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2014、7、1)

一、问答题(40分)

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汪16-19、江26-29、吴3-6)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思维、交际和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语言文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体现着语文情怀。

语文本身是工具,侧重于形式、技能,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积极性。人文性侧重于内容、教育,核心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忽视人文精神,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也无法落实语文的基础性。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就应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丰富、活泼的语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观的思想教育。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运用、提高是语文工具性的直接体现,而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2、怎样理解语文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基本特点?(汪16-19、江26-29、吴3-6)

3、《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谈了哪四点?谈谈你对“语文素养”的认识。(汪P31-36、吴25-28、江29-42)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4、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规律?请谈谈你对“语感”的认识?(吴62-120、江111-124、江130-134、江193-194)

答: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答案一(老师PPT中原话):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的结果。(个人、言语、直觉——能力)语感是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培养语感要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中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小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要把朗读和想像结合起来。 答案二: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主要包含以下特征:第一,语感的对象是言语;第二,语感的主体是个人;第三,语感的方式是直觉;第四,语感的表现是能力。

培养语感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第一,指导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中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第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第三,把朗读和想像结合起来,在朗读中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

5、汉语拼音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江176-178、汪133-135、吴249-251)

答:(1)歌诀法。儿歌浅显易记, 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和记忆。例如:如“圆圆脸蛋梳小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又如“小鱼真顽皮,见到j、p、x,泡泡藏嘴里,离开j、p、x,泡泡又吹起。”。 儿童学习拼音,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生动形象的儿歌、顺口溜能激发兴趣,调动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帮助孩子们快速记忆拼音字母,理解拼音。(也可以是学生尝试自己编儿歌记住字母。)

(2)比较法。即把两个或几个发音或字形相似的声母或韵母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如:在学习q,p时,就引导学生对比b,可以得到结论“右下半圆是b”,“右上半圆是p”,“左上半圆是q”。采用比较法,有助于儿童掌握和记忆音相近、形相似的字母各自的特点。

(3)引导法。引导法是利用儿童已掌握的声母、韵母或音节的发音,帮助学习难发音的声母、韵母或声调。如教学eng的发音,可让学生先复习ang的发音,接着说说ang的发音特点,再来学习eng这个难发的后鼻音,就比较容易些。

(4)图片法。“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和早期开发智力的源泉。教材中的插图,是根据声韵母的音、形特征配置的,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具有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等特点。 如“zh ch sh ”的学习,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教学字母“zh ch sh ”的发音。这样紧紧依靠插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插图的含义,体会编者的意图并创造性的运用插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5)示范、观察和模仿法。教师为学生作出典型示范发音。儿童通过耳听、眼看,观察教师发音时的口形、舌位,听清字母的声音,然后模仿教师发音的口形、舌位,感受发音特点,练习发音。

6、识字教学中的字形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汪136-137、江181-182、吴241-242)

答:(1)部件分析法。

通过对汉字组合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汉字的字形是先由笔画组成独体字,再由独体字做偏旁组成合体字,再由合体字组成复合体字。老师在教合体字时,可按“从整体出发———分成部分———回归整体”的规律,借助偏旁部首和独体字来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如:“解”可分成三个部件:角、刀、牛,可以理解为:“一刀砍掉牛角”。这种识字方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记清字形。

(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

汉字是从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造字分析法就是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如“口、耳、目、日、月、火”等,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该字的甲骨文符号或图画,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然后再出示生字。

(3)直观形象法

根据字形特点,结合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将生字用动作来演示,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直观形象,可帮助小学生识记汉字。如教学“掰”字,可用两手掌心相对,然后分开这一动作演示,使学生把“掰”的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哭”可理解为:哭的时候口张得大大的,一点可代表眼泪掉下来的样子。“笑”可理解为:人笑的时候,心情很好,“竹”字头就像两只含笑的眼睛,下面的“夭”好比人笑时合不拢嘴的样子。

(4)形近比较法。

有些汉字形体比较接近,学的越多,形近字就越多。如:“戊———戌———戍———戎”这一组字,形体相近,也可编成顺口溜:“点戍(shù)横戌(xū)空心戊(wù),十字交叉就念戎(róng)”,以帮助辨析记忆。

(5)儿歌字谜法

儿歌字谜法是采用适合小学生情趣和理解能力的联想、想象的方法,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其编成儿歌或字谜,在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背一背,以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 编儿歌:

朋———两个月亮交朋友, 狼———狠一点。, 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字谜: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

(6)笔画分析法

7、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吴278-285)

(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播放《月光曲》,学生品曲理解当时的情景,效果甚好;《卖火柴的小女孩》设计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一夜的工作》教学中设计与周总理对话。“情境化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2)表演法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和整体的语文素质。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这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等,教师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3)诵读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唏嘘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4)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课文描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三部分写法基本相同。在讲解完大娘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时,把剩下的两部分教给学生自学。以小组形式自学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各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学部分进行讲解、总结,其余小组可对此内容进行质疑。这种由典型引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然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小结:这些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是综合运用的。

8、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吴342、江250-252)

答:虽然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以听说教学为基础,需要吸纳听说能力训练的相关理念与经验,但二者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是有区别的。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重在“倾听”,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而口语交际重在用口语进行“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言语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情境性和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与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口语“听”和“说”的基础上的。口语交际把“听”和“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它重在交际,关注的是交际的结果;而听说训练好像把“听”和“说”分离开了,它重在听说,强调的是“听”和”说“的过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唏嘘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4)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课文描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三部分写法基本相同。在讲解完大娘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时,把剩下的两部分教给学生自学。以小组形式自学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各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学部分进行讲解、总结,其余小组可对此内容进行质疑。这种由典型引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然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小结:这些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是综合运用的。

8、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吴342、江250-252)

答:虽然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以听说教学为基础,需要吸纳听说能力训练的相关理念与经验,但二者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是有区别的。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重在“倾听”,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而口语交际重在用口语进行“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言语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情境性和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与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口语“听”和“说”的基础上的。口语交际把“听”和“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它重在交际,关注的是交际的结果;而听说训练好像把“听”和“说”分离开了,它重在听说,强调的是“听”和”说“的过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

9、习作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从内容入手?(江240-241)

第一,小学生普遍感觉习作难,首先难在没有内容可写,因此习作教学强调从内容入手。 第二,从内容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拓展习作内容,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从内容入手是由写作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无论是学生的习作,人们的应用写作,还是作家的文艺创作,都首先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写作材料,并且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作者的写作动机,表达欲望。

