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府兵制与八旗制的比较看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

搏击・武术科学

2007年12月第4卷第12期

【武术发展研究】

从府兵制与八旗制的比较看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府兵制和八旗制都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将两者进行比较,认为府兵制和八旗兵制由于民族传统等原因并没有为我国军事武术的发展产生实质的推动作用,也没有实质上的促使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更准确地说是没有促进武术技击性的发展。这是一种被高估了作用的制度。我国古代武术发展艰难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对其进行抑制,并且武术的普及发展与兵器的进步有反向关系。

关键词:府兵制武术八旗制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7)12—0011—03

孙子说: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军事对于“兵者,国之大事”。国家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国家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宁,在国家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军事训练是国家行为,所以武术也就成了由国家推动,随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存在、发展的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无论是投入的人力、财规模和影响,都是散存在民间的武术力,还是受到重视的程度、

活动所不能比的。因此可以认为,古代军事活动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士卒军事技能的好坏和训练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安危。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武术与军事是紧密结合的,军事技能的提高能促进武术的发展。因此,一个好的军事制度必定是有利于军队中士卒的军事能力的提高和战斗意识的加强,而军事技能的提高又促进古代武术的发展。

府兵制和八旗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制度,这两种军事制度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通过对两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这两种军事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有利于士兵军事技能的提高,了解他们是否能对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对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也会有新的认识。府兵制与八期制的起源与衰亡1

1.1府兵制的起源与衰亡

府兵制度开创于西魏大统八年,确立于隋朝,延续至唐朝中期。是西魏的宇文泰将已经形成的魏晋以来汉族政权一直通行的军民分籍的制度,与北魏早期拓跋氏实行的八部落制度结合起来,逐渐创建的一种新的军事制度。唐朝是府兵制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府兵制又有了一些调整。贞观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为府兵的统御机构是“天下大定”,开始整顿和加强府兵制度。卫府。李世民用卫统府的办法,将军府统帅的品级降低,军府增加,即将原来的骠骑、车骑府统一改为折冲府。折冲府是府兵制的基层组织,“凡府:以卫士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在赤县为赤府;在畿为畿府”。

府兵制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一般地主、官僚轻视府兵,只

有少数人去借府兵军职的权势来升官。因此很多富人不愿意服兵役。那么穷苦农民的负担就加大了。因此就会有农民起义,就会破坏府兵制。谷霁光认为府兵制破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人规避兵役,一是权贵子弟势陵将军。富人规避兵役,雇人代替,就使点兵变为募兵了,而权贵子弟势陵将军,就使得府兵组织遭到破坏。所以在唐朝中后期,折冲府名存实亡,而直接由皇朝直接控制的禁军雇佣军数量增多,并且由国家直接控制和供养,地位提高。这使得府兵制慢慢地走向消亡。

1.2八旗制的起源与衰亡

八旗制是我国历史上另一种重要的军事制度。1601年,努后来随着尔哈赤在牛录制度之上设立了八旗制,起初只有四旗。兵员人数的增加,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原不镶边的四旗改称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到皇太极时又添置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实际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满洲人进关以后,八旗兵和后来组建的汉族绿营兵一起成为清朝从建立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的主要国防力量。但是八旗兵在进关以后不久就丧失了之前“虎狼之师”的霸气,迅速沉沦下去。到平定的时候,已经出现士兵“三藩之乱”“骑马人坠地,射箭箭不中”的窘境。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八旗兵已经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沦为清朝统治者不得不以汉族地“双枪兵”。主武装的淮军、湘军来替代八旗兵,而也彻底走向衰“八旗制度”亡。

府兵制与八期制的比较2

2.1府兵制与八旗制的共同之处2.1.1性质相同

府兵制与八旗制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寓兵于民”的军事制度。在平时让府兵或者旗兵进行生产劳动和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到了战时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军队。其成员扮演着普通平民和军人的双重角色。

2.1.2结果相同

作者简介:1.熊冰(1984 ̄),女,湖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11

府兵制和八旗制虽然在历史上都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但是结局却是一样,即被其他的军事制度所取代。府兵制在唐朝达到了其巅峰时期,府兵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了60多万人,是一支极其庞大的军队,之后便被募兵制所取代。而八旗制在满清进关以后迅速沦落,最后被湘军、淮军等汉族团练武装挤出历史舞台。

