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论文正文

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引 言

金庸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当代作家,其武侠作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及其巨大的影响,作品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金庸把通俗的武侠小说带到了学界研究的大雅之堂,让更多阶层的人们认识了金庸世界中的大侠,让侠义精神深入每个读者的内心并让人们感到现代社会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这种精神。

1991 年, 大陆研究金学的专著开始出现。陈墨可以说是金学研究的专家, 他的《金庸小说赏析》是大陆金学研究专著的第一种。《金庸小说赏析》对金氏15 种小说逐部评介、赏析, 对于金学研究, 是一项深厚扎实的基础工程, 亦可视为一部导论。陈墨认为《红楼梦》与金庸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奇迹, 金学研究将会蔚然成风。之后他又接连推出《金庸小说之迷》《金庸“武学”的奥秘》、《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金庸小说人论》 、《金庸小说艺术论》、《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等金学系列论著。陈墨的金学研究系统规范, 条分缕析, 夹叙夹议, 文字典雅, 从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来探索金庸, 遗憾的是行文不够简练, 由于过多引用相同资料而带来阅读上的雷同感, 并且又缺少注释。另一位金学研究专家是曹正文, 他的《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金庸小说人物谱》, 在写法上和陈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和风格。严家炎先生在北大中文系开设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选修课, 标志着金庸从大众读者中走进了巍峨的学术讲坛。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和《文学评论》两家权威学术刊物先后发表有关金庸研究的长篇学术论文, 《 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推出了金庸研究专刊。

在经历了世纪之交十几年之久的轰轰烈烈之后,金庸研究从2003年“华山论剑”和“嘉兴会议”之后进入了一波将平而下一波未至的转换期,但是金庸

的地位已经确立。那么在下一阶段,感性将归于理性,以深刻性取胜,从更加广阔的范围来认识金庸,从更深的层次来研究金庸,金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深刻的、完整的文化结构。纵观几十年来学界从艺术价值、学术高度和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等方面对金庸作品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还比较少。

在日常的阅读中,我渐渐发现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作为武侠故事的龙骨和武侠世界的根基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对于金庸的研究比较缺少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

所以对于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的研究,首先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金庸及其武侠作品:其次,更加深刻了解金庸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和这种侠义精神对于现实社会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指导意义。

一、金庸作品侠义精神综述

(一)对于侠义的理解

太史公有言:“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侠义”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对于“侠义”的理解,应分为侠和义两个部分。所谓“侠”,《辞海》的定义是:“扶弱锄强,见义勇为的人。”侠文化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部分,也是较能体现中国文化本质的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但这些大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见义勇为。所谓“义”,既有行侠仗义的江湖义气、哥们义气,也有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中国古代众多的侠客们,尽管遭遇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是“义”字当头、忠肝义胆。综上所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信诺然,不变节、不趋炎、不附势,坚守人格、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追求自由人格、自由生命等品格,构成了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基本要素。

金庸先生所写的“侠义”其实是可以在古代的资料和文献中找到本源。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但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都是比较注重“义”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虽然史学有争议)——宋襄公,他在两军交战时,一不趁胜追击残兵败将,二不在敌军渡河脆弱时攻击敌军弱点。现在说来,虽然这人不适合带兵作战,但是这种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不趁人之危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侠义精神。另外,儒家的“义”也是武侠的道德范畴之一。“义”作为孔子提出的“仁义礼”之一,而后孟子延伸此“五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有扩展为“仁义礼智信”而为现在所说的“五常”。《史记·游侠列传》这样来概述游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就是古代先贤对于侠义的理解。

而我所认为的“侠义”则是把“侠”和“义”这两个字分开来看。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义气”二字,那么真正的“义气”我认为指的则是理性的对待人和事,而不是盲目的为了片面的理由而去鲁莽的办事,应该在不违背法律、道德和人性的基础上去两肋插刀;“侠”我则把他理解为为“一身正气”,能称得上是“大侠风范”的必定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人,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并且不求回报的人。把这两个字组合起来的“侠义”则是一个舍己为人,不求回报,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的侠义之人。

(二)金庸先生对于侠义的理解 金庸曾经在深圳演讲谈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中央电视台做“感动中国”的专题节目,要我推荐“感动中国”的年度人选,我选择的人物都是有侠义精神的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

金庸在他的早期小说《飞狐外传》的“后记”中也写到:武侠小说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在本书中,我想给胡斐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

金庸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义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他的作品中十分重视主人公正义感,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坚持自己心中的侠义。侠义精神是中国侠士的写照,也是金庸作品中的核心。体现在小说中就是拔刀相助,威武不屈。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为了救险境中的仪琳,不管自己采花大盗

田伯光的武功相差有多大,不顾个人安危的与田伯光死斗,两次身负重伤才得以让仪琳脱险。这种高尚到有些不切实际的侠义精神,成为金庸作品中侠士的信仰。

金庸先生对侠义精神最推崇的也是儒家文化的正统和和主流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了社会和国家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和国家和天下苍生绑在一起。郭靖数十年如一日的镇守襄阳城,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宋百姓的安居乐业。金庸作为受“五四”运动影响新青年,他的小说中处处反应了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也是金庸作品的灵魂之所在。

金庸作品中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主旨就是追求自己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在面对社会无端的职责和刁难的时候,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无论是面对江湖人士对自己道德绑架的杨过还是处于权利斗争风口浪尖的令狐冲,都把自由诠释的淋漓尽致——杨过不顾所谓世俗和他的师父小龙女双宿双飞,令狐冲在权利斗争中义无反顾的成为正反两派的眼中钉。在纷杂江湖中有自己的态度,这是大侠应该有的风范。

二、结合金庸经典作品中的部分人物对侠义精神进行

解读 金庸先生目前为止给我们带来了《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大漠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14部经典的作品。

本篇论文将从这些经典的作品中选取几部来进行研究,分析解读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

(一)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成功的引进了西方许多作品中常有的成长模式,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打破了武侠小说一味传奇的惯例,给武侠作品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此书中的主人公郭靖从一个傻小子成长为一代大侠的过程就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篇章。此外这部小说场景纷繁,滂沱大气,颇有古风,一直以来为金迷和武侠小说读者所津津乐道,是一部相当经典、不可或缺的作品。金庸先生第一次构建出完整的武侠世界。不仅仅主角,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江南七子、全真七子、杨康念慈都各自性格分明。在众多的人物中,老实到甚至有些愚钝但是却充满正

义感的郭靖无疑变成了武侠精神的载体,在他不断的大侠养成的过程之中,践行了一个侠客应该做的事情,深刻的诠释了侠义精神。

在郭靖还是一个孩子在大漠寄人篱下的时候,神箭手哲别被窝阔台等人追踪,身负重伤性命堪忧躲在草堆之中,年幼的郭靖目睹这一切之后,哲别请求其不要告诉其他人,果然在窝阔台等人的威逼利诱之下,郭靖还是说了三个字:“我不说”。这个“我不说”一下子就让人们看清了郭靖老实木讷的性格,也不禁佩服起他的讲信重义,不畏强权。他的性格使其得到了他与黄蓉的爱情和数位师傅的赞赏,帮助其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终于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中竟然和一代宗师黄药师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但这并不是郭靖成为大侠的理由,真正让他成为大侠的是华山论剑之后面对不得不面对的蒙古和宋政权的战争。 郭靖从小在大漠长大,甚至还是蒙古族的“金刀驸马”。在蒙古和汉族的斗争中,他亲眼目睹了蒙古铁骑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后他的立场渐渐清晰起来,再加上铁木真将郭母逼上绝路,使郭靖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毅然决然的和黄蓉一起镇守襄阳城。最终郭靖也参透了作为一个大侠的真谛:行侠仗义,路见不平固然是侠客的使命,但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镇守襄阳城才是真的让郭靖成为一代大侠的理由。

