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言语不多,与人叙谈很是专注,亦很少讲到自己。1993年5月,莱辛与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传记作家霍尔罗伊德共同访问社科院外文所,我曾与上述诸位畅谈文学之味。记得她言谈举止没有丝毫大人物的痕迹,自然流露出一种老奶奶的亲和力。这是20年前的事了,今日犹在眼前。斯人已去,只想把她的书再读一遍。   莱辛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公众人物,对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种族隔离与社会不公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她为此曾被南非禁止入境30年。但莱辛对非洲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   2007年,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当年12月,她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但是准备了书面发言。演讲题目出人意料——《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她谈到一位年轻英国人在津巴布韦从事基础教育,历经艰难。那里的儿童渴望书籍,学校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育设备,何来图书?   莱辛说,孩子们的祖父母生活的时代,尚有口头文学传统,不识字也能讲故事;然而在今天,口述传统消逝,小学生接触不到图书,长大自然就当不成作家,遑论得诺奖。莱辛为他们难过,也希望听众伸出援助之手。关心社会不公和弱势群体命运,为其他人的不幸而焦虑,这是莱辛60多年创作生涯的重要特征之一。   莱辛在漫长一生中,始终心系非洲,也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轨迹。她父亲是派驻波斯(今伊朗)的英国军官,受重伤(失去一条腿)后与照顾他的英国护士结为连理。莱辛1919年10月出生,5岁时父亲在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买下一大片土地,举家迁往非洲务农。莱辛在一家天主教女校就读,14岁就进入社会,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她从此开始绵延一生的自学生涯,主要的学习材料便是19世纪俄国、法国及英国文学作品。“二战”期间,她在左翼图书俱乐部影响下加入共产党。1949年莱辛带儿子离开非洲,定居伦敦,留在身后的是两次婚姻和另两个孩子。   在非洲的生活经历是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创作素材。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1950年)的基调就是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描绘了南部非洲种族隔离政策下扭曲的心灵。书名来自艾略特的名诗《荒原》——“在幽暗的月光下,草儿在倒塌的坟墓上唱歌”——暗含悲悼某种生存状况之意。小说里的白人主妇与黑人男仆之间的关系近乎变态,女主角玛丽对黑人的冷漠、残忍也是南部非洲白人意识形态的反映。   1956年,莱辛因匈牙利事件退出英国共产党。自此开始,她虽然继续同情被压迫、被奴役群体,对政治组织却有所怀疑,开始强调“个人的细微的声音”。其对殖民主义的态度也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后来公开点名批评津巴布韦领导人,指出当地的基础教育远不及英国统治时期。在莱辛之前,奈保尔等作家也曾指出,殖民时代之前的非洲未必是人间乐园。现在有的非洲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先导,甚至恢复一夫多妻制,利弊如何,还有待评说。   莱辛与英国文学史上“愤怒的年轻人”一同成名,在创作生涯中不断挑战着文学传统。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创作过系列“太空小说”,其中包括《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科幻色彩,尽管作者主要探讨的还是两性关系、婚姻和跨文化交流等社会问题,仍让她的忠实读者大为诧异。   20世纪的英语女性作家,不论她们自己是否愿意,总会被评论界在女权运动、女性主义的语境下检视一番。莱辛擅长描写具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女性及其情感生活,诺贝尔评委会称她是“女性经验的史诗记述者”。她确实配得上这一称号。   但对莱辛而言,女性并不是因为性别而形成固定类别,生理上的共性并不能保证她们不受地域、国别、民族、文化、阶级等范畴的支配或影响。很难想象,莱辛会像上世纪70年代几位美国女作家那样,以全世界所有女性的名义发布宣言。她的文学严格说来不能归入颇有排拒意味的“女性自己的文学”。   莱辛有过两次并不成功的婚姻,但她没有将男子视为敌人,直到晚年,她还描写一位60余岁的女性与年轻男士的爱情。弗吉尼亚·伍尔夫警告女性作家,千万不要使自己的作品沦为“个人情感的垃圾场”,莱辛在这方面颇为警惕。代表作《金色笔记》(1962年)中,安娜面对无穷困境,精神几近崩溃,但她没有把自己看作受害者,以从中获得安慰。相反,她通过与朋友(不论男女)的交往,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寻回了自己。这部小说塑造了新的独立女性形象,形式上也有突破,有的实验性手法甚至得益于精神病研究。   莱辛的写作全部源于自己的经历或内心世界,不会故作高深。她曾说过,讲故事的能力,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若有人心灵孤寂,受到伤害,他的故事将会助其愈合,甚至再造自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多丽丝·莱辛言语不多,与人叙谈很是专注,亦很少讲到自己。