使得“货币收益”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利润函数的构建,都是基货币”为基础来产生的。这种客观性的好处在于“

于,将有利于证伪或者证实一些经济理论。否则,不可观察,或者不客观的东西,难以证伪或证实。

“放弃方案的价值”相关,这种观点奠定了“机会成本”与“个人选择”的联系。

)也曾指美国早期学者达文波特(Davenotp

,出,作为影响决策的成本,是一种“主观现象”是决策者个人范畴内的事,依赖于他们做出决策时的具体选择情景。这种观点,则间接指明了与决策

[8]

相关成本的主观性。

)曾指出,商品的机会成本,应奈特(Knihtg

该由舍弃的产品来进行衡量,而不是“痛苦”或者

[4]资源耗费来进行衡量。

)认为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收科斯(Coarse

支发生时间点的差异,行动方案可能同时表现为货币上的损益和非货币上的损益,从这个视角来看,成本与收入是不能准确地以货币形式来表现的。

[9]

)在其经济学名著《米塞斯(人的行为》Mises

中,对成本做出了如下界定:成本等于人们对为达到所欲目标而必须放弃的满足所赋予的价值,成本是人们对评价最高的,渴望实现但又尚未实现的满

[10]

足所赋予的价值。

)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瑟尔必(Thirlby

更加深化了主观主义经济学对成本的理解。他指出,成本概念是与个体的行为选择相联系,个人在选择过程中所放弃的收益,只是个人在决策那一刻的自我心理评价。这种评价不可能被第三方探知并有效记录。同时,瑟尔必也明确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对长期和短期概念的区分。

[11]

)在其名著《布坎南(成本与选择》Buchanan

中对与选择相关的成本,做出了一些界定,这种界定可以被视为主观主义经济学关于成本最为全面和综合的认识。布坎南指出,从影响选择的成本来看,成本只会由决策者本人承担,并不会由第三方承担,这个概念,实际上否定了通常意义上的外部性成本①的概念,或者说外部性成本在逻辑上并不

[7]

满足经济学成本的定义。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

学所界定的外部性成本,并不是“个人选择”时所

从主观主义流派关于成本的观点出发,可以发现,成本是指进入个体选择决策时,对决策施加影响的因素,是影

响选择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而外部性实际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影响选择的原因。5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但是,这种观点,所带来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

当成本能够因为货币而客观度量时,实际上作为第三方就可以以某种方式来间接衡量决策者所放弃的机会成本,进而使得第三方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来评判当事人是否处于“理性”状态,或者决策者是否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这将会使得建构理性”主义的状态①。实际现代经济学处于“

上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往往存在帕累托最优或者帕累托改进的说法,其前提就在于假定他们能够了解决策者的真实收益,如果第三方无法了解决策者的真实收益,实际上,第三方很难判定,决策者是否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否需要改进?

当成本是指所放弃次优方案的效用,并且这种效用只能够由决策者进行评价时,第三方就无法客观记录或者观察决策者的效用。当第三方无法客观记录或观察决策当事人的效用时,自然会导致第三。所以,方无法评判决策者是否处于“理性状态”在米塞斯那里,坚持认为所有个体都是理性的,个

②换言体在效用层面的感知是经济学研究的极据。

的收益,仅仅只是指货币收益,那么,在逻辑上是难以自洽的。因为,无论是货币还是具体的商品,个人之所以需要选择,其最终还是依赖于它们给人带来的效用。韦森曾借助于一种思想上的试验来论

[5]

证这种合理性。他指出,如果认为成本仅仅是所

放弃方案的货币收益,那么,所放弃方案的货币收益又是由什么构成呢?无限追溯,只有两个因素:劳动或者效用。明显是后者更具有解释力。成本是指所放弃次优方案能够带来的效用,而这种效用只有当事人能够予以评判。

即使决策过程中要素货币性收益具有客观性④,那么,另外一个导致成本主观性的重要因素,人们也很难予以否定。即人们实际上无法事先界定任何个体在决策时,只会考虑货币收益,而不

[9]考虑非货币性收益。科斯认为,导致成本数据主

观性的一种根本因素在于非货币性收益的存在。在生产要素层面的决策,很难清楚地说明个体仅仅是,考虑货币性收益的。实际上,作为具体的“人”在做出各种决策时,不仅可能会考虑行为所带来的货币性报酬,还可能会考虑荣誉、社会地位、辛苦程度等。而这种非货币性收益,仅仅只有决策当事人能够感知,而任何第三方很难对其有效量化。这种非货币收益的主观性,将使得成本概念具有主观性。

