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煤矿井田范围内小煤窑积水调查预防治理水害安全技术措施

富民煤矿井田范围内

关闭小煤窑积水预防安全技术措施

-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切实抓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确保安全生产,特根据我矿实际重新编制本安全技术措施。

一、 周边矿井及小窑

1、老窑

矿区及周边老窑开采历史悠久,以斜井为主,老窑井口多沿6、8、10号煤层地表出露地带或煤层埋藏较浅部地带分布,为季节性土法开采,见煤后沿煤层掘进,开采斜长一般50~150m,垂深30~60m左右。大部分老窑有积水。井口垮塌、排水困难、瓦斯含量高、通风困难。近年来政府、国土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滥采乱挖的小煤矿均被禁止开采。老窑对矿山煤炭资源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2、相邻矿井

矿区北临坪山煤矿,开采6、8、10号煤层,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为放炮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无越层越界行为,属高瓦斯矿井,煤尘无煤炸性,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矿井最大涌水量约19.18 l/s,正常涌水量约9.71 l/s。

二、 矿井充水条件

矿区龙潭组含煤地层多被第四系坡积物所覆盖,地形比较平缓。矿区内地势总体为南部高,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环岭岗大山,海拔标高+2176.5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一冲沟沟底,海拔标高1925m,为矿区最低排泄基准面,相对高差251.5m。属低中山地形,发育冲沟地貌。

一、地表水

矿区中部有条流量小的冲沟水外,无大的地表水。

三、含水层与隔水层

根据本矿区及附近和临区坪山煤矿的地质勘查报告,由下至上各地层的富水性如下:

1、玄武岩组

岩性为玄武岩,出露于本矿区外北部,泉点稀少,流量0.03—0.24 l/s,富水性弱,为含煤地层与茅口组含水层间的隔水层。

2、龙潭组

砂泥岩夹煤层。出露于矿区北部。含水段由细砂岩、粉砂岩及少许碳酸盐岩组成。调查泉点一般流量为0.02—0.88 l/s,多数为季节性泉出露。本矿区未发现泉水。富水性弱。根据坪山煤矿的地质勘查报告,本地层水文地质钻孔两个,单位涌水量0.002968—0.00741 l/s.m,渗透系数为0.00812m/日。地下水埋深53—171m。是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

水质类型:HCO3—(K+Na)、HCO3·SO4—(K+Na)+Ca及HCO3·SO4—Ca型。

3、大隆组

岩性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质,上部夹薄层至厚层状泥灰岩2—3层,顶部夹2—4层蒙脱石泥岩,最顶部蒙脱石与上覆地层分界,底部为一层泥质灰岩。多为含浅层风化裂隙水、微弱构造裂隙水。

4、飞仙关组第一段

以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数层薄层状灰岩、泥灰岩。调查泉点3个,一般流量0.30—0.63 l/s。含裂隙水。本矿区未发现泉水。富水性弱。

水质类型:HCO3·SO4—Ca 型。

5、飞仙关组第二段

岩性以灰岩为主。岩溶较发育,地貌上多呈陡崖。泉点出露较少但流量较大,一般流量0.02—4.88 l/s,动态变化大,属岩溶裂隙水。本矿区未发现泉水。该层区域上属富水性中等,为矿床间接充水含水层。

水质类型:HCO3—Ca型。

6、永宁镇组

零星分布于矿区外。对煤矿无大的影响。

四、断层含、导水特征

矿区内未发现大的断层,仅有一些落差为0.80~1.20m的小断层。其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不构成煤矿充水通道。矿井在开采该断层附近采面时未发现滴、淋水现象。

五、矿井内的小井及老窑

本矿区内老窑较多,开采6、8号煤层为主,见煤后沿煤层掘进,开采斜长一般20~50m,垂深一般20m左右。大部分老窑有积水。目前无法查明其具体情况。由于老窑水进入矿井时来势凶猛,瞬时流量大,防不胜防,易造成透水事故。因此,在接近老窑时应加强探放水

六、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一)充水水源

1、大气降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2、地表水:区内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冲沟常年有水,枯季流量较小,雨季暴涨。因此,在上述地表水体下采煤应注意地表水溃入。

3、老窑水:区内小窑分布广泛,且开采历史悠久。除有证煤矿仍在生产外,大部分被关闭。老窑采空冒落造成地表开裂、塌陷,导致地表水由裂隙渗入蓄积。因此,老窑大多有积水。开采浅部煤层时应预防老窑水涌入。

5、长兴组、龙潭组地下水:煤矿赋存于龙潭组地层。长兴组、龙潭组富水性弱,含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是煤矿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涌水量小,一般不形成大的水害、水灾。