1993年5月,莱辛与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传记作家霍尔罗伊德共同访问社科院外文所,我曾与上述诸位畅谈文学之味。记得她言谈举止没有丝毫大人物的痕迹,自然流露出一种老奶奶的亲和力。这是20年前的事了,今日犹在眼前。斯人已去,只想把她的书再读一遍。   莱辛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公众人物,对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种族隔离与社会不公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她为此曾被南非禁止入境30年。但莱辛对非洲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   2007年,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当年12月,她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但是准备了书面发言。演讲题目出人意料——《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她谈到一位年轻英国人在津巴布韦从事基础教育,历经艰难。那里的儿童渴望书籍,学校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育设备,何来图书?   莱辛说,孩子们的祖父母生活的时代,尚有口头文学传统,不识字也能讲故事;然而在今天,口述传统消逝,小学生接触不到图书,长大自然就当不成作家,遑论得诺奖。莱辛为他们难过,也希望听众伸出援助之手。关心社会不公和弱势群体命运,为其他人的不幸而焦虑,这是莱辛60多年创作生涯的重要特征之一。   莱辛在漫长一生中,始终心系非洲,也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轨迹。她父亲是派驻波斯(今伊朗)的英国军官,受重伤(失去一条腿)后与照顾他的英国护士结为连理。莱辛1919年10月出生,5岁时父亲在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买下一大片土地,举家迁往非洲务农。莱辛在一家天主教女校就读,14岁就进入社会,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她从此开始绵延一生的自学生涯,主要的学习材料便是19世纪俄国、法国及英国文学作品。“二战”期间,她在左翼图书俱乐部影响下加入共产党。1949年莱辛带儿子离开非洲,定居伦敦,留在身后的是两次婚姻和另两个孩子。   在非洲的生活经历是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创作素材。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1950年)的基调就是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描绘了南部非洲种族隔离政策下扭曲的心灵。书名来自艾略特的名诗《荒原》——“在幽暗的月光下,草儿在倒塌的坟墓上唱歌”——暗含悲悼某种生存状况之意。小说里的白人主妇与黑人男仆之间的关系近乎变态,女主角玛丽对黑人的冷漠、残忍也是南部非洲白人意识形态的反映。   1956年,莱辛因匈牙利事件退出英国共产党。自此开始,她虽然继续同情被压迫、被奴役群体,对政治组织却有所怀疑,开始强调“个人的细微的声音”。其对殖民主义的态度也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后来公开点名批评津巴布韦领导人,指出当地的基础教育远不及英国统治时期。在莱辛之前,奈保尔等作家也曾指出,殖民时代之前的非洲未必是人间乐园。现在有的非洲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先导,甚至恢复一夫多妻制,利弊如何,还有待评说。   莱辛与英国文学史上“愤怒的年轻人”一同成名,在创作生涯中不断挑战着文学传统。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创作过系列“太空小说”,其中包括《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科幻色彩,尽管作者主要探讨的还是两性关系、婚姻和跨文化交流等社会问题,仍让她的忠实读者大为诧异。   20世纪的英语女性作家,不论她们自己是否愿意,总会被评论界在女权运动、女性主义的语境下检视一番。莱辛擅长描写具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女性及其情感生活,诺贝尔评委会称她是“女性经验的史诗记述者”。她确实配得上这一称号。   但对莱辛而言,女性并不是因为性别而形成固定类别,生理上的共性并不能保证她们不受地域、国别、民族、文化、阶级等范畴的支配或影响。很难想象,莱辛会像上世纪70年代几位美国女作家那样,以全世界所有女性的名义发布宣言。她的文学严格说来不能归入颇有排拒意味的“女性自己的文学”。   莱辛有过两次并不成功的婚姻,但她没有将男子视为敌人,直到晚年,她还描写一位60余岁的女性与年轻男士的爱情。弗吉尼亚·伍尔夫警告女性作家,千万不要使自己的作品沦为“个人情感的垃圾场”,莱辛在这方面颇为警惕。代表作《金色笔记》(1962年)中,安娜面对无穷困境,精神几近崩溃,但她没有把自己看作受害者,以从中获得安慰。相反,她通过与朋友(不论男女)的交往,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寻回了自己。这部小说塑造了新的独立女性形象,形式上也有突破,有的实验性手法甚至得益于精神病研究。   莱辛的写作全部源于自己的经历或内心世界,不会故作高深。她曾说过,讲故事的能力,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若有人心灵孤寂,受到伤害,他的故事将会助其愈合,甚至再造自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相关内容

