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古人尊师故事二则

原文地址:古人尊师故事二则作者:衔橄榄枝的飞鸽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历来是敬师的名言,把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事奉老师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以下为其中几例。

帝尧、帝舜师事许由

许由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庄子?天地》篇云:“尧之师曰许由”,《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篇云:“帝舜师许由”,许由曾为尧、舜两位圣君的老师。他学识渊博,道德高尚,重义轻利,与尧、舜一样称为圣人。

史载帝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宇清平,举贤任能,可谓人才济济。但他仍唯恐埋没人才,还常常深入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他听说许由是有道之名士,于是千里相访。帝尧与许由见面倾谈后,许由了解到帝尧志趣不凡,的确是位圣主,帝尧对许由讲述的天下之理佩服之极,因此就拜其为师。

帝尧还都后,就想把这个天下让给许由,他将朝政交大司农等代理,即日命驾,往访许由,朝拜许由于沛泽之中。帝尧对他极为恭敬,执弟子之礼,北面而朝之,说道:“弟子德薄能鲜。当初即位之时,曾经发愿,暂时忝摄大宝,过一过渡,必定要访天下之圣贤,将这天下让给他。现在弟子细想,老师才德好比太阳和月亮,并世圣贤无过于老师。愿将这天下让与您,请您慨然担任以安万民,不胜幸甚。”许由说:“帝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得到大治了,国泰民安,万民丰乐,这一切都是帝的功劳,而现在让我来接替,我是为名而来吗?”帝尧一再相让,许由坚辞不肯。次日,帝尧再访许由,许由竟不知到何处去了。

许由从沛泽遁出之后,为了不使帝尧再找到他,就跑到中岳嵩山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在那里耕作隐居,不觉已过一年。帝尧到处寻访,终于打听到了许由的消息。一日,许由正在田间低头干活,忽觉有人走近来,高叫:“老师!”向他行礼。许由抬头一看,哪知是帝尧,不觉诧异,就问道:“帝怎会跑到这里来?有什么事?”帝尧道:“前番拟将天下让与老师,原是为弟子无才无德,深恐误尽苍生,所以有此举。不意老师匿迹潜踪。拟恳求道德卓越之人,为弟子辅佐,但是仔细一想,道德卓越之人,仍旧无过于老师。所以今朝竭诚再来敦请老师,作九州之长,辅佐弟子,还望老师不要推辞,不但弟子一人之幸,实在是天下万民之幸也。”许由听到此,说“天子总理九州,就是九州之长。从古未闻天子之外,还有什么九州之长。帝之此言,某所不解。”帝尧道:“本来没有这个官名,不过弟子请求老师辅佐,特设此官以表隆重,还请老师屈就。”许由再次推辞归隐,使人再找不到他。但是帝尧对许由一次让位,一次召为九州长,百姓们都知道了,人们都称赞帝尧的胸怀和许由的境界。《庄子? 让王》篇记载此事云:“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舜耕于历山时,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讲究礼让,重视仁义,半年以后,那里风气大变,种田的人居然都知道自己取那硗瘠之地,而将那肥沃之地互相推让了。人们个个都敬重舜。有时邻居争斗,都要请舜裁判,舜的话比官令还要佩服。远近的人闻风而搬到历山去住的,竟有争先恐后的情形,使偏僻之地逐渐成了繁盛之区。人们称舜为圣人,说“真是‘圣人所过者化’啊。圣人只教我们以义,不教我们以利;圣人只教我们以让,不教我们以争。”可见舜化导的功效了。