2.2府兵制与八旗制的差异2.2.1民族特性不同

府兵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与汉族融合后的产物。西魏以后的隋朝和唐朝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虽然因为统治集团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因素,而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难得的开明和具有尚武风气的时期。但是汉族为主体决定了这些少数民族的影响只能在局部发生作用,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汉民族的民族思想意识。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是一个尚武风气很重的民族。先秦时期的秦国和赵国的军队天下无敌,连称雄于大漠的匈奴都不是对手。到了汉朝形成了汉族,仍然保留了祖先的剽悍和勇武,汉武帝在有了足够的战马以后,汉朝的骑兵就可以远征漠北,击溃了扰边多年的匈奴,并在东汉时期最终将其驱赶到了欧洲,成就了使西方恐惧的“上帝之鞭”。可以说正是因为尚武的民风,使汉族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雄师。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族的生产方式逐渐农耕化决定了汉族的民族特性也逐渐内敛,并最终丧失了原先剽悍的民风。农耕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地理位置优越,生产方式和技术大多领先于游牧民族,故生活水平比较高,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和外界发生联系就可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农耕民族的内敛性,不具备积极向外扩展和侵略的内在动力。汉武帝以后,儒家逐渐成为了唯一官方指定的学说,影响力大为增加,成为权威学说。儒家“重文轻武”的思想主张也为把汉族由原先剽悍的勇士改造成谦谦有礼的君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术的发展。

而八旗制度则是后金女真族的军事制度。女真是一支游猎民族,处于辽东寒苦之地,以打猎和放牧为生,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女真族有对外侵略农耕民族的内在动力,民族处于尚武剽悍的状态。这就使得武术,特别是格斗技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技能之一,地位崇高。

2.2.2军事意义不同

府兵制度是隋唐时期我国重要的军事制度,府兵也是这一时期的军事主力。它的“兵农合一”的特点,使大量的农夫在这一时期接收军事训练,特别是格斗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武术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府兵的成员毕竟是没有尚武精神作为支撑的农夫,他们没有扩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接受武术训练时大多是作为徭役来处理,处于出工不出力的状态。这些由农夫组成的军队在战时战斗力很有限,往往是依靠人数的优势和将领的优秀来取胜,在和少数民族军队交锋特别是单兵作战时,往往就不是他们的对手。在和平时期,这些退役的府兵也多忙于土地的耕作,不可能致力于民间武术的发展。所以府兵制就处于这样一种既不能训练出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也无法真正促使民族尚武风气形成的尴尬境地,并最终被常备军所代替。

八旗制度就不同,它的成员大多是精于射箭的猎人或者精于骑马的牧人。在向外扩张侵略的民族特性影响下,民风尚武剽悍,并精通骑马射箭。这样一支由猎人和牧民组成的军队在接受

12

必要的战术训练后战斗力又怎能不强悍。八旗制度的建立既为满清建立了天下无敌的八旗劲旅,也进一步推动了满清尚武风气的发展。

府兵制与八期制虽然在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地位不同,一个没有起到建立强大军队的作用;另一个也只是兴盛一时,但随着入主中原,与汉族同化,以及后来火器的出现也就被时代所抛弃了。

2.2.3政治意义不同

府兵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和平时期,士兵被遣散,而将领也或被遣散或归于朝廷,担任其他职位。这样做在政治上的一大好处就是防止了军权的旁落,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治上的稳定。为封建王朝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所以一直为统治者钟爱。而八旗制则有所不同,八旗的士兵既是旗主的部下也是旗主的奴才,在和平时期也要听命于各自的旗主,从而成为了旗主的家兵。军权的旁落对中央的皇权是一种有力的挑战和制约,容易引起上层统治者内部的争斗。事实上,在皇太极逝世后,满清之所以会险些发展内部火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尔衮和豪格均掌有各自的旗兵,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府兵制与八期制对我国古代武术发展的影响3.1对军事武术的影响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以短兵相接的格斗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中士卒格斗能力的高下,训练水平的高低,兵器的精良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输赢。由于冷兵器时代兵器形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作为军事技术的武术其技术发展也相对缓慢。我国古兵器专家认为:“整个冷兵器时代,人在地面基本是站着作战的(放弩有时坐着),战争手段主要是冲击,进行直接格斗。队形构成的原理,是凝聚起多数人,在严格纪律的约束下、行动一致的集体战斗力大”。集团作战的方式也就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单兵的技术特点即要求简单实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士卒的战斗力。而个人技术的好坏和勇敢与否,对决定战斗的胜负并无太大影响。府兵制和八旗制定期战争时期)将为数众多的民众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其军事能力,特别是格斗技术。这种短暂的训练能学到一些简单实用的武术技能,在集体作战时能发挥作用,可以取得胜利。但是由于不能像正规军那样训练,士兵的个人技术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这两种军事制度对古代武术技击性发展没有实质的推动作用。

