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毛泽东同志用古曲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书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对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编排这一单元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诗歌的特点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看、忆、恰”等,了解此词的写作背景;了解词的一般常识;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学生的诵读能力;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3、德育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必修①内容的编排,旨在着重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诗歌鉴赏是其中一项内容,它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鉴赏诗歌应从语言文学描绘的形象即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因此,我把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作为本课的重点。

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结,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萧杀感伤的情况,作为一种传统,也可算是一种文化积淀。但此词一反传统做法,虽写寒秋景象,但色彩绚烂,但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本课难点为理解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二、说学情

从知识内容来看,从小学至今,学生已接触过一定量诗歌,有古典的、现代的,对诗歌“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看,他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鉴赏能力不高,对诗中表现的“情”“景”“志”的具体把握还不够深。对诗歌的学习层面大都表现在对诗句进行翻译式的理解,肢解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对诗歌中“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这一点缺乏深层认识,难以理解其中的韵味。因此,这节课我进行鉴赏教学,以弥补学生的不足。

三、说教法

课堂教学方法应遵循的指导: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前面分析的学生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朗读法,它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特别是诗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理清脉络,分析语言的基础上背诵,对体味诗歌情感、意境很重要。

讨论法,是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交谈、研讨和争辩,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要求学生能阐明这样认为的理由和根据,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毕竟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

评点法,抓住关键设点,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关键地方、语句进行评点,点拨,理清思路,扫清障碍。

四、说学法

学中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应按教师提出的要求作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即课前自读,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审阅有关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课中通过反复朗读及课前要求在老师的引导和指示下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情怀。课后让学生找些相类似的词(特别是毛泽东的词)来作辅助性阅读、赏析。

五、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1、导语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吗?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革命前辈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现在哦我们一起来回忆背诵这首词(师生齐背)在这首词中作者大笔挥洒、纵横议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雄奇瑰丽的全景式的北国风光,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表现出以为为人平凡的精神世界。在毛泽东的作品中,像这样写景抒情的篇章还有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之一。(板书课题)

2、朗读感知

(1)听录音(边听边纠正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认知词的内容。

(3)全班朗读

3、师生共同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4、根据《沁园春·雪》的思路与层次,要求学生先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立”、“看”明写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怅”“问”暗写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过渡到回忆起曾并肩作战的有人激起革命的历史责任感。)

5、对本词的上、下阕的重点词句作赏析性点拨,突破重难点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1)上片的领字“看”字统领至哪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抓住哪些意象来描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下片的领字“恰”字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4)如何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6、布置作业: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400字赏析短文(可提示)。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又是一个微型教案,既要体现文章得重点内容,又要反映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我设计了一下板书。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仰视: 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上阕 独立寒秋图 百舸争流

近观: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谁主沉浮?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鹰击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

下阕: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寓情于事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浪遏飞舟

《雨巷》说课稿

1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 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 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 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同 时,这首诗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据此,确立教 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 手法,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③教学难点:理解象征的手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说教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自我 情感的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本课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法。 3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及情感,通过自己诵读、思考、探究、讨论、促 成学生有效学习。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以歌曲《丁香花》导入引导学生感受丁香的美丽、孤高、忧愁。“你说你最爱 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 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 匆你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 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②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意象及主要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借助“雨巷” 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悠长寂寥而又细雨蒙蒙之中“我”的落寞、惆怅的情绪。借助“丁香”

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美丽而又愁怨的象征意义。从两个意象入手,体会诗歌哀怨的意境美。 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探究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借助“在雨中哀怨”“默默彳ch ù着”“像梦一 般飘过”感受丁香一样的姑娘美好而又忧愁更是朦胧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从表面上的对 少女的追慕和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到对革命失败后苦闷与追求等多个方面的理解上,联系背 景,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总结诗歌鉴赏重点。反复诵读,从雨巷及丁香两个意象入手,感受诗歌低沉、哀怨的感情 基调,进而深入而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⑤布置作业,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向全班展示。

5板书设计

(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

①在雨中哀怨②默默彳ch ù着③像梦一般飘过

诗人对未来渺茫的追求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 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 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 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 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 获得情感体验; 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 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 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

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 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 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 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 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 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 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 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 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背诵课文。

