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浅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河南项城·赵普瑞

摘 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绝不止于此索:一条体现在老夫人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为维护和冲破封建门阀观念封建婚姻制度而产生的矛盾;另一条体现在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即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红娘的猜疑和蒙蔽,及对张生的始而相约,继而变卦。第一条线索为主线贯穿全剧始终;第二条线索为副线。两条线索主次分明,相辅相成,交错展开,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构成了《西厢记》的戏剧性,使剧情时悲时喜,波澜起伏。

关键词:戏剧冲突;两条线索; 封建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13世纪30年代至14世纪初年,他是一个与当时的杂剧艺人及歌妓有着密切交往的人,文采风流,才华四溢,深为“士林”钦敬。其代表作《西厢记》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①。”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典范作品。

《西厢记》作为杂剧,必须符合戏剧的基本规律:即“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冲突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线。在此笔者仅就这两条冲突线谈谈自己对《西厢记》的粗浅认识。

一.老夫人与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莺莺、张生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是藐视封建礼教、反对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门阀观念、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而另一条冲突线则体现在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过程中对红娘的猜疑、蒙蔽;对张生的始而相约,继而变卦。两条冲突线,相辅下成,相互制约,交错展开,构成了《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戏性,使剧情时悲时喜,波澜起伏,宕荡多姿。其中,第一条线索贯穿全剧始终,有时表面化,造成强烈的戏剧动作;有时又以潜在的状态,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一)老夫人与莺莺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厢记》乃五本二十折的宏篇巨制,第一本契子中最先与读者见面的人物就是老夫人。她首先“自报家门”,接唱[仙吕•赏花时],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她虽然是高贵的相国夫人,但由于“夫主京师禄命终”如今处境已非昔比。因此,她十分感叹门庭冷落,世态炎凉。她吩咐红娘,陪小姐到佛殿去“散心”,但前提必须是“佛殿上没人烧香,”否则,她是决不允许自己的女儿“闲散心耍一回去来”的。这一细节实际上已为老夫人与莺莺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定下了基调,表明了老夫人对女儿的严加管束。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母女关系中,莺莺一出场,便唱出了著名西厢妙曲: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②

此曲表现了莺莺的感伤情怀,但她所感伤的却是残春、萧寺、流水、落花。与老人对门庭冷落的感叹完全不同。而且莺莺的感伤、寂寞、万种闲愁,正是老夫人严加管束造成的。这样,在全剧情还末展开之前,就已经从情绪和心理上表

现了老夫人与莺莺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是冷漠的封建家长,一个是寂寞的春少女。试想,这样的少女在老夫人的严加管束下怎能不形成一种哀怨,怎能不“无语怨东风”呢?而此后的剧情正是沿着这条矛盾冲突线发展的。该冲突在第一本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借厢”一折中,红娘曾叙述过这样一件往事:“„„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之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房,倘遇游客小僧私见,岂不自耻„„③ ”该往事,一方面说明崔莺莺一向就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夫人对女儿一向严加管束,他们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该冲突在第一本戏中就时隐时显,不断发展。

在“惊艳”一折中,莺莺在红娘的陪伴下,在佛殿与张生巧遇,纯属偶然,红娘一发现有人,便立即向莺莺提出“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此语虽出红娘之口,而实际上却正是老夫人意志的体现,老夫人曾明确指示只有在“没人烧香”的情况下才准游玩,现在却出现了一个张生,自然必须马上“家去来”。但莺莺却是“回顾觑末下。”临去之时却回首望了张生一眼,这是舞台上一个重要动作,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中,莺莺听说有人来,不是羞羞答答,遮掩回避,而是大胆地“顾盼”,这实际上正表现了她对老夫人的意志,不仅不是完全接受,相反,是一种叛逆,在“酬韵”一折中,红娘发现张生,又一次喊莺莺:“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莺回顾及下]”这一次让莺莺“家去来”也同样是在执行老夫人的命令或者意志,这两次几乎相同的情况,都是老夫人与莺莺张生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作者重复运用这一戏剧动作,正是为了突出表现这一冲突。总之这一冲突贯穿始终,推动剧情发展,人物的性格,也正是在这一冲突发展中得到不断的深化。