而在《天龙八部》中乔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金庸先生塑造出来的一个有血有肉汉子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乔峰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悟出了人生的部分意义,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小义而不顾而成全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的侠义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义精神,当然放在我们当代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乔峰为母报仇,本是理所应当,但是他本人是看开了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仇恨的本质。这就是他坚持的民族大义。并且在辽与南宋的战斗中,萧峰和义弟虚竹、段誉挟持耶律 洪基,逼其下令不再南下攻宋。雁门关上的宋军、关下的群豪听到辽帝下令退兵, 并说他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犯界,是欢声雷动。

辽军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也是大喜过望。可见双方军民都不愿发生战争,一切看来都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耶律洪基的一句:“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萧峰自杀身亡。表面看萧峰自杀是受辽王的刺激,愧对族人和辽王、 义兄,

其实不然。萧峰自始至终都在捍卫正义和避免战争,但当时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他, 使他无法根除这种思想的影响,忠与义的选择对他是何等的艰难,他的经历让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身世曝光前,他作为汉人杀过无数的契丹人、汉人等,作为契丹人,他挟持辽国君主,不顾结拜之义阻止辽国南征攻宋,因此,萧峰自觉无法再面对世人, 再加上一直觉得愧对和思恋被他自己错杀的挚爱阿朱,才选择自尽。他太苦了,太累了,最后只有一死才能解脱。战争的成因往往离不开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我国又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我国历史上也因此发生过无数的战争。正是各民族之间不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才让顶天立地的萧峰于民族矛盾进退两难。 萧峰独立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有着独特的民族大义,这与当时的主流 意识格格不入,然而也是众人皆醉只有他独醒,也正是他以民族大义。

(二)勇猛正直之大义

如果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那么《神雕侠侣》就是让金庸登上“武林盟主”的“武林秘籍”,《神雕侠侣》是《射雕英雄传》更上一层楼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中对于人物性格描写鲜明,而《神雕侠侣》中各个人物的性格不仅鲜明而且富有变化,更加的尊重了人性,正邪之分也有了些微妙的变化。杨过作为大反派杨康的儿子,不管是从成长环境、心理气质方面都和郭靖大相径庭,极大地冲击了20世纪中国相当流行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的传统观念。

杨过从市井中长大,缺少父母教养的情况下,他从小就是一个小地痞的形象,包括在郭靖找到他以后他依然是十分顽劣的样子,以至于被郭靖送上重阳宫学习武功。在重阳宫饱受欺压,杨过被迫躲到活死人墓中,在墓中孙婆婆对他爱护有加,当郝大通打伤孙婆婆要杀她时,杨过挡在孙婆婆面前已死阻拦全真派杀死孙婆婆,为了救孙婆婆他真是将生死已经置之度外,可谓从小就是一副侠肝义胆,不知比全真教的那些伪君子强上多少倍。

在杨过和郭靖夫妇的纠葛之中,郭靖表现的是一个侠客应该有的态度,从小杨过就受到黄蓉的不公正待遇,加上之后知道自己父亲的死和郭靖黄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杨过被郭芙砍掉一只手臂,黄蓉的一席话让小龙女离杨过而去。杨过是怎么做的呢?在郭襄还在襁褓中时就时时处处保护郭襄和黄蓉,在金轮大王妄图瓦解中原武林对蒙古的威胁之时,站出来打败了金轮。最精彩的情节应该是杨过想要杀死郭靖之时内心的独白,郭靖邀杨过同床而眠,而杨过打算就在晚上杀掉郭靖。正当杨过准备下手杀郭靖之

时,他想到的是郭靖死后襄阳城被破,生灵涂炭的情景,没能下得去手,第二天郭靖带杨过巡视襄阳城,整个襄阳城的百姓都对郭靖感恩戴德。考虑到郭靖对大宋百姓的重要性最终还是放弃了杀郭靖的念头。

纵观杨过从出现到最后成为一代宗师,都是为天下包括黄蓉在内的所谓名门正派所欺压。就在整个江湖都在质疑在排斥他的时候,他和小龙女还是在襄阳一役中帮助中原武林守下了襄阳城,救下郭襄,杀掉了蒙古王子霍都。在全世界都在质疑、排斥自己之时,还是依然放下私情舍命守护苍生的行为真正的配的上大侠二字。

(三)舍己从人之大义

《倚天屠龙记》对于女性角色特别是女主人公赵敏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赵敏是金庸小说中敢爱敢恨、雷厉风行的典型,作为一位古代的女子能挑起一统中原的重任,却又为了爱情抛弃了民族纷争,放弃荣华富贵,和张无忌双宿双飞。但是张无忌在金庸作品中绝对算不上典型,他聪明不及杨过,木讷不如郭靖,正直更是没有办法和乔峰相提并论,说他身边女人多的话韦小宝和段誉应该会很不服气,没有一副大侠的模样,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渐渐的开始理解他,他只是有些优柔寡断,这一点原著中也有提及“他武功虽强,性格其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当不得已处,雅不愿拂逆旁人之意,宁可舍己从人。习乾坤大挪移心法是从小昭之请;任明教教主既是迫于形势,亦是殷天正、殷野王等动之以情;与周芷若订婚是奉谢逊之命;不与周芷若拜堂又是为赵敏所迫。当日金花婆婆与殷离若非以武力强胁,而是婉言求他同去金花岛,他多半便就去了。”1不得不承认张无忌的命运大都是水到渠成,没有留更多的选择给他。

张无忌作为“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的主人公,和郭靖、杨过比起来无疑真的差的太多,对比起来,郭靖、杨过更像高高在上的神,而张无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曾违逆侠客之风。他初到中原之时,玄冥二老将其捉住问询谢逊下落,他宁死不屈,被玄冥二老用玄冰神掌打下山崖也不曾透漏半句。小小年纪,就如此的重信重义。

很多人都认为张无忌性格过于懦弱、优柔寡断。可我们应该想一想这未尝不是其做事谨慎,思虑周全的原因。当时在张无忌成名之战光明顶一役中,明教危在旦夕,张无忌也是左右摇摆不定,但是见明教教众即将被屠杀之时,还是想“此时此刻救人高于一切,其余事宜均可推后处理”,挺身而出拯救明教教徒于水火之中,帮助明教教徒渡过1 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第1版 2008年

这个劫难,在被迫当上明教教主之后,张无忌和明教约法三章“明教上下人人严守教则、为善去恶、行侠仗义;本教兄弟之间务须亲爱互助,犹如手足,切勿自相斗争;要求明教对中原各大门派既往不咎,不再去和各大派寻仇。”在此时我们可以看出张无忌身上正气的侠义精神。 张无忌十分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他是一代武林宗师不假,但绝对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可能成为帝王。在做完他可以做的事情之后,他明白自己不可能阻挡历史的脚步,于是功成名就之后,甘心给赵敏一辈子画眉。急流勇退,也不失为一种侠义的行为。

(四)作品中“儒”、“道”、“佛”等教派体现的侠义

所谓“天龙八部”即天神、武神、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等非人众生的概念,金庸先生熟读佛经,定是从佛经中得到了此书创作的灵感。我一直在思考天龙八部有什么意义,直到我看了很多遍这本书,我发现三个主角的身世都有惊人的一致,乔峰的父亲是他一直想要消灭的仇家“大恶人”萧远山,虚竹的生母竟然是“四大恶人”的孙二娘,而段誉的亲生父亲竟然是“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都恰好符合“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非人。

而且此书有三个主人公,三条线索时而交叉时而并行,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感,叙事结构也更加的的复杂。人物的性格方面大都充满了矛盾,乔峰作为丐帮帮主却又是契丹人;虚竹从一个出家人,变成了西夏驸马、逍遥派掌门人;段誉每段恋情都要害怕背上乱伦的风险;玄慈大师作为少林寺的方丈也犯了淫戒和孙二娘生下虚竹。这本书是启迪众生的书,让世人破孽化痴,自我救赎。是一本难得的醒世武侠作品。

