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又少了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文章标题,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微型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文章对比
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涵和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做了一篇《有的人》,他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一类人活着的是他的肉体,在人们的心中,已对他失望,所以虽生犹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和此相关的文章,聂华苓女士的微型小说《人,又少了一个》。
二、题解
1、《人,又少了一个》,这里的“人”指的是怎样的人?
是一个自尊自爱,决不丧失人格和尊严的人。
2、这里的“少”是死了吗?还是离开了?还是指别的什么意思?
课文当中的人并没有死,但是她的行为让她失去了人应有的自尊与品质,已经成为行尸走肉,所以这里的“少”是说明她的思想、灵魂死掉了。
3、“又”字说明像她这样的人多不多?
当然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还会有人像她这样在人们的心中少掉。她是怎样少掉的?
三、字词积累
1、阅读课文,注意字词:(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
缩缩瑟瑟sâ
佝偻gōu lóu 絮絮叨叨xù dāo 哼哼唧唧hēng ji 发鬈quán 衣襟jīn
皱缩zhòu 羞怯qiâ 门框kuàng jūn 龟裂 qiū 龟兹(cí) 龟guī 乌龟 liāo 撩起 liě 咧着嘴笑 咧liē 大大咧咧 好咧 撩 liáo 撩拨 liào 同“撂”挑子
四、文本解读
1、朗读读课文,整体把握,按时间顺序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6)
第二部分:(7—12)
2讨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一件什么事贯穿全文? 一个女人乞讨
五、学生自编课本剧并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 理解文章内涵和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深刻含意:
分组分别找出两个部分中,描写这个乞讨者的的句子,主要用到哪些描写方法?那么,三年前,我从她脸上看到什么表情?三年后我从她看又到什么表情?
(1)、肖像描写(列举两处,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余下的部分)
第二自然段中,三年前的冬天对她的肖像描写。
第七自然段中,三年后的今天对她的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列举两处,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余下的部分)
第三自然段中,“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说明她有人的尊严,不愿做乞求于人的叫花子,只是为了“孩子饿得直哭”,才来向人要米的,而且“只要点米”。
第七自然段中,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可见这个女人对自己的乞讨行为已习以为常,不知羞耻。
二、 总结全文
1、 写法学习:课文中出现那几组对比?请找出了加以体会(详见课件)
举例:三年前对这个女人的肖像描写,和三年后这个女人的肖像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年前这个女人乞讨时所说的话,和三年后这个女人乞讨时所说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主旨探究:从她三年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做人应该有自尊,有思想,做一个落迫的人更应当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而不应该为了生活,不顾羞耻,不顾自尊,不顾人格,丧失做人的本性。
二、拓展与练习:
(一)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质?
讨论明确: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二)看看他们缺失了什么:
1、小明不照抄同桌的作业就没法交作业。
2、自从老师委婉批评过小娟之后,她就不再认真听那位老师的课。
3、小亮每周都抱一堆衣服回家让妈妈洗。
4、小军说,我学习差,在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日子。
5、小红因为被自己喜欢的男生拒绝,便一蹶不振。
6、小华说,我老爸是大官,我不用好好学习将来也会有好工作。
(三)读一读,记一记:(详见多媒体课件)
附板书设计: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一、(1—6 )三年前 肖 语 知羞耻、顾脸面 同情和怜悯
像 言 对
乞讨 — 描 — 描 写 写 比
二、(7—12)三年后 不知廉耻,丧失人格 惋惜和无奈
做人应当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人,又少了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文章标题,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微型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文章对比
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涵和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做了一篇《有的人》,他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一类人活着的是他的肉体,在人们的心中,已对他失望,所以虽生犹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和此相关的文章,聂华苓女士的微型小说《人,又少了一个》。
二、题解
1、《人,又少了一个》,这里的“人”指的是怎样的人?
是一个自尊自爱,决不丧失人格和尊严的人。
2、这里的“少”是死了吗?还是离开了?还是指别的什么意思?
课文当中的人并没有死,但是她的行为让她失去了人应有的自尊与品质,已经成为行尸走肉,所以这里的“少”是说明她的思想、灵魂死掉了。
3、“又”字说明像她这样的人多不多?
当然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还会有人像她这样在人们的心中少掉。她是怎样少掉的?
三、字词积累
1、阅读课文,注意字词:(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
缩缩瑟瑟sâ
佝偻gōu lóu 絮絮叨叨xù dāo 哼哼唧唧hēng ji 发鬈quán 衣襟jīn
皱缩zhòu 羞怯qiâ 门框kuàng jūn 龟裂 qiū 龟兹(cí) 龟guī 乌龟 liāo 撩起 liě 咧着嘴笑 咧liē 大大咧咧 好咧 撩 liáo 撩拨 liào 同“撂”挑子
四、文本解读
1、朗读读课文,整体把握,按时间顺序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6)
第二部分:(7—12)
2讨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一件什么事贯穿全文? 一个女人乞讨
五、学生自编课本剧并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 理解文章内涵和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深刻含意:
分组分别找出两个部分中,描写这个乞讨者的的句子,主要用到哪些描写方法?那么,三年前,我从她脸上看到什么表情?三年后我从她看又到什么表情?
(1)、肖像描写(列举两处,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余下的部分)
第二自然段中,三年前的冬天对她的肖像描写。
第七自然段中,三年后的今天对她的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列举两处,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余下的部分)
第三自然段中,“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说明她有人的尊严,不愿做乞求于人的叫花子,只是为了“孩子饿得直哭”,才来向人要米的,而且“只要点米”。
第七自然段中,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可见这个女人对自己的乞讨行为已习以为常,不知羞耻。
二、 总结全文
1、 写法学习:课文中出现那几组对比?请找出了加以体会(详见课件)
举例:三年前对这个女人的肖像描写,和三年后这个女人的肖像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年前这个女人乞讨时所说的话,和三年后这个女人乞讨时所说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主旨探究:从她三年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做人应该有自尊,有思想,做一个落迫的人更应当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而不应该为了生活,不顾羞耻,不顾自尊,不顾人格,丧失做人的本性。
二、拓展与练习:
(一)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质?
讨论明确: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二)看看他们缺失了什么:
1、小明不照抄同桌的作业就没法交作业。
2、自从老师委婉批评过小娟之后,她就不再认真听那位老师的课。
3、小亮每周都抱一堆衣服回家让妈妈洗。
4、小军说,我学习差,在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日子。
5、小红因为被自己喜欢的男生拒绝,便一蹶不振。
6、小华说,我老爸是大官,我不用好好学习将来也会有好工作。
(三)读一读,记一记:(详见多媒体课件)
附板书设计: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一、(1—6 )三年前 肖 语 知羞耻、顾脸面 同情和怜悯
像 言 对
乞讨 — 描 — 描 写 写 比
二、(7—12)三年后 不知廉耻,丧失人格 惋惜和无奈
做人应当自立、自强、自尊、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