(二)充水通道

主要为地层中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破碎带、老窑巷道等。

(三)充水方式

主要以渗水、滴水、淋水为主,局部遇到老窑时可能发生突水。

七、 矿井涌水算预算

由于本矿水文地质工作有限,故采用富水系数法估算矿井涌水

现矿井开采6、8和10号煤层,最大采空区面积0.0471km2,矿井正常涌水量10m3/d,最大涌水量30m3/d。另外收集与本矿区接近的流量较大的位于丫口田附近的中岭一号平硐,井口标高1897.72m,设计生产能力21万t/a,1969年建井,于1971年12月建成投产,开采龙潭组上段煤层,因交通运输等原因,实际生产能力仅10万t/a。中岭煤矿一号平硐枯季流量0.24 l/s (2001年5月19日),雨季流量19.18 l/s (2001年7月9日) 。平均涌水量取9.71 l/s,则中岭煤矿富水系数为3.06m3/吨。 按中岭煤矿富水系数估算富民煤矿整个矿井的涌水量。由此当富民煤矿达到年产15万吨时,矿井平均涌水量Q=3.06m3/吨×150000÷365=1258m3/d =52m3/h=15l/s。

雨季涌水量增大系数用中岭煤矿经验值2,由此计算该矿井最大涌水量:

Q最大=2×Q=2×1258m3/d=2516 m3/d =105m3/h=29 l/s。 矿坑涌水量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一般在开采初期,涌水量小,随着开采面积的增大,上覆地层的采矿导水裂隙带范围扩大,弯曲下沉带将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将发生变化,涌水量也随着增大,尤其在近地表、构造破碎带附近,矿井涌水量增加更大。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本次提供的数据仅供设计部门参考,建议在矿井建设生产过程中加强矿井水文地质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对预测涌水量数据加以修正完善,使其更符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从而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八、 矿井主要水害

水害预测

龙潭组地层富水性弱,其地下水一般对矿井不构成大的水灾。 通过对富民煤矿范围内地表和井下的调查分析,预测该矿井水害主要为地表冲沟水及老窑积水。

地表冲沟水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地下坑道距离地表较浅时,雨季地表洪水通过很可能产生的冒落带裂隙、地裂、塌陷坑等溃入矿井,造成淹井事故。

目前未查明的老窑积水是本矿的可能发生透水事故的主要隐患。老窑积水威胁较大,危害性强,因为一旦揭穿老窑水,便呈骤然性的溃入,瞬间淹没矿井。

防治措施

矿井水的防治必须做大量的防治水工作,如探放水、留设防水煤柱、探明采空范围及积水规模等。

1.探放水: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原则。通常在下述情况下需要超前探水:①巷道掘进接近采空区;②巷道掘进接近断层;③巷道接近或需要穿过强含水层;④采掘工作面接近各类防水煤柱时;若遇采掘工作面有明显出水征兆时,或疏干或设防水墙或疏堵结合并用,将威胁排除。

2.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巷道或工作面接近积水老窑或导水断层时应预留足够的防水煤柱,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每次下大到暴雨时及降雨后,应及时观测水情,查看井下涌水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抽水设备要有2套,一套运行,一套备用。

5.对地表产生的冒落带裂隙、地裂、塌陷坑等溃水通道要堵塞,

防止洪水溃入井下,增大涌水量。

以上所述防治措施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在采掘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全面预防,重点治理。

九、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类

综上所述,矿区无大的地表水,主要是一些冲沟水。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龙潭组裂隙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地表冲沟水等,估算的涌水量不大,煤矿防治水害、水灾复杂程度不难。故本矿区属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十、矿井水害事故易发生的地点

我矿井下易发生突水事故的地点是矿井正常生产的采煤、掘进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与地表水、地下水或老空水沟通时,就会发生突水事故。

(1)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采空区顶板自然垮落,自下而上形成了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垮落带及裂隙带遇到强含水层或老空区、老窑、老巷道积水,水会沿裂隙带空隙流入井下,造成突水事故。若导水裂缝带高度到达地表,与地表的季节性河流、塌陷坑贯通,也会造成突水事故。

(2)采煤工作面遇到封孔质量不好的钻孔,穿透含水岩层的钻孔在采煤过程中采取的防范措施不力,也会造成透水事故。

(3)掘进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遇到情况不清的老窑水、采空区

水、老巷道积水、钻孔水、断层水、陷落柱水、石灰岩溶洞水、砂岩水等,同样是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点。

十一、 矿井发生突水事故的预兆

(1)煤层发潮、发暗。

(2)巷道壁或煤壁“挂汗”。

(3)工作面温度降低,煤壁发凉。

(4)煤壁“挂红”。

(5)发出水叫声。

(6)出现雾气。

(7)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8)顶板来压,淋水加大。

(9)出现压力水流(或称水线)。

(10)打钻时发觉钻孔底松软或钻孔查水流出卜说明接近透水区。 每次突水前都会全部些现,有时可能发现一个或几个,极个别情况甚至不出现。因此,必须密切注意,认真分析。