提起武侠,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断的打打杀杀,以及血雨腥风的恩怨情仇。其实,蕴含在武侠当中的文化价值和普世元素才当应该是更加为人动容的。《天龙八部》通过乔峰、虚竹和段誉的三条看似不同却惊为天人地相似的主线线索,表现在民族精神面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奉献自己的所有的侠义精神。说简单点,在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实质上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的规范人行为道德标准的价值观。 乔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金庸先生塑造出来的一个有血有肉汉子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乔峰,本姓萧,是契丹人,而且是一位义薄云天的大英雄,汉人杀死其母又将其抚养成人,并让其当上了天下第一大帮丐帮的帮主。乔峰知晓其身份后,无疑是痛苦不已的,在查询自己身世的途中结交了大理段世子段誉和少林寺的虚竹,并且义结金兰,小说才真正到达了巅峰的创作形态。乔峰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悟出了人生的部分

意义,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小义而不顾而成全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的侠义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义精神,当然放在我们当代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乔峰为母报仇,本是理所应当,但是他本人是看开了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仇恨的本质。

至于段誉,给人留下最多的印象可能就是武功不好和“神仙姐姐”了。而在段誉三番四次遭恶人陷害时,段誉总是能以德报怨,对害他的人并不恼羞于色,段誉可以收被称为南海鳄神第三的大恶人为徒,其心中的“义”也可见一斑。金庸先生自己曾经也坦言说过:“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段誉之于天龙八部,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粘合剂和调和剂,他是整部书的开篇,又是贯穿《天龙八部》始终的人物,并且在三兄弟中,段誉起了一个中间人的作用,古灵精怪的他粘合了一身正气的乔峰和呆头呆脑的虚竹,将这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牢牢得粘在了一起。在段誉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乔峰看透了人生后大彻大悟的侠之大者,不是虚竹还俗之后仍秉承着一部分佛家思想的少林侠义,而是段誉自成一体的淡泊名利而且不追名逐利的自由者“侠义”,其“义”中也在他当上大理皇帝后的一份担当。

虚竹就并非前两者那种境遇了。他本是个修为低浅、毫无见识的少林小沙弥,而且天生愚笨。在破解珍珑局的时候,不管段誉也好,慕容复也好,都是下棋的高手,却都不能破珍珑局,反而是虚竹,他并不懂得下棋,但是闭目乱下一阵子却反而破了这局棋。“虚”者,“空”也。杯空者,能容也。杯子满了,再怎么装水也只能是溢出的。珍珑局的解题也是从这个“空”着手,虚竹本来头脑就是空的,因此才破解了棋局。而恰恰虚竹的武功又是逍遥子灌注到他的身上的,因他内心纯净,并不用去除他原有的武功,所以这又是“空”的另一个好处。那么虚竹的“义”体现在哪里呢?兄弟情谊是无须多言的,他的“义”从大体上说便是佛家的“无为”,“侠义”上讲他是犯戒后身心的惭愧和回少林寺后对方丈及师父等人的坦诚交代。虚竹自幼出家,自然还俗后仍以佛家的好多观点看待江湖事。虚竹这个名字的由来,想必金庸先生也是构思了很久,通过这个名字,便能知道这个文学角色的性格以及事态的发展。虚竹对所有的外来事物都是自然而被动地接受的,他不追求,不接纳也不反对,只是谦虚善良地对待每个人、每件事。

本书中描述的反面角色也是非常入骨的。无论是鸠摩智还是慕容复,都会让读者觉得印象深刻。由此可见,金庸先生给我们带来如此庞大的世界,在那个西夏契丹大理和

金国并存的混乱的北宋,金庸先生通过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及观点描述了三个侠士经历。虚竹是佛家的“义”,乔峰和段誉是儒家和道家并存的“侠义”。

(五)坚守独立人格和追求自由命运的侠义

令狐冲英俊潇洒、快意恩仇、自由浪漫,却在那些自称名门正派的权利斗争中成为牺牲品,但是上天眷顾,在武林人士争相争夺“辟邪剑谱”的时候,风清扬将独孤九剑教给令狐冲,在武林厮杀之时他学会了《笑傲江湖之曲》。从此他和武林背道而驰,在经过九曲十八弯的斗争之后,他获得了肉体和心灵的双重自由,将《笑傲江湖之曲》永远在世间传唱。背叛整个世界只为自己的自由和内心的平和,令狐冲是真正的隐者。

令狐冲是华山派首席大弟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成为华山派下一代掌门人,但从来没有过任何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他不但不以身作则,反而和淫贼田伯光称兄道弟,和大魔头向问天并肩作战,当全部是女弟子的恒山派的掌门;甚至和“魔女”任盈盈结婚。他在残酷的帮派斗争中,选择不站队的态度,更让他成为了正邪黑白两派的敌人,他选择了自己的生存规则,自如的游弋在正邪两派之间。令狐冲身体受到无意间得到的八股真气的折磨性命难保,而任我行以加入魔教为条件才能帮其医治时,他及其果断的拒绝了他,自由天性决定了他是万万不能答应的——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令狐冲和其他的大侠相比确实是缺少了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但是我们反观令狐冲所处的社会:众所周知,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在文革时期的作品,在书中魔教的掌权派和复辟派,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满口仁义道德的五岳剑派和表面与世无争的少林武当,他们都处于一个结构中,那就是权力,他们的一切斗争和牺牲都是为了权力。看看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刘正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被五岳剑派视为背叛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魔教江南四友为了追求琴棋书画也是下场很惨。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我们会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无奈,令狐冲无疑是幸运的,尽管坎坷,他还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归隐林泉,和任盈盈一起让《笑傲江湖之曲》在山野间奏响。 像令狐冲这样在混乱社会中追求并保持自由的人格和自由生命也未尝不是一种伟大难得的侠义精神。

而在《神雕侠侣》中不得不提的是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从他们离开古墓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饱受争议,不被世俗所看好,所有人都不理解并试图拆散两人,但是两人在经过种种磨难之后都不忘初心,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感情,保留着自己灵魂的自由。这份对于独立人格的坚持,也是一份难得的武侠精神。

三、“金庸式”侠义精神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一)“金庸式”侠义精神是对社会现象的折射 武侠小说的产生和繁盛绝对不单单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对社会环境的深刻折射。从20世纪60年代中旬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知识分子是致命的,他们的自信自尊、生存信念都受到了无情的嘲弄和颠覆,内心的诉求反应到文学现象中,是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失声,加上苏联解体、改革开放,中国文学处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失望的年代。这时候金庸暴力武侠、快意恩仇、路见不平的武侠作品夹带了金庸包装过的“武侠精神”席卷而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下子就被这种“人文侠客”所震撼,王一川教授曾经说过“花一年时间整理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到底值不值得,只有天知道。好在凭借这一工作,我重新感觉了生活的意义,也重新理解了学者的使命。”2正是这种精心包装过的“武侠精神”让金庸登上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殿堂。

(二)“金庸式”侠义精神是受文学革命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 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而金庸用他宝剑一样的笔塑造了一个个及其典型侠义形象, 塑造了既充满古代气息又符合现代人心理的英雄形象, 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大师的地位。他用高2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度自觉的民族意识、严谨的创作态度、深入的社会观察和对文学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浮躁风气下的九十年代产生并发展到辉煌。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维加上其五四文学的继承对武侠小说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 中国文学迎来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中国文坛的风气也为之一新。对金庸所取得的成就, 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先生有着高度的评价:“金庸小说的出现, 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神圣的文学殿堂, 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 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 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3

