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京市人口数据

南京市2011年度人口发展报告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1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快推进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人口指标顺利完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总体趋于协调。

一、2011年全市人口发展的概况

1、主要人口发展指标顺利完成,人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等人口主要发展指标达到省要求。人口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活环境等生活质量

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流入人口数量回升迅速。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36.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69‰,机

械增长率 ‰,全市常住人口约为810.91万人,比2010年增长1.3%,其中人口总量前四位的区县为江宁、六合、浦口和鼓楼,依次为127.12万、98.33万、76.67万和76.62万。常住人口规模最少的是秦淮与建邺,依次为36.63万和38.97万,实现了年度规划人口总量控制目标(见图一)。2011年度我市流入人口为181.6万人,创造了自2005年以来流入人口规模的最高纪录,与2010年相比,流入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0.34%(见图二),其中江南八区流入人口共计115.60万人,占全部流入人口的63.66%。在各区县中,流入人口前四位的是江宁、栖霞、浦口和雨花台区,依次为33.16万人、26.75万人、18.63万人和17.38万人(见图三)。流入人口处于末位的是高淳与溧水,仅为1.4万人和3.89万人。境外人口达 人,(主要来源于哪些国家,列举人口占前几位的国家)。流入人口中务工人口比重、服务人口比重和借读培训人口比重依次为53.7%、11.965和 9.27%,三者合计占流入人口的75%,流入人口性别比为156,暂住一年以上人口比重超过4成,省内流入人口比重接近4成。

图一 2011年度全市各区县常住人口规模

图二 2005——2011年全市流入人口规模变化

3、城市中心人口进一步集聚,城镇化率略有提高。截至2010年末,南京市人口密度达到1215.23人/平方公里,虽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却是杭州的2.3倍。其中,江南八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12%,聚集着439.39万人的常住人口,占南京常住人口比重约55%,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500人。郊县占全市的88%的面积,常住人口比重约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9.78人。(见图四) 从“六普”数据看,南京市鼓楼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10万人,不仅高于杭州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城区(人口密度达1.91万人/平方公里),甚至高于北京市包括新东城、新西城在内的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4万人/平方公里)。与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3631人/平方公里)相比,鼓楼区的人口密度虽低于虹口区(3.63万人/平方公里)、黄浦区(3.46万人/平方公里)、静安区(3.23万人/平方公里),仍高于卢湾区、长宁区等其他中心城区。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在市

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市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竞争力整体快速提升。2011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10.91万人,比2010年末的800.76万人,增加了10.15万人;全市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即城镇化率为79.73%,比2010年78.5%,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居职分离现象突出,人口集中居住在鼓楼、白下等几大片空间,而产业聚集在江宁、栖霞、浦口的开发区内,大规模人口在居住地与工作地的之间钟摆运动。

图四 2010年末各区县人口密度

4、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功能面临弱化。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24%升至9.20%,达73.61万人,列副省级城市第5位,老年人口抚养比位居第7。与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的深圳、厦门、广州等城市差距较大。(见图五)随着家庭小型化、离散化与空心化,我市家庭功能也面临着弱化,家庭人口规模由“五普”的2.92人/户降至2.77人/户,我市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5.45%降至9.51%,虽高于北京(8.60%)和上海(8.63%),但低于全国(16.6%),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的末位,同时少年儿童抚养比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4位。(见图六)

图五 “六普”全国副省级城市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抚养比

图六 “六普”全国副省级城市少年儿童比重

5、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小幅反弹。2011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8%。2011年户籍出生人口5.83万人,出生率 ‰,比2010年上升 个千分点。2011年度和2010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08.81和108.95,略高于国际公认的103—107的正常值。而2009年度为102.75。出

6、人口健康水平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全市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出生缺陷发生率 ‰,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1周岁(男性74.8岁,女性77.6岁),比上年略有提高。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卫生医疗机构2270个,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拥有病床3.5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73万人,注册护士2.1万人。

