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孙中山破陋习]的人文性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感触颇多!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课题,陋习文中指“缠足”,即缠足是封建社会之陋习!破,废除的意思。本文主要讲孙中山小时候破除“缠足”这个陋习的事。

(评:这种复习,简洁明了)

然后,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第2——7小节,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孙中山的看到的,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的表现,妈妈的表现。

(评:教师很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教师则巡视指导。)

接下来就是交流、朗读、体会,其中重点比较了三组句子:

第一组,(1)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2)妈妈正在给姐姐缠足。

第二组,(1)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门……(2)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门……

第三组,(1)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2)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为了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老师甚至还让学生解下红领巾和围巾也来缠缠自己的手,来真切地感受体会姐姐的痛苦。

(评:这里对文字的口味是相应到位的,很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最后,学习结尾一段,正因为孙中山小时候有这样深刻的记忆,所以,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这一陋习。

距下课还剩5分钟,教师总结陈词:同学们,缠足好不好?(生齐说不好!)幸亏孙中山破除了这一陋习,不然的话,说不定我们女同学现在也会裹小脚呢?(学生:那就不好走路了,那跑步肯定是倒数第一了!……)

听着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老师打断了他们的话。布置作业:回去以后,问问你们的家长,爷爷奶奶,在过去,妇女还有什么陋习?

可以好似学生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又议论开了:“抽烟,喝酒,打麻将……”“我奶奶就喜欢抽烟,她还有个大烟袋呢!”“我妈妈成天就知道打麻将,她也不顾我!”……

这时老师赶紧制止他们(因为时间到了)说,老师是说过去妇女们有哪些陋习?比如“笑不露齿啦,三从四德啦……”回去以后问问记下来好吗?

下课了,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不少还在争论“抽烟,喝酒,打麻将”的事!

(评:不知老师为什么这时候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为什么不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反思:

课后,我翻开教参,教学目标说: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学生课本上最后一题问:什么叫“陋习”?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于是我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引到“笑不露齿”的过去!

第二天我问三年级三个班的,结果没有人能说出古代有什么陋习?

我不死心,又去问高年级学生,结果同样让人大失所望。于是,我借助互联网,查寻下来,不过是:缠足,重男轻女,一夫多妻等。倒是现代人的陋习,比比皆是!

这使我陷入了深思: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体会:伟人小时候的一种反抗精神吗?查查词典不难发现,所谓“陋习”,就是不文明的习惯和行为!就是不良的习惯!

难道,我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缠足是陋习!了解“三从四德,坐不露膝,行不动裙……”这些够吗?现实的陋习,不应该引导学生去破除吗?最起码让现代的孩子不沾染上吧?

习题的最后一个问题能不能换一换:现在人们生活中有哪些陋习?作为我们小学生该怎么办?这样是不是更有现实意义?学生是不是会更有话说?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感触颇多!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课题,陋习文中指“缠足”,即缠足是封建社会之陋习!破,废除的意思。本文主要讲孙中山小时候破除“缠足”这个陋习的事。

(评:这种复习,简洁明了)

然后,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第2——7小节,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孙中山的看到的,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的表现,妈妈的表现。

(评:教师很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教师则巡视指导。)

接下来就是交流、朗读、体会,其中重点比较了三组句子:

第一组,(1)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2)妈妈正在给姐姐缠足。

第二组,(1)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门……(2)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门……

第三组,(1)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2)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为了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老师甚至还让学生解下红领巾和围巾也来缠缠自己的手,来真切地感受体会姐姐的痛苦。

(评:这里对文字的口味是相应到位的,很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最后,学习结尾一段,正因为孙中山小时候有这样深刻的记忆,所以,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这一陋习。

距下课还剩5分钟,教师总结陈词:同学们,缠足好不好?(生齐说不好!)幸亏孙中山破除了这一陋习,不然的话,说不定我们女同学现在也会裹小脚呢?(学生:那就不好走路了,那跑步肯定是倒数第一了!……)

听着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老师打断了他们的话。布置作业:回去以后,问问你们的家长,爷爷奶奶,在过去,妇女还有什么陋习?

可以好似学生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又议论开了:“抽烟,喝酒,打麻将……”“我奶奶就喜欢抽烟,她还有个大烟袋呢!”“我妈妈成天就知道打麻将,她也不顾我!”……

这时老师赶紧制止他们(因为时间到了)说,老师是说过去妇女们有哪些陋习?比如“笑不露齿啦,三从四德啦……”回去以后问问记下来好吗?

下课了,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不少还在争论“抽烟,喝酒,打麻将”的事!

(评:不知老师为什么这时候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为什么不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反思:

课后,我翻开教参,教学目标说: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学生课本上最后一题问:什么叫“陋习”?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于是我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引到“笑不露齿”的过去!

第二天我问三年级三个班的,结果没有人能说出古代有什么陋习?

我不死心,又去问高年级学生,结果同样让人大失所望。于是,我借助互联网,查寻下来,不过是:缠足,重男轻女,一夫多妻等。倒是现代人的陋习,比比皆是!

这使我陷入了深思: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体会:伟人小时候的一种反抗精神吗?查查词典不难发现,所谓“陋习”,就是不文明的习惯和行为!就是不良的习惯!

难道,我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缠足是陋习!了解“三从四德,坐不露膝,行不动裙……”这些够吗?现实的陋习,不应该引导学生去破除吗?最起码让现代的孩子不沾染上吧?

习题的最后一个问题能不能换一换:现在人们生活中有哪些陋习?作为我们小学生该怎么办?这样是不是更有现实意义?学生是不是会更有话说?


相关内容

  • [精品][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 篇一: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 ...

  • 孙中山陋习教案
  •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一组图片:紫金山.中山陵) 屏幕出示孙中山铜像:简介人物: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 2.齐读课题 3.复习检查 (1)读词语 (2)同学们还记得这里的"破"是什么意思?"陋习"呢?孙中山破除的是 ...

  • 24.孙中山破陋习2课时
  •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练习讲故事,把话说具体: 2.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 ...

  •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
  • 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抓住重点词,在对比中学习.理解课文. 2.在教师提供和学生搜集资料中了解缠足对中国妇女的残害.体会孙中山 对陋习的憎恨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讲述长辈缠足的经历,体会缠足是一种不合理.极其残忍的习俗. ...

  • 孙中山教案
  •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要求: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严重危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字里行间体会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 ...

  • 爱国的国旗下讲话稿2篇
  •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非常的荣幸,能够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为大家演讲.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再我们为放假高兴的时候,不要忘了我是一个中国人!爱国是我们必须做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爱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 ...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集体备课讲稿
  • 2013年秋学期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讲稿 时间: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出席教师: 主持人: 主备人: 记录人: 过程及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诗"为主,无论是诗歌体裁还是散文,文章中都透露出浓浓的"诗"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让 ...

  •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
  • ・55・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 赵炎才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内容提要:孙中山的道德实践精神乃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其主要内涵涉及重"行"思想.内在实 践与外在实践三方面.所谓重"行"思想包括源于现实的冷峻思考.积极 ...

  • 谁把裹小脚送进了坟墓
  • 在历史知识普及中,常看到"谁废除了缠足陋习"一栏.答案是孙中山.据称,1912年5月13日,孙中山下令各省,严禁少女缠足,否则严罚家长. 此事确有,但细节不准,而且缺失重要信息,所得结论相当冒失. 细节是,孙文3月11日给内务部写信,力批缠足陋习,"残毁肢体,阻阏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