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

高三第二次联考

【试卷综析】2015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把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别样的经典》这个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话题。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16、17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同时,还注重考生创新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题也紧跟时下热点。

第四,作文仍然选择了材料文,作文材料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须深度思考才能找到写作角度。

应该说,这份试卷中规中矩,分量不重,题目所选材料都为常见材料,题目总体难度不大,对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

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

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思路点拨】做此类题要善于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A 项,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 项,“吴承恩为了抛弃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错。C 项,“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

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 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

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

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①②

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

B.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获罪 ..

C. 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疏通调解 ..

D. 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级(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擅政”,独揽国政。

【思路点拨】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①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②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③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④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束”“世宗”“穆宗”等代词断句。

【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沈练弹劾严嵩, 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 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 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 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 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解析】⑴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⑵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解析:⑴“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被抛弃;“何以”,用什么;各1分,大意2分。⑵“比”,等到;“系狱”,被拘囚下狱;“不他适”,不改嫁他人;各1分,大意2分。

【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题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解析:理解词的情感,一定要抓关键词和意象,如“笛声”“芦花”“白鸟”描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闲整”“思入”表现出词人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思路点拨】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掌握这些意象,

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题文】(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 级(识记)。

【答案解析】(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回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思索所填句子,再注意“鼎”“铛”“砾”“御”“辩”“馨”的写法,注意不要漏掉“之”“而”等字。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

【题文】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因为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

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恐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而且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他走进将军的接待室,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将军询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郑重、真诚而又卑怯、悲戚。

B .小说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也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C .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痛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D .小说灵活地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E .小说的格调幽默诙谐。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把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头上,然后

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D 解析:A 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的六次道歉并不真诚;D 文中刻画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使用外貌描写。

【思路点拨】内容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2)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胆小怯弱,具有奴性心理且地位卑微的小公务员形象。 解析:先审题干,根据分值“6分”所以答案共3点,每点2分;注意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如“唾沫”事件本身表现他的“胆小怯弱”等等。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②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③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④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3)请问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的情节可以删去吗?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不可以。①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当他的妻子得知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的时候,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了。②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言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给予丈夫的建议是向长官道歉,这才有了之后的切尔维亚科夫向扎洛夫将军的道歉。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的奴性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普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进行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3点,每点2分,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情节的作用。考生可先回归原文,根据上下文看对话的作用,可顺着如果删去会有怎样的结果的思路来思考;再从情节作用的角度分析,“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如若删去前后情节脱节;再看此情节的效果,“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性格特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等等。

【思路点拨】情节在小说中,在结构和表现人物及主题方面的作用,概括而言,就是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含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设置悬念或埋下

伏笔,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解答时,根据这个基本知识,分析本题设问的意图,先将该情节和上述作用中相关的作用分析出来,再找出该情节在文本中特有的作用,分析概括出来,就能正确而全面了。

(4)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是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将军始终生硬而傲慢的态度;是小公务员胆小怯弱的性格;更主要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他的死亡。①从情节上分析是一个喷嚏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一个小公务员不小心将喷嚏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他惟恐大将军会将自己的不慎视为自己的粗野冒犯,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就是这执着地道歉,在遭遇大将军的不耐烦与呵斥后一命呜呼。②从性格上分析是胆怯和懦弱导致了他的死亡; ③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造成小公务员之死的根本原因。大将军比小公务员地位高,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的差异给小公务员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恐惧和死亡。 解析:本题的回答考生需先理解文本,再找准答题的角度,考生可从情节、性格、环境等角度来探讨;注意答题,一要结合文本,二要注意有自己的分析,三要注意条理及语言的简明、连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从题材内容着眼,题材中蕴含着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规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方向。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4.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题文】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题文】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

《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 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 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D. 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寻求精神的归属感。

E. “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 (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C 给3分,答A 给2分,答D 给1分;答B 、E 不给分。 解析:B 项,张贤亮是中学肄业三年之后才来到甘肃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甘肃。D 项,原文说张贤亮“精

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他自己介绍说阅读《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两者不存在必然的目的关系,选项说成目的关系牵强。E 项,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未提及他获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说法也不合文意。

【思路点拨】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2)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共3点,每点2分) 解析: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②审文本——立足全文,梳理文章相关内容,关键体现“先锋”二字,如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

【思路点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 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 (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③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共3点,每点2分) 解析:简单来说本题就是问张贤亮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本人

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少年时候良好的家教,青年时代苦难的遭遇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思路点拨】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3)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探究)。

【答案解析】①对社会深层的反思,使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喜爱的系列读物;②在与别人的交谈中,会不自觉地发出“有为哲学”的感叹;③反思之余,更有具体的行动,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产生价值;④力求通过具体工作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共4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唯物论”要从物质世界进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人物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启示”。探究时,可以结合材料从人物的行动、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着手,根据材料对人物的交代综合概括。

【思路点拨】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

【题文】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题文】D0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爱情公寓4》播出后,虽然该剧导演一再表示还没有开拍下一季的计划,但网

上关于《爱情公寓5》的猜测一直风生水起。 ....

