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大潮流,也是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兴起,使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仅传统经济活动走向全球化,而且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也明显的全球化。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也已跨出原来的地域界限,呈全球化特征。与此同时,中国在新亚洲以至全球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要同世界知名企业互相合作、同台竞技,不仅要在企业生产硬件上升级,更重要的是提炼和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世界知名企业的有益范例,从而建设带有本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也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到今天,有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但是同时有些企业却专注于形式上的模仿,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处在表层阶段,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基础。

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着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

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综观我国许多企业的文化,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

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立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一)坚持民族性原则,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引进的关系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众多优秀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的作用。儒家对“人”的强调,对“礼”的推崇,对“利”的贬斥以及“和为贵”、“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还非常重视对人的全面教育和启发引导,强调用“德”的力量来对人的行为起感化作用。这些都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内容有共通之处,都为我们提炼、概括现代企业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国际竟争力。不同的民族由于发展的道路、经历以及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精神气质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坚持民族性这条原则,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引进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反对盲目引进,照抄照搬,使中西文化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的国外企业,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宝洁公司、麦当劳、日本的松下公司、丰田公司等等,他们想要获得成功不能不考虑其产品是否符合中国的文化、国情。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早已深人中国的千家万户,它在中国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其产品名称与内涵的全面本土化,迎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

同样,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文化理念上彰显中西文化的精华。海尔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制造和销售产品的公司,它成功地在美国建立设计中心、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其人力资源管理完全实施了本土化战略,实现了真正的本土化海尔,让美国人深切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尔文化。因此,当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既要坚持优秀的

传统民族文化和党的思想指导原则,又要正确分析企业面临的国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二)拥有创新理念,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和国内其他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培育和创造比竞争对手强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进行跟踪考察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世界500强胜出其它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企业文化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

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技术、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员工内在地追求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很难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第一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伦理、企业信用、企业商誉是企业理念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管理理论,它适用于各种组织,并且是国际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因此,许多管理学者把“学习型组织”看作未来成功的组织模式。学习,将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改善组织的资源配置方式,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绩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在于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这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

(三)要着眼于企业、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着眼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并协调企业本身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企业成员个体作用力的方向导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这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明白,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全体员工联合的群体动力,必须树立集体观念,把个人的力量融汇于集体力量之中,使集体产生整体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只有这样,个人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发挥,个人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要协调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与集体在利益上既有相矛盾的一面,也有相统一的一面,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个人与集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企业发展了,蛋糕做大了,集体财富增加了,个人利益也就能得到充分实现。

在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过程中,要兼顾并协调好这二者的关系,使全体员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在协调个人与企业关系时,还必须看到,企业中部分人由于在某些利益、观点、爱好上一致,或者有类似的经历和背景,有可能形成一种称之为非正式群体的无形组织。非正式群体所产生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要注意协调和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的一面,削弱和消除其消极的一面,使之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发展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所获利益的大小。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不仅包含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且还包含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收益的内容。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企业又是社会主义整体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经济单位。社会主义整体经济中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企业,这也就同样存在着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所以,处理好社会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整体经济之间的这种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利益应让位于整体利益。

建设企业文化应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企业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方面的关系,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有些还相当复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时进行有效地协调。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

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企业长期进行文化建设的结果。企业文化既是微观的生产单位的文化现象,又是宏观的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缩影。

因此,企业文化是社会文明大系统与企业精神文明小系统的衔接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自身进步发展的客观趋势的要求,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目标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积极地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大潮流,也是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兴起,使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仅传统经济活动走向全球化,而且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也明显的全球化。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也已跨出原来的地域界限,呈全球化特征。与此同时,中国在新亚洲以至全球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要同世界知名企业互相合作、同台竞技,不仅要在企业生产硬件上升级,更重要的是提炼和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世界知名企业的有益范例,从而建设带有本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也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到今天,有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但是同时有些企业却专注于形式上的模仿,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处在表层阶段,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基础。

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着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

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综观我国许多企业的文化,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

