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

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 朗读---质疑---理解

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

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活着回来了!

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

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鲍照《拟行路难》)”

落叶归根。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

“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

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

四、不幸:

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

(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

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

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ppt)

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宋书》

从——15岁,小兵儿。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

争。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1)从军、辞爷娘去时: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白发老母遮门啼,挽断衣袖留不止。(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

(2)征:

出征: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战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征战: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

边客如刍狗,战骨生尘埃。 ——高适《答候少府》

(4)

夜宿: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5)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ppt)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悲歌》

(6)征愿: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尽管主人公或许也有此责任和担当,但是,心里只想着战争快些结束,回归家园。

2.老人九死一生,经历风餐露宿,一路风尘仆仆,得以回家。有没有像木兰一样,家人出郭相扶将啊?没有。孑然一身,踽踽独行,偶遇乡人。

问“有”:切,怯。急知、盼知、怕知。

不奢望家人都健在,只求能“有”,哪怕几个,哪怕一个。

思亲之切。

3.答“冢累累”:一点之变,阴阳两隔。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

噩耗之速。

4.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兔子怕狗,却随意进出狗洞。野鸡怕人,却嚣张地在梁上飞来飞去。

(此处可以质疑:为什么不是“雉从梁上‘栖’”?地点为什么选择中庭和井上?)

栖,多了一些安静、安稳之感。飞,增添了家里的荒凉、破败之感,烘托了人物的心乱难平, 还能突出地表现出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时,“户主”受了惊吓的情态。

家中无人,它们就是这么任性,自以为所,自以为安,动物自由活动,恣意玩耍,植物恣意生 长(随地随意地)生长。

家园之荒。家已不家!

5.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没有哪个亲人磨刀霍霍向猪羊,没有烹羊宰牛,没有接风洗尘的盛宴,没有人帮助老人舂谷采葵,没有正常充饥的粮食,可见羹饭之简!

舂: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以臼盛谷,两手持杵捣之。

(此处可以在黑板上以舂字的篆书讲解,便于识记和积累。)

贻:无人可贻,无人可语,无人可依。

(此处可以请同学尝试表演一下老人当时的动作神态等,便于感受老人不幸的处境。)

境遇之惨!孤独之深!人不在,家就不在了!

6.东向看,泪沾衣。

往事历历,生离竟成死别!生离时,家人相送。家人与世决别时,他竟都没有机会送送家人。 看:(木兰出门看到伙伴)老人看到了什么?在“看”中回忆着昔日的美好。在“看”中慨叹着今日的惨状。在“看”中想着战场上的情景,漫漫归途的孑孓颠沛。在“看”中盼着奇迹等。

什么也没看,只是因为不忍再睹荒败的家园,茫然伫足。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

泪: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仅是为自己而流。为战友伙伴,为过去,迷茫的将来,为亲人,为现实的破败。没了家,就有了流不尽的泪。

五、诗歌中应该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不幸的,还有谁是不幸的?

家人。

离别之伤。念子之痛。死别之悲。生存之艰。

从征65年的老兵都能幸运得不可思议地活下来,家人怎么是这样的结局?

家与冢。中原一带的民风民俗,居址不可以和坟冢相连。为什么这里会这样?

(ppt)

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

两汉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无休无止的战争(426年,402次大规模战争,其中西汉124次,东汉278次);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敲骨吸髓式的剥削是的农民破产流亡。

东汉时,土地大量兼并,苛捐杂税极为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强地主,膏田满野,达数百千顷,农民沦为佃农,雇佣,成为游民,甚至卖为奴婢。出现了“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后汉书》)”的局面。

正如老子所言: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道德经》)

于是: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四曲》)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可见,除了战争,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会让百姓水生火热,生灵涂炭。

六、诗歌中还有谁是不幸的?

乡人。存者且偷生。偷生之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统治者的不明。

七、关于这首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 紫骝马歌辞。 学生齐读——

(ppt)

紫骝马歌辞

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右六曲,曲四解。

好个“壮女笑杀人”!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勇敢的花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雌雄难

辨”),其中有保家卫国的舍生忘死,有保护自己的无奈和不得已。但就木兰这位女子本身的追求和选择而言,这何尝不是她生命中最不幸的经历!

八、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孩子、老人、女人,最不应该卷入战争,但是不仅仅是他们,难逃战争的劫难。而这种残酷也不仅仅发生是在这个时期。

(ppt)

东山

《诗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拟行路难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九、虽是不同时期的诗歌,都抒发着因战争引发的生命的无奈,生存的孤苦,生离死别的悲戚。 所以,东晋时期一位一个文人,是一个仁人,是一个关注民生,努力探索出路的热肠人虚构了在不幸的生活中幸运的老百姓有家住、有地种、可以幸福生活的家园。让我们看到了建立在生命意识上的家园意识。

所以,孔子谈仁义,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墨子提倡兼爱非攻,老庄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让 我们看到了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以及建立在生命意识上的家国意识。

有了生命意识、家园意识、家国意识,百姓才不至于悲哀地生存,才有可能奢谈幸运、奢望生活。

十、齐声朗诵《十五从军征》,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悲戚和悲悯。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

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 朗读---质疑---理解

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

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活着回来了!

