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 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 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 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一、默写这首诗。
二、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三、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四、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奢靡/望风披靡 衡量/量体裁衣 晕车/晕头转向 蹊跷/独辟蹊径 ........
B.哄抢/一哄而散 剥削/生吞活剥 泄露/公开露面 离间/间不容发 ........
C.委婉/虚与委蛇 绿茵/绿林好汉 解脱/解甲归田 落枕/丢三落四 ........
D.包扎/安营扎寨 菲薄/日薄西山 模样/模棱两可 挨打/挨门挨户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
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县委书记仲连元一双铁腕,雷厉风行,大力精兵减政,淘汰冗员,收效显著。
C.陈寅恪、梁漱溟这些学术泰斗蛰居书斋,献身学术,成就斐然,被广大学子视为学术偶像。
D.斯巴达人以要言不繁见称。公元前四世纪,称霸希腊的马其顿国王致函斯巴达人:“贵邦宜及早来附。设若朕挥军入境,将掠汝农田,戮汝丁壮,毁汝城池也。”斯巴达人的回信只有两个字:“设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来,吉林省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B.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作品数量众多,但由于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难免泥沙俱下。
C.5.7级地震给江西瑞昌、九江带来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惊叫声、呼救声,房塌楼倒的轰鸣声,声声振聋发聩。
D.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通货膨胀,低效率的资金运转、屡见报端的贪腐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资金不足,使地方政府越来越无力支付庞大的养老金。
B.张朋希望通过世界文明公开课培养孩子们对这些人类记忆的尊崇感,使他们形成保护文物、尊重异国文化的意识增强。
C.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报道再次吸引中国人对“洋垃圾”问题的关注,据悉,英国每年上千万吨垃圾运往亚洲填埋,其中至少200万吨进入中国。
D.如果想了解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感受并发现语言的差异。
5.给下面填入横线处的一组句子排序,使之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我总感到滑稽。 借助交际术、成功术,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这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我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我身旁,我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更觉无聊的。
①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 ②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 ③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
④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
⑤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
6. “忽悠”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请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1)这风可真大呀,你看那旗杆,让风吹得直忽悠。
可置换为:
(2)一些减肥药、减肥茶不仅不能保证质量,还以保健品的名义来忽悠消费者,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可置换为:
(3)一直想凑热闹写一些关于环保的话题,但始终没有动手,今天来这里忽悠几句。 可置换为:
送魏万之京
1.A(A.mí/mǐ liáng/liàng yùn/yūn qī/ xī,B.hōng/hîng bō lîu jiàn/ jiān C.wěi/wēi lǜ/lù jiě lào/ là,D. zā/zhā bï mú/mï ái/āi)
2.C(A.销蚀,B.精兵简政,D.要言不烦)
3.B(A.纵横捭阖:原指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主张、策略和方法。后用以形容政治上、外交上进行分化或联合的各种手段。也形容文章、言论放肆,雄辩无忌或形容人举止潇洒。B.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混杂在一起。C.振聋发聩:比喻用言论文章唤起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D.吉光片羽:吉光:比喻残存的艺术珍品和古代文物。)
4.D(A.成分残缺,删去“由于”。 B.句式杂糅,删去“形成”或“增强”。C.搭配不当,“吸引”改为“引起”。)
5.③⑤④②①
6.(1)晃动 (2)欺骗 (3)闲聊
与诸子登岘山
1. (3分)A(B.“鸡呀、鸭呀、牛呀、羊呀”中间这三个顿号改成逗号; C.“老师教导我们说:”冒号改为逗号; D.《生日快乐》。)
2.(3分)C(A.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B. 成分残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前缺少必要主语“报告”;D. 递进关系倒置,“不仅”和“还”及相关内容位置调换一下。)
3.(3分)参考答案:经济富裕(物质) 社会公平(公正) 良好心态(精神)(3分)
4. D(A.pì xuē/xuâ hânɡ fàn/ɡuī B.jìnɡ sù quān/juàn dànɡ/chēnɡ
C.kuài/huì kù/kuà qiǎnɡ zhá D. mái/mãi huán/yuán mú/mï tînɡ/dînɡ)
5. B(一挥而就:笔一挥就完成,形容文思敏捷或笔法娴熟;一蹴而就:踏一步就能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认同;不以为意:不在意,不当回事。人所不齿:人们不作同类看待,表示鄙视;人所不耻:人们不以之为耻)
课外阅读
赵孟頫,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读到赵孟頫那一句“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
赵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赵孟頫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赵孟頫五岁开始习书学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赋闲家中。
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頫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但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失大节”,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此时的赵孟頫犹如站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頫“被荐应诏”。他抱着“在山为远志”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
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赵孟頫终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吴兴。
隐居乡野四年,赵孟頫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修养陡然增高。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
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自己“误落尘网中”的羞愧和自责吗?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頫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
假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1310年,57岁的赵孟頫再次奉旨进京。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用汉文化的“博雅渊深”来藻饰元朝的“太平之美”。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頫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摆弄的“花瓶”,不禁悲从中来。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1319年赵孟頫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夫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这让赵孟頫身心俱疲,万念俱灰。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 1322年,69岁的赵孟頫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
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的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送魏万之京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 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 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 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一、默写这首诗。
二、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三、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四、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奢靡/望风披靡 衡量/量体裁衣 晕车/晕头转向 蹊跷/独辟蹊径 ........