舜在一次耕种之暇,来到了箕山游览,只见一个老者迎面而来,一不小心被石子绊足,跌在地上。舜看见了,忙过去扶了他起来,到一块石上坐下,老者一再感谢。舜看他年纪甚高,就问他家在何处,又问他姓名。那老者道:“我已几十年不说姓名了,你问它作甚?”舜听了,觉得诧异,叫问不已。那老者道:“汝叫什么名字?”舜告诉了。那老者笑道:“原来是你,我亦久闻你的名字。罢,罢,我就告诉你,但是你不要告诉人。”舜连声答应。老者道:“我姓许,名由,字武仲。”舜不等他说完,就拜了下去,许由止之不住,舜起身再道:“先生家在何处?我送先生回去吧。”许由笑道:“你愿送我回去,也好,我家就在箕山的那一面,不过烦劳你了。”舜道:“得以伺候长者,正是求之不得之事,敢说烦劳吗!”当下舜扶了许由过山,直到许由家中。许由深表感谢,又与舜交谈,舜请拜许由为师,许由亦不推辞,就收舜为弟子。次日,舜送了许多日用之物给许由,以当束脩之赀。自此以后,耕种、贸易之余,舜常去请教,许由给他讲述了很多道理,舜后来成为德行感召天地,仁政泽被四方的圣君。

曾参谨遵师教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他勤奋好学,谨遵师教,“于子言无不悦”。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认真复习了?

“ 曾子避席”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说的是:有一次曾参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参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参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后来很多人都向他学习这种礼仪。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学习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没有任什么官职,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了曾参的品行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 “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固辞不受。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的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的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与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称赞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孔子去世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象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象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象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相貌相似的人怎么能比得了呢?”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叹服不已,深为曾参对老师的真诚和对礼仪的一丝不苟所感动。

孔子之后,曾参承继孔子道统,勇敢的担负起推行道义、仁德的重任。他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大意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维护正义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遥远吗?”他还编著了《大学》、《孝经》等经典著作,被后人称为“宗圣”。

原文地址:古人尊师故事二则作者:衔橄榄枝的飞鸽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历来是敬师的名言,把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事奉老师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以下为其中几例。

帝尧、帝舜师事许由

许由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庄子?天地》篇云:“尧之师曰许由”,《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篇云:“帝舜师许由”,许由曾为尧、舜两位圣君的老师。他学识渊博,道德高尚,重义轻利,与尧、舜一样称为圣人。

史载帝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宇清平,举贤任能,可谓人才济济。但他仍唯恐埋没人才,还常常深入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他听说许由是有道之名士,于是千里相访。帝尧与许由见面倾谈后,许由了解到帝尧志趣不凡,的确是位圣主,帝尧对许由讲述的天下之理佩服之极,因此就拜其为师。

帝尧还都后,就想把这个天下让给许由,他将朝政交大司农等代理,即日命驾,往访许由,朝拜许由于沛泽之中。帝尧对他极为恭敬,执弟子之礼,北面而朝之,说道:“弟子德薄能鲜。当初即位之时,曾经发愿,暂时忝摄大宝,过一过渡,必定要访天下之圣贤,将这天下让给他。现在弟子细想,老师才德好比太阳和月亮,并世圣贤无过于老师。愿将这天下让与您,请您慨然担任以安万民,不胜幸甚。”许由说:“帝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得到大治了,国泰民安,万民丰乐,这一切都是帝的功劳,而现在让我来接替,我是为名而来吗?”帝尧一再相让,许由坚辞不肯。次日,帝尧再访许由,许由竟不知到何处去了。

许由从沛泽遁出之后,为了不使帝尧再找到他,就跑到中岳嵩山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在那里耕作隐居,不觉已过一年。帝尧到处寻访,终于打听到了许由的消息。一日,许由正在田间低头干活,忽觉有人走近来,高叫:“老师!”向他行礼。许由抬头一看,哪知是帝尧,不觉诧异,就问道:“帝怎会跑到这里来?有什么事?”帝尧道:“前番拟将天下让与老师,原是为弟子无才无德,深恐误尽苍生,所以有此举。不意老师匿迹潜踪。拟恳求道德卓越之人,为弟子辅佐,但是仔细一想,道德卓越之人,仍旧无过于老师。所以今朝竭诚再来敦请老师,作九州之长,辅佐弟子,还望老师不要推辞,不但弟子一人之幸,实在是天下万民之幸也。”许由听到此,说“天子总理九州,就是九州之长。从古未闻天子之外,还有什么九州之长。帝之此言,某所不解。”帝尧道:“本来没有这个官名,不过弟子请求老师辅佐,特设此官以表隆重,还请老师屈就。”许由再次推辞归隐,使人再找不到他。但是帝尧对许由一次让位,一次召为九州长,百姓们都知道了,人们都称赞帝尧的胸怀和许由的境界。《庄子? 让王》篇记载此事云:“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舜耕于历山时,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讲究礼让,重视仁义,半年以后,那里风气大变,种田的人居然都知道自己取那硗瘠之地,而将那肥沃之地互相推让了。人们个个都敬重舜。有时邻居争斗,都要请舜裁判,舜的话比官令还要佩服。远近的人闻风而搬到历山去住的,竟有争先恐后的情形,使偏僻之地逐渐成了繁盛之区。人们称舜为圣人,说“真是‘圣人所过者化’啊。圣人只教我们以义,不教我们以利;圣人只教我们以让,不教我们以争。”可见舜化导的功效了。