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

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鲍照《拟行路难》)”

落叶归根。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

“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

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

四、不幸:

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

(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

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

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ppt)

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宋书》

从——15岁,小兵儿。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

争。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1)从军、辞爷娘去时: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白发老母遮门啼,挽断衣袖留不止。(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

(2)征:

出征: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战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征战: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

边客如刍狗,战骨生尘埃。 ——高适《答候少府》

(4)

夜宿: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5)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ppt)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悲歌》

(6)征愿: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尽管主人公或许也有此责任和担当,但是,心里只想着战争快些结束,回归家园。

2.老人九死一生,经历风餐露宿,一路风尘仆仆,得以回家。有没有像木兰一样,家人出郭相扶将啊?没有。孑然一身,踽踽独行,偶遇乡人。

问“有”:切,怯。急知、盼知、怕知。

不奢望家人都健在,只求能“有”,哪怕几个,哪怕一个。

思亲之切。

3.答“冢累累”:一点之变,阴阳两隔。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

噩耗之速。

4.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兔子怕狗,却随意进出狗洞。野鸡怕人,却嚣张地在梁上飞来飞去。

(此处可以质疑:为什么不是“雉从梁上‘栖’”?地点为什么选择中庭和井上?)

栖,多了一些安静、安稳之感。飞,增添了家里的荒凉、破败之感,烘托了人物的心乱难平, 还能突出地表现出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时,“户主”受了惊吓的情态。

家中无人,它们就是这么任性,自以为所,自以为安,动物自由活动,恣意玩耍,植物恣意生 长(随地随意地)生长。

家园之荒。家已不家!

5.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没有哪个亲人磨刀霍霍向猪羊,没有烹羊宰牛,没有接风洗尘的盛宴,没有人帮助老人舂谷采葵,没有正常充饥的粮食,可见羹饭之简!

舂: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以臼盛谷,两手持杵捣之。

(此处可以在黑板上以舂字的篆书讲解,便于识记和积累。)

贻:无人可贻,无人可语,无人可依。

(此处可以请同学尝试表演一下老人当时的动作神态等,便于感受老人不幸的处境。)

境遇之惨!孤独之深!人不在,家就不在了!

6.东向看,泪沾衣。

往事历历,生离竟成死别!生离时,家人相送。家人与世决别时,他竟都没有机会送送家人。 看:(木兰出门看到伙伴)老人看到了什么?在“看”中回忆着昔日的美好。在“看”中慨叹着今日的惨状。在“看”中想着战场上的情景,漫漫归途的孑孓颠沛。在“看”中盼着奇迹等。

什么也没看,只是因为不忍再睹荒败的家园,茫然伫足。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

泪: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仅是为自己而流。为战友伙伴,为过去,迷茫的将来,为亲人,为现实的破败。没了家,就有了流不尽的泪。

五、诗歌中应该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不幸的,还有谁是不幸的?

家人。

离别之伤。念子之痛。死别之悲。生存之艰。

从征65年的老兵都能幸运得不可思议地活下来,家人怎么是这样的结局?

家与冢。中原一带的民风民俗,居址不可以和坟冢相连。为什么这里会这样?

(ppt)

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

两汉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无休无止的战争(426年,402次大规模战争,其中西汉124次,东汉278次);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敲骨吸髓式的剥削是的农民破产流亡。

东汉时,土地大量兼并,苛捐杂税极为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强地主,膏田满野,达数百千顷,农民沦为佃农,雇佣,成为游民,甚至卖为奴婢。出现了“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后汉书》)”的局面。

正如老子所言: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道德经》)

于是: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四曲》)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可见,除了战争,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会让百姓水生火热,生灵涂炭。

六、诗歌中还有谁是不幸的?

乡人。存者且偷生。偷生之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统治者的不明。

七、关于这首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 紫骝马歌辞。 学生齐读——

(ppt)

紫骝马歌辞

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右六曲,曲四解。

好个“壮女笑杀人”!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勇敢的花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雌雄难

辨”),其中有保家卫国的舍生忘死,有保护自己的无奈和不得已。但就木兰这位女子本身的追求和选择而言,这何尝不是她生命中最不幸的经历!

八、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孩子、老人、女人,最不应该卷入战争,但是不仅仅是他们,难逃战争的劫难。而这种残酷也不仅仅发生是在这个时期。

(ppt)

东山

《诗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拟行路难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九、虽是不同时期的诗歌,都抒发着因战争引发的生命的无奈,生存的孤苦,生离死别的悲戚。 所以,东晋时期一位一个文人,是一个仁人,是一个关注民生,努力探索出路的热肠人虚构了在不幸的生活中幸运的老百姓有家住、有地种、可以幸福生活的家园。让我们看到了建立在生命意识上的家园意识。

所以,孔子谈仁义,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墨子提倡兼爱非攻,老庄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让 我们看到了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以及建立在生命意识上的家国意识。

有了生命意识、家园意识、家国意识,百姓才不至于悲哀地生存,才有可能奢谈幸运、奢望生活。

十、齐声朗诵《十五从军征》,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悲戚和悲悯。


相关内容

  •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4.2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 ...

  • 2017年新人教版第8[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 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

  • 木兰从军(教案)
  • 12.木兰从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复习部首检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

  •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 木兰从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 ...

  • 十五从军征教案
  •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以说诗意和展开联想为主的方式提高学生说的的能力 金堂县赵家镇小学 黄群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 ...

  • [十五从军征]教案
  • <十五从军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 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 ...

  • 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案
  •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教师板课题)谁还记得"从" 的意思? (参加) 那么木 ...

  • 24[十五从军征]教案
  •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 ...

  •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教案
  •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一.作家作品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县尉.江宁县丞.龙标县尉等职.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期间,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他是开元.天宝期间颇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