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要景点》考试大纲
第一章 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明清两代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沿革、规制、用途和今天日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变化,广场周围建筑的位置、布局、特点、用途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场城楼;天安门前设施; “T ”字形广场;文东武西; 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千步廊;大明门;正阳门)
题二:今日天安门广场(广场与长安街;国旗、旗杆、升(降)国旗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讲解提示:
第二个题的内容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固定的线路把景点串起来,所以讲解时应设定一个恰当的位置,顺序讲解,以免杂乱无章。
掌握辛亥革命后,直到1949年,在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掌握明清时期天安门的功能,用途和颁诏礼的过程。
掌握外金水桥的规制和用途。
掌握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T ”字形广场的范围、特点及用途。
掌握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位置、用途及其俗称的来历。
掌握今日天安门广场的范围和特点。
掌握明清时期和今日长安街的范围和长度。
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营建过程及其规制;纪念碑碑文的内容;纪念碑上浮雕的内容(按时间顺序)。 掌握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仪式的形式;国旗护卫队的组成,行进要求;升降旗的时间,升旗速度。
第二章 故宫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故宫的历史沿革、宫内主要景点的规制、用途、特点及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午门前讲故宫(历史沿革中明清两朝概况;紫禁城名称的由来;紫禁城的布局;午门及午门广场)
题二:故宫前朝(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中和殿、保和殿)
题三:故宫后廷(干清门及干清门广场;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
题四:故宫后廷外东路(宁寿全宫; 珍宝馆;宁寿全宫中其它建筑;千叟宴;珍妃井)
题五: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养心殿;储秀宫;御花园)
讲解提示:
故宫是一组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导游讲解的难点、重点。讲解过程注意按景点顺序讲解,每处景点要讲清楚其历史沿革、建筑特点、用途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掌握紫禁城名称的由来,会解释相关引文。
掌握百官、王公、贡士、进士及皇帝、皇后出入午门的规矩。
掌握紫禁城的布局特点,紫禁城城墙、护城河、宫殿的范围、规模、特点;前朝后廷的范围和特点。 掌握百官、王公、贡士、进士及皇帝、皇后出入午门的规矩。
掌握六和六安的含义。
掌握太和殿的建筑特点、用途,名称的含义;大吻的特点和用途,脊兽(帽钉)数量和名称(按顺序);柱子的种类和数量;藻井的特点的作用;金砖名称的来历、生产工艺、铺设过程和特点,须弥座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中和殿的三种用途及名称的含义。
掌握保和殿的三种用途及其名称的含义。
掌握《永乐大典》的主要编者、成书年代及其规模。
掌握七部《四库全书》的下落。
掌握御门听政的过程。
掌握干清宫在明朝的用途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清朝时用途的变化;秘密建储的演进过程;秘密建储的程序以及用这种方式继位元元元元的皇帝。
掌握交泰殿的用途。
掌握坤宁宫的用途及祭神性质、时间、神祗、祭品和祭祀过程。
掌握选秀女的位置、范围、秀女的出路和秀女与宫女子的区别。
掌握神武门名称变化的原因和神武门的用途。
掌握寿山福海、大禹治水玉山、象牙席三件珍宝的材质、特点、加工时间和地点。
掌握养心殿、三希堂名称的来历;垂帘听政的位置和方式。
第三章 天坛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天坛的历史、布局、建筑特点,祭天礼仪式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群(历史沿革;天坛布局的特点;丹陛桥;祈谷坛建筑群;七星石) 题二:天坛圜丘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圜丘坛附属建筑;圜丘坛祭天)