十二、小煤窑积水防治的主要措施

防治矿井水灾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查明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情况,技术组编制中防治水害措施,并组织实施。同时有准确的井上下对照图、地形地质图。要建立地表移动塌陷观测站,测出本矿的地表移动数据。井下采掘工作面与地面河流、沟渠等的位

置关系。

1.防治地表水害的措施

(1)留设防水煤柱。矿井井田范围有季节性河流,对矿井有危害,有透水的可能,而且不可能排干,可留设防水煤柱。

(2)沟渠改道。沟渠压在煤层及岩层露头部分,对采矿有透水的威胁,为此对地面山沟泄洪区进行改道。

(3)积水排干。对于塌陷区存在积水,只要有突水可能就必须将积水排干方能生产,且在生产过程中要定期查看地面积水。

(4)为确保雨季安全,避免矿井周围最高洪水及山洪爆发的影响,所以需采取加高主井、副井、风井的井口标高的方法,抗击洪水威胁,具体每个井口加设1.5m高防洪沙袋墙,以防不测。

2.防治井下水害的措施

井下水害包括老窑水、采空区积水、老巷道水、钻孔水、断层水、陷落柱水、石灰岩溶洞水等。

(1)现经调查周围矿井及小窑开采采空区积水情况已查明,并绘制了图纸和相关的资料。

(2)根据查清已有老窑的图纸和资料。认真分析判断后,制订防治老窑水的方案,并认真实施。

(3)在探放水时,如有透水征兆,不能起钻,要尽快汇报处理险情。

(4)在探放水时要安装水泵和排水管路,清理好水仓,以保证万

一探出水之后不会影响生产或导致事故发生。

(5)本矿井老窑在浅部煤层露头,多沿6#、8#、10#煤层所送,地质资料不详,施工浅部煤层时,必须加强探放水工作。

十三、矿井采空区积水和老巷道积水的防治

技术组测量填图要及时准确,不能漏填,采煤工作面回采时,采空区积水和老巷道对生产有威胁,要打钻把水疏干。掘进工作面需要掘透老巷道时,一定要先把老巷道水排干后,才能掘透老巷道。

1、 钻孔水防治

钻孔水害防治措施是:技术组先查清钻孔的平面所在位置即与现采掘工作面的相对位量,然后查清钻孔的封孔质量。如果钻孔穿透富水层,封孔质量不好,为确保安全需请专业队伍用钻机重新封孔。或者可以留保安煤柱保护钻孔。

2、断层水的防治

断层分为透水断层和不透水断层。防治断层水的措施是:根据地质报告或水文地质报告,井田内F1、F2的断层是透水断层。可用留设断层防水煤柱的办法,防治断层面出水发生透水事故。

3、陷落柱水的防治

按地质资料分析有导水性而实际未发现有导水性。防治陷落柱水的措施是:根据地质资料查清陷落柱的位置,用井下钻探的办法探清陷落柱是否导水,如水量大不好疏干,可留设陷落柱防水煤柱;如水量小,可以采用疏干的办法,确保开采安全。

4、石灰岩溶洞水的防治

防治岩溶水的措施:石灰岩是井下岩溶水由地面降水补给,主要通道为切断岩溶水补给来源,可以将河流改道。

总之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主要抓好“防、堵、截、排、疏”五方面,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是落实“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有疑必停,有险必撤”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矿井长治久安和安全生产。

十四、突水事故的应急预防措施及安全注意事项

1、发现突水预兆时的应急措施

当井下出现突水征兆时,必须停止作业,撤出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并立即报告调度室,发出警报。

2、水源的判断方法

(1)老窑水的特点是积水时间长,水量补给较差,一般属于“死水”,鉴别时,有以下特征:1)用手指搓动,有滑润的感觉;②用鼻闻有腐臭味,有时夹杂着臭鸡蛋气味;③用舌尝可感觉到水发腥,有臭味;④仔细观察,会发现水的透明度较低,水中有腐朽物悬浮或沉淀。

(2)断层水一般通道较远,补给较充分,多属“活水”。水无涩味而发甜,如果在岩巷中遇到断层水,水呈黄色,有时在岩缝中可见到淤泥。

(3)含水层水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压力,水量充足。水中无涩臭味,水色发黄,有泥沙流出。

(4)如是石灰岩溶洞中的积水涌出,水呈黄鱼或灰色,有时带有臭味。

(5)地表水一旦涌人地下,其水量很大,破坏力极强。水中混有大量的泥沙,有时还会夹带许多动植物或其他杂物。在一般情况下,水中无其他异味。

3、发生突水事故时的应急措施

1、自身安全防护

井下发生突水事故时,在现场及附近地点的工作人员应首先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1)在突水迅猛、水流急速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应立即避开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内、拐弯巷道或其他安全地点。如果情况紧急时,可抓牢顶梁、立柱或其他固定物体,防止被涌水扛倒或冲走。

(2)如是老空水涌出,使所在地点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增高时,现场职工应立即佩戴好隔离式自救器或压缩氧自救器在未确定所在地点的空气成分能否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时,禁止任何人随意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夹。