(三)“金庸式”侠义精神是作者自身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侠金庸,儒侠是金庸弟子来称呼金庸的称谓,金庸先生本人也是认同这个称呼的。金庸先生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具有浓烈的传奇色彩,从清朝开始查家就是出了名的书香门第,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穆旦和徐志摩也分别是金庸的堂兄和表兄,金庸作品中好多主人公也是出身不凡——郭靖的先人是水浒中的郭盛,杨过的祖父是杨家将后人杨铁心,张无忌更是武当七侠中的张翠山的儿子,可能他认为较高的出身会让人从骨子里透漏出侠义精神。他家境优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抗战开始之后,金庸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天下。金庸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侠义精神的人,高中和大学的时候由于好打抱不平站出来反对学校的不公平待遇,被学校勒令退学,身无分文的他凭借自己的才华通过了《大公报》的严苛测试。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曾到中国外交部求职,由于出身问题被拒绝。通过《书剑恩仇录》的成功独立开创了《明报》,创报初期《明报》经营惨淡,金庸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经营着《明报》,他白天写社评,晚上写小说,著名的射雕三部曲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并连载在《明报》之上的。1976年文革期间,金庸写出了世界闻名的《笑傲江湖》, 书中众多的人物都有相当浓烈的政治色彩,是隐喻当时混乱社会的作品,也表达了金庸先生在混乱社会中的独立人格。自从《鹿鼎记》金庸封笔之后,金庸小说中的大侠形象已经到了不可超越的境界,于是金庸“金盆洗手”从此“退出江湖”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在改动其十几部作品,使作品更加的完美,足以证明金庸先生宁缺毋滥和追求完美的心理。 3 严家炎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见1995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如果非要从金庸书上找一个和金庸相似的人物,人们大都认为是独孤求败这个从来都没有真正出现的人物。独孤求败这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三十岁前使用紫薇软剑杀害无数江湖好汉,因此悔恨不已。四十岁以前用无锋的重剑纵横江湖,未尝一败。四十岁以后草木石竹皆可为剑,进入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这和金庸先生的三个阶段相当的吻合,孔庆东先生曾经用一句话概括过金庸一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

四、“金庸式”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对人心灵的洗涤

武侠之所以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 在于其带给我们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可以体会精神上的愉悦, 金庸武侠作品就是典型提供给读者进行心灵享受的典范。人类天性对速度和力量有着执着的追求, 而侠士武功高强, 神通广大则是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扩张。金庸武侠作品中所展现的英雄侠士快意恩仇、拔刀相助的侠义;赤胆忠心、万死不辞的魅力;肆意漂泊,逍遥自在的自由,都会让读者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愉悦感,金庸作品在满足读者心中的“武侠梦”的同时, 也将侠义精神潜移默化进读者的主体思想中, 这种代入让读者得到了人格的升华。

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双重认同和对文学界和人们心灵世界的巨大贡献是“武侠热”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理由。金庸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中的一个文学奇迹,必将永远散发着其迷人的魅力。

(二)“金庸式”侠义精神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严家炎先生对于金庸作品的解读时说:“人,总是既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又要保持独立的个体人格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只有将社会责任和个性自由两者兼顾,才是人类现代社会所应有的健全意识,才是金庸所要表达的现代意识。”想要精神解放,也不能忘记身上的社会责任感,这才是金庸作品中大侠具有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从国家上层建筑到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需要侠义精神来指导来进行改进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侠义精神以便治疗我们身处的社会的通病——冷漠自私、急功近利、争强好胜。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处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时期,人和人之间存在的极大的不信任感,造成了这个社会充满了冷漠自私,

不要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路上碰见摔倒的老人都会视而不见。是时候重拾侠骨心肠了,人们之间更应该多一些信任,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感。

结语 坚守正义为侠,立定本心为义。金庸笔下为数众多的人物身体力行的诠释着侠义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不同,但在内心中无一不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将保家卫国以一己之力扛起的郭靖;即使身负深仇大恨却仍以家国为己任的杨过;看似优柔寡断实则坚守本心,胸怀天下的张无忌;虽身为契丹人但也把全天下人当成一家的萧峰;游离于邪正之间却泾渭分明的令狐冲,他们的身上闪烁着金庸先生所定义的侠义精神:不趁人之危,舍己为人,舍己为国;虽身处乱世深陷尔虞我诈确仍坚守本心,大气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金庸先生塑造了人物,用侠义精神作为这些人物灵魂,让人们认识到了侠义的本质。以侠为灵骨,组义成血肉。金庸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千差万别,却都有侠义精神贯穿始终,最终收获了充实无悔的人生。而如今,侠义精神将穿过厚重的历史,拂去物质与欲望的阴霾,照耀在现代人的心头,化为一座灯塔,指引陷入迷茫中的人们。

在金庸之前,侠义是“一统江湖”是“称霸武林”最多也就是再加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都是一些“小我”、“小侠”的境界,塑造了众多的复仇者形象。而金庸之后的侠义则抛弃了“小我”塑造了“大我”,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侠”形象。在金庸笔下,好多主人公也是一样有着血海深仇的,但是都是为了江湖和国家大义个人仇恨放在一边,或者在时间的洗礼下将仇恨化作相逢一笑,“儒侠”金庸参透了暴力和武侠的区别,他是在用武侠的方式向人们宣扬着对暴力的消解和对复仇的批判。

注 释:

[1]陈墨. 当代作家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27页

[2]高东洋. 刀光剑影话金庸[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3]刘波. “且自逍遥无人管”——析金庸小说中的隐逸情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龙江.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思想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5]陈平原. 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8页

[6]严家炎. 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N].南方周末, 1995年1月13日

[7] 郝世英.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考察[J].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傅强. 金庸小说儒、道、佛创作思想的衍变融合[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9]陈尚荣.90年代文学语境下的金庸[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0]陈韵琦. 论台湾1950-1990年代的“金庸现象”[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葛涛、谷红梅、苏虹. 金庸其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葛涛、谷红梅. 金庸其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陈墨. 英华之咀——金庸四部佳作回评[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4]王娟、王颖.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N],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5]缪忆翎. 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的道家精神及现实意义[J].绿色中国,2013年

[6]张旭、林文普. 金庸小说的历史观及其社会现实意义[N].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

[7]金庸. 射雕英雄传[M].广州出版社,2013年第2版

[8]金庸. 神雕侠侣[M].广州出版社, 2008年第1版

[9]金庸. 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0]金庸. 天龙八部[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1]金庸. 笑傲江湖[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2]汤哲声.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3]王朔. 我看金庸[N].中国青年报1999年

[14]刘再复. 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

[15]钱理群. 金庸的出现引起的文学史思考——在杭州大学金庸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J].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

[16]陈默. 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第1版

[17]杨昕.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观综论[D].延边大学,2005年

[18]陈平原. 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19]CBC/RADIO-CANADA ANNUAL REPORT 2001-2002,CBC Radio-Canada 2010年

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引 言

金庸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当代作家,其武侠作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及其巨大的影响,作品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金庸把通俗的武侠小说带到了学界研究的大雅之堂,让更多阶层的人们认识了金庸世界中的大侠,让侠义精神深入每个读者的内心并让人们感到现代社会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这种精神。

1991 年, 大陆研究金学的专著开始出现。陈墨可以说是金学研究的专家, 他的《金庸小说赏析》是大陆金学研究专著的第一种。《金庸小说赏析》对金氏15 种小说逐部评介、赏析, 对于金学研究, 是一项深厚扎实的基础工程, 亦可视为一部导论。陈墨认为《红楼梦》与金庸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奇迹, 金学研究将会蔚然成风。之后他又接连推出《金庸小说之迷》《金庸“武学”的奥秘》、《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金庸小说人论》 、《金庸小说艺术论》、《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等金学系列论著。陈墨的金学研究系统规范, 条分缕析, 夹叙夹议, 文字典雅, 从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来探索金庸, 遗憾的是行文不够简练, 由于过多引用相同资料而带来阅读上的雷同感, 并且又缺少注释。另一位金学研究专家是曹正文, 他的《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金庸小说人物谱》, 在写法上和陈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和风格。严家炎先生在北大中文系开设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选修课, 标志着金庸从大众读者中走进了巍峨的学术讲坛。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和《文学评论》两家权威学术刊物先后发表有关金庸研究的长篇学术论文, 《 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推出了金庸研究专刊。

