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

摘 要

生态旅游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新时尚,许多新兴的生态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能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传承和延续历史资源,对于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中区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民间工艺发达,境内名胜古迹云集。近年来吴中区加强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成为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论文论述了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吴中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和开发,对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开发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政府、景区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其目的、范围 .................................................... 1 1.2 生态旅游的研究状况、理论基础 .............................................. 1

1.2.1 生态旅游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 1 1.2.2 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及其发展 ............................................ 2 1.3 吴中区生态旅游研究工作 .................................................... 3

1.3.1 前人的研究工作 ...................................................... 3 1.3.2 研究方法............................................................ 4 1.3.3 预期结果和意义 ...................................................... 4 第2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 6 2.1 可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 ...................................................... 6

2.1.1 吴中区旅游业的发展业绩 .............................................. 6 2.1.2 吴中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7 2.2 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 9 2.3 有利于提高苏州吴中区的知名度 .............................................. 9 第3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 ......................................... 11 3.1苏州吴中区的基本概况 ..................................................... 11 3.2 丰富的自然资源........................................................... 11

3.2.1地貌景观秀美 ....................................................... 11 3.2.2各具特色的湿地景观 ................................................. 11 3.2.3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 12 3.3 发展迅速的乡村生态旅游 ................................................... 12

3.3.1 吴中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12 3.3.2 吴中区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 13 第4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 15 4.1 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 15

4.1.1 水体生态游 ......................................................... 15 4.1.2 农业生态游 ......................................................... 15 4.1.3 登山生态游 ......................................................... 15 4.1.4 森林公园生态游 ..................................................... 16 4.2 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16

4.2.1 旅游资源大多散而小,布局不合理,难以整合 ........................... 16 4.2.2 旅游景点属性多样,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 17 4.2.3 旅游营销不统一,太湖品牌效应不显著 ................................. 17 4.2.4 忽略环境保护在开发过程中 ........................................... 17 第5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议 ............................................. 18 5.1 建议政府采取的措施 ....................................................... 18

5.1.1 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 18 5.1.2 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 18 5.1.3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 18 5.1.4 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 ................................................. 18 5.1.5 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 ......................................... 19 5.2 建议景区采取的措施 ....................................................... 19

5.2.1 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 19

5.2.2 注重项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 19 5.2.3 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 20 5.2.4 采用合适的营销推广方式 ............................................. 20 5.2.5 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 21 5.3 生态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 21

5.3.1 社会培养........................................................... 22 5.3.2 人才组合........................................................... 22 5.3.3 校企结合........................................................... 22 结 论

...................................................................... 23

参 考 文 献 ..................................................................... 24 附录A 译文 ..................................................................... 25 附录B 外文原文 ................................................................. 31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目的、范围

自20 世纪中期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大众旅游形式,在给各国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国兴起,生态旅游业以其独特的产业内涵和经营方式,已成为旅游部门重要发展产业,是全面发挥生态效益的一项系统工程。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生态旅游理论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其研究焦点主要侧重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侧重于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成果及其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鉴戒意义,如李华的《近十年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分析》、钟永德,王怀,李晶博的《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另一方面侧重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成果,如佟玉权,孙建功《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李丽娟,张勃《甘肃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差异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生态旅游资开发现状、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开发原则、经验等。

1.2 生态旅游的研究状况、理论基础

1.2.1 生态旅游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生态旅游是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旅游产品类型,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在增强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地球能力的同时,也严重扭曲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正常关系。一方面,人类把地球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来源,以自私的心态近乎疯狂地索取地球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遭到了地球的严厉报复:空气、水质、食品、噪声以及垃圾等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各种环境公害、物种灭绝现象等,不仅使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且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人类逐步调整其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 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

续发展的旅游。

1.2.2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及其发展

(1)生态旅游的时序特征

世界生态旅游研究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启蒙阶段(1965年或者更早——1983年),这一阶段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概念或名词并没有被正式提出,生态旅游活动也只是大众旅游产品的附属部分,因此,这一时期人们只能在大众旅游研究中才能寻觅到一点生态旅游的思想火花。发展阶段(1983年——2002年),自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被正式提出以后,由于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生态旅游迅速从一个非正式和边缘化的旅游产品向正式和主流的替代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研究文献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生态旅游实践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专家们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标准等已基本达成共识。坚持以“生物为中心”,兼顾目的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生态旅游地学习与教育功能已基本成为人类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同时,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契机寻觅大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

(2)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特点类繁多等特点。从不同侧面反应了生态旅游研究本身的多学科性和综合性。

第一,在国际生态旅游学家眼中,生态旅游时一项高度环保。

第二,从研究者的国别和研究的案例区来看,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者来自发达国家的居多,同时该地区也成为案例研究的相对集中地区,这些区域是目前国外生态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同时还存在着所涉及专业广泛、期刊种和负责任的旅游,同时也是旅游者接受生态和环境教育的旅游项目。无论是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商,很大一部分是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或者至少是敬畏大自然的旅游者,他们所开展的生态旅游项目大部分是充分考虑到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总体来说,国际生态旅游专家学者所采用的案例绝大部分是严格的生态旅游或深度生态旅游。 [1]

(3)我国与外国生态旅游研究的差异

第一,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方面的差异。生态旅游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学科之间交叉性很强,如果只是从自身学科出发进行研究,未免有失偏颇。国内生态旅游的理

论基础主要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移植而来,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时未能做到融会贯通,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通常会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在关注经济的同时也会注意分析对当地的环境、居民造成的影响。

第二,研究内容的差异。我国生态旅游开展的较晚,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以概念和理论探讨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为主,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研究内容更多的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旅游管理等较为深层次的问题。

第三,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的差异。国外以生态与生物学专业的研究者居多,其次是休闲、健康与旅游专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和地理专业;而我国则是以旅游学专业为主,其次是环境学、经济学和地理学,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在生态旅游研究中难以很好运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和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

第四,实证研究方面的差异。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大多只是停留在资源分析上。

第五,对社区关注的差异。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十分重视社区的建设,各国实践表明,当地社区是联系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重要纽带,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该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寄托在社区发展上,因而出现了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积极探讨生态旅游社区建设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对生态旅游社区进行了一定研究,但相对而言还是很缺乏的。 [2]

1.3 吴中区生态旅游研究工作

1.3.1 前人的研究工作

生态旅游这个概念自1983年提出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1999年10月在马来西亚召开了世界生态旅游专题讨论会,并发表了“沙巴宣言”。

(1)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期刊有十几种之多,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旅游研究杂志》《旅游管理》及《可持续旅游杂志》等。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

(2)涉足学者越来越多,国际组织机构应运而生。

主要的组织机构有:生态旅游协会、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国际保护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旅游人类学委员会等。

(3)回顾国内在生态旅游领域所作的诸多的研究,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生态旅游分类与区划(目前大量研究工作和实践尚处于经验阶段,很多学者还致力于清理生态旅游、可替代旅游、可持续旅游的真正含义问题上),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利弊分析,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经营管理。 1.3.2 研究方法

生态旅游研究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研究范畴,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都可应用于生态旅游研究。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定性描述

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归纳,对旅游现象进行描述,不做假设检验和实证研究。 (2)数理统计

运用百分比、频率、排序、统计图标、回归分析、聚类分析、趋势外推等方法,分析研究空间数据,左证论证。

(3) 构造模型

运用数学建模或计算机模拟,分析处理空间数据,用以支持理性结论。 (4)其他方法

如引力模型、潜在模型、树木种子的扩散模型等可用于研究生态旅游景观。 除此之外,“3S”技术方法、生物实验、环境监测等地理、生物、环境科学技术方法也在生态旅游研究中逐渐被应用,而且成为一种趋势。

国外对生态旅游影响研究已经深入到生态环境因子层次的定量研究,在发展过程方面,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也经历的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1.3.3 预期结果和意义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能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生态旅游具有社会生态价值链的意义。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为三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通过对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发现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

第2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2.1 可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当今,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世界的潮流。对苏州吴中区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吴中区的特色,也是吴中区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发展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游、康乐保健游的同时,积极发展以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为内容的生态旅游,将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形式相融合,将生态旅游贯穿于其他旅游内容之中,其意义非常重大。 2.1.1 吴中区旅游业的发展业绩

吴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的配套服务,吴中区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从2002年到2011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基本保持每年稳定增长。到2011年底,吴中区有注册的各类旅行社15家;全区住宿单位320家,其中星级酒店18家;全区的旅游从业人员近1500人。旅游业已经成为吴中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兴的优势产业,在吴中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据来源:吴中区旅游局)

表1 苏州市吴中区近10年旅游概况

2.1.2 吴中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表2 江苏省13个地级市旅游业竞争力状况评价结果

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的大小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且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产生持续影响。[3]通过《江苏省13个地级市旅游业竞争力状况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市在资源丰富度中排名前列,说明苏州市旅游资源占明显优势;其它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环境建设与保护、旅游效益、市场的开拓均靠前,竞争力属江苏省第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

(1)建设性的破环

a. 工农业生产造成旅游资源环境破坏。工业生产带来的“三废”污染对于旅游区的影响往往十分严重。在旅游区如果发展污染性的工业, 将会对旅游区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如吴江市平望镇本来是河网密布的水乡古镇, 但近十年来为了市镇建设

填平了镇上的大部分河流。如今, 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实际上是对潜在旅游资源的破坏。数不清的事实告诫我们, 在市镇建设规划中应注意建设市镇不忘保护旅游资源的原则。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无计划的过度伐木、采石、取水对风景区旅游景观的破坏不仅严重, 而且其造成的后果常常不可逆转。

b.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当造成环境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规划不当也会造成旅游资源特色及景观环境的破坏。云南大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曾一度由于片面考虑古城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 将石板路改为柏油路, 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 破坏了古城的特色。

(2)管理性的破坏

a. 旅游者踩踏带来的破坏。旅游业逐渐发展, 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者增多, 旅游者的踩踏使地面因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故宫许多大殿前和内部的路面、地面, 因旅游者密度较大而严重磨损。要发展旅游业, 这种破坏是很难避免的, 补救措施只能通过定期的补修才能实现。

b. 旅游者素质低, 直接破坏旅游环境。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 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 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 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 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 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 又可能造成物种减少, 甚至灭绝, 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4]

(3)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旅游者的进入、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满足旅游者基本生活需求, 都会给旅游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如旅游者行、游,需要的交通设施所排出的废气、废油污染了大气和水体,满足旅游者生活必须的食宿条件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环境。这些废气、废水、垃圾物若不采取措施,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质量,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生态旅游就是保护吴中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最佳手段之一。因为开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不断营造出更多、更好的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景点,而且可不断强

化和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同时,开发生态旅游的部分收入反过来又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那就能形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就可不断促进吴中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保护吴中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吴中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吴中的建设。

总之,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好环境,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既是吴中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吴中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宏观角度来看,“东亚太”旅游圈是21世纪世界旅游的核心热点,吴中区正位于这一旅游圈内。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体是休闲度假,而休闲度假又以生态旅游为主流。国家林业局公布的“中国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报告结果表明,人们最向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理想的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的选项中,公众选择“干净的空气”、“绿地花草”、“清澈的河流”和“树林”的百分比远远超过汽车、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现代化工厂。苏州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厚,发展生态旅游将会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也就不断增加吴中区的旅游含金量,强化吴中区旅游的优势和吸引力。

