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卷第4期
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比较及翻译策略
李英垣①
(复旦大学大学英语部, 上海 200433)
李 欣王银娥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沈阳 (复旦大学大学英语部, 上海 110006) 200433)
摘 要 成语是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
中都有着丰富的成语, 因此, 在英汉互译时, 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比分析, 可以找出这两种语言成语之间的跨文化共性和差异, , 在英汉成语的互译过程中实现令人满意的语际转换。关键词 英汉成语,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
, 是创造文化。每一种语言在形成、发展和被使用过程中无不打上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 同时, 丰富的民族文化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使语言获得完善, 富有表现力。成语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 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 具有浓郁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 因此说, 成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学习和掌握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部分成语, 首先就得从文化因素入手。
blood boils G olden saying Cold words
我们热血沸腾金玉良言
水中捞月顺水推舟current , 等等。
这些成语的互译表明英汉语言中用于反映或概括客观事物的概念意义即认知意义极其相似。上列各项成语,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均表现了原语和译入语在指称(denotative ) 、语用(pragmatic ) 和言内(intra -linguistic ) 三个层面上的一一对应。这种不谋而合现象说明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具有联系的方面, 充分展示了英汉成语在词汇层面上所表现的跨文化共性。
冷言冷语
fish up the moon in the water
push the boat with the
一、英汉成语词汇层面上的跨文化共性
虽然英汉民族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 但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因而,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事物及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甚至有一些不约而同的巧合。在英汉这两种音系、形态、结构截然不同的语言里, 我们会发现有的成语在词汇层面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 英语中有burn one ’s boats 一说, 而汉语里恰有“破釜沉舟”一语。前者出自古罗马凯撒(J ulius Caesar ) 大帝, 他带兵乘船出击外邦时常常烧毁船只, 使兵士断绝退路, 狠下非战胜即战死的决心。原语整体为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 ’s boats. 后者则出自西楚霸王项羽, 他“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
(史记・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生还”《
) 。这样的成语可谓形似、项羽本纪》意似, 乃至神
似。这种现象是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 ) 。再如:
①男,39, 讲师。
二、英汉成语词汇层面上的跨文化差异
从宏观着眼, 整个人类文化有其共性; 从微观着眼, 各民族的文化更显其个性。这种民族个性是普遍存在并贯穿其整个民族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上的烙印使得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下面就对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在词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体现作些探讨。
1. 英汉成语中词的概念意义上的文化差异词的概念意义即词的认知意义或指称意义, 是语言交际中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意义, 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它始终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例如, 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这个成语
60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喻义自明的效果。例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就可直译为So long as I remain a bonze , I go on tolling the bell “;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也可直接译为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 ’s strength and a long task proves a man ’s heart. 英语成语Who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可译成“谁笑到最后,
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成语则
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来表达同样的意思。mushrooms 的指称意义决不会是“春笋”。“春笋”不是英国本土所能生产的, 所以, 英国人不可能用“春笋”对上述现象进行比喻。同样, 一些在英语文化中具有独特风气、事物的词, 在汉语中也不能找到对应的词, 例如:
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Neither fish nor fowl 非驴非马
这两个成语中的dog ,fish 和fowl 的指称意
谁笑得最好”;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 可译为“井干方知水可贵”。
2. 意译法
有些文化意义较浓的英汉成语, 直译不能传
义不可能相当于汉语中的“乌”、“驴”和“马”。若达文化意义, , 此前面的“雨后春笋”中的“春笋”用bamboo shoots 时, , 汉语成语来翻译, 后面的dog ,fish 和fowl 分别用“狗”、““、吉祥”等“鱼”和“禽”译之, dragon 的文化意义具有真成了““、魔鬼”“、凶残”等象征意义。因此“, 望子果。, , 在翻译时必需作出相应调整, 从而使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这类成语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
