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汗为心之液

jE夏生匡荭2Q12生2旦筮31鲞筮9翅旦!iji磐』Q丛盟丛垡墅鲤i!iQ!丛一£hi!!曼曼丛!鱼边Ⅱ!,曼P!!坚虫里:2Q12:yQ!:≥!,盟Q19

浅议“汗为心之液"

陈书佩指导:危剑安

【摘要】《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论述,提示汗的生成、排泄与五脏的心密切相关,临床在治疗汗证时,可从调节心的生理功能入手。从“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人手,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汗与心的关系进行论述,阐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之间的关联,以期更好地用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黄帝内经;“汗为心之液”;中医基础理论

在《黄帝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中,有“心在液为汗”的论述。中医学理论认为,汗是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和血均由人体的精微物质同源化生而成,故有“津血同源”“血汗同源”之说,又心主血,因此有“汗为心之液”的论述。在临床上根据此理论,治疗以汗出异常为主症的相应的心系疾病,并可根据汗出的多少来判断心脏相关疾病的病情及预后。笔者通过探讨“汗”与“心”的关系,阐明其生理病理联系以及相关机理,以期更好地将“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

1“汗为心之液”的理论来源

汗,即汗液,在《素问・阴阳别论》中有“阳加于阴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明确指出汗液的形成与阳气和阴津密切相关:“汗也者,合阳气阴津蒸化而出者也……故汗之为物,以阳气为用,以阴津为材料。”《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则明确指出在五液中,汗归属于心。《类经》“心主血,汗者血之余”《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以及《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等,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

汗为人体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心之阳气是汗液化生的动力之源,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1】。汗液的生成排泄离不开心阳的温煦和心神的调控,心的生理功能在汗液的生成和排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谓之汗”的论述,《临证指南医案・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而

周围神经毒性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2):

128—131.

Andre

a1.

[16]何映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防治奥沙利铂外周神经毒

性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42—43.[17]崔慧娟,李欧静,谭煌英,等.黄芪注射液防治含奥沙利铂

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效果的临床观察【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lf4):249—251.

【18]钱永红.生脉注射液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疗效观察【J】基

层医学论坛,2008,10(7):222—223.

[19]朱静娟,丁爱萍,邱文生.参附注射液对含奥沙利铂方案化

疗引起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

(11)::76—77.

[13]

Maindrault—Goebel

F,7I、0umigandC,T,

et

0xaliplatinreintroductioninpatientspreviouslytreatedwithleucovorin,

nuomuracil

and

oxaliplatin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cancer[J].Ann0nc01,2004,15(8):1210—1214.

L,et

on

[14]CaxcinlS,CatalanoV,cordeⅡa

e{Ibct

of

reduced

glutathione

a1.NeumpmtectiVeoxaliplatin—based

randomized,Clin

chemothempyinadvancedcolorectal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cancer:a

U].

J0ncol'

2002,20(16):3478—3483.

[15】文汉英,朱创洲.“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奥沙利铂所致外

周神经毒性反应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55

f31:42—43.

作者简介:侯丽,女,43岁,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

(收稿日期:2012—06—11)

作者单位: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艾滋病研究室通信作者:危剑安,Tel:(010)88001225,E—majl:jiananwei@hotmail.com

万方数据

jE塞空医药垫12生竺旦筮31鲞筮!翅

墼西iBg』!!婴堂鱼!!盘i!i型一£bi垒壁!堑!垄丛堡£,壁逝!些坚,垫l兰,!!!:31,堕Q墨

・677・

2对“汗为心之液”的理解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主一身之血脉。津液和血液同由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化生而成,两者在脉道内外相互渗透,而津液又是汗液生成的物质基础。“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的生成除了阴津这一物质基础之外,尚需要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心肺居人体之上部,均属阳,而心又为阳中之阳,主管一身之阳气,心阳是汗液生成的动力之源。《临证指南医案》日“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气化为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而泄为汗”,《医宗必读》日:“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可见心阳对汗液的生成不仅起到温煦和推动作用,它也是顾护人体津液的屏障。当心之阳气不足之时,机体也可出现汗出异常的表现,这也体现了“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

