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民族文化基因下的武术教学内容探索

  摘 要:在探索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教学对继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影响,探索了武术在现教学中的几个“坚持”。坚持武术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寻找两者之间的经典关联;坚持武术对塑造中国思维方式的意义,深刻理解本民族精神实质;坚持武术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辅助作用,感悟动静互通的内涵。   关键词:继承、民族文化、武术、教学   武术段位制的“十年计划”、“进校园”等举措的不断实施,显示了中国武协对武术的校园化发展极为重视。同样武术的校园普及从民国时期以来从未曾间断,但自身的位置不断地受到西方体育的推挤。这并不是西方体育的有意为之,而是武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模糊造成的。主要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模糊,前者体现了预设产生的效果,后者则是兴趣的不足造成的。因此,武术的校园化推广首要任务应是诠释武术的价值,这些价值对塑造学生有何帮助才是首要任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删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武术是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滋生出的身体技术,也可认为武术是传统文化在肢体上的完美体现。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仅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还能从实践中感悟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是武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如何把握经典内容进行传承,本文试图探索其意义。   1.武术道德约束   1.1“礼”的教化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带有某种强制性因素。武术当中礼节分为拱手礼、鞠躬礼、拜师礼、行坐礼等,通过对既定的礼节方式对习武人的行为方式、道德观念进行约束,养成尊师重道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应有礼貌,而此处礼貌可分为两个方面意义,一是对教师的尊重,二是对知识的尊重。但武术中的礼节非常丰富,同样抱拳礼可以引申出很多意义,带有较强的变通性,甚至武术礼节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也是东零西散,没有准确的规范。而学校对武术课程中礼节的运用也是错综复杂,那么寻找较为经典的礼仪进行简单化、普通化以保证其规范,在易于推广的情况下挖掘其直接意义。如鞠躬礼反应的就是对教师的尊重,在知识面前对自我身份的降低,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最终通过行为上的礼节达到道德上的教化。   1.2“德”的培育   “未曾习武先习德”是练武之人的第一追求,其远远大于对技术的重要性。传统武术中拳师对徒弟德性的考验非常重要,再特定情况下考验期较为漫长。历代武术名家一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武德兼备”,很多门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如陈长兴(1771-1853)所著《太极拳用武要言》就是对习武的子孙所留的道德要求,同样在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上,师父与徒弟所表述的语言基本是由道德约束内容所构成。学校作为普及的对象,传统仪式则显得较为繁琐,但之中反应的习武人所持精神实质可以精炼归纳。对习练武术的学生将身体运动延伸至对人性道德的思考,把技术作为受道德约束的升华。通过学习武术道德培养学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正能量。   2.武术思维方式   2.1“用心”感悟   中西文化的结合也是教育不断探索的课题,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做到“西学东用”的目的。中西文化的思维差异是“用心”与“动脑”,“‘用心’往往意味着更深沉、更执着、更富有感情的认识和体验,而‘动脑’则往往是按部就班、条分缕析的理性过程”[1],两者显然不能等同起来。从武术的历史训练方法来看是由拳论组成,如王宗岳《太极拳论》称为经典的文言文也毫不为过,整篇拳论中既在谈练拳方法,又在阐释太极文化,但有一个特点就是拳论中没有细致的阐释如何练拳,而是通过习拳者不断的进步,从中发现拳论所表述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不难看出前者与后者之间的身体技术不再是纯粹的身体动作,而是两者思维最深处的博弈。通过对武术的不断练习,使学生发现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   2.2“直观”体验   在当今中国人心中,对直观体验的理解等同于简单的感性经验,或是作为大家都愿意会的东西而不加分析地使用。直观体验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思考,一旦实现思想上的飞跃,便豁然贯通,出现创造性的灵感,也可以认为是经验主义。中国自古养成了这种思维方式,武术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的,而学习武术同样需要悟性,很难将他与后天培养联系在一起,通常理解为与生俱来的品质。但这种非常巧妙的感性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思维的核心本质,渗入到各个领域,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人的内在品质,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世界观的认识。所以更生动的理解中国文化书本可以作为“静”的学习渠道,而武术则可以作为“动”的感受路线。   3.武术文化架接   3.1传统文化内涵   现在课本教程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同时,实际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武术自古就流传有“以武载道”的传统,通过习武可以将意义提升到人生的高度。无论从道家与太极拳的关联,佛学与少林拳的关联等,都是体现了先哲们对文化理解,从某种角度讲武术的本质并不能算是技术本身,而是通过技术达到人生的高级境界。这种描述在道家来讲称谓“道”,如道德经里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与太极拳的深邃、宁静不谋而合,以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同样与太极拳的“动中求静,静尤动”的本质也相同,区别在于前者通过多种媒介引发人对生命的哲思,后者则通过太极拳这一媒介作为人生的哲思。他们之中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意义系统,如果将武术意义与文化教学相融合,能达到两者兼修的目的。   3.2身体动作价值   现在的西方体育之所以在校园内推广较为普及,并不是西方体育的作用大于武术,而是武术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必须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生长特征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的教学。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柔韧、力量、速度、耐力有突出的要求,而武术不同的拳种、功法则能系统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基于对身体动作的价值考虑,应该做到系统化,即使突出地域特色的武术项目,也应该考虑不同的武术训练方式产生的直接作用。   4.结语   武术的多元价值在学校的应用,不能像社会那样追求“变通”,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意义。将教学的意义作为目的,那么武术教学本身的科学系统是否得到了建构,显然从文中的分析是匮乏的。所以武术校园化推广,并不是武术本身的作用的匮乏,而是对武术内容能用于教学系统方面,未能得到建构。   