7、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流入人口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我市常住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2.35%升至26.11%,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位,虽低于北京(31.5%),却高于上海(21.9%)(见图七)。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五普”的20.14%升至20.82%,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与北京、上海差距很小。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末位,不到30%。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五普”的24.26%降至16.02%。全市全年入选“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计划”315人、“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48名,“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集聚目标”4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年,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此外,2011年末在全市登记的181.6万流入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部暂住人口的17.6%,约32万(见图八)。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到全部暂住人口的69.9%,仍有12.5%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流入我市,二者合计为149.6万,流入人口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图七 京沪与副省级城市“六普”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

图八 2011年全市流入人口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规模示意图

8、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同步发展,居民幸福感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6.85万人次。援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2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 %和17.8%。全年城镇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为1198.55万人次,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21.17万人,保险覆盖率达99.88%,老年农村居民养老补贴发放率达100%。全市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16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等各类优抚人员2.2万人。

二、2012年全市人口发展形势预测

1、常住人口增长趋缓,出生人口继续增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预计达 万人,增长率约为 %。预计2012年——2015年度南京市出生人口规模将达5.9万,6.2万、6.5万和

6.8万。

2、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低中龄老年人口增长较快。“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迎来老年人口高峰,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

加快。预计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会维持在10%以上,达到100万人左右。其中2012年我是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预计达 %,比2011年末提高 个百分点,老年人数预计达 万人,增长率为 %。低龄、中龄老年人口增长较快,增长率达 %。

3、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社会总抚养比继续上升。2012年,全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预计达 万人,相比2011年增加约 万人,增长率为 %。人口数量型红利逐渐缩减,社会总抚养比预计达 %,比20101年上升 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科学编制“两个规划”,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编制人口功能区和人口发展规划,促进我市人口分布与经济产业布局、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为“蒸小笼”式组团发展。通过控制核心区新建住宅、医疗、教育、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改变资源过度集中的局面,实现核心区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主城区人口比重基本稳定,新兴产业区人口比重适度增加。科学调控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创成率先大业营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

2、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综合调控流入人口规模。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由于对劳动密集型中低端制造业的依赖,使得经济增长对流入人口需求仍然旺盛,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流入人口将进一步增长。在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同时,更要注重吸引高素质人才。要组织实施并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合理控制中低文化素质流入人口规模,为高校毕业生在宁发展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

3、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一区两县”的城镇化进程。制定实施城市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一区两县”集聚,形成合理的人口梯度分布。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构建人口疏散区、人口限制区、人口稳定区、人口集聚区等四类人口发展功能区。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市场调节、政策推动、利益导向、产业布局、房地产建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多种杠杆有机结合的人口布局调整和优化机制,合理推进六合、溧水与高淳城镇化进程,通过发展要素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使人口分布与城市形态、功能相适应,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

4、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各类新兴产业园区在江宁、浦口、栖霞和雨花台等区快速发展,而全市人口仍集中在鼓楼、白下等几大片空间,造成了与早期英国等西方国家类似的人口大规模钟摆式运动,既不利于绿色南京建设,也加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给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带来影响。可以考虑在产业园区集中的区县建立一批人才基地,推进各类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人口钟摆式运动规模,提高城市生活效

率。

5、优化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主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和谐幸福是个体成功完成社会化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应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建立长效、动态、普惠的家庭发展能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社会保障及民生工作水平,推进家庭福利政策,不断强化家庭发展功能,促进和谐人口幸福家庭建设。-

南京市2011年度人口发展报告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1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快推进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人口指标顺利完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总体趋于协调。

一、2011年全市人口发展的概况

1、主要人口发展指标顺利完成,人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等人口主要发展指标达到省要求。人口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活环境等生活质量

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流入人口数量回升迅速。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36.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69‰,机

械增长率 ‰,全市常住人口约为810.91万人,比2010年增长1.3%,其中人口总量前四位的区县为江宁、六合、浦口和鼓楼,依次为127.12万、98.33万、76.67万和76.62万。常住人口规模最少的是秦淮与建邺,依次为36.63万和38.97万,实现了年度规划人口总量控制目标(见图一)。2011年度我市流入人口为181.6万人,创造了自2005年以来流入人口规模的最高纪录,与2010年相比,流入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0.34%(见图二),其中江南八区流入人口共计115.60万人,占全部流入人口的63.66%。在各区县中,流入人口前四位的是江宁、栖霞、浦口和雨花台区,依次为33.16万人、26.75万人、18.63万人和17.38万人(见图三)。流入人口处于末位的是高淳与溧水,仅为1.4万人和3.89万人。境外人口达 人,(主要来源于哪些国家,列举人口占前几位的国家)。流入人口中务工人口比重、服务人口比重和借读培训人口比重依次为53.7%、11.965和 9.27%,三者合计占流入人口的75%,流入人口性别比为156,暂住一年以上人口比重超过4成,省内流入人口比重接近4成。