所以,与个体选择相联系的成本概念,在逻辑上,应该是主观的,其放弃方案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决策者来进行评判的。这种理念,可以防止人们陷入“理性自负”的境地,这将使得

[12]实践中的制度建构更为谨慎。

之,任何人无法评判决策当事人是否是理性的。在此逻辑下,经济学关于制度和个人行为的分析是属于演进理性③的。

(三)主观主义经济学成本观点的合理性如果将经济学视为一门“选择”的学科,那集么,这种选择必然与特定个体相联系。虽然“体”也会做出各种决策,但是,当试图深入分析这些决策时,必然会考虑“集体”中的个体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这也就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核心观点,需要将所有的现象还原到个体如何做出决策,是现代经济学所坚持的分析方法。

如果认为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个体的选择,那么,另外一个概念自然相伴而生。个体在选择时,如何评判其收益或者成本。如果备选方案中

①②

当然,从成本的主观性出发,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从选择的视角下来看,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根据张五常等学者的观点,在做出选择的那一

建构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第三方可以判断决策当事人是否处于一种理性状态,进而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和调整。,中国台湾学者夏道平将其翻译为“,本文沿用了这种翻译,表示不容极据一词对应的英文是u极据”ltimateiven g演化理性的显著特征在于认为,决策当事人是否理性是无法由第三方进行讨论和分析的。在这种情形下,第三方

分析或者探讨的。

就不能随意调整决策当事人的行为。而决策当事人,通过学习、模仿等行为来使得其获取竞争优势,进而在社会演化中生存下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假定每个人对货币收益的评价都是一样的。如果每个人对货币收益的评价都是一样的,那么,

59

追求效用最大化和追求货币收益最大化实际上是等价的。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刻,所有的成本都可变,都满足经济学成本的概念。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试图对影响决策的成本进行分类似乎没有必要。这在科斯和瑟尔比那里也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明确反对关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类。

(四)悖论的提出

从成本的主观性出发,可以看出真正导致会计成本与经济学成本相割裂的情形是在主观主义经济学流派,而不是在正统新古典经济学。沿用马歇尔的“客观成本”理念,许多经济学者得出这样一种经济学利润与会计学利润的联系,即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在这种逻辑下,会计利润依然构成了经济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相比,只不过是没有考虑隐性要素的成本。

而主观主义下的成本概念,这种联系并不存在。这里的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都是面向未来的估计,是主观意义上的范畴。决策之前已经发生的成本支出,如果说对决策有影响,那么,也是通过作用于经济收益或者机会成本来进行判断的,而不是直接构成决策的变量。此种理念,直接导致了经济学与会计学关于成本概念的巨大冲突。这也成为众多经济学家指责会计学中历史成本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承认主观主义流派观点更具有合理性,那么,必然会在资产定价、历史成本与固定成本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中产生一些悖论。

悖论一:主观主义流派的分析起点是个体的效用函数,换言之,其机会成本概念也是由“效用”构成的。在要素投资层面,当机会成本与个体相联系时,逻辑上并不能直接否定要素的投资报酬中不,但是为什么目前在研究证包含“非货币性收益”券产品定价时,往往以未来现金流为基础,而不考?换言虑证券产品中可能包含的“非货币性收益”之,如何从可能包含了非货币性收益的效用函数中

推导出只包含了未来现金流的定价函数?在对此悖论的解读里面,笔者试图论证,证券定价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这一理念的适用范围或者基础。

悖论二:如果承认主观主义流派关于成本的认知更正确,或者逻辑建构更完善,那么,现实中的

①如何和这种财务会计所沿用的“历史成本制度”

机会成本相联系。记录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行为结果,究竟能够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或者判断持有投资标的的机会成本?在对此悖论的解读中,笔者试图论证,历史成本制度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是有效的,能够传递出与证券定价相关的信息,而并非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公允价值更具有相关性,而历史成本之所以被采用,仅仅是因为其可靠性,尤其是可验证性。笔者试图指出,在记录特定交易时,历史成本制度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够传递出外部市场不可能获知的信息。笔者这种思考既不同于规范研究范式下的学者,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或者现值计量将会传递出更多对证券定价有用的信息;也不同于实证范式下的研究者,通过资本市场上的数据来判定哪种计量属性更具有信息含量。而是试图通过逻辑上的构建,来思考在定价领域,记录企业过去的行为,在什么情形下或者条件下,能够传递出对定价决策相关的信息。