②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1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部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 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乳母的真挚怀念与赞美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高中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作者采用描述性意象,用饱 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由诗的 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 时,根据这首诗的典型意象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把握诗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真挚感情,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 法的使用。

②教学重点: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 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 讴歌之情作为本课的重点。

③教学难点: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说教法

朗读法。诵读有助于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3说学法

①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②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说起母爱,也许我们会记起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

诗人艾青对养母“大堰河”又有着怎么的情感呢?母爱的话题总是让人情真意切,借用孟郊 的诗句引入新课,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

②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根据朗读产生的感悟,在课堂上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抓 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大堰河的形象。

③合作探究,搜索意象,把握情感。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性意象,借助手、笑、哭、梦、泪、 灰等细节感受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的思想感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并培 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思考习惯。

④探究修辞,体会作用。引导学生找出修辞的诗句,感受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 抒情效果的好处,感受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⑤课堂小结。诗歌借助描写性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形 象。这个形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⑥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艾青的资料,阅读艾青其他的诗并相互交流。写一篇“我与母亲的故 事”作文。

5板书设计:

①大堰河的一生

②手(排比):勤苦操劳、仁爱善良

哭(设问):无私善良、博大胸怀

笑(反复):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梦(想象):疼爱

泪(排比):忍辱负重、任劳任怨

③对大堰河的讴歌与赞美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1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它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 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 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 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汲取民族的智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情节、结构、形象、语言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 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 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 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课可借伊拉克

的战争导入。还记得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吗?战争使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 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而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并化敌为友。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吧。

②根据课后练习一,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③根据课后练习二,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语言特点,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 句式,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④探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艺术。引导学生从借秦立场、以利相诱、离间秦晋、揭示贪婪等方 面理解烛之武说辞的智慧。从而理解《左传》精练的语言,感受烛之武的聪明智慧,能言善 辩,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⑤引导学生探究烛之武的形象,深入感受烛之武的机智、勇敢以及爱国精神。

⑥小结。文言文重在朗读,借以感悟文中思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掌握实词、虚词和句 式用法,理解语言的艺术特色。

⑦引导学生诵读课文。

⑧作业,探究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本文情节结构、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特别 是伏笔与照应、情节的波澜起伏。

5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临危授命:形势严峻

说服秦伯:借秦立场、以利相诱、离间秦晋、揭示贪婪

大功告成:晋师撤离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 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 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 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 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 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 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

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③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 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三。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④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了 解行刺的准备特别是易水诀别的场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围,认识荆轲刚烈勇武的性格。了 解廷刺秦王的高潮,抓住“顾”“笑”“前”,认识荆轲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了解荆轲 被斩,认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 破教学难点。

⑤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 壮气氛的作用。

⑥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

⑦课堂小结。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 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 ⑧作业,搜集课文中的省略句并补足省略成分,根据课后练习四,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

5板书设计

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行刺的过程: “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鸿门宴》说课稿

1说教材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典范文章,叙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 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围绕项羽是否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层层展开,情节跌宕 起伏。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 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 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及对项羽的评价,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进一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 句式。

③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塑造。

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 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 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李清照的诗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李清照有首 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人们的眼里,项羽是一个忠 肝义胆的豪杰,但终究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学习《鸿门宴》,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究一 下项羽悲剧的原因。

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史记》相关知识。

③结合课后练习一,朗读课文,讲述故事情节,带动学生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以此 突破教学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顺序,掌握无伤告密、范增说羽、 项伯夜访、张良献计、项王留饮、范增举袂、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出逃、张良入谢、 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等情节。其次引导学生学习“因、如、举、谢、意”等词及 词类活用情况,学习“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及判断句、宾语前置等其他特 殊句式。

④合作探究,找出刘邦、项羽的描写片断,讨论两人的性格特点,体会刘邦的善于应变与善 于用人、项羽的刚愎自用与不善用人,并引导学生了解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以 及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⑤探讨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包括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伯,进一步认识人 物塑造的方法。

⑥课堂小结。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学习的基础。同时,借鉴史 传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⑦作业。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课外搜集评价项羽的资料,深入领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写小 论文互相交流。