参考文献   [1]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摘 要:在探索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教学对继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影响,探索了武术在现教学中的几个“坚持”。坚持武术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寻找两者之间的经典关联;坚持武术对塑造中国思维方式的意义,深刻理解本民族精神实质;坚持武术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辅助作用,感悟动静互通的内涵。   关键词:继承、民族文化、武术、教学   武术段位制的“十年计划”、“进校园”等举措的不断实施,显示了中国武协对武术的校园化发展极为重视。同样武术的校园普及从民国时期以来从未曾间断,但自身的位置不断地受到西方体育的推挤。这并不是西方体育的有意为之,而是武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模糊造成的。主要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模糊,前者体现了预设产生的效果,后者则是兴趣的不足造成的。因此,武术的校园化推广首要任务应是诠释武术的价值,这些价值对塑造学生有何帮助才是首要任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删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武术是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滋生出的身体技术,也可认为武术是传统文化在肢体上的完美体现。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仅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还能从实践中感悟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是武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如何把握经典内容进行传承,本文试图探索其意义。   1.武术道德约束   1.1“礼”的教化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带有某种强制性因素。武术当中礼节分为拱手礼、鞠躬礼、拜师礼、行坐礼等,通过对既定的礼节方式对习武人的行为方式、道德观念进行约束,养成尊师重道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应有礼貌,而此处礼貌可分为两个方面意义,一是对教师的尊重,二是对知识的尊重。但武术中的礼节非常丰富,同样抱拳礼可以引申出很多意义,带有较强的变通性,甚至武术礼节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也是东零西散,没有准确的规范。而学校对武术课程中礼节的运用也是错综复杂,那么寻找较为经典的礼仪进行简单化、普通化以保证其规范,在易于推广的情况下挖掘其直接意义。如鞠躬礼反应的就是对教师的尊重,在知识面前对自我身份的降低,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最终通过行为上的礼节达到道德上的教化。   1.2“德”的培育   “未曾习武先习德”是练武之人的第一追求,其远远大于对技术的重要性。传统武术中拳师对徒弟德性的考验非常重要,再特定情况下考验期较为漫长。历代武术名家一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武德兼备”,很多门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如陈长兴(1771-1853)所著《太极拳用武要言》就是对习武的子孙所留的道德要求,同样在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上,师父与徒弟所表述的语言基本是由道德约束内容所构成。学校作为普及的对象,传统仪式则显得较为繁琐,但之中反应的习武人所持精神实质可以精炼归纳。对习练武术的学生将身体运动延伸至对人性道德的思考,把技术作为受道德约束的升华。通过学习武术道德培养学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正能量。   2.武术思维方式   2.1“用心”感悟   中西文化的结合也是教育不断探索的课题,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做到“西学东用”的目的。中西文化的思维差异是“用心”与“动脑”,“‘用心’往往意味着更深沉、更执着、更富有感情的认识和体验,而‘动脑’则往往是按部就班、条分缕析的理性过程”[1],两者显然不能等同起来。从武术的历史训练方法来看是由拳论组成,如王宗岳《太极拳论》称为经典的文言文也毫不为过,整篇拳论中既在谈练拳方法,又在阐释太极文化,但有一个特点就是拳论中没有细致的阐释如何练拳,而是通过习拳者不断的进步,从中发现拳论所表述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不难看出前者与后者之间的身体技术不再是纯粹的身体动作,而是两者思维最深处的博弈。通过对武术的不断练习,使学生发现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   2.2“直观”体验   在当今中国人心中,对直观体验的理解等同于简单的感性经验,或是作为大家都愿意会的东西而不加分析地使用。直观体验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思考,一旦实现思想上的飞跃,便豁然贯通,出现创造性的灵感,也可以认为是经验主义。中国自古养成了这种思维方式,武术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的,而学习武术同样需要悟性,很难将他与后天培养联系在一起,通常理解为与生俱来的品质。但这种非常巧妙的感性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思维的核心本质,渗入到各个领域,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人的内在品质,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世界观的认识。所以更生动的理解中国文化书本可以作为“静”的学习渠道,而武术则可以作为“动”的感受路线。   3.武术文化架接   3.1传统文化内涵   现在课本教程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同时,实际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武术自古就流传有“以武载道”的传统,通过习武可以将意义提升到人生的高度。无论从道家与太极拳的关联,佛学与少林拳的关联等,都是体现了先哲们对文化理解,从某种角度讲武术的本质并不能算是技术本身,而是通过技术达到人生的高级境界。这种描述在道家来讲称谓“道”,如道德经里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与太极拳的深邃、宁静不谋而合,以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同样与太极拳的“动中求静,静尤动”的本质也相同,区别在于前者通过多种媒介引发人对生命的哲思,后者则通过太极拳这一媒介作为人生的哲思。他们之中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意义系统,如果将武术意义与文化教学相融合,能达到两者兼修的目的。   3.2身体动作价值   现在的西方体育之所以在校园内推广较为普及,并不是西方体育的作用大于武术,而是武术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必须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生长特征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的教学。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柔韧、力量、速度、耐力有突出的要求,而武术不同的拳种、功法则能系统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基于对身体动作的价值考虑,应该做到系统化,即使突出地域特色的武术项目,也应该考虑不同的武术训练方式产生的直接作用。   4.结语   武术的多元价值在学校的应用,不能像社会那样追求“变通”,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意义。将教学的意义作为目的,那么武术教学本身的科学系统是否得到了建构,显然从文中的分析是匮乏的。所以武术校园化推广,并不是武术本身的作用的匮乏,而是对武术内容能用于教学系统方面,未能得到建构。   参考文献   [1]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相关内容