讲解提示:
虽然原来天坛的面积很大,是故宫的近四倍,但天坛游览线路简单,讲解应以中轴在线游客们必去的圜丘坛和祈谷坛两大建筑群的内容为主。讲解圜丘坛建筑群时应把圜丘坛的用途、建筑特点,附属建筑的特点用途,祭天时的过程,神版的位置讲清楚。讲解祈谷坛建筑群时,重点一是放在天坛概况的内容上,应把天坛的历史、布局、用途讲明白;二是在这个基础上重点讲解祈年殿的历史、用途、建筑特点及其附属建筑。
掌握清高宗弘历对天坛进行6项大规模改造。
掌握天坛布局中“一、三、五、七、九”,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掌握圜丘坛的直径、扇形石、鸳鸯尺的特点;皇穹宇(及其配殿)名称的含义、建筑特点及用途;圜丘坛的用途,祭天时的神位及其它陈设的位置。
掌握祈年殿的建筑特点及用途。
第四章 颐和园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颐和园的历史、园内景观、造园方法、帝后生活及相关文化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颐和园的宫廷区(历史沿革;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
题二:颐和园万寿山山前景区(长廊;中轴线建筑群;山前东侧之紫气东来城关;山前西侧之听鹂馆
及石舫)
题三:颐和园昆明湖景区(昆明湖名称含义;西堤;东堤;湖中诸岛)
讲解提示:颐和园的讲解要注意景点之间的衔接。
掌握仁寿殿名称的含义及用途。
掌握霞芬室和藕香榭原来的用途,建筑结构变化形成的原因。
掌握殿内主要陈设的特点;殿外主要陈设、植物、建筑的特点及用途。
掌握长廊的长度、造景的方法和特点;长廊彩绘的数量、题材。
掌握排云殿名称含义、用途;佛香阁、众香界琉璃牌坊、智慧海名称、题额的含义及其位置、建筑特点及用途。
掌握园中八趣的具体含义;桥趣中知鱼桥的典故。
掌握石舫名称的含义及用途。
掌握一池三山造园方法及其在颐和园的应用。
掌握在颐和园中用抑景造景的实例。
掌握在颐和园中用借景造园的实例。
第五章 明十三陵
掌握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明十三陵的历史、定陵的发掘过程,定陵地宫的布局,出土文物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历史沿革;今日十三陵;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题二: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历史沿革;今日十三陵;明成祖朱棣;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人殉制度)
题三:定陵(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的皇后;定陵考古发掘的过程;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金井;定陵出土文物)
讲解提示:
明十三陵的环境不复杂,但内容丰富。第一题讲解内容可从概况开始,经牌楼到神路为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有线路可供遵循,顺序讲解即可。第二题注意概况的内容和长陵的衔接。第三题讲解内容以定陵为主,讲解顺序应以教材章节为参考。
明成祖朱棣卜选陵址的过程,明十三陵的营造过程,及其在北京建陵的原因。
掌握石像生的位置、范围、数量、种类。
掌握明成祖朱棣的生平、年号、陵号、谥号、庙号;朱棣主要的历史功绩;朱棣开创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四项古迹;朱棣在历史上的负面影响。
掌握祾恩殿名称的含义;建筑规制、面积;建筑用材的数量、材质、特点。
掌握朱翊钧的生平、年号、谥号、庙号、陵号,在位时间,死亡地点。
掌握地宫宫门的数量、位置;汉白玉宫门的数量、结构、特点;自来石的用途和启闭地宫的方法。 掌握金井的实际作用。
掌握翼善冠的数量,金丝翼善冠的特点。
第六章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长城的历史、构造、作用及八达岭长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长城的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参阅本章相关章节)
讲解提示:
本章内容分为长城的历史和八达岭长城两大部分,可按书中内容顺序讲解,也可两部分结合在一起讲解。建议在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后、结合长城建筑结构的特点,突出对八达岭长城的讲解。
长城掌握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修筑的过程、范围、长度。
掌握烽火台的用途、构造、报警规矩。
掌握云台雕刻特色;六种文字的经文;文物价值。
第七章 北海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北海公园内各处景观的了解程度。
