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疗过错原则在法律冲突中的适用

论医疗过错原则在法律冲突中的适用

医疗纠纷引发的民事赔偿诉讼伴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据中国消协公布,1996至1999年间,医疗纠纷投诉增长了10倍。2002年中华医管会调查发现,医疗纠纷在全国326家医院的发生率高达98.4%,平均每家医院承担医疗赔偿费21万元,其中一例纠纷赔偿额更是高达290万元[1].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公民私权保护意识同步加快的背景下,2002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的出台对规范医疗行为、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也暴露出某些缺陷,如该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然而,不属于医疗事故并不一定不存在医疗过错。对于医疗过错,《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显然,作为行政法规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基本法律《民法通则》,在侵权归责赔偿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冲突,这种法律原则上的冲突引起了司法界乃至医学界的广泛争论[2、3、4],甚至有学者建议对医疗纠纷启用仲裁机制[1].针对医疗侵权归责原则的法律冲突,笔者根据医疗过错的有关理论,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一、医疗过错的范围涵盖了医疗事故

首先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医务事故与医疗过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承担法定责任的前提,后者则从民法侵权理论中的过错原则引申而来。从逻辑层次上看,医疗过错的外延大大超过了医疗事故的范围。所谓医疗过错,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由于主观原因,违反法定义务或诊疗护理操作规范的规定,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行为。构成医疗过错的行为,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过失,要么是疏忽大意,要么是过于自信从而导致了危害后果的发生,所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对医疗事故的界定,仅为过失而否认故意,因此有学者认为,由于医疗损害民事诉讼并不涉及医务人员的主观故意,因而建议使用“医疗过失”而避免使“医疗过错”[6].其次,医疗过错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医疗过错行为造成了患者人身损害后果,这种人身损害不但包括身体的损害而且还包括精神的损害,损害后果可以是明显的损害,也可以是轻微的损害,相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损害程度,医疗过错的损害程度可以较轻。根据规定医疗事故的鉴定可一鉴多用,受司法机关委托即为司法鉴

定,受医患双方委托即为自行鉴定,受行政机关委托即为行政鉴定[7],而医疗过错的鉴定只能由司法机关提起委托,鉴定组织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而组建的法定的鉴定机构,鉴定文书格式符合诉讼法及证据规定关于“鉴定结论”形式要件标准,鉴定人出庭接受对鉴定过程和鉴定结论的质证,鉴定公开、权力监督、错案追究,所有这些鉴定程序和实施措施,都保证了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中立性和公正性。2002年9月1日至2003年4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共委托当地医学会鉴定41件医疗纠纷案,其中有40件不属于医疗事故,只有1件属于医疗事故,对此,办案法官感慨:我国的医疗水平比发达国家低,但医疗事故的认定却如此少,真令人怀疑医疗事故鉴定的合理性。据悉,海南省医学会鉴定的医疗事故率为17.5%。部分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的患方当事人,经法院许可委托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医疗过错鉴定,在300多例案件中有80%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被推翻[4].对医学会作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者,有许多学者表示质疑[4、7、8],认为这种鉴定模式类似医生之间“邻居鉴定邻居”,其中复杂的行业内部关系外行人一般很难知晓;另外,《中华医学会章程》还规定: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该章程对医务人员保护和服务的内容,不仅与《民事诉讼法》关于鉴定人员回避的规定相矛盾,而且也违反了鉴定中立的最基本原则,使社会各界对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鉴定的合法性和鉴定结论的公正性不断地产生怀疑。

