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选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作者/唐山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
于铁强 左玉明 王月光 易凡 王国强
网球腿是1883年由Powell首先提出,主要致伤原因为主动伸膝或收缩小腿三头肌时造成小腿后侧跖肌、腓肠肌或比目鱼肌撕裂,其中以腓肠肌撕裂最常见。该病多发生于运动量大但身体状态差的中年人群,儿童罕见。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5例网球腿患儿,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获较好疗效。现总结5例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儿童网球腿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9岁8个月~11岁1个月,平均10岁3个月。均为交通事故起损伤。左侧3例,右侧2例。1例伤后因外院漏诊发生马蹄足畸形,伤后至本次入院时间8 个月;检查示小腿后内侧触及紧张、质硬条索,延伸至跟腱,无肿胀、压痛,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跖屈45°位畸形,屈膝90°状态下踝关节背伸5°、跖屈4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腓肠肌内侧头回声紊乱,MRI示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显示腓肠肌内侧头低信号影。其余4例均为急诊入院,伤后至入院时间分别为3、3、5、7h;检查示小腿明显肿胀,后侧压痛,膝关节及踝关节活动受限甚至拒绝活动;X线片检查未见骨质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肌间积液、肌肉不连续,MRI检查示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像均为高信号影。
1.2 治疗方法
1例马蹄足畸形患儿行跟腱延长术。患儿于蛛网膜下腔组织麻醉下,作踝关节后内侧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锐性切开跟腱腱鞘,切断跖肌腱。跟腱中央纵形劈开,近端于外侧切断,远端于内侧切断,足背伸5°位缝合跟腱。术后石膏制动6周后,逐渐负重行走至伤前活动水平。其余4例入院后给予休息、冷敷、抬高患肢、石膏制动足背伸0°位;4周后去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并在无疼痛状态下逐渐负重行走至伤前活动水平。
2、结果
手术患儿切口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5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个月。患儿均于治疗后2个月恢复至伤前活动水平,步态正常,无跛行。踝关节活动正常,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跖屈达40°、背伸10°。随访期间均无复发。
图1患儿,男,9岁8个月,右侧网球腿漏诊导致马蹄足畸形,伤后8个月行跟腱延长术
a术前右踝关节背伸受限
b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肌肉回声紊乱、变薄(箭头)
c 术前MRI 示腓肠肌内侧头低信号影(箭头)
d术后6个月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正常
3、讨论
3.1 临床特点
与成人网球腿多见于运动性损伤不同,儿童网球腿多因交通事故伤引起,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时易漏诊。本组1例马蹄足畸形患儿漏诊为同时合并颅颌面外伤,且小腿X线片检查未见骨折而未重视导致。
网球腿主要表现为小腿后侧压痛,踝关节、膝关节活动受限,应注意与骨筋膜室综合征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或疼痛进行性加重,可伴感觉障碍及末梢缩短障碍,足趾被动牵拉痛阳性。同时注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鉴别,特别是网球腿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儿童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罕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肌间积液或肌肉不连续,X线片无骨折表现,MRI示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像均为高信号影。所以对于交通事故伤患儿,如存在小腿疼痛、踝关节与膝关节活动受限,检查发现小腿压痛、肿胀,且X 线片无骨折表现时,应警惕网球腿,需联合B超或MRI检查明确诊断。网球腿如未获及时治疗,后期表现为马蹄足畸形。本组1例伤后8个月患儿入院检查小腿后内侧可触及条索状物,伸膝状态下踝关节不能背伸而屈膝可以背伸,表明为腓肠肌挛缩引起。彩色多谱勒超声示肌肉回声紊乱、变薄,MRI示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显示腓肠肌内侧头低信号影。
3.2 治疗
对于网球腿急性期患儿采用保守治疗可获较好疗效,包括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伸膝状态下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2周;然后进行2~4周被动伸膝和背屈踝关节功能锻炼,在疼痛可以耐受情况下逐渐负重,或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示肌肉Ⅰ期愈合(约4周)后即可负重行走。本组4例急诊入院患儿小腿肿胀明显、疼痛,加压包扎不能耐受,均给予石膏固定足背伸0°位2周,伸膝位被动踝关节背伸锻炼,4周后去除石膏逐渐负重行走,伤后2个月左右恢复至伤前活动水平。对形成马蹄足畸形患儿,早期仍以功能锻炼为主,对于马蹄足无改善、超过6~12个月患儿可行跟腱延长术,本组1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但儿童瘢痕生长较正常肌肉慢,存在复发可能。且本组仅1例晚期患儿,有关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综上述,网球腿作为儿童的一种罕见损伤,主要见于交通事故伤,应避免漏诊。早期保守治疗效果良好,如发生马蹄足畸形可行跟腱延长术治疗。
参考文献(略)
回复学术查看更多学术文章!
骨科在线有奖征文开始啦!
