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养成一定书写习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养成默读习惯。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
(三)口语交际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四)习作
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学会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各老师做学情分析
五、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4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海上日出》表现了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雨》介绍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壮美河川。古诗《江南春》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语文乐园让学生体会描写时间的词语和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积累语言,学习朗读方法。习作以《我喜欢的季节》为题,请学生写出最喜欢的季节和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这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
方法。
4、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课时安排:
1 海上日出 2课时
2 暴风雨 2课时
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课时
诗词诵读 江南春 1课时
语文乐园(一) 5课时
1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二、练写生字词。
三、读背第一段。
四、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五、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六、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七、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八、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板书:
2暴风雨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
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小组学习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景物,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三、大组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板书: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1.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 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爱国、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
1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
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地理老师请教。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
1、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
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第二课时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3、观看,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三)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四、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教学目标 :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介绍背景,导入 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l.指名背诵这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5.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背诵古诗
五、小结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读一读”
1 自由读短文。
2 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今天张老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古琴台的来历》
2 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 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 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 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 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 全班评议。
习作
我喜欢的季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运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这个季节独特的美。
2 能从看到 听到 闻到 摸到······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季节的美。
3 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2 生用简洁的词语慨括
3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你最喜欢那个季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喜欢的季节。
二 知道具体描述
1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具体描述
3 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4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将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
2、可以从听到 闻到 摸到多种方式去感受。
3 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 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 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喜欢的季节”。-
3、 共同修改。
4、 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 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 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 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 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二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读书生活‛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背课文》讲述‚我‛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钟楼读书》反映了读书的无穷乐趣;《意外》赞扬了高尔基关心青少年的高尚品质。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本单元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
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典型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享受读书的乐趣,交流读书的收获,提炼、总
结出好的读书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
单元课时安排:
1 背课文 2课时
2 钟楼读书 2课时
3 意外 2课时
诗词诵读 江畔独步寻花 1课时
语文乐园(二) 5课时
4. 背 课 文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
二、能力训练点
1.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
子的含义。
2. 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
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 合作交流
五、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六、 2、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七、
八、 重点品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
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
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
让学生认识到
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
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
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
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
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4.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不断树立背好
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
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
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
(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多。
二、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5. 钟 楼 读 书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 了解反复的写法在感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2、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我‛在钟楼读书,享受到了那些乐趣?
四、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2.教师相机教学下列句子:
‚小刺猬弟弟、小白兔弟弟、小青蛙弟弟,都坐在幼儿园的小椅子上了
帅:能不能把这句改成‚小刺猬、小白兔、小青蛙都坐在幼儿园的椅子上了……‛? 指导学生比较、体会作者对书中小动物们的喜爱之情后感情朗读。
‚……看见小松鼠弟弟背起书包,从澳洲大沙漠跑来了;随后,看见长颈鹿小弟弟从非洲
坐一条独木舟来了……‛
师:熊猫生活在哪卫?看见从澳洲和非洲来的小动物,生活在中国的小动物心
情会怎样?
作者的感情呢?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作者的喜悦。
‚我看见熊猫阿姨向长颈鹿小弟弟看了一眼,长颈鹿小弟弟马上踏着舞步在草地上跳舞
厂。‛
师指导学生休会动物们之间的默契,感受幼儿园小动物们的快乐心情。
3.说说作者从这个故事中享受到哪些乐趣。
相机指导学生从下列句子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我赶紧把书翻下去。‛
‚我好像听见书里有一阵音乐传来了……‛
‚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它原是一座钟楼。‛
感情朗读。
4.小结:在钟楼里读书,作者认识了好多可爱的动物,被小动物们的快乐情绪感染着,这
就是作者读了这本书的乐趣。
教学片断(二)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6—17自然段
1.默读第16—门门然段,说说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2.结合前文说说,为{卜么作者想到奥登赛去看看,为什么还想到爱斯基摩人的渔村去看
看?
3.师述:读书: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家乡的大海和兴化湾;读书,使作者能够思接
千载,视通万里;读书,使作者拥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坐在钟楼里,看着周围那么多的
书籍,对这座钟楼的喜爱之情怎能不喷薄而出?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
作者由衷的喜爱。
4.齐读文章第17自然段。
5.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读书的乐趣。
从全文来看,先介绍学校、学校阅览室;再写自己读书享受到的乐趣;最后写我的理想。
6.读写三本书乐趣的语段,说说它们在段落组合上有哪些特点。
仿照‚有一天,我看到—本书,里面有……我好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读书给你带来了那些快乐?请模仿课文的写法,鞋一段话。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我好像……
6. 意 外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1.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2. 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继续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学习课文2—12自然段
1.自由独第2-12自然段
2.读后自主思考,全班集体交流。
①陌生人主动搭话,碰到钉子后仍不放弃。
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人就是《童年》的作者,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让我们
揣摩一下高尔基当时的内心。为什么他要主动和作者搭活,在碰到钉子后仍然不停地追问呢?
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和剧院这个特殊的场所来思考。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
的关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情感。
②在作者大声哭了起来的时候,陌生人安慰‚我‛。
指导学生把描写高尔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分别画下来,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
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高尔基体察作者的内心感受,适时地
安慰使作者走出了悲伤,他对青少年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对他不由得产生崇敬之情。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③‚我‛和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扣住‚微笑‛一词,引导学生讨论:从高尔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是对作者在剧院中读书
的批评。既然是批评,为什么还要带着微笑说?从‚一同欣赏‛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高尔基刘〃作者真诚的帮助和平等友好的态度。 ’ 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 揣摩作者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文章在最后才交代‚我‛遇到的是高尔基
骨高高的,又非常面熟的人就是高尔基呢?