B .北京某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我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

时,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

C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想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

D .近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胶柱鼓瑟是....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D 解析:A 项,“风生水起”,比喻事情做得特别好,一定的时间里就发展得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或是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B 项,“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指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C 项,“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D 项“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思路点拨】解答成语题要走好“三步”。第一步,调动知识积累,明确成语的意义,判断成语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对象;第二步,判断成语的感情色彩与句子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第三步,判断成语的使用对象与句中成语的修饰对象是否一致。

【题文】E0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对孙杨的处理决定:孙杨被暂时取消参加国内外一切比赛,暂不参加国家游泳队集训,不代表国家游泳队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B .有人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的嫌疑,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C .随着打车软件“滴滴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

D .“中国好歌曲”因原创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微博上霍尊的《卷珠帘》视频,受欢迎程度十分惊人,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被转发超过了6万次以上。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B 解析:A 项,缺宾语中心语,在“一切比赛”后加“的资格”;C 项,句式杂糅;D 项,成分赘余,去掉“以上”。

【思路点拨】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 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

【题文】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资格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道路,要包含中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的景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它几乎是严格地按北纬30度线伸展

②一条大道要同时包含这四部分景观,似乎是不可能的

③但是“318国道”做到了

④它有一半的路程是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冷热分布的格局 ⑤但是奇特之处在于青藏高原

⑥就地球表面的水平地带性而言,它处于亚热带,它应呈现的是南方的景观

A .②③④⑥⑤① B. ②③①⑥⑤④ C. ①⑥⑤④②③ D. ④⑥⑤②③①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B 解析:由“包含中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的景观”确定首句是②(包含这四部分景观),排除CD ;④根据内容应是总结句,所以选B 。

【思路点拨】我们可按下列方法进行排序:(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题文】I0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个字。(6分)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________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________ ,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________,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示例:(每个2分) ①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②必须身临其境 ③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第一空由“有赖于思想感情”确定填“思想感情的产生”;第二空由“要„„”确定填“就„„”或“必须„„”;第三空由“一定画不出好画”确定填“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思路点拨】此类试题可以从话题、结构、逻辑、条理及情境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也可以联系相邻句入手作答。1.纵观全局,把握中心。一道语言连贯题往往就是一段完整的话,它

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解题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把握题干,把握这段话的中心意思。2.划定区域,界定重点。因为一段文字表述中总有一些是主要信息,一些是次要信息,所以我们在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还要能根据前面的一些规则来辨别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界定出文段的重点。3.确认性质,找准思路。确认题目的性质,就是确认是事理的逻辑性、行文的照应性、话题的统一性、对应的分承性、性质的一致性、画面的整体性以及组合的俗成性中的哪一种。准确探索出命题者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找到了解答问题的突破点。4.理清头绪,准确表达。在梳理好上述头绪后,可再将揣摩好的语句代入到原文中,重新理清一下文段的头绪,检查一下前后文的语意是否衔接连贯。

【题文】F217.近来网络上流行将不同的年龄段群体称为“××后”,下表是某娱乐论坛上对70后、80后、90后不同特点的总结,请你概括出该表所反映出的90后这一特定群体的特征,要求准确客观,形象合理,语言不可太偏激,60字以内。(5分)

答:90后这一特定群体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充分追求时尚个性,热衷于网络生活,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比较注重自我,同时也存在经济上不够独立、学习焦虑、好逸恶劳等不足。(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我们从表格中看90后与80后和70后的比较中,他们拒绝上班靠老爸拿钱过日子,说明他们经济不独立;他们结交满身文身的帅哥靓妹,我就是老板,说明他们追求时尚个性;他们不只会唱,还会跳,说明他们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们话题是QQ 微信,说明他们热衷网络;他们厌倦读书,说明他们学习焦虑,浮躁。注意我们在说90后特点时,要注意与70后80后的比较。

