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有感

哲学的慰藉 有感

一.

正义的审判一定不会缺席,只是会延迟开庭。在苏格拉底被害死之后,那3名雅典的公民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苏格拉底在描述中是一个有些爱质疑的人,他向所有人质疑,质疑的问题千奇百怪,无论被质疑者的表情。而这种质疑无疑是神经质的,或者说是没事找事。苏格拉底问出的问题常常使人难堪,而又富有哲理。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因为使得人们的难堪而导致他的死亡,而说到底,哲学不就是使人难堪的东西吗,从使人难堪中让人获得改进,然而,这脱俗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将所有的身外之物全部抛弃的脱俗。按照佛学的将法来说,就是禁欲。看穿钱财的本质,追求内心的幸福,然而这也并非是许多人所能看穿的,他们获得了金钱,却失去了灵魂。

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的吗?一种狂热之下的冷静能让我们清醒的反省自己,所谓的每日三思。所有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然,我们有追求自由,内心自由的权利,我们可能无法与权力抗争,但我们可以选择服从,然而服从一定是对的吗?

在苏格拉底死去的时候,他是为信仰而牺牲,正如之一些虔诚的宗教徒,为佛,神献身。

同样的,为苏格拉底的平反显示了这个社会的公平,正所谓,我可以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

二.缺少金钱的慰藉

事实上,金钱是一个颇为矛盾的物品,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又会给人带来痛苦。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认知,是更侧重物质满足或是精神满足。

事实上,我个人更倾向于精神满足,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实际上,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事实上,最终纵欲的人都大多没有好结果,对金钱或是其他一些欲望的要求是没有极限的,最终人将会被他们的贪欲所毁灭。上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而精神的慰藉是可以带来人的极大快乐的,而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东方更加保守,更加提倡禁欲,而西方则正好相反。但是,精神的满足是源源不断的,而物质的满足必将带来更大的不满足,为了满足这种更大的不满足,又去为了这种欲望而导致更大的欲望,这是并不可取的。不知生,何知死。而灵魂的超脱是不会有失落感的,精神的满足远好于物质的满足。

三.对受挫折的慰藉

事实上塞内嘉的方法并不是十分的让我赞同,实际上这跟等死没什么两样。当然他比等死要好一点,毕竟面对无法抗争的命运和未知的力量时,不妨选择服从。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心静如水,或是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也许就是一种所谓的顺从,正如茅草面对大风只是弯下腰顺从,而非不自量力的抗争,实际上,我们不能说那个好那个坏,事实上他们都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在里面。在风后,茅草又高高的树了起来,几乎没有损失。对于挫折,要以一种最坏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得到的结果一定比你心中的要好,对于无能为力,不可抗拒的事物,以一种顺从的方式去面对,便会受到更少的损失。这便是我对第三章的一点感想。

四.对缺陷的慰藉

缺陷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所谓人无完人.事实上,权贵也不一定就比那些村姑要活得幸福,而我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物体,有精神上的我,也有肉体上的我,失去了精神上的我,我便是那行尸走肉,而失去了肉体上的我,灵魂的却得以超脱,但精神却似乎没有了安心之所.缺陷是什么,缺陷就是不完美的地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他,那么我们便可以顺从它,包容他,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将什么事都放下也意味着放下所有忧愁,然而却可能是放下了所有责任.既然人是有两面性的,那么我们便宣扬那好的一面,打压那坏的一面.但是,到底欲望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我认为,当欲望与你的前行道路是一致的时候,欲望是允许的,当欲望阻拦了你前行的道路,那么这种欲望便是错误的.总之,缺陷是可以包容的.

五.对伤心的慰藉

伤心是所有人都会 碰到的事,叔本华是一个有些郁郁的哲学家,与苏格拉底等人相比,叔本华所研究,探讨的哲学问题更加的接近世俗,比如爱情的,而叔本华的哲学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依附于肉体世界而存在,而并不是精神世界独立的存在,因此我们的行为与肉体世界的需求有紧密的联系,人不可以做到脱离,独立于肉体的思考与哲学,而一些我们正常的需求却被刻意的去回避,潜意识与意识,左右了我们的头脑,语言和行动,我认为,潜意识是可以间接被影响的,而意识则是我们所直接可以控制的,这些区别使得我们有理智与疯狂之时.但是,由于潜意识是可以被意识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的,所以我们理智的时间大于失去理智的时间.