详情请戳下面链接
http://d.eqxiu.com/s/2ECPBTL0
来源/选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作者/唐山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
于铁强 左玉明 王月光 易凡 王国强
网球腿是1883年由Powell首先提出,主要致伤原因为主动伸膝或收缩小腿三头肌时造成小腿后侧跖肌、腓肠肌或比目鱼肌撕裂,其中以腓肠肌撕裂最常见。该病多发生于运动量大但身体状态差的中年人群,儿童罕见。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5例网球腿患儿,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获较好疗效。现总结5例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儿童网球腿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9岁8个月~11岁1个月,平均10岁3个月。均为交通事故起损伤。左侧3例,右侧2例。1例伤后因外院漏诊发生马蹄足畸形,伤后至本次入院时间8 个月;检查示小腿后内侧触及紧张、质硬条索,延伸至跟腱,无肿胀、压痛,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跖屈45°位畸形,屈膝90°状态下踝关节背伸5°、跖屈4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腓肠肌内侧头回声紊乱,MRI示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显示腓肠肌内侧头低信号影。其余4例均为急诊入院,伤后至入院时间分别为3、3、5、7h;检查示小腿明显肿胀,后侧压痛,膝关节及踝关节活动受限甚至拒绝活动;X线片检查未见骨质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肌间积液、肌肉不连续,MRI检查示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像均为高信号影。
1.2 治疗方法
1例马蹄足畸形患儿行跟腱延长术。患儿于蛛网膜下腔组织麻醉下,作踝关节后内侧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锐性切开跟腱腱鞘,切断跖肌腱。跟腱中央纵形劈开,近端于外侧切断,远端于内侧切断,足背伸5°位缝合跟腱。术后石膏制动6周后,逐渐负重行走至伤前活动水平。其余4例入院后给予休息、冷敷、抬高患肢、石膏制动足背伸0°位;4周后去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并在无疼痛状态下逐渐负重行走至伤前活动水平。
2、结果
手术患儿切口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5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个月。患儿均于治疗后2个月恢复至伤前活动水平,步态正常,无跛行。踝关节活动正常,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跖屈达40°、背伸10°。随访期间均无复发。
图1患儿,男,9岁8个月,右侧网球腿漏诊导致马蹄足畸形,伤后8个月行跟腱延长术
a术前右踝关节背伸受限
b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肌肉回声紊乱、变薄(箭头)
c 术前MRI 示腓肠肌内侧头低信号影(箭头)
d术后6个月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正常
3、讨论
3.1 临床特点
与成人网球腿多见于运动性损伤不同,儿童网球腿多因交通事故伤引起,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时易漏诊。本组1例马蹄足畸形患儿漏诊为同时合并颅颌面外伤,且小腿X线片检查未见骨折而未重视导致。
网球腿主要表现为小腿后侧压痛,踝关节、膝关节活动受限,应注意与骨筋膜室综合征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或疼痛进行性加重,可伴感觉障碍及末梢缩短障碍,足趾被动牵拉痛阳性。同时注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鉴别,特别是网球腿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儿童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罕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肌间积液或肌肉不连续,X线片无骨折表现,MRI示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像均为高信号影。所以对于交通事故伤患儿,如存在小腿疼痛、踝关节与膝关节活动受限,检查发现小腿压痛、肿胀,且X 线片无骨折表现时,应警惕网球腿,需联合B超或MRI检查明确诊断。网球腿如未获及时治疗,后期表现为马蹄足畸形。本组1例伤后8个月患儿入院检查小腿后内侧可触及条索状物,伸膝状态下踝关节不能背伸而屈膝可以背伸,表明为腓肠肌挛缩引起。彩色多谱勒超声示肌肉回声紊乱、变薄,MRI示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显示腓肠肌内侧头低信号影。
3.2 治疗
对于网球腿急性期患儿采用保守治疗可获较好疗效,包括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伸膝状态下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2周;然后进行2~4周被动伸膝和背屈踝关节功能锻炼,在疼痛可以耐受情况下逐渐负重,或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示肌肉Ⅰ期愈合(约4周)后即可负重行走。本组4例急诊入院患儿小腿肿胀明显、疼痛,加压包扎不能耐受,均给予石膏固定足背伸0°位2周,伸膝位被动踝关节背伸锻炼,4周后去除石膏逐渐负重行走,伤后2个月左右恢复至伤前活动水平。对形成马蹄足畸形患儿,早期仍以功能锻炼为主,对于马蹄足无改善、超过6~12个月患儿可行跟腱延长术,本组1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但儿童瘢痕生长较正常肌肉慢,存在复发可能。且本组仅1例晚期患儿,有关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综上述,网球腿作为儿童的一种罕见损伤,主要见于交通事故伤,应避免漏诊。早期保守治疗效果良好,如发生马蹄足畸形可行跟腱延长术治疗。
参考文献(略)
回复学术查看更多学术文章!
骨科在线有奖征文开始啦!
详情请戳下面链接
http://d.eqxiu.com/s/2ECPBT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