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的兵团岁月
------南郊社区居民顾诗慧 我的爷爷现已是一位古稀老人,年轻时自流来新疆参加兵团的建设,虽然没有像老红军那样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但最初的开发建设也是相当的艰苦。爷爷是冬天来的,当时的气温都在零下40多度,没有住处,都是在帐篷里吃住。出门干活如果不带手套帽子就会冻坏耳朵,手也会肿。那时的风刮在脸上真是如刀割一般,后来来的人多了,大家就在地上挖起了地窝子,建起了零时的家,又从老家接来了自己的家人参加到开发建设新疆的洪流中。在相互的劳动生活中,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垦荒者很快熟络起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怀揣一颗创业的梦,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工作中他们不分男女、争先恐后。爷爷的工作是拉土块,当时的土块也是他们用木板作成模子,把拌好的泥土装在模子里圧紧拍实,然后扣在平坦的地面上,晾干后在装在车上拉进新修的窑里,烧制成红砖。然后再由人背肩挑车拉等方式运到离住处三公里远的轮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崭新的气势宏伟的新窑(40门窑),终于建成了。别说在最初的60年代,就是在现在40门窑也是很大的。后来,也就是1965年,从北京运来了第一台制砖机,从此有了现代化的设备,结束了手工制砖的历史。每天前来购砖的车辆络绎不绝,24小时排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如今这座老窑如一位饱经风霜的
老人,虽褪去繁华却依然挺立在材料厂的西边。每年以千百万的红砖产量向现代化建设继续做着贡献。
爷爷这一辈人是吃过苦受过罪的,因此看到我们浪费粮食、水电,吃零食、对衣物的挑拣,都会加以批评。絮絮叨叨的说起他们那会物资的匮乏,一切都要凭票供应。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包括买自行车、手表也要有票,真是无票寸步难行呀!那时一个人只有43斤粮食,小孩只有几斤粮食,清油只有250克。而我外婆又没有户口,就没有供应粮食,一家五口的生活过的相当艰苦。好在那时外婆也算身强力壮,并且很会精打细算的过日子。由于外婆勤劳、人缘好,就有专门管菜地的副业组,让外婆去菜地帮忙,每天一元钱,还没有休假日。终于外婆有了自己的工作,每天早早的到地里去种菜、除草、搭架、摘菜,忙的不亦乐乎。而下班后又忙着回家做饭、照顾小孩,有点空闲时间就去田间地头拔草喂猪。多余的草就晒干。夏天的晚上,月亮高高的挂着,外婆就坐在家门口的地上,把晒干的草打碎,装到袋子里存到冬天没有青草的时候煮熟了喂猪。那时妈妈和舅舅们都在上学,又经常停电,他们就在煤油灯下学习。而外婆就在陪他们的同时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纳鞋底。而我也曾经问妈妈,你们小时候捡别人的衣服都好看吗?妈妈告诉我,那时几乎每家都有3-5个孩子,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一直穿到老小,最后也就是补丁摞补丁,而且最终也是
剪了做成布鞋,根本就没有捡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电视想看就看,电灯想开就开,有时洗手要用很多水。喝水也是各种饮料,喝不完就随手扔了,各种零食不断。而妈妈小时候连最起码的炒菜油都不够吃,每次炒菜都用一根筷子,一头捆上一片布,在油瓶里沾一下,再在锅里擦一下,就把菜炒了。由于人多粮少,爷爷的工资也很少,还要养老家的老人,爷爷就把仅有的几斤白面拿去跟条件好点的人家换成量多的包谷面回来,就这样还是不够吃。外婆就和邻居的爷爷奶奶们去邻单位少数民族的地里去捡别人收落的麦子、包谷、豆子、糖萝卜,或买一些便宜的老葫芦瓜或冻透的大白菜,加上包谷面煮了吃。或者把高粱米用砖头搓下来煮稀饭。外婆说,现在想想还觉得嗓子痛。人常说,吃过苦的人特别珍惜今天得幸福,我的爷爷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中的一位。在那战天斗地的年代,年轻的爷爷和他的伙伴们,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中,带着皮帽子、棉手套、口罩,为了来年的生产,又开始了备土备沙的工作。寒冷的冬天哈出的热气随时都被凝结在眉毛、头发、睫毛上,每个人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肆虐的寒风刀子一般吹割在人们裸露在外的皮肤上,随时都有冻伤的危险。可这群热情洋溢的年轻人硬是发扬兵团人不怕吃苦、不惧严寒的高贵品质,他们不停的挥舞着铁锹、十字镐等工具,向寒冷开战。每一下十字镐刨下去都会迸发出一道白色的印记,蹦着火星。平时我