六.困难中的慰藉

没有经过痛苦,快乐就不长久与满足,正因为磨难,困难的来临,使得我们越来越强.尼采认为,为了无痛苦,只能享受一些快乐,而增加痛苦,可以使人们享乐的能力增加,就是没有风雨,哪有彩虹.只有有苦难的准备,我们才会成功,没有人无缘无故的就平步青云或是成为名人,他一定有付出.成功便是从平庸到痛苦到完成的一个过程,人的生命是在大自然前面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的生命可以通过磨砺而变的越来越坚韧,而回避困难不会有任何结果,面对困难却会将它解决.因此尼采对酒的态度实际上便是对他人生的态度,不回避,不畏惧.达不到的不一定就是错的,有一颗平常心与不甘平凡的心都是并存的.面对达不成的事情,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可以达成的事件,要用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哲学的慰藉 有感

一.

正义的审判一定不会缺席,只是会延迟开庭。在苏格拉底被害死之后,那3名雅典的公民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苏格拉底在描述中是一个有些爱质疑的人,他向所有人质疑,质疑的问题千奇百怪,无论被质疑者的表情。而这种质疑无疑是神经质的,或者说是没事找事。苏格拉底问出的问题常常使人难堪,而又富有哲理。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因为使得人们的难堪而导致他的死亡,而说到底,哲学不就是使人难堪的东西吗,从使人难堪中让人获得改进,然而,这脱俗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将所有的身外之物全部抛弃的脱俗。按照佛学的将法来说,就是禁欲。看穿钱财的本质,追求内心的幸福,然而这也并非是许多人所能看穿的,他们获得了金钱,却失去了灵魂。

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的吗?一种狂热之下的冷静能让我们清醒的反省自己,所谓的每日三思。所有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然,我们有追求自由,内心自由的权利,我们可能无法与权力抗争,但我们可以选择服从,然而服从一定是对的吗?

在苏格拉底死去的时候,他是为信仰而牺牲,正如之一些虔诚的宗教徒,为佛,神献身。

同样的,为苏格拉底的平反显示了这个社会的公平,正所谓,我可以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

二.缺少金钱的慰藉

事实上,金钱是一个颇为矛盾的物品,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又会给人带来痛苦。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认知,是更侧重物质满足或是精神满足。

事实上,我个人更倾向于精神满足,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实际上,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事实上,最终纵欲的人都大多没有好结果,对金钱或是其他一些欲望的要求是没有极限的,最终人将会被他们的贪欲所毁灭。上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而精神的慰藉是可以带来人的极大快乐的,而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东方更加保守,更加提倡禁欲,而西方则正好相反。但是,精神的满足是源源不断的,而物质的满足必将带来更大的不满足,为了满足这种更大的不满足,又去为了这种欲望而导致更大的欲望,这是并不可取的。不知生,何知死。而灵魂的超脱是不会有失落感的,精神的满足远好于物质的满足。

三.对受挫折的慰藉

事实上塞内嘉的方法并不是十分的让我赞同,实际上这跟等死没什么两样。当然他比等死要好一点,毕竟面对无法抗争的命运和未知的力量时,不妨选择服从。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心静如水,或是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也许就是一种所谓的顺从,正如茅草面对大风只是弯下腰顺从,而非不自量力的抗争,实际上,我们不能说那个好那个坏,事实上他们都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在里面。在风后,茅草又高高的树了起来,几乎没有损失。对于挫折,要以一种最坏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得到的结果一定比你心中的要好,对于无能为力,不可抗拒的事物,以一种顺从的方式去面对,便会受到更少的损失。这便是我对第三章的一点感想。

四.对缺陷的慰藉

缺陷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所谓人无完人.事实上,权贵也不一定就比那些村姑要活得幸福,而我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物体,有精神上的我,也有肉体上的我,失去了精神上的我,我便是那行尸走肉,而失去了肉体上的我,灵魂的却得以超脱,但精神却似乎没有了安心之所.缺陷是什么,缺陷就是不完美的地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他,那么我们便可以顺从它,包容他,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将什么事都放下也意味着放下所有忧愁,然而却可能是放下了所有责任.既然人是有两面性的,那么我们便宣扬那好的一面,打压那坏的一面.但是,到底欲望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我认为,当欲望与你的前行道路是一致的时候,欲望是允许的,当欲望阻拦了你前行的道路,那么这种欲望便是错误的.总之,缺陷是可以包容的.