在经历了世纪之交十几年之久的轰轰烈烈之后,金庸研究从2003年“华山论剑”和“嘉兴会议”之后进入了一波将平而下一波未至的转换期,但是金庸

的地位已经确立。那么在下一阶段,感性将归于理性,以深刻性取胜,从更加广阔的范围来认识金庸,从更深的层次来研究金庸,金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深刻的、完整的文化结构。纵观几十年来学界从艺术价值、学术高度和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等方面对金庸作品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还比较少。

在日常的阅读中,我渐渐发现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作为武侠故事的龙骨和武侠世界的根基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对于金庸的研究比较缺少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

所以对于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的研究,首先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金庸及其武侠作品:其次,更加深刻了解金庸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和这种侠义精神对于现实社会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指导意义。

一、金庸作品侠义精神综述

(一)对于侠义的理解

太史公有言:“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侠义”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对于“侠义”的理解,应分为侠和义两个部分。所谓“侠”,《辞海》的定义是:“扶弱锄强,见义勇为的人。”侠文化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部分,也是较能体现中国文化本质的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但这些大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见义勇为。所谓“义”,既有行侠仗义的江湖义气、哥们义气,也有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中国古代众多的侠客们,尽管遭遇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是“义”字当头、忠肝义胆。综上所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信诺然,不变节、不趋炎、不附势,坚守人格、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追求自由人格、自由生命等品格,构成了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基本要素。

金庸先生所写的“侠义”其实是可以在古代的资料和文献中找到本源。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但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都是比较注重“义”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虽然史学有争议)——宋襄公,他在两军交战时,一不趁胜追击残兵败将,二不在敌军渡河脆弱时攻击敌军弱点。现在说来,虽然这人不适合带兵作战,但是这种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不趁人之危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侠义精神。另外,儒家的“义”也是武侠的道德范畴之一。“义”作为孔子提出的“仁义礼”之一,而后孟子延伸此“五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有扩展为“仁义礼智信”而为现在所说的“五常”。《史记·游侠列传》这样来概述游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就是古代先贤对于侠义的理解。

而我所认为的“侠义”则是把“侠”和“义”这两个字分开来看。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义气”二字,那么真正的“义气”我认为指的则是理性的对待人和事,而不是盲目的为了片面的理由而去鲁莽的办事,应该在不违背法律、道德和人性的基础上去两肋插刀;“侠”我则把他理解为为“一身正气”,能称得上是“大侠风范”的必定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人,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并且不求回报的人。把这两个字组合起来的“侠义”则是一个舍己为人,不求回报,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的侠义之人。

(二)金庸先生对于侠义的理解 金庸曾经在深圳演讲谈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中央电视台做“感动中国”的专题节目,要我推荐“感动中国”的年度人选,我选择的人物都是有侠义精神的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

金庸在他的早期小说《飞狐外传》的“后记”中也写到:武侠小说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在本书中,我想给胡斐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

金庸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义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他的作品中十分重视主人公正义感,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坚持自己心中的侠义。侠义精神是中国侠士的写照,也是金庸作品中的核心。体现在小说中就是拔刀相助,威武不屈。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为了救险境中的仪琳,不管自己采花大盗

田伯光的武功相差有多大,不顾个人安危的与田伯光死斗,两次身负重伤才得以让仪琳脱险。这种高尚到有些不切实际的侠义精神,成为金庸作品中侠士的信仰。

金庸先生对侠义精神最推崇的也是儒家文化的正统和和主流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了社会和国家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和国家和天下苍生绑在一起。郭靖数十年如一日的镇守襄阳城,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宋百姓的安居乐业。金庸作为受“五四”运动影响新青年,他的小说中处处反应了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也是金庸作品的灵魂之所在。

金庸作品中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主旨就是追求自己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在面对社会无端的职责和刁难的时候,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无论是面对江湖人士对自己道德绑架的杨过还是处于权利斗争风口浪尖的令狐冲,都把自由诠释的淋漓尽致——杨过不顾所谓世俗和他的师父小龙女双宿双飞,令狐冲在权利斗争中义无反顾的成为正反两派的眼中钉。在纷杂江湖中有自己的态度,这是大侠应该有的风范。

二、结合金庸经典作品中的部分人物对侠义精神进行

解读 金庸先生目前为止给我们带来了《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大漠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14部经典的作品。

本篇论文将从这些经典的作品中选取几部来进行研究,分析解读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

(一)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成功的引进了西方许多作品中常有的成长模式,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打破了武侠小说一味传奇的惯例,给武侠作品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此书中的主人公郭靖从一个傻小子成长为一代大侠的过程就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篇章。此外这部小说场景纷繁,滂沱大气,颇有古风,一直以来为金迷和武侠小说读者所津津乐道,是一部相当经典、不可或缺的作品。金庸先生第一次构建出完整的武侠世界。不仅仅主角,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江南七子、全真七子、杨康念慈都各自性格分明。在众多的人物中,老实到甚至有些愚钝但是却充满正

义感的郭靖无疑变成了武侠精神的载体,在他不断的大侠养成的过程之中,践行了一个侠客应该做的事情,深刻的诠释了侠义精神。

在郭靖还是一个孩子在大漠寄人篱下的时候,神箭手哲别被窝阔台等人追踪,身负重伤性命堪忧躲在草堆之中,年幼的郭靖目睹这一切之后,哲别请求其不要告诉其他人,果然在窝阔台等人的威逼利诱之下,郭靖还是说了三个字:“我不说”。这个“我不说”一下子就让人们看清了郭靖老实木讷的性格,也不禁佩服起他的讲信重义,不畏强权。他的性格使其得到了他与黄蓉的爱情和数位师傅的赞赏,帮助其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终于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中竟然和一代宗师黄药师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但这并不是郭靖成为大侠的理由,真正让他成为大侠的是华山论剑之后面对不得不面对的蒙古和宋政权的战争。 郭靖从小在大漠长大,甚至还是蒙古族的“金刀驸马”。在蒙古和汉族的斗争中,他亲眼目睹了蒙古铁骑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后他的立场渐渐清晰起来,再加上铁木真将郭母逼上绝路,使郭靖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毅然决然的和黄蓉一起镇守襄阳城。最终郭靖也参透了作为一个大侠的真谛:行侠仗义,路见不平固然是侠客的使命,但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镇守襄阳城才是真的让郭靖成为一代大侠的理由。

而在《天龙八部》中乔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金庸先生塑造出来的一个有血有肉汉子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乔峰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悟出了人生的部分意义,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小义而不顾而成全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的侠义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义精神,当然放在我们当代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乔峰为母报仇,本是理所应当,但是他本人是看开了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仇恨的本质。这就是他坚持的民族大义。并且在辽与南宋的战斗中,萧峰和义弟虚竹、段誉挟持耶律 洪基,逼其下令不再南下攻宋。雁门关上的宋军、关下的群豪听到辽帝下令退兵, 并说他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犯界,是欢声雷动。

辽军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也是大喜过望。可见双方军民都不愿发生战争,一切看来都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耶律洪基的一句:“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萧峰自杀身亡。表面看萧峰自杀是受辽王的刺激,愧对族人和辽王、 义兄,

其实不然。萧峰自始至终都在捍卫正义和避免战争,但当时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他, 使他无法根除这种思想的影响,忠与义的选择对他是何等的艰难,他的经历让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身世曝光前,他作为汉人杀过无数的契丹人、汉人等,作为契丹人,他挟持辽国君主,不顾结拜之义阻止辽国南征攻宋,因此,萧峰自觉无法再面对世人, 再加上一直觉得愧对和思恋被他自己错杀的挚爱阿朱,才选择自尽。他太苦了,太累了,最后只有一死才能解脱。战争的成因往往离不开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我国又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我国历史上也因此发生过无数的战争。正是各民族之间不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才让顶天立地的萧峰于民族矛盾进退两难。 萧峰独立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有着独特的民族大义,这与当时的主流 意识格格不入,然而也是众人皆醉只有他独醒,也正是他以民族大义。