为什么作者不一开始就点明这个颧
2.学生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这样安排确实独具匠心。既符合事情发展的
顺序,使事情更真实可信;又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耐人寻味。
3.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二.‚我‛读《童年》时大声地哭了,这也是读书地乐趣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录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不行的话,请看诗后注释⑴,指名学生说说诗题意思。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写出了黄回娘家花的多?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⑶想家: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说……为什么?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学生的诗:
⑴植物园独步寻花
植物园内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四、作业
抄写古诗
板书设计: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⑵学校独步寻花 杨园小学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⑶尚湖独步寻花 尚湖公园花满蹊 ………………………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花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 花美
自在娇莺恰恰啼
语文乐园(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包含因果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读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受到启发。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读书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成语故事‛
1 自由读故事。
2 说说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习作
我开的小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
2、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
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一天,有一间小店完全属于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从现在开始,你
就是一家小店的店
二 想象能力
你的小店会开在哪里?店名是什么?有多大?里面是怎样装饰的?
你的小店将会经营哪些商品?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吸引顾客?
小店里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小店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快乐或苦恼?
四、 叙事能力。
1. 有条理地介绍你的小店,叙述可能会在小店里发生的故事。把你认为重要的方面说清楚说具体,其他次要的内容可少写或一笔带过。别忘了
2、你是以店主的身份在介绍!
作文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听。如果同学们都想看看你的小店,那你的作文就
成功了
3 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 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 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我的小店‛。-
3、 共同修改。
4、 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 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 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 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 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华夏文明”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我终于回来了》讲述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碑》反映了战争年代我们的红军战至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改革开
放的意识结合了起来。细细划分,本篇诗歌,作者从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与近几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本单元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提出问题、概括大意、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典型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住过灿烂的文化,学习先辈为了祖国献出生命的高贵品质。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为创建和谐社会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单元课时安排:
1 我终于回来了 2课时
2 丰碑 2课时
3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课时
诗词诵读 渔歌子 1课时
语文乐园(二) 5课时
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教学目标:l、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B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看课题质疑:谁回来了,从哪儿回来,为什么要说“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口头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 )从( )回到( )的经过,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自学检查。(略)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课后题第1题第(1)小题。
2、指名回答,读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指导理解:
①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一切”指什么?
(联系第一自然段,是指“博士学位”、“专家”、“教授”,在美国内金钱、地位、名誉。)
②但不能放弃祖国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钱学森献身建设新中国的急切心情还表现在:
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决定回国工作。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
“一„„便立即„„”充分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4、分男女生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
四、学习第2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思考:①美国当局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 ②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读后回答:
(1)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本))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公斤)。
④.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2)钱学森的表现: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钱学森在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下,不屈服,坚持回国的决心。
3.分组读三;四自然段,概括段意。
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钱学森没有屈服。
钱学森后来是怎样回国的,下一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练习。
1.作业本的1、2、3题。
2.朗读课文,熟读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三段,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并听写生字词:名誉放弃贡献行李折磨迫害募捐限制监听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2.读后回答:钱学森胜利回到祖国的原因:
①他坚持了5年;
②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联系第4自然段,也包括美国科学界朋友的支持
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尤其是周思来总理对钱学森的关心一亲自过问„„指示„„在会晤中提出„„
3.读读钱学森胜利回国的语句,比较句子,体会含着的意思。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
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被迫”说明什么?
(说明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不是心甘情愿的,是在“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是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下,无可奈何的决定。
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定能回到祖国,现在回来了!”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雄伟”是什么意思? “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雄伟”不但写出天安门城楼的气魄,而且还透露了钱学森对祖国“天安门城楼”是祖国的象征的无限崇敬之情:“终于”一词,说明了这一次的到来实属不易,它是钱学森历尽磨难,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有感情地读钱学森说的话,读出他激动的语气。
4.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简要复述课文。
1.复述有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
2.回顾第八册第二单元“复述课文”的要求。
3.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
4.指导学生按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①第一段老师指导下复述
②第二段学生试着自己复述。
③第三段放手让学生复述。
④连起来复述全文。
注意: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出示作业本中的第4题,完成“按课文内容填空”
五、作业。
1.课后作业题3。(学生可做作业本第5题)
2.作业本第6题。
3.听写词语:主持、正义、会晤、怀抱、关怀
4.熟读课文第三段,把故事简要复述给家里人听。
本课板书设计:
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立即决定回国 听到消息
可以放弃一切 不准回国 (检查、间谍)
受到迫害 被捕、被关、折磨
限制、检查、监听
世界各国——(美国)
得到支持 中国政府和人民——关怀
8、丰碑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
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9、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国庆节。
情感:
1.产生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居“五爱”教育第一位。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这是道德启蒙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 本课提出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教育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不懈,反复进行,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在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要求过高,本课按课程标准要求,只进行最低层次、最浅层次的教育,即:“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本课教学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爱”贯穿全课,要采用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特点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1.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教师还可提供相应的挂图、幻灯、录像,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如唱歌、朗诵诗歌等,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引导学生用歌声和诗歌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较多,但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使学生切实记住。
本课内容丰富,插图、照片也不少。在教学中要组织安排好,使教学层次分明,结构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为当代诗人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三人”中的一首。诗歌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改革开放的意识结合了起来。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细细划分,本篇诗歌,作者从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与近几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宏扬中华民族精神,请同学们通过资料的收集,进一步讨论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卓越的腾飞,培养浓厚的民族情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四人小组讨论。
一、 情境引入、激情激趣。
带领学生一起回到2004年的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场上观看刘翔夺冠的镜头。师谈话:或许这一瞬间、这一时刻学生已在电视屏幕上看过许多遍了,但是此时此刻一张张笑脸仍旧显得异常兴奋和生动。问:“每当你观看奥运会比赛时,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会场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
齐读课题,对诗人进行介绍,对中国文化进行渗透。
二、 自学课文,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1、同学们说说自己为祖国的哪些方面感到骄傲。
2、预设答案:“我为祖国的万里长城感到骄傲。”
“我为祖国的四大发明感到骄傲。”
“为祖国能发射通信卫星而感到骄傲。”„„
3、课文内容概括为三方面:地大物博的祖国、祖国悠远的历史文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根据要求进行自学,这部分诗人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犹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骄傲、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幻灯片展现美丽的祖国,更凝聚着对祖国的热爱,引人入胜的介绍——
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东起辽宁与河北临海交界的山海关,一直蜿蜒西走 直至甘肃河西走廊上酒泉附近的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合计一万二千多华里,所以长城的兴建实在不是始自秦始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七国竞逐。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疆土,纷纷修筑绵延的城墙,用以抵预外敌来犯。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其他一些精美的图片、声情并茂的叙述,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一个伟大民族悠久文化。 三、 小组合作,畅游历史长河
上下五千年,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
1、教材中罗列了许多内容,归纳起来有:古代的发明、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
2、同学交流:网络信息量大、自由灵活,对课文中提到的内容进行课外的延伸,制作成网页供学生自由浏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相关所需要的资料。
四、语言文字训练,歌颂祖国的伟大成就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成“因为( ),所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的填空训练。
2、拓展性的练习。学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说课外了解到信息。同学们的答案可以很广泛。
五、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语文乐园(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包含因果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学习对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会为我所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收集资料”
1 自由读。
2 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这个阅读材料给你什么启发?