2、迅速汇报

突水事故发生后,现场及附近地点工作的人员,在脱离危险后,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观察和判断突水的地点,涌水的程度,现场被困人员的情况等,并立即向矿井调度室报告,同时,应尽可能利用电话通知其他可能受到威胁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及时通知撤离。

3、积极妥善的组织现场抢救

(1)突永初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应在现场领导和老工人的组织带领下,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迅速进行抢救工作。如突水地点周围围岩坚硬、涌水量不大,可组织力量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尽快堵住出水点。

(2)在水源情况不明,涌水凶猛、顶帮松散的情况下,决不可强行封堵出水口,以免引起工作面大面积突水,造成人员伤亡,扩大灾情。

(3)对于受伤的矿工,应迅速抢救搬运到安全地点,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4)必须注意井下发生突水事故后,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佩戴防护器具的情况下冒险进入灾区。

4、现场组织撤离

如因涌水来势凶猛、现场无法抢救或者将危及人员安全时,应迅速组织起来,沿着规定的避灾路线和安全通道撤退道巷道制高点或地面。

在行动中,应注意下列事项:

(1)撤离前:应设法将撤退的行动路线和目的地告知矿井领导人。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迅速撤往突水地点以上的巷道,尽量避免进入突水点附近及下方的独头巷道。

(3)行进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体,尽量避开压力水头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滚动的矸石和木料撞

伤。

(4)如因突水后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指路牌,迷失了行进的方向时,遇险人员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5)在撤退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岔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以提示救援人员的注意。

(6)撤退巷道如果是竖井,人员需要从梯子间上下时,应保持好秩序,不要慌乱和争抢。行动中,手要抓牢,脚要蹬稳,切实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7)撤退中,如因冒顶或积水造成巷道堵塞,可寻找其他安全通道撤出。在唯一的出口堵塞无法撤退时,应组织好灾区避灾,等待救援人员的营救,严禁盲目潜水等冒险行为。

5、避灾自救

(1)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快速建造的临时避难硐室。必要时,可设置挡墙或防护板,防止涌水、煤矸和有害气体的侵入。

(2)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设文字、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于救援人员及时发现,进行营救。

十五、小煤窑防治水领导机构

组 长:王 东

副组长:尚经彭

成 员:李成文 邸福祥 王鹏飞 杨其秀 高建波

张 林 龙 林 张应祥 李亚东 李绍尚

丁云江 魏庆和 袁献宝 孙道澎 贾子联

王 平 向国福 黄万忠 王显达 王永刚

姜志敏 万永香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调度室

办公室主任:袁献宝

成 员:贾子联 孙道澎

职责划分

(1)防治水机构负责所属负责矿井防治水的技术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矿井水害防治各项技术的规定制度等。审批水害防治工程设计措施及水害防治经费使用。

(2)应急抢险指挥部全权负责矿井应急抢险工作,完善应急救援方案,发布抢险救援命令。根据抢险需要合理需要的人、才、物等资源。组织抢险救援工作。

(3)现场抢险组是按照救援方案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4)领导组各成员

矿长:是本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矿井防治水工作全面负责。

总工程师:是本矿井防治水的主要负责人,全面配合矿长做好矿

井防治水工作。

各分管副矿长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防治水工作,对分管范围内职责负责。

技术组职责:负责落实煤炭部门制定防治水有关规定及细则,编制本矿井探放水设计、作业规程、水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理方案。负责矿井水害预报、水患排查施工管理等的工作。其他相关科室职责详见水害应急预案。

探放水队职责:接受技术组的指令进行施工作业和水患处理。

富民煤矿井田范围内

关闭小煤窑积水预防安全技术措施

编制人:王 东

2013-9-13

富民煤矿井田范围内

关闭小煤窑积水预防安全技术措施

-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切实抓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确保安全生产,特根据我矿实际重新编制本安全技术措施。

一、 周边矿井及小窑

1、老窑

矿区及周边老窑开采历史悠久,以斜井为主,老窑井口多沿6、8、10号煤层地表出露地带或煤层埋藏较浅部地带分布,为季节性土法开采,见煤后沿煤层掘进,开采斜长一般50~150m,垂深30~60m左右。大部分老窑有积水。井口垮塌、排水困难、瓦斯含量高、通风困难。近年来政府、国土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滥采乱挖的小煤矿均被禁止开采。老窑对矿山煤炭资源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2、相邻矿井

矿区北临坪山煤矿,开采6、8、10号煤层,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为放炮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无越层越界行为,属高瓦斯矿井,煤尘无煤炸性,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矿井最大涌水量约19.18 l/s,正常涌水量约9.71 l/s。

二、 矿井充水条件

矿区龙潭组含煤地层多被第四系坡积物所覆盖,地形比较平缓。矿区内地势总体为南部高,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环岭岗大山,海拔标高+2176.5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一冲沟沟底,海拔标高1925m,为矿区最低排泄基准面,相对高差251.5m。属低中山地形,发育冲沟地貌。