(二)勇猛正直之大义

如果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那么《神雕侠侣》就是让金庸登上“武林盟主”的“武林秘籍”,《神雕侠侣》是《射雕英雄传》更上一层楼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中对于人物性格描写鲜明,而《神雕侠侣》中各个人物的性格不仅鲜明而且富有变化,更加的尊重了人性,正邪之分也有了些微妙的变化。杨过作为大反派杨康的儿子,不管是从成长环境、心理气质方面都和郭靖大相径庭,极大地冲击了20世纪中国相当流行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的传统观念。

杨过从市井中长大,缺少父母教养的情况下,他从小就是一个小地痞的形象,包括在郭靖找到他以后他依然是十分顽劣的样子,以至于被郭靖送上重阳宫学习武功。在重阳宫饱受欺压,杨过被迫躲到活死人墓中,在墓中孙婆婆对他爱护有加,当郝大通打伤孙婆婆要杀她时,杨过挡在孙婆婆面前已死阻拦全真派杀死孙婆婆,为了救孙婆婆他真是将生死已经置之度外,可谓从小就是一副侠肝义胆,不知比全真教的那些伪君子强上多少倍。

在杨过和郭靖夫妇的纠葛之中,郭靖表现的是一个侠客应该有的态度,从小杨过就受到黄蓉的不公正待遇,加上之后知道自己父亲的死和郭靖黄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杨过被郭芙砍掉一只手臂,黄蓉的一席话让小龙女离杨过而去。杨过是怎么做的呢?在郭襄还在襁褓中时就时时处处保护郭襄和黄蓉,在金轮大王妄图瓦解中原武林对蒙古的威胁之时,站出来打败了金轮。最精彩的情节应该是杨过想要杀死郭靖之时内心的独白,郭靖邀杨过同床而眠,而杨过打算就在晚上杀掉郭靖。正当杨过准备下手杀郭靖之

时,他想到的是郭靖死后襄阳城被破,生灵涂炭的情景,没能下得去手,第二天郭靖带杨过巡视襄阳城,整个襄阳城的百姓都对郭靖感恩戴德。考虑到郭靖对大宋百姓的重要性最终还是放弃了杀郭靖的念头。

纵观杨过从出现到最后成为一代宗师,都是为天下包括黄蓉在内的所谓名门正派所欺压。就在整个江湖都在质疑在排斥他的时候,他和小龙女还是在襄阳一役中帮助中原武林守下了襄阳城,救下郭襄,杀掉了蒙古王子霍都。在全世界都在质疑、排斥自己之时,还是依然放下私情舍命守护苍生的行为真正的配的上大侠二字。

(三)舍己从人之大义

《倚天屠龙记》对于女性角色特别是女主人公赵敏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赵敏是金庸小说中敢爱敢恨、雷厉风行的典型,作为一位古代的女子能挑起一统中原的重任,却又为了爱情抛弃了民族纷争,放弃荣华富贵,和张无忌双宿双飞。但是张无忌在金庸作品中绝对算不上典型,他聪明不及杨过,木讷不如郭靖,正直更是没有办法和乔峰相提并论,说他身边女人多的话韦小宝和段誉应该会很不服气,没有一副大侠的模样,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渐渐的开始理解他,他只是有些优柔寡断,这一点原著中也有提及“他武功虽强,性格其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当不得已处,雅不愿拂逆旁人之意,宁可舍己从人。习乾坤大挪移心法是从小昭之请;任明教教主既是迫于形势,亦是殷天正、殷野王等动之以情;与周芷若订婚是奉谢逊之命;不与周芷若拜堂又是为赵敏所迫。当日金花婆婆与殷离若非以武力强胁,而是婉言求他同去金花岛,他多半便就去了。”1不得不承认张无忌的命运大都是水到渠成,没有留更多的选择给他。

张无忌作为“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的主人公,和郭靖、杨过比起来无疑真的差的太多,对比起来,郭靖、杨过更像高高在上的神,而张无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曾违逆侠客之风。他初到中原之时,玄冥二老将其捉住问询谢逊下落,他宁死不屈,被玄冥二老用玄冰神掌打下山崖也不曾透漏半句。小小年纪,就如此的重信重义。

很多人都认为张无忌性格过于懦弱、优柔寡断。可我们应该想一想这未尝不是其做事谨慎,思虑周全的原因。当时在张无忌成名之战光明顶一役中,明教危在旦夕,张无忌也是左右摇摆不定,但是见明教教众即将被屠杀之时,还是想“此时此刻救人高于一切,其余事宜均可推后处理”,挺身而出拯救明教教徒于水火之中,帮助明教教徒渡过1 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第1版 2008年

这个劫难,在被迫当上明教教主之后,张无忌和明教约法三章“明教上下人人严守教则、为善去恶、行侠仗义;本教兄弟之间务须亲爱互助,犹如手足,切勿自相斗争;要求明教对中原各大门派既往不咎,不再去和各大派寻仇。”在此时我们可以看出张无忌身上正气的侠义精神。 张无忌十分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他是一代武林宗师不假,但绝对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可能成为帝王。在做完他可以做的事情之后,他明白自己不可能阻挡历史的脚步,于是功成名就之后,甘心给赵敏一辈子画眉。急流勇退,也不失为一种侠义的行为。

(四)作品中“儒”、“道”、“佛”等教派体现的侠义

所谓“天龙八部”即天神、武神、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等非人众生的概念,金庸先生熟读佛经,定是从佛经中得到了此书创作的灵感。我一直在思考天龙八部有什么意义,直到我看了很多遍这本书,我发现三个主角的身世都有惊人的一致,乔峰的父亲是他一直想要消灭的仇家“大恶人”萧远山,虚竹的生母竟然是“四大恶人”的孙二娘,而段誉的亲生父亲竟然是“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都恰好符合“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非人。

而且此书有三个主人公,三条线索时而交叉时而并行,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感,叙事结构也更加的的复杂。人物的性格方面大都充满了矛盾,乔峰作为丐帮帮主却又是契丹人;虚竹从一个出家人,变成了西夏驸马、逍遥派掌门人;段誉每段恋情都要害怕背上乱伦的风险;玄慈大师作为少林寺的方丈也犯了淫戒和孙二娘生下虚竹。这本书是启迪众生的书,让世人破孽化痴,自我救赎。是一本难得的醒世武侠作品。

提起武侠,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断的打打杀杀,以及血雨腥风的恩怨情仇。其实,蕴含在武侠当中的文化价值和普世元素才当应该是更加为人动容的。《天龙八部》通过乔峰、虚竹和段誉的三条看似不同却惊为天人地相似的主线线索,表现在民族精神面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奉献自己的所有的侠义精神。说简单点,在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实质上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的规范人行为道德标准的价值观。 乔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金庸先生塑造出来的一个有血有肉汉子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乔峰,本姓萧,是契丹人,而且是一位义薄云天的大英雄,汉人杀死其母又将其抚养成人,并让其当上了天下第一大帮丐帮的帮主。乔峰知晓其身份后,无疑是痛苦不已的,在查询自己身世的途中结交了大理段世子段誉和少林寺的虚竹,并且义结金兰,小说才真正到达了巅峰的创作形态。乔峰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悟出了人生的部分

意义,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小义而不顾而成全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的侠义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义精神,当然放在我们当代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乔峰为母报仇,本是理所应当,但是他本人是看开了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仇恨的本质。