习作
饭桌上的故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
2、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叙事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叙事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我们全家人快乐的吃着晚饭的时候,我为了出去玩,吃得很快,把许多饭粒在桌上,爷爷看见了,严肃的盯着我,叫我把饭给拾起来,我嫌它脏,不乐意的说:“撒在饭桌上多脏呀!叫人怎么吃呀!再说我也不是故意的。” 爷爷说:“你难道没学过《锄禾》这首诗吗?粮食是农民伯伯冒着炎热的天气,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很不容易才得到的,难道你就这样看到农民伯伯的血汗白费吗?以前我们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日子,我很小时候就要出去帮大人干活,现在你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还不知道珍惜。”听了爷爷的话,我满脸通红,赶紧把撒在桌子上的饭粒拾起来吃下去。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饭桌总是干干净净,而且碗里饭一粒不留,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 分析能力
这样的场面,你熟悉么?请同学们就这样一件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回顾生活
1、小组讨论,回顾自己家中饭桌上的事情。
2、全班交流。
四、叙事能力。
1. 有条理地介绍你的家中晚餐。叙述在家里的饭桌上发生的故事。把你认为重要的方面说清楚说具体,其他次要的内容可少写或一笔带过。别忘了
2、你是以店主的身份在介绍!
作文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听。如果同学们都想看看你的小店,那你的作文就成功了
3 学生独立作文。
第二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 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 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饭桌上的故事”。-
3、 共同修改。
4、 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 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 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 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 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四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神奇的宇宙”这一话题安排了《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月球之旅》这三篇课文,这些课文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古诗诵读为《韩食》,语文乐园中安排有成语,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读记名句,学习成语故事等内容, “看图作文”通过富于想象力的画面,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教学本组课文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如下的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读到一些优美的语句张口就来。二是充分利用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3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4、 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想象画面,练习习作。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感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祖言的热爱。
单元课时安排:
10 盘古开天辟地 1课时
11嫦娥奔月 1课时
12月球之旅 2课时
古诗诵读 1课时
语文乐园(四) 4课时
10 盘古开天辟地
【教材简析】
本课是依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宇宙是怎样起源的?天地是怎样形成的?
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古人思考着这些问题,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
巨人盘古这个英雄形象。作者将古代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资料搜集起来,加
以综合整理,写成了这篇通俗易懂的神话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
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混沌、孕育、筋脉、甘霖”等词语。
2、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
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奇特而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一)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听过或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牛郎织女》、《女娲造人》、《神笔马良》等。
(二)动情简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起源
神话故事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
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
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
源和变化,因此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奇特、大胆、合理的想
象把自然界拟人化,创造了神话。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
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板书:奇特、大胆、
合理的想像)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了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中
国古代神话》。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俊、帝喾和舜,后羿和嫦
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中国神话作了
最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
(三)引出课题
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那蓝天、大
地从何而来?为什么天清澈如水?大地浑浊厚实?啊!人们开始想像了,原
来是人类的祖先“盘古开天辟地”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同学们翻
开书55页,走入这神奇的故事之中,感受那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吧!
二、走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互相评价.
(注意:混沌hùn dùn 冉冉rǎn上升 可恼 nǎo)
3、读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能对故事中的盘古印象深刻,也可能认为盘古用大板斧划
分开天地印象神奇无比,还可能对盘古倒下后周身发生的变化感到惊叹┅┅
总之,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
三、品读神话故事,感悟想像
1、同学们初读故事后,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真好!看来“人类的老祖宗
——盘古”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也
用了一句话来评价“盘古”,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指名朗读——随机出示
句子“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
丰富而美丽。”——齐读)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是怎样
使这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的?用波浪线将故事中自己认为具有奇特而合理的
想像之处划下来,多读读!
学生自读自悟
3、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A、“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当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划分开了。”
感受:在远古时代的人们看来,天和地是平行的,一个在上,一在下,一个“轻而清”,
自然会向上升,一个“重而浊”,自然会向下沉。混沌不分的天地原来是由盘古一个霹雳大
板斧劈开的呀,难怪叫“开天辟地”!作者的想像是这么奇特!