悖论三:在主观主义流派的一些学者那里,普遍反对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但是笔者发现在实务中企业家们依然喜欢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为什么这些企业家会做出这种区分?这种区分有什么益处?对此悖论的论证,将有利于厘清固定成本在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对固定成本的认识,既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在短期范围内,固定成本与决策无关,也不同于一些主观主义流派学者的观点,认为在决策时,不应该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要对历史成本制度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在文章的论述中,其更可能表示一种传统的会计模式。这种

)资源在初始计量时,按照为获取该资源而支付的代价来进行计价。这一点实际上和公允价值模型模式包含以下特征:(1下,资产入账价值的初次确认差异不大,除非该交易是非自愿的。(2)资源除非被企业内部使用、耗费或者处置,那么,就不应该考虑该资产现有的市场价格或现值。这一点应该是历史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型一个比较核心的差异。(3)传统制度下,强调收入实现制及与其相关的配比制原则,而公允价值模型强调资产在持有过程中价值变化的确认与计量。60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体化和明晰化。

三、非货币性收益与证券定价

发展

(一)非货币性收益对要素报酬的影响在消费品领域,个体在不同的消费品之间做出选择。消费者选择某项消费品,在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必然意味着其会丧失使用相同资源消费其他商品所带来的效用。而个体对商品具体效用的判断,在米塞斯等人那里,是经济学的极据。即任何人不可能准确知晓具体某项消费品给当事人带来的满足程度。如果说这种观点没有异议,许多人可能是接受的。但是将这种观点纳入关于要素交换的思考时,可能会存在争议。即许多经济学者认为,要素的价值取决于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价格。由于商品价格具有客观性,而要素与商品之间的生产函数往往是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的,那么,要素的价值或者其机会成本往往具有很高的客观性。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在生产理论模型的构建中都是以货币性收益作为基础的根本原因。

但是正如前面主观主义流派学者的分析,即使在要素市场的分析中,依然无法排除决策者在选择。即人们无法先非货币性收益”的过程中不考虑“

入为主地认为,要素使用者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例如,劳动生产者必定追求“货币收益最大化”在决定其职业选择时,并不必然选择单位时间产生最大化货币收益的项目,其还可能考虑职业的荣誉

[13]

程度,职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适等。当引入了9]

,人们很难对这些要素这些非货币性收益项目后[

(二)基于现金流的证券定价与陌生人社会的作为具体的股权投资者和公司代理人,当他们作为“个体”存在时,实际上都不能单纯地说,他们只是偏好于货币性报酬或者非货币性报酬。在现实中,作为具体的个人,他们在考虑具体的投资项目时,都会考虑货币性报酬和非货币性报酬,或者

[4]

换言之,人们在他们偏好于这两者之和最大化。

考虑如何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规范性命题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代理人不会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事,使得股东利益受到伤害,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因为资本成本过高而受到损害。如果试中立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人们也有可图站在“

能需要考虑在制度层面上过度考虑股东利益,而对公司代理人行为带来的约束,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受到影响。无论是股东还是公司代理人,他们作为“个体”存在时,没有理由偏向于任何一方面的利益。从社会产出最大化的规范视角来思考,那些人资合一的公司,他们的股东也存在着“过度在职消费”等行为,这些“消费”站在社会产品产出层面,并不一定会导致整个社会产出最大化。所以,对于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视道德”上的意义。即角进行分析,可能会更具有“

现代公司制度实际上是为了协调如下两类人的关系:(1)拥有财务资本,但是不拥有企业家才能;()拥有企业家才能,但是不拥有足够的财务资2

本。现代公司治理可能是需要寻找一种良性的治理机制,使得这两类之间合作的成本最低化,或者净产出最大化。单纯地认为,公司代理人具有道德风。险,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道德批判”

如果承认股东和他们的代理人都具有“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最大化的偏好,那么,股东和代理人的具体偏好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可能使得对于股东而言,采用现金流折现来对他们的证券产品定价是合理的呢?

