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 达者守正

20年前,波浪理论是“显学”。打开报纸,一片波光粼粼、波涛汹涌。10个股民,5个在谈波浪,另有3个在数浪,没工夫跟你扯。“浪越数越多,米越数越少”,说的就是那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仍在用波浪理论的已很少,公开谈论的更少,因为太低级、没层次。现在的显学是基本分析。像我这种至今还时不时谈点波浪的,绝对是个异数,不说有点底气,至少有点匪气,不入流。

其实,股市是个共生系统,各种风格流派只有共存,才能发挥各自作用,各擅胜场,各得其利。如果都用一种方法,想得一样,做得一样,那么就理论来说,一定众信不灵,就实践而言,一定群体谬误。所以,波浪理论从显学成为末学,符合客观规律,也是件好事。

一个投资人,放弃A理论,皈依B门派,很正常,那是一个寻路过程。问题是,放弃A理论,应在别的某一方面修成正果。如果弃暗投明,总是弃“暗”投“暗”。那就说明,他的放弃,或是因为有一些不切实际想法,以为真有什么投资者的圣杯、水晶球之类;或是因为他缺少一点理论韧性。

世之奇伟,常在险远。“科学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崎岖山路上无畏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顶点”。要在投资的路上不断精进,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理论韧性。

提高理论韧性,主观层面上就是提高对理论的包容度,允许它不完美,甚至一错再错。世上没有万能方,所有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以我这么多年的研究经验看,一个理论或方法,10次能有6次对,或有8次小错,2次大对,总账有个不错盈利,就是一个不错的、至少能打及格分的理论。没有理论韧性,总是在追求想象中的、能确定性包对的理论;总是在不同理论间滑来滑去(不是像查理·芒格说的加以格栅化),我们就会一事无成。

年轻时喜欢弄险,徒手攀一些比较陡峭的山坡。最后一次,在距崖顶还有2米时,突然无路可走。脚下是风化的岩石,正窸窸窣窣往下掉砂石。头顶上有一棵自崖顶向外斜出的小树,当初选这条路就是看中它能成为最后的抓手。但现在,它距我指尖还有二三十公分样子,身前的坡呈垂直状,已无法再登一步。唯一的办法就是跃起来,抓住它。但脚下岩石刚够半个脚掌,且明显感到它的松动,用力一蹬就会掉,怎么跳?天无绝人之路,在我右上方有一蓬草,位置刚好,虽然不牢靠,使劲一拽就会掉,但可以借力。最后,就是借着它的一点点力,奋力一拽的同时奋力一跃,抓住了那棵小树,在一片砂石滑落声中,攀上崖顶,踏上坦途。

一蓬草,胜过一无所凭。

现有的绝大多数投资理论,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至少比这蓬草更经得起拽吧?

提高理论韧性,客观层面上,就是要提高理论本身的韧性,使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适用性,更好的抗击打能力。许多成熟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的,它们也都是前人创建,而后又不断完善、不断与时俱进的结果。比如,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经过巴菲特的改进,从捡烟屁股理论变为长期牛股理论。波浪理论,在艾略特手中还是一些基本原理,四处漏风,真正大放异彩是在普莱切特、弗罗斯特整理、归纳、完善之后。但20世纪80年代后的大牛市,又让它遭遇了滑铁卢。两位大师按照波浪程式,在1987年“股灾”后,始终坚持“美股已进入百年黑暗期”的观点,最后被人抛弃。

毛病在哪儿?一是没有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观;二是重程式,轻市场。其立论基础和思维方式都有问题。前一个缺陷如何弥补?就是我上文说的:凡涉及大格局的分析判断都需要基本分析的检验,不能纯技术。后一个缺陷如何弥补?那就是比尔·威廉姆斯开辟的,将波浪理论和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结合起来的路。

一个投资者,只要有足够韧性,能从道与术、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精进、完善,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很多现成的理论方法都可成为我们的好帮手。比如,近半年我们多次提到动量指标,那有什么理论含量?但很多读者反映耳目一新,别开生面。其实那只是一部分,里面的奥妙还有很多。我甚至说,能把动量、均线、分形吃透并组合起来,就能构成一个很好的交易系统。

2016年,有相当部分的读者对我的冥顽不化恼火,进而觉得可笑:从2638点写《胜算》一文,确立“2638点经过长时间震荡整理可以成为底部”的观点后,整整一年都没变过。