5板书设计

宴前: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坐失良机

宴中:项王留饮、范增举袂、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又失良机

宴后: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放虎归山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 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 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 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记念刘和珍 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②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③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2说教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 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 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朗读、质疑、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 年的血的历史,200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 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 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导入法,既可 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 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 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 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 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课后练习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含义,以及探究第二节第一二 两句“真的猛士”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 的激励的感情。并背诵第二节。

⑤朗读第四节,探究第四节的几个独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 理解作者的激愤感情。

⑥借助陶潜的诗以及“至于这一回”“苟活者”句的理解,认识第六七节中关于惨案的教训 和意义。

⑦探究“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状况。 ⑧课堂小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动政 府的残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同时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

⑨作业。搜集鲁迅、刘和珍相关资料互相交流。为刘和珍塑像设计说明书,200字左右。学 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5板书设计

写作的缘由

生平事迹:预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

反抗校长——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默然)——有责任感

参加请愿——勇毅坚韧

教训意义

《小狗包弟》说课稿

1说教材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文章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和叙述,深 刻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异化人类的罪行的有力控诉。 《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 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重在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 神和人生意义。《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 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的认识教育作 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 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 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

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小狗包弟》 感情真挚,体验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理清思路,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感受 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严于解剖自己精神意识。

②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以小见大的写法。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冯冀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引入,既让学生了解文革,又 让引发学生的情绪。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 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被判刑8年,结果丧妻失子。这是真的吗? 或许 你们不敢相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让 我们就通过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感受巴金老人对 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②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根据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围绕“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作 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小狗包弟被转送给“我”时我的高兴心情, 与“我们”亲密相处时“我”的快乐,被追杀时“我”的忧虑,被解剖时“我”的歉疚的内 心,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③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小狗包弟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狗都不能逃出劫难,更能体现 文革动乱的惨无人道。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写小狗包弟也是为表现作 者心灵的历程。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④引导学生理解“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的含义,合作探究巴金的为人。从是 非观念和理解同情两个方面认识巴金善良正直与勇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的品质。引导学生正视 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过错。

⑤探究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引子的引起下文的作用、奠定感情基调的作 用以及与对照小狗包弟的作用。

⑥课堂小结。本文故事虽小,可是借助小狗包弟,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让人看到了文革给 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也让人看到了一个著名的作家用真理与良心对读者的感染。

⑦作业。搜集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搜集巴金的 资料,读巴金的《随想录》,进一步走近巴金。

5板书设计

(以小见大——揭示社会的变迁)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主体(包弟的经历):被转送给“我”——高兴

与“我们”亲密相处——快乐

被追杀——忧虑

被解剖——歉疚

尾声:真心忏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1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 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 是,这一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课文,突出了讲演者的形象,语言风趣而带感情,能够给人以 强烈的感染,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结合本单元教 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学习 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②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方法。

③教学难点: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一说到梁启超,自然会想到他追随康有为“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 法”后逃往日本。他在文学上也是一个才子。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启超,就要 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借助这个导入,既让学生了解梁启超的一些情 况,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根据课后练习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 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 人物出场的描写,肖像,短小精悍;开场白语言,独特;声音,沉着有力;内容,丰富而有 趣;讲演时的神态、动作,生动有趣。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以此 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寻找文中抒情的语句, 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结合课后练习二,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 象。

⑤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⑥课堂小结。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 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⑦作业。搜集梁启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梁启超其人。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 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5板书设计

肖像,短小精悍

开场白语言,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生动有趣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生动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巧妙地 从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见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画面,具有极佳的艺术感 染力。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 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③教学难点: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以香港回归的史实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习的热情。1997年7 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民骄傲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 刻,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感受这一 激动人心的场面。

②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以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形式,认识新闻特写 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③阅读课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其一是交待 英国皇家游轮离开香港,一是象征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表达了 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导语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 列颠尼亚”号回国,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 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主 体部分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④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文中写三次降旗的意义,引导学生把握下午4∶30,港督府告别 仪式(第一次降旗),拉开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 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米字 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⑤探究港督府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场景的自然过渡与以总督府的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 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

⑥结合课后练习三,揣摩新闻的语言,“日落仪式”的背景及“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 上去”,品味文中蕴含的末任总督离港的黯然神伤和失落感以及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 奋的豪情。