2.1汗出异常会影响心脏系统的正常功能

出汗过多与心脏系统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各种原因的出汗过多,如感冒发烧、暑热天气、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心脏病等均可引起汗出过多,从而耗伤心阴心血,损害心气心阳,致心慌心悸、心烦失眠、胸闷胸痛等病证【2】。

此外,过汗或误用汗法,均可损伤人体的心阴心阳。如《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及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均说明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心阳,导致心阳虚而出现心下悸、欲作奔豚等心脏系统的症状,用桂枝甘草汤和桂枝甘草大枣汤辛甘化阳,以复耗伤之心阳嘲;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发汗以后,脾肾阳虚,水饮凌心而出现心悸,用真武汤温补心肾之阳;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素体阴阳两虚而误用发汗法,

出现烦躁等变证。无论是病理的还是失治误治所引

起汗液排泄异常,均可影Ⅱ向心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

能,产生相应的疾病。

2.2心脏系统的疾病会反映出汗液排泄的异常

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阴阳的相互作用均会影响汗液的生成和排泄,而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心阴、心阳的异常也会引起汗液的异常。在临床上,常出现以汗出为主要症状的心脏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等。黄晓萍H等报道2例以多汗为主要表现的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病例,患

万方数据

者仅表现为多汗、乏力,而其它心功能异常的症状不明显,考虑因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所致。

提示临床上治疗以汗出为主症的患者时,不可单纯

止汗,而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兼症,审证求因,针对病因病机进行相应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张智勤阎通过观察60例风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分级以及汗出程度之间的关系,认为风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汗。心功能分级越高,出汗越多,经治疗心衰好转以后出汗均可减轻。从而说明汗证与心衰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对风心病的预后判断和疗效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医宗必读》日“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此外,汗证的治疗也多从心人手,临床上也经常采用调心的方法来治疗由于心脏系统病变引起的汗证。如重用党参和黄芪益心敛汗,治疗心肺气虚引起的多汗症等。王秀霞(q报道应用滋阴调心法治疗更年期烘热汗出,以天王补心丹加减,疗效显著。

2.3汗液的分泌和排泄受到心脏系统的调节

现代研究【7嚷明,人体汗液分泌受神经的支配和调控,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出现出汗或者汗出增多,当人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也会在手心等处出汗,此时的出汗与散热无关,说明汗液的分泌亦受心神的调节。内脏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内脏神经又分为运动和感觉两部分,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并控制腺体的分泌,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内脏运动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系统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从而产生并排泄汗液,这是生理性的汗出。更年期综合症或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

患者畏口可出现自汗、盗汗、疲乏等症状;另外,心理因

素也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汗出的异常。《灵枢・口问》中“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故五志等心理因素亦可影响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汗液的分泌和排泄的异常。

3“汗为心之液”的临床意义

“汗为心之液”不仅说明汗液的形成和排泄的生理过程与心密切相关,而且对于临床治疗自汗、盗

・678.

jE塞史医荭2Q12生!旦筮31鲞筮!期

旦!iji驾』!堕塑丛Q£!!趟i地n丛一ghi!!璺曼M£虫£iⅡ£:§£盥£望出丛t2Q1211Q!:≥!t丛Q墨

汗、无汗证等汗出异常的病证也有指导作用。

由于心血耗伤,气随血脱,卫阳不固,腠理不实而导致的自汗,或者血虚阴亏,阴不敛阳,阴虚火旺而致的盗汗等属于心血不足的汗证均可用养血补心法进行治疗,可用归脾汤、八珍汤和当归补血汤等;若心火亢盛,热迫津液外泄而为汗,则可用清心敛汗法进行治疗,如清心莲子饮;若心神不宁导致汗出,可用天王补心丹加浮小麦、柏子仁、茯神等宁心安神敛汗;若瘀血内阻,脉道不利,气血津液不能循正常脉道运行,渗出脉外而为汗,应用通脉敛汗法以活血化瘀,通脉以敛汗,如血府逐瘀汤合牡蛎散。

谭茂卿等圆观察46例出汗异常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改变,应用玉屏风散和桂枝汤具有益气补心作用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9%,由此得出出汗异常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的结论。

此外,在临床上,对于干燥综合症等~些疑难疾病,也可尝试通过调理患者心阴心阳的平衡状态和气血的多少,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病案举例

