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实践调查报告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学生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 查 单 位: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调 查 时 间:

学 生 姓 名: 曾庆辉

学 号: 111031013

学 系: 2011工商管理

专 业: 工商管理

2013年8月20日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地点 惠州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有关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了解当前社会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准备。并希望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不断学习,丰富经历,增加对劳动关系的了解与认识,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为以后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迅速适应和驾御实际劳动关系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对象:惠州农民工

调查方法:

询问调查法中的面谈调查法

调 查 人:曾庆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男性占49.6%,女性占50.4%,男女基本上各占一半。未婚的占37.8%,已婚的占60.9%,已婚的农民工子女数平均1.05个。农民工平均年龄29.14岁,新生代农民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占到了66.9%。其中,16-25岁的占41.1%,26-30岁的占25.8%,31-40岁的占22.4%,41-50岁的占9.1%,50岁以上的占1.7%。

(二)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1.5%未上过学,6.3%的文化程度为小学,45.5%为初中,21.7%为高中,13.5%为中专。新生代农民工中,高中文化程度占到22.4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到32.51%,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民工职业技能素质总体较低,没有技能等级的占58.2%,初级技工占21.9%,中级技工占15%,高级技工占3%,技师占1.4%,高级技师占0.5%。

二、就业情况

(一)累计外出打工平均7年,其中在惠州就业的时间平均为

5.3年。59.2%的人在5年以下,21.7%的人为5-9年,11%的人为10-14年,4.8%的人为15-19年,3.2%的人为20年以上。

在目前企业就业的时间平均3.99年。71.1%的人在5年以下,16.6%的人为5-9年,8%的人为10-14年,2.8%的人为15-19年,1.6%的人为20年以上。57.9%的人近三年没有更换过单位。越年轻的农民

工在近3年内更换工作越频繁。

(二)大多数人无从事农业生产经验,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之前平均在家从事过1.82年的农业生产。72.3%的人在进城打工之前在家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

5.2%从事过1年的农业生产,5.8%从事过2年的农业生产,5.3%从事过3-5年的农业生产,11.4%从事过6年以上农业生产。16-25岁的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重达84.5%。这说明,多数农民工已经不从事农业,“亦工亦农”正在成为历史。

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26.9%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35.5%当过学徒工,16.9%自费参加过技能培训,5.4%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培训,31.8%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

(三)就业行业以工业为主,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就业行业以工业为主,占51.8%,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建筑业占9.3%,以40岁以上为主;商业占6.3%,餐饮和家庭服务业占9.0%,交通运输业占0.6%

农民工就业行业情况

(四)近七成夫妻同时外出,近五成携带子女随迁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目前举家外出务工的25%,年龄越大这一比重越高。与配偶在同一城市打工的占51%,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占18%,合计接近70%,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配偶在其他地方打工的占13.7%,配偶在老家的占17.7%。子女在老家及随父母外出的基本上各占一半。在自己务工城市的占46.1%,在配偶务工城市的占

4.9%,在老家的占48.9%。年龄越大其子女在自己务工城市的越多。

三、收入和支出情况

(一)外出务工时间平均约10个月,每天工作约9.2个小时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在外打工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9.86个

月。3个月以下的占9.7%,3-6个月的4.9%,6-9个月的5.5%,9-12个月的32.6%,12个月的47.3%。接近一半的人全年在外务工。

每天工作时间平均9.19小时,每个月的加班时间平均4.79天。24.6%的人没有加班,11.2%的人每月加班2天以下,19.4%的人每月加班2-4天,6.3%的人每月加班4-6天,4.6%的人每月加班6-8天,10.3%的人每月加班8天以上。

工资拖欠情况较少。每月正常发放的占56.3%,每个月发上个月的工资的占37.6%,每个季度或半年发一次的占1.7%,经常拖欠/不固定的占4.3%。

(二)平均月工资1720元,26-30岁农民工收入最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1719.83元。其中,基本月工资平均1208.73元,其余为奖励/津贴/补贴等。工资以1000-2000元为主,占62.5%(图3)。

农民工月工资收入情况

26-30岁年龄组的农民工收入最高,从30岁开始,年龄越大收入越低,50岁以上的农民工收入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16-25岁的农民工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三)工资年收入平均18107元,家庭纯收入平均27724元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的年工资收入平均18107.03元。11.7%的人年工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12.6%的人年工资收入为5000元到1万元,45%的人年工资收入为1-2万元,29.3%的人年工资收入为2-5万元,1.4%的人年工资收入为5万元以上。

(四)家庭在目前务工地每月生活费支出平均1243元,食品支出占比近半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家庭在目前务工地每月的生活费支出平均1243.03元。32.2%的家庭每月生活费支出为500-1000元,40%的家庭为1000-2000元(图4)。

农民工家庭在务工地月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从分组数据(中值)来看,26-50岁的3组家庭在务工地生活费支出较高,16-25岁及50岁以上这两组家庭在务工地生活费支出较低。原因是:低年龄组的未婚比例高,而高年龄组的配偶在务工地的比例低。