⑦课堂小结。本文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同时,穿

插史料的写法增添了文章厚重感。

⑧作业。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互相交流,试写一篇短新闻。

5板书设计

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英国统治的结束(黯然神伤、失落)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自豪感)

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

1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 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 战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在似乎平淡 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 良的对立。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 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学习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 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史为鉴,才能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 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法西斯的残暴。以此导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②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或苦役折磨或有计划残杀约400万人, 进行种族灭绝的杀人中心。

③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印象。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可 怕、恐怖、惨绝人寰的印象。

④学生探究“本文没有集中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那么课文又是如何让人体会到它 的可怕呢?”引导学生从参观者的感受如“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也在被窒息”“跪下来”“恳求的目光”等来感知集中营的恐怖、纳粹法西斯的惨绝人寰。 从细节描写如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感知对法西斯对生命的摧 残的强烈控诉。从作者的议论如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来感知 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来感知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从环境描写 如“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来感知衬托的手法,借 助反差,揭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 信念。也从历史背景的介绍,来表现了法西斯的罪恶。

⑤借助纳粹暴行的一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

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⑥课堂小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 灌注着自己的情感,真切地告诉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⑦作业。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新闻的异同,试写一 篇短新闻。

5板书设计

参观者的感受(“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也在被窒息”“跪下来” “恳求的目光”):恐怖、惨绝人寰

细节描写(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控诉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 作者的议论(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 惨绝人寰,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

环境描写(“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衬托手法,揭 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历史背景的介绍:法西斯的罪恶。

——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

《包身工》说课稿

1说教材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 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 强。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行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 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压榨和掠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 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 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培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②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助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的 时候,当我们在阳光下漫步的时候,当在家里和亲人幸福地交流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还 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她们只有没日 没夜地工作,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就是夏衍笔下的“包身工”。

②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四点一刻、四点半钟、 五点钟、黑夜来叙述包身工起床的情景、早饭情景、劳动情景和收工情况,表现了包身工低 劣的居住条件、粗劣的饮食生活、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命运 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思考作者写包身工群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点面结合手法的运用。既有对群体的“面” 上的描写,又有典型人物“芦柴棒”典型细节的描写。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次提到“芦 柴棒”。第一次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写瘦得像骷髅一样也不放过,表现她遭毒打 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④揣摩语言。阅读课文第1、2段,最后三段,体会具体的数字、生动的语言、入微的细节 以及发人深省的语句对表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揭露资本主义残酷掠夺的罪恶所起的作用。 ⑤寻找有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语句,合作探究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 ⑥结合课后练习二,讨论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如何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语句,掌握 叙述事实后引入背景材料提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以转折引起下文包身工被骗 到城里来的背景,用过渡句使衔接自然流畅却能够突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⑦探究“包身工”一词的含义,理解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 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⑧课堂小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闻性,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进行了 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在于 它的文学性和评论性,分别表现为文中主线和副线。

⑨作业。搜集作者及写作情况资料,学习写作通讯。

5板书设计

四点一刻:黑夜来叙述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低劣的居住条件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粗劣的饮食生活

五点钟:劳动情景和收工情况——恶劣的工作环境、悲惨的命运

对包身工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毛泽东同志用古曲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书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对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编排这一单元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诗歌的特点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看、忆、恰”等,了解此词的写作背景;了解词的一般常识;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学生的诵读能力;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3、德育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必修①内容的编排,旨在着重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诗歌鉴赏是其中一项内容,它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鉴赏诗歌应从语言文学描绘的形象即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因此,我把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作为本课的重点。

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结,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萧杀感伤的情况,作为一种传统,也可算是一种文化积淀。但此词一反传统做法,虽写寒秋景象,但色彩绚烂,但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本课难点为理解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二、说学情

从知识内容来看,从小学至今,学生已接触过一定量诗歌,有古典的、现代的,对诗歌“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看,他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鉴赏能力不高,对诗中表现的“情”“景”“志”的具体把握还不够深。对诗歌的学习层面大都表现在对诗句进行翻译式的理解,肢解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对诗歌中“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这一点缺乏深层认识,难以理解其中的韵味。因此,这节课我进行鉴赏教学,以弥补学生的不足。