其实这种冥顽不化是有很多理论支撑的。比方说,今年1月,以一条长阴从全年最高通到最低,其余时间都在这范围内波动,收盘在长阴的1/2附近。这种走势,在市场轮廓理论中是最经典的平衡市——最典型的平衡市总是一开盘就直线往上走或往下走,拉出长长的波动幅度。因此,只要看1月走势就能判断这是一种平衡市走法。

回观历史,1993年最高1558点,也是一条带长上影的年线,和2015年同;1994年是一个与平衡市性质相仿的中立市,收盘也在全年高低点的1/2附近,和2016年同;然后,1995年又是一个平衡整理年,到1996年步入牛市第3浪。

从分形结构看,5178点和1558点具有相同级别、相同波浪属性,所以连续两年出现相仿的市势类型并不奇怪,符合分形自相似理论。以此类推,那么2017年也应该是一个平衡市或中立市。穷则思变,达者守正。有时候,冥顽不化的背后是一种理论韧性与理论自信。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20年前,波浪理论是“显学”。打开报纸,一片波光粼粼、波涛汹涌。10个股民,5个在谈波浪,另有3个在数浪,没工夫跟你扯。“浪越数越多,米越数越少”,说的就是那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仍在用波浪理论的已很少,公开谈论的更少,因为太低级、没层次。现在的显学是基本分析。像我这种至今还时不时谈点波浪的,绝对是个异数,不说有点底气,至少有点匪气,不入流。

其实,股市是个共生系统,各种风格流派只有共存,才能发挥各自作用,各擅胜场,各得其利。如果都用一种方法,想得一样,做得一样,那么就理论来说,一定众信不灵,就实践而言,一定群体谬误。所以,波浪理论从显学成为末学,符合客观规律,也是件好事。

一个投资人,放弃A理论,皈依B门派,很正常,那是一个寻路过程。问题是,放弃A理论,应在别的某一方面修成正果。如果弃暗投明,总是弃“暗”投“暗”。那就说明,他的放弃,或是因为有一些不切实际想法,以为真有什么投资者的圣杯、水晶球之类;或是因为他缺少一点理论韧性。

世之奇伟,常在险远。“科学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崎岖山路上无畏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顶点”。要在投资的路上不断精进,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理论韧性。

提高理论韧性,主观层面上就是提高对理论的包容度,允许它不完美,甚至一错再错。世上没有万能方,所有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以我这么多年的研究经验看,一个理论或方法,10次能有6次对,或有8次小错,2次大对,总账有个不错盈利,就是一个不错的、至少能打及格分的理论。没有理论韧性,总是在追求想象中的、能确定性包对的理论;总是在不同理论间滑来滑去(不是像查理·芒格说的加以格栅化),我们就会一事无成。

年轻时喜欢弄险,徒手攀一些比较陡峭的山坡。最后一次,在距崖顶还有2米时,突然无路可走。脚下是风化的岩石,正窸窸窣窣往下掉砂石。头顶上有一棵自崖顶向外斜出的小树,当初选这条路就是看中它能成为最后的抓手。但现在,它距我指尖还有二三十公分样子,身前的坡呈垂直状,已无法再登一步。唯一的办法就是跃起来,抓住它。但脚下岩石刚够半个脚掌,且明显感到它的松动,用力一蹬就会掉,怎么跳?天无绝人之路,在我右上方有一蓬草,位置刚好,虽然不牢靠,使劲一拽就会掉,但可以借力。最后,就是借着它的一点点力,奋力一拽的同时奋力一跃,抓住了那棵小树,在一片砂石滑落声中,攀上崖顶,踏上坦途。

一蓬草,胜过一无所凭。

现有的绝大多数投资理论,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至少比这蓬草更经得起拽吧?

提高理论韧性,客观层面上,就是要提高理论本身的韧性,使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适用性,更好的抗击打能力。许多成熟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的,它们也都是前人创建,而后又不断完善、不断与时俱进的结果。比如,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经过巴菲特的改进,从捡烟屁股理论变为长期牛股理论。波浪理论,在艾略特手中还是一些基本原理,四处漏风,真正大放异彩是在普莱切特、弗罗斯特整理、归纳、完善之后。但20世纪80年代后的大牛市,又让它遭遇了滑铁卢。两位大师按照波浪程式,在1987年“股灾”后,始终坚持“美股已进入百年黑暗期”的观点,最后被人抛弃。

毛病在哪儿?一是没有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观;二是重程式,轻市场。其立论基础和思维方式都有问题。前一个缺陷如何弥补?就是我上文说的:凡涉及大格局的分析判断都需要基本分析的检验,不能纯技术。后一个缺陷如何弥补?那就是比尔·威廉姆斯开辟的,将波浪理论和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结合起来的路。