在第一本戏中,老夫人没有什么动作,但她所代表的势力,她的存在,却显然已与张生莺莺构成了矛盾冲突。她的意志和性格,也已成为张生接近莺莺的最大障碍。红娘一再转述了老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这表明老夫人严格按照封建礼教来治家的。这就必然与张生的想入非非,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张生全部动作的目的是接近莺莺,也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戏就出在这里。

(二)老夫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一本中,虽然张生刚刚出场,但他已经与老夫人的意志形成了矛盾冲突。第一本戏中张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接近莺莺。他第一次见到莺莺,便深深被莺莺的美丽所倾倒:“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宠儿罕曾见。④”而莺莺对他的顾盼,对他来说无疑成了一种极大的鼓励:“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所以在第二折中张生一上场便说:“昨日见了那小姐,倒有顾盼小生之意。”莺莺的美丽和对张生的顾盼之意,促成了张生的热烈追求,锐意进攻,于是张生便开始采取一连串的动作,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接近莺莺,首先借住西厢,以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其次,要求借为老相国“做好事”,“带得一分儿斋,追荐父母,”实际上只是为了进入道场,借机与莺莺相会。最后当他见到红娘后,又“自报家门”,公然自荐。这些动作既表现了张生的痴情,又显出他的憨厚,特别是对红娘自报家门,确如红娘所说,是个“傻角”。而崔莺莺对张生这些动作,不仅没有制止,反而有所鼓励。因此,莺莺与张生是一致的,他们的行动正与老夫人的意志处于冲突之中,张生对这一点有所感知,“只怕漏泄,春光与乃堂”。因此,他内心里产生了对老人的

不满,谴责老夫人是“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做对,怨粉蝶儿双。⑤”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双方的矛盾冲突。

但是,在第一本中,老夫人与莺莺、张生之间的冲突基本上处于潜在的状态之中。莺莺老夫人的矛盾冲突,或是通过红娘表现出来,或是从过去的旧事中反映出来。张生与老夫人的冲突,没有公开化,而是通过间接的关系在发展。由于老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而张生与莺莺又认为“郎才女貌合相彷。”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必将进一步激化。

第二本第一折,从“[八声甘州]”到“[寄生草]”诸曲反映了莺莺此时对张生的爱情无法表达,对老夫人的拘系无法摆脱,戏剧的冲突处于暴风骤雨前的窒息状态。此时,作者巧妙引进偶然事件的暴发——“寺警”,以孙飞虎五千人马的“冲击力量”插入戏中,推动剧情发展,便戏剧冲突顿时激化。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是突发的偶然事件,但是它却推动戏剧冲突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孙飞虎欲抢莺莺之时,老夫人被迫允诺“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而张生恰有退兵之策,挽救了崔氏一家,理应得到莺莺,莺莺的希望也有了实现的可能了,至此,似乎使冲突得到了理想的解决。

在“请宴”一折里,张生喜悦,红娘欣慰,作品中也充满了喜剧气氛。 但是矛盾的冲突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写老夫人的许诺以及张生红娘的喜悦,正是为了以一个“突转”笔法,写老夫人的食言赖婚,以及给张生等带来的致命的打击。

“赖婚”使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冲突从潜在的状态转为公开的状态,老夫人的变卦,使张生莺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赖婚”是矛盾冲突发展的必然产物。“寺警”中老夫人的许诺,不过是为燃眉之急所迫不得采取的权宜之计。她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并没有消除。“寺警”后,老夫人依然是威严的相国夫人。莺莺依然是相府的千金小姐,张君瑞依然是书剑飘零的一介书生。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老夫人坚决不允许张生莺莺结合,是完全合乎她的逻辑的,而张生与莺莺则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老夫人的诺言,理所当然的应该是如愿以偿。这样,双方就构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在“赖婚”一折中,老夫人只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且,她是食言者、耍赖者、理亏者,没有丝毫的悔婚理由,但是,随着戏剧冲突的发展,她却是胜利者,她食言理亏,却又为所欲为,要赖就赖,要悔就悔,而人多理足的张生莺莺一方只好听凭摆布,根本无法违抗和改变老夫的意志。这说明,在老夫人的背后有强大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作为靠山,她的意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准则,而张生莺莺却是一对叛逆者,是封建礼教所要打击的对象。然而,可贵的是,张生莺莺并未屈服,他们在忍受巨大痛苦的同时,更加坚定了追求幸福的婚姻,老夫人食言赖婚,连下三道命令,让张生莺莺以兄妹之礼相见“小姐,迈前拜了哥哥者!”“红娘看热酒,小姐与哥哥把盏者!”“再把一盏者!”⑥此时,“[末云]小生量窄。[旦云]红娘接了台盏者!”可见莺莺并没有以“把盏”形式认可了兄妹关系,而张生不仅断然拒绝兄妹之礼,而且慷慨陈辞,斥问老夫人,红娘更清楚地对张生表示:“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从戏剧结构上来说“赖婚”是一个巨大悬念,此后剧情的发展,正是对这个悬念的回答。