北海是北京历史最悠久、保存相对完整的皇家园林。学习本章时请特别注意琼华岛景区的相关景点。东岸的濠濮涧、先蚕坛,北岸的九龙壁、五龙亭和团城承光殿玉佛、渎山大玉海,古树名木也是学习的重点。
掌握九龙壁的位置、特点。
第八章 雍和宫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雍和宫内的景观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雍和宫是北京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学习本章重点应对雍和宫的历史沿革、改成寺庙的原因有所了解。景点中的重点应是宝坊院、雍和门、雍和宫大殿、法轮殿及雍和宫三绝。
掌握大肚弥勒、四大天王、韦驮的位置、特点。
掌握四学殿,三世佛、八宝的位置、用途、名称。
掌握五百罗汉山、鱼龙变化盆的位置、特点、用途。
掌握弥勒菩萨巨像,照佛楼内照佛的特点、来历。
第九章 白云观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白云观内景观、道教常识及民间习俗的了解程度。
掌握八仙殿内八仙的名称,十二生肖壁中十二生肖的名称。
第十章 孔庙和国子监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孔庙、国子监的历史、作用及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学习本章应特别注意孔庙和国子监建成的年代及其在封建王朝时期的性质和作用。孔庙部分注意孔庙的用途一节,著名碑刻重点放在《周易》、《周礼》、《论语》、《孟子》及进士题名碑。国子监部分以辟雍为重点。
掌握进士题名碑的数量、内容。
掌握国子监的性质。
掌握北京的六大宫殿。
第十二章 圆明园遗址公园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被毁、文物流失的过程和今日圆明园现状、遗址规划、景观恢复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
圆明园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本章重点放在历史的兴衰的一节。景区景点以第二节风貌简介和福海、海晏堂、远瀛观为主。尤其要注意最后一节遗址的保护和规划。
掌握英法联军烧毁抢劫圆明园的过程;1900年以后圆明园破毁过程;民国以后对圆明园遗址的再度破坏。
掌握鼎盛时圆明园风貌的六大特点;“题材丰富”中五种类型的景观。
掌握圆明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两个原因。
《北京主要景点》考试大纲
第一章 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明清两代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沿革、规制、用途和今天日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变化,广场周围建筑的位置、布局、特点、用途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场城楼;天安门前设施; “T ”字形广场;文东武西; 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千步廊;大明门;正阳门)
题二:今日天安门广场(广场与长安街;国旗、旗杆、升(降)国旗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讲解提示:
第二个题的内容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固定的线路把景点串起来,所以讲解时应设定一个恰当的位置,顺序讲解,以免杂乱无章。
掌握辛亥革命后,直到1949年,在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掌握明清时期天安门的功能,用途和颁诏礼的过程。
掌握外金水桥的规制和用途。
掌握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T ”字形广场的范围、特点及用途。
掌握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位置、用途及其俗称的来历。
掌握今日天安门广场的范围和特点。
掌握明清时期和今日长安街的范围和长度。
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营建过程及其规制;纪念碑碑文的内容;纪念碑上浮雕的内容(按时间顺序)。 掌握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仪式的形式;国旗护卫队的组成,行进要求;升降旗的时间,升旗速度。
第二章 故宫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故宫的历史沿革、宫内主要景点的规制、用途、特点及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午门前讲故宫(历史沿革中明清两朝概况;紫禁城名称的由来;紫禁城的布局;午门及午门广场)
