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实录

《平均数》教学设计

开发区一小 孟祥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大屏幕播放视频)这是今年阅兵的镜头,你有什么感受?据新闻媒体报道:“这些解放军叔叔的平均身高是188厘米。”平均身高188厘米是什么意思?谁知道?你先说,谁还想说。

生:有的叔叔是188厘米,有的叔叔比188厘米高点,有的叔叔比188厘米矮点。

师:奥,也就是说有的叔叔正好是188厘米,有的高于188厘米,有的低于188厘米。

师:可是,他们看起来一样高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谁来猜猜? 生:增高鞋跟,让个子矮的高一点。降低鞋跟,让个子高的变得矮一点。 师:是呀,教官就是用增高或者降低鞋跟的方法,让每位叔叔都达到188厘米,我们这才领略到战士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飒爽英姿的风采。孩子们,对于平均身高你们有点感觉了么?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生了解增高或降低鞋跟的方法让每一个人的身高都达到188厘米,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情境导入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

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瓶子,小兰收集了12个瓶子,小亮收集了11个瓶子,小明收集了15个瓶子。

生2: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小明收集的瓶子最多。

师:观察的真仔细,根据收集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瓶子?

生:小明收集的瓶子比小亮收集的瓶子多几个?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自己看探究要求。

(动画出示探究一要求) 要求明白了吗?完成在自主学习单上,开始吧。 好,都完成了,下面自主交流 请看要求(你来,读一下)

自主交流:1、小组内按照1-2-3-4的顺序说一说你的方法。

(交流时学习单放在桌子中间,用笔指着说,其他3人认真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补充。)

2、小组长统计好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准备全班汇报。

师:自主交流的要求都清楚了吗?(生:清楚了)开始。

师评价: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刚才在交流时,老师发现2组、3组 的习惯非常好,一个同学讲解时,其他3人认真倾听。给他们组加上 一星。

自主汇报:

师问学生:你们组有几种方法呀?(2种)请你们组选两名代表到台 前展示你们的方法。这种谁说呀?(我)

方法一:我汇报(我倾听)我们组是这样讨论的,把小红多的一个瓶子给小兰,把小明多的两个瓶子给小亮,这样每人平均都收集了13个瓶子。 师:你能把刚才的想法在这儿摆一摆吗?

(生在黑板上摆过程)大家同意我的方法吗?谁有疑问或补充。 生质疑:为什么把小明的给小亮?

生:把最多的给最少的,使他们同样多。

师:他是用了移动瓶子的方法,谁也用了这种方法,你再来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移动瓶子的方法,把多的补给少的,这样就相当于得到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图,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移一移,说一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理解平均数。】

师:你来介绍第二种方法,你来说另外一种方法。你说说你先求了什么,又求了什么?

方法二:(14+12+11+15)÷4

=52÷4

=13(个)

生:我先求了4位同学一共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个人,得到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用这种方法的请举手,(写上算式)指着式子说:(14+12+11+15)第一步表示什么?52÷4表示什么?13表示什么? 奥,你们的意思相当于把所有的瓶子都合在一起 ,再除以4,也得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这种方法我们简称为“先合并再平均分”。这也是一种比较棒的方法。(板书:先合并再平均分)

师:他们组汇报的怎么样呀?条理清晰,声音洪亮,给他们组加上一星。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师下去看一下)你的方法很独特呀,上去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方法三:我汇报(我倾听)我是在11的后面画一条线,11右面的(3+1+4)÷4=2(个)11+2=13,所以13是这组数的平均数。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谁有疑问或补充 (老师把这条线画的更清晰一些。)

生质疑:为什么在11哪儿画一条线呀?

生:因为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是11个,所以每个人至少是11个。 生质疑:为什么你只平分那8个?

生:因为每人至少收集了11个,所以4个人加起来一共多出8个,所以只分这8个。

师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吗?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也给他加上两星。 自主提升:

师:对比第二、三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第二种方法是平均分总数,而第三种方法,是平均分了11后面的部分。 师:不管是平均分总数,还是平均分一部分,都是运用了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用了3种方法,解决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 我们说,13就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说慢点)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组数据:

生:实际收集的瓶子有的比13多,有的比13少。

师:你们的意思是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有的比13多,有的比13少。 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数13比最大值15小,比最小值11大,所以说13是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

师:说的真好,掌声送给他,也给你加一星。

师:所以说,平均数13是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你对平均数是怎样理解的?(留时间思考)

生:平均数有的比实际数大,有的比实际数小;(完全正确,加一星。) 平

均数是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理解准确,加星。谁还想说) 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非常对,加星)平均数就是把多的移给少的,得到每个人一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是的,平均数就是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一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那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请看大屏幕: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哪个队的成绩好呢?自己看信息和要求。

自主探究(二)

师:清楚了吗,开始吧。

评价:哎,这一组同学首先完成了任务,而且坐姿非常端正,也给他们组加上一星。

先看白板上这几位同学的作品,评价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生评价,师评价:这位同学写的字又大又工整,我们都应向他学习。 先请这一位同学汇报下自己的方法.

