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韦悦周:学习的三种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看文献和教科书,一定要注重创新性。文献中发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去深入挖掘,很可能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做得比对方更好。
学习有三种方法:一是在科研一线学习;二是坚持批判性学习;三是坚持有效率的学习。
对科学家而言,唯一的财富就是时间。必须保证自己能够把时间投入到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去。我认为这是我们从事科研的人最基本的立足点。
国外的科研团队中分工是比较明确的,不同专业特长和经历的成员各尽其力,并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不断进取。这种有序性和新陈代谢机制是国内的科研团队需要建立的。
一个坚持二十多年的梦想
1984年,我作为国家公费出国的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我在中南大学本科读的是矿物加工专业,去了日本以后受导师的影响,觉得核能是人类未来发展所必不可缺的一种支柱能源。只要利用合理,就能够造福人类。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核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如同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核能可以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能源问题,但要用得安全,则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核能化学及化工研究主要是在核燃料循环方面,从燃料的产生到废弃物的处理,都要用到所学的化工冶金
知识,不同之处在于,核能燃料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的金属元素,而是铀或超铀以及裂变产物元素。由于
处理的对象多是放射性的,所以难度很大。
当年,我的博士导师告诉我,研究核能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对此十分感兴趣,而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日本已经比较成熟,其核能发电已占全国发电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因此我认为,在日本这样一个核能技术相对成熟的国家学习核能技术,回国后一定能够对祖国的核能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核能领域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很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于是,我获得博士学位后就进入了一家核能研究所工作,直到2008年回到我获得博士学位的日本东北大学。2010年夏天,我作为国家的第三批“千人计划”学者回国,开始实现自己二十多年前出国时的梦想,为祖国的核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务之急是人才
上海交大的核能专业起步较早,是发展核能事业很好的平台。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上海交大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成了实验平台,同时与其它高水平研究所开展了合作研究。 1990年后,核能发电技术开始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严峻的问题是,那个年代我国核电方面高级专业人才极其短缺,种种因素造成了我国的核电技术整体水平落后于核能先进国家约30年。
在日本,目前有50多个核电机组,我国只有12个,而国家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70个核电机组。国家的核能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因此,目前,我们做科研不仅要努力完成眼前的目标,更要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人才,来支撑国家核能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在核能化学领域中能够培养人才的教师队伍不强,还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
我觉得中国的学生勤学好问,基础比较扎实,踏实肯干。我的研究方向是放射化学和化学工程。在我的专业中,尤其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为他们做指导。21世纪是我国核能产业的复兴时期,国家也更加重视核能事业的发展。之前几所在核能方面有所特长的大学也重建了自己的核能专业,如放射化学、核能化工等专业,也已经开始从基础入手培养学生。但就整体师资力量而言,仍然十分薄弱。在我看来,学生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令人乐观的,如何去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通过他们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当务之急。
学习的三种方法
我认为学习有这样三种方法:一是应该在科研一线学习。我认为,学生应该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学习,在实验的第一现场多观察、多实践。只有在实验现场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才能真正清楚数据的来源和用途,自己才会感觉可靠、有用。每个学生都需要自己去经历这样一个在科研一线学习和实验的过程。 同样,教师也应该在科研第一线给予学生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我经常用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去指导学生,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掌握好方法自己在科研一线获取知识,这样他们对自己学到的知识有着直观的感受,印象也更为深刻。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去发现的。
二是应该坚持批判性学习。学生还应该多看文献,多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但是也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学习,不能“拿来主义”,全盘接受。有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人做过,继续做深入研究未必会有重大的价值和发现。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成果。有个学生在看文献时告诉我,他觉得很多工作别人都已经在做了,再去做该领域的研究是否有意义?我告诉他,若仔细观察,还是可以了解到对方工作的进展和深入程度,这就为自己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应该坚持有效率的学习。我经常告诉学生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慢慢学会识别和区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越来越有效率。把宝贵的时间用花在“刀刃”上,做别人所未做。即便别人已有所研究,那就努力超越别人,找到能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东西。
交流产生创新火花
我认为,我们要放眼世界,胸怀全球。比如,我们今年十二月初在交大举办了第一届中日核燃料循环学术研讨会,共有近100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通过这次国际会议,学生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从事最前沿研究的专家们交流。以后我还会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学者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让他们看到了我们的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水平,开阔了视野,更让给他们以信心和鼓舞,更好地取长补短。