“寺警”之后,老夫人与张生莺莺的矛盾冲突又转入潜在状态,紧接着作者又写了莺莺与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莺莺与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

老夫人赖婚之后,红娘看到莺莺“针线无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懒去添,”张生“涩滞气色,微弱气息,黄瘦脸儿”。总之“一个价糊涂了胸中锦绣,一个人价泪温了脸上胭脂。”红娘知道,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夫人失信,推托别词,将婚姻破坏,以兄妹为之。而对张生献策解围之恩,红娘却上念念不忘。所以当莺莺请她探望张生时,她就去了。结果带回了张生给莺莺的简帖。按照常理,既然红娘是受莺莺之请才去看望张生的,那么带回简帖理应面交。但红娘毕竟是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她十分了解莺莺,她料到“我待便将简帖儿与她,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于是她把简帖儿放在妆盒上,以观动静。果然莺莺假怒起来,骂红娘:“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但由于红娘早有思想准备,所以轻而易举地揭穿了莺莺的假处。

接着莺莺又扮出假象:“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怎么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其中所谓“早是你口稳哩”,实际上正是唯恐红娘口不稳,使别人知道,是叮嘱红娘千万不可使人知道,而红娘则照旧予以揭穿:“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得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莺莺当然只能哑口无言。

随后莺莺又继续做假。她给张生写了回信,却对红娘说了一番假话,最后故作假怒,掷书而下。而红娘一方面看透了莺莺明明是在思念张生,别一方面,她确实不知道莺莺究竟给张生写了什么,她只想到“我若不去来,道我违拗她,那生又等我回报,我须索去一遭。”到了张生那里,她才知道莺莺书简上写的是约张生月下相逢的情诗。她不免慨叹:“你看我姐姐,在我这行也使这般道儿。”“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红娘中计受骗,但是善良的红娘并未因此而改变帮助崔张的意志。她鼓励张生:“放心去,休辞惮;你若不去呵,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⑦

由于莺莺的假意,使她与红娘之间出现了上述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那么莺莺何以有如此之假意呢?实际上这是莺莺与老夫人之间的根本冲突的反映。红娘是老夫人派来“行监坐守”的,而莺莺也有些讨厌红娘,说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由于她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所以莺莺对红娘不得不防。如今莺莺要与张生交往,舍红娘决无他人可以代传书信,这样莺莺就必须既要提防红娘,又要利用红娘,因而做出一些真真假假的动作。然而莺莺错了!经过“寺警”和“赖婚”,红娘已完全站在支持她的立场上,愿意促成张生和莺莺的婚姻。而莺莺却不了解这一点,只是一味做假,这又自然引起红娘在受骗中感到不平。

(二)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千真万确约张生月下幽会的情诗,而且,红娘也千真万确的看到莺莺是怎样“巴不得到晚”,“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但是,当张生如约而来的时候,莺莺却变卦了,这就构成了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莺莺毕竟是相府的千金小姐,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束缚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虽然敢于大胆的爱张生,对封建礼教有所冲破,但是又不可能完全摆脱,这就造成了她在行动上的矛盾。与张生幽会,这与她作为相府小姐的思想上的礼教束缚是太矛盾了,距离也太远了,她不可能一下子走过这段距离,因此她虽然想与张生幽会,而真正到了幽会的时候又有了畏惧心理。再说,莺莺作为一个闺中少女,在初次幽会中,为了掩饰难堪的羞怯,她完全有可能突然采取一种出人意料的行动,从而摆脱初次幽会

的尴尬局面,把自己真实的愿望刹那间埋藏在心灵的深处。

其中,当莺莺发现张生之后,有三段宾白,无不提到老夫人:“„„若夫人闻之„„”“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万一夫人知之”。虽然莺莺此刻是离开老夫人站在了寂静的月下花间,但是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的周围。况且,直到此刻,她也没有充足的把握完全信赖小红娘。老夫人对她来说,就是恐惧。她以老夫人的淫威,恫吓张生,实际上正反映了她自己的恐惧。