二、法律冲突的价值判断

行政法规与民事法律之间产生原则性冲突,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并不多见。根据法学理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立法寓意,并未完全体现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精神,也与《民法通则》第106条产生冲突。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决定医患双方利益的核心是医疗事故鉴定问题,由于医疗事故鉴定机制的设计存在着的根本缺陷,鉴定结论能否客观公正地还原事实真相就值得怀疑,因为鉴定结论将直接决定双方的利益得失,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公平评价体系。要保障一项权利,首先要确定哪一项义务优先,或者说要确定哪一种价值优先[9],这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固有权利保护的新趋势。医疗纠纷案件大多属于民事诉讼范畴,当事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法律若要优先保护其中一方的权利,其优先的理由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是社会根据:公民基本权利的意义在于要求国家职能部门的保障,当公民的这些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

既使法律没有规定,相关职能部门也有义务提供救济[10].在医患纠纷的相互关系中,患方作为个体面对庞大的医疗机构,无论是在医疗信息、专业知识,还是在经济基础、法律支持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属于医患纠纷对弈中的弱势群体,而由自然人组成的社会评价体系,出于济弱的本性和助人的天性,往往会同情弱者,于是医患纠纷双方权利优先的天平往往会倾向患方。第二是法律根据:根据《立法法》第79条的规定,《民法通则》的法律效力高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两者之间属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当下位法中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予赔偿的规定,与上位法所确定的损害赔偿原则不相符合时,下位法不相符合部分的不应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予以适用。根据侵权法学理论,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他人人身损害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是否实际承担民事责任取决于其主观是否有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因素。事实上,医疗事故并未涵盖所有的医疗侵权损害,而医疗过错却涵盖了医疗事故[5、8].《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是贯彻执行《民法通则》的特别法,而是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督体系中的行政规范,为了国家的法制统一,应当修改其中与民法原则相矛盾的内容,避免与《民法通则》产生法律冲突,使医疗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一样,由《民法通则》进行调整规范。基于上述社会根据和法律根据的分析论证,笔者认为:在医患双方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司法机关应以平等保护为原则、优先保护为例外,在基于同等的法律事实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患方的合法权利是否得到充分的保护。

三、医疗过错的司法适用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两分法,即要么是要么不是。其实不论哪种结果出现,都会使医患双方的矛盾处于紧张对抗之中,这种气氛会对审判产生一定影响。医疗事故鉴定又因为是医学多专业知识相互交叉融合的结果,有时会使一些法官完全依赖鉴定结论而难以进行法律分析。笔者认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只是证据的一种,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法院裁判的唯一依据,法院可以对此进行全面客观的证据审查。若法院将医疗事故中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进行认定,那实质上是移交了裁判权[4],而放弃或者忽视对鉴定结论进行法律分析的权力,同样也是自甘审判能力退化和司法裁判权异化的表现[8].

医疗过错鉴定不论是鉴定文书的形式要件,还是鉴定结论客观公正性的实质要件,甚至是对鉴定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都较医疗事故鉴定规范和公道,再加上司法权对患方当事人

合法权利可能的优先保护,因而,医疗过错鉴定将更加凸显现代文明的司法理念和公民基本权利不容侵犯的宪法精神。当前在审理医疗纠纷工作中,患者是否做过医疗事故鉴定不能作为医疗过错鉴定的前置程序,若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一方当事人对结论不服,但不申请重新鉴定而是申请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并按有关规定依法委托;若作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一方当事人虽然对结论不服,但因经济等客观原因而未提出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只要医疗行为符合民事侵权构成要件,人民法院仍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等法律规定,确定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相应民事责任。

四、小结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赔偿的规定,与《民法通则》关于公民、法人过错单侵害他人人身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若从形式逻辑上分析并不矛盾,但因医疗过错涵盖了医疗事故,所以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应当认为《民法通则》的效力要高于行政法规,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应予及时修改。

参考文献:

[1]《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138-144页,沈健:《试论建立我国医疗事故纠纷的仲裁机制》;

[2]《法学》2003年第2期,75-78页,洪莉萍:《医疗事故的界定及相关问题探析》;

[3]《法律适用》2004年第1期,6-8页,王治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

[4]《法律与医学》2004年第1期,1-5页,马军:《论医患纠纷损害赔偿新释解》;