  • 李静睿 : 野草仍在歌唱
  • 1950年多丽丝?莱辛从罗得西亚(今天的津巴布韦)来到英国,在轮船甲板上她抱起小儿子皮特说:"看,那就是伦敦."那个时候的伦敦有泥泞的小港湾.灰蒙蒙渐渐朽掉的木墙.房梁.起重机和纤夫,以及空气净化运动前总是突然而至的大雾,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这个城市里度过漫长的余生.她带着一 ...

  • 试析[天黑前的夏天]的三层意蕴
  •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家, 她的一系列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 描写女性的政治生活与个人情感.莱辛一直从世界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女性主义与女性意识,思想触及到社会的意识形态, 进而超出了纯女性主义的文化范畴.本文对其<天黑前的夏天>进行了三重解读,从字里行间鲜明 ...

  • [金色笔记]
  • 作者:多丽丝・莱辛 出版:译林出版社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是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获多个世界级文学奖,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 < ...

  • 一个浪漫却不幸的人
  • 一个浪漫却不幸的人 感 --读<我的父亲>有 题记:多丽丝·莱辛的<My father>带我门走进了一个父亲的真实的世界,没有刻意的美化,只有质朴的叙述. 关键字:父亲.战争.一生.浪漫.不幸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 ...

  • [我的父亲母亲]旧亲情新反省
  • <玛莎?奎斯特>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一本自传式小说,它用冷酷的笔触描述了一对母女 之间的斗争.多年之后,当莱辛对自己父母的生活―从他们的战争创伤重新反省―有了更深 厚的理解,她问道: "若在今天我还会那样写吗?"这本<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她今天会写出 来的样子 ...

  •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范例
  • 从<金色笔记>中触摸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On Doris Lessing's Feminism in The Golden Notebook 课程:西方文论 任课教师:张琳 作者:XXX (汉语) 班级:2008-1 学号:xxxxxxxxxxx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 ...

  • 读[特别的猫]读后感
  •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读<特别的猫>读后感 嘉善四中 八(5)班 朱忻雨 指导老师 范佳佳 在暑假里我利用闲暇之余读完了这本<特别的猫>.刚开始了解到这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 ...

  • 网络阅读VS传统阅读
  • 网络阅读VS传统阅读 发布时间: 2008-01-13 00:45:48 星期日 责任编辑: 诸葛淼 来源: 金华日报 打印 书店是读书人永久的乐园.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电子图书.数字杂志.手机报纸等新的阅读方式不断冲击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尤其是年轻读者,几乎无人不接触网络,对传统阅读的兴趣也日渐 ...

  • [第五个孩子]的读后感
  • 多丽丝 莱辛<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读后感 初看<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浮世畸零人>(Ben,in the world)的书名时,原本以为:一个是描述一个调皮的孩子成长故事,一个是在浮华世界飘零的人们奋斗的故事.读完后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