2. 英汉成语中词的文化意义上的差异词的文化意义是指附加在词项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包括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 、情感意义(emotional meaning ) 、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 等与民族文化因素有关的意义。举个人们所熟悉的例子:中国人对“龙”的传统观念与西方人的观念迥然不同, 西方人对“狗”的看法也与中国人大相径庭。汉语成语“叶公好龙”“、龙腾虎跃”中的“龙”的指称意义与英语里dragon 的指称意义基本相同, 而英语成语Love me , love my dog 和Dog eat dog 里dog 的认知意义与汉语的认知意义也基本相同, 但所包含的内涵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却截然不同。
成龙”不可直译为to hope that one ’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 而应当译为to hope that one ’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尽管意译法使原语中一些词的指称意义完全丧失, 但它不改变原语中的形象和色彩, 使原语和译入语的语用意义一目了然。
3. 直意结合法
一些英汉成语带有明显的文化痕迹, 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原意, 尽量保存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国情内容, 只采取直译或意译都是有失偏颇的, 而应同时采用直译和意译法来翻译这类英汉成语。请看例句“:It is true that the enemy won the battle , but theirs is but a Pyrrhic victory. ”said the general. 此句可译为“:将军说‘:敌人确实赢得了战斗, 但他们的胜利只是皮洛士的胜利, 得不偿失。’”这样的译入语一方面使原语的文化意义得以保留, 另一方面又使原语的语用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使译入语读者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4. 代换法
代换法是指在保留原语交际意义的基础上, 用译入语中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语词的方法。这样的成语例子也有很多, 例如:To laugh off one ’s head 笑掉大牙;Birds of a feather 一丘之貉, 等等。再如汉语成语译成英语:棋逢对手Diamond cut diamond ;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J ustice has long arms ; 山穷水尽At the end of one ’s rope , 等等。这种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的对应充分体现了“意似”而不是“形似”。也就是说, 这种译法虽使得成语中某些词的指称意义完全丧失, 但原语中的语用意义没有受损, 同时还丰富了译入语的文化内涵。
三、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的翻译
英汉成语中不仅包含了显性的(overt ) 文化
因素, 而且还具有隐性的(covert ) 文化因素, 亦称伴随文化信息。因此, 翻译工作经常遇到的并不是语言结构本身问题, 而是怎样根据原语文化意义对译文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组或调整, 以期译入语读者获得同原语读者一样的文化信息。下面, 就对翻译中处理英汉成语跨文化差异时采取的几种主要方法进行探讨。
1. 直译法
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 而是照字面翻译, 不作太多的引申和注解。在英汉成语互译中, 直译可以保存喻义, 传达出原文的修辞风格, 达到
第4期 李英垣等: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比较及翻译策略5. 加注法
61
由于原语和译入语之间文化差异太大, 原语符号和译入语符号在指称、言内和语用三个意义层面上无法一一对应, 只有在说明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如某本书中把成语“叶公好龙”直译为Lord Sheh ’s love of dragons , 然后另加注释:Lord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dragons.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这样, 译入语读者
定落空, 等等。再如汉语成语译成英语:夜郎自大
be blinded by presumptuous self 2conceit ; 空城计undefended city , a stratagem of putting up a bluff ; 井底之蛙a frog sitting at the bottom of a dried well (直译) ,a person with very narrow outlook (意译) , 等等。
四、结束语
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 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文化共, 上的语际转换。文化因素存在于语言的一切方面, 它影响或支配着语言。只有认识到文化因素的这一特点, 才能针对文化因素所造成的障碍加以分析和研究, 实现两种语言之间指称、语用和言内等诸多层面上令人满意的、乃至完美的对应。参考文献
1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257p
2 顾嘉祖, 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22p
3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182p
既理解了“叶公好龙”这一汉语成语的文化意义,
也了解了其中“言行不一”这层语用意义。
6. 阐释法
, 这种翻译方法也可称为原语伴随信息处理。美国著名学者Stephen 认为“, 我们必须对语言和文化有基本认识:语言不能逐字翻译。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 它们都有言外之意”。这里Stephen 的“言外之意”是指那些除字面所指的信息之外的涵义。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多此一举;When the cat ’s away 猫儿不在, 鼠儿成精; To run after two hares 脚踏两条船, 必
1999年10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卷第4期
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比较及翻译策略
李英垣①
(复旦大学大学英语部, 上海 200433)
李 欣王银娥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沈阳 (复旦大学大学英语部, 上海 110006) 200433)
摘 要 成语是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
中都有着丰富的成语, 因此, 在英汉互译时, 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比分析, 可以找出这两种语言成语之间的跨文化共性和差异, , 在英汉成语的互译过程中实现令人满意的语际转换。关键词 英汉成语,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