[5]何颂跃主编:《医疗纠纷与损害赔偿新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57-266页;

[6]《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2期,42-44页,朱广友:《医疗纠纷鉴定:判定医疗过失的基本原则》;

[7]《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132-137页,沈健、韩波:《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8]《法律适用》2004年第1期,9-12页,刘心稳:《医疗事故纠纷案中医疗机构过失的认定》;

[9]《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188-192页,王夏吴:《司法是人权保障的最佳方式》;

[10]《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92-192页,蔡定剑:《关于什么是宪法》。

海南中院司法行政技术处·郏从贤

论医疗过错原则在法律冲突中的适用

医疗纠纷引发的民事赔偿诉讼伴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据中国消协公布,1996至1999年间,医疗纠纷投诉增长了10倍。2002年中华医管会调查发现,医疗纠纷在全国326家医院的发生率高达98.4%,平均每家医院承担医疗赔偿费21万元,其中一例纠纷赔偿额更是高达290万元[1].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公民私权保护意识同步加快的背景下,2002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的出台对规范医疗行为、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也暴露出某些缺陷,如该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然而,不属于医疗事故并不一定不存在医疗过错。对于医疗过错,《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显然,作为行政法规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基本法律《民法通则》,在侵权归责赔偿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冲突,这种法律原则上的冲突引起了司法界乃至医学界的广泛争论[2、3、4],甚至有学者建议对医疗纠纷启用仲裁机制[1].针对医疗侵权归责原则的法律冲突,笔者根据医疗过错的有关理论,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一、医疗过错的范围涵盖了医疗事故

首先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医务事故与医疗过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承担法定责任的前提,后者则从民法侵权理论中的过错原则引申而来。从逻辑层次上看,医疗过错的外延大大超过了医疗事故的范围。所谓医疗过错,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由于主观原因,违反法定义务或诊疗护理操作规范的规定,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行为。构成医疗过错的行为,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过失,要么是疏忽大意,要么是过于自信从而导致了危害后果的发生,所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对医疗事故的界定,仅为过失而否认故意,因此有学者认为,由于医疗损害民事诉讼并不涉及医务人员的主观故意,因而建议使用“医疗过失”而避免使“医疗过错”[6].其次,医疗过错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医疗过错行为造成了患者人身损害后果,这种人身损害不但包括身体的损害而且还包括精神的损害,损害后果可以是明显的损害,也可以是轻微的损害,相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损害程度,医疗过错的损害程度可以较轻。根据规定医疗事故的鉴定可一鉴多用,受司法机关委托即为司法鉴

定,受医患双方委托即为自行鉴定,受行政机关委托即为行政鉴定[7],而医疗过错的鉴定只能由司法机关提起委托,鉴定组织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而组建的法定的鉴定机构,鉴定文书格式符合诉讼法及证据规定关于“鉴定结论”形式要件标准,鉴定人出庭接受对鉴定过程和鉴定结论的质证,鉴定公开、权力监督、错案追究,所有这些鉴定程序和实施措施,都保证了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中立性和公正性。2002年9月1日至2003年4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共委托当地医学会鉴定41件医疗纠纷案,其中有40件不属于医疗事故,只有1件属于医疗事故,对此,办案法官感慨:我国的医疗水平比发达国家低,但医疗事故的认定却如此少,真令人怀疑医疗事故鉴定的合理性。据悉,海南省医学会鉴定的医疗事故率为17.5%。部分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的患方当事人,经法院许可委托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医疗过错鉴定,在300多例案件中有80%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被推翻[4].对医学会作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者,有许多学者表示质疑[4、7、8],认为这种鉴定模式类似医生之间“邻居鉴定邻居”,其中复杂的行业内部关系外行人一般很难知晓;另外,《中华医学会章程》还规定: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该章程对医务人员保护和服务的内容,不仅与《民事诉讼法》关于鉴定人员回避的规定相矛盾,而且也违反了鉴定中立的最基本原则,使社会各界对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鉴定的合法性和鉴定结论的公正性不断地产生怀疑。