一个投资者,只要有足够韧性,能从道与术、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精进、完善,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很多现成的理论方法都可成为我们的好帮手。比如,近半年我们多次提到动量指标,那有什么理论含量?但很多读者反映耳目一新,别开生面。其实那只是一部分,里面的奥妙还有很多。我甚至说,能把动量、均线、分形吃透并组合起来,就能构成一个很好的交易系统。

2016年,有相当部分的读者对我的冥顽不化恼火,进而觉得可笑:从2638点写《胜算》一文,确立“2638点经过长时间震荡整理可以成为底部”的观点后,整整一年都没变过。

其实这种冥顽不化是有很多理论支撑的。比方说,今年1月,以一条长阴从全年最高通到最低,其余时间都在这范围内波动,收盘在长阴的1/2附近。这种走势,在市场轮廓理论中是最经典的平衡市——最典型的平衡市总是一开盘就直线往上走或往下走,拉出长长的波动幅度。因此,只要看1月走势就能判断这是一种平衡市走法。

回观历史,1993年最高1558点,也是一条带长上影的年线,和2015年同;1994年是一个与平衡市性质相仿的中立市,收盘也在全年高低点的1/2附近,和2016年同;然后,1995年又是一个平衡整理年,到1996年步入牛市第3浪。

从分形结构看,5178点和1558点具有相同级别、相同波浪属性,所以连续两年出现相仿的市势类型并不奇怪,符合分形自相似理论。以此类推,那么2017年也应该是一个平衡市或中立市。穷则思变,达者守正。有时候,冥顽不化的背后是一种理论韧性与理论自信。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相关内容

  •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1114第五版 作者:艾华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 ...

  • "守正"的历史大逻辑(人民论坛)
  • 靳全权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4日   04 版) 读史时常感困惑,为什么历史上不少坚守正道的人常常不能得志.难以善终,而一些醉心名利.没有操守的人,反倒顺风顺水? 比如屈原,他一生忠君爱民.正道直行,为了楚国的强大竭忠尽智.九死不悔,却连遭谗言陷害,被楚王疏远流放,最终 ...

  • 守正出新提高素养
  • 守正出新 提高素养 --浅谈语文新课改 瞿蜀琪 我省的语文新课改从2008年全面铺开,到现在已进入第4个年头.我有幸从去年开始投入新课改实验,并连续两年暑期去河南大学参加新课改最后一轮培训,眼界大开,收益多多.现回首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谈点感受,与师生共勉. 一. 由强调"双基教学" ...

  • 守正笃实 久久为功
  • 前不久,被誉为科学界"第一巨奖"的"科学突破奖"新一届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几年前,王贻芳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我国在基础物理研究上一直与 ...

  • 2016年大理州(育好人专题)"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 专题讲座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刘飞(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 一.基本理念--和易以思回归本真 1. 和易以思 ( 1 )<学记>导入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 处世悬镜(南梁傅昭)
  • <处世悬镜> [南北朝]傅昭 撰 傅昭 [公元四五四年至五二八年]字茂远,北地灵州人.生于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卒于梁武帝大通二年,年七十五岁.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幼时,为袁颛所称.丹阳尹袁粲辟为郡主簿.仕齐至尚书左丞.入梁,累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莅官以清静为政,居朝无所请谒.终日端 ...

  • 守正出新返璞归真
  •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目的上突出应用性.大学语文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版本.文本的筛选,以及课堂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应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科学.适度地加以创新. [关键词]大学语文    传统    创新     教学目的 近年来来自社会.媒体.学校等各方面的批评.质疑 ...

  • 稳中求变,守正出新
  • 摘 要: 研究中考语文试题,对一线语文老师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试题的有效评析,或纵向或横向比较,发现"变"与"不变"之处,探索语文命题规律,指导日常教学,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体现课程理念. 关键词: 中考 语文试题 试题评析 2014年安徽省 ...

  • 俞敏洪寄语青年创业者:不甘平庸,成为领袖
  • 8月12日,在望京SOHO样板间的潘谈会上,作为嘉宾的俞敏洪与到场创业者分享了自己对于创业的理解和想法,并对创业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俞敏洪认为,创业者都不甘于平庸,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做到守正出奇.突破现状.树立榜样.成为领袖.俞敏洪还建议创业者,寻求融资要不怕挫折. 去年12月,俞敏洪正式宣布变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