总而言之,莺莺的变卦,作为戏剧冲突的具体表现是可以解释的,一方面,这是她与老夫人的矛盾冲突的曲折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她自己内心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的发展变化标志着莺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爱情的斗争过程和成长经历。正因为有这样的过程和经历,“酬简”才是合乎逻辑的,才是戏剧冲突发展的必然结果。

“酬简”标志着莺莺克服了内心矛盾,决心与张生结合。

莺莺与张生红娘之间的戏剧冲突至此得到了解决。《西厢记》根本冲突存在于老夫人与崔莺莺、张君瑞、小红娘之间,而“酬简”并没有使这一根本冲突得到解决,即使崔张私自结合老夫人依然可以凭借封建礼教的威力将他们拆散,使“有情的”终究不能“成了眷属”。“酬简”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中的一个极大的悬念,而“拷艳”一折的戏剧冲突,集中体现在红娘与老夫人之间,当老夫人发现莺莺与往日不同时,决定考问红娘,红娘确信崔张爱情是合情合理的,自己是无罪的,她的正义感驱使她惟有不记个人安危,据理斗争,而且采取了最巧妙的斗争方式。红娘准确的抓住了老夫人性格中的两个焦点,一是维护礼教,二是维护家谱。她慷慨陈辞,指出“夫人之过”,并以信义之道,明之以理;以家谱之辱,晓之以利。使老夫人看到,如果不承认崔张关系,则既无理又无利,考虑到利害得失,她终于不得不承认:“这小贱人道得也是!”“拷艳”极具戏剧性,崔张之所为,本该大祸临头,但却取得老夫人的认可,而被“审判”的红娘去饿成了义正言辞的“审判者”——戏剧性正在于此。

然而,崔张却在“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萧飒凄凉的气氛中又被无情的拆散了。他们自己以为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无奈功名,使人离缺”——是功名利禄造成了他们的离别,事实上这依然是他们与老夫人的冲突所决定的。而全剧结束前郑恒的问题,即所谓的“争艳”也同样是基本矛盾冲突的派生物,因为郑恒问题原本就是老夫人借以破坏崔张爱情的一个根据。

由此可见,《西厢记》的矛盾冲突是贯穿全剧始终的,剧情的发展,人物的行动,都受着这一基本矛盾冲突的制约:“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创作中不变的真理。

然而,最后《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依然没有得到美满的解决。《西厢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及封建婚姻制度中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作品中,作者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让张生荣归,而荣归也不行,又加上白马将军的援助。从冲突的双方来看,,张生得官,使老夫人维护门阀的愿望得到满足;张生与莺莺终于得到了老夫人的认可,结为夫妻,而且夫荣妻贵,他们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这的确是个大团圆,但实质上这种“团圆”是一种妥协,于是作者又呼喊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以表达激动人心的理想和愿望!

《西厢记》以极优美的语言,提出了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等一系列封建礼教中的重大问题,并向读者(或观众)生动的展现了14世纪中国的社会写出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并热情赞颂了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尽管《西厢记》所提

出的问题在王实甫的时代无法解决,但伟大的戏剧家毕竟以自己的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歌颂了美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2.《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西厢记》:王实甫著,段启明评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宋之的:《论“西厢记”》(载于《人民文学》1955年10月号)

5.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出版)

注 释:

①《凌波仙》(明初永乐年间贾仲明给《录鬼薄》中八十二名作家补写的吊曲,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 曲中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②《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中的[幺篇]一曲

③《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④《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⑤《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耍孩儿]一曲

⑥《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⑦《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二煞]一曲

⑧“惊艳”“借厢”“酬韵”“寺警”“赖婚”“酬简”均为金本西厢记的题名

浅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河南项城·赵普瑞

摘 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绝不止于此索:一条体现在老夫人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为维护和冲破封建门阀观念封建婚姻制度而产生的矛盾;另一条体现在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即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红娘的猜疑和蒙蔽,及对张生的始而相约,继而变卦。第一条线索为主线贯穿全剧始终;第二条线索为副线。两条线索主次分明,相辅相成,交错展开,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构成了《西厢记》的戏剧性,使剧情时悲时喜,波澜起伏。