3.2对民间武术的影响

府兵制和八旗制的实施对民间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本文认为这种推动力是很有限的。有学者认为,府兵制的设立加强了整个社会对习武活动和武艺的重视,对武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退役的府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武术技能,但是他们并没有强烈从事武术运动传播的内在动力。因为,府兵从主体来看是农民,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生产方式背景下,农民会被沉重的农活拖累,不可能也不会有兴趣从事武术运动。八旗兵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是一样。八旗兵在进关以前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进关以后迅速腐化,军事技能的丧失使得旗兵变成了“不农、不兵、不商、不学”的一群社会寄生虫,已经没有从事武术运动的能力。所以,府兵制和八旗制对武术的影响主要在军事武术上,而对民间武术技击性的发展则意义不大。

虽然民间武术技击性在封建制度下发展缓慢,但同时也使

武术向其他的方向发展。首先是武术的娱乐性得到发展,出现了武术表演。民间摔跤比赛比较多,多是在节日举行的观赏活动。其次,人们还认识到了武术的健身功能。唐时,“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云秋瘴气也”,参加角力相。古人以为秋有“瘴气”扑,可以强身健体,抵御这种侵害。再次是唐代出现了如“瘴气”剑器舞、矛舞、假面舞等一系列武舞。这些都是古代武术发展的多样性的体现。

而在清朝,由于满族入关南下统一全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统治者禁止民间大量习武。于是出现了许多反清复明的秘密会社和民间教门,如天地会、拜上帝会等。许多反清志士聚集其中,习拳练武,积蓄武装力量。由于是秘密习武,因此,传习的武技都是民间的各种拳派,而且都是只传给本社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会社和教门就会形成各自的有特色的拳种,而同类的拳种相互合并,或者融会百家、创立新派或繁衍支系等,这样就使得在清代民间武术出现了各种武术流派。这是清代民间武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时期武术的娱乐、健身、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都受到人们的重视,拓广了武术的发展领域。

因此,虽然在封建统治的抑制下民间武术的技击性得不到十足的发展,但是这也促使了武术其他功能的出现与发展,丰富了我国古代民间武术的内容。

悍的臣民,则统治的难度会大得多。这也是秦始皇为什么在统一六国后会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铜人的原因。大一统的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绝对不会希望民间武术有大的发展,不希望尚武风气的形成。所以即使有府兵制之类的制度,也不会改变统治者的立场。

4.2武术的普及与兵器发展的反向性规律

武术最早起源于生产与军事。最早的武术主要用于军事的格斗,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在兵器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武术格斗技术的地位十分重要。一些由武术格斗家组成的军队往往是决定占据胜负的力量,如战国时魏国组建的由武术高手组成的武斗兵战斗力就十分强悍,连不可一世的秦军也不是对手。所以,统治者一定会严格控制武术的发展,抑制武术的普及。随着兵器的进步带来战术的革新,特别是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得武术在作战中失去了以往那种崇高的地位,在枪炮面前,武林高手也不起什么作用,这时的统治者就会放宽对武术的控制。到了现代,随着的出现,武术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电子战”、“信息战”军事上的意义,所以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兴盛。因此现代武术正不断地朝着竞技化方向发展,不断追求难、美、新”所以,武“高、。术的发展普及是与兵器的发展呈反向发展的趋势。参考文献:

4封建制度下武术难以发展的原因

府兵制和八旗制虽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从理论上看肯定

会极大地推动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在封建制度下,尽管出现了一些武术发展的兴盛期,但都是好景不长。武术在封建制度下无法真正的实现繁荣昌盛,主要有以下原因。

4.1封建统治者的抑制

汉武帝以后的各朝各代的封建统治者大多将儒家作为统治的理论,实行的政策,主要是因为便于其统治。一“愚民”“弱民”、群不知道反抗和不会反抗的臣民是很好统治的;如果是一群勇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97.