二、法律冲突的价值判断

行政法规与民事法律之间产生原则性冲突,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并不多见。根据法学理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立法寓意,并未完全体现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精神,也与《民法通则》第106条产生冲突。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决定医患双方利益的核心是医疗事故鉴定问题,由于医疗事故鉴定机制的设计存在着的根本缺陷,鉴定结论能否客观公正地还原事实真相就值得怀疑,因为鉴定结论将直接决定双方的利益得失,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公平评价体系。要保障一项权利,首先要确定哪一项义务优先,或者说要确定哪一种价值优先[9],这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固有权利保护的新趋势。医疗纠纷案件大多属于民事诉讼范畴,当事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法律若要优先保护其中一方的权利,其优先的理由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是社会根据:公民基本权利的意义在于要求国家职能部门的保障,当公民的这些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

既使法律没有规定,相关职能部门也有义务提供救济[10].在医患纠纷的相互关系中,患方作为个体面对庞大的医疗机构,无论是在医疗信息、专业知识,还是在经济基础、法律支持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属于医患纠纷对弈中的弱势群体,而由自然人组成的社会评价体系,出于济弱的本性和助人的天性,往往会同情弱者,于是医患纠纷双方权利优先的天平往往会倾向患方。第二是法律根据:根据《立法法》第79条的规定,《民法通则》的法律效力高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两者之间属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当下位法中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予赔偿的规定,与上位法所确定的损害赔偿原则不相符合时,下位法不相符合部分的不应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予以适用。根据侵权法学理论,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他人人身损害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是否实际承担民事责任取决于其主观是否有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因素。事实上,医疗事故并未涵盖所有的医疗侵权损害,而医疗过错却涵盖了医疗事故[5、8].《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是贯彻执行《民法通则》的特别法,而是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督体系中的行政规范,为了国家的法制统一,应当修改其中与民法原则相矛盾的内容,避免与《民法通则》产生法律冲突,使医疗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一样,由《民法通则》进行调整规范。基于上述社会根据和法律根据的分析论证,笔者认为:在医患双方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司法机关应以平等保护为原则、优先保护为例外,在基于同等的法律事实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患方的合法权利是否得到充分的保护。

三、医疗过错的司法适用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两分法,即要么是要么不是。其实不论哪种结果出现,都会使医患双方的矛盾处于紧张对抗之中,这种气氛会对审判产生一定影响。医疗事故鉴定又因为是医学多专业知识相互交叉融合的结果,有时会使一些法官完全依赖鉴定结论而难以进行法律分析。笔者认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只是证据的一种,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法院裁判的唯一依据,法院可以对此进行全面客观的证据审查。若法院将医疗事故中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进行认定,那实质上是移交了裁判权[4],而放弃或者忽视对鉴定结论进行法律分析的权力,同样也是自甘审判能力退化和司法裁判权异化的表现[8].

医疗过错鉴定不论是鉴定文书的形式要件,还是鉴定结论客观公正性的实质要件,甚至是对鉴定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都较医疗事故鉴定规范和公道,再加上司法权对患方当事人

合法权利可能的优先保护,因而,医疗过错鉴定将更加凸显现代文明的司法理念和公民基本权利不容侵犯的宪法精神。当前在审理医疗纠纷工作中,患者是否做过医疗事故鉴定不能作为医疗过错鉴定的前置程序,若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一方当事人对结论不服,但不申请重新鉴定而是申请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并按有关规定依法委托;若作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一方当事人虽然对结论不服,但因经济等客观原因而未提出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只要医疗行为符合民事侵权构成要件,人民法院仍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等法律规定,确定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相应民事责任。

四、小结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赔偿的规定,与《民法通则》关于公民、法人过错单侵害他人人身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若从形式逻辑上分析并不矛盾,但因医疗过错涵盖了医疗事故,所以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应当认为《民法通则》的效力要高于行政法规,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应予及时修改。