关键词:戏剧冲突;两条线索; 封建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13世纪30年代至14世纪初年,他是一个与当时的杂剧艺人及歌妓有着密切交往的人,文采风流,才华四溢,深为“士林”钦敬。其代表作《西厢记》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①。”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典范作品。

《西厢记》作为杂剧,必须符合戏剧的基本规律:即“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冲突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线。在此笔者仅就这两条冲突线谈谈自己对《西厢记》的粗浅认识。

一.老夫人与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莺莺、张生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是藐视封建礼教、反对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门阀观念、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而另一条冲突线则体现在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过程中对红娘的猜疑、蒙蔽;对张生的始而相约,继而变卦。两条冲突线,相辅下成,相互制约,交错展开,构成了《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戏性,使剧情时悲时喜,波澜起伏,宕荡多姿。其中,第一条线索贯穿全剧始终,有时表面化,造成强烈的戏剧动作;有时又以潜在的状态,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一)老夫人与莺莺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厢记》乃五本二十折的宏篇巨制,第一本契子中最先与读者见面的人物就是老夫人。她首先“自报家门”,接唱[仙吕•赏花时],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她虽然是高贵的相国夫人,但由于“夫主京师禄命终”如今处境已非昔比。因此,她十分感叹门庭冷落,世态炎凉。她吩咐红娘,陪小姐到佛殿去“散心”,但前提必须是“佛殿上没人烧香,”否则,她是决不允许自己的女儿“闲散心耍一回去来”的。这一细节实际上已为老夫人与莺莺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定下了基调,表明了老夫人对女儿的严加管束。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母女关系中,莺莺一出场,便唱出了著名西厢妙曲: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②

此曲表现了莺莺的感伤情怀,但她所感伤的却是残春、萧寺、流水、落花。与老人对门庭冷落的感叹完全不同。而且莺莺的感伤、寂寞、万种闲愁,正是老夫人严加管束造成的。这样,在全剧情还末展开之前,就已经从情绪和心理上表

现了老夫人与莺莺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是冷漠的封建家长,一个是寂寞的春少女。试想,这样的少女在老夫人的严加管束下怎能不形成一种哀怨,怎能不“无语怨东风”呢?而此后的剧情正是沿着这条矛盾冲突线发展的。该冲突在第一本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借厢”一折中,红娘曾叙述过这样一件往事:“„„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之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房,倘遇游客小僧私见,岂不自耻„„③ ”该往事,一方面说明崔莺莺一向就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夫人对女儿一向严加管束,他们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该冲突在第一本戏中就时隐时显,不断发展。

在“惊艳”一折中,莺莺在红娘的陪伴下,在佛殿与张生巧遇,纯属偶然,红娘一发现有人,便立即向莺莺提出“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此语虽出红娘之口,而实际上却正是老夫人意志的体现,老夫人曾明确指示只有在“没人烧香”的情况下才准游玩,现在却出现了一个张生,自然必须马上“家去来”。但莺莺却是“回顾觑末下。”临去之时却回首望了张生一眼,这是舞台上一个重要动作,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中,莺莺听说有人来,不是羞羞答答,遮掩回避,而是大胆地“顾盼”,这实际上正表现了她对老夫人的意志,不仅不是完全接受,相反,是一种叛逆,在“酬韵”一折中,红娘发现张生,又一次喊莺莺:“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莺回顾及下]”这一次让莺莺“家去来”也同样是在执行老夫人的命令或者意志,这两次几乎相同的情况,都是老夫人与莺莺张生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作者重复运用这一戏剧动作,正是为了突出表现这一冲突。总之这一冲突贯穿始终,推动剧情发展,人物的性格,也正是在这一冲突发展中得到不断的深化。

在第一本戏中,老夫人没有什么动作,但她所代表的势力,她的存在,却显然已与张生莺莺构成了矛盾冲突。她的意志和性格,也已成为张生接近莺莺的最大障碍。红娘一再转述了老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这表明老夫人严格按照封建礼教来治家的。这就必然与张生的想入非非,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张生全部动作的目的是接近莺莺,也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戏就出在这里。