第四,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中内容决定形式,对形式起主导、统率的作用。

第五,把注意力放在习作的实践与体验上而不是“技巧”上。

从内容入手,不是忽视形式,而是入手的一个方面。

10、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汪56-63、江80-83)

答: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富有语文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必要而直接的各种资料来源和条件的总和。

一、 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教师的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如教《卢沟桥烽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爱国篇目时,仿佛亲眼目睹英雄们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胸中涌出对英雄的崇敬仰慕之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以这一感动走向学生,激起学生学好课文的情感。

二、 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校园环境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注校园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语文养料。一块标语牌本身就是语言精华所在,引导学生感悟。名人名言催人奋进,文化长廊是知识的海洋,如《九寨沟》、《三亚落日》等一些优美景物描写的课文或相似的景物写作训练,可以以校园为直观对象,掌握写作方法,体会优美景物。

三、 充分开发与利用好社会资源

要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生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好的教科书。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纪念馆等各种校外活动,体会家乡的优美景色,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懂得家乡的革命历史等,从中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

四、充分开发利用

11、怎样“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吴439-440,汪179、江347、课标14-15)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要做到全程评价,不能只抓期中、期末更要重视对平时教学情况的考查。二是要做到全面评价。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不仅采取书面的形式,还包括口头的以及课外阅读、练笔和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评价;不能只重视阅读与习作的评价,还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是注重评价手段,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一是做到全程评价。不能只抓期中、期末,更要重视对平时教学情况的考查。俗话说,“学理如建塔,学文如聚沙”,语文素养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有些进步并不立竿见影,更应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二是做到全面评价。不仅看知识,还要看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不仅采取书面的形式,还包括口头的以及课外阅读、练笔和参加语文活动等方面的评价。 语文是一门实践课程,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评价语文尤其应重视在真实语境中的综合运用。)

12、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江P348)

形成性评价也是即时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是课中评价。

终结性评价则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课后评价。

形成性评价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终结性评价是对整体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了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而忽视过程。

《新课标》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形

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相互促进,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老师,促使终结性评价更加的完善具体,通过终结性评价可以改进形成性评价。二者的结合可以兼顾双方的优点,在不足之处可以加以弥补。

总之,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变化和发展,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的评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教师在准确的评价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13、如果调查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学习兴趣,你认为在调查问卷中主要应该设计哪些问题?(提示:封闭、半封闭、开放型至少要有一个问题)

1、你对口语交际课感兴趣吗?( )

A、感兴趣 B、不感兴趣 C、无所谓

2、你喜欢老师用哪种方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

A、模拟生活场景的口语实践 B、以讲故事、说见闻为主

C、以朗读、复述为主 D、以讨论、交流为主

3、你对口语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 )

A、 讲课不吸引人 B、课堂中少参与 C、话题不贴近生活 D、其它-----

4、你认为课堂上的学生口语表达重要吗!为什么?(简答)

14、如果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你认为在调查问卷中主要应该设计哪些问题?(提示:封闭、半封闭、开放型至少要有一个问题)

1、你喜欢语文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快吗?( )

A很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你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态度是( )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不喜欢 D、不清楚

3、通过综合性学习,你认为你从哪方面取得了进步?( )

A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C语文素养 D其他____

4、.请简要叙述一次你印象最深刻的综合性学习及收获。

15、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什么转变?(江412-418、422,汪88、91)

一.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成为一位新型教师,就必须改变过于强调的传授的倾向。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单向的交流方式,应采取师生互问互答、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讨论,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感发展的。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

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四.从经验者转变为创新者。

在新课程的形成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新者。 七、教师由“执行者”转变为“设计者”

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创设每篇课文的教学情境

(三)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是出现的障碍,从而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

(四)语文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只有不断学习,猎取各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语文教师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素质教育呼唤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五)语文教师应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多的是要引领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独立处理各种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要在语文课堂中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鉴别、梳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在具体的教学中,小

学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

16、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江428、汪88、91)

(1)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上,活跃的思维能够使我们的知识融会贯通、诗意的情怀使学习过程充满了美感,把我们带到一个美丽的世界、流畅的表达能够促进沟通和易于理解。

(2)具有“对语文课程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把握语文学习本质规律能够使老师讲的课更有语文味,而不是“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要因材施教,不同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侧重点的语文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些了然于胸。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3)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比较感性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良好的语感和敏锐的感情触角能够使他更深入了解语文这一学科独有的魅力,能够驾驭古今中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懂得反思的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能提升自己。

二、分析题(35分)

1、分析与评价《恐龙的灭绝》(人教版二年级下第31课)教学设计。

(1)提示:这样的导入你认为如何?为什么?

这样的导入很有自己的特点,学生通过课下搜集资料掌握了大量关于恐龙的知识,把语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摆脱了传统中的直接呈现课文导入的局限性。老师通过建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庞大”一词导出主题“恐龙的灭绝”

(2)提示: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字词你觉得如何?为什么?

答: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值得去做的。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学习的重点,老师并没有忽略这一点,而且把它当做重点部分进行,巩固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运用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而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趋使他们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游戏也是采用渐进形式,促使学生反复记忆,加强印象。

(3)提示:对这个环节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

答: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个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结成小组进行合作

探究学习。这个设计避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弥补了个体的不足。汇报学习成果这一环节上的很有语文味,应用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式,加强了陈述时的条理性。

(4)提示:这样结束本节课有什么好处?