从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支出最大,平均540.32元,占到消费支出(扣除社保支出后)的49%;其次为居住方面的支出,平均214.60元;再次为日常生活支出,平均173.83元。其余支出依次为:社会保险个人缴费支出,平均137.31元;交通支出,平均99.45元;医疗支出,平均99.35元;通讯支出,平均90.88元(图5)

农民工消费支出结构情况

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居住状况

面谈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和老家接受教育基本各占一半,对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的期望较高。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2%、29.8%、38.4%和

11.3%,社保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差,4/5以上的农民工居住在设施不完善的各类住房中。从住所类型看,由雇主或单位提供宿舍的占51.8%,租房的占47.4%。农民工能承受的房价水平很低,对保障性住房需求强烈。

四、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情况

(一)子女在务工地和老家接受教育基本各占一半,对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的期望较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39.2%在务工地公办学校接受教育,9%在务工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51.8%在老家的学校接受教育。

农民工对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的期望较高。44.5%的人期望能提高老家学校的教学质量,41.6%的人期望能在务工地公办学校接受教育,21.9%的人期望能参加务工地的中考和高考,7.1%的人期望能在务工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

16-25岁的农民工,其子女在务工地公办或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期望子女在务工地公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各年龄组都不太希望子女在务工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31-50岁年龄组的农民工期望子女能在务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

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希望子女能在务工地公办、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46.9%、8.5%)高于未举家外出的农民工(40.0%、6.6%);对子女能在务工地参加中高考的比例(28.1%)明显高于未举家外出的农民工(19.6%)。

(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比例很低,社保制度亟待完善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44%、36.2%、43.7%和25.4%,高于劳动部公布的18.2%、29.8%、38.4%和11.3%的参保比例;参加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的比例分别为10.2%和56.1%;有26.2%的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总体上看,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三)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期望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46.3%的人平时有参加业余文化生活,另外53.7%的人平时没有参加业余文化生活。31.7%的农民工务工所在企业有健身或文化娱乐设施,60.9%没有相关设施。年龄越小的农民工,平时有参加业余文化生活的比例越高。

农民工和外界交流不多。业余时间去的地方主要为:呆在家里或宿舍(59.9%),商场(45.2%),公园(31.1%),网吧(18%),图书馆(9.3%),电影院(5.3%),体育馆(4.4%),文化馆(2.3%)。

五、农民工的居住情况及意愿

(一)自己租房和单位提供宿舍是主要居住形式,居住单元房的比重低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8.4%居住自购的商品房,4.8%居住自购的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0.4%居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34%居住自己租的房屋,33.5%居住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18.9%居住其他形式的房屋。

居住成套的单元房(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比重低,只有22.7%。居住筒子间楼房的占6.2%,居住城镇里的普通平房的占16.6%,居住郊区的普通平房的占19.2%,居住简易宿舍的占24.8%,居住地下室的占0.6%,9.9%居住其他类型的房屋。总的来看,26?30岁年龄居住条件最好,16-25岁居住条件最差。

低年龄组(16-25岁)农民工更多的是居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包括建筑工棚) 或自己租的房屋;26-50岁的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大,更多的人居住在自购的商品房。

(二)对居住情况总体不太满意,改善住房的期望方式特点鲜明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18%的人对居住情况表示很满意,65.7%的人表示满意程度一般,12.3%的人表示不满意,4%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同时,农民工对在务工地改善住房的期望方式也有鲜明的特点。22.9%的人期望政府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公寓,20.1%的人期望政府放开购买政策性住房的限制,17.1%的人期望单位提供更舒适卫生的集体宿舍,16.3%的人期望单位提供住房补贴,12.6%的人期望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11.1%的人期望政府改善外来人口集聚区的生活环境。 40岁以下的农民工期望“政府放开购买政策性住房限制”的比例高于40岁以上的公民工;而40岁以上的农民工期望“政府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公寓”的比例要高于40岁以下的农民工。16?25岁的农民工期望“单位提供更舒适卫生的集体宿舍”的比例比其他年龄组高,这与该年龄组农民工住在集体宿舍的比例较高有关。

(三)想在务工地定居的农民工能承受的房价水平很低,对保障性住房需求强烈

想在务工地定居并成为市民的农民工,希望实现愿望的时限平均为5.07年。对于住房,有38.6%的人期望能购买商品房,44.2%的人期望能购买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12.3%的人期望能申请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4.8%的人表示要自己租房。

想在务工地购房的农民工,期望的住房面积平均119.29平方米。能够承受的商品房单价平均为2214元(有30.8%在1000-2000元/平方米,52.9%在2000-5000元/平方米),能够承受的商品房总价平均21.8万元(有34.2%在10-20万元,48.3%在20-50万元)。不同年龄农民工承受能力有一定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承受能力总体较高(表3)。