至于段誉,给人留下最多的印象可能就是武功不好和“神仙姐姐”了。而在段誉三番四次遭恶人陷害时,段誉总是能以德报怨,对害他的人并不恼羞于色,段誉可以收被称为南海鳄神第三的大恶人为徒,其心中的“义”也可见一斑。金庸先生自己曾经也坦言说过:“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段誉之于天龙八部,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粘合剂和调和剂,他是整部书的开篇,又是贯穿《天龙八部》始终的人物,并且在三兄弟中,段誉起了一个中间人的作用,古灵精怪的他粘合了一身正气的乔峰和呆头呆脑的虚竹,将这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牢牢得粘在了一起。在段誉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乔峰看透了人生后大彻大悟的侠之大者,不是虚竹还俗之后仍秉承着一部分佛家思想的少林侠义,而是段誉自成一体的淡泊名利而且不追名逐利的自由者“侠义”,其“义”中也在他当上大理皇帝后的一份担当。

虚竹就并非前两者那种境遇了。他本是个修为低浅、毫无见识的少林小沙弥,而且天生愚笨。在破解珍珑局的时候,不管段誉也好,慕容复也好,都是下棋的高手,却都不能破珍珑局,反而是虚竹,他并不懂得下棋,但是闭目乱下一阵子却反而破了这局棋。“虚”者,“空”也。杯空者,能容也。杯子满了,再怎么装水也只能是溢出的。珍珑局的解题也是从这个“空”着手,虚竹本来头脑就是空的,因此才破解了棋局。而恰恰虚竹的武功又是逍遥子灌注到他的身上的,因他内心纯净,并不用去除他原有的武功,所以这又是“空”的另一个好处。那么虚竹的“义”体现在哪里呢?兄弟情谊是无须多言的,他的“义”从大体上说便是佛家的“无为”,“侠义”上讲他是犯戒后身心的惭愧和回少林寺后对方丈及师父等人的坦诚交代。虚竹自幼出家,自然还俗后仍以佛家的好多观点看待江湖事。虚竹这个名字的由来,想必金庸先生也是构思了很久,通过这个名字,便能知道这个文学角色的性格以及事态的发展。虚竹对所有的外来事物都是自然而被动地接受的,他不追求,不接纳也不反对,只是谦虚善良地对待每个人、每件事。

本书中描述的反面角色也是非常入骨的。无论是鸠摩智还是慕容复,都会让读者觉得印象深刻。由此可见,金庸先生给我们带来如此庞大的世界,在那个西夏契丹大理和

金国并存的混乱的北宋,金庸先生通过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及观点描述了三个侠士经历。虚竹是佛家的“义”,乔峰和段誉是儒家和道家并存的“侠义”。

(五)坚守独立人格和追求自由命运的侠义

令狐冲英俊潇洒、快意恩仇、自由浪漫,却在那些自称名门正派的权利斗争中成为牺牲品,但是上天眷顾,在武林人士争相争夺“辟邪剑谱”的时候,风清扬将独孤九剑教给令狐冲,在武林厮杀之时他学会了《笑傲江湖之曲》。从此他和武林背道而驰,在经过九曲十八弯的斗争之后,他获得了肉体和心灵的双重自由,将《笑傲江湖之曲》永远在世间传唱。背叛整个世界只为自己的自由和内心的平和,令狐冲是真正的隐者。

令狐冲是华山派首席大弟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成为华山派下一代掌门人,但从来没有过任何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他不但不以身作则,反而和淫贼田伯光称兄道弟,和大魔头向问天并肩作战,当全部是女弟子的恒山派的掌门;甚至和“魔女”任盈盈结婚。他在残酷的帮派斗争中,选择不站队的态度,更让他成为了正邪黑白两派的敌人,他选择了自己的生存规则,自如的游弋在正邪两派之间。令狐冲身体受到无意间得到的八股真气的折磨性命难保,而任我行以加入魔教为条件才能帮其医治时,他及其果断的拒绝了他,自由天性决定了他是万万不能答应的——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令狐冲和其他的大侠相比确实是缺少了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但是我们反观令狐冲所处的社会:众所周知,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在文革时期的作品,在书中魔教的掌权派和复辟派,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满口仁义道德的五岳剑派和表面与世无争的少林武当,他们都处于一个结构中,那就是权力,他们的一切斗争和牺牲都是为了权力。看看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刘正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被五岳剑派视为背叛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魔教江南四友为了追求琴棋书画也是下场很惨。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我们会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无奈,令狐冲无疑是幸运的,尽管坎坷,他还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归隐林泉,和任盈盈一起让《笑傲江湖之曲》在山野间奏响。 像令狐冲这样在混乱社会中追求并保持自由的人格和自由生命也未尝不是一种伟大难得的侠义精神。

而在《神雕侠侣》中不得不提的是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从他们离开古墓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饱受争议,不被世俗所看好,所有人都不理解并试图拆散两人,但是两人在经过种种磨难之后都不忘初心,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感情,保留着自己灵魂的自由。这份对于独立人格的坚持,也是一份难得的武侠精神。

三、“金庸式”侠义精神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一)“金庸式”侠义精神是对社会现象的折射 武侠小说的产生和繁盛绝对不单单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对社会环境的深刻折射。从20世纪60年代中旬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知识分子是致命的,他们的自信自尊、生存信念都受到了无情的嘲弄和颠覆,内心的诉求反应到文学现象中,是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失声,加上苏联解体、改革开放,中国文学处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失望的年代。这时候金庸暴力武侠、快意恩仇、路见不平的武侠作品夹带了金庸包装过的“武侠精神”席卷而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下子就被这种“人文侠客”所震撼,王一川教授曾经说过“花一年时间整理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到底值不值得,只有天知道。好在凭借这一工作,我重新感觉了生活的意义,也重新理解了学者的使命。”2正是这种精心包装过的“武侠精神”让金庸登上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殿堂。

(二)“金庸式”侠义精神是受文学革命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 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而金庸用他宝剑一样的笔塑造了一个个及其典型侠义形象, 塑造了既充满古代气息又符合现代人心理的英雄形象, 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大师的地位。他用高2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度自觉的民族意识、严谨的创作态度、深入的社会观察和对文学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浮躁风气下的九十年代产生并发展到辉煌。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维加上其五四文学的继承对武侠小说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 中国文学迎来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中国文坛的风气也为之一新。对金庸所取得的成就, 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先生有着高度的评价:“金庸小说的出现, 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神圣的文学殿堂, 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 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 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3

(三)“金庸式”侠义精神是作者自身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侠金庸,儒侠是金庸弟子来称呼金庸的称谓,金庸先生本人也是认同这个称呼的。金庸先生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具有浓烈的传奇色彩,从清朝开始查家就是出了名的书香门第,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穆旦和徐志摩也分别是金庸的堂兄和表兄,金庸作品中好多主人公也是出身不凡——郭靖的先人是水浒中的郭盛,杨过的祖父是杨家将后人杨铁心,张无忌更是武当七侠中的张翠山的儿子,可能他认为较高的出身会让人从骨子里透漏出侠义精神。他家境优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抗战开始之后,金庸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天下。金庸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侠义精神的人,高中和大学的时候由于好打抱不平站出来反对学校的不公平待遇,被学校勒令退学,身无分文的他凭借自己的才华通过了《大公报》的严苛测试。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曾到中国外交部求职,由于出身问题被拒绝。通过《书剑恩仇录》的成功独立开创了《明报》,创报初期《明报》经营惨淡,金庸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经营着《明报》,他白天写社评,晚上写小说,著名的射雕三部曲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并连载在《明报》之上的。1976年文革期间,金庸写出了世界闻名的《笑傲江湖》, 书中众多的人物都有相当浓烈的政治色彩,是隐喻当时混乱社会的作品,也表达了金庸先生在混乱社会中的独立人格。自从《鹿鼎记》金庸封笔之后,金庸小说中的大侠形象已经到了不可超越的境界,于是金庸“金盆洗手”从此“退出江湖”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在改动其十几部作品,使作品更加的完美,足以证明金庸先生宁缺毋滥和追求完美的心理。 3 严家炎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见1995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如果非要从金庸书上找一个和金庸相似的人物,人们大都认为是独孤求败这个从来都没有真正出现的人物。独孤求败这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三十岁前使用紫薇软剑杀害无数江湖好汉,因此悔恨不已。四十岁以前用无锋的重剑纵横江湖,未尝一败。四十岁以后草木石竹皆可为剑,进入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这和金庸先生的三个阶段相当的吻合,孔庆东先生曾经用一句话概括过金庸一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