导语设计:好一个“开天辟地”,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惊天动地”吗?(自由读—
—指名读)
评语设计:你的朗读铿锵有力,似乎让我们听见了那霹雳巨响,盘古的力大无穷。 你的
朗读舒缓有致,似乎让我们看到天地分离的神奇,感受到天的“轻而清”,地的“重而浊”。
B、“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
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
感受:这里的想像很奇特,天每天在升高,地每天在加厚,盘古的身子也在变长。
引导比较:你发现了吗?这段话反复出现了几个词语,找出来,作上记号。
1)老师认为,这里词语重复了,应该这样说:“天升高了,地加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增长
了。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了,地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很长了。”
(出示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
2)学生自主发表看法(预设: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想像,“每天”“一丈”反复出现,突出
表现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三个“极”,更说明天升高到了尽头,地也达到了最厚,盘古的身
子也长到了最长。)
3)指导朗读:看来,恰当地运用词语的重复,能达到增强神奇想像的效果。怎么读才能
表现出这奇特的想像呢?(自由读——指名读)
评语设计:你的朗读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高地厚”。
C、“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终于倒下了。”
感受: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
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
引导: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再看看这幅图画吧!你能从图上感受到什么?(学生自由
发言)这就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把他描绘得真切而神奇,人类不正是发
扬着盘古的这种精神吗?与大自然的一切灾害做着不懈地斗争。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D、“就在这时候——清露和甘霖。”
1)预设感受:盘古倒下后,全身发生了变化,使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
2)导语设计: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宇宙就这样变得迷人了。奇特的想像之所以有魅
力,还因为这想像并非天马行空,也有它的“合理性”,再读读,体会一下!(作者是根据事
物的特征展开想象的。)
3)指导朗读:用你们甜美、富有变化的语调去表现这奇特的变化吧!
4)语言拓展
读读下面的文字,如果你是一名“神话家”,你会怎么写?
出示文字: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这个世界上就变得丰富而美丽。女神女娲觉得这一切都那么新
奇,那么美好。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句的这个世界上缺了点什么。一天,她在黄河岸边
坐下来,看见自己在水里的倒影。“哦!我知道了!世界上还缺少一种长得和我一样的东西。”
女娲大声叫了起来。于是,女娲 。女娲给这些小泥娃娃取名叫“人”。看着这些人这么可爱,女娲觉得很满足。
她想:“我应该多造一些人出来,这样才热闹呢!”可是女娲累坏了,她想:“能不能找一个
简单一点的办法,可以一下子就造出好多人来呢?”这时,她刚好看到身边有一根柳条,于
是灵机一动, 。
就这样,这个世界上又多了很多很多的人。因为女娲是用黄泥做人,所以中国人的皮肤
都是黄颜色的。
四、作业设计: 走进神话世界
1、回家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国内、外都可),开个小小的故事会。
3、推荐阅读神话故事《创世和造人》
【板书设计】
10、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奇特而合理的想象随天地变化
周身发生变化
课后反思:
11、嫦娥奔月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
长生不老的药升天成仙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十二个生字,理解“贪婪、皓月当空、企盼”等词语。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对故事中人
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
3、练习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想象,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让思维在碰
撞中闪耀火花,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嫦娥善良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请同学们背一背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吟诗叹月,引入课题
1、激趣:同学们,老师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到这个字,或许会使你联想起许多诗句,
或许会让你回忆起儿时听过的故事┅┅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这个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有时
代表着团圆、美满,有时又代表着忧愁、分离,还有时代表着寂寞、凄凉┅┅它就是“月”
字。(板书:月)看到它你想起了哪些千古名句或故事呢?(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杜甫〈〈水调歌头〉〉等。
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2、在古代人们的眼里,月亮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于是,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美
妙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则民间故事〈〈嫦娥奔月〉〉。(板书课题)
二、潜读故事,各抒己见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有关的
语句多读一读,在句子旁写一写自己对他(她)的看法。
(二)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三)四人小组交流
要求:每个同学认真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用目光倾
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互相补充。
(四)全班交流分享
1、关于“嫦娥”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
喜欢她。”
(1)嫦娥美丽善良。(2)相机理解“接济”(在物质上援助)(3)指导朗读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逢蒙知道了┅┅一口吞了下去。”
(1)嫦娥很机智。(2)启发想象:手提宝剑,迫不及待的逢蒙是怎样威逼嫦娥的?嫦
娥是怎样与他机智地周旋的?(相机理解“迫不及待”、“威逼”“周旋”)(3)指导朗读
2、关于“后羿”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
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体会后羿是个武艺高强、为民造福的善良的人。)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藏在百宝匣里。”“后羿外出回来了,
没见到妻子嫦娥——怎么也追不上。”(体会后羿与妻子感情深厚)(指导朗读)
(五)你对嫦娥、后羿、逢蒙的看法是什么?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吗?
1、出示填空
( )的嫦娥
( )的后羿
( )的逢蒙
2、反馈交流
三、发挥想象,创造神话
1、故事的结局使人感到分离的悲凉与痛苦,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编个
圆满的结局吗?
2、学生自主想象
3、自主交流
四、课外拓展
1、回家把《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阅读优秀的民间故事(国内、外都可),开个小小的故事会。
【板书设计】
11、嫦娥奔月
( )的嫦娥
( )的后羿
( )的逢蒙
课后反思:
古诗诵读 韩食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
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语文乐园(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读背名句,学习成语故事;看图作文以及探究“美妙的月亮”。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与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成语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及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读背名句。 教学重点:学习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
教学难点: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 读。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 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意思。
爱搜狗教学资源网 www.asogou.com
3、 思考:从这些成语中发现什么?