想在务工地租房的农民工,期望的住房面积平均70.61平方米。能够承受的租金水平平均292.69元(图2)。

六、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进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的政策基调是消除农民“离土”的限制,允许农民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90年代的政策基调是消除农民“离乡”的限制,允许农民跨地区流动和进城打工;进入新世纪,政策基调正在向允许农民工在城镇定居转变。2002年,中央提出了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此后,在清理与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民工政策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200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民工工作政策体系。各地区各部门将农民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突出解决好转移培训、权益维护、

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民工管理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影响。

(一)保护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城乡平等的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形成

尽管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城乡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压低消费水平,影响其在城镇安居,也对整个经济内需扩大造成不利影响。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还不高,合同期限短、内容不规范、履约不理想,农民工超时劳动比较普遍。农民工劳动安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工会维权职能发挥不够。

我们对农民工的面谈调查表明,农民工对打工所在地的环境总体满意。60.7%的农民工对所在城镇的环境表示基本满意或很满意,比2006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的满意程度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农民工的就业趋于稳定,近三年中,没有更换过工作单位的农民工达到57.9%。

与就业的稳定性增强相比,工资待遇问题成为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问卷调查表明,2009年农民工月工资平均为1719.83元,平均工作时间为9.86月/年。62.5%的人月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农

民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61.5%,仅比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低收入户高1363.5元,比城镇居民家庭10%的低收入户低1545.4元,位于按收入五等份排列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最低的20%组。特别是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平均9.19小时,每个月的加班时间平均4.79天。调查表明,农民工通过加班等获得的工资补贴为511.1元,占月工资的30%。与2006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数据相比,农民工对工资不满意的程度由32.94%上升到了59.70%,提高了26.76个百分点(图1),取代医疗条件成为农民工最不满意的事情,也是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图2)。由此看来,收入分配问题已取代就业岗位问题,将成为未来几年农民工相关事件的焦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劳资矛盾已显现端倪。

(二)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但参保的比例还不高 近年来,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取得较快进展,但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根据人保部调查,2009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2%、29.8%、38.4%和11.3%。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其中,既有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而难参保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有用人单位怕参保增加人工成本、地方政府担心推进农民工参保会影响本地投资环境等主观方面的问题,还有现行制度不适合农民工方面的问题。

1. 参保费率相对偏高。由于社保缴费基数是按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确定的,而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低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故此农民工实际缴费占到了当年月均工资的12%左右。如果缴齐农民工社保,企业成本将增加1.8%?6%左右,而许多中小企业的利润也就在5%左右。在农民工和企业都有避缴意愿的情况下,双方很容易达成行动上的一致。

2. 尽管农村各项保险水平相对较低,但因为有政府补贴,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以武汉为例,新农保个人缴费分200?1200元/年六档,政府补贴55元,集体按个人标准10%?50%补助,年满60岁的老人已可领取基础养老金100元/月;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为185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155元,农村居民仅缴纳30元/年。这样户籍在武汉远城区的农民工多宁愿选择新农保和新农合,而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个人缴费133.28元/月)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32.43元/月)。按低标准计算,一年缴费可节省1782.52元。

3. 养老保险接续麻烦,多数农民工处在流动中,在一地缴够15年养老保险可能性不大。除去跨地接续的问题外,农民工多盼望新农保和城镇养老保险间也能实现接续。

4. 是医疗保险不能实现异地结算,由于新农合以县为单位统筹,参合农民工在务工地就医不能即时即报,住院费用补助率也较低,他们迫切希望能像银行“一卡通”那样,建立新农合的跨区域结算体系。

5. 是农民工不能享受城镇低保。由于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按属地管理原则审批低保对象,所以农民工难以纳入流入地低保范围。 此外,农民工尚未纳入当地医疗救助体系。从计划生育看,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已纳入流入地财政预算,免费享受“三查

四术”(查孕、查病、查环和人流、引产、上环、结扎)和避孕药具,但手术补助和独生子女奖励政策仍在户籍地进行。

面谈调查表明,社会保障问题已列农民工最不满意的公共服务项目第三位,并成为农民工希望政府解决的仅次于工资收入的第二位问题,近40%的农民工希望政府改善社会保险。调查发现,65%的农民工在农村老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8%的农民工在农村老家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证实了农民工并非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而是在保险的机制上,希望能够实现城乡对接和异地结算。因此,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设计,是农民工有保障融入城市的关键。

(三)一些地方开始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但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

住房是各项公共服务中进展最慢,同时也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项目之一。调查表明,住房是农民工不满意程度仅次于收入待遇的服务项目,也是农民工希望政府加快解决排名第三的服务项目。

从农民工的居住方式看,目前,农民工在城市居住主要靠三种渠道解决:由用工单位提供住房、租房和购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从外出农民工住所类型看,由雇主或单位提供宿舍(包括在生产经营场所和工地居住)的占51.8%,租房的占47.4%,仅有0.8%的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但是,从大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情况来看,在城乡结合部租房的农民工占大多数。如嘉兴市82.6%的农民工居住在出租屋。