题二:故宫前朝(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中和殿、保和殿)
题三:故宫后廷(干清门及干清门广场;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
题四:故宫后廷外东路(宁寿全宫; 珍宝馆;宁寿全宫中其它建筑;千叟宴;珍妃井)
题五: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养心殿;储秀宫;御花园)
讲解提示:
故宫是一组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导游讲解的难点、重点。讲解过程注意按景点顺序讲解,每处景点要讲清楚其历史沿革、建筑特点、用途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掌握紫禁城名称的由来,会解释相关引文。
掌握百官、王公、贡士、进士及皇帝、皇后出入午门的规矩。
掌握紫禁城的布局特点,紫禁城城墙、护城河、宫殿的范围、规模、特点;前朝后廷的范围和特点。 掌握百官、王公、贡士、进士及皇帝、皇后出入午门的规矩。
掌握六和六安的含义。
掌握太和殿的建筑特点、用途,名称的含义;大吻的特点和用途,脊兽(帽钉)数量和名称(按顺序);柱子的种类和数量;藻井的特点的作用;金砖名称的来历、生产工艺、铺设过程和特点,须弥座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中和殿的三种用途及名称的含义。
掌握保和殿的三种用途及其名称的含义。
掌握《永乐大典》的主要编者、成书年代及其规模。
掌握七部《四库全书》的下落。
掌握御门听政的过程。
掌握干清宫在明朝的用途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清朝时用途的变化;秘密建储的演进过程;秘密建储的程序以及用这种方式继位元元元元的皇帝。
掌握交泰殿的用途。
掌握坤宁宫的用途及祭神性质、时间、神祗、祭品和祭祀过程。
掌握选秀女的位置、范围、秀女的出路和秀女与宫女子的区别。
掌握神武门名称变化的原因和神武门的用途。
掌握寿山福海、大禹治水玉山、象牙席三件珍宝的材质、特点、加工时间和地点。
掌握养心殿、三希堂名称的来历;垂帘听政的位置和方式。
第三章 天坛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天坛的历史、布局、建筑特点,祭天礼仪式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群(历史沿革;天坛布局的特点;丹陛桥;祈谷坛建筑群;七星石) 题二:天坛圜丘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圜丘坛附属建筑;圜丘坛祭天)
讲解提示:
虽然原来天坛的面积很大,是故宫的近四倍,但天坛游览线路简单,讲解应以中轴在线游客们必去的圜丘坛和祈谷坛两大建筑群的内容为主。讲解圜丘坛建筑群时应把圜丘坛的用途、建筑特点,附属建筑的特点用途,祭天时的过程,神版的位置讲清楚。讲解祈谷坛建筑群时,重点一是放在天坛概况的内容上,应把天坛的历史、布局、用途讲明白;二是在这个基础上重点讲解祈年殿的历史、用途、建筑特点及其附属建筑。
掌握清高宗弘历对天坛进行6项大规模改造。
掌握天坛布局中“一、三、五、七、九”,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掌握圜丘坛的直径、扇形石、鸳鸯尺的特点;皇穹宇(及其配殿)名称的含义、建筑特点及用途;圜丘坛的用途,祭天时的神位及其它陈设的位置。
掌握祈年殿的建筑特点及用途。
第四章 颐和园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颐和园的历史、园内景观、造园方法、帝后生活及相关文化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颐和园的宫廷区(历史沿革;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
题二:颐和园万寿山山前景区(长廊;中轴线建筑群;山前东侧之紫气东来城关;山前西侧之听鹂馆
及石舫)
题三:颐和园昆明湖景区(昆明湖名称含义;西堤;东堤;湖中诸岛)
讲解提示:颐和园的讲解要注意景点之间的衔接。
掌握仁寿殿名称的含义及用途。
掌握霞芬室和藕香榭原来的用途,建筑结构变化形成的原因。
掌握殿内主要陈设的特点;殿外主要陈设、植物、建筑的特点及用途。
掌握长廊的长度、造景的方法和特点;长廊彩绘的数量、题材。
掌握排云殿名称含义、用途;佛香阁、众香界琉璃牌坊、智慧海名称、题额的含义及其位置、建筑特点及用途。
掌握园中八趣的具体含义;桥趣中知鱼桥的典故。
掌握石舫名称的含义及用途。
掌握一池三山造园方法及其在颐和园的应用。
掌握在颐和园中用抑景造景的实例。
掌握在颐和园中用借景造园的实例。
第五章 明十三陵
掌握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明十三陵的历史、定陵的发掘过程,定陵地宫的布局,出土文物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历史沿革;今日十三陵;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题二: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历史沿革;今日十三陵;明成祖朱棣;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人殉制度)