对于财务资源使用的方式在股东和代理人之间)股东偏好的矛盾,可以将其区分为如下几类:(1与代理人具有较强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即股东喜欢慈善活动,而代理人也喜欢慈善活动,股东喜欢

61

是否合理使用做出评判。再比如,那些受到道德谴责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在做出具体决策时,往往也可能会考虑道德约束而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使得他们并不会纯粹追寻那种“等量资本获取等量货币化报酬”(剔除项目的风险因素)的理想化情形。

如果在逻辑推演上,人们无法排除投资项目中未来收益所涉及的非货币性收益部分,那么,为什么在实际情形中,往往对于证券产品定价只是采用未来现金流来折现呢?如何从前者推导出后者可能存在的前提?这是需要继续思考的内容。接下来,笔者以股东和公司代理人为具体背景,来将分析具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股东与在职消费,而代理人也喜欢在职消费;(2代理人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①,即股东喜欢更多地分红和货币收益,而代理人也喜欢更多的货)股东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而币收益;(3)股东具代理人具有较强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4有较强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而代理人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

当股东具有较高的货币性收益偏好,而代理人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或者非货币性收益偏好时,证券定价采用未来现金流为基础来折现可能是合理的。因为股票价格只是在反映股东对其所投资标的物的偏好问题,如果股东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那么,股票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才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或者才会进入他们决策范畴的内容,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即使会有影响,可能也是比较薄弱的。

这里的问题在于股东具有较高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而代理人可能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收益偏好或者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在这种情形下,股东在考虑证券定价时,单纯以未来现金流来折现可能就存在着一种形式上的冲突了。这里面需要一个链条或者假定来推导出股东只偏好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即使他们可能会非常偏好非货币性收益。这个假设就是非货币性收益在现实中的不可转让性。当非货币性收益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无法直接转让时,那么,即使股东和代理人都具有较强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但是这种偏好,当只能由代理人获取时,股东将会把这部分非货币性收益从定价函数中排除,股东只需考虑未来现金流。

现在的关键是这种条件在什么前提下才可能成立。这里涉及委托人和代理人对非货币性收益偏好的一致性问题。这里所定义的一致性,是指代理人非货币性偏好给委托人带来相同或类似满足的程度。这种程度越高,那么,委托人并不会仅仅关注代理人行为带来的现金流,还要同时考虑代理人行

为带来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

委托人仅仅关注代理人行为带来的现金流,笔者认为是从熟人社会逐步转变成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熟人社会中,特别是那种基于血缘关系所构建起来的“圈子”中,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所带来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可能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这种关系越密切,那么,这种认同程度可能会越高,进而使得委托人不仅关注代理人行为带来的现金流,同时有可能关注代理人的非货币性收益。即委托人可能因为代理人的非货币性收益行为,而带来类似的满足,进而使得他们在对代理人行为定价时,并不会仅仅考虑现金流问题。换言之,在这种情形下,基于现金流折现的定价模式可能并不合理,还需要考虑代理人行为中的非货币性收益。

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秩序的逐步扩大,人类社会逐步迈入了陌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模式中,人类所交往的主要秩序是由陌生人构成的。这也就逐渐使得传统熟人社会中,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评价模式发生改变。由于非货币性收益,往往只有决策者或者执行者能够体验,而无法在不同个体之间转让,而陌生人社会所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将会使得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的评价越来越集中于现金流概念。这种论点,在奥地利学派学者米塞斯那里,有类似的阐述。米塞斯曾指出,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

[10]

。特征,在于“经济计算”而经济计算,必须依

托于货币来进行,而货币正是陌生人社会秩序扩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张五常也曾指出,折现概

[1]

笔者这里的观点,念,只是存在于市场交换之中。

只是在逻辑上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剖析。

所以,基于上述原因,人们可以在股票的定价函数中排除股东的非货币性收益偏好部分,而只是考察他们对股票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的关注。这种假定的存在,是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崛起,而逐渐产生的。

这里的货币性收益偏好,将其定义为追求将财务资源运用于生产性领域,创造出可供与社会第三方交换的产品而

获取的收益;将非货币性收益偏好定义为追求将财务资源运用于非生产性领域,创造出不可与社会第三方进行对等交换的产品。6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条件做出说明。

四、机会成本与历史成本的融合

在笔者将证券定价和未来现金流直接联系起来,而排除证券所对应投资标的可能包含的非货币性收益后,将继续分析证券投资的机会成本(只是涉及现金流方面)与其所对应投资标的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可能联系。

(一)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三类因素基于证券定价模型,证券的现时价值主要取决于与证券相关的契约所约定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不同的契约形式和契约执行水平,将会对证券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证券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基于证券投资者的预期做出的。对于证券投资者的预期来说,可能主要)证券所对应投资标的现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契约主体之间所约定的金流的分布情形;(2关于未来现金流的分割方式,和这种约定预期履行的程度。后者与具体契约形式,整个社会的法制、社会道德存在着密切联系,这里存而不论,主要关注第一方面的内容。