从微观的角度看,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发挥吴中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将生态旅游变成吴中区一个闪亮的“卖点”。当前,越来越多人们被身边的污染逼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就会想到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在满眼葱绿中涤荡自己蒙尘的心胸。可以肯定,在绿色、环保深入人心的将来,吴中区将以其绿色征服世人之心,并以其良好的生态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吴中区一些相对发展较慢的地区来说,正好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态,通过接待国内外生态旅游者前来观光消费,以此为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

2.3 有利于提高苏州吴中区的知名度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吴中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遗憾的是,吴中区目前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还比较低。开发生态旅游,打生态牌子,创生态产品,不仅可以宣称吴中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还可以提高吴中区的知名度,确立其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地位。

另外,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解决了生态保护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一对矛

盾。吴中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确定生态旅游为吴中区旅游业的主导,就必然要对吴中区的旅游业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定位,并通过产业发展突出生态特色。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各个组成部门,各个行业,都必须拒绝污染,饰以绿色,冠以生态。

旅游业是吴中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在生态保护和经济高速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发挥特殊的示范作用,这不仅可再国内大陆旅游市场上打响吴中区的牌子,并且在世界旅游市场上也能很好的提高吴中区的知名度[6]。

第3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

3.1苏州吴中区的基本概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中区就是天堂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堂苏州的“南大门”,因为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生活富足,被人们誉为“天堂中的天堂”。

吴中区已经把生态旅游纳入了“十二五”统筹发展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山水苏州•人文吴中”、“走进太湖时代”两大战略目标,着力打好“生态吴中”名片,发展生态旅游。改变过去多而散的发展方式,实现城市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

3.2 丰富的自然资源

吴中区拥有3/5的太湖水域,有着让人“眼红”的生态旅游资源:苏州最高的山,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景观,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还有太湖72岛中的52岛;拥有国务院规划太湖13大景区中的6大景区,以及国务院首批建立的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资源禀赋可谓得天独厚。

3.2.1地貌景观秀美

吴中区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水网稠密,江河湖泊众多。东部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等构成,西部有低山丘陵,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岛”状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镇内。境内山脉最高峰为穹窿山,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是道教名山胜地。俗有“阳山万丈高,不到穹窿半截腰”之说。山有三高峰,一曰大茅峰,一曰二茅峰,三曰三茅峰,相传因茅山三茅真君曾至此礼拜北斗,故名。登临顶峰,举目四望,东有尧峰、乌龙诸山,西有凤凰、玄墓等山,北有灵岩、天平山峦,南面太湖七十二峰,尽入眼帘,美不胜收。群山诸峰构成圆周,穹窿处于圆心,似万星环拱北极一星,呈万山环拱穹窿雄姿,鬼斧神工。 [7]

3.2.2各具特色的湿地景观

吴中湿地资源丰富,现有湿地面积149618公顷(不包括水稻田等人工湿地),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两大类,已建成5大省级湿地公园,其中太湖、澄湖、独墅

湖等湖泊湿地为149101公顷,河流湿地为517公顷,湖泊湿地中的太湖湿地占吴中区湿地总面积的97.5%。太湖公园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免费开放的湖滨型湿地公园。公园依照湖滨湿地生态保护规划设计,主要有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欧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大景观组成,先后建成有太湖新天地、游艇码头、野营烧烤、特色餐饮区等配套设施,是一个集水生植物欣赏、生态湿地体验、山水人文景观、休闲水上运动、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原生态休闲公园。

3.2.3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吴中区自然资源雄厚,物产富饶,名品众多。银鱼、梅鲚鱼和白虾被誉为“太湖三宝”。吴中是枇杷和桂花全国五大产区之一、银杏全国十大产区之一,吴中还是全国三大种蜂基地之一。特产洞庭(山)碧螺春茶被列入全国十大名茶,享誉海内外。东部水乡盛产鲜藕、荸荠、水红菱等蔬果。境内拥有丰富的铜、铁、铅、锌、高岭土(全国开采量最多)、花岗岩、瓷石、太湖石等各类矿产资源。

3.3 发展迅速的乡村生态旅游

吴中区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一批具有吴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突破点,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新的切入点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着力点,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全区规模以上乡村旅游区(点)已达1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形成了以未来农林大世界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农业游,以旺山生态农庄为代表的农事体验游,以明月湾、三山岛为代表的农家乐游,以光福船餐街、藏书羊肉街为代表的“渔家乐”、“羊家乐”游等产品产业集群,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环境改善。

3.3.1 吴中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吴中区利用庭院、湖塘、果园、花圃、古迹等农、林、渔业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特色,开发建设了一大批乡村旅游区(点)。旅游业不断切入农业,实现与“三农”的直接对接,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有力地推动

了新农村建设。

(2)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增长迅猛。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健康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区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吴中特色乡村旅游正日益受到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区、市旅游者的青睐,接待总量呈高速增长趋势,2007年乡村游接待人次达110多万,占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次的12%以上。

(3)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道路硬化率不断提高,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者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乡村度假别墅、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等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了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又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探索了星级农家乐等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

(4)发展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旅游后劲十足。现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局面。新上乡村旅游项目竞相开工,抓紧建设。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途经,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展了致富渠道。如三山岛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

(5)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推进和谐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农村生活风貌,传播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2 吴中区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1)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如旺山生态农庄,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是一处山林植被、农业生态、田园村落、历史古迹保存良好的田园梦乡;它背山临湖,树木葱郁,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富,是都市人体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式休闲郊游、放松心情的绝佳处。

(2)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旅游者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如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有占地达60亩的果

蔬采摘园内既有樱桃番茄、黄瓜、玉米、萝卜等蔬菜,也有无花果、大枣、猕猴桃等水果,旅游者还可以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

(3)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旅游者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如甪直淞南农庄,旅游者可以在这里品尝农家菜、看田园风景,更可以亲身体验播种、拔苗、犁地、插秧、除草、收割等一系列农耕作业,感受真正的乡村生活,当一回真正的“农民”。

(4)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旅游者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如甪直淞南农庄里的水乡农具博物馆,陈列了7000 多年前的石锛、石镰;良渚文化晚期的青铜家具;汉代时期的铁制农具;六朝以后出现的犁辕;宋、元、明、清时期趋于完美的一系列农具,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播种、拔苗、犁地、插秧、除草、收割等一系列农耕作业,感受真正的乡村生活,当一回真正的“农民”[8]。

(5)乡村俱乐部模式。如牛仔乡村俱乐部,位于洞庭西山缥缈峰下,是以马术为主题的新型度假胜地。马嘶鸟鸣、春华秋实,天人交融;峰峦坞谷、湖湾人家,尽收眼底;驭千里骏马以驰骋,飞蹄踏青、奔驰扬尘,畅快淋漓。中心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参与休闲”型旅游项目为主,建有 30 亩垂钓区、 40 亩人工草坪、 80 亩生态采摘果林;开设了成人垂钓、学生垂钓、古老水车、沙滩排球、野营烧烤、露天帐篷、秋千攀岩等将自然生态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项目。旅游者在此可以领略单骑走天下的万千豪情;享受泛舟太湖上的无限惬意;观赏晨曦晚照的自然风光;回味大漠炊烟的万种风情;品尝健康的养生美食;体验临湖而居的悠然生活。

第4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旅游景区类型多样,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人才不足,使得我国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实践需求,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不足之处,吴中区亦是如此,近年来,吴中区区政府加快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

4.1 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吴中区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别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吴中区已经成功开发出 “农林大世界”、“旺山生态农庄”、“明月湾”、“三山岛”等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吴文化传统、历代名人轶事等。对这些资源稍加加工开发、组合包装,即可推出别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

4.1.1 水体生态游

吴中区拥有太湖3/5的水域,湿地资源丰富,以其烟波浩淼的旷远之美及目之所见的层叠山峦共同构成“山清水秀”的景色,再加上水上娱乐功能、湿地的生态环保功能,是生态旅游产品的一大主要点。

主要活动地区:太湖、古太湖的五湖、太湖湿地公园、太湖新天地。

活动内容: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欧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水上活动。

4.1.2 农业生态游

吴中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秀美的田园风光、渔业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参与性强,观光、度假相结合。

主要活动地区:太湖渔村、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旺山生态农庄、牛仔乡村俱乐部等

活动内容:参加捕鱼时节活动,感受船上人家、体验渔家风情、品味太湖美味;成人垂钓、学生垂钓、古老水车、沙滩排球、野营烧烤、露天帐篷、秋千攀岩等。

4.1.3 登山生态游

吴中区是太湖山水资源和吴地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苏州80%的丘陵山体,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岛”状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镇内。

主要活动地区:穹窿山、天平山、灵岩山、蟠螭山等

活动内容:悠闲爬山,于苍郁葱绿之间感受大自然、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听泉水叮咚,闻树木芳馨,观树木奇姿、“一线天”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天平山“万笏朝天”的奇景、酷似毛笔的“卓笔峰”等

4.1.4 森林公园生态游

自古苏州市吴中区自然山水秀美、人文底蕴深厚。目前全区现有穹窿山、西山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香雪海、东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近年来,全区共投入森林公园建设资金3167万元,其中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1025万元,共营造风景林962亩,林相改造780亩。2009年度全区4大森林公园直接社会旅游从业人员2540人,接待床位6500张,餐位3.34万个,从事森林公园管理和服务的职工人数达333人,导游117人。

主要活动地区:穹窿山、西山、东山、香雪海。

活动内容: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大自然,呼吸清新空气,观赏:雾巅相连,飘渺似烟,若隐若现,天山巍然屹立,郁郁葱葱;体验“雨花胜境”、“飘渺仙境”等,放松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9]

4.2 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吴中区拥有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旅游业已成为吴中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吴中区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近年来,吴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吴中新城,做美太湖山水”战略,着力唱响“山水苏州·人文吴中”品牌,实施“做强经济开发区、做美太湖山水、做靓吴中新城、做好农村建设”四大工程等,生态旅游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4.2.1 旅游资源大多散而小,布局不合理,难以整合

吴中区拥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有着让人“眼红”的休闲旅游资源:苏州最高的山,最老的村落,文物、古镇、古村、古建筑总数均名列江苏省县(区)级单位第一;还有太湖72岛中的52岛„„但是,吴中区的旅游资源大多散而小,布局不合理,难以整合,大旅游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4.2.2 旅游景点属性多样,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由于旅游可能带来的弊端,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发展和景区内生态完整性的保护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在景区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景区内部生态完整性的保护和管理,并且对旅游者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吴中区旅游景点属性多样,仅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旅游度假区就有6个景区在吴中区内,景点属性的多样,景点门票价格没有统一;没有一个部门或公司对规划区内所有景区、景点进行统一管理;区内交通也没有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所以,目前情况下,吴中区亟需建立一套合理有效地运行机制以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4.2.3 旅游营销不统一,太湖品牌效应不显著

品牌知名度在旅游者选购旅游产品时是至关重要的,旅游者往往会选择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经过很多旅游者验证的,有更大的可信度。而对于一些品牌知名度不高的旅游地,消费者不太愿意去尝试。因为他们只有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去旅游,他们不愿意去一个有可能不值得去的旅游地,他们不愿意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区“冒险”。吴中区丰厚的山水与人文资源处处都好,但却找不出一个龙头景区。旅游营销的不统一,导致太湖品牌效应不显著,人们提到太湖旅游,旅游者想到的不是拥有3/5太湖的吴中区,而是无锡。