【思路点拨】对于描写类语段压缩,首先要弄清描写的对象,然后运用“舍偏取正法”从句法和语法两个角度对语段进行分析,保留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或词语,舍弃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句子或词语。对于写景的语段来说,一些时间、地点、方位等状语和对事物本身描绘性的定语都属于舍弃的东西。

【题文】Q318.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险恶的浪

都会有浪花绽放

我决定边冲边欣赏

一路都有人阻挡

人们说的荒唐

却是我心中的天堂

——“五月天”经典歌词

要求:紧扣材料,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参考立意:

①坦途有坦途的舒坦,险境有险境的壮观,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全在于你的价值取向。 ②艰难险阻不仅仅是是我们战胜的对象,而且是我们体验欣赏的对象,只把坎坷当成敌人,那是狭隘的人生观。

③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判断,别人的眼光不应成为自己的羁绊,你眼中的剽悍,是他眼中的莽撞。你得敢于挑战。

④惊涛骇浪有时是绕不过的考验,有时是着意寻找的惊险,从不回避是勇者,主动出击是强者。

⑤荒唐、天堂,各有所感,但现实中还是有衡量事物的标杆,个性也好,挑战也好,有底线,有大防。

高三第二次联考

【试卷综析】2015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把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别样的经典》这个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话题。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16、17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同时,还注重考生创新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题也紧跟时下热点。

第四,作文仍然选择了材料文,作文材料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须深度思考才能找到写作角度。

应该说,这份试卷中规中矩,分量不重,题目所选材料都为常见材料,题目总体难度不大,对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

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

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思路点拨】做此类题要善于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A 项,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 项,“吴承恩为了抛弃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错。C 项,“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

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 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

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

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①②

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

B.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获罪 ..

C. 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疏通调解 ..

D. 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级(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擅政”,独揽国政。

【思路点拨】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①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②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③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④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束”“世宗”“穆宗”等代词断句。

【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沈练弹劾严嵩, 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 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 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 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 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解析】⑴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⑵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解析:⑴“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被抛弃;“何以”,用什么;各1分,大意2分。⑵“比”,等到;“系狱”,被拘囚下狱;“不他适”,不改嫁他人;各1分,大意2分。

【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题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解析:理解词的情感,一定要抓关键词和意象,如“笛声”“芦花”“白鸟”描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闲整”“思入”表现出词人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思路点拨】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掌握这些意象,

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题文】(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 级(识记)。

【答案解析】(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回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思索所填句子,再注意“鼎”“铛”“砾”“御”“辩”“馨”的写法,注意不要漏掉“之”“而”等字。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

【题文】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因为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

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恐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而且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他走进将军的接待室,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将军询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郑重、真诚而又卑怯、悲戚。

B .小说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也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C .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痛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D .小说灵活地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E .小说的格调幽默诙谐。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把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头上,然后

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D 解析:A 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的六次道歉并不真诚;D 文中刻画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使用外貌描写。

【思路点拨】内容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2)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胆小怯弱,具有奴性心理且地位卑微的小公务员形象。 解析:先审题干,根据分值“6分”所以答案共3点,每点2分;注意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如“唾沫”事件本身表现他的“胆小怯弱”等等。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②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③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④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3)请问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的情节可以删去吗?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不可以。①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当他的妻子得知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的时候,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了。②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言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给予丈夫的建议是向长官道歉,这才有了之后的切尔维亚科夫向扎洛夫将军的道歉。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的奴性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普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进行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3点,每点2分,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情节的作用。考生可先回归原文,根据上下文看对话的作用,可顺着如果删去会有怎样的结果的思路来思考;再从情节作用的角度分析,“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如若删去前后情节脱节;再看此情节的效果,“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性格特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等等。

【思路点拨】情节在小说中,在结构和表现人物及主题方面的作用,概括而言,就是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含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设置悬念或埋下

伏笔,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解答时,根据这个基本知识,分析本题设问的意图,先将该情节和上述作用中相关的作用分析出来,再找出该情节在文本中特有的作用,分析概括出来,就能正确而全面了。

(4)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是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将军始终生硬而傲慢的态度;是小公务员胆小怯弱的性格;更主要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他的死亡。①从情节上分析是一个喷嚏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一个小公务员不小心将喷嚏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他惟恐大将军会将自己的不慎视为自己的粗野冒犯,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就是这执着地道歉,在遭遇大将军的不耐烦与呵斥后一命呜呼。②从性格上分析是胆怯和懦弱导致了他的死亡; ③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造成小公务员之死的根本原因。大将军比小公务员地位高,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的差异给小公务员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恐惧和死亡。 解析:本题的回答考生需先理解文本,再找准答题的角度,考生可从情节、性格、环境等角度来探讨;注意答题,一要结合文本,二要注意有自己的分析,三要注意条理及语言的简明、连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从题材内容着眼,题材中蕴含着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规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方向。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4.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题文】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题文】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