一、地表水

矿区中部有条流量小的冲沟水外,无大的地表水。

三、含水层与隔水层

根据本矿区及附近和临区坪山煤矿的地质勘查报告,由下至上各地层的富水性如下:

1、玄武岩组

岩性为玄武岩,出露于本矿区外北部,泉点稀少,流量0.03—0.24 l/s,富水性弱,为含煤地层与茅口组含水层间的隔水层。

2、龙潭组

砂泥岩夹煤层。出露于矿区北部。含水段由细砂岩、粉砂岩及少许碳酸盐岩组成。调查泉点一般流量为0.02—0.88 l/s,多数为季节性泉出露。本矿区未发现泉水。富水性弱。根据坪山煤矿的地质勘查报告,本地层水文地质钻孔两个,单位涌水量0.002968—0.00741 l/s.m,渗透系数为0.00812m/日。地下水埋深53—171m。是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

水质类型:HCO3—(K+Na)、HCO3·SO4—(K+Na)+Ca及HCO3·SO4—Ca型。

3、大隆组

岩性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质,上部夹薄层至厚层状泥灰岩2—3层,顶部夹2—4层蒙脱石泥岩,最顶部蒙脱石与上覆地层分界,底部为一层泥质灰岩。多为含浅层风化裂隙水、微弱构造裂隙水。

4、飞仙关组第一段

以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数层薄层状灰岩、泥灰岩。调查泉点3个,一般流量0.30—0.63 l/s。含裂隙水。本矿区未发现泉水。富水性弱。

水质类型:HCO3·SO4—Ca 型。

5、飞仙关组第二段

岩性以灰岩为主。岩溶较发育,地貌上多呈陡崖。泉点出露较少但流量较大,一般流量0.02—4.88 l/s,动态变化大,属岩溶裂隙水。本矿区未发现泉水。该层区域上属富水性中等,为矿床间接充水含水层。

水质类型:HCO3—Ca型。

6、永宁镇组

零星分布于矿区外。对煤矿无大的影响。

四、断层含、导水特征

矿区内未发现大的断层,仅有一些落差为0.80~1.20m的小断层。其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不构成煤矿充水通道。矿井在开采该断层附近采面时未发现滴、淋水现象。

五、矿井内的小井及老窑

本矿区内老窑较多,开采6、8号煤层为主,见煤后沿煤层掘进,开采斜长一般20~50m,垂深一般20m左右。大部分老窑有积水。目前无法查明其具体情况。由于老窑水进入矿井时来势凶猛,瞬时流量大,防不胜防,易造成透水事故。因此,在接近老窑时应加强探放水

六、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一)充水水源

1、大气降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2、地表水:区内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冲沟常年有水,枯季流量较小,雨季暴涨。因此,在上述地表水体下采煤应注意地表水溃入。

3、老窑水:区内小窑分布广泛,且开采历史悠久。除有证煤矿仍在生产外,大部分被关闭。老窑采空冒落造成地表开裂、塌陷,导致地表水由裂隙渗入蓄积。因此,老窑大多有积水。开采浅部煤层时应预防老窑水涌入。

5、长兴组、龙潭组地下水:煤矿赋存于龙潭组地层。长兴组、龙潭组富水性弱,含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是煤矿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涌水量小,一般不形成大的水害、水灾。

(二)充水通道

主要为地层中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破碎带、老窑巷道等。

(三)充水方式

主要以渗水、滴水、淋水为主,局部遇到老窑时可能发生突水。

七、 矿井涌水算预算

由于本矿水文地质工作有限,故采用富水系数法估算矿井涌水

现矿井开采6、8和10号煤层,最大采空区面积0.0471km2,矿井正常涌水量10m3/d,最大涌水量30m3/d。另外收集与本矿区接近的流量较大的位于丫口田附近的中岭一号平硐,井口标高1897.72m,设计生产能力21万t/a,1969年建井,于1971年12月建成投产,开采龙潭组上段煤层,因交通运输等原因,实际生产能力仅10万t/a。中岭煤矿一号平硐枯季流量0.24 l/s (2001年5月19日),雨季流量19.18 l/s (2001年7月9日) 。平均涌水量取9.71 l/s,则中岭煤矿富水系数为3.06m3/吨。 按中岭煤矿富水系数估算富民煤矿整个矿井的涌水量。由此当富民煤矿达到年产15万吨时,矿井平均涌水量Q=3.06m3/吨×150000÷365=1258m3/d =52m3/h=15l/s。

雨季涌水量增大系数用中岭煤矿经验值2,由此计算该矿井最大涌水量:

Q最大=2×Q=2×1258m3/d=2516 m3/d =105m3/h=29 l/s。 矿坑涌水量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一般在开采初期,涌水量小,随着开采面积的增大,上覆地层的采矿导水裂隙带范围扩大,弯曲下沉带将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将发生变化,涌水量也随着增大,尤其在近地表、构造破碎带附近,矿井涌水量增加更大。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本次提供的数据仅供设计部门参考,建议在矿井建设生产过程中加强矿井水文地质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对预测涌水量数据加以修正完善,使其更符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从而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八、 矿井主要水害

水害预测

龙潭组地层富水性弱,其地下水一般对矿井不构成大的水灾。 通过对富民煤矿范围内地表和井下的调查分析,预测该矿井水害主要为地表冲沟水及老窑积水。

地表冲沟水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地下坑道距离地表较浅时,雨季地表洪水通过很可能产生的冒落带裂隙、地裂、塌陷坑等溃入矿井,造成淹井事故。

目前未查明的老窑积水是本矿的可能发生透水事故的主要隐患。老窑积水威胁较大,危害性强,因为一旦揭穿老窑水,便呈骤然性的溃入,瞬间淹没矿井。

防治措施

矿井水的防治必须做大量的防治水工作,如探放水、留设防水煤柱、探明采空范围及积水规模等。

1.探放水: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原则。通常在下述情况下需要超前探水:①巷道掘进接近采空区;②巷道掘进接近断层;③巷道接近或需要穿过强含水层;④采掘工作面接近各类防水煤柱时;若遇采掘工作面有明显出水征兆时,或疏干或设防水墙或疏堵结合并用,将威胁排除。

2.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巷道或工作面接近积水老窑或导水断层时应预留足够的防水煤柱,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每次下大到暴雨时及降雨后,应及时观测水情,查看井下涌水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抽水设备要有2套,一套运行,一套备用。

5.对地表产生的冒落带裂隙、地裂、塌陷坑等溃水通道要堵塞,

防止洪水溃入井下,增大涌水量。

以上所述防治措施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在采掘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全面预防,重点治理。

九、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类

综上所述,矿区无大的地表水,主要是一些冲沟水。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龙潭组裂隙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地表冲沟水等,估算的涌水量不大,煤矿防治水害、水灾复杂程度不难。故本矿区属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十、矿井水害事故易发生的地点

我矿井下易发生突水事故的地点是矿井正常生产的采煤、掘进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与地表水、地下水或老空水沟通时,就会发生突水事故。

(1)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采空区顶板自然垮落,自下而上形成了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垮落带及裂隙带遇到强含水层或老空区、老窑、老巷道积水,水会沿裂隙带空隙流入井下,造成突水事故。若导水裂缝带高度到达地表,与地表的季节性河流、塌陷坑贯通,也会造成突水事故。

(2)采煤工作面遇到封孔质量不好的钻孔,穿透含水岩层的钻孔在采煤过程中采取的防范措施不力,也会造成透水事故。

(3)掘进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遇到情况不清的老窑水、采空区

水、老巷道积水、钻孔水、断层水、陷落柱水、石灰岩溶洞水、砂岩水等,同样是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点。

十一、 矿井发生突水事故的预兆

(1)煤层发潮、发暗。

(2)巷道壁或煤壁“挂汗”。

(3)工作面温度降低,煤壁发凉。

(4)煤壁“挂红”。

(5)发出水叫声。

(6)出现雾气。

(7)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8)顶板来压,淋水加大。

(9)出现压力水流(或称水线)。

(10)打钻时发觉钻孔底松软或钻孔查水流出卜说明接近透水区。 每次突水前都会全部些现,有时可能发现一个或几个,极个别情况甚至不出现。因此,必须密切注意,认真分析。

十二、小煤窑积水防治的主要措施

防治矿井水灾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查明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情况,技术组编制中防治水害措施,并组织实施。同时有准确的井上下对照图、地形地质图。要建立地表移动塌陷观测站,测出本矿的地表移动数据。井下采掘工作面与地面河流、沟渠等的位

置关系。

1.防治地表水害的措施

(1)留设防水煤柱。矿井井田范围有季节性河流,对矿井有危害,有透水的可能,而且不可能排干,可留设防水煤柱。

(2)沟渠改道。沟渠压在煤层及岩层露头部分,对采矿有透水的威胁,为此对地面山沟泄洪区进行改道。

(3)积水排干。对于塌陷区存在积水,只要有突水可能就必须将积水排干方能生产,且在生产过程中要定期查看地面积水。

(4)为确保雨季安全,避免矿井周围最高洪水及山洪爆发的影响,所以需采取加高主井、副井、风井的井口标高的方法,抗击洪水威胁,具体每个井口加设1.5m高防洪沙袋墙,以防不测。