4.2.4 忽略环境保护在开发过程中

吴中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忽略环境的保护。如穹窿山是苏州大市范围内海拔最高、体量最大的山体,发挥着苏州森林氧吧、城市之肺的功能,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随着穹窿山的开发,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工厂增多,对穹窿山景区人文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生态调节功能的破坏日益严重。

第5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议

5.1 建议政府采取的措施

5.1.1 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吴中区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之一,但是近些年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比较严重的。如果破坏生态的现象得不到制止,不仅生态环境质量会严重下降,使生态旅游无法开展,而且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吴中区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植树、种花、种草力度,尽力提高绿化覆盖率,全力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确保太湖水质,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力度,加强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5.1.2 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因此应对全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区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吴中区各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主体一定要服从大局,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建设,注意开发项目与景观环境的协调,控制开发建设中的污染,遏制生态环境退化,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审批立项时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避免相互争夺市场,以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

5.1.3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吴中区要发展生态旅游,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10]

5.1.4 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必须严格控制容量。这是由于旅游并非完全的“无烟工业”;

旅游资源也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开发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环境影响和承受能力的评估,力争把旅游者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破坏旅游生态。

5.1.5 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

法规得以落实的基础,是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生态意识,对各行各业和全区居民及外来旅游者进行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强制性的法律与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对损害动植物、白色污染、毁林、毁花木、毁坏文化古迹、乱排放污水和在生态景区周围随意建造现代建筑、商业网点等行为,要加强教育和坚决制止;要确保全区的湖泊、滩涂、河流、湿地、森林、草地和文明古迹的原始风貌不受污染和破坏。

5.2 建议景区采取的措施

5.2.1 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吴中区生态旅游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还是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诸多的问题。因此,吴中区应吸收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吴中区的实际情况,立足吴中区优势,打造“吴文化”品牌,挖掘“吴文化”内涵,释放历史文化潜能,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学术研讨会、论文论坛的形式,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大力开展对区内古园林、古村落等文化遗迹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开发,使蕴含在生态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同时,创新包装方式,凸显生态旅游文化魅力。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等专业人员的智慧,依靠科学和技术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使民间音乐、戏曲、美术、工艺乃至岁时节庆、餐饮服饰等地域民俗风情成为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5.2.2 注重项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注重项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核心是不搞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是我国大多数旅游产品开发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吴中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若不能从这个怪圈里走出来,必然会导致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最终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在刚起步时就应选择一些具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旅游区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布局。

5.2.3 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在21世纪中,生态旅游将取代观光成为旅游的主体。而能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生态旅游将直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吴中区要注意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倾向,在提供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生态旅游结构。可采取不断充实新内容,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及提高知识含量等办法。比如可以让到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与渔民一起随船撒网捕鱼,和农民一起纺线织布,制作手工艺品、绿色食品,一起参加民族节庆活动,唱歌、跳舞、骑马等。

5.2.4 采用合适的营销推广方式

营销推广在景区进一步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景区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引导和创造需求,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达到深度开发的目的。

(1)目标客源定位

生态旅游的目标客源,从广义来说是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从狭义来说是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富有责任的旅游者。他们的特点是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文化涵养,更注重精神上和心灵上的体悟、愉悦。

(2)品牌营销

树立品牌营销理念,着重提升景区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拥有3/5太湖水域的吴中区在国内已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吴中区的品牌建设重点不在提高知名度上,而在于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由于对于生态旅游者,只要环境能使他们得到身心的放松、共鸣,重复旅游的几率要较观光旅游者要高得多。因此,提升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对于提升吴中区旅游者的忠诚度,塑造良好的“口碑”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提升景区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a. 关注社会利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如,景区内部的度假村采用环保设施,

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等,营造出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b. 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产品原本就属于服务性产品,良好的服务将为旅游者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增加旅游者的满意度,从而提升景区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c. 举办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塑造景区品牌形象,提升景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现在已有的活动有: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天平山的枫叶节等等。

(3)生态旅游的市场培育

青少年作为未来生态旅游的规划者、管理者、社区决策者和潜在的消费者,在不久将来的生态旅游实践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我们应以青少年为主体,进行市场培育。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可以与各大中小学校合作,建立青少年野外活动训练营地,利用学校的户外教学课、节假日、寒暑假, 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式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对野外活动的兴趣和野外活动能力,逐步实现生态旅游的市场培育[11]。

5.2.5 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旅游者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的设施,也包括软件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要全方位的开发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尤其要解决好交通问题。可与交通部门合作,在重点旅游区与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在景点内部也应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让旅游者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并在景区游得开。

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外,应注意尽量将所建设施结构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一致,避免房地产化等城市化倾向。如过多过高的水泥楼房就会造成对自然乡村景观的破坏;而平整规矩的水泥进山路就会失去登山探险的乐趣,破坏了山区原始而古朴的氛围。

5.3 生态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吴中区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

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吴中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3.1 社会培养

首先,旅游院校应注意把传统的培养知识型学生,转化为培养能力型学生。 其次,旅游院校可以与政府部门联合培养,联合进行行业培训,合作开展科学研究。邀请旅游职能管理部门领导为学院的学生进行演讲或培训,以此准确把握政策动向,使教学内容更富有针对性。同时政府也能从学院获取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发展研究、旅游行业管理咨询等服务,以共同应对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最后,旅游院校可与周边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在协作中共同发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与国外旅游院校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比如合作培养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合作进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合作开展旅游行业培训、合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专家学者的互访交流等。

5.3.2 人才组合

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行业在原有常规的旅游人才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些新的专业人才,如从事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如今是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基于旅游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电子商务和旅游保险法人才等各类旅游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采取网络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等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运用到旅游人才的培养中。

5.3.3 校企结合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旅游人才的培养。合作的方式,一是学校对学生规定一定的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二是学校为旅游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和培训;三是以企业为主,与学校共同办学,形成企业的培训基地;四是旅游院校教师自身加强企业实践经验,讲授课程的内容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旅游企业发展的适应性。

结 论

吴中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山水秀美,如何充分利用吴中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是吴中区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综合吴中区旅游资源概况,吴中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并对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基于政府、景区、景点、企业和院校等相关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中侧重于研究政府方面,对市场因素分析分析的较少。而旅游业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行为,应以市场为基础,使企业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在顺应统筹吴中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如何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强化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还需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来研究。

总之,吴中区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生态旅游开发势头良好,只要完善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实践,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吴中区旅游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 考 文 献

1 钟永德,王怀,李晶博等.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30-131 2 佟玉权,孙建功.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J]. 当代经济管理,2010(5):76 3 刘开兵. 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江苏各市为例[J]. 特区经济,2009(8):212

4 钟永德,袁建琼,罗芬.生态旅游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00-101 5 DAVID A. FENNELL. 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57

6 张广瑞. 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91-192 7 李丽娟,张勃. 甘肃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差异研究[J]. 生态经济,2010(10):127 8 江民锦. 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向[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7 9 朱勇. 苏州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商业文化,2010(11):298 10 李华.近十年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6):115

11 郭文.生态旅游实践与旅游生态发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8):67 12 FRANK, GREGORY ROBERT WES.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STRATEGY[J].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ACHIEVING COMPETITIVENESS,2000(21): 85

附录A 译文

加强区域旅游竞争力战略

摘 要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存在和旅游者活动的开展,但是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旅游者活动的空间转移特点,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与相应的空间地域结构联系,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点,这也决定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已成为各地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影响;策略

前 言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各地争相将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来发展,区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的明显和深入。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打造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在新一轮旅游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对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可以增强区域竞争的紧迫感,促使各区域发现和了解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通过局部竞争能力的加强扩大到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提升。

一、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因素

所谓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是指各旅游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争夺客源,开拓、占领旅游市场并获取产业发展要素和增长潜质的能力。区域旅游业竞争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是由众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从竞争潜力到竞争实力、再到竞争结果的动态发展过程。竞争力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竞争策略研究专家波特,他的“国家菱图”模型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范式。在这一范式当中,波特归纳出了六大影响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2)需求条件,主要指客源市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5)政府行为;(6)机遇。对于旅游产业来说,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依据这些因素对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大小,又可将其分为决定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保障性因素。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资源条件、旅游需求状况、旅游企业竞争力状况和区域对外旅游形象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未来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能力必须关注的焦点。支持性因素并不是纯粹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而存在的,但是其通过自身的完善和提高,可以更好地刺激和促进区域游业竞争力的提升。这类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人才质量、科技水平等。发展性因素是区域旅游业形成和积蓄未来竞争实力的基础,主要指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旅游企业的营销、创新能力、旅游资金的引进和利用能力、旅游产业的优化、调整能力等。保障性因素构成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状况,能够带动和保证旅游业沿着良性的方向顺利发展。这类因素包括旅游环境、政府行为以及发展机遇等。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四类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决定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强弱。当支持性因素更多的向旅游产业靠拢和倾斜时,发展性因素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支持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共同作用,可以增强决定性因素对现实和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也为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增强旅游者的满意度提供了保证。保障性因素能够为决定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更好的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产业竞争力阶段理论是波特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又一重要贡献,依据这一理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是:在要素驱动阶段,竞争力的形成来源于区域内丰富的资源,要求区域通过资源整合,发现优势资源,进而将资源优势发展成竞争优势。投资驱动阶段竞争力的形成得益于区域内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以及高级生产要素的发展。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据有不同程度的资源优势。具体的策略选择如下:

(一) 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策略

规划对于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区域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

标的全局性纲领。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区域旅游业竞争发展的产物,是以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特定区域内旅游业竞争力优势、劣势、挑战、机遇的分析,选择出适合本地发展的策略,进而扬长补短,确保区域旅游业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同传统的区域旅游规划来说,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更具全局性和针对性,在具体的实施上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更适于在竞争的环境下为旅游业发展做出指导。各地区通过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升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不必要浪费,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旅游业的潜在竞争能力。

(二) 政府主导型策略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任何一个旅游企业和集团都无法营造和带动全行业来创造这样的环境,这就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战略。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有效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协调能力,引导区域旅游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其主导作用:一是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加强旅游法规建设,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二是制定灵活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合理的投资优惠政策,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投入,鼓励和代办旅游;三是增强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弱化监管职能,给旅游产业和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余地。

(三) 旅游产品差异化、系列化策略

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条件。各个区域通过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线,可以提升整体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加旅游者的购买力度。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大量同质化产品充斥的状况下,坚持走差异化产品路线,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弱化区域之间因同质化产品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同时,相邻区域之间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又可以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合作和共赢。当然,更重要的是富有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在客源市场上更容易吸引和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形成要立足本区域的资源优势,找出区域内独有的资源类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行高起点的设计和开发,争取在进入市场之始就以高品位的特质形成品牌竞争力。除此之外,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拉开产品的档次,在设计核心产品的同时,要对外延产品和辅助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使区域内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观光旅游、休闲度

假、商务会展、科教探险等多层次的要求,并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进一步增加区域旅游收入。