4、 同桌议一议,找出规律。
5、 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
二、 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 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的意思? 2、 找出关联词语,想想每一句前后意思的联系 3、 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三、 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 读句子,通过注释理解句子。
2、 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
3、 自己再读一读,默背。
4、 同桌背诵,齐背。
5、 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 师生共同小结。
四、作业设计:
用“如果„„就„„”、 “即使„„也„„”练习写句子。
五、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四)
1、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 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3、 读一读,记一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成语故事和探究与实践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知道“杞人忧天”的意思。 教学难点:以“月亮”为话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爱搜狗教学资源网 www.asogou.com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养成一定书写习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养成默读习惯。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
(三)口语交际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四)习作
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学会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各老师做学情分析
五、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4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海上日出》表现了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雨》介绍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壮美河川。古诗《江南春》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语文乐园让学生体会描写时间的词语和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积累语言,学习朗读方法。习作以《我喜欢的季节》为题,请学生写出最喜欢的季节和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这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
方法。
4、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课时安排:
1 海上日出 2课时
2 暴风雨 2课时
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课时
诗词诵读 江南春 1课时
语文乐园(一) 5课时
1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二、练写生字词。
三、读背第一段。
四、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五、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六、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七、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八、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板书:
2暴风雨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
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小组学习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景物,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三、大组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板书: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1.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 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爱国、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
1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
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地理老师请教。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
1、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
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第二课时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3、观看,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三)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四、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教学目标 :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介绍背景,导入 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l.指名背诵这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5.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背诵古诗
五、小结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读一读”
1 自由读短文。
2 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今天张老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古琴台的来历》
2 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 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 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 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 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 全班评议。
习作
我喜欢的季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运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这个季节独特的美。
2 能从看到 听到 闻到 摸到······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季节的美。
3 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2 生用简洁的词语慨括
3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你最喜欢那个季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喜欢的季节。
二 知道具体描述
1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具体描述
3 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4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将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
2、可以从听到 闻到 摸到多种方式去感受。
3 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 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 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喜欢的季节”。-
3、 共同修改。
4、 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 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 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 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 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二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读书生活‛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背课文》讲述‚我‛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钟楼读书》反映了读书的无穷乐趣;《意外》赞扬了高尔基关心青少年的高尚品质。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本单元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
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典型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享受读书的乐趣,交流读书的收获,提炼、总
结出好的读书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
单元课时安排:
1 背课文 2课时
2 钟楼读书 2课时
3 意外 2课时
诗词诵读 江畔独步寻花 1课时
语文乐园(二) 5课时
4. 背 课 文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
二、能力训练点
1.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
子的含义。
2. 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
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 合作交流
五、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六、 2、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七、
八、 重点品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
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
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
让学生认识到
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
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
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
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
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4.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不断树立背好
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
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
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
(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多。
二、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5. 钟 楼 读 书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 了解反复的写法在感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2、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我‛在钟楼读书,享受到了那些乐趣?
四、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2.教师相机教学下列句子:
‚小刺猬弟弟、小白兔弟弟、小青蛙弟弟,都坐在幼儿园的小椅子上了
帅:能不能把这句改成‚小刺猬、小白兔、小青蛙都坐在幼儿园的椅子上了……‛? 指导学生比较、体会作者对书中小动物们的喜爱之情后感情朗读。
‚……看见小松鼠弟弟背起书包,从澳洲大沙漠跑来了;随后,看见长颈鹿小弟弟从非洲
坐一条独木舟来了……‛
师:熊猫生活在哪卫?看见从澳洲和非洲来的小动物,生活在中国的小动物心
情会怎样?
作者的感情呢?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作者的喜悦。
‚我看见熊猫阿姨向长颈鹿小弟弟看了一眼,长颈鹿小弟弟马上踏着舞步在草地上跳舞
厂。‛
师指导学生休会动物们之间的默契,感受幼儿园小动物们的快乐心情。
3.说说作者从这个故事中享受到哪些乐趣。
相机指导学生从下列句子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我赶紧把书翻下去。‛
‚我好像听见书里有一阵音乐传来了……‛
‚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它原是一座钟楼。‛
感情朗读。
4.小结:在钟楼里读书,作者认识了好多可爱的动物,被小动物们的快乐情绪感染着,这
就是作者读了这本书的乐趣。
教学片断(二)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6—17自然段
1.默读第16—门门然段,说说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2.结合前文说说,为{卜么作者想到奥登赛去看看,为什么还想到爱斯基摩人的渔村去看
看?
3.师述:读书: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家乡的大海和兴化湾;读书,使作者能够思接
千载,视通万里;读书,使作者拥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坐在钟楼里,看着周围那么多的
书籍,对这座钟楼的喜爱之情怎能不喷薄而出?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
作者由衷的喜爱。
4.齐读文章第17自然段。
5.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读书的乐趣。
从全文来看,先介绍学校、学校阅览室;再写自己读书享受到的乐趣;最后写我的理想。
6.读写三本书乐趣的语段,说说它们在段落组合上有哪些特点。
仿照‚有一天,我看到—本书,里面有……我好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读书给你带来了那些快乐?请模仿课文的写法,鞋一段话。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我好像……
6. 意 外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1.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2. 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继续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学习课文2—12自然段
1.自由独第2-12自然段
2.读后自主思考,全班集体交流。
①陌生人主动搭话,碰到钉子后仍不放弃。
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人就是《童年》的作者,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让我们
揣摩一下高尔基当时的内心。为什么他要主动和作者搭活,在碰到钉子后仍然不停地追问呢?
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和剧院这个特殊的场所来思考。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
的关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情感。
②在作者大声哭了起来的时候,陌生人安慰‚我‛。
指导学生把描写高尔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分别画下来,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
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高尔基体察作者的内心感受,适时地
安慰使作者走出了悲伤,他对青少年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对他不由得产生崇敬之情。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③‚我‛和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扣住‚微笑‛一词,引导学生讨论:从高尔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是对作者在剧院中读书
的批评。既然是批评,为什么还要带着微笑说?从‚一同欣赏‛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高尔基刘〃作者真诚的帮助和平等友好的态度。 ’ 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 揣摩作者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文章在最后才交代‚我‛遇到的是高尔基
骨高高的,又非常面熟的人就是高尔基呢?