2.防治井下水害的措施

井下水害包括老窑水、采空区积水、老巷道水、钻孔水、断层水、陷落柱水、石灰岩溶洞水等。

(1)现经调查周围矿井及小窑开采采空区积水情况已查明,并绘制了图纸和相关的资料。

(2)根据查清已有老窑的图纸和资料。认真分析判断后,制订防治老窑水的方案,并认真实施。

(3)在探放水时,如有透水征兆,不能起钻,要尽快汇报处理险情。

(4)在探放水时要安装水泵和排水管路,清理好水仓,以保证万

一探出水之后不会影响生产或导致事故发生。

(5)本矿井老窑在浅部煤层露头,多沿6#、8#、10#煤层所送,地质资料不详,施工浅部煤层时,必须加强探放水工作。

十三、矿井采空区积水和老巷道积水的防治

技术组测量填图要及时准确,不能漏填,采煤工作面回采时,采空区积水和老巷道对生产有威胁,要打钻把水疏干。掘进工作面需要掘透老巷道时,一定要先把老巷道水排干后,才能掘透老巷道。

1、 钻孔水防治

钻孔水害防治措施是:技术组先查清钻孔的平面所在位置即与现采掘工作面的相对位量,然后查清钻孔的封孔质量。如果钻孔穿透富水层,封孔质量不好,为确保安全需请专业队伍用钻机重新封孔。或者可以留保安煤柱保护钻孔。

2、断层水的防治

断层分为透水断层和不透水断层。防治断层水的措施是:根据地质报告或水文地质报告,井田内F1、F2的断层是透水断层。可用留设断层防水煤柱的办法,防治断层面出水发生透水事故。

3、陷落柱水的防治

按地质资料分析有导水性而实际未发现有导水性。防治陷落柱水的措施是:根据地质资料查清陷落柱的位置,用井下钻探的办法探清陷落柱是否导水,如水量大不好疏干,可留设陷落柱防水煤柱;如水量小,可以采用疏干的办法,确保开采安全。

4、石灰岩溶洞水的防治

防治岩溶水的措施:石灰岩是井下岩溶水由地面降水补给,主要通道为切断岩溶水补给来源,可以将河流改道。

总之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主要抓好“防、堵、截、排、疏”五方面,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是落实“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有疑必停,有险必撤”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矿井长治久安和安全生产。

十四、突水事故的应急预防措施及安全注意事项

1、发现突水预兆时的应急措施

当井下出现突水征兆时,必须停止作业,撤出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并立即报告调度室,发出警报。

2、水源的判断方法

(1)老窑水的特点是积水时间长,水量补给较差,一般属于“死水”,鉴别时,有以下特征:1)用手指搓动,有滑润的感觉;②用鼻闻有腐臭味,有时夹杂着臭鸡蛋气味;③用舌尝可感觉到水发腥,有臭味;④仔细观察,会发现水的透明度较低,水中有腐朽物悬浮或沉淀。

(2)断层水一般通道较远,补给较充分,多属“活水”。水无涩味而发甜,如果在岩巷中遇到断层水,水呈黄色,有时在岩缝中可见到淤泥。

(3)含水层水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压力,水量充足。水中无涩臭味,水色发黄,有泥沙流出。

(4)如是石灰岩溶洞中的积水涌出,水呈黄鱼或灰色,有时带有臭味。

(5)地表水一旦涌人地下,其水量很大,破坏力极强。水中混有大量的泥沙,有时还会夹带许多动植物或其他杂物。在一般情况下,水中无其他异味。

3、发生突水事故时的应急措施

1、自身安全防护

井下发生突水事故时,在现场及附近地点的工作人员应首先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1)在突水迅猛、水流急速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应立即避开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内、拐弯巷道或其他安全地点。如果情况紧急时,可抓牢顶梁、立柱或其他固定物体,防止被涌水扛倒或冲走。

(2)如是老空水涌出,使所在地点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增高时,现场职工应立即佩戴好隔离式自救器或压缩氧自救器在未确定所在地点的空气成分能否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时,禁止任何人随意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夹。

2、迅速汇报

突水事故发生后,现场及附近地点工作的人员,在脱离危险后,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观察和判断突水的地点,涌水的程度,现场被困人员的情况等,并立即向矿井调度室报告,同时,应尽可能利用电话通知其他可能受到威胁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及时通知撤离。

3、积极妥善的组织现场抢救

(1)突永初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应在现场领导和老工人的组织带领下,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迅速进行抢救工作。如突水地点周围围岩坚硬、涌水量不大,可组织力量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尽快堵住出水点。

(2)在水源情况不明,涌水凶猛、顶帮松散的情况下,决不可强行封堵出水口,以免引起工作面大面积突水,造成人员伤亡,扩大灾情。

(3)对于受伤的矿工,应迅速抢救搬运到安全地点,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4)必须注意井下发生突水事故后,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佩戴防护器具的情况下冒险进入灾区。

4、现场组织撤离

如因涌水来势凶猛、现场无法抢救或者将危及人员安全时,应迅速组织起来,沿着规定的避灾路线和安全通道撤退道巷道制高点或地面。

在行动中,应注意下列事项:

(1)撤离前:应设法将撤退的行动路线和目的地告知矿井领导人。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迅速撤往突水地点以上的巷道,尽量避免进入突水点附近及下方的独头巷道。

(3)行进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体,尽量避开压力水头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滚动的矸石和木料撞

伤。

(4)如因突水后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指路牌,迷失了行进的方向时,遇险人员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5)在撤退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岔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以提示救援人员的注意。

(6)撤退巷道如果是竖井,人员需要从梯子间上下时,应保持好秩序,不要慌乱和争抢。行动中,手要抓牢,脚要蹬稳,切实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7)撤退中,如因冒顶或积水造成巷道堵塞,可寻找其他安全通道撤出。在唯一的出口堵塞无法撤退时,应组织好灾区避灾,等待救援人员的营救,严禁盲目潜水等冒险行为。

5、避灾自救

(1)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快速建造的临时避难硐室。必要时,可设置挡墙或防护板,防止涌水、煤矸和有害气体的侵入。

(2)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设文字、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于救援人员及时发现,进行营救。

十五、小煤窑防治水领导机构

组 长:王 东

副组长:尚经彭

成 员:李成文 邸福祥 王鹏飞 杨其秀 高建波

张 林 龙 林 张应祥 李亚东 李绍尚

丁云江 魏庆和 袁献宝 孙道澎 贾子联

王 平 向国福 黄万忠 王显达 王永刚

姜志敏 万永香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调度室

办公室主任:袁献宝

成 员:贾子联 孙道澎

职责划分

(1)防治水机构负责所属负责矿井防治水的技术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矿井水害防治各项技术的规定制度等。审批水害防治工程设计措施及水害防治经费使用。

(2)应急抢险指挥部全权负责矿井应急抢险工作,完善应急救援方案,发布抢险救援命令。根据抢险需要合理需要的人、才、物等资源。组织抢险救援工作。

(3)现场抢险组是按照救援方案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4)领导组各成员

矿长:是本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矿井防治水工作全面负责。

总工程师:是本矿井防治水的主要负责人,全面配合矿长做好矿

井防治水工作。

各分管副矿长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防治水工作,对分管范围内职责负责。

技术组职责:负责落实煤炭部门制定防治水有关规定及细则,编制本矿井探放水设计、作业规程、水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理方案。负责矿井水害预报、水患排查施工管理等的工作。其他相关科室职责详见水害应急预案。

探放水队职责:接受技术组的指令进行施工作业和水患处理。

富民煤矿井田范围内

关闭小煤窑积水预防安全技术措施

编制人:王 东

2013-9-13


相关内容

  •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 山西吕梁中阳付家焉煤业公司 矿井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编制:高照全 审核:邵宝海 总工程师:李学银 目录 第一章 矿井概况 第一节 矿井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矿井生产概况 第二章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第一节 矿区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主要含水层 第四节 矿区主要隔水层 第五节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 ...

  • 煤矿防治水岗位责任制及水害排查治理制度
  • 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 经理(矿长)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 1.经理(矿长)对本矿的防治水安全生全面负责,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责任者. 2.负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安全生产的文件.决议和<煤矿防治水规定>:组织制定本企业防治水的安全生产制度. 3.组织编制矿井防治水规 ...

  • 李雅庄煤矿水害防治管理制度
  • 李雅庄煤矿水害防治管理制度 矿属各单位: 为全面强化矿井防治水安全管理, 深入开展矿井防治水专项整治, 严 格按照 <煤矿防治水规定> 及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集团公司 防治水有关规定要求,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各项管理制度.现制定下发<李 雅庄煤矿水害防治管理制度> ,请 ...

  • 防治水技术措施--29
  • 调度质量标准化资料 29 防治水技术措施 王坪煤电公司 2012年1月 引 言 为了加强我公司的防治水工作,防止和减少水害事故,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等法 ...

  • 矿井突水预兆
  • 矿井突水预兆 1)一般预兆. (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即臭鸡蛋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肢. 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 ...

  •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调研报告
  • 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研究报告 国家煤矿安监局科技装备司 按照总局.煤监局的工作部署,认真领会栋梁局长提出的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指示精神,我司会同中国煤科集团成立工作组,深入部分地区.企业开展调研和研讨,分析了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现状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工作思 ...

  • (全)煤矿防治水管理制度
  • 煤 矿 防 治 水 管 理 制 度 目 录 一.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 1 二.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制度 ....................... 2 三.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 8 四.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 ...

  • 煤矿防治水知识题库
  • 煤矿防治水知识题库 东庄煤业有限公司 地测防治水科 一.单项选择(共50题) 1.水文地质类型简单的矿井地测科配备不少于(A )名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 A .1 B.2 C.3 2.井下采掘作业发现有出水征兆时,应当先(A )作业. A .停止 B.探水 C.快速 3.矿井井下工作水泵的能力,应能在 ...

  • 防治水管理制度
  • 目 录 第一部分XXXX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 .................................................................................... 1 一.矿长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