三、说教法

课堂教学方法应遵循的指导: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前面分析的学生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朗读法,它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特别是诗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理清脉络,分析语言的基础上背诵,对体味诗歌情感、意境很重要。

讨论法,是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交谈、研讨和争辩,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要求学生能阐明这样认为的理由和根据,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毕竟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

评点法,抓住关键设点,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关键地方、语句进行评点,点拨,理清思路,扫清障碍。

四、说学法

学中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应按教师提出的要求作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即课前自读,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审阅有关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课中通过反复朗读及课前要求在老师的引导和指示下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情怀。课后让学生找些相类似的词(特别是毛泽东的词)来作辅助性阅读、赏析。

五、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1、导语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吗?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革命前辈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现在哦我们一起来回忆背诵这首词(师生齐背)在这首词中作者大笔挥洒、纵横议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雄奇瑰丽的全景式的北国风光,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表现出以为为人平凡的精神世界。在毛泽东的作品中,像这样写景抒情的篇章还有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之一。(板书课题)

2、朗读感知

(1)听录音(边听边纠正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认知词的内容。

(3)全班朗读

3、师生共同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4、根据《沁园春·雪》的思路与层次,要求学生先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立”、“看”明写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怅”“问”暗写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过渡到回忆起曾并肩作战的有人激起革命的历史责任感。)

5、对本词的上、下阕的重点词句作赏析性点拨,突破重难点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1)上片的领字“看”字统领至哪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抓住哪些意象来描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下片的领字“恰”字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4)如何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6、布置作业: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400字赏析短文(可提示)。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又是一个微型教案,既要体现文章得重点内容,又要反映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我设计了一下板书。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仰视: 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上阕 独立寒秋图 百舸争流

近观: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谁主沉浮?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鹰击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

下阕: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寓情于事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浪遏飞舟

《雨巷》说课稿

1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 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 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 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同 时,这首诗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据此,确立教 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 手法,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③教学难点:理解象征的手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说教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自我 情感的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本课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法。 3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及情感,通过自己诵读、思考、探究、讨论、促 成学生有效学习。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以歌曲《丁香花》导入引导学生感受丁香的美丽、孤高、忧愁。“你说你最爱 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 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 匆你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 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②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意象及主要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借助“雨巷” 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悠长寂寥而又细雨蒙蒙之中“我”的落寞、惆怅的情绪。借助“丁香”

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美丽而又愁怨的象征意义。从两个意象入手,体会诗歌哀怨的意境美。 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探究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借助“在雨中哀怨”“默默彳ch ù着”“像梦一 般飘过”感受丁香一样的姑娘美好而又忧愁更是朦胧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从表面上的对 少女的追慕和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到对革命失败后苦闷与追求等多个方面的理解上,联系背 景,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总结诗歌鉴赏重点。反复诵读,从雨巷及丁香两个意象入手,感受诗歌低沉、哀怨的感情 基调,进而深入而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⑤布置作业,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向全班展示。

5板书设计

(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

①在雨中哀怨②默默彳ch ù着③像梦一般飘过

诗人对未来渺茫的追求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 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 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 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 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 获得情感体验; 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 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 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

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 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 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 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 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 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 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 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 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背诵课文。

②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1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部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 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乳母的真挚怀念与赞美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高中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作者采用描述性意象,用饱 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由诗的 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 时,根据这首诗的典型意象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把握诗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真挚感情,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 法的使用。

②教学重点: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 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 讴歌之情作为本课的重点。

③教学难点: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说教法

朗读法。诵读有助于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3说学法

①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②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说起母爱,也许我们会记起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

诗人艾青对养母“大堰河”又有着怎么的情感呢?母爱的话题总是让人情真意切,借用孟郊 的诗句引入新课,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

②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根据朗读产生的感悟,在课堂上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抓 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大堰河的形象。

③合作探究,搜索意象,把握情感。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性意象,借助手、笑、哭、梦、泪、 灰等细节感受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的思想感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并培 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思考习惯。

④探究修辞,体会作用。引导学生找出修辞的诗句,感受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 抒情效果的好处,感受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⑤课堂小结。诗歌借助描写性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形 象。这个形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⑥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艾青的资料,阅读艾青其他的诗并相互交流。写一篇“我与母亲的故 事”作文。

5板书设计:

①大堰河的一生

②手(排比):勤苦操劳、仁爱善良

哭(设问):无私善良、博大胸怀

笑(反复):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梦(想象):疼爱

泪(排比):忍辱负重、任劳任怨

③对大堰河的讴歌与赞美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1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它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 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 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 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汲取民族的智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情节、结构、形象、语言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 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 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 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课可借伊拉克

的战争导入。还记得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吗?战争使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 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而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并化敌为友。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吧。

②根据课后练习一,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③根据课后练习二,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语言特点,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 句式,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④探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艺术。引导学生从借秦立场、以利相诱、离间秦晋、揭示贪婪等方 面理解烛之武说辞的智慧。从而理解《左传》精练的语言,感受烛之武的聪明智慧,能言善 辩,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⑤引导学生探究烛之武的形象,深入感受烛之武的机智、勇敢以及爱国精神。

⑥小结。文言文重在朗读,借以感悟文中思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掌握实词、虚词和句 式用法,理解语言的艺术特色。

⑦引导学生诵读课文。

⑧作业,探究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本文情节结构、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特别 是伏笔与照应、情节的波澜起伏。

5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临危授命:形势严峻

说服秦伯:借秦立场、以利相诱、离间秦晋、揭示贪婪

大功告成:晋师撤离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 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 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 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 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 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 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

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③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 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三。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④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了 解行刺的准备特别是易水诀别的场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围,认识荆轲刚烈勇武的性格。了 解廷刺秦王的高潮,抓住“顾”“笑”“前”,认识荆轲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了解荆轲 被斩,认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 破教学难点。

⑤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 壮气氛的作用。

⑥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

⑦课堂小结。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 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 ⑧作业,搜集课文中的省略句并补足省略成分,根据课后练习四,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

5板书设计

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行刺的过程: “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鸿门宴》说课稿

1说教材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典范文章,叙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 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围绕项羽是否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层层展开,情节跌宕 起伏。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 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 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及对项羽的评价,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进一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 句式。

③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塑造。

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 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 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李清照的诗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李清照有首 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人们的眼里,项羽是一个忠 肝义胆的豪杰,但终究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学习《鸿门宴》,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究一 下项羽悲剧的原因。

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史记》相关知识。

③结合课后练习一,朗读课文,讲述故事情节,带动学生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以此 突破教学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顺序,掌握无伤告密、范增说羽、 项伯夜访、张良献计、项王留饮、范增举袂、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出逃、张良入谢、 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等情节。其次引导学生学习“因、如、举、谢、意”等词及 词类活用情况,学习“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及判断句、宾语前置等其他特 殊句式。

④合作探究,找出刘邦、项羽的描写片断,讨论两人的性格特点,体会刘邦的善于应变与善 于用人、项羽的刚愎自用与不善用人,并引导学生了解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以 及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⑤探讨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包括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伯,进一步认识人 物塑造的方法。

⑥课堂小结。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学习的基础。同时,借鉴史 传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⑦作业。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课外搜集评价项羽的资料,深入领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写小 论文互相交流。

5板书设计

宴前: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坐失良机

宴中:项王留饮、范增举袂、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又失良机

宴后: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放虎归山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 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 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 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记念刘和珍 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②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③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2说教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 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 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朗读、质疑、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 年的血的历史,200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 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 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导入法,既可 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 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 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 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 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课后练习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含义,以及探究第二节第一二 两句“真的猛士”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 的激励的感情。并背诵第二节。

⑤朗读第四节,探究第四节的几个独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 理解作者的激愤感情。

⑥借助陶潜的诗以及“至于这一回”“苟活者”句的理解,认识第六七节中关于惨案的教训 和意义。

⑦探究“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状况。 ⑧课堂小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动政 府的残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同时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

⑨作业。搜集鲁迅、刘和珍相关资料互相交流。为刘和珍塑像设计说明书,200字左右。学 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5板书设计

写作的缘由

生平事迹:预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

反抗校长——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默然)——有责任感

参加请愿——勇毅坚韧

教训意义

《小狗包弟》说课稿

1说教材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文章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和叙述,深 刻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异化人类的罪行的有力控诉。 《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 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重在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 神和人生意义。《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 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的认识教育作 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 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 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