(四) 旅游融资策略

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区域来说,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引资、贷款、税收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投资的多元化。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要有意识的向旅游业倾斜,逐渐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旅游业自身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多的争取外方资金、民间资金和侨资等,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办旅游。此外也要“以旅促旅” ,将取得的旅游收入再合理的投入到开发建设中来,在发展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循环发展。

(五) 客源市场整合策略

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固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政策的实施,国内旅游市场将成为区域竞争的重点。各区域应协调和组织好三种旅游形式,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和培育国内重要目标客源市场,尤其是要积极引导区域内旅游者的出行选择,充分发展和挖掘近邻省份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以稳定和促进区域内客源的增长,确保旅游业长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六) 产业集群化策略

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群体竞争的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能够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溢出效应。目前,世界大多数区域的旅游企业力量薄弱,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针对这种局面,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各旅游企业自觉、自愿的与相关和支持产业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竞争,进而通过单体企业的联系形成各种企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群特有的经济集聚、信息共享、风险弱化等优势,实现单体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七) 旅游业结构优化策略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即“食、住、行、游、购、娱”

六方面的协调发展能力。目前世界上许多区域“购”和“娱”的建设严重滞后,在给旅游者的游览带来众多不便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收入的提高。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就要重点加强这些基础薄弱环节的建设,同时不断提高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增强“行”和“游”的便捷性,提高“食”和“住”的舒适度,促进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区域旅游业的整体供给能力,增加旅游者的满意度。

(八) 人才培养策略

人才的竞争是区域旅游业竞争的最高阶段。作为旅游业竞争力形成的高级生产要素,旅游专业人才是区域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随着旅游产业竞争的升级,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各区域应该注意到人才的专业化、专职化是未来的行业需求趋势。因而,在人才建设上,一方面要制定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激发他们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地与高校联手,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取得积蓄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另外,要注重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逐步提升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总之,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当务之急,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在立足于初级生产要素为竞争力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人才、创新、品牌等为基础的长久、有效的竞争力,进而通过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来带动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Hartserre A.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课程中的福克斯伍兹赌场研究[J].旅游业管理案例,2000,21(1):23- 32.

[2]博士迪米特里奥斯.市场未来的研究竞争的目标[J].旅游管理,2000,21(1):97- 116.

[3]哈桑萨拉赫学的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在环境可持续发展[J].旅游研究杂志,2000,38(2):263- 271.

[4]里奇,克劳奇Ğ一,竞争目标JRB: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J].旅游管理,2000,21(1):127.

[5]德怀尔,旅行和旅游业的价格竞争力福赛斯的THP:有19个目的地的研究的比较

[J].旅游管理,2000,21(1):9- 22.

[6]皮尔斯ð克竞技南洋研究目标分析[J].作者旅行研究,1997,35(4):16- 25.

附录B 外文原文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Strategy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ourist resources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 However,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movementaccount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tructure. This leads to the existing a significant task to research into the strategies of advancing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on; influen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competing to tourism as a pillar indust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d regional competition among the more obvious and in-depth. How to base their own reality,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but also travel in the new round of competition of the race.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can enhance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of the sense of urgency, to promote discover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in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en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sponse, the loc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First, the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factors

The so-called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fers to the various tourist regions as a whole, in its own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hown in the competition for tourists, development, occupation, industry,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and obtain the capacity factor and growth potential.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s no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given area, but by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ults, but also a potential to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from the competition, to competition, the results of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Competitive once made, has aroused extensive concern of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The most prominent of which is research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the famous expert on competitive strategy Porter, his "national diamond map" model for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study provides an economic paradigm. In this paradigm which, Porter summarized the six factors: (1)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cluding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knowledge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and infrastructure; (2) demand conditions, the major source markets that the demand structure and the scale of demand; (3)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conditions;

(4) business strategy,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5) government action; (6) opportunitie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comprehensive features of its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competitive factors in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s also multifaceted. Based on these factors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size, can be divided into a decisive factor in supporting factors, developmental factors and security factors. Decisive factors include the conditions of resources, tourism demand condition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the regional state tourism image overseas. These factors constitute the core of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futu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must focus. Factor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not simply to exist, but the increase through its own perfect and can better stimulate and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enhancement. Such factors include infrastructure,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y conditions, personnel quality, technology level.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factor is the formation and savings based on the future competitiveness,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apacity, marketing, tourism enterprises, innovation, tourism, access to capital and the use of capacity, tourism industry, optimization, adjustment capability . Protective factors constitu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and ensure the smooth dir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long healthy. Such factors include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s not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four factors, but an organic community. Decisive factor in competitiveness as a regional tourism in the core part of their development directly affects the strength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When the supporting factors for more approach and tilt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factors can play a better role. The support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working together, can enhance the decisive factors on the actual and potential tourist attraction, but also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visitors and enhance visitor satisfaction provide a guarantee. Factors can protect the decisive factor, support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play better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contributed to the severity.

Second,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strategy choice

Competitive loading phase theory of Porter on the industry, another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go through four stages, namely, factor-driven stage, the investment-driven stage, innovation-driven stage and wealth driver stag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stages: In the factor-driven stage, the formation of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rich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require reg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resources found superior resources, then the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vestment-driven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benefited from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roduction factors. For most of our region, on the one hand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of resources. Specific strategy choices are as follows:

(A) strategic planning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a region crucial in determin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overall program goals.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as a competitive regional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to achieve, through a specific area of tourism competitive strengths, weaknesse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alysis, choose the appropriate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n Yangzhangbuduan to ensure long-term 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With traditional planning for regional tourism,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targeted to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n a lot of flexibility there, and therefore more suitable i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by the guid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regional tourism strategic planning,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to maximize the mining and upgrading 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avoid unnecessary waste caused by wrong decisions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otential of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B) government-led strategy

Tourism development requires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y one of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groups can create and lead all Du industry to create such an environment,

which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Government Leading Strategy to be. As a government department, should play an active and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their own initiative and capabilities, leading towards a good direction for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of its leading role: First, establish a good market competition, improve the tourism market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ourism, and create a fair and reasonable competition in order; the second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lexi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reasonable investments, increased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encourage and travel agents;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gui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weakening regulatory functions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more development space and options.

(C) of the tourism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series

Tourism products is carried out based tourism activities and conditions. Enriched and improved in all regions travel through the product line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of supply capacity and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he tourists buy.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rket, a large number of homogeneous products flooded conditions, and adhere to different product lines, can effectively avoid weakening the homogeneity between regions due to strong competition resulting product. Meanwhile, the neighboring region thr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products can also achieve the effect of Yangchangbuduan interest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win-win situation. Of course, the mo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iated tourism products in the market more easily attract tourists and stimulate the visitors to buy.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iated tourism produc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gion's resources, to identify the type of resources the region to be the exclusive, in-depth scoop out the culture, Jin Xing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ighting first began to enter the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 grade Yi brand competitiveness. In addition, to increase efforts to develop new products, opened the product grade, in the design of the core products, to products and ancillary products to the extens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ive the region's tourism products to meet consumer tourism tourism, leisure, business and exhibition, science, education, exploration and other multi-level requirements and extend the product's serial tourists stay in a tourist destination, further increase in regional tourism revenue.

(D) Travel Financing Strategy

Funds are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weak regions, the shortage of funds is restricted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bottlenecks. Therefore,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attract investment, loans,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develop, optimiz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promote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Mean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s budget must be conscious tilt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gradually increase the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tourism industry itself must play an initiative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sides,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foreign capital, private capital and overseas Chinese, etc., and mobilize and guide the society to run tourism. In addition, as well as "to promote Tour Tour", will achieve a reasonable income from tourism investmen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i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ly the cycle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E) tourism market integration strategy

Source is the foundation and foc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the country "to develop domestic tourism, stabl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outbound tourism moderate development" policy, the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will be the focus of regional competition. The region should coordinate and organize the travel of three forms, a purpose, to focus on developing and nurturing the important goal of domestic tourist market, in particular, to actively guide the visitor's travel choices within the region, the full development and mining of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 and southeast coastal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of the tourists in order to stabilize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tourists within the region to ensure the long term to maintain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 Industry Cluster Strategies

Clustering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n the present state of horizontal space on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As a form for crea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dustrial space,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a group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es of scale centraliz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bring spillover effects. Currently, most of the region's tourism business is weak,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strong market competition.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levant trade organizations through effective guidance and support to promote the tourism business conscious, voluntary and related support industries to communicate and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then link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a variety of single business enterprise clusters to maximize the unique cluster of economic concentr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risk weakening the advantages, to achieve single enterprise spec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scale management,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7) tourism optimization strategy

Regional tourism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namely, "food, shelter, transportation, travel,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ix-coordination ability.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buy" and "entertainment"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 building, brought in to the tourists visiting the many inconveniences, it is also greatly affected the tourism revenues.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we must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weak lin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foundations, while continual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enhance the "OK" and "Travel" convenience, improve the "food" and "live" in comfort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ector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supply capacity of regional tourism and increase visitor satisfaction.

(8) Talent Strategy

Talent competition is the highest stage of competitive regional tourism. As the formation of high-leve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factors of production, tourism professionals in the region to maintain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strong guarantee. With the escalation of competi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s will be more and more.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talents, full-time is the future of the industry demand trends. Thus, talent building, on the one hand to develop the talents and efficient introduction of a flexible mechanism for talented peopl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relaxed environment, and inspire their play to their maximum 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actively join hands with the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lan for regional tourism to achieve saving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serve forces and intelligence support. In addition, existing practitioners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industry personnel.

In short,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ll local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advantage in resources, based on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elements of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efforts to build talent, innovation and brand-based long-term, effective competence,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to promote our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ness.

Reference:

[1] Hartserre A. Lesson in managerial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ase of Foxwoods Casino resort[J].TourismManagement, 2000, 21(1):23-32.

[2] Dr. Dimitrios Buhalis. 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J].TourismManagement, 2000, 21(1):97-116.

[3] Hassan Salah S. 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38(2):263-271.

[4] Ritchie J R B, Crouch G I.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1):127.

[5] Dwyer L, Forsyth THP, Rao P.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 [ J].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9-22.