(二)老夫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一本中,虽然张生刚刚出场,但他已经与老夫人的意志形成了矛盾冲突。第一本戏中张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接近莺莺。他第一次见到莺莺,便深深被莺莺的美丽所倾倒:“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宠儿罕曾见。④”而莺莺对他的顾盼,对他来说无疑成了一种极大的鼓励:“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所以在第二折中张生一上场便说:“昨日见了那小姐,倒有顾盼小生之意。”莺莺的美丽和对张生的顾盼之意,促成了张生的热烈追求,锐意进攻,于是张生便开始采取一连串的动作,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接近莺莺,首先借住西厢,以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其次,要求借为老相国“做好事”,“带得一分儿斋,追荐父母,”实际上只是为了进入道场,借机与莺莺相会。最后当他见到红娘后,又“自报家门”,公然自荐。这些动作既表现了张生的痴情,又显出他的憨厚,特别是对红娘自报家门,确如红娘所说,是个“傻角”。而崔莺莺对张生这些动作,不仅没有制止,反而有所鼓励。因此,莺莺与张生是一致的,他们的行动正与老夫人的意志处于冲突之中,张生对这一点有所感知,“只怕漏泄,春光与乃堂”。因此,他内心里产生了对老人的

不满,谴责老夫人是“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做对,怨粉蝶儿双。⑤”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双方的矛盾冲突。

但是,在第一本中,老夫人与莺莺、张生之间的冲突基本上处于潜在的状态之中。莺莺老夫人的矛盾冲突,或是通过红娘表现出来,或是从过去的旧事中反映出来。张生与老夫人的冲突,没有公开化,而是通过间接的关系在发展。由于老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而张生与莺莺又认为“郎才女貌合相彷。”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必将进一步激化。

第二本第一折,从“[八声甘州]”到“[寄生草]”诸曲反映了莺莺此时对张生的爱情无法表达,对老夫人的拘系无法摆脱,戏剧的冲突处于暴风骤雨前的窒息状态。此时,作者巧妙引进偶然事件的暴发——“寺警”,以孙飞虎五千人马的“冲击力量”插入戏中,推动剧情发展,便戏剧冲突顿时激化。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是突发的偶然事件,但是它却推动戏剧冲突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孙飞虎欲抢莺莺之时,老夫人被迫允诺“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而张生恰有退兵之策,挽救了崔氏一家,理应得到莺莺,莺莺的希望也有了实现的可能了,至此,似乎使冲突得到了理想的解决。

在“请宴”一折里,张生喜悦,红娘欣慰,作品中也充满了喜剧气氛。 但是矛盾的冲突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写老夫人的许诺以及张生红娘的喜悦,正是为了以一个“突转”笔法,写老夫人的食言赖婚,以及给张生等带来的致命的打击。

“赖婚”使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冲突从潜在的状态转为公开的状态,老夫人的变卦,使张生莺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赖婚”是矛盾冲突发展的必然产物。“寺警”中老夫人的许诺,不过是为燃眉之急所迫不得采取的权宜之计。她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并没有消除。“寺警”后,老夫人依然是威严的相国夫人。莺莺依然是相府的千金小姐,张君瑞依然是书剑飘零的一介书生。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老夫人坚决不允许张生莺莺结合,是完全合乎她的逻辑的,而张生与莺莺则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老夫人的诺言,理所当然的应该是如愿以偿。这样,双方就构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在“赖婚”一折中,老夫人只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且,她是食言者、耍赖者、理亏者,没有丝毫的悔婚理由,但是,随着戏剧冲突的发展,她却是胜利者,她食言理亏,却又为所欲为,要赖就赖,要悔就悔,而人多理足的张生莺莺一方只好听凭摆布,根本无法违抗和改变老夫的意志。这说明,在老夫人的背后有强大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作为靠山,她的意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准则,而张生莺莺却是一对叛逆者,是封建礼教所要打击的对象。然而,可贵的是,张生莺莺并未屈服,他们在忍受巨大痛苦的同时,更加坚定了追求幸福的婚姻,老夫人食言赖婚,连下三道命令,让张生莺莺以兄妹之礼相见“小姐,迈前拜了哥哥者!”“红娘看热酒,小姐与哥哥把盏者!”“再把一盏者!”⑥此时,“[末云]小生量窄。[旦云]红娘接了台盏者!”可见莺莺并没有以“把盏”形式认可了兄妹关系,而张生不仅断然拒绝兄妹之礼,而且慷慨陈辞,斥问老夫人,红娘更清楚地对张生表示:“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从戏剧结构上来说“赖婚”是一个巨大悬念,此后剧情的发展,正是对这个悬念的回答。