舜在一次耕种之暇,来到了箕山游览,只见一个老者迎面而来,一不小心被石子绊足,跌在地上。舜看见了,忙过去扶了他起来,到一块石上坐下,老者一再感谢。舜看他年纪甚高,就问他家在何处,又问他姓名。那老者道:“我已几十年不说姓名了,你问它作甚?”舜听了,觉得诧异,叫问不已。那老者道:“汝叫什么名字?”舜告诉了。那老者笑道:“原来是你,我亦久闻你的名字。罢,罢,我就告诉你,但是你不要告诉人。”舜连声答应。老者道:“我姓许,名由,字武仲。”舜不等他说完,就拜了下去,许由止之不住,舜起身再道:“先生家在何处?我送先生回去吧。”许由笑道:“你愿送我回去,也好,我家就在箕山的那一面,不过烦劳你了。”舜道:“得以伺候长者,正是求之不得之事,敢说烦劳吗!”当下舜扶了许由过山,直到许由家中。许由深表感谢,又与舜交谈,舜请拜许由为师,许由亦不推辞,就收舜为弟子。次日,舜送了许多日用之物给许由,以当束脩之赀。自此以后,耕种、贸易之余,舜常去请教,许由给他讲述了很多道理,舜后来成为德行感召天地,仁政泽被四方的圣君。

曾参谨遵师教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他勤奋好学,谨遵师教,“于子言无不悦”。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认真复习了?

“ 曾子避席”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说的是:有一次曾参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参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参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后来很多人都向他学习这种礼仪。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学习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没有任什么官职,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了曾参的品行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 “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固辞不受。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的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的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与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称赞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孔子去世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象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象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象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相貌相似的人怎么能比得了呢?”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叹服不已,深为曾参对老师的真诚和对礼仪的一丝不苟所感动。

孔子之后,曾参承继孔子道统,勇敢的担负起推行道义、仁德的重任。他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大意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维护正义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遥远吗?”他还编著了《大学》、《孝经》等经典著作,被后人称为“宗圣”。


相关内容

  •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转载)
  • 徐特立曾经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这句名言全面阐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告诫世人收获与付出的内在联系.按说,大多数人都应知晓这个道理,可是现实却往往令人心寒. 不看他人,先说祖国呕心沥血陪育出来的花朵吧.一发考卷,顿 ...

  • 送东阳马生序09中考
  • 2009年中考<送东阳马生序>阅读 (一)2009年漳州市 一.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余因 ...

  • (335)[转载]中国小小说精选400篇在线阅读
  • 小小说世界(400篇) "谁是我的亲母?"21个日日夜夜爱情三章 爱情与逻辑八个故事八重樱下 白菜汤白发吟白医师的墓碑 白字先生百字小说百字小说 百字小说百字小说半便士 半份儿礼物半张纸北方有个小木屋 备忘卡片比赛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边塞传说变铅字的时候别让自己更孤独 别人的 ...

  •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 <二则>教案 龙台中学初一语文组 徐明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 2.重点讲解文 ...

  •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 ...

  • [古文二则]教案
  • <古文二则>教案 龙台中学初三语文组 执笔人 徐明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讲解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 ...

  • [世说新语]二则 优秀教案
  •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 ...

  •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

  •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比较阅读
  •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比较阅读题 1.(2008湖南怀化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