[2]谷霁光.府兵制考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3]张朝阳.中国古代兵制综述[J].中国历史教学参考,2005(1).[4]温力.中国古代军事对武术的发展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报,1999(4).

[5]李厚芝,邱丕相.论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的异同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4(1).

AStudyontheDevelopmentofAncientWushubytheComparison

ofMansionArmySystemandEightBannerSystem

XiongBing

XiaoLei

(P.E.SchoolofHubei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2)

Abstract:BoththeMansionArmysystemandtheEightBannersystemareimportantandinfluentialmilitarysystemsinChina'shistory,bothofwhichunitedpeopleandsoldierasone.Throughthecomparisonofthetwosystems,thepaperholdstheviewthattheMansionArmysystemisoverestimated,foritdoesnotpromotethemovementofmilitaryWushuduetonationaltraditionaswellassomeothersfactors.ItalsodoesnotpromotethedevelopmentoffolkWushu,tobeexactly,thedevelopmentoffightingskill.Itisthefeudalrulers'dominancethatrestrictsthedevelopmentofancientWushu.

Keywords:MansionArmySystemWushuEightBannerSystem

13

搏击・武术科学

2007年12月第4卷第12期

【武术发展研究】

从府兵制与八旗制的比较看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府兵制和八旗制都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将两者进行比较,认为府兵制和八旗兵制由于民族传统等原因并没有为我国军事武术的发展产生实质的推动作用,也没有实质上的促使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更准确地说是没有促进武术技击性的发展。这是一种被高估了作用的制度。我国古代武术发展艰难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对其进行抑制,并且武术的普及发展与兵器的进步有反向关系。

关键词:府兵制武术八旗制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7)12—0011—03

孙子说: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军事对于“兵者,国之大事”。国家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国家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宁,在国家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军事训练是国家行为,所以武术也就成了由国家推动,随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存在、发展的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无论是投入的人力、财规模和影响,都是散存在民间的武术力,还是受到重视的程度、

活动所不能比的。因此可以认为,古代军事活动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士卒军事技能的好坏和训练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安危。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武术与军事是紧密结合的,军事技能的提高能促进武术的发展。因此,一个好的军事制度必定是有利于军队中士卒的军事能力的提高和战斗意识的加强,而军事技能的提高又促进古代武术的发展。

府兵制和八旗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制度,这两种军事制度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通过对两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这两种军事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有利于士兵军事技能的提高,了解他们是否能对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对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也会有新的认识。府兵制与八期制的起源与衰亡1

1.1府兵制的起源与衰亡

府兵制度开创于西魏大统八年,确立于隋朝,延续至唐朝中期。是西魏的宇文泰将已经形成的魏晋以来汉族政权一直通行的军民分籍的制度,与北魏早期拓跋氏实行的八部落制度结合起来,逐渐创建的一种新的军事制度。唐朝是府兵制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府兵制又有了一些调整。贞观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为府兵的统御机构是“天下大定”,开始整顿和加强府兵制度。卫府。李世民用卫统府的办法,将军府统帅的品级降低,军府增加,即将原来的骠骑、车骑府统一改为折冲府。折冲府是府兵制的基层组织,“凡府:以卫士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在赤县为赤府;在畿为畿府”。

府兵制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一般地主、官僚轻视府兵,只

有少数人去借府兵军职的权势来升官。因此很多富人不愿意服兵役。那么穷苦农民的负担就加大了。因此就会有农民起义,就会破坏府兵制。谷霁光认为府兵制破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人规避兵役,一是权贵子弟势陵将军。富人规避兵役,雇人代替,就使点兵变为募兵了,而权贵子弟势陵将军,就使得府兵组织遭到破坏。所以在唐朝中后期,折冲府名存实亡,而直接由皇朝直接控制的禁军雇佣军数量增多,并且由国家直接控制和供养,地位提高。这使得府兵制慢慢地走向消亡。

1.2八旗制的起源与衰亡

八旗制是我国历史上另一种重要的军事制度。1601年,努后来随着尔哈赤在牛录制度之上设立了八旗制,起初只有四旗。兵员人数的增加,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原不镶边的四旗改称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到皇太极时又添置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实际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满洲人进关以后,八旗兵和后来组建的汉族绿营兵一起成为清朝从建立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的主要国防力量。但是八旗兵在进关以后不久就丧失了之前“虎狼之师”的霸气,迅速沉沦下去。到平定的时候,已经出现士兵“三藩之乱”“骑马人坠地,射箭箭不中”的窘境。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八旗兵已经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沦为清朝统治者不得不以汉族地“双枪兵”。主武装的淮军、湘军来替代八旗兵,而也彻底走向衰“八旗制度”亡。

