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象窥豹
这两种显然是相反方向的追求,不就是钱钟书在《围城》里借用方鸿渐之口所说的“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那种状态吗?虽然原著里所指的是婚姻生活,但在道理上是一样的,就是谁都不会对自己所处在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因此都会想方设法地去摆脱。但是,换了另一种生活环境就真的能够实现目的,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吗?
前不久,在网上看过两部纪录片,挺有意思的。纪录片拍的虽然是发生在中国的事,距离咱们甚远,但片子里所叙述的事件,从本质上说,也可能是包括你我他在内的任何人所会遭遇到的。
先介绍第一部。这是深圳卫视《解密》栏目的其中一期,主要介绍的是湖南省长沙县白桥村里的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叫刘晓,12岁那年突然患上怪病,喜欢咬人,嗜食鲜血,并且极富攻击性。刘晓患上这种怪病后,父母便带他去卫生院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竟然是没病!消息传开后,十里八乡的不少人都怀疑他是僵尸附体。在村民们绘声绘影,怪力乱神的影响下,连孩子的父母都怀疑他真的是中邪了,于是就请来法师作法,没想到连那位所谓的“法师”也被刘晓咬得鲜血淋漓。既然作法不灵,只好继续求医。这一回,父母把刘晓带到湖南省人民医院求医。专科医生初步诊断是癫痫,后来发现不是,进一步检查后,确诊孩子原来是患上了一种称为“癔症”的心理疾病。
究其缘由,原来在刘晓年幼的时候,父母都到沿海城市去打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要忙田里的农活,爷爷奶奶也不常在家,除了给孩子吃饭和哄他睡觉以外,平常都是让他在村里自己玩耍。久而久之,刘晓就养成了非常孤僻和内敛的个性。幼年缺少父母正常关爱的生活,已经给刘晓种下了病因。他12岁那年突然发病,可以说是遇到了引发病因的机缘,于是就变得爱咬人,嗜食鲜血,并且极富攻击性。在这段故事快结束时,主持人语重心长地对观众说了一段话:“看来电视机前的年轻父母,在您忙着工作的同时,一定要适当地抽出点时间,关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一部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于今年1月14日播出的《新移民 新思索》。记得当时我在网上看到这个标题时,心里想的是,这大概是一部反映那些刚刚加入中国籍的外国新移民的生活的故事,比如说,那些嫁给中国人的外国媳妇,尤其是嫁给云贵边民的越南新娘、缅甸新娘等等。没想到,看了之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这里所谓的“新移民”,其实就是中国人,只不过是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移居到云南大理这样的边城,选择过一种比较慢节奏的生活的“城里人”而已。这些“新移民”当中,有的原来是金融公司的高管,有的原来是中国移动很有发展前景的年轻职员,有的原来是艺术家。总之,在他们举家迁移到大理古城之前,在原来的城市里本来都过得很不错,妻子房子车子银子孩子“五子”俱全。可是,这些在城市活了大半辈子的中国“城里人”,却对这种高度紧张却又漫无目的城市生活厌烦不已,一刻都不想居住下去,于是就纷纷到小一点的城镇,甚至农村里去生活。
于是乎,我们从这两部纪录片里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景象。一种是住在乡村里的农民,为了改善生活,比如把房子盖得好一些,再买一辆拖拉机之类的,不惜辞别年迈的双亲,抛下年幼的孩子,不远千里到沿海城市去打工。而在另一方面,在城里生活的市民,却受不了里头的城市生活的高度紧张、尔虞我诈、空气污染等等,不惜抛弃那些为大多数人所稀罕的身在物,如全球五百强的职位,位于“地王”的房子等等,毅然决然地回归山野,只为寻求那一份精神的舒缓,心灵的闲适。
这两种显然是相反方向的追求,不就是钱钟书在《围城》里借用方鸿渐之口所说的“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那种状态吗?虽然原著里所指的是婚姻生活,但在道理上是一样的,就是谁都不会对自己所处在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因此都会想方设法地去摆脱。但是,换了另一种生活环境就真的能够实现目的,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吗?不会的,只要我们的心不满足,就会不断受到外界的名利物欲所引诱,永不停歇地追逐各种各样的所谓新的目标,所谓更好的生活等等。这就叫做欲壑难填。而建立在商业上的现代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刺激消费者追逐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的过程。于是你刚买下一个产品,后面还有新的、更新的等着你。
可以说,当代社会就是一个鼓励人们疯狂追逐物质欲望的社会。想逃离这样的生活吗?谈何容易,中国的“城里人”还能“移民”到大理这样的边城去过一种宁静的生活,但是没有“城外”的新加坡人呢?即便我们自己愿意安贫乐道,但是面对高涨的生活费,下一代的教育费等等,都无法让我们选择“安贫”呀!另外,我们的很多小孩,跟上文提到的刘晓的境况也差不多。虽然父母都在身边,但是双薪爸妈一样忙于工作,而且负责照顾孩子的也不全是爷爷奶奶,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更为陌生的女佣!