《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 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 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D. 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寻求精神的归属感。

E. “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 (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C 给3分,答A 给2分,答D 给1分;答B 、E 不给分。 解析:B 项,张贤亮是中学肄业三年之后才来到甘肃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甘肃。D 项,原文说张贤亮“精

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他自己介绍说阅读《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两者不存在必然的目的关系,选项说成目的关系牵强。E 项,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未提及他获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说法也不合文意。

【思路点拨】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2)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共3点,每点2分) 解析: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②审文本——立足全文,梳理文章相关内容,关键体现“先锋”二字,如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

【思路点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 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 (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③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共3点,每点2分) 解析:简单来说本题就是问张贤亮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本人

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少年时候良好的家教,青年时代苦难的遭遇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思路点拨】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3)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探究)。

【答案解析】①对社会深层的反思,使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喜爱的系列读物;②在与别人的交谈中,会不自觉地发出“有为哲学”的感叹;③反思之余,更有具体的行动,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产生价值;④力求通过具体工作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共4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唯物论”要从物质世界进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人物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启示”。探究时,可以结合材料从人物的行动、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着手,根据材料对人物的交代综合概括。

【思路点拨】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

【题文】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题文】D0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爱情公寓4》播出后,虽然该剧导演一再表示还没有开拍下一季的计划,但网

上关于《爱情公寓5》的猜测一直风生水起。 ....

B .北京某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我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

时,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

C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想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

D .近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胶柱鼓瑟是....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D 解析:A 项,“风生水起”,比喻事情做得特别好,一定的时间里就发展得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或是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B 项,“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指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C 项,“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D 项“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思路点拨】解答成语题要走好“三步”。第一步,调动知识积累,明确成语的意义,判断成语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对象;第二步,判断成语的感情色彩与句子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第三步,判断成语的使用对象与句中成语的修饰对象是否一致。

【题文】E0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对孙杨的处理决定:孙杨被暂时取消参加国内外一切比赛,暂不参加国家游泳队集训,不代表国家游泳队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B .有人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的嫌疑,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C .随着打车软件“滴滴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

D .“中国好歌曲”因原创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微博上霍尊的《卷珠帘》视频,受欢迎程度十分惊人,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被转发超过了6万次以上。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B 解析:A 项,缺宾语中心语,在“一切比赛”后加“的资格”;C 项,句式杂糅;D 项,成分赘余,去掉“以上”。

【思路点拨】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 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

【题文】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资格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道路,要包含中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的景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它几乎是严格地按北纬30度线伸展

②一条大道要同时包含这四部分景观,似乎是不可能的

③但是“318国道”做到了

④它有一半的路程是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冷热分布的格局 ⑤但是奇特之处在于青藏高原

⑥就地球表面的水平地带性而言,它处于亚热带,它应呈现的是南方的景观

A .②③④⑥⑤① B. ②③①⑥⑤④ C. ①⑥⑤④②③ D. ④⑥⑤②③①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B 解析:由“包含中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的景观”确定首句是②(包含这四部分景观),排除CD ;④根据内容应是总结句,所以选B 。

【思路点拨】我们可按下列方法进行排序:(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题文】I0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个字。(6分)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________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________ ,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________,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示例:(每个2分) ①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②必须身临其境 ③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第一空由“有赖于思想感情”确定填“思想感情的产生”;第二空由“要„„”确定填“就„„”或“必须„„”;第三空由“一定画不出好画”确定填“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思路点拨】此类试题可以从话题、结构、逻辑、条理及情境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也可以联系相邻句入手作答。1.纵观全局,把握中心。一道语言连贯题往往就是一段完整的话,它

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解题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把握题干,把握这段话的中心意思。2.划定区域,界定重点。因为一段文字表述中总有一些是主要信息,一些是次要信息,所以我们在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还要能根据前面的一些规则来辨别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界定出文段的重点。3.确认性质,找准思路。确认题目的性质,就是确认是事理的逻辑性、行文的照应性、话题的统一性、对应的分承性、性质的一致性、画面的整体性以及组合的俗成性中的哪一种。准确探索出命题者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找到了解答问题的突破点。4.理清头绪,准确表达。在梳理好上述头绪后,可再将揣摩好的语句代入到原文中,重新理清一下文段的头绪,检查一下前后文的语意是否衔接连贯。