投资标的未来现金流分布可以看做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系统,投资标的物的未来现金流,一般)公司情形下,将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1目前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财务资源。这种财务资源将会在现实中体现为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权利形态,例如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一定的契约范围内,归企业所支配的人等。(2)不受企力资本的存量、努力程度和协调能力。(3业控制或者支配,但是能够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施加非常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公司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公司所处位置的社会公共实施的便利性;公司所处位置的产权保护、法治水平等。这些东西都将对公司的未来现金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不是公司能够予以控制,而只能予以影响,甚至完全无法影响的。总体上而言,这三者共同决定了企业整体未来现金流的分布情

[14]

形。但是上述三个条件在可计量性上存在着明显

(二)历史成本制度传递估价信息的前提当上述的第二类影响和第三类影响,在客观上服从一种稳定的分布,而这种分布对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而言是非常容易学习,进而成为共同知识时,对于第一种影响现金流的投入,无论采用其交易时的历史成本,抑或直接将其未来现金流折现,并不会有太大差异。换言之,历史成本计量或者现值计量并不会改变投资者对证券持有机会成本的估计。无论是公司的财务人员,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将会做出相同的判断。当然,这种条件是非常强烈的,在现实中往往并不具备,而只是笔者论述的参照系。

当上述的第二类影响和第三类影响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服从于一种随机游走过程时,即其中没有任何规律可以把握时,无论是采用历史成本,还是会计人员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往往都是徒劳的,并不能提供任何增量的信息。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第二类影响和第三类影响,服从于一定的分布,而这种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直接探知或者获取,而是每个投资者基于自己的判断形成的,在这种情形下,记录企业过去行为的结果可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现实中,对于第二类影响因素和第三类影响因素,其对企业能够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往往是无法直接计量的,而需要借助于间接手段。例如,在一定契约范围内,归企业所支配的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企业的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现实中并非具有完全稳定的联系。例如,企业虽然具有良好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人员,但是他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研发、生产和销售之间的良好配合,而这种配合程度往往是无法直接计量的,而需要观察他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之间的协调性。同样的员工在一家企业可能完全发挥不出价值,而在另外一家企业则可能创造出较多的价,将其值。这也就意味着公司选择正确的“雇员”,并给予“正确的位置”恰当的激励”非常放在“

关键,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将会产生非常明显而直接

63

计量企业所控制财务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使得“

源的增减变化”显得异常重要。接下来对其存在的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的影响。但是,现实中,公司是否选择了正确的雇员,是否将其放到了适当的位置,并给予了恰当的激励,站在外部股东的视角来看,是很难直接观察和计量的,这种难以计量性,使得外部投资者无法直接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创造给予恰当的估计和评价。

对于第三种影响因素,在现实中人们更加难以直接计量,因为缺乏它们直接的可供交易市场。公司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程度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究竟具有多大影响,公司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来控制这种影响;公司所面临的产权保护环境、法治水平对公司具有多大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外部投资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主观探知,但是很难从量上来做出直接判断,因为不同公司的人力资本化解这些外部影响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同样的外部环境波动,对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坏事,但是对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好事。这种人力资本对抗外部环境波动能力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由外部投资者通过外部市场来直接获得。

所以,现实中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影响的因素有三,而人们能够直接予以观察和计量的可能只有公司所拥有和控制的财务资源。但是公司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财务资源并不构成公司未来现金流形成的主要因素,这就使得人们需要对公司人力资本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冲击进行计量。

公司人力资本能力和外部环境对公司现金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公司财务资源的耗费和收入来体现。例如,公司人力资本能力越强,那么,他们对外部资源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冲击的化解能力就越强,公司在同行业中将会表现出更低的资源耗费和更高的稳定收入。将公司在过去一定时间内的资源耗费行为(虽然在会计计量上可能并不是那么客观)和从外部市场获取的收入相比较,将会有助于市场对公司人力资本能力和外部环境冲击

带来的影响进行评判,进而有助于他们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做出估计。

当然,这里需要对上述的论断的前提做出进一步限定。这种限定就是当公司人力资本自身组合,及其对外部资源带来的冲击,很难做出任何调整或者反应时,这种对企业过去行为的记录可能就是没有意义的。这指明了历史成本制度在什么前提下可能与证券持有的机会成本之间没有联系。

所以,当公司人力资本和外部环境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可能会由于公司人力资本行为来进行改变时,或者外部环境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冲击,因企业人力资本异质性而存在差异时,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资源耗费行为和收入的记录可能显得至关重要,它将成为估计持有证券未来现金流不可缺少的信息无法直接计量的来源,将有助于投资者判断那些“