调查表明,农民工居住条件总体上较差。居住在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成套单元房的农民工仅占1/5强,八成以上的农民工居住在设施不完善的各类简易住房中。调查表明,2010年农民工的租房成本为420.8元/月,比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高71.8%,相当于其月收入的1/4(24.5%)。由于出租屋位置较远,距离上班地点平均5.1公里,也给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调查还表明,在现实情况下,至少有58.8%的农民工打算在城镇定居,其中40.2%的农民工打算在务工所在城镇定居,只有15.6%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回农村定居。尽管多数农民工定居城镇的意向明确,但农民工意愿的房价和房租与现实差距巨大。那些想在务工地购房的农民工,能够承受的商品房单价平均为2214元/平方米,能够承受的商品房总价平均为21.82万元,能够承受的月租金平均为292.7元,都大大低于务工地的一般房价和房租水平。因此,将农民工尽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成为市民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户籍制度改革迈开步伐,但实质性进展不大

我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是与相应的户籍绑在一起的,导致城乡和不同地区户籍“含金量”存在明显差别。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宣布实现城乡统一登记的居民户口制度,但是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制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原城乡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征兵、退伍兵安置、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甚至交通事故赔偿上的待遇差别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各试点地区在政策设计上,原则上规定具有稳定就业、稳定收入和稳定住所及一定工作、居住年限的农民工,可以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但实际上落户的前置条件还很多,农民工难以真正在城镇落户。特别是进入设区市,获得户口与放弃土地挂钩,农民工多难以接受。

很多地方的户籍改革主要是针对本辖区(往往是本县或最多是地级市)的非农户口,但对跨行政区的流动人口户籍基本没有放开。除了跨区流动人口户籍改革进展缓慢之外,特大、大型乃至一些中等城市的户籍改革也基本没有放开。户籍制度抬高了农民工进城的门槛,使城镇化处于僵持状态,成为农民工谋求机会公平、待遇平等、权益保障的障碍,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七、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整体性政策框架与思路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农民工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而是确保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农民工市民化,既与城市提供非农就业岗位能力有关,也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财力有关。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

(一)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合理稳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构建平等的就业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一是在就业市场准入上要实现劳动者平等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二是在劳动关系上要实现农民工平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包括加强劳动者与企业谈判的平等地位、改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实现同工同酬等。三是在平等就业制度的延伸层面上,要实现劳动者平等获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

权利。

(二)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推进市民化,关键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筹的普惠的覆盖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主要目标是:(1)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要全面涵盖国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住房、社会安全、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2)制度对接:城乡、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相互衔接、转移和接续,需要建立一个整体能够对接的制度;(3)水平适度: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4)覆盖广泛:普惠公共服务要求对所有公民平等提供,要求覆盖范围广泛;(5)重点突出:公共服务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服务内容上,一定要把城乡居民要求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放在突出位置。

(三)建立有效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参保比例和保障水平

农民工始终不能为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覆盖,问题不在于农民工不愿意参保,而在于政策设计的缺陷。因此,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市民化的重要手段。

(四)进一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方向,逐步改革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

不把获得城市户籍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挂钩,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差距,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

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将户籍与福利脱钩,这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所在。

(五)推进农民工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农民工在城镇当家作主 农民工在城镇行使民主权利,既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镇改善服务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要大力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建立健全农民工依法参加城市社区民主选举和管理的办法,使农民工的利益有制度化的表达渠道。要构建平等开放的城镇社区,创建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参加城市管理渠道。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推动农民工参与社区的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发展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互信和互助,使城市社区成为农民工和当地居民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逐步增加农民工在流入地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名额,推动农民工参政议政,以民主促民生。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学生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 查 单 位: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调 查 时 间:

学 生 姓 名: 曾庆辉

学 号: 111031013

学 系: 2011工商管理

专 业: 工商管理

2013年8月20日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地点 惠州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有关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了解当前社会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准备。并希望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不断学习,丰富经历,增加对劳动关系的了解与认识,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为以后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迅速适应和驾御实际劳动关系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对象:惠州农民工

调查方法:

询问调查法中的面谈调查法

调 查 人:曾庆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男性占49.6%,女性占50.4%,男女基本上各占一半。未婚的占37.8%,已婚的占60.9%,已婚的农民工子女数平均1.05个。农民工平均年龄29.14岁,新生代农民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占到了66.9%。其中,16-25岁的占41.1%,26-30岁的占25.8%,31-40岁的占22.4%,41-50岁的占9.1%,50岁以上的占1.7%。

(二)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1.5%未上过学,6.3%的文化程度为小学,45.5%为初中,21.7%为高中,13.5%为中专。新生代农民工中,高中文化程度占到22.4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到32.51%,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民工职业技能素质总体较低,没有技能等级的占58.2%,初级技工占21.9%,中级技工占15%,高级技工占3%,技师占1.4%,高级技师占0.5%。