们看到的沙子都是那么的细柔,而经过了严冬的淬炼,每一粒沙都是那么的坚不可摧。而每一次的刨挖都要卯足了劲,大家都在心里暗暗较劲而互不相让,在这里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如火的热情和回荡在旷野里的欢歌笑语,和一首首洪亮的赞歌。如《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我们走在大路上》、《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伴着他们走过青春岁月。到现在爷爷还会时不时哼唱两首,而一当说起这些往事,年逾花甲的爷爷依然兴奋不已,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真是岁月催人老,但你走过的年轮知道你曾经年轻过。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我们的条件也越来越高了,每当我们在饭桌上挑食,对着各种饮料精挑细选的时候,爷爷又在耳边唠叨了。你们这些孩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你们的妈妈小时候可吃不上这么好的东西,那时大人要上班,孩子们都是散养的。有时看到别人的孩子吃着白馍,而自己的孩子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那种心酸是满满的无奈。但巧手的外婆会把黄灿灿的包谷面作成金黄的面饼,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以慰自己受伤的自尊。那时没有自来水,吃水都要到门前大渠里去挑,混着泥沙的渠水挑回家以后就用明矾在水里沉淀,沉淀清了就拿来饮用。而到了冬天,大渠的水结成了冰,每家都用水泥砖头修了大大的水池,然后到大渠去用榔头把冰砸成块,然后背回家放在水池里,到用的时候再敲成小块放进锅里化成水。那时的孩子们虽没有
我们现在的玩具多,但他们在自然界中自创的娱乐游戏却丰富多彩,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乐趣。看看现在的左邻右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的不可开交,爷爷也会说,现在的日子这么好,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想想我们那时的邻里关系,亲的像一家人似的,虽穷,但都很豪爽,那时,一排房子有一家人在猪肉,那么每家都会收到一碗香喷喷的带着肉的汤。如果有谁家夫妻吵嘴了,大家都会去劝架,把矛盾化解掉。而每家的孩子也都是像一家人似的在一起学习、玩耍。而女人们都在一起交流,怎样把有限的食材做成美味的食品,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和辛苦的家人享用。或是怎样把大人的旧衣服改成适合小孩子穿的衣服,或是看看谁的手巧,在普通的棉布上绣出艳丽的花朵,精美的鸟兽鱼虫,做出漂亮大方的布鞋,成为人人羡慕的巧手。而到了过年也是大人们最发愁,小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因为是过年,那平时吃不上的糖果、糕点,都会一一的摆上桌面,招待每一位来拜年的客人。也因为是过年,所以就把辛苦养了一年的猪杀了,先来一顿丰盛的杀猪宴,叫上左邻右舍热闹一番,大吃一顿。而每一斤肉都舍不得吃要拿去卖钱,只有剩下一点没人要的肉才可以留下来过年。小孩子就可以当着父母的面大把开拿,大口开吃了,而此时的大人却碍于客人的面子不好训斥孩子,对于孩子的“恶习”父母也只能无奈的背地里瞪眼了。
因为有过相同的苦,尝过相同的甜,走过相同的风雨,如今两鬓斑白的老人们在今天相聚的日子里,更有了血缘之外的亲情,这亲情胜于手足似兄弟姐妹,但更多的是对风雨同舟岁月的一种缅怀。因为有了风雨的见证,有了岁月的容颜,更有青春的足迹!