患者,女,62岁,2010年12月9日初诊。患者阵发性汗出,周身汗出如水洗,汗出时,心脏不适感,心悸心烦,头晕,耳鸣,双耳重听,胃脘怕凉,腰腿疼痛,眠差,夜间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大便黏腻质稀,苔厚

腻微黄,舌质偏暗,脉沉弱。血压130/80mm取。西医

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耳鸣;中医诊断与辨证:汗证,脾虚痰阻型。立法: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方药组成:竹茹159,炒枳实109,茯苓109,厚朴109,木香109,青皮109,陈皮109,黄连109,黄芩109,栀子109,炒白术109,党参109,刺蒺藜109,石菖蒲109,砂仁109,炒白扁豆109,浮小麦309。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汗出减少,头晕心悸好转,仍耳鸣。苔薄腻微黄,质偏红,脉沉细。上方加八月札109、淮山药109、灵磁石309、珍珠母309。14剂。

三诊:药后病情平稳,苔微黄腻,脉沉细。初诊方加八月札109、钩藤309(后下)、代赭石309、怀牛膝309、浮小麦309。继服14剂,病情稳定。

5小结

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五脏之中的心有密切的关联,汗液的生成和排泄均离不开心脏系统的调节。然

吴华强啾为“汗为心之液”仅局限于五行学说,是

万方数据

不全面的,五脏的生理功能均与汗液的生理病理相关。津液的新陈代谢是由多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而共同完成的,脏腑之气对津液代谢发挥着推动作用和控摄作用,推动和控摄二者之间相反相成的协调对于汗液的正常分泌起着重要作用。汗直接来源于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离不开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肝得疏泄、肾的气化和三焦的通利,且依赖五脏阳气的推动、控摄和五脏阴液的充足,才能使人体进行正常的水(津)液代谢【Ⅷ。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但总体来说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应用汗法时,注意不可过汗,以防伤正气损伤心阳变生他症;治疗汗出异常类相关疾病时,应该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于此。“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内涵的详细机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阐述。

参考文献

[1]黄飞龙,钱林超.汗证从心论治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

(11):2055.

[2】彭敏,郑吴.多汗与心病叨.中医药学刊,2006,24(9):1676.【3]刘贯华.《伤寒论》中过汗伤正证治规律探讨叨.江苏中医药,2009,41(7):8.

[4]黄晓萍,张秀芝,杨斌.以多汗为主要表现的左心功能不全

2例报告[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5,

[5]张智勤.风心病心衰与汗证关系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23(10):669.

[6]王秀霞.滋阴调心法治疗更年期烘热汗出明.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1(3):24.

[7]李志刚.中医学心说的“现代化”与自汗、盗汗机理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9):554.

【8]谭茂卿,王秀君.《黄帝内经》关于“汗为心之液”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医药,2008,19(10):2521—2522.

[9】吴华强.“汗为心之液”辨识阴.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

(1):7—8.

[10件菲.解读《内经》之“汗”[J】.吉林中医药,2008,28(7):479.作者简介:陈书佩,女,24岁,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临床研究。危剑安,男,48岁,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病和艾滋病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和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2埘一18)

浅议“汗为心之液”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书佩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艾滋病研究室,100053北京中医药

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31(9)

1. 黄飞龙;钱林超 汗证从心论治初探[期刊论文]-光明中医 2009(11)2. 彭敏;郑昊 多汗与心病[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6(09)

3. 刘贯华 《伤寒论》中过汗伤正证治规律探讨[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 2009(07)

4. 黄晓萍;张秀芝;杨斌 以多汗为主要表现的左心功能不全2例报告[期刊论文]-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0(05)5. 张智勤 风心病心衰与汗证关系分析[期刊论文]-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10)6. 王秀霞 滋阴调心法治疗更年期烘热汗出[期刊论文]-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6(03)

7. 李志刚 中医学心说的"现代化"与自汗、盗汗机理探析[期刊论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9)8. 谭茂卿;王秀君 《黄帝内经》关于"汗为心之液"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8(10)9. 吴华强 "汗为心之液"辨识[期刊论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01)10. 牛菲 解读《内经》之"汗"[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08(0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zy201209012.aspx

jE夏生匡荭2Q12生2旦筮31鲞筮9翅旦!iji磐』Q丛盟丛垡墅鲤i!iQ!丛一£hi!!曼曼丛!鱼边Ⅱ!,曼P!!坚虫里:2Q12:yQ!:≥!,盟Q19

浅议“汗为心之液"

