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政道博士

访李政道博士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

二、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真正认识科学和正确面对科学。

二、认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是美丽的和令人激动的,绝不是乏味和艰涩的道理。

三、分析李政道谈话中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过程设想

一、本文是“扩展阅读”,教师先介绍访谈的相关知识,再由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只做相应的占点拨、指导。

二、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脉络,感悟李政道博士的科学精神。

二、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

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技巧:

采访的时间是有限的,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在采访时,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直问法: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担出来。具有逻辑性,适应科学家的谈话思路。

⑵趣问法:使专家容易回答,比较随便有趣。

⑶推问法

⑷追问法:其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⑸旁问法

⑹引导性提问法:这种提问多采用“闭合”性问题。这种问题回答比较简单,一般由采访者事先准备好了问题的答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否、这样或那样。

二、课文导学

1.学生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充当记者,一个充当李政道。其余学生认真体会“记者”提问的技巧,并感受“专家”的精神面貌。

3.梳理文章结构:(见后面的板书)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

第2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第3-3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 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体现了李博士的谦虚)

第二层(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体现了李博士的创新精神)

第三层(7-8):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

第四层(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五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六层(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

第七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第八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4.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⑸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

三、作业

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一(1)简评李对中国的贡献

①科学发展 ②现代化建设

二(2)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三(3-23)访谈内容

访李政道博士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

二、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真正认识科学和正确面对科学。

二、认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是美丽的和令人激动的,绝不是乏味和艰涩的道理。

三、分析李政道谈话中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过程设想

一、本文是“扩展阅读”,教师先介绍访谈的相关知识,再由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只做相应的占点拨、指导。

二、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脉络,感悟李政道博士的科学精神。

二、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

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技巧:

采访的时间是有限的,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在采访时,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直问法: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担出来。具有逻辑性,适应科学家的谈话思路。

⑵趣问法:使专家容易回答,比较随便有趣。

⑶推问法

⑷追问法:其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⑸旁问法

⑹引导性提问法:这种提问多采用“闭合”性问题。这种问题回答比较简单,一般由采访者事先准备好了问题的答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否、这样或那样。

二、课文导学

1.学生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充当记者,一个充当李政道。其余学生认真体会“记者”提问的技巧,并感受“专家”的精神面貌。

3.梳理文章结构:(见后面的板书)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

第2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第3-3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 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体现了李博士的谦虚)

第二层(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体现了李博士的创新精神)

第三层(7-8):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

第四层(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五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六层(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

第七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第八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4.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⑸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

三、作业

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一(1)简评李对中国的贡献

①科学发展 ②现代化建设

二(2)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三(3-23)访谈内容


相关内容

  • 海峡两岸髓之缘
  • 范和志,浙江天台的一名工人.他曾被来势凶猛的慢性白血病逼向死亡的边缘.就在生死攸关之际,一位台湾同胞捐赠的1130毫升骨髓使他峰回路转.他接受的是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 那是1998年的一天,正在上班的范和志突然感到阵阵头痛,全身乏力.去当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他脾脏肿大,白细胞明显增多,初步诊断为慢 ...

  • 李政道2012年第12期
  • 李政道(1926-),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他和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人师长 1926年李政道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李骏康是南京金陵大学农化系的毕业生,母亲张明璋也读过中学,这种家庭氛围对李政道的成长很有帮助.他父亲不仅自己教他们,还专门请来家庭教 ...

  • 李可染与李政道的交往
  • 李可染与李政道的交往 吕兆龙 李可染与李政道,无论从生活经历.研究领域都可以说是截然不同,李政道为什么会三次请李可染作画?两位大师怎么会相知相识,以至惺惺相惜成为忘年之交的呢?这一切都要从一次谈话说起. 自1987年以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都举办国际科学学术会议,不但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学家和中国 ...

  • 获诺贝尔奖的华裔
  • 一.杨振宁 美籍华人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 ...

  • 李政道回忆
  • 李政道回忆"科教宗师"叶企孙 2014年06月06日 13:52:2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叶企孙,名鸿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县唐家弄一书香门第.叶企孙幼入私塾,1907年入敬业学校,1913年入清华学校,国学根基深 ...

  • 12个著名科学家
  •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 ...

  •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
  •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来自中国的杨振宁(1922-)和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来自中国的李政道(1926-),以表彰他们对所谓宇称定律的透彻研究,这些研究导致了与基本粒子有关的一些重要发现. 宇称是描写粒子在空间反演下变 ...

  • 国旗下的讲话:励志教育
  • 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两所名牌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于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是目前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 ...

  • 杨振宁其人
  •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因他父亲当时正在安庆一所中学教书,安庆又名怀宁,故此给长子取名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是杨武之.现在,说起这个名字,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学界提到杨武之,真是"天下无人不识君".杨振宁才10个月大,杨武之便考取安徽公费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