  • 校本课程论文
  • 校本课程论文 题目: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密云县南菜园小学 作者姓名:赵建军(执笔人)赵国利 迟玉岩 刘莉莉 霍云龙 李军清 通讯地址:密云县南菜园小学 联系电话:69064665(办公室) [1**********](手机)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题目: 小学武术 ...

  • 论中华传统武术及文化的现代价值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学 号 xxxxxx 姓 名 xxx 学 院 专 业 时 间 论中华传统武术及文化的现代价值 女子防身制敌术 金融学院 金融学 年12月20日 2014 论中华传统武术及文化的现代价值 摘要:同中华的其他传统文化一样, ...

  • 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传承
  • 2011-11-16 本文提出了传统武术传承的战略思路:以人为本,突出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和对养生休闲的重视:在主观认识和制度层面,创造传统武术传承的主客观环境:注重项目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各拳种的传承方略,传承方法应百花齐放:加强理论研究,促使传统武术发展逐步迈入科学轨道:增大宣传,扩充开发和投 ...

  • 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审视
  • 第32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月 Vol. 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审视 张瑞洁1,支俊才2 (1.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2.广州体育学院 研 ...

  • 部分授课教师简介
  • 授课教师简介 法学院 姜世波 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商法和国际法.曾讲授民法学.合同法.海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 原蓉蓉 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曾开设债权法.法律基础课程. 刘贵山 男,讲师,人口社会学:曾讲授过的课程:人口学 刘培茜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马莉萍 女,副教 ...

  • 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调查研究_周学兵
  • 2007.10 体育世界・学术 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调查研究 !周学兵 王立小 陈东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5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和发展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 ...

  •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礼仪文化
  • 摘 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礼仪文化兼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中相互尊重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竞赛中"贵和谐"的民族风尚,折射了中华民族"和合"的礼仪魅力,突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道德精髓.竞赛礼仪不仅可以规范比赛中的行为,维护赛场的秩序 ...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教学与训练能力培养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教学与训练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陆盛华 蒲夏凡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4期 摘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是非常有 ...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 摘要:借助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维度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优势在于其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体现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整合性:具有独特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持久的激励性.劣势在于附加了一种比较片面的.趋向于自我封闭的文化倾向,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