B.哄抢/一哄而散 剥削/生吞活剥 泄露/公开露面 离间/间不容发 ........
C.委婉/虚与委蛇 绿茵/绿林好汉 解脱/解甲归田 落枕/丢三落四 ........
D.包扎/安营扎寨 菲薄/日薄西山 模样/模棱两可 挨打/挨门挨户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
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县委书记仲连元一双铁腕,雷厉风行,大力精兵减政,淘汰冗员,收效显著。
C.陈寅恪、梁漱溟这些学术泰斗蛰居书斋,献身学术,成就斐然,被广大学子视为学术偶像。
D.斯巴达人以要言不繁见称。公元前四世纪,称霸希腊的马其顿国王致函斯巴达人:“贵邦宜及早来附。设若朕挥军入境,将掠汝农田,戮汝丁壮,毁汝城池也。”斯巴达人的回信只有两个字:“设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来,吉林省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B.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作品数量众多,但由于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难免泥沙俱下。
C.5.7级地震给江西瑞昌、九江带来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惊叫声、呼救声,房塌楼倒的轰鸣声,声声振聋发聩。
D.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通货膨胀,低效率的资金运转、屡见报端的贪腐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资金不足,使地方政府越来越无力支付庞大的养老金。
B.张朋希望通过世界文明公开课培养孩子们对这些人类记忆的尊崇感,使他们形成保护文物、尊重异国文化的意识增强。
C.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报道再次吸引中国人对“洋垃圾”问题的关注,据悉,英国每年上千万吨垃圾运往亚洲填埋,其中至少200万吨进入中国。
D.如果想了解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感受并发现语言的差异。
5.给下面填入横线处的一组句子排序,使之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我总感到滑稽。 借助交际术、成功术,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这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我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我身旁,我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更觉无聊的。
①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 ②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 ③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
④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
⑤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
6. “忽悠”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请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1)这风可真大呀,你看那旗杆,让风吹得直忽悠。
可置换为:
(2)一些减肥药、减肥茶不仅不能保证质量,还以保健品的名义来忽悠消费者,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可置换为:
(3)一直想凑热闹写一些关于环保的话题,但始终没有动手,今天来这里忽悠几句。 可置换为:
送魏万之京
1.A(A.mí/mǐ liáng/liàng yùn/yūn qī/ xī,B.hōng/hîng bō lîu jiàn/ jiān C.wěi/wēi lǜ/lù jiě lào/ là,D. zā/zhā bï mú/mï ái/āi)
2.C(A.销蚀,B.精兵简政,D.要言不烦)
3.B(A.纵横捭阖:原指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主张、策略和方法。后用以形容政治上、外交上进行分化或联合的各种手段。也形容文章、言论放肆,雄辩无忌或形容人举止潇洒。B.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混杂在一起。C.振聋发聩:比喻用言论文章唤起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D.吉光片羽:吉光:比喻残存的艺术珍品和古代文物。)
4.D(A.成分残缺,删去“由于”。 B.句式杂糅,删去“形成”或“增强”。C.搭配不当,“吸引”改为“引起”。)
5.③⑤④②①
6.(1)晃动 (2)欺骗 (3)闲聊
与诸子登岘山
1. (3分)A(B.“鸡呀、鸭呀、牛呀、羊呀”中间这三个顿号改成逗号; C.“老师教导我们说:”冒号改为逗号; D.《生日快乐》。)
2.(3分)C(A.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B. 成分残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前缺少必要主语“报告”;D. 递进关系倒置,“不仅”和“还”及相关内容位置调换一下。)
3.(3分)参考答案:经济富裕(物质) 社会公平(公正) 良好心态(精神)(3分)
4. D(A.pì xuē/xuâ hânɡ fàn/ɡuī B.jìnɡ sù quān/juàn dànɡ/chēnɡ
C.kuài/huì kù/kuà qiǎnɡ zhá D. mái/mãi huán/yuán mú/mï tînɡ/dînɡ)
5. B(一挥而就:笔一挥就完成,形容文思敏捷或笔法娴熟;一蹴而就:踏一步就能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认同;不以为意:不在意,不当回事。人所不齿:人们不作同类看待,表示鄙视;人所不耻:人们不以之为耻)
课外阅读
赵孟頫,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读到赵孟頫那一句“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
赵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赵孟頫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赵孟頫五岁开始习书学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赋闲家中。
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頫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但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失大节”,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此时的赵孟頫犹如站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頫“被荐应诏”。他抱着“在山为远志”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
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赵孟頫终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吴兴。
隐居乡野四年,赵孟頫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修养陡然增高。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
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自己“误落尘网中”的羞愧和自责吗?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頫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
假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1310年,57岁的赵孟頫再次奉旨进京。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用汉文化的“博雅渊深”来藻饰元朝的“太平之美”。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頫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摆弄的“花瓶”,不禁悲从中来。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1319年赵孟頫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夫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这让赵孟頫身心俱疲,万念俱灰。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 1322年,69岁的赵孟頫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
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的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