要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对学生培养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与国内同行之间开展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研究专长、最新研究进展等。比如我们正在计划明年夏天组织本专业学生去北大进行为期一周的夏令营交流。我国的核能技术虽然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国际交流中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对外学习。我们的一些研究也是走在前沿的,可以在国际交流中取长补短,彼此激发更多的灵感、找到新的研究方向。除了
国内外的会议交流之外,在我的研究团队内部,包括几位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每周会定期来让团队中每个成员汇报、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和心得体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时地停下来反省、交流,这是取得更大进步的方法。
在国际交流中,有的学生会有顾虑,担心自己在语言上会有障碍,水平会不够高。我鼓励他们大胆去做,主动跟专家们多交流,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是可以努力克服的。
在科研项目中成长
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绝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至少在核能这个学科领域,我并不主张学生片面地去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鼓励他们多参与科研实践。有时候太多的书本知识会造成学生对科学的不正确认识,甚至有的年轻人学了很多书本知识,还没做过具体研究,就认为自己是科学家了。如果对实际的工作不理解,根本不知研究工作从何处着手,因为觉得好像什么都被别人研究过了,没有什么可供自己开发的课题和领域了。这些想法和做法都十分不利于学生发展。
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时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做科研工作,但必须记住大学和企业的区别。大学的科研重点主要在于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方面的创新和于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第一原则应是使学生通过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培养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分配科研项目任务时考虑到知识结构和科研内涵,让学生们在科研项目中成长。这样的做法就是使得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科研要有自己的传统
我先后在日本的研究所和东北大学工作了20年,其间也接触了不少其它国家的大学和国内的一些院校的同行。据我了解,我们国家的科研投入力度按人均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了,但为什么科研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呢?过去是国家在总量上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在产出上为什么还是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这就是制度上出现了问题。我的感受是,国外的每一个研究团队都是重视自己的传统和特长的,是有自己的精神的。何谓科研传统,即自己在科研选择上所坚持的一种信仰。在众多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团队是如何诞生的?正是他们的传统造就了他们。
传统是一种坚持,坚持包括行为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任何一个科研团队要做到在某个领域中出类拔萃,必须有所特长,在研究工作的积累中有所专注。这样的专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的、
耐得住寂寞的积累,需要在科研工作中少一些现实的功利心,多一些对自己专业的专注和尊重。只有经过一个积累过程,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中进入较高的层次,并由此赢得较好的声誉,其在该领域的研究基础、经验也不会随着某位团队成员离开而削弱,而是会被代代相传,不断发展,这就成了他们的传统,自然也会形成在某个研究领域中别人无法取代的领先地位。
国外这样的优秀团队对传统的坚持体现在哪里?比如说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上,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会去申请自己并不十分精通的项目。国内很多科研团队为何会存在发表科研成果虽多但不精,拿的项目虽多但没有在哪个领域有领先的国际排名?是因为他们没有传统,没有自己的坚持,靠名教授领衔申请尽量多的项目,项目的申请和结项上都看其所在院校的影响力和申请人的影响力。这就造成了科研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进而形成一个体制性问题,形成了一个不利于出高水平创新性团队的大环境。
对待科研资源,应做到有自己的坚持,做自己擅长的、有利于团队科研发展的项目,不做自己不擅长的项目,这样方能形成传统。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便是一个优秀团队的文化,这是比其突击项目研究更加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一个文化是可再生的、会不断发展进化的资源,它改变和提高每一个进入团队的人,也正是这些被改变的人,不断的完成着团队的进步和创新,使团队文化和研究水平上的优势不断保持下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团队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和这样的文化,而不是以眼前的资源为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很适合的项目工作上。
学者小传
韦悦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2010年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作为讲席教授全职到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兼任日本东北大学研究教授。目前担任日本原子能学会编委,日本离子交换学会理事,Ion Exchange Letter编委。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1990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东京工业大学原子炉研究所读博士后。1998年在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自1992年起在日本财团法人产业创造研究所原子能化工中心工作,任主席研究员,核化工研究部长等职。2009年任日本东北大学加速器与同位素研究中心教授,核燃料科学研究部负责人。
韦悦周教授主要从事核化工领域,特别是乏燃料后处理以及高放废液核素分离新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140余篇,专利2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担任日本政府以及东京电力等在核燃料循环研究领域的科研课题14项(其中国际合作5项),取得竞争性科研经费约30亿日元(约2.2亿人民币)。首创使用新型固体吸附剂的萃取色层分离技术回收长寿命次锕系核素(镅,锔),该技术于2006年被日本政府选定
为今后次锕系核素分离的主力候选技术,作为先进快堆燃料循环体系国家基干技术战略性研发的重要攻关课题之一纳入长远的研发计划中。曾被美国化学会以及欧美多家核能研究机构邀请作专题讲演10多次。