为什么作者不一开始就点明这个颧
2.学生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这样安排确实独具匠心。既符合事情发展的
顺序,使事情更真实可信;又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耐人寻味。
3.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二.‚我‛读《童年》时大声地哭了,这也是读书地乐趣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录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不行的话,请看诗后注释⑴,指名学生说说诗题意思。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写出了黄回娘家花的多?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⑶想家: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说……为什么?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学生的诗:
⑴植物园独步寻花
植物园内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四、作业
抄写古诗
板书设计: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⑵学校独步寻花 杨园小学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⑶尚湖独步寻花 尚湖公园花满蹊 ………………………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花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 花美
自在娇莺恰恰啼
语文乐园(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包含因果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读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受到启发。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读书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成语故事‛
1 自由读故事。
2 说说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习作
我开的小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
2、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
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一天,有一间小店完全属于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从现在开始,你
就是一家小店的店
二 想象能力
你的小店会开在哪里?店名是什么?有多大?里面是怎样装饰的?
你的小店将会经营哪些商品?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吸引顾客?
小店里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小店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快乐或苦恼?
四、 叙事能力。
1. 有条理地介绍你的小店,叙述可能会在小店里发生的故事。把你认为重要的方面说清楚说具体,其他次要的内容可少写或一笔带过。别忘了
2、你是以店主的身份在介绍!
作文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听。如果同学们都想看看你的小店,那你的作文就
成功了
3 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 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 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我的小店‛。-
3、 共同修改。
4、 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 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 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 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 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华夏文明”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我终于回来了》讲述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碑》反映了战争年代我们的红军战至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改革开
放的意识结合了起来。细细划分,本篇诗歌,作者从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与近几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本单元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提出问题、概括大意、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典型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住过灿烂的文化,学习先辈为了祖国献出生命的高贵品质。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为创建和谐社会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单元课时安排:
1 我终于回来了 2课时
2 丰碑 2课时
3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课时
诗词诵读 渔歌子 1课时
语文乐园(二) 5课时
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教学目标:l、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B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看课题质疑:谁回来了,从哪儿回来,为什么要说“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口头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 )从( )回到( )的经过,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自学检查。(略)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课后题第1题第(1)小题。
2、指名回答,读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指导理解:
①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一切”指什么?
(联系第一自然段,是指“博士学位”、“专家”、“教授”,在美国内金钱、地位、名誉。)
②但不能放弃祖国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钱学森献身建设新中国的急切心情还表现在:
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决定回国工作。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
“一„„便立即„„”充分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4、分男女生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
四、学习第2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思考:①美国当局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 ②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读后回答:
(1)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本))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公斤)。
④.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2)钱学森的表现: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钱学森在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下,不屈服,坚持回国的决心。
3.分组读三;四自然段,概括段意。
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钱学森没有屈服。
钱学森后来是怎样回国的,下一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练习。
1.作业本的1、2、3题。
2.朗读课文,熟读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三段,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并听写生字词:名誉放弃贡献行李折磨迫害募捐限制监听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2.读后回答:钱学森胜利回到祖国的原因:
①他坚持了5年;
②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联系第4自然段,也包括美国科学界朋友的支持
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尤其是周思来总理对钱学森的关心一亲自过问„„指示„„在会晤中提出„„
3.读读钱学森胜利回国的语句,比较句子,体会含着的意思。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
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被迫”说明什么?
(说明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不是心甘情愿的,是在“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是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下,无可奈何的决定。
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定能回到祖国,现在回来了!”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雄伟”是什么意思? “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雄伟”不但写出天安门城楼的气魄,而且还透露了钱学森对祖国“天安门城楼”是祖国的象征的无限崇敬之情:“终于”一词,说明了这一次的到来实属不易,它是钱学森历尽磨难,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有感情地读钱学森说的话,读出他激动的语气。
4.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简要复述课文。
1.复述有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
2.回顾第八册第二单元“复述课文”的要求。
3.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
4.指导学生按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①第一段老师指导下复述
②第二段学生试着自己复述。
③第三段放手让学生复述。
④连起来复述全文。
注意: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出示作业本中的第4题,完成“按课文内容填空”
五、作业。
1.课后作业题3。(学生可做作业本第5题)
2.作业本第6题。
3.听写词语:主持、正义、会晤、怀抱、关怀
4.熟读课文第三段,把故事简要复述给家里人听。
本课板书设计:
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立即决定回国 听到消息
可以放弃一切 不准回国 (检查、间谍)
受到迫害 被捕、被关、折磨
限制、检查、监听
世界各国——(美国)
得到支持 中国政府和人民——关怀
8、丰碑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
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9、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国庆节。
情感:
1.产生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居“五爱”教育第一位。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这是道德启蒙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 本课提出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教育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不懈,反复进行,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在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要求过高,本课按课程标准要求,只进行最低层次、最浅层次的教育,即:“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本课教学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爱”贯穿全课,要采用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特点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1.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教师还可提供相应的挂图、幻灯、录像,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如唱歌、朗诵诗歌等,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引导学生用歌声和诗歌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较多,但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使学生切实记住。
本课内容丰富,插图、照片也不少。在教学中要组织安排好,使教学层次分明,结构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为当代诗人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三人”中的一首。诗歌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改革开放的意识结合了起来。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细细划分,本篇诗歌,作者从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与近几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宏扬中华民族精神,请同学们通过资料的收集,进一步讨论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卓越的腾飞,培养浓厚的民族情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四人小组讨论。
一、 情境引入、激情激趣。
带领学生一起回到2004年的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场上观看刘翔夺冠的镜头。师谈话:或许这一瞬间、这一时刻学生已在电视屏幕上看过许多遍了,但是此时此刻一张张笑脸仍旧显得异常兴奋和生动。问:“每当你观看奥运会比赛时,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会场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
齐读课题,对诗人进行介绍,对中国文化进行渗透。
二、 自学课文,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1、同学们说说自己为祖国的哪些方面感到骄傲。
2、预设答案:“我为祖国的万里长城感到骄傲。”
“我为祖国的四大发明感到骄傲。”
“为祖国能发射通信卫星而感到骄傲。”„„
3、课文内容概括为三方面:地大物博的祖国、祖国悠远的历史文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根据要求进行自学,这部分诗人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犹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骄傲、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幻灯片展现美丽的祖国,更凝聚着对祖国的热爱,引人入胜的介绍——
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东起辽宁与河北临海交界的山海关,一直蜿蜒西走 直至甘肃河西走廊上酒泉附近的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合计一万二千多华里,所以长城的兴建实在不是始自秦始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七国竞逐。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疆土,纷纷修筑绵延的城墙,用以抵预外敌来犯。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其他一些精美的图片、声情并茂的叙述,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一个伟大民族悠久文化。 三、 小组合作,畅游历史长河
上下五千年,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
1、教材中罗列了许多内容,归纳起来有:古代的发明、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
2、同学交流:网络信息量大、自由灵活,对课文中提到的内容进行课外的延伸,制作成网页供学生自由浏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相关所需要的资料。
四、语言文字训练,歌颂祖国的伟大成就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成“因为( ),所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的填空训练。
2、拓展性的练习。学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说课外了解到信息。同学们的答案可以很广泛。
五、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语文乐园(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包含因果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学习对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会为我所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收集资料”
1 自由读。
2 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这个阅读材料给你什么启发?