陈书佩指导:危剑安

【摘要】《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论述,提示汗的生成、排泄与五脏的心密切相关,临床在治疗汗证时,可从调节心的生理功能入手。从“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人手,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汗与心的关系进行论述,阐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之间的关联,以期更好地用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黄帝内经;“汗为心之液”;中医基础理论

在《黄帝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中,有“心在液为汗”的论述。中医学理论认为,汗是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和血均由人体的精微物质同源化生而成,故有“津血同源”“血汗同源”之说,又心主血,因此有“汗为心之液”的论述。在临床上根据此理论,治疗以汗出异常为主症的相应的心系疾病,并可根据汗出的多少来判断心脏相关疾病的病情及预后。笔者通过探讨“汗”与“心”的关系,阐明其生理病理联系以及相关机理,以期更好地将“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

1“汗为心之液”的理论来源

汗,即汗液,在《素问・阴阳别论》中有“阳加于阴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明确指出汗液的形成与阳气和阴津密切相关:“汗也者,合阳气阴津蒸化而出者也……故汗之为物,以阳气为用,以阴津为材料。”《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则明确指出在五液中,汗归属于心。《类经》“心主血,汗者血之余”《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以及《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等,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

汗为人体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心之阳气是汗液化生的动力之源,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1】。汗液的生成排泄离不开心阳的温煦和心神的调控,心的生理功能在汗液的生成和排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谓之汗”的论述,《临证指南医案・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而

周围神经毒性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2):

128—131.

Andre

a1.

[16]何映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防治奥沙利铂外周神经毒

性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42—43.[17]崔慧娟,李欧静,谭煌英,等.黄芪注射液防治含奥沙利铂

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效果的临床观察【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lf4):249—251.

【18]钱永红.生脉注射液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疗效观察【J】基

层医学论坛,2008,10(7):222—223.

[19]朱静娟,丁爱萍,邱文生.参附注射液对含奥沙利铂方案化

疗引起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

(11)::76—77.

[13]

Maindrault—Goebel

F,7I、0umigandC,T,

et

0xaliplatinreintroductioninpatientspreviouslytreatedwithleucovorin,

nuomuracil

and

oxaliplatin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cancer[J].Ann0nc01,2004,15(8):1210—1214.

L,et

on

[14]CaxcinlS,CatalanoV,cordeⅡa

e{Ibct

of

reduced

glutathione

a1.NeumpmtectiVeoxaliplatin—based

randomized,Clin

chemothempyinadvancedcolorectal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cancer:a

U].

J0ncol'

2002,20(16):3478—3483.

[15】文汉英,朱创洲.“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奥沙利铂所致外

周神经毒性反应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55

f31:42—43.

作者简介:侯丽,女,43岁,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

(收稿日期:2012—06—11)

作者单位: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艾滋病研究室通信作者:危剑安,Tel:(010)88001225,E—majl:jiananwei@hotmail.com

万方数据

jE塞空医药垫12生竺旦筮31鲞筮!翅

墼西iBg』!!婴堂鱼!!盘i!i型一£bi垒壁!堑!垄丛堡£,壁逝!些坚,垫l兰,!!!:31,堕Q墨

・677・

2对“汗为心之液”的理解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主一身之血脉。津液和血液同由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化生而成,两者在脉道内外相互渗透,而津液又是汗液生成的物质基础。“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的生成除了阴津这一物质基础之外,尚需要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心肺居人体之上部,均属阳,而心又为阳中之阳,主管一身之阳气,心阳是汗液生成的动力之源。《临证指南医案》日“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气化为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而泄为汗”,《医宗必读》日:“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可见心阳对汗液的生成不仅起到温煦和推动作用,它也是顾护人体津液的屏障。当心之阳气不足之时,机体也可出现汗出异常的表现,这也体现了“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