图一 2011年度全市各区县常住人口规模

图二 2005——2011年全市流入人口规模变化

3、城市中心人口进一步集聚,城镇化率略有提高。截至2010年末,南京市人口密度达到1215.23人/平方公里,虽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却是杭州的2.3倍。其中,江南八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12%,聚集着439.39万人的常住人口,占南京常住人口比重约55%,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500人。郊县占全市的88%的面积,常住人口比重约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9.78人。(见图四) 从“六普”数据看,南京市鼓楼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10万人,不仅高于杭州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城区(人口密度达1.91万人/平方公里),甚至高于北京市包括新东城、新西城在内的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4万人/平方公里)。与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3631人/平方公里)相比,鼓楼区的人口密度虽低于虹口区(3.63万人/平方公里)、黄浦区(3.46万人/平方公里)、静安区(3.23万人/平方公里),仍高于卢湾区、长宁区等其他中心城区。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在市

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市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竞争力整体快速提升。2011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10.91万人,比2010年末的800.76万人,增加了10.15万人;全市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即城镇化率为79.73%,比2010年78.5%,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居职分离现象突出,人口集中居住在鼓楼、白下等几大片空间,而产业聚集在江宁、栖霞、浦口的开发区内,大规模人口在居住地与工作地的之间钟摆运动。

图四 2010年末各区县人口密度

4、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功能面临弱化。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24%升至9.20%,达73.61万人,列副省级城市第5位,老年人口抚养比位居第7。与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的深圳、厦门、广州等城市差距较大。(见图五)随着家庭小型化、离散化与空心化,我市家庭功能也面临着弱化,家庭人口规模由“五普”的2.92人/户降至2.77人/户,我市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5.45%降至9.51%,虽高于北京(8.60%)和上海(8.63%),但低于全国(16.6%),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的末位,同时少年儿童抚养比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4位。(见图六)

图五 “六普”全国副省级城市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抚养比

图六 “六普”全国副省级城市少年儿童比重

5、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小幅反弹。2011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8%。2011年户籍出生人口5.83万人,出生率 ‰,比2010年上升 个千分点。2011年度和2010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08.81和108.95,略高于国际公认的103—107的正常值。而2009年度为102.75。出

6、人口健康水平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全市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出生缺陷发生率 ‰,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1周岁(男性74.8岁,女性77.6岁),比上年略有提高。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卫生医疗机构2270个,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拥有病床3.5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73万人,注册护士2.1万人。

7、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流入人口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我市常住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2.35%升至26.11%,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位,虽低于北京(31.5%),却高于上海(21.9%)(见图七)。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五普”的20.14%升至20.82%,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与北京、上海差距很小。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末位,不到30%。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五普”的24.26%降至16.02%。全市全年入选“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计划”315人、“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48名,“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集聚目标”4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年,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此外,2011年末在全市登记的181.6万流入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部暂住人口的17.6%,约32万(见图八)。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到全部暂住人口的69.9%,仍有12.5%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流入我市,二者合计为149.6万,流入人口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图七 京沪与副省级城市“六普”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

图八 2011年全市流入人口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规模示意图

8、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同步发展,居民幸福感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6.85万人次。援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2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 %和17.8%。全年城镇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为1198.55万人次,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21.17万人,保险覆盖率达99.88%,老年农村居民养老补贴发放率达100%。全市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16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等各类优抚人员2.2万人。

二、2012年全市人口发展形势预测

1、常住人口增长趋缓,出生人口继续增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预计达 万人,增长率约为 %。预计2012年——2015年度南京市出生人口规模将达5.9万,6.2万、6.5万和

6.8万。

2、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低中龄老年人口增长较快。“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迎来老年人口高峰,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