习作
饭桌上的故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
2、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叙事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叙事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我们全家人快乐的吃着晚饭的时候,我为了出去玩,吃得很快,把许多饭粒在桌上,爷爷看见了,严肃的盯着我,叫我把饭给拾起来,我嫌它脏,不乐意的说:“撒在饭桌上多脏呀!叫人怎么吃呀!再说我也不是故意的。” 爷爷说:“你难道没学过《锄禾》这首诗吗?粮食是农民伯伯冒着炎热的天气,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很不容易才得到的,难道你就这样看到农民伯伯的血汗白费吗?以前我们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日子,我很小时候就要出去帮大人干活,现在你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还不知道珍惜。”听了爷爷的话,我满脸通红,赶紧把撒在桌子上的饭粒拾起来吃下去。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饭桌总是干干净净,而且碗里饭一粒不留,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 分析能力
这样的场面,你熟悉么?请同学们就这样一件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回顾生活
1、小组讨论,回顾自己家中饭桌上的事情。
2、全班交流。
四、叙事能力。
1. 有条理地介绍你的家中晚餐。叙述在家里的饭桌上发生的故事。把你认为重要的方面说清楚说具体,其他次要的内容可少写或一笔带过。别忘了
2、你是以店主的身份在介绍!
作文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听。如果同学们都想看看你的小店,那你的作文就成功了
3 学生独立作文。
第二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 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 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饭桌上的故事”。-
3、 共同修改。
4、 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 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 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 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 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四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神奇的宇宙”这一话题安排了《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月球之旅》这三篇课文,这些课文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古诗诵读为《韩食》,语文乐园中安排有成语,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读记名句,学习成语故事等内容, “看图作文”通过富于想象力的画面,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教学本组课文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如下的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读到一些优美的语句张口就来。二是充分利用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3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4、 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想象画面,练习习作。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感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祖言的热爱。
单元课时安排:
10 盘古开天辟地 1课时
11嫦娥奔月 1课时
12月球之旅 2课时
古诗诵读 1课时
语文乐园(四) 4课时
10 盘古开天辟地
【教材简析】
本课是依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宇宙是怎样起源的?天地是怎样形成的?
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古人思考着这些问题,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
巨人盘古这个英雄形象。作者将古代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资料搜集起来,加
以综合整理,写成了这篇通俗易懂的神话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
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混沌、孕育、筋脉、甘霖”等词语。
2、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
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奇特而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一)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听过或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牛郎织女》、《女娲造人》、《神笔马良》等。
(二)动情简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起源
神话故事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
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
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
源和变化,因此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奇特、大胆、合理的想
象把自然界拟人化,创造了神话。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
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板书:奇特、大胆、
合理的想像)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了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中
国古代神话》。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俊、帝喾和舜,后羿和嫦
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中国神话作了
最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
(三)引出课题
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那蓝天、大
地从何而来?为什么天清澈如水?大地浑浊厚实?啊!人们开始想像了,原
来是人类的祖先“盘古开天辟地”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同学们翻
开书55页,走入这神奇的故事之中,感受那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吧!
二、走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互相评价.
(注意:混沌hùn dùn 冉冉rǎn上升 可恼 nǎo)
3、读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能对故事中的盘古印象深刻,也可能认为盘古用大板斧划
分开天地印象神奇无比,还可能对盘古倒下后周身发生的变化感到惊叹┅┅
总之,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
三、品读神话故事,感悟想像
1、同学们初读故事后,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真好!看来“人类的老祖宗
——盘古”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也
用了一句话来评价“盘古”,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指名朗读——随机出示
句子“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
丰富而美丽。”——齐读)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是怎样
使这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的?用波浪线将故事中自己认为具有奇特而合理的
想像之处划下来,多读读!
学生自读自悟
3、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A、“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当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划分开了。”
感受:在远古时代的人们看来,天和地是平行的,一个在上,一在下,一个“轻而清”,
自然会向上升,一个“重而浊”,自然会向下沉。混沌不分的天地原来是由盘古一个霹雳大
板斧劈开的呀,难怪叫“开天辟地”!作者的想像是这么奇特!