二、就业情况

(一)累计外出打工平均7年,其中在惠州就业的时间平均为

5.3年。59.2%的人在5年以下,21.7%的人为5-9年,11%的人为10-14年,4.8%的人为15-19年,3.2%的人为20年以上。

在目前企业就业的时间平均3.99年。71.1%的人在5年以下,16.6%的人为5-9年,8%的人为10-14年,2.8%的人为15-19年,1.6%的人为20年以上。57.9%的人近三年没有更换过单位。越年轻的农民

工在近3年内更换工作越频繁。

(二)大多数人无从事农业生产经验,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之前平均在家从事过1.82年的农业生产。72.3%的人在进城打工之前在家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

5.2%从事过1年的农业生产,5.8%从事过2年的农业生产,5.3%从事过3-5年的农业生产,11.4%从事过6年以上农业生产。16-25岁的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重达84.5%。这说明,多数农民工已经不从事农业,“亦工亦农”正在成为历史。

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26.9%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35.5%当过学徒工,16.9%自费参加过技能培训,5.4%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培训,31.8%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

(三)就业行业以工业为主,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就业行业以工业为主,占51.8%,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建筑业占9.3%,以40岁以上为主;商业占6.3%,餐饮和家庭服务业占9.0%,交通运输业占0.6%

农民工就业行业情况

(四)近七成夫妻同时外出,近五成携带子女随迁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目前举家外出务工的25%,年龄越大这一比重越高。与配偶在同一城市打工的占51%,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占18%,合计接近70%,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配偶在其他地方打工的占13.7%,配偶在老家的占17.7%。子女在老家及随父母外出的基本上各占一半。在自己务工城市的占46.1%,在配偶务工城市的占

4.9%,在老家的占48.9%。年龄越大其子女在自己务工城市的越多。

三、收入和支出情况

(一)外出务工时间平均约10个月,每天工作约9.2个小时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在外打工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9.86个

月。3个月以下的占9.7%,3-6个月的4.9%,6-9个月的5.5%,9-12个月的32.6%,12个月的47.3%。接近一半的人全年在外务工。

每天工作时间平均9.19小时,每个月的加班时间平均4.79天。24.6%的人没有加班,11.2%的人每月加班2天以下,19.4%的人每月加班2-4天,6.3%的人每月加班4-6天,4.6%的人每月加班6-8天,10.3%的人每月加班8天以上。

工资拖欠情况较少。每月正常发放的占56.3%,每个月发上个月的工资的占37.6%,每个季度或半年发一次的占1.7%,经常拖欠/不固定的占4.3%。

(二)平均月工资1720元,26-30岁农民工收入最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1719.83元。其中,基本月工资平均1208.73元,其余为奖励/津贴/补贴等。工资以1000-2000元为主,占62.5%(图3)。

农民工月工资收入情况

26-30岁年龄组的农民工收入最高,从30岁开始,年龄越大收入越低,50岁以上的农民工收入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16-25岁的农民工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三)工资年收入平均18107元,家庭纯收入平均27724元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的年工资收入平均18107.03元。11.7%的人年工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12.6%的人年工资收入为5000元到1万元,45%的人年工资收入为1-2万元,29.3%的人年工资收入为2-5万元,1.4%的人年工资收入为5万元以上。

(四)家庭在目前务工地每月生活费支出平均1243元,食品支出占比近半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家庭在目前务工地每月的生活费支出平均1243.03元。32.2%的家庭每月生活费支出为500-1000元,40%的家庭为1000-2000元(图4)。

农民工家庭在务工地月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从分组数据(中值)来看,26-50岁的3组家庭在务工地生活费支出较高,16-25岁及50岁以上这两组家庭在务工地生活费支出较低。原因是:低年龄组的未婚比例高,而高年龄组的配偶在务工地的比例低。

从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支出最大,平均540.32元,占到消费支出(扣除社保支出后)的49%;其次为居住方面的支出,平均214.60元;再次为日常生活支出,平均173.83元。其余支出依次为:社会保险个人缴费支出,平均137.31元;交通支出,平均99.45元;医疗支出,平均99.35元;通讯支出,平均90.88元(图5)

农民工消费支出结构情况

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居住状况

面谈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和老家接受教育基本各占一半,对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的期望较高。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2%、29.8%、38.4%和

11.3%,社保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差,4/5以上的农民工居住在设施不完善的各类住房中。从住所类型看,由雇主或单位提供宿舍的占51.8%,租房的占47.4%。农民工能承受的房价水平很低,对保障性住房需求强烈。

四、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情况

(一)子女在务工地和老家接受教育基本各占一半,对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的期望较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39.2%在务工地公办学校接受教育,9%在务工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51.8%在老家的学校接受教育。