府兵制与八期制的比较2

2.1府兵制与八旗制的共同之处2.1.1性质相同

府兵制与八旗制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寓兵于民”的军事制度。在平时让府兵或者旗兵进行生产劳动和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到了战时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军队。其成员扮演着普通平民和军人的双重角色。

2.1.2结果相同

作者简介:1.熊冰(1984 ̄),女,湖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11

府兵制和八旗制虽然在历史上都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但是结局却是一样,即被其他的军事制度所取代。府兵制在唐朝达到了其巅峰时期,府兵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了60多万人,是一支极其庞大的军队,之后便被募兵制所取代。而八旗制在满清进关以后迅速沦落,最后被湘军、淮军等汉族团练武装挤出历史舞台。

2.2府兵制与八旗制的差异2.2.1民族特性不同

府兵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与汉族融合后的产物。西魏以后的隋朝和唐朝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虽然因为统治集团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因素,而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难得的开明和具有尚武风气的时期。但是汉族为主体决定了这些少数民族的影响只能在局部发生作用,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汉民族的民族思想意识。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是一个尚武风气很重的民族。先秦时期的秦国和赵国的军队天下无敌,连称雄于大漠的匈奴都不是对手。到了汉朝形成了汉族,仍然保留了祖先的剽悍和勇武,汉武帝在有了足够的战马以后,汉朝的骑兵就可以远征漠北,击溃了扰边多年的匈奴,并在东汉时期最终将其驱赶到了欧洲,成就了使西方恐惧的“上帝之鞭”。可以说正是因为尚武的民风,使汉族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雄师。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族的生产方式逐渐农耕化决定了汉族的民族特性也逐渐内敛,并最终丧失了原先剽悍的民风。农耕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地理位置优越,生产方式和技术大多领先于游牧民族,故生活水平比较高,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和外界发生联系就可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农耕民族的内敛性,不具备积极向外扩展和侵略的内在动力。汉武帝以后,儒家逐渐成为了唯一官方指定的学说,影响力大为增加,成为权威学说。儒家“重文轻武”的思想主张也为把汉族由原先剽悍的勇士改造成谦谦有礼的君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术的发展。

而八旗制度则是后金女真族的军事制度。女真是一支游猎民族,处于辽东寒苦之地,以打猎和放牧为生,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女真族有对外侵略农耕民族的内在动力,民族处于尚武剽悍的状态。这就使得武术,特别是格斗技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技能之一,地位崇高。

2.2.2军事意义不同

府兵制度是隋唐时期我国重要的军事制度,府兵也是这一时期的军事主力。它的“兵农合一”的特点,使大量的农夫在这一时期接收军事训练,特别是格斗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武术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府兵的成员毕竟是没有尚武精神作为支撑的农夫,他们没有扩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接受武术训练时大多是作为徭役来处理,处于出工不出力的状态。这些由农夫组成的军队在战时战斗力很有限,往往是依靠人数的优势和将领的优秀来取胜,在和少数民族军队交锋特别是单兵作战时,往往就不是他们的对手。在和平时期,这些退役的府兵也多忙于土地的耕作,不可能致力于民间武术的发展。所以府兵制就处于这样一种既不能训练出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也无法真正促使民族尚武风气形成的尴尬境地,并最终被常备军所代替。

八旗制度就不同,它的成员大多是精于射箭的猎人或者精于骑马的牧人。在向外扩张侵略的民族特性影响下,民风尚武剽悍,并精通骑马射箭。这样一支由猎人和牧民组成的军队在接受

12

必要的战术训练后战斗力又怎能不强悍。八旗制度的建立既为满清建立了天下无敌的八旗劲旅,也进一步推动了满清尚武风气的发展。

府兵制与八期制虽然在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地位不同,一个没有起到建立强大军队的作用;另一个也只是兴盛一时,但随着入主中原,与汉族同化,以及后来火器的出现也就被时代所抛弃了。