答: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课程的结尾并不是老师一味的陈述总结,而是把球又踢给了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课外实践的深入学习,把课上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课内外结合学习拓展了视野。

综上所述,李老师的这堂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导,应用游戏、课外学习等方法,激发了情感,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课外探究精神,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延伸。

2、阅读《苦柚》教学实录片段,按提示分析。

问题1:这个案例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哪些理念?(提示:至少从两个方面举例分析)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在突发性质疑面前,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而是随着学生的质疑,敏锐而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辩论会”进行思考和辩论“小女孩是否应该收下钱”,学生们收获的不是老师灌输的情感和体验,而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苦柚》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巨大冲击,学生“提出小女孩应该收下一百元钱”,引发学生大讨论。可贵的是,在突发性质疑面前,教师没有采取有意的忽略方法,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自己去解决。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新的活力注入了传统的语文课程中。

(备用: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巨大冲击,学生“提出小女孩应该收下一百元钱”,

引发学生大讨论。可贵的是,在突发性质疑面前,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而是随着学生的质疑,敏锐而不失实机地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辩论会”进行思考和辩论“小女孩是否应该收下钱”,学生们收获的不是老师灌输的情感和体验,而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问题2: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值得赞赏和借鉴之处?(提示:至少从两个方面举例分析)

(1)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压制不同意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学生提出质疑使教学活动偏离了原有设计,但老师并没有蒙混学生,而表现出尊重学生和保护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

(2)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思维,让学生通过辩论,积极主动地完成思考,在相互碰撞中发展、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把阅读理解引向深入。

(3)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既落实阅读课的任务,又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不失时机的采用双方辩论的形式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3、分析下列案例。

提示:该案例如何体现 “语文味” 的?可以从落实三维目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词句教学、朗读指导、教学评价、师生关系、小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至少选择两个方面举例分析。

答:(1)词句教学 : 在上述案例中窦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能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片片”这一个词,一连问了好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且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片”与“一片片”的区别,通过对比加深理解。这个环节很有语文教学的特点。

(2)朗读教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通过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通过朗读创造出一种诗意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想象进行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让整堂语文课上的有活力、有个性。

(备用: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灵动的生命课堂。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就要把语言文

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在上述案例中窦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能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片片”这一个词,一连问了好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且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片”与“一片片”的区别。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并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边表演边朗读,使学生真正做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4、下面是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狐假虎威》的片断。他在“窜”的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这样教有什么好处?请写出你的意见。

比较分析法、字典查字法、情境运用法。

首先通过刚开始学生说的“窜”是“跑”的意思,就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区别。通过比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深刻、更确切,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于老师要求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可以分别得到“窜”和“跑”准确的定义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经过比较获得二者的不同之处。最后,把“窜”的两个意思分别应用到情境中去,通过对当时环境的理解得到最恰当的意思,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易于学生的记忆。

5、王老师是这样上习作指导课的。你觉得如何?

(从三个方面分析;言语表述通顺、条理清楚)

(1)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生由怕作文到爱写作文,是靠兴趣吸引,靠自信提供动力的。王老师给学生预设情境后,就用道具引导学生自己随意去摆放,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引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帮助学生培养习作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动笔,培植习作的自信心,还能不断享受习作的快乐。

(2)评价主体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从而学会评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有助于提高他的评价能力。(在评价中可以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既可以拓宽他们的习作视野,也让他们了解到别人的长处,使自己得到进步,使自己真正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

(3)有知识的传授转向启发创新

王老师的进行教学指导并不是常见的讲授式,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教师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走出传统的经验习惯,引导他们大胆的说出来。摒弃原有教学中老师枯燥的讲解,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叙述在不仅可以培养口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上边的案例是习作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请加以分析,说说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1)材料分析:作文学习需要借鉴范文,但不宜机械模仿。学生写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意思。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不可能完相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上下功夫,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进一步分析:为使学生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要“通阻”和“开源”②改进命题方法,淡化审题要求③提供多篇不同角度的范文给以学生借鉴,引导学生不不要机械模仿。

7、你认为这则评语如何?试联系习作教学的新理念进行简要分析。

答:王老师的评语很符合习作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1)教师过去的评语都是很笼统、抽象的,有些时候甚至是晦涩难懂的,而王老师的评语写的很具体、有针对性,学生能够直观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2)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评价,不是像以往的挑刺,而是去鼓励学生。王老师的评语既写出了学生写的好的地方,又指出学生写作的不足的地方,采用期望高的假设句子,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望,王老师评价用语方寸把握的准确。

(3)新理念习作教学提倡师生平等。王老师的评语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你哪里需要改进,而是通过最后问句“你可否试试”,通过向学生提建议的方式,给与学生选择权,充分表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性。

8、这位老师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点评: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

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

9、阅读下面的案例并分析。(10分)

提示:请根据低段儿童的特点、口语交际的特点,从教和学的角度分析上述设计。

答案: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低段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即在“举办画展”的大情境统领下,先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说画、评画,教师示范说画、评画,想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说画评画,说服同学说画评画,小记者采访等多个回合的交际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际主体身份也个不相同:小组交流时是组员的伙伴,教师示范时是学生,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时是评委,采访获奖同学时是小记者。在教学中,始终要求交际对象认真倾听,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对交际主体所展示的交际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交际主体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灵活应答。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了口语交际中和“互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10、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答: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只乌鸦这样说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第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第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25分)

1、请认真钻研小学语文中年级课文《荷花》,按要求设计:

(1)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答: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学会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荷花形态动作的重点词句(如“冒”、“一幅活的画”等),感受荷花的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如果学习下列生字,你准备怎样指导学生记忆字形? 碧 看 蜻 朵

碧—可通过编歌谣:王大娘、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让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印象。 看—可以把“看”字分为“手”和“目”两个部分,带着学生做把手放在眼镜上的看向远方的动作。

蜻—利用形声字“青”来记忆,再根据蜻蜓是动物,再引出虫字旁。

朵—带领学生画一朵花,引导学生观察花是由花瓣和枝干组成的,类似于“朵”是由几和木构成的,“几”类似于花瓣,“木”类似于枝干。

(3)怎样指导小学生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莲蓬 翩翩起舞

莲蓬: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板书“莲蓬”)。通过出示莲花图示指出莲蓬是哪一部分。

翩翩起舞:首先让学生表演一下起舞的情境,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是形容轻快地跳舞,让学生们想象自己也是池中身着白衣裳的荷花,在风中起舞,通过想象感受到文中的意境。

(4)怎样指导小学生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茂密、碧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或者写出了其状态、形状、颜色。

这句话是写清澈的湖面上漂浮着碧玉似的荷叶,“挨挨挤挤”一词,用拟人手法写出荷叶的多、密,一片挨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几乎遮住了水面。满地的荷叶碧绿、鲜亮,十分美丽。

②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首先就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个问题展开,通过上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以及整个画面的美,从而得出这么美丽的画面让作者感到美的像一幅画。再从课文出发,因为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色,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

2、其次从创作这一大幅活的画的画家是谁?入手。引发学生得出答案:大自然。从“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得出表现了作者对神奇的大自然的赞叹,是美妙的大自然使作者产生了“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认真钻研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按要求设计。

(1)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并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带着敬佩的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文中的“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等重点句子。

3.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敬佩之情,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的方法。