农民工对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的期望较高。44.5%的人期望能提高老家学校的教学质量,41.6%的人期望能在务工地公办学校接受教育,21.9%的人期望能参加务工地的中考和高考,7.1%的人期望能在务工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

16-25岁的农民工,其子女在务工地公办或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期望子女在务工地公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各年龄组都不太希望子女在务工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31-50岁年龄组的农民工期望子女能在务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

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希望子女能在务工地公办、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46.9%、8.5%)高于未举家外出的农民工(40.0%、6.6%);对子女能在务工地参加中高考的比例(28.1%)明显高于未举家外出的农民工(19.6%)。

(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比例很低,社保制度亟待完善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44%、36.2%、43.7%和25.4%,高于劳动部公布的18.2%、29.8%、38.4%和11.3%的参保比例;参加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的比例分别为10.2%和56.1%;有26.2%的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总体上看,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三)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期望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46.3%的人平时有参加业余文化生活,另外53.7%的人平时没有参加业余文化生活。31.7%的农民工务工所在企业有健身或文化娱乐设施,60.9%没有相关设施。年龄越小的农民工,平时有参加业余文化生活的比例越高。

农民工和外界交流不多。业余时间去的地方主要为:呆在家里或宿舍(59.9%),商场(45.2%),公园(31.1%),网吧(18%),图书馆(9.3%),电影院(5.3%),体育馆(4.4%),文化馆(2.3%)。

五、农民工的居住情况及意愿

(一)自己租房和单位提供宿舍是主要居住形式,居住单元房的比重低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8.4%居住自购的商品房,4.8%居住自购的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0.4%居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34%居住自己租的房屋,33.5%居住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18.9%居住其他形式的房屋。

居住成套的单元房(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比重低,只有22.7%。居住筒子间楼房的占6.2%,居住城镇里的普通平房的占16.6%,居住郊区的普通平房的占19.2%,居住简易宿舍的占24.8%,居住地下室的占0.6%,9.9%居住其他类型的房屋。总的来看,26?30岁年龄居住条件最好,16-25岁居住条件最差。

低年龄组(16-25岁)农民工更多的是居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包括建筑工棚) 或自己租的房屋;26-50岁的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大,更多的人居住在自购的商品房。

(二)对居住情况总体不太满意,改善住房的期望方式特点鲜明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18%的人对居住情况表示很满意,65.7%的人表示满意程度一般,12.3%的人表示不满意,4%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同时,农民工对在务工地改善住房的期望方式也有鲜明的特点。22.9%的人期望政府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公寓,20.1%的人期望政府放开购买政策性住房的限制,17.1%的人期望单位提供更舒适卫生的集体宿舍,16.3%的人期望单位提供住房补贴,12.6%的人期望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11.1%的人期望政府改善外来人口集聚区的生活环境。 40岁以下的农民工期望“政府放开购买政策性住房限制”的比例高于40岁以上的公民工;而40岁以上的农民工期望“政府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公寓”的比例要高于40岁以下的农民工。16?25岁的农民工期望“单位提供更舒适卫生的集体宿舍”的比例比其他年龄组高,这与该年龄组农民工住在集体宿舍的比例较高有关。

(三)想在务工地定居的农民工能承受的房价水平很低,对保障性住房需求强烈

想在务工地定居并成为市民的农民工,希望实现愿望的时限平均为5.07年。对于住房,有38.6%的人期望能购买商品房,44.2%的人期望能购买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12.3%的人期望能申请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4.8%的人表示要自己租房。

想在务工地购房的农民工,期望的住房面积平均119.29平方米。能够承受的商品房单价平均为2214元(有30.8%在1000-2000元/平方米,52.9%在2000-5000元/平方米),能够承受的商品房总价平均21.8万元(有34.2%在10-20万元,48.3%在20-50万元)。不同年龄农民工承受能力有一定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承受能力总体较高(表3)。

想在务工地租房的农民工,期望的住房面积平均70.61平方米。能够承受的租金水平平均292.69元(图2)。

六、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进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的政策基调是消除农民“离土”的限制,允许农民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90年代的政策基调是消除农民“离乡”的限制,允许农民跨地区流动和进城打工;进入新世纪,政策基调正在向允许农民工在城镇定居转变。2002年,中央提出了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此后,在清理与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民工政策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200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民工工作政策体系。各地区各部门将农民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突出解决好转移培训、权益维护、

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民工管理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影响。

(一)保护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城乡平等的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形成

尽管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城乡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压低消费水平,影响其在城镇安居,也对整个经济内需扩大造成不利影响。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还不高,合同期限短、内容不规范、履约不理想,农民工超时劳动比较普遍。农民工劳动安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工会维权职能发挥不够。

我们对农民工的面谈调查表明,农民工对打工所在地的环境总体满意。60.7%的农民工对所在城镇的环境表示基本满意或很满意,比2006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的满意程度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农民工的就业趋于稳定,近三年中,没有更换过工作单位的农民工达到57.9%。