实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真的就是幸福了吗?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答案只能由大家去思考,由大家自己去得出了。
(作者是本报评论员 [email protected])
摸象窥豹
这两种显然是相反方向的追求,不就是钱钟书在《围城》里借用方鸿渐之口所说的“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那种状态吗?虽然原著里所指的是婚姻生活,但在道理上是一样的,就是谁都不会对自己所处在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因此都会想方设法地去摆脱。但是,换了另一种生活环境就真的能够实现目的,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吗?
前不久,在网上看过两部纪录片,挺有意思的。纪录片拍的虽然是发生在中国的事,距离咱们甚远,但片子里所叙述的事件,从本质上说,也可能是包括你我他在内的任何人所会遭遇到的。
先介绍第一部。这是深圳卫视《解密》栏目的其中一期,主要介绍的是湖南省长沙县白桥村里的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叫刘晓,12岁那年突然患上怪病,喜欢咬人,嗜食鲜血,并且极富攻击性。刘晓患上这种怪病后,父母便带他去卫生院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竟然是没病!消息传开后,十里八乡的不少人都怀疑他是僵尸附体。在村民们绘声绘影,怪力乱神的影响下,连孩子的父母都怀疑他真的是中邪了,于是就请来法师作法,没想到连那位所谓的“法师”也被刘晓咬得鲜血淋漓。既然作法不灵,只好继续求医。这一回,父母把刘晓带到湖南省人民医院求医。专科医生初步诊断是癫痫,后来发现不是,进一步检查后,确诊孩子原来是患上了一种称为“癔症”的心理疾病。
究其缘由,原来在刘晓年幼的时候,父母都到沿海城市去打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要忙田里的农活,爷爷奶奶也不常在家,除了给孩子吃饭和哄他睡觉以外,平常都是让他在村里自己玩耍。久而久之,刘晓就养成了非常孤僻和内敛的个性。幼年缺少父母正常关爱的生活,已经给刘晓种下了病因。他12岁那年突然发病,可以说是遇到了引发病因的机缘,于是就变得爱咬人,嗜食鲜血,并且极富攻击性。在这段故事快结束时,主持人语重心长地对观众说了一段话:“看来电视机前的年轻父母,在您忙着工作的同时,一定要适当地抽出点时间,关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一部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于今年1月14日播出的《新移民 新思索》。记得当时我在网上看到这个标题时,心里想的是,这大概是一部反映那些刚刚加入中国籍的外国新移民的生活的故事,比如说,那些嫁给中国人的外国媳妇,尤其是嫁给云贵边民的越南新娘、缅甸新娘等等。没想到,看了之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这里所谓的“新移民”,其实就是中国人,只不过是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移居到云南大理这样的边城,选择过一种比较慢节奏的生活的“城里人”而已。这些“新移民”当中,有的原来是金融公司的高管,有的原来是中国移动很有发展前景的年轻职员,有的原来是艺术家。总之,在他们举家迁移到大理古城之前,在原来的城市里本来都过得很不错,妻子房子车子银子孩子“五子”俱全。可是,这些在城市活了大半辈子的中国“城里人”,却对这种高度紧张却又漫无目的城市生活厌烦不已,一刻都不想居住下去,于是就纷纷到小一点的城镇,甚至农村里去生活。
于是乎,我们从这两部纪录片里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景象。一种是住在乡村里的农民,为了改善生活,比如把房子盖得好一些,再买一辆拖拉机之类的,不惜辞别年迈的双亲,抛下年幼的孩子,不远千里到沿海城市去打工。而在另一方面,在城里生活的市民,却受不了里头的城市生活的高度紧张、尔虞我诈、空气污染等等,不惜抛弃那些为大多数人所稀罕的身在物,如全球五百强的职位,位于“地王”的房子等等,毅然决然地回归山野,只为寻求那一份精神的舒缓,心灵的闲适。
这两种显然是相反方向的追求,不就是钱钟书在《围城》里借用方鸿渐之口所说的“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那种状态吗?虽然原著里所指的是婚姻生活,但在道理上是一样的,就是谁都不会对自己所处在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因此都会想方设法地去摆脱。但是,换了另一种生活环境就真的能够实现目的,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吗?不会的,只要我们的心不满足,就会不断受到外界的名利物欲所引诱,永不停歇地追逐各种各样的所谓新的目标,所谓更好的生活等等。这就叫做欲壑难填。而建立在商业上的现代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刺激消费者追逐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的过程。于是你刚买下一个产品,后面还有新的、更新的等着你。
可以说,当代社会就是一个鼓励人们疯狂追逐物质欲望的社会。想逃离这样的生活吗?谈何容易,中国的“城里人”还能“移民”到大理这样的边城去过一种宁静的生活,但是没有“城外”的新加坡人呢?即便我们自己愿意安贫乐道,但是面对高涨的生活费,下一代的教育费等等,都无法让我们选择“安贫”呀!另外,我们的很多小孩,跟上文提到的刘晓的境况也差不多。虽然父母都在身边,但是双薪爸妈一样忙于工作,而且负责照顾孩子的也不全是爷爷奶奶,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更为陌生的女佣!
实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真的就是幸福了吗?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答案只能由大家去思考,由大家自己去得出了。
(作者是本报评论员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