五.对伤心的慰藉

伤心是所有人都会 碰到的事,叔本华是一个有些郁郁的哲学家,与苏格拉底等人相比,叔本华所研究,探讨的哲学问题更加的接近世俗,比如爱情的,而叔本华的哲学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依附于肉体世界而存在,而并不是精神世界独立的存在,因此我们的行为与肉体世界的需求有紧密的联系,人不可以做到脱离,独立于肉体的思考与哲学,而一些我们正常的需求却被刻意的去回避,潜意识与意识,左右了我们的头脑,语言和行动,我认为,潜意识是可以间接被影响的,而意识则是我们所直接可以控制的,这些区别使得我们有理智与疯狂之时.但是,由于潜意识是可以被意识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的,所以我们理智的时间大于失去理智的时间.

六.困难中的慰藉

没有经过痛苦,快乐就不长久与满足,正因为磨难,困难的来临,使得我们越来越强.尼采认为,为了无痛苦,只能享受一些快乐,而增加痛苦,可以使人们享乐的能力增加,就是没有风雨,哪有彩虹.只有有苦难的准备,我们才会成功,没有人无缘无故的就平步青云或是成为名人,他一定有付出.成功便是从平庸到痛苦到完成的一个过程,人的生命是在大自然前面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的生命可以通过磨砺而变的越来越坚韧,而回避困难不会有任何结果,面对困难却会将它解决.因此尼采对酒的态度实际上便是对他人生的态度,不回避,不畏惧.达不到的不一定就是错的,有一颗平常心与不甘平凡的心都是并存的.面对达不成的事情,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可以达成的事件,要用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相关内容

  • 哲学的慰藉
  •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 近日,读了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甚感大开眼界,犹如接受神一般的洗礼一样,在此之前,我们或许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看待事物应该辩证的去看待,但是什么是辩证的呢,什么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呢,有人说,对的对立就是错,上的对立就是下,左的对立就是右, ...

  • 读书沙龙发言稿
  • 以理性面对现实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 方向阳 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一书选择了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以随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不如意处十有八九,有些可以改变,有些不能改变.对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为之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 ...

  •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作为一个哲学初学者,选择怎样的哲学作品来作自己的入门书真是一大难题.在朋友的推荐下,最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成了我的第一本哲学书.朋友当时说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另类.精辟,且语言易懂,在哲学原著类书籍中相比康德等人,更加容易让人着迷.在 ...

  •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这一书,如果老师没有要求我们去看,我想我会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怎么说呢,因为自己本身对哲学就不是很感兴趣,但现在看过之后却觉得这本书很值得大学生去读,去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每一位都对后人产生深刻 ...

  • 慰藉的哲学
  • 有无数的哲学书籍都会在卷首语中告诉读者,哲学并非高高在上,难以捉摸.而是平易近人,世人皆懂.可即便如此,对于我们平民百姓来说,哲学依然是那么地高深.甚至认为这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高度.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则更是如此,我没有资格对这样一门严肃的学科大放厥词.就算我读了尼采和罗素也诌不出半句原创的哲言.弄 ...

  • 2016考研[哲学的慰藉]考研启示录
  • [哲学的慰藉]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对于不受世人喜爱很在意,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迁,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已误入歧途. ...

  •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道家以" 道" 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

  • 哲学的智慧
  • 编辑点评: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的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哲学家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了解,人生的悲苦. 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 ...

  •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班级 1. 通过文章的学习,提升理解文本.筛选信息和品读语言的能力. 2. 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味作品中折射出的理性和人性之光.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