2.1汗出异常会影响心脏系统的正常功能

出汗过多与心脏系统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各种原因的出汗过多,如感冒发烧、暑热天气、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心脏病等均可引起汗出过多,从而耗伤心阴心血,损害心气心阳,致心慌心悸、心烦失眠、胸闷胸痛等病证【2】。

此外,过汗或误用汗法,均可损伤人体的心阴心阳。如《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及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均说明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心阳,导致心阳虚而出现心下悸、欲作奔豚等心脏系统的症状,用桂枝甘草汤和桂枝甘草大枣汤辛甘化阳,以复耗伤之心阳嘲;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发汗以后,脾肾阳虚,水饮凌心而出现心悸,用真武汤温补心肾之阳;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素体阴阳两虚而误用发汗法,

出现烦躁等变证。无论是病理的还是失治误治所引

起汗液排泄异常,均可影Ⅱ向心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

能,产生相应的疾病。

2.2心脏系统的疾病会反映出汗液排泄的异常

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阴阳的相互作用均会影响汗液的生成和排泄,而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心阴、心阳的异常也会引起汗液的异常。在临床上,常出现以汗出为主要症状的心脏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等。黄晓萍H等报道2例以多汗为主要表现的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病例,患

万方数据

者仅表现为多汗、乏力,而其它心功能异常的症状不明显,考虑因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所致。

提示临床上治疗以汗出为主症的患者时,不可单纯

止汗,而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兼症,审证求因,针对病因病机进行相应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张智勤阎通过观察60例风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分级以及汗出程度之间的关系,认为风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汗。心功能分级越高,出汗越多,经治疗心衰好转以后出汗均可减轻。从而说明汗证与心衰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对风心病的预后判断和疗效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医宗必读》日“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此外,汗证的治疗也多从心人手,临床上也经常采用调心的方法来治疗由于心脏系统病变引起的汗证。如重用党参和黄芪益心敛汗,治疗心肺气虚引起的多汗症等。王秀霞(q报道应用滋阴调心法治疗更年期烘热汗出,以天王补心丹加减,疗效显著。

2.3汗液的分泌和排泄受到心脏系统的调节

现代研究【7嚷明,人体汗液分泌受神经的支配和调控,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出现出汗或者汗出增多,当人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也会在手心等处出汗,此时的出汗与散热无关,说明汗液的分泌亦受心神的调节。内脏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内脏神经又分为运动和感觉两部分,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并控制腺体的分泌,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内脏运动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系统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从而产生并排泄汗液,这是生理性的汗出。更年期综合症或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

患者畏口可出现自汗、盗汗、疲乏等症状;另外,心理因

素也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汗出的异常。《灵枢・口问》中“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故五志等心理因素亦可影响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汗液的分泌和排泄的异常。

3“汗为心之液”的临床意义

“汗为心之液”不仅说明汗液的形成和排泄的生理过程与心密切相关,而且对于临床治疗自汗、盗

・678.

jE塞史医荭2Q12生!旦筮31鲞筮!期

旦!iji驾』!堕塑丛Q£!!趟i地n丛一ghi!!璺曼M£虫£iⅡ£:§£盥£望出丛t2Q1211Q!:≥!t丛Q墨

汗、无汗证等汗出异常的病证也有指导作用。

由于心血耗伤,气随血脱,卫阳不固,腠理不实而导致的自汗,或者血虚阴亏,阴不敛阳,阴虚火旺而致的盗汗等属于心血不足的汗证均可用养血补心法进行治疗,可用归脾汤、八珍汤和当归补血汤等;若心火亢盛,热迫津液外泄而为汗,则可用清心敛汗法进行治疗,如清心莲子饮;若心神不宁导致汗出,可用天王补心丹加浮小麦、柏子仁、茯神等宁心安神敛汗;若瘀血内阻,脉道不利,气血津液不能循正常脉道运行,渗出脉外而为汗,应用通脉敛汗法以活血化瘀,通脉以敛汗,如血府逐瘀汤合牡蛎散。

谭茂卿等圆观察46例出汗异常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改变,应用玉屏风散和桂枝汤具有益气补心作用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9%,由此得出出汗异常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的结论。

此外,在临床上,对于干燥综合症等~些疑难疾病,也可尝试通过调理患者心阴心阳的平衡状态和气血的多少,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病案举例