题三:定陵(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的皇后;定陵考古发掘的过程;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金井;定陵出土文物)
讲解提示:
明十三陵的环境不复杂,但内容丰富。第一题讲解内容可从概况开始,经牌楼到神路为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有线路可供遵循,顺序讲解即可。第二题注意概况的内容和长陵的衔接。第三题讲解内容以定陵为主,讲解顺序应以教材章节为参考。
明成祖朱棣卜选陵址的过程,明十三陵的营造过程,及其在北京建陵的原因。
掌握石像生的位置、范围、数量、种类。
掌握明成祖朱棣的生平、年号、陵号、谥号、庙号;朱棣主要的历史功绩;朱棣开创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四项古迹;朱棣在历史上的负面影响。
掌握祾恩殿名称的含义;建筑规制、面积;建筑用材的数量、材质、特点。
掌握朱翊钧的生平、年号、谥号、庙号、陵号,在位时间,死亡地点。
掌握地宫宫门的数量、位置;汉白玉宫门的数量、结构、特点;自来石的用途和启闭地宫的方法。 掌握金井的实际作用。
掌握翼善冠的数量,金丝翼善冠的特点。
第六章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长城的历史、构造、作用及八达岭长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长城的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参阅本章相关章节)
讲解提示:
本章内容分为长城的历史和八达岭长城两大部分,可按书中内容顺序讲解,也可两部分结合在一起讲解。建议在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后、结合长城建筑结构的特点,突出对八达岭长城的讲解。
长城掌握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修筑的过程、范围、长度。
掌握烽火台的用途、构造、报警规矩。
掌握云台雕刻特色;六种文字的经文;文物价值。
第七章 北海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北海公园内各处景观的了解程度。
北海是北京历史最悠久、保存相对完整的皇家园林。学习本章时请特别注意琼华岛景区的相关景点。东岸的濠濮涧、先蚕坛,北岸的九龙壁、五龙亭和团城承光殿玉佛、渎山大玉海,古树名木也是学习的重点。
掌握九龙壁的位置、特点。
第八章 雍和宫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雍和宫内的景观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雍和宫是北京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学习本章重点应对雍和宫的历史沿革、改成寺庙的原因有所了解。景点中的重点应是宝坊院、雍和门、雍和宫大殿、法轮殿及雍和宫三绝。
掌握大肚弥勒、四大天王、韦驮的位置、特点。
掌握四学殿,三世佛、八宝的位置、用途、名称。
掌握五百罗汉山、鱼龙变化盆的位置、特点、用途。
掌握弥勒菩萨巨像,照佛楼内照佛的特点、来历。
第九章 白云观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白云观内景观、道教常识及民间习俗的了解程度。
掌握八仙殿内八仙的名称,十二生肖壁中十二生肖的名称。
第十章 孔庙和国子监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孔庙、国子监的历史、作用及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学习本章应特别注意孔庙和国子监建成的年代及其在封建王朝时期的性质和作用。孔庙部分注意孔庙的用途一节,著名碑刻重点放在《周易》、《周礼》、《论语》、《孟子》及进士题名碑。国子监部分以辟雍为重点。
掌握进士题名碑的数量、内容。
掌握国子监的性质。
掌握北京的六大宫殿。
第十二章 圆明园遗址公园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被毁、文物流失的过程和今日圆明园现状、遗址规划、景观恢复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
圆明园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本章重点放在历史的兴衰的一节。景区景点以第二节风貌简介和福海、海晏堂、远瀛观为主。尤其要注意最后一节遗址的保护和规划。
掌握英法联军烧毁抢劫圆明园的过程;1900年以后圆明园破毁过程;民国以后对圆明园遗址的再度破坏。
掌握鼎盛时圆明园风貌的六大特点;“题材丰富”中五种类型的景观。
掌握圆明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两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