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立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一)坚持民族性原则,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引进的关系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众多优秀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的作用。儒家对“人”的强调,对“礼”的推崇,对“利”的贬斥以及“和为贵”、“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还非常重视对人的全面教育和启发引导,强调用“德”的力量来对人的行为起感化作用。这些都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内容有共通之处,都为我们提炼、概括现代企业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国际竟争力。不同的民族由于发展的道路、经历以及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精神气质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坚持民族性这条原则,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引进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反对盲目引进,照抄照搬,使中西文化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的国外企业,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宝洁公司、麦当劳、日本的松下公司、丰田公司等等,他们想要获得成功不能不考虑其产品是否符合中国的文化、国情。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早已深人中国的千家万户,它在中国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其产品名称与内涵的全面本土化,迎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

同样,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文化理念上彰显中西文化的精华。海尔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制造和销售产品的公司,它成功地在美国建立设计中心、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其人力资源管理完全实施了本土化战略,实现了真正的本土化海尔,让美国人深切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尔文化。因此,当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既要坚持优秀的

传统民族文化和党的思想指导原则,又要正确分析企业面临的国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二)拥有创新理念,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和国内其他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培育和创造比竞争对手强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进行跟踪考察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世界500强胜出其它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企业文化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

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技术、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员工内在地追求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很难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第一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伦理、企业信用、企业商誉是企业理念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管理理论,它适用于各种组织,并且是国际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因此,许多管理学者把“学习型组织”看作未来成功的组织模式。学习,将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改善组织的资源配置方式,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绩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在于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这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

(三)要着眼于企业、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着眼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并协调企业本身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企业成员个体作用力的方向导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这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明白,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全体员工联合的群体动力,必须树立集体观念,把个人的力量融汇于集体力量之中,使集体产生整体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只有这样,个人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发挥,个人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要协调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与集体在利益上既有相矛盾的一面,也有相统一的一面,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个人与集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企业发展了,蛋糕做大了,集体财富增加了,个人利益也就能得到充分实现。

在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过程中,要兼顾并协调好这二者的关系,使全体员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在协调个人与企业关系时,还必须看到,企业中部分人由于在某些利益、观点、爱好上一致,或者有类似的经历和背景,有可能形成一种称之为非正式群体的无形组织。非正式群体所产生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要注意协调和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的一面,削弱和消除其消极的一面,使之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发展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所获利益的大小。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不仅包含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且还包含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收益的内容。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企业又是社会主义整体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经济单位。社会主义整体经济中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企业,这也就同样存在着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所以,处理好社会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整体经济之间的这种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利益应让位于整体利益。

建设企业文化应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企业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方面的关系,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有些还相当复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时进行有效地协调。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

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企业长期进行文化建设的结果。企业文化既是微观的生产单位的文化现象,又是宏观的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缩影。

因此,企业文化是社会文明大系统与企业精神文明小系统的衔接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自身进步发展的客观趋势的要求,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目标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积极地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关内容

  •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
  •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 摘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从历史发展外在空间的特定视角表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和趋势,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用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 ...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 摘要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全球化"这个概念,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没有全球化思想.事实上,马克思总是能够从全球的视野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马克思以宽广的眼界,放眼全球,从对各民族经济交往扩大所形成的世界体系的分析中,考察和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的论述 ...

  • 论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011年5月第3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May,2011 No.3 论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张晓忠 摘要:全球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年来面对全球 ...

  •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
  • 摘 要: 共产主义作为迄今最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是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毕生追求.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抗衡与争斗中并不占优势,想要取而代之也绝非易事.因此很多人便对共产主义最终能否实现心存疑虑,甚至怀疑共产主义仅仅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妙幻想.针对这种消极观念,本文拟从共产主义的 ...

  • 思修论文析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 试析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种情势下,如何看待爱国主义,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经济的全球化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或者说,是当今全球社会现代化过程 ...

  • 浅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摘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首次科学的解释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正确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民族间的交往得以发展,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国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

  • 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 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种情势下,如何看待爱国主义,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应该看到,经济的全球化不过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或者说,是当今全球社会现代化过 ...

  •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发展的思考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客观趋势,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利用好全球化发展这个历史机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 ...

  • 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本质分析
  • 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分析 --基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视域 董璇, 女,重庆市巫山县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04100 摘要:马克思探索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入手,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为起点,用超地域和超民族性的全球视角,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发展过程和最终指向,对尚处于全球化初 ...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大括号)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 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