与就业的稳定性增强相比,工资待遇问题成为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问卷调查表明,2009年农民工月工资平均为1719.83元,平均工作时间为9.86月/年。62.5%的人月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农

民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61.5%,仅比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低收入户高1363.5元,比城镇居民家庭10%的低收入户低1545.4元,位于按收入五等份排列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最低的20%组。特别是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平均9.19小时,每个月的加班时间平均4.79天。调查表明,农民工通过加班等获得的工资补贴为511.1元,占月工资的30%。与2006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数据相比,农民工对工资不满意的程度由32.94%上升到了59.70%,提高了26.76个百分点(图1),取代医疗条件成为农民工最不满意的事情,也是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图2)。由此看来,收入分配问题已取代就业岗位问题,将成为未来几年农民工相关事件的焦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劳资矛盾已显现端倪。

(二)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但参保的比例还不高 近年来,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取得较快进展,但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根据人保部调查,2009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2%、29.8%、38.4%和11.3%。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其中,既有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而难参保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有用人单位怕参保增加人工成本、地方政府担心推进农民工参保会影响本地投资环境等主观方面的问题,还有现行制度不适合农民工方面的问题。

1. 参保费率相对偏高。由于社保缴费基数是按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确定的,而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低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故此农民工实际缴费占到了当年月均工资的12%左右。如果缴齐农民工社保,企业成本将增加1.8%?6%左右,而许多中小企业的利润也就在5%左右。在农民工和企业都有避缴意愿的情况下,双方很容易达成行动上的一致。

2. 尽管农村各项保险水平相对较低,但因为有政府补贴,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以武汉为例,新农保个人缴费分200?1200元/年六档,政府补贴55元,集体按个人标准10%?50%补助,年满60岁的老人已可领取基础养老金100元/月;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为185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155元,农村居民仅缴纳30元/年。这样户籍在武汉远城区的农民工多宁愿选择新农保和新农合,而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个人缴费133.28元/月)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32.43元/月)。按低标准计算,一年缴费可节省1782.52元。

3. 养老保险接续麻烦,多数农民工处在流动中,在一地缴够15年养老保险可能性不大。除去跨地接续的问题外,农民工多盼望新农保和城镇养老保险间也能实现接续。

4. 是医疗保险不能实现异地结算,由于新农合以县为单位统筹,参合农民工在务工地就医不能即时即报,住院费用补助率也较低,他们迫切希望能像银行“一卡通”那样,建立新农合的跨区域结算体系。

5. 是农民工不能享受城镇低保。由于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按属地管理原则审批低保对象,所以农民工难以纳入流入地低保范围。 此外,农民工尚未纳入当地医疗救助体系。从计划生育看,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已纳入流入地财政预算,免费享受“三查

四术”(查孕、查病、查环和人流、引产、上环、结扎)和避孕药具,但手术补助和独生子女奖励政策仍在户籍地进行。

面谈调查表明,社会保障问题已列农民工最不满意的公共服务项目第三位,并成为农民工希望政府解决的仅次于工资收入的第二位问题,近40%的农民工希望政府改善社会保险。调查发现,65%的农民工在农村老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8%的农民工在农村老家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证实了农民工并非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而是在保险的机制上,希望能够实现城乡对接和异地结算。因此,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设计,是农民工有保障融入城市的关键。

(三)一些地方开始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但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

住房是各项公共服务中进展最慢,同时也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项目之一。调查表明,住房是农民工不满意程度仅次于收入待遇的服务项目,也是农民工希望政府加快解决排名第三的服务项目。

从农民工的居住方式看,目前,农民工在城市居住主要靠三种渠道解决:由用工单位提供住房、租房和购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从外出农民工住所类型看,由雇主或单位提供宿舍(包括在生产经营场所和工地居住)的占51.8%,租房的占47.4%,仅有0.8%的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但是,从大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情况来看,在城乡结合部租房的农民工占大多数。如嘉兴市82.6%的农民工居住在出租屋。

调查表明,农民工居住条件总体上较差。居住在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成套单元房的农民工仅占1/5强,八成以上的农民工居住在设施不完善的各类简易住房中。调查表明,2010年农民工的租房成本为420.8元/月,比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高71.8%,相当于其月收入的1/4(24.5%)。由于出租屋位置较远,距离上班地点平均5.1公里,也给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调查还表明,在现实情况下,至少有58.8%的农民工打算在城镇定居,其中40.2%的农民工打算在务工所在城镇定居,只有15.6%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回农村定居。尽管多数农民工定居城镇的意向明确,但农民工意愿的房价和房租与现实差距巨大。那些想在务工地购房的农民工,能够承受的商品房单价平均为2214元/平方米,能够承受的商品房总价平均为21.82万元,能够承受的月租金平均为292.7元,都大大低于务工地的一般房价和房租水平。因此,将农民工尽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成为市民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户籍制度改革迈开步伐,但实质性进展不大