[学者笔谈]韦悦周:学习的三种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看文献和教科书,一定要注重创新性。文献中发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去深入挖掘,很可能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做得比对方更好。
学习有三种方法:一是在科研一线学习;二是坚持批判性学习;三是坚持有效率的学习。
对科学家而言,唯一的财富就是时间。必须保证自己能够把时间投入到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去。我认为这是我们从事科研的人最基本的立足点。
国外的科研团队中分工是比较明确的,不同专业特长和经历的成员各尽其力,并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不断进取。这种有序性和新陈代谢机制是国内的科研团队需要建立的。
一个坚持二十多年的梦想
1984年,我作为国家公费出国的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我在中南大学本科读的是矿物加工专业,去了日本以后受导师的影响,觉得核能是人类未来发展所必不可缺的一种支柱能源。只要利用合理,就能够造福人类。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核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如同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核能可以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能源问题,但要用得安全,则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核能化学及化工研究主要是在核燃料循环方面,从燃料的产生到废弃物的处理,都要用到所学的化工冶金
知识,不同之处在于,核能燃料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的金属元素,而是铀或超铀以及裂变产物元素。由于
处理的对象多是放射性的,所以难度很大。
当年,我的博士导师告诉我,研究核能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对此十分感兴趣,而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日本已经比较成熟,其核能发电已占全国发电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因此我认为,在日本这样一个核能技术相对成熟的国家学习核能技术,回国后一定能够对祖国的核能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核能领域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很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于是,我获得博士学位后就进入了一家核能研究所工作,直到2008年回到我获得博士学位的日本东北大学。2010年夏天,我作为国家的第三批“千人计划”学者回国,开始实现自己二十多年前出国时的梦想,为祖国的核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务之急是人才
上海交大的核能专业起步较早,是发展核能事业很好的平台。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上海交大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成了实验平台,同时与其它高水平研究所开展了合作研究。 1990年后,核能发电技术开始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严峻的问题是,那个年代我国核电方面高级专业人才极其短缺,种种因素造成了我国的核电技术整体水平落后于核能先进国家约30年。
在日本,目前有50多个核电机组,我国只有12个,而国家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70个核电机组。国家的核能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因此,目前,我们做科研不仅要努力完成眼前的目标,更要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人才,来支撑国家核能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在核能化学领域中能够培养人才的教师队伍不强,还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
我觉得中国的学生勤学好问,基础比较扎实,踏实肯干。我的研究方向是放射化学和化学工程。在我的专业中,尤其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为他们做指导。21世纪是我国核能产业的复兴时期,国家也更加重视核能事业的发展。之前几所在核能方面有所特长的大学也重建了自己的核能专业,如放射化学、核能化工等专业,也已经开始从基础入手培养学生。但就整体师资力量而言,仍然十分薄弱。在我看来,学生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令人乐观的,如何去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通过他们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当务之急。
学习的三种方法
我认为学习有这样三种方法:一是应该在科研一线学习。我认为,学生应该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学习,在实验的第一现场多观察、多实践。只有在实验现场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才能真正清楚数据的来源和用途,自己才会感觉可靠、有用。每个学生都需要自己去经历这样一个在科研一线学习和实验的过程。 同样,教师也应该在科研第一线给予学生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我经常用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去指导学生,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掌握好方法自己在科研一线获取知识,这样他们对自己学到的知识有着直观的感受,印象也更为深刻。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去发现的。
二是应该坚持批判性学习。学生还应该多看文献,多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但是也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学习,不能“拿来主义”,全盘接受。有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人做过,继续做深入研究未必会有重大的价值和发现。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成果。有个学生在看文献时告诉我,他觉得很多工作别人都已经在做了,再去做该领域的研究是否有意义?我告诉他,若仔细观察,还是可以了解到对方工作的进展和深入程度,这就为自己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应该坚持有效率的学习。我经常告诉学生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慢慢学会识别和区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越来越有效率。把宝贵的时间用花在“刀刃”上,做别人所未做。即便别人已有所研究,那就努力超越别人,找到能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东西。
交流产生创新火花
我认为,我们要放眼世界,胸怀全球。比如,我们今年十二月初在交大举办了第一届中日核燃料循环学术研讨会,共有近100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通过这次国际会议,学生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从事最前沿研究的专家们交流。以后我还会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学者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让他们看到了我们的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水平,开阔了视野,更让给他们以信心和鼓舞,更好地取长补短。