(2)写出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你打算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突出重点:通过对青年画的描写和周围人的反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感受到青年画技高超,通过质疑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一步步引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这个理解过程贯穿了整篇文章,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解决难点:通过质疑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一步步引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3)怎么指导学生理解下列词语? 赏心悦目 骄傲

1、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一起感受一下第二段中悠闲自在的感觉,通过上下文的理解作者面对着悠闲的鱼儿和清澈的池水是愉快的心情。

2、创设情境:假如你跟别人说话,而那个人却理都不理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将心比心感受当时作者的觉得年轻人自以为是的心情,从而理解词语。

(4)怎么指导学生理解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答:要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的内容“金鱼游到了纸上”, 这是对青年画技高超,画得活灵活现的赞叹。在青年笔下,金鱼有了生命力,是活的了。

提问:鱼为什么能游到了纸上了吗? 引导学生从理解青年画得栩栩如生,进一步理解因为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从“先”字入手,得出只有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才会下笔有神的结论。

(5)请为本课设计一个导语和一个板书。

导语: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看老师写课题。大家来齐读。读了课题,课题中的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让你眼前一亮的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把它突显出来。(生读师指导) 读了题目,你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提问)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 看鱼————鱼游到了心里\ 忘我 聋哑 专注 青年 坚持不懈 \ 画鱼————鱼游到了纸上/

3、请认真钻研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蜜蜂引路》,完成下列各题:

(1)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认“莫、斯、附、派、谈、呀”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发音准确正确、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难点。

(2)如果学习下列生字,你准备怎样指导学生记忆字形?蜂 采 果 园

蜂:利用左边虫字旁和右边像蜜蜂的形状来记忆。(“丰”的三横看成蜜蜂身上的横道,中间的竖看成刺)

采: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利用图形法记忆字形。

果:这个字是由田和木两部分组成的,可以用“田里有树木”

园:应用口诀“方方的院子有二个小儿”来记忆。

(3)从下列词中选2个词语,说说怎样指导小学生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附近 果然 惊讶 向导 附近: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感悟。可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如:①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 ②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让学生作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惊讶:联系课文理解,养蜂人没有想到,列宁自己能找到这里。通过模拟养蜂人突然在自家门口见到列宁时感到惊奇的语气和表情来感悟。

(4)请为本课设计一则板书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5)根据本文内容和教学需要,设计一段新课导语,并注明导入方法。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她爱劳动。打一动物,猜猜它是谁?(蜜蜂)

勤劳的小蜜蜂本领可大了,除了传花粉,采花蜜,还会引路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4、请为拼音“zc s”设计一个简单教学过程。

教学声母z c s的读音和字形

(1)看图说话引出z:图上画着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z).示范z的读音(教学z的发音示范发音注意发音时牙齿不能舌尖咬住),借助顺口溜记形:写字写字z z z,像个2字z z z

(2)看图说话引出c:图上画着什么? (刺猬的刺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c) 示范读音,(注意:教学c的发音示范发音z和c,说说有什么不同? z要用力,要送气),顺口溜记形:小小刺猬c c c,半个圆圈c c c

(3)看图说话引出s:图上画着什么?(吐丝的丝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s), 示范教学s的发音(教师领读,学生模仿),顺口溜记形:蚕儿吐丝s s s,半个8字s s s

5、请设计一个教学片断,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会“前”“、后” 、“左”、“右”四个字。

1有哪位同学想给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啊?老师还想认识其他的同学,你能帮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吗?

2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前后左右”这几个词。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这两对反义词。 3首先来学习“前后”这一组,(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本子,也来练习一下,注意字的笔顺不要写错了。(老师巡视指导)同桌之间相互交换看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

4学完了“前后”,咱们再来认识一下“左、右”这两个字(老师示范书写),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大家可要仔细观察哦

5小朋友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记住呢,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6、现在拿出本子来联系一下“左右”,写完相互交换看一下。

7下面找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下这几个字。

6、《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请设计一个教学片断。

在理解时间的背景基础上,通过带着哀痛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老奶奶的心情。通过对“焦急而有耐心”的词语的分析,更深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 人群中有这样一位老奶奶。(出示老奶奶特写图和相关句子。)读句子。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等待着。

② 想象情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焦急”。

在刺骨的寒风中,在拥挤的人群中,老奶奶焦急地等待着,她在等待着什么呢?(盼望早点见到灵车)

③ 想象情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耐心”。

身旁的人见老奶奶年迈体弱,劝她回去休息,奶奶还是耐心的等,这是为什么呢? (表明老奶奶一定要看到灵车的心情)

④这两个词语是反义词,用在这里不矛盾吗?同学分组讨论一下。

(5)各小组表明自己的观点。

(引出:这"焦急"和"耐心"都能很好的表现对总理的爱戴,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真切地表达出老奶奶对周总理的真挚的爱戴之情。)

7、汪本P145(2)

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正在教学“冬眠”一词,老师问:“什么叫冬眠?”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冬眠就是睡觉。”老师茫然,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后续的教学?

答:1、小朋友们都认为冬眠就是睡觉,那我们岂不是每天晚上都在冬眠吗?同学们开动你们的小脑瓜好好想一想。

2、“冬眠”是由冬和眠两个字组成的,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的意思。(冬—冬天,眠—睡觉)

3、同学们一定都认为“冬眠”就是在冬天睡觉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

4、夏天的时候有好多小青蛙,为什么到了冬天他们就不见了呢?咱们之前学过雪地里的小画家,那个里面为什么没有小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

5、下雪了,其他的小动物都出来玩但是青蛙却在睡觉,是因为它在冬眠。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它们只能通过睡觉来保持体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2014、7、1)

一、问答题(40分)

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汪16-19、江26-29、吴3-6)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思维、交际和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语言文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体现着语文情怀。

语文本身是工具,侧重于形式、技能,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积极性。人文性侧重于内容、教育,核心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忽视人文精神,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也无法落实语文的基础性。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就应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丰富、活泼的语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观的思想教育。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运用、提高是语文工具性的直接体现,而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2、怎样理解语文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基本特点?(汪16-19、江26-29、吴3-6)

3、《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谈了哪四点?谈谈你对“语文素养”的认识。(汪P31-36、吴25-28、江29-42)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4、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规律?请谈谈你对“语感”的认识?(吴62-120、江111-124、江130-134、江193-194)