[6] Pearce D G.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nalysis in southeast Asia[J]. 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 1997,35(4):16-25.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

摘 要

生态旅游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新时尚,许多新兴的生态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能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传承和延续历史资源,对于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中区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民间工艺发达,境内名胜古迹云集。近年来吴中区加强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成为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论文论述了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吴中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和开发,对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开发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政府、景区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其目的、范围 .................................................... 1 1.2 生态旅游的研究状况、理论基础 .............................................. 1

1.2.1 生态旅游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 1 1.2.2 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及其发展 ............................................ 2 1.3 吴中区生态旅游研究工作 .................................................... 3

1.3.1 前人的研究工作 ...................................................... 3 1.3.2 研究方法............................................................ 4 1.3.3 预期结果和意义 ...................................................... 4 第2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 6 2.1 可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 ...................................................... 6

2.1.1 吴中区旅游业的发展业绩 .............................................. 6 2.1.2 吴中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7 2.2 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 9 2.3 有利于提高苏州吴中区的知名度 .............................................. 9 第3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 ......................................... 11 3.1苏州吴中区的基本概况 ..................................................... 11 3.2 丰富的自然资源........................................................... 11

3.2.1地貌景观秀美 ....................................................... 11 3.2.2各具特色的湿地景观 ................................................. 11 3.2.3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 12 3.3 发展迅速的乡村生态旅游 ................................................... 12

3.3.1 吴中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12 3.3.2 吴中区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 13 第4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 15 4.1 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 15

4.1.1 水体生态游 ......................................................... 15 4.1.2 农业生态游 ......................................................... 15 4.1.3 登山生态游 ......................................................... 15 4.1.4 森林公园生态游 ..................................................... 16 4.2 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16

4.2.1 旅游资源大多散而小,布局不合理,难以整合 ........................... 16 4.2.2 旅游景点属性多样,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 17 4.2.3 旅游营销不统一,太湖品牌效应不显著 ................................. 17 4.2.4 忽略环境保护在开发过程中 ........................................... 17 第5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议 ............................................. 18 5.1 建议政府采取的措施 ....................................................... 18

5.1.1 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 18 5.1.2 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 18 5.1.3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 18 5.1.4 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 ................................................. 18 5.1.5 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 ......................................... 19 5.2 建议景区采取的措施 ....................................................... 19

5.2.1 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 19

5.2.2 注重项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 19 5.2.3 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 20 5.2.4 采用合适的营销推广方式 ............................................. 20 5.2.5 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 21 5.3 生态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 21

5.3.1 社会培养........................................................... 22 5.3.2 人才组合........................................................... 22 5.3.3 校企结合........................................................... 22 结 论

...................................................................... 23

参 考 文 献 ..................................................................... 24 附录A 译文 ..................................................................... 25 附录B 外文原文 ................................................................. 31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目的、范围

自20 世纪中期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大众旅游形式,在给各国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国兴起,生态旅游业以其独特的产业内涵和经营方式,已成为旅游部门重要发展产业,是全面发挥生态效益的一项系统工程。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生态旅游理论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其研究焦点主要侧重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侧重于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成果及其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鉴戒意义,如李华的《近十年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分析》、钟永德,王怀,李晶博的《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另一方面侧重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成果,如佟玉权,孙建功《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李丽娟,张勃《甘肃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差异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生态旅游资开发现状、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开发原则、经验等。

1.2 生态旅游的研究状况、理论基础

1.2.1 生态旅游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生态旅游是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旅游产品类型,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在增强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地球能力的同时,也严重扭曲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正常关系。一方面,人类把地球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来源,以自私的心态近乎疯狂地索取地球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遭到了地球的严厉报复:空气、水质、食品、噪声以及垃圾等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各种环境公害、物种灭绝现象等,不仅使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且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人类逐步调整其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 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

续发展的旅游。

1.2.2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及其发展

(1)生态旅游的时序特征

世界生态旅游研究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启蒙阶段(1965年或者更早——1983年),这一阶段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概念或名词并没有被正式提出,生态旅游活动也只是大众旅游产品的附属部分,因此,这一时期人们只能在大众旅游研究中才能寻觅到一点生态旅游的思想火花。发展阶段(1983年——2002年),自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被正式提出以后,由于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生态旅游迅速从一个非正式和边缘化的旅游产品向正式和主流的替代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研究文献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生态旅游实践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专家们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标准等已基本达成共识。坚持以“生物为中心”,兼顾目的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生态旅游地学习与教育功能已基本成为人类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同时,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契机寻觅大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

(2)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特点类繁多等特点。从不同侧面反应了生态旅游研究本身的多学科性和综合性。

第一,在国际生态旅游学家眼中,生态旅游时一项高度环保。

第二,从研究者的国别和研究的案例区来看,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者来自发达国家的居多,同时该地区也成为案例研究的相对集中地区,这些区域是目前国外生态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同时还存在着所涉及专业广泛、期刊种和负责任的旅游,同时也是旅游者接受生态和环境教育的旅游项目。无论是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商,很大一部分是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或者至少是敬畏大自然的旅游者,他们所开展的生态旅游项目大部分是充分考虑到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总体来说,国际生态旅游专家学者所采用的案例绝大部分是严格的生态旅游或深度生态旅游。 [1]

(3)我国与外国生态旅游研究的差异

第一,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方面的差异。生态旅游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学科之间交叉性很强,如果只是从自身学科出发进行研究,未免有失偏颇。国内生态旅游的理

论基础主要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移植而来,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时未能做到融会贯通,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通常会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在关注经济的同时也会注意分析对当地的环境、居民造成的影响。

第二,研究内容的差异。我国生态旅游开展的较晚,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以概念和理论探讨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为主,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研究内容更多的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旅游管理等较为深层次的问题。

第三,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的差异。国外以生态与生物学专业的研究者居多,其次是休闲、健康与旅游专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和地理专业;而我国则是以旅游学专业为主,其次是环境学、经济学和地理学,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在生态旅游研究中难以很好运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和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

第四,实证研究方面的差异。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大多只是停留在资源分析上。

第五,对社区关注的差异。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十分重视社区的建设,各国实践表明,当地社区是联系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重要纽带,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该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寄托在社区发展上,因而出现了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积极探讨生态旅游社区建设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对生态旅游社区进行了一定研究,但相对而言还是很缺乏的。 [2]

1.3 吴中区生态旅游研究工作

1.3.1 前人的研究工作

生态旅游这个概念自1983年提出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1999年10月在马来西亚召开了世界生态旅游专题讨论会,并发表了“沙巴宣言”。

(1)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期刊有十几种之多,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旅游研究杂志》《旅游管理》及《可持续旅游杂志》等。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

(2)涉足学者越来越多,国际组织机构应运而生。

主要的组织机构有:生态旅游协会、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国际保护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旅游人类学委员会等。

(3)回顾国内在生态旅游领域所作的诸多的研究,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生态旅游分类与区划(目前大量研究工作和实践尚处于经验阶段,很多学者还致力于清理生态旅游、可替代旅游、可持续旅游的真正含义问题上),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利弊分析,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经营管理。 1.3.2 研究方法

生态旅游研究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研究范畴,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都可应用于生态旅游研究。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定性描述

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归纳,对旅游现象进行描述,不做假设检验和实证研究。 (2)数理统计

运用百分比、频率、排序、统计图标、回归分析、聚类分析、趋势外推等方法,分析研究空间数据,左证论证。

(3) 构造模型

运用数学建模或计算机模拟,分析处理空间数据,用以支持理性结论。 (4)其他方法

如引力模型、潜在模型、树木种子的扩散模型等可用于研究生态旅游景观。 除此之外,“3S”技术方法、生物实验、环境监测等地理、生物、环境科学技术方法也在生态旅游研究中逐渐被应用,而且成为一种趋势。

国外对生态旅游影响研究已经深入到生态环境因子层次的定量研究,在发展过程方面,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也经历的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1.3.3 预期结果和意义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能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生态旅游具有社会生态价值链的意义。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为三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通过对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发现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

第2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2.1 可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当今,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世界的潮流。对苏州吴中区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吴中区的特色,也是吴中区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发展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游、康乐保健游的同时,积极发展以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为内容的生态旅游,将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形式相融合,将生态旅游贯穿于其他旅游内容之中,其意义非常重大。 2.1.1 吴中区旅游业的发展业绩

吴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的配套服务,吴中区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从2002年到2011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基本保持每年稳定增长。到2011年底,吴中区有注册的各类旅行社15家;全区住宿单位320家,其中星级酒店18家;全区的旅游从业人员近1500人。旅游业已经成为吴中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兴的优势产业,在吴中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据来源:吴中区旅游局)

表1 苏州市吴中区近10年旅游概况

2.1.2 吴中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表2 江苏省13个地级市旅游业竞争力状况评价结果

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的大小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且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产生持续影响。[3]通过《江苏省13个地级市旅游业竞争力状况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市在资源丰富度中排名前列,说明苏州市旅游资源占明显优势;其它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环境建设与保护、旅游效益、市场的开拓均靠前,竞争力属江苏省第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

(1)建设性的破环

a. 工农业生产造成旅游资源环境破坏。工业生产带来的“三废”污染对于旅游区的影响往往十分严重。在旅游区如果发展污染性的工业, 将会对旅游区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如吴江市平望镇本来是河网密布的水乡古镇, 但近十年来为了市镇建设

填平了镇上的大部分河流。如今, 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实际上是对潜在旅游资源的破坏。数不清的事实告诫我们, 在市镇建设规划中应注意建设市镇不忘保护旅游资源的原则。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无计划的过度伐木、采石、取水对风景区旅游景观的破坏不仅严重, 而且其造成的后果常常不可逆转。

b.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当造成环境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规划不当也会造成旅游资源特色及景观环境的破坏。云南大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曾一度由于片面考虑古城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 将石板路改为柏油路, 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 破坏了古城的特色。

(2)管理性的破坏

a. 旅游者踩踏带来的破坏。旅游业逐渐发展, 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者增多, 旅游者的踩踏使地面因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故宫许多大殿前和内部的路面、地面, 因旅游者密度较大而严重磨损。要发展旅游业, 这种破坏是很难避免的, 补救措施只能通过定期的补修才能实现。

b. 旅游者素质低, 直接破坏旅游环境。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 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 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 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 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 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 又可能造成物种减少, 甚至灭绝, 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4]

(3)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旅游者的进入、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满足旅游者基本生活需求, 都会给旅游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如旅游者行、游,需要的交通设施所排出的废气、废油污染了大气和水体,满足旅游者生活必须的食宿条件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环境。这些废气、废水、垃圾物若不采取措施,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质量,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生态旅游就是保护吴中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最佳手段之一。因为开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不断营造出更多、更好的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景点,而且可不断强

化和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同时,开发生态旅游的部分收入反过来又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那就能形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就可不断促进吴中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保护吴中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吴中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吴中的建设。

总之,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好环境,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既是吴中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吴中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宏观角度来看,“东亚太”旅游圈是21世纪世界旅游的核心热点,吴中区正位于这一旅游圈内。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体是休闲度假,而休闲度假又以生态旅游为主流。国家林业局公布的“中国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报告结果表明,人们最向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理想的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的选项中,公众选择“干净的空气”、“绿地花草”、“清澈的河流”和“树林”的百分比远远超过汽车、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现代化工厂。苏州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厚,发展生态旅游将会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也就不断增加吴中区的旅游含金量,强化吴中区旅游的优势和吸引力。

从微观的角度看,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发挥吴中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将生态旅游变成吴中区一个闪亮的“卖点”。当前,越来越多人们被身边的污染逼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就会想到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在满眼葱绿中涤荡自己蒙尘的心胸。可以肯定,在绿色、环保深入人心的将来,吴中区将以其绿色征服世人之心,并以其良好的生态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吴中区一些相对发展较慢的地区来说,正好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态,通过接待国内外生态旅游者前来观光消费,以此为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

2.3 有利于提高苏州吴中区的知名度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吴中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遗憾的是,吴中区目前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还比较低。开发生态旅游,打生态牌子,创生态产品,不仅可以宣称吴中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还可以提高吴中区的知名度,确立其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地位。

另外,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解决了生态保护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一对矛

盾。吴中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确定生态旅游为吴中区旅游业的主导,就必然要对吴中区的旅游业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定位,并通过产业发展突出生态特色。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各个组成部门,各个行业,都必须拒绝污染,饰以绿色,冠以生态。

