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推党员干部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摘要: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对党员干部严格依法办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年来,在政府法制机构不断完善的机制下,取得很大成绩,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作风优良的法制机构队伍。但是,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相比,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中央建设法治政府宏伟目标的提出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处于基层一线的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更显迫切和急需解决。本文就如何促推党员干部依法行政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对策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依法行政;问题;对策;基层
中纪委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依规治党、依纪治党,要以壮士割腕的态度严惩腐败。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
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党、依规治党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基层党员干部在社会生活和法治实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法治化进程正在逐步推进,行政执法是行政法治建设主要的内容和环节之
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规范和改进党员干部行政执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相比,行政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党员干部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管理的必然要求。首先,我党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党,党内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的同时也出现一部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做出改革时期。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活富足的状况下。普通民众对社会公正性、公平性的渴望进一步加强。最后,推进依法治国的环境下,必须加大对党员干部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管理、监督和制约。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求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然而权力是腐败的源头,行政权力又是最容易和最多产生腐败的权力,而党员干部又是行政权力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如何遏制腐败,维护政府的廉洁性,是党和全国人民的艰巨任务。法律具有公开性和确定性,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法公开,按法办理,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有利于防止腐败。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机关办事的步骤、时间、顺序有严格的规定,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照行政程序法行使行政职权,这样就能提高效率,从而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性政府。
二、当前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未确立。目前,很多地方对法制机构的保障力度,仍严重依赖于领导法制意识的高低以及对法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执法人员不知法、不懂法。部分党员干部对于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并且不愿意去学习。致使在执法过程中胡执法、乱执法,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三)执法监督难开展。大多数执法机构,隶属于政府
内设机关,在监督检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熟人,故而产生亲情执法、熟人执法等等一些列问题。
(四)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一些党员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有的把依法行政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领导干部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抵制依法行政;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讲话没有准则,办事随心所欲,导致行政执法水平不高。
三、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工作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对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把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纳入个人考核和单位考核,真正把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摆在应有的位臵上。使法制工作跳出‚以人治来推动法治‛、‚人治决定法治程度‛的怪圈,形成持续、有序、有效推动的良性循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依法行政、依规行政的作用,将法律手段运用到基层各项工作的各个领域,促进法治建设。
(二)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依法行政的素质与能力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而党员干部作为执法的主体,良好的执法理念与较高的
法律素质,以及按法定程序办事的习惯,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基础条件所在。
一是把好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关。以《公务员法》准绳,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配套的政策性规定,为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设臵良好的法律关。
二是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主体资格制度。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严格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坚持执证上岗,基本素质、基本条件不合格的不得颁发执法证,无执法证的不得上岗执法。对执法过程中的严重违法违纪人员,要吊销其执法证,并将其清除出执法队伍。
三是加强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培训。要按照‚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要求,加强对现有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培训。
四是引导行政执法人员,树立良好的执法理念。要通过培训班、讨论会、典型推介等多种模式,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引导、教育,促使他们转变‚以罚代法‛的传统执法模式,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服务经济‛的现代执法理念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依法行政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实现严格执法与规范经济发展秩序、依法行政与维护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共赢。
(三) 抓住重点,健全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提高执法水准、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措施,当前,应重点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监督。
一是以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为重点,强化对决策行为的监督。加强和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是确保领导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违法行为的一条重要举措。
二是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为重点,强化行政行为的层级监督。增强民众的行政复议认识,广辟案源,增加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依法及时收案、结案,公开、公平、公正、快捷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
三是以广泛听取管理相对人的意见为重点,强化社会监督。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情况具有最贴切、最真实的感受。
(四) 强化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实现制度约束之下的公务员依法办事,是我国法治走向良性运作的根本。为此,我们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必须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大力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综合素质。
一是以建立主要领导定期报告依法行政情况制度为重点,强化立法机关的权力监督和政协机关的民主监督。要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切实健全和落实主要领导定期(每年应不少于1—2次) 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常委会报告依法行政情况的工作制度,包括定期走访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制度,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质询制度等,并接受其日常监督。要通过经常
的、制度化的培训考试等方法使公务员成为真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奉法者‛。
二是以建立主要领导出庭应诉制度为重点,强化司法监督。司法监督作为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所有的监督中应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如能有效地建立一套行政机关(包括政府和部门) 主要领导定期和按行政诉讼案件一定比例出庭应诉的行政应诉工作制度,无疑对增强领导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推进法治化进程,将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四、结语
党员干部处在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线, 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我们去化解。党员干部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重要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与此同时党员干部不断锤炼自身,争做守纪律讲规矩,践行‘三严三实’践行依法行政的最后一公里。