答: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答案一(老师PPT中原话):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的结果。(个人、言语、直觉——能力)语感是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培养语感要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中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小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要把朗读和想像结合起来。 答案二: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主要包含以下特征:第一,语感的对象是言语;第二,语感的主体是个人;第三,语感的方式是直觉;第四,语感的表现是能力。

培养语感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第一,指导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中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第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第三,把朗读和想像结合起来,在朗读中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

5、汉语拼音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江176-178、汪133-135、吴249-251)

答:(1)歌诀法。儿歌浅显易记, 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和记忆。例如:如“圆圆脸蛋梳小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又如“小鱼真顽皮,见到j、p、x,泡泡藏嘴里,离开j、p、x,泡泡又吹起。”。 儿童学习拼音,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生动形象的儿歌、顺口溜能激发兴趣,调动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帮助孩子们快速记忆拼音字母,理解拼音。(也可以是学生尝试自己编儿歌记住字母。)

(2)比较法。即把两个或几个发音或字形相似的声母或韵母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如:在学习q,p时,就引导学生对比b,可以得到结论“右下半圆是b”,“右上半圆是p”,“左上半圆是q”。采用比较法,有助于儿童掌握和记忆音相近、形相似的字母各自的特点。

(3)引导法。引导法是利用儿童已掌握的声母、韵母或音节的发音,帮助学习难发音的声母、韵母或声调。如教学eng的发音,可让学生先复习ang的发音,接着说说ang的发音特点,再来学习eng这个难发的后鼻音,就比较容易些。

(4)图片法。“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和早期开发智力的源泉。教材中的插图,是根据声韵母的音、形特征配置的,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具有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等特点。 如“zh ch sh ”的学习,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教学字母“zh ch sh ”的发音。这样紧紧依靠插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插图的含义,体会编者的意图并创造性的运用插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5)示范、观察和模仿法。教师为学生作出典型示范发音。儿童通过耳听、眼看,观察教师发音时的口形、舌位,听清字母的声音,然后模仿教师发音的口形、舌位,感受发音特点,练习发音。

6、识字教学中的字形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汪136-137、江181-182、吴241-242)

答:(1)部件分析法。

通过对汉字组合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汉字的字形是先由笔画组成独体字,再由独体字做偏旁组成合体字,再由合体字组成复合体字。老师在教合体字时,可按“从整体出发———分成部分———回归整体”的规律,借助偏旁部首和独体字来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如:“解”可分成三个部件:角、刀、牛,可以理解为:“一刀砍掉牛角”。这种识字方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记清字形。

(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

汉字是从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造字分析法就是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如“口、耳、目、日、月、火”等,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该字的甲骨文符号或图画,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然后再出示生字。

(3)直观形象法

根据字形特点,结合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将生字用动作来演示,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直观形象,可帮助小学生识记汉字。如教学“掰”字,可用两手掌心相对,然后分开这一动作演示,使学生把“掰”的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哭”可理解为:哭的时候口张得大大的,一点可代表眼泪掉下来的样子。“笑”可理解为:人笑的时候,心情很好,“竹”字头就像两只含笑的眼睛,下面的“夭”好比人笑时合不拢嘴的样子。

(4)形近比较法。

有些汉字形体比较接近,学的越多,形近字就越多。如:“戊———戌———戍———戎”这一组字,形体相近,也可编成顺口溜:“点戍(shù)横戌(xū)空心戊(wù),十字交叉就念戎(róng)”,以帮助辨析记忆。

(5)儿歌字谜法

儿歌字谜法是采用适合小学生情趣和理解能力的联想、想象的方法,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其编成儿歌或字谜,在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背一背,以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 编儿歌:

朋———两个月亮交朋友, 狼———狠一点。, 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字谜: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

(6)笔画分析法

7、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吴278-285)

(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播放《月光曲》,学生品曲理解当时的情景,效果甚好;《卖火柴的小女孩》设计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一夜的工作》教学中设计与周总理对话。“情境化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2)表演法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和整体的语文素质。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这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等,教师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3)诵读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唏嘘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4)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课文描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三部分写法基本相同。在讲解完大娘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时,把剩下的两部分教给学生自学。以小组形式自学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各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学部分进行讲解、总结,其余小组可对此内容进行质疑。这种由典型引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然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小结:这些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是综合运用的。

8、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吴342、江250-252)

答:虽然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以听说教学为基础,需要吸纳听说能力训练的相关理念与经验,但二者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是有区别的。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重在“倾听”,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而口语交际重在用口语进行“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言语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情境性和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与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口语“听”和“说”的基础上的。口语交际把“听”和“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它重在交际,关注的是交际的结果;而听说训练好像把“听”和“说”分离开了,它重在听说,强调的是“听”和”说“的过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唏嘘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4)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课文描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三部分写法基本相同。在讲解完大娘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时,把剩下的两部分教给学生自学。以小组形式自学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各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学部分进行讲解、总结,其余小组可对此内容进行质疑。这种由典型引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然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小结:这些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是综合运用的。

8、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吴342、江250-252)

答:虽然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以听说教学为基础,需要吸纳听说能力训练的相关理念与经验,但二者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是有区别的。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重在“倾听”,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而口语交际重在用口语进行“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言语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情境性和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与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口语“听”和“说”的基础上的。口语交际把“听”和“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它重在交际,关注的是交际的结果;而听说训练好像把“听”和“说”分离开了,它重在听说,强调的是“听”和”说“的过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

9、习作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从内容入手?(江240-241)

第一,小学生普遍感觉习作难,首先难在没有内容可写,因此习作教学强调从内容入手。 第二,从内容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拓展习作内容,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从内容入手是由写作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无论是学生的习作,人们的应用写作,还是作家的文艺创作,都首先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写作材料,并且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作者的写作动机,表达欲望。

第四,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中内容决定形式,对形式起主导、统率的作用。

第五,把注意力放在习作的实践与体验上而不是“技巧”上。

从内容入手,不是忽视形式,而是入手的一个方面。

10、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汪56-63、江80-83)

答: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富有语文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必要而直接的各种资料来源和条件的总和。

一、 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教师的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如教《卢沟桥烽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爱国篇目时,仿佛亲眼目睹英雄们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胸中涌出对英雄的崇敬仰慕之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以这一感动走向学生,激起学生学好课文的情感。