自主汇报:

生1:我是求了他们一共踢了多少个进行比较。

男生:19+15+16+20+15=85(个)

女生:18+20+19+19=76(个)

85>76 答:男生队成绩好。 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两队人数不一样,不能用总数比。 师: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请来给大家说说。

生2:我汇报,(我倾听)我们组运用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的。 男生:(19+15+16+20+15)÷5 女生:(18+20+19+19) ÷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成绩好。

因为两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认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比较两队成绩的最好的方法。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谁还有疑问和补充。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师:同学们一致认为用平均数比较两队的成绩比较合理,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 (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用它比较是合理的。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先来看两则材料:森林人均覆盖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读书低于其他国家,看到这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略)

师:那你打算怎么做?

生:(略)

师:平均数不仅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还能帮助我们发现平均数背后的社会问题。 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和研究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教学设计

开发区一小 孟祥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大屏幕播放视频)这是今年阅兵的镜头,你有什么感受?据新闻媒体报道:“这些解放军叔叔的平均身高是188厘米。”平均身高188厘米是什么意思?谁知道?你先说,谁还想说。

生:有的叔叔是188厘米,有的叔叔比188厘米高点,有的叔叔比188厘米矮点。

师:奥,也就是说有的叔叔正好是188厘米,有的高于188厘米,有的低于188厘米。

师:可是,他们看起来一样高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谁来猜猜? 生:增高鞋跟,让个子矮的高一点。降低鞋跟,让个子高的变得矮一点。 师:是呀,教官就是用增高或者降低鞋跟的方法,让每位叔叔都达到188厘米,我们这才领略到战士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飒爽英姿的风采。孩子们,对于平均身高你们有点感觉了么?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生了解增高或降低鞋跟的方法让每一个人的身高都达到188厘米,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情境导入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

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瓶子,小兰收集了12个瓶子,小亮收集了11个瓶子,小明收集了15个瓶子。

生2: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小明收集的瓶子最多。

师:观察的真仔细,根据收集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瓶子?

生:小明收集的瓶子比小亮收集的瓶子多几个?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自己看探究要求。

(动画出示探究一要求) 要求明白了吗?完成在自主学习单上,开始吧。 好,都完成了,下面自主交流 请看要求(你来,读一下)

自主交流:1、小组内按照1-2-3-4的顺序说一说你的方法。

(交流时学习单放在桌子中间,用笔指着说,其他3人认真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补充。)

2、小组长统计好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准备全班汇报。

师:自主交流的要求都清楚了吗?(生:清楚了)开始。

师评价: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刚才在交流时,老师发现2组、3组 的习惯非常好,一个同学讲解时,其他3人认真倾听。给他们组加上 一星。

自主汇报:

师问学生:你们组有几种方法呀?(2种)请你们组选两名代表到台 前展示你们的方法。这种谁说呀?(我)

方法一:我汇报(我倾听)我们组是这样讨论的,把小红多的一个瓶子给小兰,把小明多的两个瓶子给小亮,这样每人平均都收集了13个瓶子。 师:你能把刚才的想法在这儿摆一摆吗?

(生在黑板上摆过程)大家同意我的方法吗?谁有疑问或补充。 生质疑:为什么把小明的给小亮?

生:把最多的给最少的,使他们同样多。

师:他是用了移动瓶子的方法,谁也用了这种方法,你再来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移动瓶子的方法,把多的补给少的,这样就相当于得到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图,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移一移,说一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理解平均数。】

师:你来介绍第二种方法,你来说另外一种方法。你说说你先求了什么,又求了什么?

方法二:(14+12+11+15)÷4

=52÷4

=13(个)

生:我先求了4位同学一共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个人,得到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用这种方法的请举手,(写上算式)指着式子说:(14+12+11+15)第一步表示什么?52÷4表示什么?13表示什么? 奥,你们的意思相当于把所有的瓶子都合在一起 ,再除以4,也得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这种方法我们简称为“先合并再平均分”。这也是一种比较棒的方法。(板书:先合并再平均分)

师:他们组汇报的怎么样呀?条理清晰,声音洪亮,给他们组加上一星。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师下去看一下)你的方法很独特呀,上去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方法三:我汇报(我倾听)我是在11的后面画一条线,11右面的(3+1+4)÷4=2(个)11+2=13,所以13是这组数的平均数。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谁有疑问或补充 (老师把这条线画的更清晰一些。)

生质疑:为什么在11哪儿画一条线呀?