促推党员干部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摘要: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对党员干部严格依法办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年来,在政府法制机构不断完善的机制下,取得很大成绩,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作风优良的法制机构队伍。但是,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相比,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中央建设法治政府宏伟目标的提出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处于基层一线的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更显迫切和急需解决。本文就如何促推党员干部依法行政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对策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依法行政;问题;对策;基层
中纪委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依规治党、依纪治党,要以壮士割腕的态度严惩腐败。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
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党、依规治党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基层党员干部在社会生活和法治实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法治化进程正在逐步推进,行政执法是行政法治建设主要的内容和环节之
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规范和改进党员干部行政执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相比,行政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党员干部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管理的必然要求。首先,我党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党,党内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的同时也出现一部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做出改革时期。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活富足的状况下。普通民众对社会公正性、公平性的渴望进一步加强。最后,推进依法治国的环境下,必须加大对党员干部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管理、监督和制约。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求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然而权力是腐败的源头,行政权力又是最容易和最多产生腐败的权力,而党员干部又是行政权力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如何遏制腐败,维护政府的廉洁性,是党和全国人民的艰巨任务。法律具有公开性和确定性,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法公开,按法办理,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有利于防止腐败。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机关办事的步骤、时间、顺序有严格的规定,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照行政程序法行使行政职权,这样就能提高效率,从而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性政府。
二、当前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未确立。目前,很多地方对法制机构的保障力度,仍严重依赖于领导法制意识的高低以及对法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执法人员不知法、不懂法。部分党员干部对于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并且不愿意去学习。致使在执法过程中胡执法、乱执法,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三)执法监督难开展。大多数执法机构,隶属于政府
内设机关,在监督检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熟人,故而产生亲情执法、熟人执法等等一些列问题。
(四)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一些党员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有的把依法行政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领导干部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抵制依法行政;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讲话没有准则,办事随心所欲,导致行政执法水平不高。
三、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工作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对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把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纳入个人考核和单位考核,真正把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摆在应有的位臵上。使法制工作跳出‚以人治来推动法治‛、‚人治决定法治程度‛的怪圈,形成持续、有序、有效推动的良性循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依法行政、依规行政的作用,将法律手段运用到基层各项工作的各个领域,促进法治建设。
(二)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依法行政的素质与能力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而党员干部作为执法的主体,良好的执法理念与较高的
法律素质,以及按法定程序办事的习惯,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基础条件所在。
一是把好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关。以《公务员法》准绳,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配套的政策性规定,为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设臵良好的法律关。
二是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主体资格制度。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严格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坚持执证上岗,基本素质、基本条件不合格的不得颁发执法证,无执法证的不得上岗执法。对执法过程中的严重违法违纪人员,要吊销其执法证,并将其清除出执法队伍。
三是加强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培训。要按照‚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要求,加强对现有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培训。
四是引导行政执法人员,树立良好的执法理念。要通过培训班、讨论会、典型推介等多种模式,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引导、教育,促使他们转变‚以罚代法‛的传统执法模式,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服务经济‛的现代执法理念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依法行政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实现严格执法与规范经济发展秩序、依法行政与维护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共赢。
(三) 抓住重点,健全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提高执法水准、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措施,当前,应重点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监督。
一是以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为重点,强化对决策行为的监督。加强和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是确保领导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违法行为的一条重要举措。
二是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为重点,强化行政行为的层级监督。增强民众的行政复议认识,广辟案源,增加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依法及时收案、结案,公开、公平、公正、快捷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
三是以广泛听取管理相对人的意见为重点,强化社会监督。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情况具有最贴切、最真实的感受。
(四) 强化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实现制度约束之下的公务员依法办事,是我国法治走向良性运作的根本。为此,我们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必须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大力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综合素质。
一是以建立主要领导定期报告依法行政情况制度为重点,强化立法机关的权力监督和政协机关的民主监督。要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切实健全和落实主要领导定期(每年应不少于1—2次) 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常委会报告依法行政情况的工作制度,包括定期走访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制度,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质询制度等,并接受其日常监督。要通过经常
的、制度化的培训考试等方法使公务员成为真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奉法者‛。
二是以建立主要领导出庭应诉制度为重点,强化司法监督。司法监督作为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所有的监督中应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如能有效地建立一套行政机关(包括政府和部门) 主要领导定期和按行政诉讼案件一定比例出庭应诉的行政应诉工作制度,无疑对增强领导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推进法治化进程,将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四、结语
党员干部处在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线, 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我们去化解。党员干部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重要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与此同时党员干部不断锤炼自身,争做守纪律讲规矩,践行‘三严三实’践行依法行政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