二、 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校园环境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注校园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语文养料。一块标语牌本身就是语言精华所在,引导学生感悟。名人名言催人奋进,文化长廊是知识的海洋,如《九寨沟》、《三亚落日》等一些优美景物描写的课文或相似的景物写作训练,可以以校园为直观对象,掌握写作方法,体会优美景物。

三、 充分开发与利用好社会资源

要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生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好的教科书。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纪念馆等各种校外活动,体会家乡的优美景色,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懂得家乡的革命历史等,从中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

四、充分开发利用

11、怎样“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吴439-440,汪179、江347、课标14-15)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要做到全程评价,不能只抓期中、期末更要重视对平时教学情况的考查。二是要做到全面评价。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不仅采取书面的形式,还包括口头的以及课外阅读、练笔和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评价;不能只重视阅读与习作的评价,还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是注重评价手段,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一是做到全程评价。不能只抓期中、期末,更要重视对平时教学情况的考查。俗话说,“学理如建塔,学文如聚沙”,语文素养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有些进步并不立竿见影,更应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二是做到全面评价。不仅看知识,还要看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不仅采取书面的形式,还包括口头的以及课外阅读、练笔和参加语文活动等方面的评价。 语文是一门实践课程,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评价语文尤其应重视在真实语境中的综合运用。)

12、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江P348)

形成性评价也是即时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是课中评价。

终结性评价则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课后评价。

形成性评价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终结性评价是对整体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了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而忽视过程。

《新课标》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形

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相互促进,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老师,促使终结性评价更加的完善具体,通过终结性评价可以改进形成性评价。二者的结合可以兼顾双方的优点,在不足之处可以加以弥补。

总之,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变化和发展,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的评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教师在准确的评价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13、如果调查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学习兴趣,你认为在调查问卷中主要应该设计哪些问题?(提示:封闭、半封闭、开放型至少要有一个问题)

1、你对口语交际课感兴趣吗?( )

A、感兴趣 B、不感兴趣 C、无所谓

2、你喜欢老师用哪种方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

A、模拟生活场景的口语实践 B、以讲故事、说见闻为主

C、以朗读、复述为主 D、以讨论、交流为主

3、你对口语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 )

A、 讲课不吸引人 B、课堂中少参与 C、话题不贴近生活 D、其它-----

4、你认为课堂上的学生口语表达重要吗!为什么?(简答)

14、如果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你认为在调查问卷中主要应该设计哪些问题?(提示:封闭、半封闭、开放型至少要有一个问题)

1、你喜欢语文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快吗?( )

A很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你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态度是( )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不喜欢 D、不清楚

3、通过综合性学习,你认为你从哪方面取得了进步?( )

A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C语文素养 D其他____

4、.请简要叙述一次你印象最深刻的综合性学习及收获。

15、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什么转变?(江412-418、422,汪88、91)

一.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成为一位新型教师,就必须改变过于强调的传授的倾向。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单向的交流方式,应采取师生互问互答、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讨论,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感发展的。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

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四.从经验者转变为创新者。

在新课程的形成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新者。 七、教师由“执行者”转变为“设计者”

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创设每篇课文的教学情境

(三)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是出现的障碍,从而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

(四)语文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只有不断学习,猎取各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语文教师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素质教育呼唤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五)语文教师应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多的是要引领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独立处理各种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要在语文课堂中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鉴别、梳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在具体的教学中,小

学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

16、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江428、汪88、91)

(1)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上,活跃的思维能够使我们的知识融会贯通、诗意的情怀使学习过程充满了美感,把我们带到一个美丽的世界、流畅的表达能够促进沟通和易于理解。

(2)具有“对语文课程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把握语文学习本质规律能够使老师讲的课更有语文味,而不是“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要因材施教,不同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侧重点的语文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些了然于胸。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3)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比较感性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良好的语感和敏锐的感情触角能够使他更深入了解语文这一学科独有的魅力,能够驾驭古今中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懂得反思的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能提升自己。

二、分析题(35分)

1、分析与评价《恐龙的灭绝》(人教版二年级下第31课)教学设计。

(1)提示:这样的导入你认为如何?为什么?

这样的导入很有自己的特点,学生通过课下搜集资料掌握了大量关于恐龙的知识,把语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摆脱了传统中的直接呈现课文导入的局限性。老师通过建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庞大”一词导出主题“恐龙的灭绝”

(2)提示: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字词你觉得如何?为什么?

答: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值得去做的。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学习的重点,老师并没有忽略这一点,而且把它当做重点部分进行,巩固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运用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而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趋使他们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游戏也是采用渐进形式,促使学生反复记忆,加强印象。

(3)提示:对这个环节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

答: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个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结成小组进行合作

探究学习。这个设计避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弥补了个体的不足。汇报学习成果这一环节上的很有语文味,应用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式,加强了陈述时的条理性。

(4)提示:这样结束本节课有什么好处?

答: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课程的结尾并不是老师一味的陈述总结,而是把球又踢给了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课外实践的深入学习,把课上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课内外结合学习拓展了视野。

综上所述,李老师的这堂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导,应用游戏、课外学习等方法,激发了情感,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课外探究精神,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延伸。

2、阅读《苦柚》教学实录片段,按提示分析。

问题1:这个案例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哪些理念?(提示:至少从两个方面举例分析)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在突发性质疑面前,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而是随着学生的质疑,敏锐而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辩论会”进行思考和辩论“小女孩是否应该收下钱”,学生们收获的不是老师灌输的情感和体验,而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苦柚》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巨大冲击,学生“提出小女孩应该收下一百元钱”,引发学生大讨论。可贵的是,在突发性质疑面前,教师没有采取有意的忽略方法,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自己去解决。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新的活力注入了传统的语文课程中。

(备用: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巨大冲击,学生“提出小女孩应该收下一百元钱”,

引发学生大讨论。可贵的是,在突发性质疑面前,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而是随着学生的质疑,敏锐而不失实机地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辩论会”进行思考和辩论“小女孩是否应该收下钱”,学生们收获的不是老师灌输的情感和体验,而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问题2: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值得赞赏和借鉴之处?(提示:至少从两个方面举例分析)

(1)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压制不同意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学生提出质疑使教学活动偏离了原有设计,但老师并没有蒙混学生,而表现出尊重学生和保护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

(2)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思维,让学生通过辩论,积极主动地完成思考,在相互碰撞中发展、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把阅读理解引向深入。

(3)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既落实阅读课的任务,又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不失时机的采用双方辩论的形式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3、分析下列案例。