2015
年12月10日
我爷爷的兵团岁月
------南郊社区居民顾诗慧 我的爷爷现已是一位古稀老人,年轻时自流来新疆参加兵团的建设,虽然没有像老红军那样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但最初的开发建设也是相当的艰苦。爷爷是冬天来的,当时的气温都在零下40多度,没有住处,都是在帐篷里吃住。出门干活如果不带手套帽子就会冻坏耳朵,手也会肿。那时的风刮在脸上真是如刀割一般,后来来的人多了,大家就在地上挖起了地窝子,建起了零时的家,又从老家接来了自己的家人参加到开发建设新疆的洪流中。在相互的劳动生活中,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垦荒者很快熟络起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怀揣一颗创业的梦,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工作中他们不分男女、争先恐后。爷爷的工作是拉土块,当时的土块也是他们用木板作成模子,把拌好的泥土装在模子里圧紧拍实,然后扣在平坦的地面上,晾干后在装在车上拉进新修的窑里,烧制成红砖。然后再由人背肩挑车拉等方式运到离住处三公里远的轮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崭新的气势宏伟的新窑(40门窑),终于建成了。别说在最初的60年代,就是在现在40门窑也是很大的。后来,也就是1965年,从北京运来了第一台制砖机,从此有了现代化的设备,结束了手工制砖的历史。每天前来购砖的车辆络绎不绝,24小时排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如今这座老窑如一位饱经风霜的
老人,虽褪去繁华却依然挺立在材料厂的西边。每年以千百万的红砖产量向现代化建设继续做着贡献。
爷爷这一辈人是吃过苦受过罪的,因此看到我们浪费粮食、水电,吃零食、对衣物的挑拣,都会加以批评。絮絮叨叨的说起他们那会物资的匮乏,一切都要凭票供应。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包括买自行车、手表也要有票,真是无票寸步难行呀!那时一个人只有43斤粮食,小孩只有几斤粮食,清油只有250克。而我外婆又没有户口,就没有供应粮食,一家五口的生活过的相当艰苦。好在那时外婆也算身强力壮,并且很会精打细算的过日子。由于外婆勤劳、人缘好,就有专门管菜地的副业组,让外婆去菜地帮忙,每天一元钱,还没有休假日。终于外婆有了自己的工作,每天早早的到地里去种菜、除草、搭架、摘菜,忙的不亦乐乎。而下班后又忙着回家做饭、照顾小孩,有点空闲时间就去田间地头拔草喂猪。多余的草就晒干。夏天的晚上,月亮高高的挂着,外婆就坐在家门口的地上,把晒干的草打碎,装到袋子里存到冬天没有青草的时候煮熟了喂猪。那时妈妈和舅舅们都在上学,又经常停电,他们就在煤油灯下学习。而外婆就在陪他们的同时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纳鞋底。而我也曾经问妈妈,你们小时候捡别人的衣服都好看吗?妈妈告诉我,那时几乎每家都有3-5个孩子,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一直穿到老小,最后也就是补丁摞补丁,而且最终也是
剪了做成布鞋,根本就没有捡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电视想看就看,电灯想开就开,有时洗手要用很多水。喝水也是各种饮料,喝不完就随手扔了,各种零食不断。而妈妈小时候连最起码的炒菜油都不够吃,每次炒菜都用一根筷子,一头捆上一片布,在油瓶里沾一下,再在锅里擦一下,就把菜炒了。由于人多粮少,爷爷的工资也很少,还要养老家的老人,爷爷就把仅有的几斤白面拿去跟条件好点的人家换成量多的包谷面回来,就这样还是不够吃。外婆就和邻居的爷爷奶奶们去邻单位少数民族的地里去捡别人收落的麦子、包谷、豆子、糖萝卜,或买一些便宜的老葫芦瓜或冻透的大白菜,加上包谷面煮了吃。或者把高粱米用砖头搓下来煮稀饭。外婆说,现在想想还觉得嗓子痛。人常说,吃过苦的人特别珍惜今天得幸福,我的爷爷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中的一位。在那战天斗地的年代,年轻的爷爷和他的伙伴们,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中,带着皮帽子、棉手套、口罩,为了来年的生产,又开始了备土备沙的工作。寒冷的冬天哈出的热气随时都被凝结在眉毛、头发、睫毛上,每个人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肆虐的寒风刀子一般吹割在人们裸露在外的皮肤上,随时都有冻伤的危险。可这群热情洋溢的年轻人硬是发扬兵团人不怕吃苦、不惧严寒的高贵品质,他们不停的挥舞着铁锹、十字镐等工具,向寒冷开战。每一下十字镐刨下去都会迸发出一道白色的印记,蹦着火星。平时我