旅游业是吴中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在生态保护和经济高速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发挥特殊的示范作用,这不仅可再国内大陆旅游市场上打响吴中区的牌子,并且在世界旅游市场上也能很好的提高吴中区的知名度[6]。

第3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

3.1苏州吴中区的基本概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中区就是天堂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堂苏州的“南大门”,因为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生活富足,被人们誉为“天堂中的天堂”。

吴中区已经把生态旅游纳入了“十二五”统筹发展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山水苏州•人文吴中”、“走进太湖时代”两大战略目标,着力打好“生态吴中”名片,发展生态旅游。改变过去多而散的发展方式,实现城市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

3.2 丰富的自然资源

吴中区拥有3/5的太湖水域,有着让人“眼红”的生态旅游资源:苏州最高的山,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景观,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还有太湖72岛中的52岛;拥有国务院规划太湖13大景区中的6大景区,以及国务院首批建立的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资源禀赋可谓得天独厚。

3.2.1地貌景观秀美

吴中区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水网稠密,江河湖泊众多。东部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等构成,西部有低山丘陵,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岛”状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镇内。境内山脉最高峰为穹窿山,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是道教名山胜地。俗有“阳山万丈高,不到穹窿半截腰”之说。山有三高峰,一曰大茅峰,一曰二茅峰,三曰三茅峰,相传因茅山三茅真君曾至此礼拜北斗,故名。登临顶峰,举目四望,东有尧峰、乌龙诸山,西有凤凰、玄墓等山,北有灵岩、天平山峦,南面太湖七十二峰,尽入眼帘,美不胜收。群山诸峰构成圆周,穹窿处于圆心,似万星环拱北极一星,呈万山环拱穹窿雄姿,鬼斧神工。 [7]

3.2.2各具特色的湿地景观

吴中湿地资源丰富,现有湿地面积149618公顷(不包括水稻田等人工湿地),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两大类,已建成5大省级湿地公园,其中太湖、澄湖、独墅

湖等湖泊湿地为149101公顷,河流湿地为517公顷,湖泊湿地中的太湖湿地占吴中区湿地总面积的97.5%。太湖公园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免费开放的湖滨型湿地公园。公园依照湖滨湿地生态保护规划设计,主要有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欧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大景观组成,先后建成有太湖新天地、游艇码头、野营烧烤、特色餐饮区等配套设施,是一个集水生植物欣赏、生态湿地体验、山水人文景观、休闲水上运动、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原生态休闲公园。

3.2.3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吴中区自然资源雄厚,物产富饶,名品众多。银鱼、梅鲚鱼和白虾被誉为“太湖三宝”。吴中是枇杷和桂花全国五大产区之一、银杏全国十大产区之一,吴中还是全国三大种蜂基地之一。特产洞庭(山)碧螺春茶被列入全国十大名茶,享誉海内外。东部水乡盛产鲜藕、荸荠、水红菱等蔬果。境内拥有丰富的铜、铁、铅、锌、高岭土(全国开采量最多)、花岗岩、瓷石、太湖石等各类矿产资源。

3.3 发展迅速的乡村生态旅游

吴中区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一批具有吴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突破点,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新的切入点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着力点,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全区规模以上乡村旅游区(点)已达1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形成了以未来农林大世界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农业游,以旺山生态农庄为代表的农事体验游,以明月湾、三山岛为代表的农家乐游,以光福船餐街、藏书羊肉街为代表的“渔家乐”、“羊家乐”游等产品产业集群,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环境改善。

3.3.1 吴中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吴中区利用庭院、湖塘、果园、花圃、古迹等农、林、渔业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特色,开发建设了一大批乡村旅游区(点)。旅游业不断切入农业,实现与“三农”的直接对接,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有力地推动

了新农村建设。

(2)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增长迅猛。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健康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区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吴中特色乡村旅游正日益受到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区、市旅游者的青睐,接待总量呈高速增长趋势,2007年乡村游接待人次达110多万,占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次的12%以上。

(3)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道路硬化率不断提高,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者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乡村度假别墅、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等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了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又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探索了星级农家乐等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

(4)发展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旅游后劲十足。现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局面。新上乡村旅游项目竞相开工,抓紧建设。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途经,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展了致富渠道。如三山岛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

(5)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推进和谐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农村生活风貌,传播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2 吴中区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1)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如旺山生态农庄,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是一处山林植被、农业生态、田园村落、历史古迹保存良好的田园梦乡;它背山临湖,树木葱郁,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富,是都市人体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式休闲郊游、放松心情的绝佳处。

(2)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旅游者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如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有占地达60亩的果

蔬采摘园内既有樱桃番茄、黄瓜、玉米、萝卜等蔬菜,也有无花果、大枣、猕猴桃等水果,旅游者还可以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

(3)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旅游者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如甪直淞南农庄,旅游者可以在这里品尝农家菜、看田园风景,更可以亲身体验播种、拔苗、犁地、插秧、除草、收割等一系列农耕作业,感受真正的乡村生活,当一回真正的“农民”。

(4)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旅游者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如甪直淞南农庄里的水乡农具博物馆,陈列了7000 多年前的石锛、石镰;良渚文化晚期的青铜家具;汉代时期的铁制农具;六朝以后出现的犁辕;宋、元、明、清时期趋于完美的一系列农具,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播种、拔苗、犁地、插秧、除草、收割等一系列农耕作业,感受真正的乡村生活,当一回真正的“农民”[8]。

(5)乡村俱乐部模式。如牛仔乡村俱乐部,位于洞庭西山缥缈峰下,是以马术为主题的新型度假胜地。马嘶鸟鸣、春华秋实,天人交融;峰峦坞谷、湖湾人家,尽收眼底;驭千里骏马以驰骋,飞蹄踏青、奔驰扬尘,畅快淋漓。中心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参与休闲”型旅游项目为主,建有 30 亩垂钓区、 40 亩人工草坪、 80 亩生态采摘果林;开设了成人垂钓、学生垂钓、古老水车、沙滩排球、野营烧烤、露天帐篷、秋千攀岩等将自然生态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项目。旅游者在此可以领略单骑走天下的万千豪情;享受泛舟太湖上的无限惬意;观赏晨曦晚照的自然风光;回味大漠炊烟的万种风情;品尝健康的养生美食;体验临湖而居的悠然生活。

第4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旅游景区类型多样,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人才不足,使得我国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实践需求,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不足之处,吴中区亦是如此,近年来,吴中区区政府加快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

4.1 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吴中区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别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吴中区已经成功开发出 “农林大世界”、“旺山生态农庄”、“明月湾”、“三山岛”等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吴文化传统、历代名人轶事等。对这些资源稍加加工开发、组合包装,即可推出别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

4.1.1 水体生态游

吴中区拥有太湖3/5的水域,湿地资源丰富,以其烟波浩淼的旷远之美及目之所见的层叠山峦共同构成“山清水秀”的景色,再加上水上娱乐功能、湿地的生态环保功能,是生态旅游产品的一大主要点。

主要活动地区:太湖、古太湖的五湖、太湖湿地公园、太湖新天地。

活动内容: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欧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水上活动。

4.1.2 农业生态游

吴中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秀美的田园风光、渔业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参与性强,观光、度假相结合。

主要活动地区:太湖渔村、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旺山生态农庄、牛仔乡村俱乐部等

活动内容:参加捕鱼时节活动,感受船上人家、体验渔家风情、品味太湖美味;成人垂钓、学生垂钓、古老水车、沙滩排球、野营烧烤、露天帐篷、秋千攀岩等。

4.1.3 登山生态游

吴中区是太湖山水资源和吴地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苏州80%的丘陵山体,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岛”状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镇内。

主要活动地区:穹窿山、天平山、灵岩山、蟠螭山等

活动内容:悠闲爬山,于苍郁葱绿之间感受大自然、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听泉水叮咚,闻树木芳馨,观树木奇姿、“一线天”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天平山“万笏朝天”的奇景、酷似毛笔的“卓笔峰”等

4.1.4 森林公园生态游

自古苏州市吴中区自然山水秀美、人文底蕴深厚。目前全区现有穹窿山、西山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香雪海、东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近年来,全区共投入森林公园建设资金3167万元,其中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1025万元,共营造风景林962亩,林相改造780亩。2009年度全区4大森林公园直接社会旅游从业人员2540人,接待床位6500张,餐位3.34万个,从事森林公园管理和服务的职工人数达333人,导游117人。

主要活动地区:穹窿山、西山、东山、香雪海。

活动内容: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大自然,呼吸清新空气,观赏:雾巅相连,飘渺似烟,若隐若现,天山巍然屹立,郁郁葱葱;体验“雨花胜境”、“飘渺仙境”等,放松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9]

4.2 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吴中区拥有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旅游业已成为吴中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吴中区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近年来,吴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吴中新城,做美太湖山水”战略,着力唱响“山水苏州·人文吴中”品牌,实施“做强经济开发区、做美太湖山水、做靓吴中新城、做好农村建设”四大工程等,生态旅游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4.2.1 旅游资源大多散而小,布局不合理,难以整合

吴中区拥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有着让人“眼红”的休闲旅游资源:苏州最高的山,最老的村落,文物、古镇、古村、古建筑总数均名列江苏省县(区)级单位第一;还有太湖72岛中的52岛„„但是,吴中区的旅游资源大多散而小,布局不合理,难以整合,大旅游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4.2.2 旅游景点属性多样,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由于旅游可能带来的弊端,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发展和景区内生态完整性的保护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在景区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景区内部生态完整性的保护和管理,并且对旅游者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吴中区旅游景点属性多样,仅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旅游度假区就有6个景区在吴中区内,景点属性的多样,景点门票价格没有统一;没有一个部门或公司对规划区内所有景区、景点进行统一管理;区内交通也没有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所以,目前情况下,吴中区亟需建立一套合理有效地运行机制以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4.2.3 旅游营销不统一,太湖品牌效应不显著

品牌知名度在旅游者选购旅游产品时是至关重要的,旅游者往往会选择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经过很多旅游者验证的,有更大的可信度。而对于一些品牌知名度不高的旅游地,消费者不太愿意去尝试。因为他们只有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去旅游,他们不愿意去一个有可能不值得去的旅游地,他们不愿意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区“冒险”。吴中区丰厚的山水与人文资源处处都好,但却找不出一个龙头景区。旅游营销的不统一,导致太湖品牌效应不显著,人们提到太湖旅游,旅游者想到的不是拥有3/5太湖的吴中区,而是无锡。

4.2.4 忽略环境保护在开发过程中

吴中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忽略环境的保护。如穹窿山是苏州大市范围内海拔最高、体量最大的山体,发挥着苏州森林氧吧、城市之肺的功能,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随着穹窿山的开发,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工厂增多,对穹窿山景区人文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生态调节功能的破坏日益严重。

第5章 苏州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议

5.1 建议政府采取的措施

5.1.1 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吴中区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之一,但是近些年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比较严重的。如果破坏生态的现象得不到制止,不仅生态环境质量会严重下降,使生态旅游无法开展,而且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吴中区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植树、种花、种草力度,尽力提高绿化覆盖率,全力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确保太湖水质,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力度,加强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5.1.2 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因此应对全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区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吴中区各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主体一定要服从大局,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建设,注意开发项目与景观环境的协调,控制开发建设中的污染,遏制生态环境退化,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审批立项时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避免相互争夺市场,以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