外部性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层面上,会计学中的历史成本制度和经济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并非割裂的,而

①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融合的。

五、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契约观

在正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短期决策中,往往将固定成本视为决策的无关变量,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固定成本,意味着已经无法选择,那么,在短期的决策中,又怎能满足经济学关于成本

[1]

的定义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又往往

对投资所涉及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做出区分。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在早期针对我国企业的一份调

[15]

在企业决策中,他们在很高比例上区分查显示,

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又和科斯、瑟尔必反

[[9]11]

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相矛盾。这两种

观点,究竟何种观点更为正确,人们究竟应该从什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笔者并不认为资源耗费直接等同于机会成本,而是认为记录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资源耗

费和已实现收入,将有助于判断持有证券的未来现金流。记录历史只是在传递信息。而正如文章中所阐述的那样,特定条件下,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会计利润的记录,所传递的信息,是其他渠道难以传递的。所以,特定条件下,历史成本将与定价决策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是间接的。因为不同个体在处理相同信息时的反应存在差异,所以,历史成本信息只能影响个体决策,而不能直接构成个体决策的变量或者决策模型中的变量。64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么视角来看待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行为体现为一系列的决策,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决策的过程,具体体现为资源获取、资源使用的决策行为。这种决策行为在现实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制于一系列现实的约束条件。这里的约束条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就是资源获取、使用过程中的契约约定方式。

一般情况下,资源在获取、使用的过程中,其契约约定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契约和、收入等的契约。基于时间的销售量)基于产量(

契约,主要是指在给定时间范围内,不管企业如何使用资源,或者资源使用产生的收益如何,都将支付固定报酬。例如,对工人的工资,可能采用计时工资制度,那么,在规定时间,无论企业是否使用该资源,都将支付一定的报酬。还有一种支付方、收入等为基础的契约,式,是基于产量(销售量)在这种模式下,对要素报酬的支付将随着产量、销售量或者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其他要素支付模式,往往都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从形式上来看,固定成本与基于时间的契约相关,而变动成本与基于产量(销售量)或者收入的契约相关。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契约能够零成本地自由转换。当这两种模式间的契约可以零成本地自由转化时,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区分就显得不重要了。考虑一种极端情形,在这种情形下,要素交易并不存在交易费用和在不同契约之间的转化成本。即要素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交易费用,那么,企业无论是以固定报酬的方式签订要素购买契约,还是以产量等为基础签订要素购买契约,所得到的最优成本曲线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现实中资源获取和使用的契约形式,往往是外生的,或者在一定期间内是稳定的。这种例子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对于设备企业往往采用购买的形式,即使租赁也是按照时间租赁,而并非按照具体的生产量来租赁。对于雇员,根据其业务性质上的差异,往往采用比较固定的报酬支付模式,要么是计时工资,要么是计价工

资或者固定薪酬加提成的模式。可以发现,要素在获取和使用过程中的契约形式,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往往只能够接受社会现存的模式,企业很难在要素获取和使用的契约签订中,随意更改模式。当然,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交易费用的高低,不同要素所具备的不同性质,往往会使得获取他们的过程中,选择特定的契约模式。

这里有个关键点在于,从长期视角来看,这些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要素能否根据企业真实的产量或者销售量进行调整。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里面,认为可以根据企业真实的产量或者销售量进行调整,进而使得从长期视角来看,并不存在变动成本的概念。如果接受要素支付报酬的方式往往是外生这种理念,那么,在任何一个决策时点,如果涉及要素配置的决策,依然需要面临着在基于时间契约或者基于产量契约之间的选择,即从长期来看,也会存在固定成本的概念。

这里的原因在于市场中要素的供应往往是按照一定类别来进行的。即由于信息不对称,要素市场不可能准确探知市场中每个需求者的具体偏好,或者他们即使能够探知这种偏好,他们自身也存在着调整成本。这往往使得他们按照类别来供应要素。例如,市场中每个人所需求的鞋型号和尺码肯定存在着差异,基本上人们很难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两只脚,但是在鞋的供应上,市场往往只会供应特定的尺码,而让消费者在这些尺码中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那些类型的鞋,而不可能完全按照每个人的尺码来生产鞋子。在要素市场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形,要素市场很难按照每个需求者的具体要求来供应类似要素,而只能按照类别来供应这些要素。