们看到的沙子都是那么的细柔,而经过了严冬的淬炼,每一粒沙都是那么的坚不可摧。而每一次的刨挖都要卯足了劲,大家都在心里暗暗较劲而互不相让,在这里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如火的热情和回荡在旷野里的欢歌笑语,和一首首洪亮的赞歌。如《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我们走在大路上》、《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伴着他们走过青春岁月。到现在爷爷还会时不时哼唱两首,而一当说起这些往事,年逾花甲的爷爷依然兴奋不已,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真是岁月催人老,但你走过的年轮知道你曾经年轻过。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我们的条件也越来越高了,每当我们在饭桌上挑食,对着各种饮料精挑细选的时候,爷爷又在耳边唠叨了。你们这些孩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你们的妈妈小时候可吃不上这么好的东西,那时大人要上班,孩子们都是散养的。有时看到别人的孩子吃着白馍,而自己的孩子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那种心酸是满满的无奈。但巧手的外婆会把黄灿灿的包谷面作成金黄的面饼,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以慰自己受伤的自尊。那时没有自来水,吃水都要到门前大渠里去挑,混着泥沙的渠水挑回家以后就用明矾在水里沉淀,沉淀清了就拿来饮用。而到了冬天,大渠的水结成了冰,每家都用水泥砖头修了大大的水池,然后到大渠去用榔头把冰砸成块,然后背回家放在水池里,到用的时候再敲成小块放进锅里化成水。那时的孩子们虽没有
我们现在的玩具多,但他们在自然界中自创的娱乐游戏却丰富多彩,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乐趣。看看现在的左邻右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的不可开交,爷爷也会说,现在的日子这么好,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想想我们那时的邻里关系,亲的像一家人似的,虽穷,但都很豪爽,那时,一排房子有一家人在猪肉,那么每家都会收到一碗香喷喷的带着肉的汤。如果有谁家夫妻吵嘴了,大家都会去劝架,把矛盾化解掉。而每家的孩子也都是像一家人似的在一起学习、玩耍。而女人们都在一起交流,怎样把有限的食材做成美味的食品,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和辛苦的家人享用。或是怎样把大人的旧衣服改成适合小孩子穿的衣服,或是看看谁的手巧,在普通的棉布上绣出艳丽的花朵,精美的鸟兽鱼虫,做出漂亮大方的布鞋,成为人人羡慕的巧手。而到了过年也是大人们最发愁,小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因为是过年,那平时吃不上的糖果、糕点,都会一一的摆上桌面,招待每一位来拜年的客人。也因为是过年,所以就把辛苦养了一年的猪杀了,先来一顿丰盛的杀猪宴,叫上左邻右舍热闹一番,大吃一顿。而每一斤肉都舍不得吃要拿去卖钱,只有剩下一点没人要的肉才可以留下来过年。小孩子就可以当着父母的面大把开拿,大口开吃了,而此时的大人却碍于客人的面子不好训斥孩子,对于孩子的“恶习”父母也只能无奈的背地里瞪眼了。
因为有过相同的苦,尝过相同的甜,走过相同的风雨,如今两鬓斑白的老人们在今天相聚的日子里,更有了血缘之外的亲情,这亲情胜于手足似兄弟姐妹,但更多的是对风雨同舟岁月的一种缅怀。因为有了风雨的见证,有了岁月的容颜,更有青春的足迹!
2015
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