【题文】F217.近来网络上流行将不同的年龄段群体称为“××后”,下表是某娱乐论坛上对70后、80后、90后不同特点的总结,请你概括出该表所反映出的90后这一特定群体的特征,要求准确客观,形象合理,语言不可太偏激,60字以内。(5分)

答:90后这一特定群体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充分追求时尚个性,热衷于网络生活,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比较注重自我,同时也存在经济上不够独立、学习焦虑、好逸恶劳等不足。(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我们从表格中看90后与80后和70后的比较中,他们拒绝上班靠老爸拿钱过日子,说明他们经济不独立;他们结交满身文身的帅哥靓妹,我就是老板,说明他们追求时尚个性;他们不只会唱,还会跳,说明他们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们话题是QQ 微信,说明他们热衷网络;他们厌倦读书,说明他们学习焦虑,浮躁。注意我们在说90后特点时,要注意与70后80后的比较。

【思路点拨】对于描写类语段压缩,首先要弄清描写的对象,然后运用“舍偏取正法”从句法和语法两个角度对语段进行分析,保留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或词语,舍弃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句子或词语。对于写景的语段来说,一些时间、地点、方位等状语和对事物本身描绘性的定语都属于舍弃的东西。

【题文】Q318.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险恶的浪

都会有浪花绽放

我决定边冲边欣赏

一路都有人阻挡

人们说的荒唐

却是我心中的天堂

——“五月天”经典歌词

要求:紧扣材料,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参考立意:

①坦途有坦途的舒坦,险境有险境的壮观,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全在于你的价值取向。 ②艰难险阻不仅仅是是我们战胜的对象,而且是我们体验欣赏的对象,只把坎坷当成敌人,那是狭隘的人生观。

③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判断,别人的眼光不应成为自己的羁绊,你眼中的剽悍,是他眼中的莽撞。你得敢于挑战。

④惊涛骇浪有时是绕不过的考验,有时是着意寻找的惊险,从不回避是勇者,主动出击是强者。

⑤荒唐、天堂,各有所感,但现实中还是有衡量事物的标杆,个性也好,挑战也好,有底线,有大防。


相关内容

  • 高考病句语文试卷.教案.课件.作文.总复习
  • 试卷 大小 2015年高考语文病句题及答案(精校版)[☆] 13K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病句题[答案][☆] 17K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语病[☆] 13K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病句[答案][☆] 13K 历年高考病句真题汇编(1992-2012年)[答案] ...

  • 2015届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上):a单元 细胞与化学组成
  • A单元 细胞与化学组成 目录 A1 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糖类和脂质 ................................. - 1 - A2 蛋白质和核酸 ........................................................ - 5 - ...

  • 湖南省十三校2014届高三3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癸丑(guǐ) 女红(g āng ) 蕈菌(j ūn ) 茕茕孑立(ji é) .... B .亲昵(nì) 憎恶(zēng) 当真(dàng) 间不容发(jiān) ... ...

  • 分类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分类汇编20: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 .(广东省韶关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数学(理科) 试题(word 版) )设M .N 分别是曲线 ρ+2sin θ= 0和ρs in (θ+ π4) = 2 上的动点, 则M .N 的最小距离是______ [答案] 1 [来源:w ...

  • 安徽省部分高中(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word版)
  • 安徽省部分高中(皖南八校)2 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文 科 综 合 2015.4 第I 卷 (选择题 共1 32分) 本卷共33小题,每小题4分,共13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生育模式.死亡模式.期初人口年 龄结构和人口乡 城转移等因素, ...

  • 2015年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Word版)
  • 2015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新课标1卷]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庸之道 王泽民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 ...

  • 浙江大联考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物理试题
  •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 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14年5月, 有多个不明飞行物落入黑龙江境内, 如图甲所示.图乙所示是一目击者画出的不明飞行物临近坠地时的运动轨迹, 则 A . 轨迹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 就是不明飞行物的运动 ...

  • 天津市2015届高三物理第三次联考试题
  • 天 津 大 联 考 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科综合(物理部分) 理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物理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4页,共12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 ...

  • 2016届高考语文 专题9 图文转换练习
  • 专题9 图文转换 A 组 2015-2013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 1. (2015·南昌一模)下面是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孩子上网相关行为的情况调查表,请结合具体项目和数据完成后面的问题. (1)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多数家长对于子女上网的内心矛盾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