参考文献:

[1]《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138-144页,沈健:《试论建立我国医疗事故纠纷的仲裁机制》;

[2]《法学》2003年第2期,75-78页,洪莉萍:《医疗事故的界定及相关问题探析》;

[3]《法律适用》2004年第1期,6-8页,王治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

[4]《法律与医学》2004年第1期,1-5页,马军:《论医患纠纷损害赔偿新释解》;

[5]何颂跃主编:《医疗纠纷与损害赔偿新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57-266页;

[6]《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2期,42-44页,朱广友:《医疗纠纷鉴定:判定医疗过失的基本原则》;

[7]《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132-137页,沈健、韩波:《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8]《法律适用》2004年第1期,9-12页,刘心稳:《医疗事故纠纷案中医疗机构过失的认定》;

[9]《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188-192页,王夏吴:《司法是人权保障的最佳方式》;

[10]《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92-192页,蔡定剑:《关于什么是宪法》。

海南中院司法行政技术处·郏从贤


相关内容

  • [侵权责任法]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系论
  • 题 目: <侵权责任法>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系论 学 院: 专 业: 法学(政法干警二学位) 姓 名: 王向辉 指导教师: 李岩 完成日期: 毕业论文任务书 辽 宁 大 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 指导教师评语 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 注:评阅人评分满 ...

  • 试析医疗事故纠纷的民事责任
  • 目 录 内容提要„„„„„„„„„„„„„„1 关键词„„„„„„„„„„„„„„„1 参考文献„„„„„„„„„„„„„„5 试析医疗事故纠纷的民事责任 08秋法学:龙慧 内容提要:多年来,对医疗事故的处理一直是社会个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 一.同时,医疗事故纠纷也一直是人民法院受理的人身损害赔偿中 ...

  • 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
  • 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医疗卫生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高风险性,医疗事故时有发生.鉴于医疗事故纠纷处理的复杂性和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的存在,致使我国法学界对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通过对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的分析比较,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 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解读:此条明确了本法的立法目的,即明确.预防.制裁侵权行为.首次在法律条文中规定侵权损害赔偿具有制裁.惩罚性. 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 ...

  • 医疗事故责任研究
  • 医疗事故责任研究 魏军红 内容摘要: 医疗事故责任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事故中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责任制度,能够有效的化解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是医疗事故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鉴定标准,以规范鉴定行为提高鉴定结论的公信力.本 ...

  • 王利明论侵权责任法的体系
  • 论侵权责任法的体系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传时间:2011-4-25 浏览次数:16779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演讲人:王利明 教授 时 间:2010年9月26日上午8:00 地 点:601国际报告厅 一.如何理解侵权责任法的体系? 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侵权责任 ...

  • 浅析[侵权责任法]中医疗侵权相关问题
  • 摘要<侵权责任法>为了缓解目前国内紧张的医患关系运用了十一款条文对医疗损害责任做出规定,在整部侵权责任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医患纠纷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其中所涉问题的繁复程度不是一般侵权损害问题可以比拟的.此次<侵权责任法>以如此之多的篇幅规定医疗损害责任,其希望尽可能解决 ...

  • 动物致人损害赔偿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 动物致人损害赔偿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殷佳佳 [案情] 2006年8月24日,家住武宁县石渡乡盘溪村村民陈某某诉称在自家过道上锁厨房门时,被两只相互追逐的狗中的黑狗撞倒,后经医院诊断为左股骨劲骨折,花去医疗费21423.70元.陈某某诉称该两只狗系邻居方某某家所豢养,并诉于本院要求被告方某某赔偿其损失, ...

  • 侵权法教学大纲
  • <侵权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侵权法 课程代码:01068020 课程负责人:罗世荣 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三.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四.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五.使用教材: 杨立新编,<侵权责任法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六.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