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小狗包弟》 感情真挚,体验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理清思路,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感受 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严于解剖自己精神意识。

②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以小见大的写法。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冯冀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引入,既让学生了解文革,又 让引发学生的情绪。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 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被判刑8年,结果丧妻失子。这是真的吗? 或许 你们不敢相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让 我们就通过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感受巴金老人对 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②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根据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围绕“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作 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小狗包弟被转送给“我”时我的高兴心情, 与“我们”亲密相处时“我”的快乐,被追杀时“我”的忧虑,被解剖时“我”的歉疚的内 心,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③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小狗包弟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狗都不能逃出劫难,更能体现 文革动乱的惨无人道。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写小狗包弟也是为表现作 者心灵的历程。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④引导学生理解“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的含义,合作探究巴金的为人。从是 非观念和理解同情两个方面认识巴金善良正直与勇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的品质。引导学生正视 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过错。

⑤探究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引子的引起下文的作用、奠定感情基调的作 用以及与对照小狗包弟的作用。

⑥课堂小结。本文故事虽小,可是借助小狗包弟,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让人看到了文革给 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也让人看到了一个著名的作家用真理与良心对读者的感染。

⑦作业。搜集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搜集巴金的 资料,读巴金的《随想录》,进一步走近巴金。

5板书设计

(以小见大——揭示社会的变迁)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主体(包弟的经历):被转送给“我”——高兴

与“我们”亲密相处——快乐

被追杀——忧虑

被解剖——歉疚

尾声:真心忏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1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 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 是,这一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课文,突出了讲演者的形象,语言风趣而带感情,能够给人以 强烈的感染,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结合本单元教 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学习 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②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方法。

③教学难点: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一说到梁启超,自然会想到他追随康有为“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 法”后逃往日本。他在文学上也是一个才子。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启超,就要 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借助这个导入,既让学生了解梁启超的一些情 况,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根据课后练习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 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 人物出场的描写,肖像,短小精悍;开场白语言,独特;声音,沉着有力;内容,丰富而有 趣;讲演时的神态、动作,生动有趣。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以此 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寻找文中抒情的语句, 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结合课后练习二,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 象。

⑤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⑥课堂小结。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 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⑦作业。搜集梁启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梁启超其人。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 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5板书设计

肖像,短小精悍

开场白语言,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生动有趣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生动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巧妙地 从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见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画面,具有极佳的艺术感 染力。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 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③教学难点: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以香港回归的史实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习的热情。1997年7 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民骄傲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 刻,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感受这一 激动人心的场面。

②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以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形式,认识新闻特写 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③阅读课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其一是交待 英国皇家游轮离开香港,一是象征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表达了 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导语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 列颠尼亚”号回国,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 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主 体部分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④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文中写三次降旗的意义,引导学生把握下午4∶30,港督府告别 仪式(第一次降旗),拉开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 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米字 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⑤探究港督府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场景的自然过渡与以总督府的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 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

⑥结合课后练习三,揣摩新闻的语言,“日落仪式”的背景及“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 上去”,品味文中蕴含的末任总督离港的黯然神伤和失落感以及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 奋的豪情。

⑦课堂小结。本文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同时,穿

插史料的写法增添了文章厚重感。

⑧作业。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互相交流,试写一篇短新闻。

5板书设计

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英国统治的结束(黯然神伤、失落)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自豪感)

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

1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 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 战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在似乎平淡 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 良的对立。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 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学习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 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史为鉴,才能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 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法西斯的残暴。以此导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②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或苦役折磨或有计划残杀约400万人, 进行种族灭绝的杀人中心。

③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印象。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可 怕、恐怖、惨绝人寰的印象。

④学生探究“本文没有集中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那么课文又是如何让人体会到它 的可怕呢?”引导学生从参观者的感受如“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也在被窒息”“跪下来”“恳求的目光”等来感知集中营的恐怖、纳粹法西斯的惨绝人寰。 从细节描写如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感知对法西斯对生命的摧 残的强烈控诉。从作者的议论如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来感知 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来感知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从环境描写 如“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来感知衬托的手法,借 助反差,揭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 信念。也从历史背景的介绍,来表现了法西斯的罪恶。