2.2.3政治意义不同

府兵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和平时期,士兵被遣散,而将领也或被遣散或归于朝廷,担任其他职位。这样做在政治上的一大好处就是防止了军权的旁落,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治上的稳定。为封建王朝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所以一直为统治者钟爱。而八旗制则有所不同,八旗的士兵既是旗主的部下也是旗主的奴才,在和平时期也要听命于各自的旗主,从而成为了旗主的家兵。军权的旁落对中央的皇权是一种有力的挑战和制约,容易引起上层统治者内部的争斗。事实上,在皇太极逝世后,满清之所以会险些发展内部火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尔衮和豪格均掌有各自的旗兵,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府兵制与八期制对我国古代武术发展的影响3.1对军事武术的影响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以短兵相接的格斗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中士卒格斗能力的高下,训练水平的高低,兵器的精良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输赢。由于冷兵器时代兵器形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作为军事技术的武术其技术发展也相对缓慢。我国古兵器专家认为:“整个冷兵器时代,人在地面基本是站着作战的(放弩有时坐着),战争手段主要是冲击,进行直接格斗。队形构成的原理,是凝聚起多数人,在严格纪律的约束下、行动一致的集体战斗力大”。集团作战的方式也就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单兵的技术特点即要求简单实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士卒的战斗力。而个人技术的好坏和勇敢与否,对决定战斗的胜负并无太大影响。府兵制和八旗制定期战争时期)将为数众多的民众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其军事能力,特别是格斗技术。这种短暂的训练能学到一些简单实用的武术技能,在集体作战时能发挥作用,可以取得胜利。但是由于不能像正规军那样训练,士兵的个人技术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这两种军事制度对古代武术技击性发展没有实质的推动作用。

3.2对民间武术的影响

府兵制和八旗制的实施对民间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本文认为这种推动力是很有限的。有学者认为,府兵制的设立加强了整个社会对习武活动和武艺的重视,对武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退役的府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武术技能,但是他们并没有强烈从事武术运动传播的内在动力。因为,府兵从主体来看是农民,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生产方式背景下,农民会被沉重的农活拖累,不可能也不会有兴趣从事武术运动。八旗兵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是一样。八旗兵在进关以前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进关以后迅速腐化,军事技能的丧失使得旗兵变成了“不农、不兵、不商、不学”的一群社会寄生虫,已经没有从事武术运动的能力。所以,府兵制和八旗制对武术的影响主要在军事武术上,而对民间武术技击性的发展则意义不大。

虽然民间武术技击性在封建制度下发展缓慢,但同时也使

武术向其他的方向发展。首先是武术的娱乐性得到发展,出现了武术表演。民间摔跤比赛比较多,多是在节日举行的观赏活动。其次,人们还认识到了武术的健身功能。唐时,“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云秋瘴气也”,参加角力相。古人以为秋有“瘴气”扑,可以强身健体,抵御这种侵害。再次是唐代出现了如“瘴气”剑器舞、矛舞、假面舞等一系列武舞。这些都是古代武术发展的多样性的体现。

而在清朝,由于满族入关南下统一全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统治者禁止民间大量习武。于是出现了许多反清复明的秘密会社和民间教门,如天地会、拜上帝会等。许多反清志士聚集其中,习拳练武,积蓄武装力量。由于是秘密习武,因此,传习的武技都是民间的各种拳派,而且都是只传给本社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会社和教门就会形成各自的有特色的拳种,而同类的拳种相互合并,或者融会百家、创立新派或繁衍支系等,这样就使得在清代民间武术出现了各种武术流派。这是清代民间武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时期武术的娱乐、健身、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都受到人们的重视,拓广了武术的发展领域。

因此,虽然在封建统治的抑制下民间武术的技击性得不到十足的发展,但是这也促使了武术其他功能的出现与发展,丰富了我国古代民间武术的内容。

悍的臣民,则统治的难度会大得多。这也是秦始皇为什么在统一六国后会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铜人的原因。大一统的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绝对不会希望民间武术有大的发展,不希望尚武风气的形成。所以即使有府兵制之类的制度,也不会改变统治者的立场。