生:因为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是11个,所以每个人至少是11个。 生质疑:为什么你只平分那8个?

生:因为每人至少收集了11个,所以4个人加起来一共多出8个,所以只分这8个。

师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吗?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也给他加上两星。 自主提升:

师:对比第二、三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第二种方法是平均分总数,而第三种方法,是平均分了11后面的部分。 师:不管是平均分总数,还是平均分一部分,都是运用了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用了3种方法,解决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 我们说,13就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说慢点)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组数据:

生:实际收集的瓶子有的比13多,有的比13少。

师:你们的意思是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有的比13多,有的比13少。 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数13比最大值15小,比最小值11大,所以说13是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

师:说的真好,掌声送给他,也给你加一星。

师:所以说,平均数13是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你对平均数是怎样理解的?(留时间思考)

生:平均数有的比实际数大,有的比实际数小;(完全正确,加一星。) 平

均数是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理解准确,加星。谁还想说) 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非常对,加星)平均数就是把多的移给少的,得到每个人一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是的,平均数就是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一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那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请看大屏幕: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哪个队的成绩好呢?自己看信息和要求。

自主探究(二)

师:清楚了吗,开始吧。

评价:哎,这一组同学首先完成了任务,而且坐姿非常端正,也给他们组加上一星。

先看白板上这几位同学的作品,评价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生评价,师评价:这位同学写的字又大又工整,我们都应向他学习。 先请这一位同学汇报下自己的方法.

自主汇报:

生1:我是求了他们一共踢了多少个进行比较。

男生:19+15+16+20+15=85(个)

女生:18+20+19+19=76(个)

85>76 答:男生队成绩好。 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两队人数不一样,不能用总数比。 师: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请来给大家说说。

生2:我汇报,(我倾听)我们组运用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的。 男生:(19+15+16+20+15)÷5 女生:(18+20+19+19) ÷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成绩好。

因为两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认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比较两队成绩的最好的方法。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谁还有疑问和补充。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师:同学们一致认为用平均数比较两队的成绩比较合理,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 (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用它比较是合理的。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先来看两则材料:森林人均覆盖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读书低于其他国家,看到这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略)

师:那你打算怎么做?

生:(略)

师:平均数不仅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还能帮助我们发现平均数背后的社会问题。 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和研究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相关内容

  • "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评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孙朝仁 茅雅琳 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15年第04期 近读人教社中数室主任章建跃博士的文章<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收获颇丰,甚有同感,特别是他提 ...

  • 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 张齐华
  • <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张齐华) 一:认识单位"1" 师:(往学生面前一站)认识吗?张老师能用自然数来表示吗? 生: 用"1"表示.板书"1" 师: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 生:1块黑板„ ...

  • 根据教学实录及视频谈谈自己的看法
  • 根据教学实录及视频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实录中引入阶段是这样记录的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分东西的情况.同学们看题目:(出示课件)4个苹果我要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学生齐答:两个. 师:(太简单了)两个苹果呢?出示课件 学生齐答:一个. 师:那一个苹果呢? 学生:半个或二分之一. ...

  •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浙江省特级教师 顾志能老师 课堂实录整理与评析:清水路小学秦奕老师 远东学校陈明静老师 4天的杭州学习,让我们一睹了30多位名师的风采,切实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独具匠心的思考,对数学教学的执著追求.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的<复式折线统计图&g ...

  • 比大小教学实录
  • "比大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向阳中心小学 林文鸿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第三课.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要学习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分子是1)大小之间的比较 ...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抽屉原理]教学实录
  • 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抽屉原理>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案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六年级下册 第68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 有一类与& ...

  • 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教学实录
  • 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教学实录 一. 排队问题引入重叠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数学. 出示: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个队一共多少个同学? 生:11个. 生:12个. 生:9个. 师:怎么办? 生:计算. 生:画图.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弄清楚. 教师找计算和画 ...

  • 圆柱的体积课堂教学实录
  • 圆柱的体积课堂教学实录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鳞字中心校 刘磊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们最喜欢吃什么? 生:雪糕.冰淇淋„„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吃比较凉爽的食品,刘老师这儿有一幅冰淇淋的图片,(指大屏幕)请看:(生观察) 师:这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观察一 ...

  • 圆的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 <圆的面积>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双龙镇中心校 胡治菊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3. 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