当供应要素所涵盖的产能,与生产者具体需求存在着差异时,要素需求者只能选择最接近自己需求的要素量,这自然会导致一些产能闲置或者不足。例如,生产商预计其未来的年市场销售量为单位,但是在现实中可能只会供应产能11400000  

单位,500单位的要素,那么,生产商只能在产能为1500单位和1000单位的要素供应中进行选择,  而不能选择一个产能为1000单位的要素,再选择 一个产能为400单位的要素,因为后者要素市场可能根本就没有供应。

65

015年第9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上述分析意味着,即使生产者在后续生产中发现了其真实的市场需求,但是也不可能进行微调,使得其拥有的要素产能恰好与市场需求相一致,而只能选择那些比较接近自己真实市场需求的产能。

在此情形下,生产者将会在那些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要素中选择不同的类别,这种选择将给其带来不同的风险。当购置的基于时间支付报酬要素所涵盖的产能高于真实市场需求时,企业将会不得不接受一部分要素产能的闲置,而当购置的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要素所涵盖的产能低于真实市场需求时,企业将不得不接受一部分产能的拥挤,进而产生拥挤成本。但是,那些基于产量来支付报酬的要素,这种风险将会极大地下降,因为当企业发现市场需求降低时,就可以减少对这部分要素的需求,而当企业发现市场需求上升时,可以相对容易地增加这方面的需求。

这种要素可随着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的难易程度使得企业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区分这种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正如上面的分析,固定成本对于企业而言,面临的风险更大,而变动成本对企业而言,所面临的风险更小。由于导致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区分的契约形式,往往是外生的,那么,企业对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关注点也就会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此做出区分,也是有必要的。

上述的论述既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论述,也不同于科斯和瑟尔必关于

[[9]11]

笔者认为,在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论述。

的契约形式所带来的不同风险,这种风险会一直伴随着企业决策,并不会随着调整时间的延长而消失,主要是因为要素市场在现实中往往不会按照企业真实的需求来供应相应的要素,而必然会导致那些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契约形式,形成闲置产能或者导致产能拥挤。新古典经济学在短期决策中之所以会忽视固定成本的存在,或者将固定成本作为一个常数处理,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自觉地假定现实中对于那些基于时间支付报酬的契约,往往只有一种供应规模。

六、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在成本概念的认识上,依然没有摆脱客观成本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固定成本的认识上存在着逻辑上的冲突。主观主义经济学虽然在成本概念上,坚持了“选择”的逻辑,但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悖论。本文以主观主义流派的思想为前提,解释了在陌生人社会中,非货币性收益无法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转让,进而导致对于证券的定价应该以未来现金流为基础,而无须考虑非货币性收益;在企业的最终产出受到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外部资源冲击,而这两者无法直接定价时,记录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资源耗费和实现的收入,将有助于预测该企业未来现金流,进而判断不同证券持有的机会成本;受制于要素交易契约形式的外生性和市场按类别交易的影响,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区分将会一直存在,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种区分的根源在于两者所揭示风险的差异。

实中对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是比较重要的,这种重要性来源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对应

参考文献

[]张五常.——成本与供应[经济解释—1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汪浩瀚.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2J.经济科学,2002,(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4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韦森.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认识论与交易费用经济学范式的未来发展:一个偶然的理论猜测[]5J.云南大学学

,2)报(社会科学版)005,(6.

[]P”6.Wicksteed.TheScoeandMethodofPoliticalEconomintheLihtofthe“MarinalTheorofValueandofDis              -pyggy  

],)tribution[J.TheEconomicJournal1914,24(93.  

[]詹姆斯·布坎南.成本与选择[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66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H.],1)8Davenot.CostHistorandCostTheor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905,13,(3.      pyy[y []R],O,19.Coarse.BusinessOranizationandtheAccountant[J.TheAccountantctoberecember938.     -Dg[]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10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F],11.Thirlb.TheSubectiveTheorofValueandAccountinCost[J.Economica1946,13.     yjyg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1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亚当·斯密.国富论(上)[13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吴水澎,戴泽伟.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关于历史财务信息悖论的解读[]哲学社14J.厦门大学学报(

,2会科学版)011,6.