5.1.3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吴中区要发展生态旅游,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10]

5.1.4 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必须严格控制容量。这是由于旅游并非完全的“无烟工业”;

旅游资源也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开发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环境影响和承受能力的评估,力争把旅游者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破坏旅游生态。

5.1.5 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

法规得以落实的基础,是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生态意识,对各行各业和全区居民及外来旅游者进行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强制性的法律与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对损害动植物、白色污染、毁林、毁花木、毁坏文化古迹、乱排放污水和在生态景区周围随意建造现代建筑、商业网点等行为,要加强教育和坚决制止;要确保全区的湖泊、滩涂、河流、湿地、森林、草地和文明古迹的原始风貌不受污染和破坏。

5.2 建议景区采取的措施

5.2.1 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吴中区生态旅游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还是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诸多的问题。因此,吴中区应吸收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吴中区的实际情况,立足吴中区优势,打造“吴文化”品牌,挖掘“吴文化”内涵,释放历史文化潜能,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学术研讨会、论文论坛的形式,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大力开展对区内古园林、古村落等文化遗迹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开发,使蕴含在生态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同时,创新包装方式,凸显生态旅游文化魅力。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等专业人员的智慧,依靠科学和技术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使民间音乐、戏曲、美术、工艺乃至岁时节庆、餐饮服饰等地域民俗风情成为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5.2.2 注重项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注重项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核心是不搞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是我国大多数旅游产品开发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吴中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若不能从这个怪圈里走出来,必然会导致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最终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在刚起步时就应选择一些具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旅游区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布局。

5.2.3 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在21世纪中,生态旅游将取代观光成为旅游的主体。而能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生态旅游将直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吴中区要注意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倾向,在提供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生态旅游结构。可采取不断充实新内容,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及提高知识含量等办法。比如可以让到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与渔民一起随船撒网捕鱼,和农民一起纺线织布,制作手工艺品、绿色食品,一起参加民族节庆活动,唱歌、跳舞、骑马等。

5.2.4 采用合适的营销推广方式

营销推广在景区进一步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景区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引导和创造需求,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达到深度开发的目的。

(1)目标客源定位

生态旅游的目标客源,从广义来说是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从狭义来说是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富有责任的旅游者。他们的特点是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文化涵养,更注重精神上和心灵上的体悟、愉悦。

(2)品牌营销

树立品牌营销理念,着重提升景区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拥有3/5太湖水域的吴中区在国内已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吴中区的品牌建设重点不在提高知名度上,而在于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由于对于生态旅游者,只要环境能使他们得到身心的放松、共鸣,重复旅游的几率要较观光旅游者要高得多。因此,提升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对于提升吴中区旅游者的忠诚度,塑造良好的“口碑”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提升景区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a. 关注社会利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如,景区内部的度假村采用环保设施,

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等,营造出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b. 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产品原本就属于服务性产品,良好的服务将为旅游者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增加旅游者的满意度,从而提升景区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c. 举办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塑造景区品牌形象,提升景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现在已有的活动有: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天平山的枫叶节等等。

(3)生态旅游的市场培育

青少年作为未来生态旅游的规划者、管理者、社区决策者和潜在的消费者,在不久将来的生态旅游实践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我们应以青少年为主体,进行市场培育。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可以与各大中小学校合作,建立青少年野外活动训练营地,利用学校的户外教学课、节假日、寒暑假, 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式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对野外活动的兴趣和野外活动能力,逐步实现生态旅游的市场培育[11]。

5.2.5 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旅游者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的设施,也包括软件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要全方位的开发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尤其要解决好交通问题。可与交通部门合作,在重点旅游区与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在景点内部也应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让旅游者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并在景区游得开。

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外,应注意尽量将所建设施结构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一致,避免房地产化等城市化倾向。如过多过高的水泥楼房就会造成对自然乡村景观的破坏;而平整规矩的水泥进山路就会失去登山探险的乐趣,破坏了山区原始而古朴的氛围。

5.3 生态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吴中区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

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吴中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3.1 社会培养

首先,旅游院校应注意把传统的培养知识型学生,转化为培养能力型学生。 其次,旅游院校可以与政府部门联合培养,联合进行行业培训,合作开展科学研究。邀请旅游职能管理部门领导为学院的学生进行演讲或培训,以此准确把握政策动向,使教学内容更富有针对性。同时政府也能从学院获取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发展研究、旅游行业管理咨询等服务,以共同应对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最后,旅游院校可与周边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在协作中共同发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与国外旅游院校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比如合作培养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合作进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合作开展旅游行业培训、合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专家学者的互访交流等。

5.3.2 人才组合

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行业在原有常规的旅游人才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些新的专业人才,如从事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如今是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基于旅游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电子商务和旅游保险法人才等各类旅游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采取网络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等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运用到旅游人才的培养中。

5.3.3 校企结合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旅游人才的培养。合作的方式,一是学校对学生规定一定的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二是学校为旅游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和培训;三是以企业为主,与学校共同办学,形成企业的培训基地;四是旅游院校教师自身加强企业实践经验,讲授课程的内容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旅游企业发展的适应性。

结 论

吴中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山水秀美,如何充分利用吴中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是吴中区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综合吴中区旅游资源概况,吴中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并对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基于政府、景区、景点、企业和院校等相关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中侧重于研究政府方面,对市场因素分析分析的较少。而旅游业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行为,应以市场为基础,使企业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在顺应统筹吴中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如何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强化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还需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来研究。

总之,吴中区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生态旅游开发势头良好,只要完善吴中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实践,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吴中区旅游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 考 文 献

1 钟永德,王怀,李晶博等.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30-131 2 佟玉权,孙建功.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J]. 当代经济管理,2010(5):76 3 刘开兵. 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江苏各市为例[J]. 特区经济,2009(8):212

4 钟永德,袁建琼,罗芬.生态旅游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00-101 5 DAVID A. FENNELL. 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57

6 张广瑞. 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91-192 7 李丽娟,张勃. 甘肃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差异研究[J]. 生态经济,2010(10):127 8 江民锦. 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向[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7 9 朱勇. 苏州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商业文化,2010(11):298 10 李华.近十年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6):115

11 郭文.生态旅游实践与旅游生态发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8):67 12 FRANK, GREGORY ROBERT WES.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STRATEGY[J].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ACHIEVING COMPETITIVENESS,2000(21): 85

附录A 译文

加强区域旅游竞争力战略

摘 要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存在和旅游者活动的开展,但是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旅游者活动的空间转移特点,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与相应的空间地域结构联系,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点,这也决定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已成为各地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影响;策略

前 言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各地争相将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来发展,区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的明显和深入。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打造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在新一轮旅游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对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可以增强区域竞争的紧迫感,促使各区域发现和了解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通过局部竞争能力的加强扩大到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提升。

一、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因素

所谓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是指各旅游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争夺客源,开拓、占领旅游市场并获取产业发展要素和增长潜质的能力。区域旅游业竞争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是由众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从竞争潜力到竞争实力、再到竞争结果的动态发展过程。竞争力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竞争策略研究专家波特,他的“国家菱图”模型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范式。在这一范式当中,波特归纳出了六大影响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2)需求条件,主要指客源市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5)政府行为;(6)机遇。对于旅游产业来说,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依据这些因素对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大小,又可将其分为决定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保障性因素。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资源条件、旅游需求状况、旅游企业竞争力状况和区域对外旅游形象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未来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能力必须关注的焦点。支持性因素并不是纯粹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而存在的,但是其通过自身的完善和提高,可以更好地刺激和促进区域游业竞争力的提升。这类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人才质量、科技水平等。发展性因素是区域旅游业形成和积蓄未来竞争实力的基础,主要指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旅游企业的营销、创新能力、旅游资金的引进和利用能力、旅游产业的优化、调整能力等。保障性因素构成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状况,能够带动和保证旅游业沿着良性的方向顺利发展。这类因素包括旅游环境、政府行为以及发展机遇等。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四类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决定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强弱。当支持性因素更多的向旅游产业靠拢和倾斜时,发展性因素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支持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共同作用,可以增强决定性因素对现实和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也为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增强旅游者的满意度提供了保证。保障性因素能够为决定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更好的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产业竞争力阶段理论是波特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又一重要贡献,依据这一理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是:在要素驱动阶段,竞争力的形成来源于区域内丰富的资源,要求区域通过资源整合,发现优势资源,进而将资源优势发展成竞争优势。投资驱动阶段竞争力的形成得益于区域内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以及高级生产要素的发展。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据有不同程度的资源优势。具体的策略选择如下:

(一) 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策略

规划对于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区域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

标的全局性纲领。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区域旅游业竞争发展的产物,是以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特定区域内旅游业竞争力优势、劣势、挑战、机遇的分析,选择出适合本地发展的策略,进而扬长补短,确保区域旅游业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同传统的区域旅游规划来说,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更具全局性和针对性,在具体的实施上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更适于在竞争的环境下为旅游业发展做出指导。各地区通过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升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不必要浪费,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旅游业的潜在竞争能力。

(二) 政府主导型策略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任何一个旅游企业和集团都无法营造和带动全行业来创造这样的环境,这就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战略。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有效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协调能力,引导区域旅游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其主导作用:一是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加强旅游法规建设,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二是制定灵活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合理的投资优惠政策,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投入,鼓励和代办旅游;三是增强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弱化监管职能,给旅游产业和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余地。

(三) 旅游产品差异化、系列化策略

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条件。各个区域通过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线,可以提升整体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加旅游者的购买力度。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大量同质化产品充斥的状况下,坚持走差异化产品路线,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弱化区域之间因同质化产品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同时,相邻区域之间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又可以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合作和共赢。当然,更重要的是富有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在客源市场上更容易吸引和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形成要立足本区域的资源优势,找出区域内独有的资源类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行高起点的设计和开发,争取在进入市场之始就以高品位的特质形成品牌竞争力。除此之外,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拉开产品的档次,在设计核心产品的同时,要对外延产品和辅助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使区域内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观光旅游、休闲度

假、商务会展、科教探险等多层次的要求,并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进一步增加区域旅游收入。

(四) 旅游融资策略

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区域来说,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引资、贷款、税收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投资的多元化。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要有意识的向旅游业倾斜,逐渐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旅游业自身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多的争取外方资金、民间资金和侨资等,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办旅游。此外也要“以旅促旅” ,将取得的旅游收入再合理的投入到开发建设中来,在发展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循环发展。

(五) 客源市场整合策略

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固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政策的实施,国内旅游市场将成为区域竞争的重点。各区域应协调和组织好三种旅游形式,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和培育国内重要目标客源市场,尤其是要积极引导区域内旅游者的出行选择,充分发展和挖掘近邻省份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以稳定和促进区域内客源的增长,确保旅游业长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六) 产业集群化策略

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群体竞争的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能够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溢出效应。目前,世界大多数区域的旅游企业力量薄弱,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针对这种局面,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各旅游企业自觉、自愿的与相关和支持产业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竞争,进而通过单体企业的联系形成各种企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群特有的经济集聚、信息共享、风险弱化等优势,实现单体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七) 旅游业结构优化策略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即“食、住、行、游、购、娱”

六方面的协调发展能力。目前世界上许多区域“购”和“娱”的建设严重滞后,在给旅游者的游览带来众多不便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收入的提高。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就要重点加强这些基础薄弱环节的建设,同时不断提高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增强“行”和“游”的便捷性,提高“食”和“住”的舒适度,促进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区域旅游业的整体供给能力,增加旅游者的满意度。

(八) 人才培养策略

人才的竞争是区域旅游业竞争的最高阶段。作为旅游业竞争力形成的高级生产要素,旅游专业人才是区域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随着旅游产业竞争的升级,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各区域应该注意到人才的专业化、专职化是未来的行业需求趋势。因而,在人才建设上,一方面要制定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激发他们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地与高校联手,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取得积蓄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另外,要注重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逐步提升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总之,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当务之急,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在立足于初级生产要素为竞争力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人才、创新、品牌等为基础的长久、有效的竞争力,进而通过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来带动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Hartserre A.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课程中的福克斯伍兹赌场研究[J].旅游业管理案例,2000,21(1):23- 32.