导语设计:好一个“开天辟地”,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惊天动地”吗?(自由读—
—指名读)
评语设计:你的朗读铿锵有力,似乎让我们听见了那霹雳巨响,盘古的力大无穷。 你的
朗读舒缓有致,似乎让我们看到天地分离的神奇,感受到天的“轻而清”,地的“重而浊”。
B、“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
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
感受:这里的想像很奇特,天每天在升高,地每天在加厚,盘古的身子也在变长。
引导比较:你发现了吗?这段话反复出现了几个词语,找出来,作上记号。
1)老师认为,这里词语重复了,应该这样说:“天升高了,地加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增长
了。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了,地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很长了。”
(出示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
2)学生自主发表看法(预设: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想像,“每天”“一丈”反复出现,突出
表现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三个“极”,更说明天升高到了尽头,地也达到了最厚,盘古的身
子也长到了最长。)
3)指导朗读:看来,恰当地运用词语的重复,能达到增强神奇想像的效果。怎么读才能
表现出这奇特的想像呢?(自由读——指名读)
评语设计:你的朗读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高地厚”。
C、“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终于倒下了。”
感受: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
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
引导: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再看看这幅图画吧!你能从图上感受到什么?(学生自由
发言)这就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把他描绘得真切而神奇,人类不正是发
扬着盘古的这种精神吗?与大自然的一切灾害做着不懈地斗争。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D、“就在这时候——清露和甘霖。”
1)预设感受:盘古倒下后,全身发生了变化,使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
2)导语设计: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宇宙就这样变得迷人了。奇特的想像之所以有魅
力,还因为这想像并非天马行空,也有它的“合理性”,再读读,体会一下!(作者是根据事
物的特征展开想象的。)
3)指导朗读:用你们甜美、富有变化的语调去表现这奇特的变化吧!
4)语言拓展
读读下面的文字,如果你是一名“神话家”,你会怎么写?
出示文字: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这个世界上就变得丰富而美丽。女神女娲觉得这一切都那么新
奇,那么美好。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句的这个世界上缺了点什么。一天,她在黄河岸边
坐下来,看见自己在水里的倒影。“哦!我知道了!世界上还缺少一种长得和我一样的东西。”
女娲大声叫了起来。于是,女娲 。女娲给这些小泥娃娃取名叫“人”。看着这些人这么可爱,女娲觉得很满足。
她想:“我应该多造一些人出来,这样才热闹呢!”可是女娲累坏了,她想:“能不能找一个
简单一点的办法,可以一下子就造出好多人来呢?”这时,她刚好看到身边有一根柳条,于
是灵机一动, 。
就这样,这个世界上又多了很多很多的人。因为女娲是用黄泥做人,所以中国人的皮肤
都是黄颜色的。
四、作业设计: 走进神话世界
1、回家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国内、外都可),开个小小的故事会。
3、推荐阅读神话故事《创世和造人》
【板书设计】
10、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奇特而合理的想象随天地变化
周身发生变化
课后反思:
11、嫦娥奔月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
长生不老的药升天成仙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十二个生字,理解“贪婪、皓月当空、企盼”等词语。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对故事中人
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
3、练习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想象,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让思维在碰
撞中闪耀火花,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嫦娥善良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请同学们背一背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吟诗叹月,引入课题
1、激趣:同学们,老师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到这个字,或许会使你联想起许多诗句,
或许会让你回忆起儿时听过的故事┅┅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这个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有时
代表着团圆、美满,有时又代表着忧愁、分离,还有时代表着寂寞、凄凉┅┅它就是“月”
字。(板书:月)看到它你想起了哪些千古名句或故事呢?(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杜甫〈〈水调歌头〉〉等。
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2、在古代人们的眼里,月亮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于是,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美
妙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则民间故事〈〈嫦娥奔月〉〉。(板书课题)
二、潜读故事,各抒己见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有关的
语句多读一读,在句子旁写一写自己对他(她)的看法。
(二)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三)四人小组交流
要求:每个同学认真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用目光倾
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互相补充。
(四)全班交流分享
1、关于“嫦娥”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
喜欢她。”
(1)嫦娥美丽善良。(2)相机理解“接济”(在物质上援助)(3)指导朗读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逢蒙知道了┅┅一口吞了下去。”
(1)嫦娥很机智。(2)启发想象:手提宝剑,迫不及待的逢蒙是怎样威逼嫦娥的?嫦
娥是怎样与他机智地周旋的?(相机理解“迫不及待”、“威逼”“周旋”)(3)指导朗读
2、关于“后羿”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
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体会后羿是个武艺高强、为民造福的善良的人。)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藏在百宝匣里。”“后羿外出回来了,
没见到妻子嫦娥——怎么也追不上。”(体会后羿与妻子感情深厚)(指导朗读)
(五)你对嫦娥、后羿、逢蒙的看法是什么?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吗?
1、出示填空
( )的嫦娥
( )的后羿
( )的逢蒙
2、反馈交流
三、发挥想象,创造神话
1、故事的结局使人感到分离的悲凉与痛苦,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编个
圆满的结局吗?
2、学生自主想象
3、自主交流
四、课外拓展
1、回家把《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阅读优秀的民间故事(国内、外都可),开个小小的故事会。
【板书设计】
11、嫦娥奔月
( )的嫦娥
( )的后羿
( )的逢蒙
课后反思:
古诗诵读 韩食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
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语文乐园(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读背名句,学习成语故事;看图作文以及探究“美妙的月亮”。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与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成语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及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读背名句。 教学重点:学习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
教学难点: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 读。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 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意思。
爱搜狗教学资源网 www.asogou.com
3、 思考:从这些成语中发现什么?
4、 同桌议一议,找出规律。
5、 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
二、 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 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的意思? 2、 找出关联词语,想想每一句前后意思的联系 3、 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三、 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 读句子,通过注释理解句子。
2、 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
3、 自己再读一读,默背。
4、 同桌背诵,齐背。
5、 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 师生共同小结。
四、作业设计:
用“如果„„就„„”、 “即使„„也„„”练习写句子。
五、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四)
1、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 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3、 读一读,记一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成语故事和探究与实践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知道“杞人忧天”的意思。 教学难点:以“月亮”为话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爱搜狗教学资源网 www.asog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