要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对学生培养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与国内同行之间开展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研究专长、最新研究进展等。比如我们正在计划明年夏天组织本专业学生去北大进行为期一周的夏令营交流。我国的核能技术虽然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国际交流中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对外学习。我们的一些研究也是走在前沿的,可以在国际交流中取长补短,彼此激发更多的灵感、找到新的研究方向。除了
国内外的会议交流之外,在我的研究团队内部,包括几位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每周会定期来让团队中每个成员汇报、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和心得体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时地停下来反省、交流,这是取得更大进步的方法。
在国际交流中,有的学生会有顾虑,担心自己在语言上会有障碍,水平会不够高。我鼓励他们大胆去做,主动跟专家们多交流,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是可以努力克服的。
在科研项目中成长
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绝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至少在核能这个学科领域,我并不主张学生片面地去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鼓励他们多参与科研实践。有时候太多的书本知识会造成学生对科学的不正确认识,甚至有的年轻人学了很多书本知识,还没做过具体研究,就认为自己是科学家了。如果对实际的工作不理解,根本不知研究工作从何处着手,因为觉得好像什么都被别人研究过了,没有什么可供自己开发的课题和领域了。这些想法和做法都十分不利于学生发展。
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时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做科研工作,但必须记住大学和企业的区别。大学的科研重点主要在于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方面的创新和于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第一原则应是使学生通过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培养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分配科研项目任务时考虑到知识结构和科研内涵,让学生们在科研项目中成长。这样的做法就是使得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科研要有自己的传统
我先后在日本的研究所和东北大学工作了20年,其间也接触了不少其它国家的大学和国内的一些院校的同行。据我了解,我们国家的科研投入力度按人均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了,但为什么科研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呢?过去是国家在总量上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在产出上为什么还是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这就是制度上出现了问题。我的感受是,国外的每一个研究团队都是重视自己的传统和特长的,是有自己的精神的。何谓科研传统,即自己在科研选择上所坚持的一种信仰。在众多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团队是如何诞生的?正是他们的传统造就了他们。
传统是一种坚持,坚持包括行为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任何一个科研团队要做到在某个领域中出类拔萃,必须有所特长,在研究工作的积累中有所专注。这样的专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的、
耐得住寂寞的积累,需要在科研工作中少一些现实的功利心,多一些对自己专业的专注和尊重。只有经过一个积累过程,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中进入较高的层次,并由此赢得较好的声誉,其在该领域的研究基础、经验也不会随着某位团队成员离开而削弱,而是会被代代相传,不断发展,这就成了他们的传统,自然也会形成在某个研究领域中别人无法取代的领先地位。
国外这样的优秀团队对传统的坚持体现在哪里?比如说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上,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会去申请自己并不十分精通的项目。国内很多科研团队为何会存在发表科研成果虽多但不精,拿的项目虽多但没有在哪个领域有领先的国际排名?是因为他们没有传统,没有自己的坚持,靠名教授领衔申请尽量多的项目,项目的申请和结项上都看其所在院校的影响力和申请人的影响力。这就造成了科研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进而形成一个体制性问题,形成了一个不利于出高水平创新性团队的大环境。
对待科研资源,应做到有自己的坚持,做自己擅长的、有利于团队科研发展的项目,不做自己不擅长的项目,这样方能形成传统。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便是一个优秀团队的文化,这是比其突击项目研究更加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一个文化是可再生的、会不断发展进化的资源,它改变和提高每一个进入团队的人,也正是这些被改变的人,不断的完成着团队的进步和创新,使团队文化和研究水平上的优势不断保持下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团队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和这样的文化,而不是以眼前的资源为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很适合的项目工作上。
学者小传
韦悦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2010年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作为讲席教授全职到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兼任日本东北大学研究教授。目前担任日本原子能学会编委,日本离子交换学会理事,Ion Exchange Letter编委。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1990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东京工业大学原子炉研究所读博士后。1998年在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自1992年起在日本财团法人产业创造研究所原子能化工中心工作,任主席研究员,核化工研究部长等职。2009年任日本东北大学加速器与同位素研究中心教授,核燃料科学研究部负责人。
韦悦周教授主要从事核化工领域,特别是乏燃料后处理以及高放废液核素分离新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140余篇,专利2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担任日本政府以及东京电力等在核燃料循环研究领域的科研课题14项(其中国际合作5项),取得竞争性科研经费约30亿日元(约2.2亿人民币)。首创使用新型固体吸附剂的萃取色层分离技术回收长寿命次锕系核素(镅,锔),该技术于2006年被日本政府选定
为今后次锕系核素分离的主力候选技术,作为先进快堆燃料循环体系国家基干技术战略性研发的重要攻关课题之一纳入长远的研发计划中。曾被美国化学会以及欧美多家核能研究机构邀请作专题讲演1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