加快。预计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会维持在10%以上,达到100万人左右。其中2012年我是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预计达 %,比2011年末提高 个百分点,老年人数预计达 万人,增长率为 %。低龄、中龄老年人口增长较快,增长率达 %。

3、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社会总抚养比继续上升。2012年,全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预计达 万人,相比2011年增加约 万人,增长率为 %。人口数量型红利逐渐缩减,社会总抚养比预计达 %,比20101年上升 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科学编制“两个规划”,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编制人口功能区和人口发展规划,促进我市人口分布与经济产业布局、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为“蒸小笼”式组团发展。通过控制核心区新建住宅、医疗、教育、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改变资源过度集中的局面,实现核心区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主城区人口比重基本稳定,新兴产业区人口比重适度增加。科学调控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创成率先大业营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

2、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综合调控流入人口规模。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由于对劳动密集型中低端制造业的依赖,使得经济增长对流入人口需求仍然旺盛,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流入人口将进一步增长。在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同时,更要注重吸引高素质人才。要组织实施并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合理控制中低文化素质流入人口规模,为高校毕业生在宁发展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

3、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一区两县”的城镇化进程。制定实施城市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一区两县”集聚,形成合理的人口梯度分布。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构建人口疏散区、人口限制区、人口稳定区、人口集聚区等四类人口发展功能区。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市场调节、政策推动、利益导向、产业布局、房地产建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多种杠杆有机结合的人口布局调整和优化机制,合理推进六合、溧水与高淳城镇化进程,通过发展要素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使人口分布与城市形态、功能相适应,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

4、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各类新兴产业园区在江宁、浦口、栖霞和雨花台等区快速发展,而全市人口仍集中在鼓楼、白下等几大片空间,造成了与早期英国等西方国家类似的人口大规模钟摆式运动,既不利于绿色南京建设,也加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给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带来影响。可以考虑在产业园区集中的区县建立一批人才基地,推进各类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人口钟摆式运动规模,提高城市生活效

率。

5、优化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主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和谐幸福是个体成功完成社会化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应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建立长效、动态、普惠的家庭发展能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社会保障及民生工作水平,推进家庭福利政策,不断强化家庭发展功能,促进和谐人口幸福家庭建设。-


相关内容

  • 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
  • 2011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2011年8月 主编单位: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参编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北京铁路局 北京京港地铁 ...

  • 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 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在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各区县老龄工作委员会的配合下,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完成<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经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审批同意,现向社会发布.本报告中的数据均截至2011年底 ...

  • 北京地下水位下降
  • 北京地下水超采15年地下水位下降近13米 4月23日,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市委书记郭金龙说,北京水安全问题的症结是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深层次原因是功能过度集聚.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担当精神,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 ...

  • 首都人口增长新特点新趋势
  • [摘要]总体而言,北京市人口还将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增长过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人口增长放缓应该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成为北京人口增长的常态.但另一方面,北京市人口的增长幅度在几个超大城市中依然是非常大的.因此,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是一种必然选择,绝对不能放松对人口的调控. [关键词] 北京 人口 增长 调 ...

  •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5-2020年中国城市公共汽车客运行业现 状调研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1160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 ...

  • [从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看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
  • 中国指数研究院 房地产市场与政策热点快评 2012年7月19日 从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看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 报告要点:  城镇住房存量低于预期,房地产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 城镇居民商品房居住率占比不大,自住性需求上升空间很大  全面征收房产税难抵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制度改革非一日之功 报告正文: ...

  • 新城人口牵引力影响因素
  • 公共管理学课程作业 探究城市新城承担功能对主城中等收入人口迁往新城意愿 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一.概念界定: 1.城市新城: 刘欣葵(2009)在研究中对新城给出这样的解释:新城是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将其定义为 ...

  • 北京旧城改造重物重人
  • 2011年5月26日,烟袋斜街街景. 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2011年3月24日,鲜鱼口修缮的仿古建筑.李强 摄 2009年12月1日,白塔寺周边胡同改造前.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05年8月10日,西四,西安大院,该区域有不少简易房.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2011年7月12日,五道营胡同,两位 ...

  •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 .13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杨 杰∗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北京)报告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国首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及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全市面积约为1.6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