“寺警”之后,老夫人与张生莺莺的矛盾冲突又转入潜在状态,紧接着作者又写了莺莺与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莺莺与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

老夫人赖婚之后,红娘看到莺莺“针线无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懒去添,”张生“涩滞气色,微弱气息,黄瘦脸儿”。总之“一个价糊涂了胸中锦绣,一个人价泪温了脸上胭脂。”红娘知道,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夫人失信,推托别词,将婚姻破坏,以兄妹为之。而对张生献策解围之恩,红娘却上念念不忘。所以当莺莺请她探望张生时,她就去了。结果带回了张生给莺莺的简帖。按照常理,既然红娘是受莺莺之请才去看望张生的,那么带回简帖理应面交。但红娘毕竟是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她十分了解莺莺,她料到“我待便将简帖儿与她,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于是她把简帖儿放在妆盒上,以观动静。果然莺莺假怒起来,骂红娘:“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但由于红娘早有思想准备,所以轻而易举地揭穿了莺莺的假处。

接着莺莺又扮出假象:“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怎么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其中所谓“早是你口稳哩”,实际上正是唯恐红娘口不稳,使别人知道,是叮嘱红娘千万不可使人知道,而红娘则照旧予以揭穿:“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得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莺莺当然只能哑口无言。

随后莺莺又继续做假。她给张生写了回信,却对红娘说了一番假话,最后故作假怒,掷书而下。而红娘一方面看透了莺莺明明是在思念张生,别一方面,她确实不知道莺莺究竟给张生写了什么,她只想到“我若不去来,道我违拗她,那生又等我回报,我须索去一遭。”到了张生那里,她才知道莺莺书简上写的是约张生月下相逢的情诗。她不免慨叹:“你看我姐姐,在我这行也使这般道儿。”“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红娘中计受骗,但是善良的红娘并未因此而改变帮助崔张的意志。她鼓励张生:“放心去,休辞惮;你若不去呵,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⑦

由于莺莺的假意,使她与红娘之间出现了上述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那么莺莺何以有如此之假意呢?实际上这是莺莺与老夫人之间的根本冲突的反映。红娘是老夫人派来“行监坐守”的,而莺莺也有些讨厌红娘,说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由于她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所以莺莺对红娘不得不防。如今莺莺要与张生交往,舍红娘决无他人可以代传书信,这样莺莺就必须既要提防红娘,又要利用红娘,因而做出一些真真假假的动作。然而莺莺错了!经过“寺警”和“赖婚”,红娘已完全站在支持她的立场上,愿意促成张生和莺莺的婚姻。而莺莺却不了解这一点,只是一味做假,这又自然引起红娘在受骗中感到不平。

(二)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千真万确约张生月下幽会的情诗,而且,红娘也千真万确的看到莺莺是怎样“巴不得到晚”,“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但是,当张生如约而来的时候,莺莺却变卦了,这就构成了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莺莺毕竟是相府的千金小姐,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束缚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虽然敢于大胆的爱张生,对封建礼教有所冲破,但是又不可能完全摆脱,这就造成了她在行动上的矛盾。与张生幽会,这与她作为相府小姐的思想上的礼教束缚是太矛盾了,距离也太远了,她不可能一下子走过这段距离,因此她虽然想与张生幽会,而真正到了幽会的时候又有了畏惧心理。再说,莺莺作为一个闺中少女,在初次幽会中,为了掩饰难堪的羞怯,她完全有可能突然采取一种出人意料的行动,从而摆脱初次幽会

的尴尬局面,把自己真实的愿望刹那间埋藏在心灵的深处。

其中,当莺莺发现张生之后,有三段宾白,无不提到老夫人:“„„若夫人闻之„„”“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万一夫人知之”。虽然莺莺此刻是离开老夫人站在了寂静的月下花间,但是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的周围。况且,直到此刻,她也没有充足的把握完全信赖小红娘。老夫人对她来说,就是恐惧。她以老夫人的淫威,恫吓张生,实际上正反映了她自己的恐惧。