[2]博士迪米特里奥斯.市场未来的研究竞争的目标[J].旅游管理,2000,21(1):97- 116.

[3]哈桑萨拉赫学的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在环境可持续发展[J].旅游研究杂志,2000,38(2):263- 271.

[4]里奇,克劳奇Ğ一,竞争目标JRB: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J].旅游管理,2000,21(1):127.

[5]德怀尔,旅行和旅游业的价格竞争力福赛斯的THP:有19个目的地的研究的比较

[J].旅游管理,2000,21(1):9- 22.

[6]皮尔斯ð克竞技南洋研究目标分析[J].作者旅行研究,1997,35(4):16- 25.

附录B 外文原文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Strategy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ourist resources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 However,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movementaccount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tructure. This leads to the existing a significant task to research into the strategies of advancing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on; influen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competing to tourism as a pillar indust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d regional competition among the more obvious and in-depth. How to base their own reality,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but also travel in the new round of competition of the race.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can enhance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of the sense of urgency, to promote discover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in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en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sponse, the loc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First, the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factors

The so-called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fers to the various tourist regions as a whole, in its own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hown in the competition for tourists, development, occupation, industry,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and obtain the capacity factor and growth potential.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s no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given area, but by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ults, but also a potential to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from the competition, to competition, the results of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Competitive once made, has aroused extensive concern of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The most prominent of which is research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the famous expert on competitive strategy Porter, his "national diamond map" model for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study provides an economic paradigm. In this paradigm which, Porter summarized the six factors: (1)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cluding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knowledge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and infrastructure; (2) demand conditions, the major source markets that the demand structure and the scale of demand; (3)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conditions;

(4) business strategy,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5) government action; (6) opportunitie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comprehensive features of its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competitive factors in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s also multifaceted. Based on these factors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size, can be divided into a decisive factor in supporting factors, developmental factors and security factors. Decisive factors include the conditions of resources, tourism demand condition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the regional state tourism image overseas. These factors constitute the core of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futu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must focus. Factor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not simply to exist, but the increase through its own perfect and can better stimulate and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enhancement. Such factors include infrastructure,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y conditions, personnel quality, technology level.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factor is the formation and savings based on the future competitiveness,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apacity, marketing, tourism enterprises, innovation, tourism, access to capital and the use of capacity, tourism industry, optimization, adjustment capability . Protective factors constitu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and ensure the smooth dir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long healthy. Such factors include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s not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four factors, but an organic community. Decisive factor in competitiveness as a regional tourism in the core part of their development directly affects the strength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When the supporting factors for more approach and tilt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factors can play a better role. The support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working together, can enhance the decisive factors on the actual and potential tourist attraction, but also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visitors and enhance visitor satisfaction provide a guarantee. Factors can protect the decisive factor, support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play better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contributed to the severity.

Second,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strategy choice

Competitive loading phase theory of Porter on the industry, another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go through four stages, namely, factor-driven stage, the investment-driven stage, innovation-driven stage and wealth driver stag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stages: In the factor-driven stage, the formation of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rich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require reg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resources found superior resources, then the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vestment-driven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benefited from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roduction factors. For most of our region, on the one hand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of resources. Specific strategy choices are as follows:

(A) strategic planning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a region crucial in determin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overall program goals.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as a competitive regional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to achieve, through a specific area of tourism competitive strengths, weaknesse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alysis, choose the appropriate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n Yangzhangbuduan to ensure long-term 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With traditional planning for regional tourism,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targeted to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n a lot of flexibility there, and therefore more suitable i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by the guid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regional tourism strategic planning,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to maximize the mining and upgrading 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avoid unnecessary waste caused by wrong decisions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otential of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B) government-led strategy

Tourism development requires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y one of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groups can create and lead all Du industry to create such an environment,

which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Government Leading Strategy to be. As a government department, should play an active and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their own initiative and capabilities, leading towards a good direction for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of its leading role: First, establish a good market competition, improve the tourism market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ourism, and create a fair and reasonable competition in order; the second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lexi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reasonable investments, increased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encourage and travel agents;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gui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weakening regulatory functions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more development space and options.

(C) of the tourism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series

Tourism products is carried out based tourism activities and conditions. Enriched and improved in all regions travel through the product line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of supply capacity and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he tourists buy.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rket, a large number of homogeneous products flooded conditions, and adhere to different product lines, can effectively avoid weakening the homogeneity between regions due to strong competition resulting product. Meanwhile, the neighboring region thr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products can also achieve the effect of Yangchangbuduan interest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win-win situation. Of course, the mo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iated tourism products in the market more easily attract tourists and stimulate the visitors to buy.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iated tourism produc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gion's resources, to identify the type of resources the region to be the exclusive, in-depth scoop out the culture, Jin Xing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ighting first began to enter the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 grade Yi brand competitiveness. In addition, to increase efforts to develop new products, opened the product grade, in the design of the core products, to products and ancillary products to the extens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ive the region's tourism products to meet consumer tourism tourism, leisure, business and exhibition, science, education, exploration and other multi-level requirements and extend the product's serial tourists stay in a tourist destination, further increase in regional tourism revenue.

(D) Travel Financing Strategy

Funds are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weak regions, the shortage of funds is restricted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bottlenecks. Therefore,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attract investment, loans,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develop, optimiz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promote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Mean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s budget must be conscious tilt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gradually increase the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tourism industry itself must play an initiative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sides,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foreign capital, private capital and overseas Chinese, etc., and mobilize and guide the society to run tourism. In addition, as well as "to promote Tour Tour", will achieve a reasonable income from tourism investmen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i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ly the cycle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E) tourism market integration strategy

Source is the foundation and foc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the country "to develop domestic tourism, stabl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outbound tourism moderate development" policy, the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will be the focus of regional competition. The region should coordinate and organize the travel of three forms, a purpose, to focus on developing and nurturing the important goal of domestic tourist market, in particular, to actively guide the visitor's travel choices within the region, the full development and mining of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 and southeast coastal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of the tourists in order to stabilize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tourists within the region to ensure the long term to maintain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 Industry Cluster Strategies

Clustering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n the present state of horizontal space on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As a form for crea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dustrial space,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a group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es of scale centraliz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bring spillover effects. Currently, most of the region's tourism business is weak,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strong market competition.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levant trade organizations through effective guidance and support to promote the tourism business conscious, voluntary and related support industries to communicate and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then link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a variety of single business enterprise clusters to maximize the unique cluster of economic concentr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risk weakening the advantages, to achieve single enterprise spec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scale management,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7) tourism optimization strategy

Regional tourism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namely, "food, shelter, transportation, travel,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ix-coordination ability.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buy" and "entertainment"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 building, brought in to the tourists visiting the many inconveniences, it is also greatly affected the tourism revenues.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we must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weak lin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foundations, while continual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enhance the "OK" and "Travel" convenience, improve the "food" and "live" in comfort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ector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supply capacity of regional tourism and increase visitor satisfaction.

(8) Talent Strategy

Talent competition is the highest stage of competitive regional tourism. As the formation of high-leve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factors of production, tourism professionals in the region to maintain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strong guarantee. With the escalation of competi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s will be more and more.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talents, full-time is the future of the industry demand trends. Thus, talent building, on the one hand to develop the talents and efficient introduction of a flexible mechanism for talented peopl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relaxed environment, and inspire their play to their maximum 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actively join hands with the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lan for regional tourism to achieve saving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serve forces and intelligence support. In addition, existing practitioners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industry personnel.

In short,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ll local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advantage in resources, based on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elements of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efforts to build talent, innovation and brand-based long-term, effective competence,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to promote our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ness.

Reference:

[1] Hartserre A. Lesson in managerial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ase of Foxwoods Casino resort[J].TourismManagement, 2000, 21(1):23-32.

[2] Dr. Dimitrios Buhalis. 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J].TourismManagement, 2000, 21(1):97-116.

[3] Hassan Salah S. 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38(2):263-271.

[4] Ritchie J R B, Crouch G I.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1):127.

[5] Dwyer L, Forsyth THP, Rao P.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 [ J].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9-22.

[6] Pearce D G.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nalysis in southeast Asia[J]. 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 1997,35(4):16-25.


相关内容

  • 4关于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_祖苏
  • DOI:10.16101/j.cnki.cn32-1749/z.2013.05.002 2013年9月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Sep .,2013 关于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祖 苏,王志强 (苏州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江苏苏州215004) ① 摘要:近年来,苏州市多措并举推 ...

  • 30292982511190134_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11级旅游管理 曹志 指导老师 王新驰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城镇中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人们较以往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他们渴望全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一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旋律,正是契合人们这种心理需求的.而乡 ...

  • 城市化对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的影响_1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1月 第16卷 第11期 CHIN ESE JO UR NAL OF A PPL IED ECOLO GY, Nov. 2005, 16(11) B 2060~2065 城市化对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的影响 孙燕瓷 张学雷 ** * 陈 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 ...

  • 苏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 问题探讨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0卷第12期(总第235期) 苏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王伟,王建喜,张祖富,李倩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9S) [摘要]以苏州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为例,通过选取常熟蒋巷村.角直古镇.太仓艳阳农庄和旺山农家乐四种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 ...

  • 中国当代核雕艺人大全
  • 中国当代核雕艺人大全 (注:关于核雕名家排名一说: 本名单收录排名先后不按任何形式,不代表名次高低.以实际收录次序排列.综观网络和其它媒体的有关橄榄核雕刻名家艺人的排列多没有一定的规范.所谓名人也只是作者相对比较了解的艺人而已,民间艺人藏龙卧虎: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机构对核雕艺人进行真正的排名,有很 ...

  • 太湖留住"橘子红了"美景
  • 江南鱼米水乡破解濒危"土种"困局 太湖留住"橘子红了"美景 本报记者 陆季惠 摄影记者 王亭川 暗霜初降,万绿丛中红橘点点,这一景象在东山沿湖成了今冬一道亮丽风景. 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有一段时间,一些土品种渐渐消逝,甚至灭绝,令 ...

  • 苏州胥江南岸片区总体规划
  • 目录 1.规划总则 ............................................................................................................................................ ...

  • 赴苏州学习心得体会
  •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苏州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接上海,西望南京,北临长江,南抱太湖,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区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xx年底在籍人口630多万,现管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和吴中区.相城区. ...

  • 苏州导游词
  •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中国最大的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辖区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583.9万人,其中市区212.4万人.现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市.吴中区.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