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认识

略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认识

摘要:诗歌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文章拟从教学的角度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期望广大同仁指教、切磋、交流,也期望会给我们的诗歌教学一些启迪。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38-01

1.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2.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

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3.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4.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

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5.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

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工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略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认识

摘要:诗歌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文章拟从教学的角度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期望广大同仁指教、切磋、交流,也期望会给我们的诗歌教学一些启迪。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38-01

1.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2.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

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3.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4.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

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5.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

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工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研究
  •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研究 刘宇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 一.从教学层面看选修课的基本定位 1. 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现实意义 开设选修课,既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有个性有差异的发展,也是在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适应新世纪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开设选修 ...

  •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2
  •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 ...

  • 初中语文新课程定稿
  • 搭建桥梁,沟通你我 浅谈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学习语文产生了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 ...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性质 理念 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 ...

  • 教师认定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 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 , 模块 <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 ...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 ...

  •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毛泽东同志用古曲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书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对统 ...

  • 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互动,是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