四、“金庸式”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对人心灵的洗涤

武侠之所以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 在于其带给我们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可以体会精神上的愉悦, 金庸武侠作品就是典型提供给读者进行心灵享受的典范。人类天性对速度和力量有着执着的追求, 而侠士武功高强, 神通广大则是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扩张。金庸武侠作品中所展现的英雄侠士快意恩仇、拔刀相助的侠义;赤胆忠心、万死不辞的魅力;肆意漂泊,逍遥自在的自由,都会让读者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愉悦感,金庸作品在满足读者心中的“武侠梦”的同时, 也将侠义精神潜移默化进读者的主体思想中, 这种代入让读者得到了人格的升华。

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双重认同和对文学界和人们心灵世界的巨大贡献是“武侠热”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理由。金庸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中的一个文学奇迹,必将永远散发着其迷人的魅力。

(二)“金庸式”侠义精神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严家炎先生对于金庸作品的解读时说:“人,总是既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又要保持独立的个体人格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只有将社会责任和个性自由两者兼顾,才是人类现代社会所应有的健全意识,才是金庸所要表达的现代意识。”想要精神解放,也不能忘记身上的社会责任感,这才是金庸作品中大侠具有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从国家上层建筑到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需要侠义精神来指导来进行改进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侠义精神以便治疗我们身处的社会的通病——冷漠自私、急功近利、争强好胜。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处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时期,人和人之间存在的极大的不信任感,造成了这个社会充满了冷漠自私,

不要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路上碰见摔倒的老人都会视而不见。是时候重拾侠骨心肠了,人们之间更应该多一些信任,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感。

结语 坚守正义为侠,立定本心为义。金庸笔下为数众多的人物身体力行的诠释着侠义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不同,但在内心中无一不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将保家卫国以一己之力扛起的郭靖;即使身负深仇大恨却仍以家国为己任的杨过;看似优柔寡断实则坚守本心,胸怀天下的张无忌;虽身为契丹人但也把全天下人当成一家的萧峰;游离于邪正之间却泾渭分明的令狐冲,他们的身上闪烁着金庸先生所定义的侠义精神:不趁人之危,舍己为人,舍己为国;虽身处乱世深陷尔虞我诈确仍坚守本心,大气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金庸先生塑造了人物,用侠义精神作为这些人物灵魂,让人们认识到了侠义的本质。以侠为灵骨,组义成血肉。金庸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千差万别,却都有侠义精神贯穿始终,最终收获了充实无悔的人生。而如今,侠义精神将穿过厚重的历史,拂去物质与欲望的阴霾,照耀在现代人的心头,化为一座灯塔,指引陷入迷茫中的人们。

在金庸之前,侠义是“一统江湖”是“称霸武林”最多也就是再加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都是一些“小我”、“小侠”的境界,塑造了众多的复仇者形象。而金庸之后的侠义则抛弃了“小我”塑造了“大我”,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侠”形象。在金庸笔下,好多主人公也是一样有着血海深仇的,但是都是为了江湖和国家大义个人仇恨放在一边,或者在时间的洗礼下将仇恨化作相逢一笑,“儒侠”金庸参透了暴力和武侠的区别,他是在用武侠的方式向人们宣扬着对暴力的消解和对复仇的批判。

注 释:

[1]陈墨. 当代作家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27页

[2]高东洋. 刀光剑影话金庸[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3]刘波. “且自逍遥无人管”——析金庸小说中的隐逸情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龙江.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思想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5]陈平原. 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8页

[6]严家炎. 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N].南方周末, 1995年1月13日

[7] 郝世英.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考察[J].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傅强. 金庸小说儒、道、佛创作思想的衍变融合[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9]陈尚荣.90年代文学语境下的金庸[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0]陈韵琦. 论台湾1950-1990年代的“金庸现象”[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葛涛、谷红梅、苏虹. 金庸其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葛涛、谷红梅. 金庸其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陈墨. 英华之咀——金庸四部佳作回评[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4]王娟、王颖.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N],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5]缪忆翎. 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的道家精神及现实意义[J].绿色中国,2013年

[6]张旭、林文普. 金庸小说的历史观及其社会现实意义[N].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

[7]金庸. 射雕英雄传[M].广州出版社,2013年第2版

[8]金庸. 神雕侠侣[M].广州出版社, 2008年第1版

[9]金庸. 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0]金庸. 天龙八部[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1]金庸. 笑傲江湖[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2]汤哲声.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3]王朔. 我看金庸[N].中国青年报1999年

[14]刘再复. 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

[15]钱理群. 金庸的出现引起的文学史思考——在杭州大学金庸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J].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

[16]陈默. 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第1版

[17]杨昕.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观综论[D].延边大学,2005年

[18]陈平原. 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19]CBC/RADIO-CANADA ANNUAL REPORT 2001-2002,CBC Radio-Canada 2010年


相关内容

  • 关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的研究调查
  • 关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的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2011级 高语晨(17班) 李雨濛(5班) 课题组成员:2011级 高语晨(17班) 李雨濛(5班) 课题指导教师: 第一部分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习武就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 ...

  • 汉语言毕业论文
  • 单位代码:10204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梁彤 指导教师:冷妍 专 业:汉语言文学 班 级:1142 学 号:1107034219 论文起止年月:2015 年3月 至 2015年 6月 金庸小说爱情主题论析 On the theme of Jin Yong's N ...

  • 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与情_杨志虎
  • 第11卷第1期2013年1月人文社会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 ()Humanities&SocialSciencesEdition 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 gy Vol.11 No.1 Jan.2013 :/.issn.2095OI10.396 ...

  • 论金庸小说中环境对英雄人物成长的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金庸小说中环境对英雄人物成长的影响 作者:伍艺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10期 [摘 要]金庸笔下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为广大读者所传颂,作者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

  •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诗学
  • 第16卷第4期 莆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ut ia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I207.42 Vol.16No.4Aug. 2009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8月 文章编号:1672-4143(2009)04-0057-05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诗学 邓陶钧 (莆田学院 汉语言 ...

  • 金庸.王朔,起因.经过和结果
  • 金庸.王朔之争 起因:①.根本分歧是价值观念不同. 金庸:一.他是香港现代商业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侠义文化结出的鬼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在宣扬中原传统文化,维护中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他是在制造侠义文化的幻觉,他将封建文化浪漫化,来迎合因为当代社会功利主义.金钱本位带来 ...

  • 汉语言文学.中文秘书专业选题
  • 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 1.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 2.王维前后期诗比较研究 3.李白诗的浪漫主义手法 4.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5.刘禹锡民歌(或咏史诗)研究 6.柳永词研究 7.李白杜甫交往诗研究 8.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9.唐宋文学研究(具体题目自选) 10.李清照研究 二 ...

  •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 侠以武犯禁 古龙辞世已有段时间,其早已"封笔"抑或说"金盆洗手",又兼之其并非是时代先锋鼓手之类,大家虽感念却报道不多,人走茶凉,大体如此.他比不上金庸风光,又是客座教授又是名誉院长的.顺我者昌,这是闲话,不提. 提到古龙,是因为他的作品对众人影响极大,图书馆 ...

  • 云海浮歌一羽客
  • 武侠小说家梁羽生逝世.现代武侠小说世界,就像西洋古典音乐,梁羽生有如巴哈与韩德尔,金庸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然而西洋古典音乐后来人才辈出,港台的武侠小说,只有金梁并开风气之先,后来却无以为继.台湾的古龙,严格来说,写的不算武侠小说,只是穿上古装的特技加侦探,把他比作圆舞曲一枝独秀的施特劳斯仍差一点. 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