总而言之,莺莺的变卦,作为戏剧冲突的具体表现是可以解释的,一方面,这是她与老夫人的矛盾冲突的曲折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她自己内心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的发展变化标志着莺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爱情的斗争过程和成长经历。正因为有这样的过程和经历,“酬简”才是合乎逻辑的,才是戏剧冲突发展的必然结果。

“酬简”标志着莺莺克服了内心矛盾,决心与张生结合。

莺莺与张生红娘之间的戏剧冲突至此得到了解决。《西厢记》根本冲突存在于老夫人与崔莺莺、张君瑞、小红娘之间,而“酬简”并没有使这一根本冲突得到解决,即使崔张私自结合老夫人依然可以凭借封建礼教的威力将他们拆散,使“有情的”终究不能“成了眷属”。“酬简”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中的一个极大的悬念,而“拷艳”一折的戏剧冲突,集中体现在红娘与老夫人之间,当老夫人发现莺莺与往日不同时,决定考问红娘,红娘确信崔张爱情是合情合理的,自己是无罪的,她的正义感驱使她惟有不记个人安危,据理斗争,而且采取了最巧妙的斗争方式。红娘准确的抓住了老夫人性格中的两个焦点,一是维护礼教,二是维护家谱。她慷慨陈辞,指出“夫人之过”,并以信义之道,明之以理;以家谱之辱,晓之以利。使老夫人看到,如果不承认崔张关系,则既无理又无利,考虑到利害得失,她终于不得不承认:“这小贱人道得也是!”“拷艳”极具戏剧性,崔张之所为,本该大祸临头,但却取得老夫人的认可,而被“审判”的红娘去饿成了义正言辞的“审判者”——戏剧性正在于此。

然而,崔张却在“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萧飒凄凉的气氛中又被无情的拆散了。他们自己以为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无奈功名,使人离缺”——是功名利禄造成了他们的离别,事实上这依然是他们与老夫人的冲突所决定的。而全剧结束前郑恒的问题,即所谓的“争艳”也同样是基本矛盾冲突的派生物,因为郑恒问题原本就是老夫人借以破坏崔张爱情的一个根据。

由此可见,《西厢记》的矛盾冲突是贯穿全剧始终的,剧情的发展,人物的行动,都受着这一基本矛盾冲突的制约:“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创作中不变的真理。

然而,最后《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依然没有得到美满的解决。《西厢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及封建婚姻制度中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作品中,作者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让张生荣归,而荣归也不行,又加上白马将军的援助。从冲突的双方来看,,张生得官,使老夫人维护门阀的愿望得到满足;张生与莺莺终于得到了老夫人的认可,结为夫妻,而且夫荣妻贵,他们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这的确是个大团圆,但实质上这种“团圆”是一种妥协,于是作者又呼喊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以表达激动人心的理想和愿望!

《西厢记》以极优美的语言,提出了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等一系列封建礼教中的重大问题,并向读者(或观众)生动的展现了14世纪中国的社会写出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并热情赞颂了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尽管《西厢记》所提

出的问题在王实甫的时代无法解决,但伟大的戏剧家毕竟以自己的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歌颂了美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2.《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西厢记》:王实甫著,段启明评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宋之的:《论“西厢记”》(载于《人民文学》1955年10月号)

5.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出版)

注 释:

①《凌波仙》(明初永乐年间贾仲明给《录鬼薄》中八十二名作家补写的吊曲,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 曲中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②《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中的[幺篇]一曲

③《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④《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⑤《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耍孩儿]一曲

⑥《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⑦《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二煞]一曲

⑧“惊艳”“借厢”“酬韵”“寺警”“赖婚”“酬简”均为金本西厢记的题名


相关内容

  • 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学生姓名:黄皓鹏 指导教师:李明彦 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 号:[1**********]004 学习中心:河北邢台柏乡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2年5月 摘 要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西厢记&g ...

  •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 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一.外国文学方向 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浅探
  •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浅探 汤昌镜 (台江县农广校 贵州凯里 556300) [摘要]<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对它的研读我们发现其五本结构紧密,每本结构巧妙,各折之间细笋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遂的思想内 ...

  • [牡丹亭]审美特色探赜
  • 第38卷第4期 2007年7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CHANGUNIVERSl7IY V01.38No.4Jul.2007 <牡丹亭>审美特色探赜 张来芳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四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全集[1]
  •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
  • 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 一. 概念: 1.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 表演艺术的总称. 2.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3.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 偶戏等. 4.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