患者,女,62岁,2010年12月9日初诊。患者阵发性汗出,周身汗出如水洗,汗出时,心脏不适感,心悸心烦,头晕,耳鸣,双耳重听,胃脘怕凉,腰腿疼痛,眠差,夜间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大便黏腻质稀,苔厚

腻微黄,舌质偏暗,脉沉弱。血压130/80mm取。西医

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耳鸣;中医诊断与辨证:汗证,脾虚痰阻型。立法: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方药组成:竹茹159,炒枳实109,茯苓109,厚朴109,木香109,青皮109,陈皮109,黄连109,黄芩109,栀子109,炒白术109,党参109,刺蒺藜109,石菖蒲109,砂仁109,炒白扁豆109,浮小麦309。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汗出减少,头晕心悸好转,仍耳鸣。苔薄腻微黄,质偏红,脉沉细。上方加八月札109、淮山药109、灵磁石309、珍珠母309。14剂。

三诊:药后病情平稳,苔微黄腻,脉沉细。初诊方加八月札109、钩藤309(后下)、代赭石309、怀牛膝309、浮小麦309。继服14剂,病情稳定。

5小结

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五脏之中的心有密切的关联,汗液的生成和排泄均离不开心脏系统的调节。然

吴华强啾为“汗为心之液”仅局限于五行学说,是

万方数据

不全面的,五脏的生理功能均与汗液的生理病理相关。津液的新陈代谢是由多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而共同完成的,脏腑之气对津液代谢发挥着推动作用和控摄作用,推动和控摄二者之间相反相成的协调对于汗液的正常分泌起着重要作用。汗直接来源于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离不开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肝得疏泄、肾的气化和三焦的通利,且依赖五脏阳气的推动、控摄和五脏阴液的充足,才能使人体进行正常的水(津)液代谢【Ⅷ。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但总体来说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应用汗法时,注意不可过汗,以防伤正气损伤心阳变生他症;治疗汗出异常类相关疾病时,应该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于此。“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内涵的详细机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阐述。

参考文献

[1]黄飞龙,钱林超.汗证从心论治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

(11):2055.

[2】彭敏,郑吴.多汗与心病叨.中医药学刊,2006,24(9):1676.【3]刘贯华.《伤寒论》中过汗伤正证治规律探讨叨.江苏中医药,2009,41(7):8.

[4]黄晓萍,张秀芝,杨斌.以多汗为主要表现的左心功能不全

2例报告[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5,

[5]张智勤.风心病心衰与汗证关系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23(10):669.

[6]王秀霞.滋阴调心法治疗更年期烘热汗出明.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1(3):24.

[7]李志刚.中医学心说的“现代化”与自汗、盗汗机理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9):554.

【8]谭茂卿,王秀君.《黄帝内经》关于“汗为心之液”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医药,2008,19(10):2521—2522.

[9】吴华强.“汗为心之液”辨识阴.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

(1):7—8.

[10件菲.解读《内经》之“汗”[J】.吉林中医药,2008,28(7):479.作者简介:陈书佩,女,24岁,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临床研究。危剑安,男,48岁,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病和艾滋病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和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2埘一18)

浅议“汗为心之液”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书佩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艾滋病研究室,100053北京中医药

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31(9)

1. 黄飞龙;钱林超 汗证从心论治初探[期刊论文]-光明中医 2009(11)2. 彭敏;郑昊 多汗与心病[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6(09)

3. 刘贯华 《伤寒论》中过汗伤正证治规律探讨[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 2009(07)

4. 黄晓萍;张秀芝;杨斌 以多汗为主要表现的左心功能不全2例报告[期刊论文]-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0(05)5. 张智勤 风心病心衰与汗证关系分析[期刊论文]-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10)6. 王秀霞 滋阴调心法治疗更年期烘热汗出[期刊论文]-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6(03)

7. 李志刚 中医学心说的"现代化"与自汗、盗汗机理探析[期刊论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9)8. 谭茂卿;王秀君 《黄帝内经》关于"汗为心之液"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8(10)9. 吴华强 "汗为心之液"辨识[期刊论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01)10. 牛菲 解读《内经》之"汗"[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08(0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zy20120901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