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长”的过程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段瑞香
第一次翻开《爱如茉莉》,深情朗读这篇课文时,泪水模糊我的双眼。感动于妈妈生病时那一声虚弱的叮嘱;感动于爸爸出差归来时直奔医院的身影;感动于那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依相偎的幸福画面„„这样令人动容的细节星星点点散落在文章的每一个角落!鉴于此,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学生独立地个性化阅读应该作为我的主要教学策略。
同时,文本所表现的、自始至终被感动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默默地、无声地、自然地流露。这就是本文的文眼:爱如茉莉。怎样让“爱”和“茉莉”连接起来,这也是我始终在努力思考的地方。于是,我在揭示课题时,播放《好一朵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听茉莉,谈茉莉,看茉莉。在读通课文时,我又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描写茉莉的句子,体会“平淡无奇”的茉莉。茉莉贯穿于这篇文章的始末,成为文章的一支文脉。因为茉莉花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意象,花的美好与情感的美好是一致的。最打动人心的是这个句子,“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心中。”茉莉之所以更加洁白纯净,那自然是作者情之所至的创造。再看“钻”的妙处,缕缕幽香应当钻进鼻孔才对,怎地钻入心里?这就是字典意义与文本意义的错位,其实“钻进我们的心里”的是茉莉般的爱啊!所以我在第四个环节“精读细节品味爱”的最后,对这句话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
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简单,平凡,却饱含深情,就像茉莉一样,虽“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这样,孩子们在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间那份简简单单,真切感人,而又博大无私的爱。从而感悟到生活中,这样简单、平凡的一言一行都是爱。
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应该强调对文本的基本解读。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在自主感悟之初,我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从一词一句来品味细节,体会感情。
在感悟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一种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我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你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统领全文的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己去找细节,写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找句子的内涵,我让学生带着感悟读句子,让学生在自学阶段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出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追求着创新的价值,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走向创新的人生。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
但是这节课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细节3的学习,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在读的环节上,没有很充分地展开,没有让学生通过读来更好的理解教材感悟语言,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将这动人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在“总结全文回味爱”这一环节,本应让学生在回味全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省略号的内容,谈出自己对爱的体会。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竟然将这个环节自行省略了,我感到非常后悔,
每一堂课的学习是孩子一次成长的过程,每一堂课的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一次成长的过程。我如孩子们一样经历了一次爱的洗礼,更从一堂课中看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一次“成长”的过程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段瑞香
第一次翻开《爱如茉莉》,深情朗读这篇课文时,泪水模糊我的双眼。感动于妈妈生病时那一声虚弱的叮嘱;感动于爸爸出差归来时直奔医院的身影;感动于那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依相偎的幸福画面„„这样令人动容的细节星星点点散落在文章的每一个角落!鉴于此,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学生独立地个性化阅读应该作为我的主要教学策略。
同时,文本所表现的、自始至终被感动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默默地、无声地、自然地流露。这就是本文的文眼:爱如茉莉。怎样让“爱”和“茉莉”连接起来,这也是我始终在努力思考的地方。于是,我在揭示课题时,播放《好一朵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听茉莉,谈茉莉,看茉莉。在读通课文时,我又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描写茉莉的句子,体会“平淡无奇”的茉莉。茉莉贯穿于这篇文章的始末,成为文章的一支文脉。因为茉莉花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意象,花的美好与情感的美好是一致的。最打动人心的是这个句子,“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心中。”茉莉之所以更加洁白纯净,那自然是作者情之所至的创造。再看“钻”的妙处,缕缕幽香应当钻进鼻孔才对,怎地钻入心里?这就是字典意义与文本意义的错位,其实“钻进我们的心里”的是茉莉般的爱啊!所以我在第四个环节“精读细节品味爱”的最后,对这句话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
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简单,平凡,却饱含深情,就像茉莉一样,虽“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这样,孩子们在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间那份简简单单,真切感人,而又博大无私的爱。从而感悟到生活中,这样简单、平凡的一言一行都是爱。
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应该强调对文本的基本解读。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在自主感悟之初,我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从一词一句来品味细节,体会感情。
在感悟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一种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我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你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统领全文的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己去找细节,写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找句子的内涵,我让学生带着感悟读句子,让学生在自学阶段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出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追求着创新的价值,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走向创新的人生。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
但是这节课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细节3的学习,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在读的环节上,没有很充分地展开,没有让学生通过读来更好的理解教材感悟语言,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将这动人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在“总结全文回味爱”这一环节,本应让学生在回味全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省略号的内容,谈出自己对爱的体会。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竟然将这个环节自行省略了,我感到非常后悔,
每一堂课的学习是孩子一次成长的过程,每一堂课的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一次成长的过程。我如孩子们一样经历了一次爱的洗礼,更从一堂课中看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这就是教学相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