提示:该案例如何体现 “语文味” 的?可以从落实三维目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词句教学、朗读指导、教学评价、师生关系、小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至少选择两个方面举例分析。

答:(1)词句教学 : 在上述案例中窦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能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片片”这一个词,一连问了好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且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片”与“一片片”的区别,通过对比加深理解。这个环节很有语文教学的特点。

(2)朗读教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通过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通过朗读创造出一种诗意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想象进行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让整堂语文课上的有活力、有个性。

(备用: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灵动的生命课堂。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就要把语言文

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在上述案例中窦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能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片片”这一个词,一连问了好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且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片”与“一片片”的区别。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并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边表演边朗读,使学生真正做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4、下面是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狐假虎威》的片断。他在“窜”的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这样教有什么好处?请写出你的意见。

比较分析法、字典查字法、情境运用法。

首先通过刚开始学生说的“窜”是“跑”的意思,就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区别。通过比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深刻、更确切,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于老师要求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可以分别得到“窜”和“跑”准确的定义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经过比较获得二者的不同之处。最后,把“窜”的两个意思分别应用到情境中去,通过对当时环境的理解得到最恰当的意思,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易于学生的记忆。

5、王老师是这样上习作指导课的。你觉得如何?

(从三个方面分析;言语表述通顺、条理清楚)

(1)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生由怕作文到爱写作文,是靠兴趣吸引,靠自信提供动力的。王老师给学生预设情境后,就用道具引导学生自己随意去摆放,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引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帮助学生培养习作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动笔,培植习作的自信心,还能不断享受习作的快乐。

(2)评价主体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从而学会评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有助于提高他的评价能力。(在评价中可以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既可以拓宽他们的习作视野,也让他们了解到别人的长处,使自己得到进步,使自己真正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

(3)有知识的传授转向启发创新

王老师的进行教学指导并不是常见的讲授式,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教师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走出传统的经验习惯,引导他们大胆的说出来。摒弃原有教学中老师枯燥的讲解,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叙述在不仅可以培养口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上边的案例是习作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请加以分析,说说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1)材料分析:作文学习需要借鉴范文,但不宜机械模仿。学生写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意思。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不可能完相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上下功夫,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进一步分析:为使学生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要“通阻”和“开源”②改进命题方法,淡化审题要求③提供多篇不同角度的范文给以学生借鉴,引导学生不不要机械模仿。

7、你认为这则评语如何?试联系习作教学的新理念进行简要分析。

答:王老师的评语很符合习作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1)教师过去的评语都是很笼统、抽象的,有些时候甚至是晦涩难懂的,而王老师的评语写的很具体、有针对性,学生能够直观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2)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评价,不是像以往的挑刺,而是去鼓励学生。王老师的评语既写出了学生写的好的地方,又指出学生写作的不足的地方,采用期望高的假设句子,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望,王老师评价用语方寸把握的准确。

(3)新理念习作教学提倡师生平等。王老师的评语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你哪里需要改进,而是通过最后问句“你可否试试”,通过向学生提建议的方式,给与学生选择权,充分表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性。

8、这位老师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点评: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

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

9、阅读下面的案例并分析。(10分)

提示:请根据低段儿童的特点、口语交际的特点,从教和学的角度分析上述设计。

答案: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低段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即在“举办画展”的大情境统领下,先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说画、评画,教师示范说画、评画,想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说画评画,说服同学说画评画,小记者采访等多个回合的交际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际主体身份也个不相同:小组交流时是组员的伙伴,教师示范时是学生,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时是评委,采访获奖同学时是小记者。在教学中,始终要求交际对象认真倾听,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对交际主体所展示的交际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交际主体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灵活应答。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了口语交际中和“互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10、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答: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只乌鸦这样说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第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第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25分)

1、请认真钻研小学语文中年级课文《荷花》,按要求设计:

(1)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答: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学会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荷花形态动作的重点词句(如“冒”、“一幅活的画”等),感受荷花的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如果学习下列生字,你准备怎样指导学生记忆字形? 碧 看 蜻 朵

碧—可通过编歌谣:王大娘、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让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印象。 看—可以把“看”字分为“手”和“目”两个部分,带着学生做把手放在眼镜上的看向远方的动作。

蜻—利用形声字“青”来记忆,再根据蜻蜓是动物,再引出虫字旁。

朵—带领学生画一朵花,引导学生观察花是由花瓣和枝干组成的,类似于“朵”是由几和木构成的,“几”类似于花瓣,“木”类似于枝干。

(3)怎样指导小学生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莲蓬 翩翩起舞

莲蓬: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板书“莲蓬”)。通过出示莲花图示指出莲蓬是哪一部分。

翩翩起舞:首先让学生表演一下起舞的情境,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是形容轻快地跳舞,让学生们想象自己也是池中身着白衣裳的荷花,在风中起舞,通过想象感受到文中的意境。

(4)怎样指导小学生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茂密、碧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或者写出了其状态、形状、颜色。

这句话是写清澈的湖面上漂浮着碧玉似的荷叶,“挨挨挤挤”一词,用拟人手法写出荷叶的多、密,一片挨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几乎遮住了水面。满地的荷叶碧绿、鲜亮,十分美丽。

②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首先就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个问题展开,通过上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以及整个画面的美,从而得出这么美丽的画面让作者感到美的像一幅画。再从课文出发,因为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色,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

2、其次从创作这一大幅活的画的画家是谁?入手。引发学生得出答案:大自然。从“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得出表现了作者对神奇的大自然的赞叹,是美妙的大自然使作者产生了“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认真钻研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按要求设计。

(1)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并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带着敬佩的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文中的“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等重点句子。

3.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敬佩之情,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的方法。

(2)写出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你打算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突出重点:通过对青年画的描写和周围人的反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感受到青年画技高超,通过质疑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一步步引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这个理解过程贯穿了整篇文章,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解决难点:通过质疑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一步步引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3)怎么指导学生理解下列词语? 赏心悦目 骄傲

1、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一起感受一下第二段中悠闲自在的感觉,通过上下文的理解作者面对着悠闲的鱼儿和清澈的池水是愉快的心情。

2、创设情境:假如你跟别人说话,而那个人却理都不理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将心比心感受当时作者的觉得年轻人自以为是的心情,从而理解词语。

(4)怎么指导学生理解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答:要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的内容“金鱼游到了纸上”, 这是对青年画技高超,画得活灵活现的赞叹。在青年笔下,金鱼有了生命力,是活的了。