我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是与相应的户籍绑在一起的,导致城乡和不同地区户籍“含金量”存在明显差别。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宣布实现城乡统一登记的居民户口制度,但是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制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原城乡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征兵、退伍兵安置、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甚至交通事故赔偿上的待遇差别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各试点地区在政策设计上,原则上规定具有稳定就业、稳定收入和稳定住所及一定工作、居住年限的农民工,可以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但实际上落户的前置条件还很多,农民工难以真正在城镇落户。特别是进入设区市,获得户口与放弃土地挂钩,农民工多难以接受。

很多地方的户籍改革主要是针对本辖区(往往是本县或最多是地级市)的非农户口,但对跨行政区的流动人口户籍基本没有放开。除了跨区流动人口户籍改革进展缓慢之外,特大、大型乃至一些中等城市的户籍改革也基本没有放开。户籍制度抬高了农民工进城的门槛,使城镇化处于僵持状态,成为农民工谋求机会公平、待遇平等、权益保障的障碍,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七、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整体性政策框架与思路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农民工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而是确保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农民工市民化,既与城市提供非农就业岗位能力有关,也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财力有关。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

(一)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合理稳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构建平等的就业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一是在就业市场准入上要实现劳动者平等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二是在劳动关系上要实现农民工平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包括加强劳动者与企业谈判的平等地位、改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实现同工同酬等。三是在平等就业制度的延伸层面上,要实现劳动者平等获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

权利。

(二)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推进市民化,关键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筹的普惠的覆盖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主要目标是:(1)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要全面涵盖国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住房、社会安全、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2)制度对接:城乡、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相互衔接、转移和接续,需要建立一个整体能够对接的制度;(3)水平适度: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4)覆盖广泛:普惠公共服务要求对所有公民平等提供,要求覆盖范围广泛;(5)重点突出:公共服务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服务内容上,一定要把城乡居民要求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放在突出位置。

(三)建立有效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参保比例和保障水平

农民工始终不能为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覆盖,问题不在于农民工不愿意参保,而在于政策设计的缺陷。因此,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市民化的重要手段。

(四)进一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方向,逐步改革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

不把获得城市户籍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挂钩,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差距,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

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将户籍与福利脱钩,这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所在。

(五)推进农民工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农民工在城镇当家作主 农民工在城镇行使民主权利,既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镇改善服务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要大力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建立健全农民工依法参加城市社区民主选举和管理的办法,使农民工的利益有制度化的表达渠道。要构建平等开放的城镇社区,创建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参加城市管理渠道。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推动农民工参与社区的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发展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互信和互助,使城市社区成为农民工和当地居民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逐步增加农民工在流入地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名额,推动农民工参政议政,以民主促民生。


相关内容

  • 2015社会实践项目
  • 20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安排 社会实践项目一:"两会"热点聚焦 实践题目:‚两会‛热点聚焦 基本要求:每年3月召开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两会‛涉及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无数议题,是广大选民表达意见和 ...

  • 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 为响应大学党委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深刻体会xx“四个新一代”要求的精神实质,护理学院团委特成立了“天使之队”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团,xx年8月5日,走进了吉林省乡,进行了科技、卫生、文化宣传与调查,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

  •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XX 专业班级:热能与动力工程 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走入社会,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怀着同样的梦想参加了这次的社会活动,我们深入乡镇,了解民情.这次我们去的是绥德县名州镇,名州 ...

  • 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三天的农村实践活动让我们对于三农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几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思考总结,得出农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报告.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辛庄镇大沟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在大沟村调查三天,我们从大沟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代 ...

  • 暑期实践项目申报表
  • 附件二: 编号: 中南大学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项 目 申 报 书 团队名称: 中南大学赴永州及相关地区关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分析实践团 负责人姓名: 宋姿庆 团队类别: □学院组建的团队 ■学生自主联合组建的团队 项目类别: □党员博士服务团 □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服务团 ■大学 ...

  • 2010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博罗县社会保障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实践参与者: 主题:青年视点-社会调研专项实践活动 时间: 2010 年8月10日 地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并进一 ...

  • 关于农村农民创业现状的调研报告
  • 关于农村农民创业现状的调研报告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101 王梓懿 2012年寒假期间,在我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假期,针对农村农民创业现状的这一课题,我在我的家乡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镇进行了几项社会调查,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付出的回报,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对以下几 ...

  • 暑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法学院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 言 xx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升为国家战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华诞.为响应xx向青年学生发出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全面领悟xx给北京大 ...

  •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社会实践调查
  •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社会实践调查 一.现状 1.找工作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临时工大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调查表明:农民工找工作主要依靠亲戚.熟人介绍.大部分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工作的老乡介绍找工作,很多同乡.亲戚在同一个地方工作.调查中有一半以 ...

  • 2011高中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南外 高二(8)班 米禹龙作者按:三天的农村实践活动让我们对于三农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几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思考总结,得出农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报告。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珠江镇五里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在五里村调查三天,我们从五里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