4.2武术的普及与兵器发展的反向性规律

武术最早起源于生产与军事。最早的武术主要用于军事的格斗,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在兵器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武术格斗技术的地位十分重要。一些由武术格斗家组成的军队往往是决定占据胜负的力量,如战国时魏国组建的由武术高手组成的武斗兵战斗力就十分强悍,连不可一世的秦军也不是对手。所以,统治者一定会严格控制武术的发展,抑制武术的普及。随着兵器的进步带来战术的革新,特别是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得武术在作战中失去了以往那种崇高的地位,在枪炮面前,武林高手也不起什么作用,这时的统治者就会放宽对武术的控制。到了现代,随着的出现,武术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电子战”、“信息战”军事上的意义,所以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兴盛。因此现代武术正不断地朝着竞技化方向发展,不断追求难、美、新”所以,武“高、。术的发展普及是与兵器的发展呈反向发展的趋势。参考文献:

4封建制度下武术难以发展的原因

府兵制和八旗制虽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从理论上看肯定

会极大地推动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在封建制度下,尽管出现了一些武术发展的兴盛期,但都是好景不长。武术在封建制度下无法真正的实现繁荣昌盛,主要有以下原因。

4.1封建统治者的抑制

汉武帝以后的各朝各代的封建统治者大多将儒家作为统治的理论,实行的政策,主要是因为便于其统治。一“愚民”“弱民”、群不知道反抗和不会反抗的臣民是很好统治的;如果是一群勇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97.

[2]谷霁光.府兵制考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3]张朝阳.中国古代兵制综述[J].中国历史教学参考,2005(1).[4]温力.中国古代军事对武术的发展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报,1999(4).

[5]李厚芝,邱丕相.论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的异同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4(1).

AStudyontheDevelopmentofAncientWushubytheComparison

ofMansionArmySystemandEightBannerSystem

XiongBing

XiaoLei

(P.E.SchoolofHubei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2)

Abstract:BoththeMansionArmysystemandtheEightBannersystemareimportantandinfluentialmilitarysystemsinChina'shistory,bothofwhichunitedpeopleandsoldierasone.Throughthecomparisonofthetwosystems,thepaperholdstheviewthattheMansionArmysystemisoverestimated,foritdoesnotpromotethemovementofmilitaryWushuduetonationaltraditionaswellassomeothersfactors.ItalsodoesnotpromotethedevelopmentoffolkWushu,tobeexactly,thedevelopmentoffightingskill.Itisthefeudalrulers'dominancethatrestrictsthedevelopmentofancientWushu.

Keywords:MansionArmySystemWushuEightBannerSystem

13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从夏朝到清 ...

  • 中国民族史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 一.名词解释 1.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由于决策权 ...

  • 北大中文系必读书目
  • 要回一半的黑瞎子岛真要回来了 [背景材料] 黑瞎子岛的地理方位是北纬48°17′至48°27′,东经134°24′至135°05′,它的北侧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点,是全封闭的由9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的三角洲.这些岛屿的总面积为350平方公里,连同与其毗连的水域共450平方公里.这些岛屿,相当于70 ...

  •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
  • [摘 要] 鸦片战争拉开了 中国 近代 社会 的帷幕,作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兵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被迫进行了近代化的沿革.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八旗.绿营经制兵制被勇营兵制所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仿照西法编练了新军.近代兵制的沿革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 ...

  • 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附答案)
  • 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在第11号墓中出土地 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据此回答 1-3题 1.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 ( a) A. ...

  • 2014学年军事理论思考题
  • 学习方法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为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一方面要注重核心概念和观点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多层次.多角度,准确把握教材知识. 2.以教材为基本,同事注重时事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弥补教材滞后性所带来的不足. 3.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 ...

  • 关于中国古代兵制的认识
  • 孙只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从古至今,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时期,军队建设都被十分重视.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历史背景不同,当时的兵制也大为迥异,在此,我将梳理一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以征兵制为主,即所有的百姓在适龄阶段都要服兵役两年甚至更长,(秦时为16到60岁, ...

  • 清代满族八旗兵驻防广州缘由探析
  • 摘要:广州世居满族是清乾隆年间派驻广州的满族八旗兵的后裔,他们是珠三角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为岭南社会得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追溯了广州世居满族的形成过程,指出清政府派八旗兵驻防广州是为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稳定政局以及为广州的"一口通商"提供军事保障.因此,驻粤八旗部队一直处于政府的严 ...

  • Eumskg重庆师范大学
  •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重庆师范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_中国政治制度史 适 用 专 业:_历史教育.考古与博物馆学 课 程 类 别: 理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