⑤借助纳粹暴行的一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

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⑥课堂小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 灌注着自己的情感,真切地告诉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⑦作业。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新闻的异同,试写一 篇短新闻。

5板书设计

参观者的感受(“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也在被窒息”“跪下来” “恳求的目光”):恐怖、惨绝人寰

细节描写(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控诉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 作者的议论(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 惨绝人寰,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

环境描写(“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衬托手法,揭 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历史背景的介绍:法西斯的罪恶。

——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

《包身工》说课稿

1说教材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 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 强。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行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 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压榨和掠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 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 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培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②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助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的 时候,当我们在阳光下漫步的时候,当在家里和亲人幸福地交流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还 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她们只有没日 没夜地工作,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就是夏衍笔下的“包身工”。

②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四点一刻、四点半钟、 五点钟、黑夜来叙述包身工起床的情景、早饭情景、劳动情景和收工情况,表现了包身工低 劣的居住条件、粗劣的饮食生活、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命运 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思考作者写包身工群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点面结合手法的运用。既有对群体的“面” 上的描写,又有典型人物“芦柴棒”典型细节的描写。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次提到“芦 柴棒”。第一次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写瘦得像骷髅一样也不放过,表现她遭毒打 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④揣摩语言。阅读课文第1、2段,最后三段,体会具体的数字、生动的语言、入微的细节 以及发人深省的语句对表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揭露资本主义残酷掠夺的罪恶所起的作用。 ⑤寻找有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语句,合作探究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 ⑥结合课后练习二,讨论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如何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语句,掌握 叙述事实后引入背景材料提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以转折引起下文包身工被骗 到城里来的背景,用过渡句使衔接自然流畅却能够突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⑦探究“包身工”一词的含义,理解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 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⑧课堂小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闻性,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进行了 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在于 它的文学性和评论性,分别表现为文中主线和副线。

⑨作业。搜集作者及写作情况资料,学习写作通讯。

5板书设计

四点一刻:黑夜来叙述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低劣的居住条件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粗劣的饮食生活

五点钟:劳动情景和收工情况——恶劣的工作环境、悲惨的命运

对包身工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相关内容

  • [蔓萝课堂] 中小学电子课本大全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高中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数学B版 信息技术 一年级语文上一年级语文 ...

  • 教师资格证说课考试流程
  • 注意事项 1. 考生必须凭<成都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教育教学基本素质 和能力审查表>和有效身份证原件到指定考场参加说课考试. 2. 考生准备的提纲.教案.教材等允许带进考室作为参考. 3. 本次说课考试只安排一次,因故未参加考试者,视为自动放弃 考试. 4. 说课结束后5-7个工作日内 ...

  • 高一课程12
  • 高一化学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光现象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高一化学(必修2)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高一物理(全册)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高一化学(全册)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高一化学上(人教版) 主讲:佚名 发 ...

  • 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视频001
  • 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视频教程详情 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在线观看和下载 ] 运动描述 1.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位移和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运动描述 3.速度快慢描述----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匀变速 ...

  • 最新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电子课本汇编
  • 昨天唤不回,明天不确实,你把握的就是今天. (请按各专辑上的停止键`口'关停不听专辑)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小学数学电子课本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 ...

  • 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 首页 小升初 课程信息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超常儿童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小学数学网 互动:小升初论坛 竞赛考级 作文投稿 e度访谈 杯赛:华杯赛 迎春杯 学而思杯 走美杯 希望杯 重点中学:人大附中 北京四中 实验中学 更多 新闻资讯 名校资讯 占坑 简历 专家 面试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上册目录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视频目录: 0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语教学视频教师辅导 0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视频特级教师辅导 0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金色的草地>特级教师辅导视频教学 0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 ...

  • 小学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 - 网 上 书 屋 武 侠 小 说 作 文 宝 库 流 量 分 析 名 师 在 线 在 线 词 典 小学语文一上备课室 [热荐]汉语拼音全套flash在线学习 07-2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 ...

  • 小学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上册(上学期) 免费68份_教学资料
  •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检测题(上学期)(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练习题(上学期语文)(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看图写话练习一(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句子复习题(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汉字知识汇总(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试题(上学期pep)(01-05) ...

  • [日月明]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 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 <日月明>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教案11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教案10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教案9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教案8 人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