[]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中国企业会计实况调查[15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杨万东)

THERELATIONSBETWEENOPPORTUNITYCOST,HISTORICALCOST     

ANDFIXEDCOST  

———FromthePersectiveofSubectivismEconomics     pj

12

onDAIZeeiHANGZhen -w  Z -gyg

(,;1.SchoolofAccountinSouthwestUniversitofFinanceandEconomics2.Schoolof       gy 

,N)AccountinaninUniversitofFinanceandEconomics   gjgy  

:AbstractInthediscussionofthecostview,neoclassicaleconomicsdoesnotinsistontheoortunit             ppy

,costwhichcontradictstheloicofindividualchoice.Subectivismeconomicsinsistsonthediscussionof            gjitscostviewonthebasisofindividualchoice.Thisaersstematicalldiscussestheseviewointswith             ppyyp 

,theloicaldeductionbasedonthethouhtofsubectivismeconomics.Iftheoortunitcostisutilit             ggjppyy ?Whwhdoesnononetarbenefitdisaearinthesecuritfunctioncanthehistoricalcostssricin -m        -yyppyyypg     

?Atemrovidesomeusefulinformationinricinfunctionrethereobviousldifferentbetweenfixedcost           ppgy  ,?andvariablecostwhentheareemloedtomakedecisionThissomeconclusionsasfolaerrovides             -ypyppp 

,,lows.Firstlwiththedevelomentofstranersociettheinalienabilitofnononetarbenefitbetween       -m ypgyyy  ,,,rincialsandaentsexcludesthenononetarbenefitsinthesecuritricinfunction.Secondlin    -m   -ppgyypgy  

,fluencedbtheheteroeneitandexternalenvironmentwhichcannotbedirectlmeasuredthehistorical         ygyy   ,costsstemcanbehelfultotheoortunitcostofdifferentsecurities.Thirdlundertheredictres             -ypppyypp 

sureofexoenesisofcontractform,fixedcostandvariablecostwillbrinsomedifferentrisks.             gg 

:o;;Kewordsortunitcosthistoricalcostfixedcost  ppyy  

67


相关内容

  • 重农主义在中国与法国实践结果的差异_基于中英法产业革命前后的比较
  • 重农主义在中国 与法国实践结果的差异 --基于中英法产业革命前后的比较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对重农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做了大量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在对待中国的立场有褒有贬,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详细分析了重农学派各项主张中的"中国渊源".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法国年鉴学派 ...

  • 认知理性与制度经济学
  •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09年 第6期 No.6 2009 认知理性与制度经济学 黄凯南 黄少安* 摘 要:制度经济学是一个极其庞杂的研究体系,这里尝试给出一个有助于系统把 握制度经济学的新视角.基于认知理性,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

  • 会计职能财务报告性质财务报告体系重构
  • 会计职能•财务报告性质•财务报告体系重构 刘峰 葛家澍 2012-09-26 10:39:01 来源:<会计研究>(京)2012年3期第15-19页 一.引言 起源于美国.波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次贷危机,带给世界的影响是多重的.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初,就出现对会计计量属性.特别是公允价值的批评 ...

  • 劳动价值论的最新发展
  • 作者:邓肯·弗里 翻译:高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张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08年08期 一.导言 劳动价值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令人困惑和最令人着迷的思想之一.它出现于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作为逻辑一致的经济分析基础,它的出现为古典经济学(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 ...

  • 略论物权法定主义
  • 中 山 大 学 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略论物权法定主义 专 业: 法律(独立本科段) 专业代码: B030117 学生姓名: 郑珊珊 准考证号: [1**********]7 指导教师: 谢进杰 论文成绩: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二○○ 年 月 )不及格( ) 略论物权法定 ...

  • 2016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区域870大纲
  • 013 经济学院 目录 一.初试考试大纲 ................................. 1 869西方经济学 ................................. 1 870专业综合考试 ............................... 3 872经 ...

  • 货币.信用与社会关系
  • 货币.信用与社会关系 --基于货币本源问题的探索和反思 杨时革1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全球金融创新浪潮,现代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金融变革主线之一是将文化内涵.制度因素嵌入传统金融理论模型,这其中涉及的一大系列是重新聚焦到金融中的传统课题--货币及其本源.而且这种新 ...

  • 消费者异质性.搜寻与零售业态均衡
  • 作者:石明明 财贸经济 2014年03期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业活动总是以不断创新的形式涌现在我们面前.在流通与生产.消费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流通组织形式.新的交易职能不断产生.发展与演化.在后工业化社会,随着社会消费环境.消费偏好发生深刻的变化,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大规模生产向柔性化生产.大 ...

  •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 第三篇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一章 古典贸易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 亚当 斯密1776年 <国富论> (一)主张自由放任 (二)主张分工 (三)主张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原因:先天的自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2.例子 (1)分工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