提问:鱼为什么能游到了纸上了吗? 引导学生从理解青年画得栩栩如生,进一步理解因为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从“先”字入手,得出只有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才会下笔有神的结论。

(5)请为本课设计一个导语和一个板书。

导语: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看老师写课题。大家来齐读。读了课题,课题中的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让你眼前一亮的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把它突显出来。(生读师指导) 读了题目,你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提问)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 看鱼————鱼游到了心里\ 忘我 聋哑 专注 青年 坚持不懈 \ 画鱼————鱼游到了纸上/

3、请认真钻研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蜜蜂引路》,完成下列各题:

(1)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认“莫、斯、附、派、谈、呀”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发音准确正确、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难点。

(2)如果学习下列生字,你准备怎样指导学生记忆字形?蜂 采 果 园

蜂:利用左边虫字旁和右边像蜜蜂的形状来记忆。(“丰”的三横看成蜜蜂身上的横道,中间的竖看成刺)

采: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利用图形法记忆字形。

果:这个字是由田和木两部分组成的,可以用“田里有树木”

园:应用口诀“方方的院子有二个小儿”来记忆。

(3)从下列词中选2个词语,说说怎样指导小学生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附近 果然 惊讶 向导 附近: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感悟。可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如:①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 ②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让学生作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惊讶:联系课文理解,养蜂人没有想到,列宁自己能找到这里。通过模拟养蜂人突然在自家门口见到列宁时感到惊奇的语气和表情来感悟。

(4)请为本课设计一则板书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5)根据本文内容和教学需要,设计一段新课导语,并注明导入方法。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她爱劳动。打一动物,猜猜它是谁?(蜜蜂)

勤劳的小蜜蜂本领可大了,除了传花粉,采花蜜,还会引路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4、请为拼音“zc s”设计一个简单教学过程。

教学声母z c s的读音和字形

(1)看图说话引出z:图上画着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z).示范z的读音(教学z的发音示范发音注意发音时牙齿不能舌尖咬住),借助顺口溜记形:写字写字z z z,像个2字z z z

(2)看图说话引出c:图上画着什么? (刺猬的刺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c) 示范读音,(注意:教学c的发音示范发音z和c,说说有什么不同? z要用力,要送气),顺口溜记形:小小刺猬c c c,半个圆圈c c c

(3)看图说话引出s:图上画着什么?(吐丝的丝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s), 示范教学s的发音(教师领读,学生模仿),顺口溜记形:蚕儿吐丝s s s,半个8字s s s

5、请设计一个教学片断,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会“前”“、后” 、“左”、“右”四个字。

1有哪位同学想给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啊?老师还想认识其他的同学,你能帮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吗?

2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前后左右”这几个词。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这两对反义词。 3首先来学习“前后”这一组,(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本子,也来练习一下,注意字的笔顺不要写错了。(老师巡视指导)同桌之间相互交换看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

4学完了“前后”,咱们再来认识一下“左、右”这两个字(老师示范书写),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大家可要仔细观察哦

5小朋友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记住呢,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6、现在拿出本子来联系一下“左右”,写完相互交换看一下。

7下面找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下这几个字。

6、《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请设计一个教学片断。

在理解时间的背景基础上,通过带着哀痛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老奶奶的心情。通过对“焦急而有耐心”的词语的分析,更深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 人群中有这样一位老奶奶。(出示老奶奶特写图和相关句子。)读句子。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等待着。

② 想象情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焦急”。

在刺骨的寒风中,在拥挤的人群中,老奶奶焦急地等待着,她在等待着什么呢?(盼望早点见到灵车)

③ 想象情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耐心”。

身旁的人见老奶奶年迈体弱,劝她回去休息,奶奶还是耐心的等,这是为什么呢? (表明老奶奶一定要看到灵车的心情)

④这两个词语是反义词,用在这里不矛盾吗?同学分组讨论一下。

(5)各小组表明自己的观点。

(引出:这"焦急"和"耐心"都能很好的表现对总理的爱戴,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真切地表达出老奶奶对周总理的真挚的爱戴之情。)

7、汪本P145(2)

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正在教学“冬眠”一词,老师问:“什么叫冬眠?”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冬眠就是睡觉。”老师茫然,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后续的教学?

答:1、小朋友们都认为冬眠就是睡觉,那我们岂不是每天晚上都在冬眠吗?同学们开动你们的小脑瓜好好想一想。

2、“冬眠”是由冬和眠两个字组成的,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的意思。(冬—冬天,眠—睡觉)

3、同学们一定都认为“冬眠”就是在冬天睡觉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

4、夏天的时候有好多小青蛙,为什么到了冬天他们就不见了呢?咱们之前学过雪地里的小画家,那个里面为什么没有小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

5、下雪了,其他的小动物都出来玩但是青蛙却在睡觉,是因为它在冬眠。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它们只能通过睡觉来保持体力。


相关内容

  •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
  • 综合论坛启迪·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 浙江省义乌市保联小学 张 斌斌 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即白话文).不久,又通令全国,从1992年起,凡国民小学各科教翻开历史的长卷,我 ...

  • 教学法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 1. 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与改善研究 2. 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3. 初中生生活写作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 4. 初中生文体区别意识和培养研究 5. 初中语文教师职业满意现状分析 6. 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教学意识和技能调查研究 7. 初中教材写作教学内 ...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前言 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 1.1 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的研究内容 1.2 研究语文课程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的方法论 1.3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1.4 工具性的由来与含义 1.5 人文性的由来与含义 1.6 工具性 ...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及意义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意义 摘要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意味着语文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肩负着提升他们德育的重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 ...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关联.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德育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在各个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谈的就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德育渗透,主要从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必 ...

  •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各种资源 曾丽依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开放式语文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语文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开放性的语文课程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社会性.全程性以及实效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放式的利用课程资源,无疑将会把语文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转折点.本文主 ...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1]张剑锋. 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田朋朋.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姚治松.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 ...

  • 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 <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 当前我省小学语文考试主要存在的问题:语文考试偏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把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指标,事实上造成误导--学语文即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抓语基即落实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考试与语文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客观上制约了 ...

  • 小学语文研讨会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意见 一个核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 对课标的学习我在上次研讨会上提出了"两点期望": 1.<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依据,也是 ...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探析
  •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日常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关注课堂教学本身的实践意义成为了摆在众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这一特殊意义,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程度地实现素质教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