, 是创造文化。每一种语言在形成、发展和被使用过程中无不打上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 同时, 丰富的民族文化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使语言获得完善, 富有表现力。成语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 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 具有浓郁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 因此说, 成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学习和掌握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部分成语, 首先就得从文化因素入手。
blood boils G olden saying Cold words
我们热血沸腾金玉良言
水中捞月顺水推舟current , 等等。
这些成语的互译表明英汉语言中用于反映或概括客观事物的概念意义即认知意义极其相似。上列各项成语,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均表现了原语和译入语在指称(denotative ) 、语用(pragmatic ) 和言内(intra -linguistic ) 三个层面上的一一对应。这种不谋而合现象说明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具有联系的方面, 充分展示了英汉成语在词汇层面上所表现的跨文化共性。
冷言冷语
fish up the moon in the water
push the boat with the
一、英汉成语词汇层面上的跨文化共性
虽然英汉民族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 但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因而,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事物及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甚至有一些不约而同的巧合。在英汉这两种音系、形态、结构截然不同的语言里, 我们会发现有的成语在词汇层面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 英语中有burn one ’s boats 一说, 而汉语里恰有“破釜沉舟”一语。前者出自古罗马凯撒(J ulius Caesar ) 大帝, 他带兵乘船出击外邦时常常烧毁船只, 使兵士断绝退路, 狠下非战胜即战死的决心。原语整体为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 ’s boats. 后者则出自西楚霸王项羽, 他“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
(史记・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生还”《
) 。这样的成语可谓形似、项羽本纪》意似, 乃至神
似。这种现象是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 ) 。再如:
①男,39, 讲师。
二、英汉成语词汇层面上的跨文化差异
从宏观着眼, 整个人类文化有其共性; 从微观着眼, 各民族的文化更显其个性。这种民族个性是普遍存在并贯穿其整个民族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上的烙印使得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下面就对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在词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体现作些探讨。
1. 英汉成语中词的概念意义上的文化差异词的概念意义即词的认知意义或指称意义, 是语言交际中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意义, 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它始终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例如, 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这个成语
60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喻义自明的效果。例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就可直译为So long as I remain a bonze , I go on tolling the bell “;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也可直接译为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 ’s strength and a long task proves a man ’s heart. 英语成语Who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可译成“谁笑到最后,
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成语则
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来表达同样的意思。mushrooms 的指称意义决不会是“春笋”。“春笋”不是英国本土所能生产的, 所以, 英国人不可能用“春笋”对上述现象进行比喻。同样, 一些在英语文化中具有独特风气、事物的词, 在汉语中也不能找到对应的词, 例如:
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Neither fish nor fowl 非驴非马
这两个成语中的dog ,fish 和fowl 的指称意
谁笑得最好”;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 可译为“井干方知水可贵”。
2. 意译法
有些文化意义较浓的英汉成语, 直译不能传
义不可能相当于汉语中的“乌”、“驴”和“马”。若达文化意义, , 此前面的“雨后春笋”中的“春笋”用bamboo shoots 时, , 汉语成语来翻译, 后面的dog ,fish 和fowl 分别用“狗”、““、吉祥”等“鱼”和“禽”译之, dragon 的文化意义具有真成了““、魔鬼”“、凶残”等象征意义。因此“, 望子果。, , 在翻译时必需作出相应调整, 从而使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这类成语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
2. 英汉成语中词的文化意义上的差异词的文化意义是指附加在词项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包括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 、情感意义(emotional meaning ) 、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 等与民族文化因素有关的意义。举个人们所熟悉的例子:中国人对“龙”的传统观念与西方人的观念迥然不同, 西方人对“狗”的看法也与中国人大相径庭。汉语成语“叶公好龙”“、龙腾虎跃”中的“龙”的指称意义与英语里dragon 的指称意义基本相同, 而英语成语Love me , love my dog 和Dog eat dog 里dog 的认知意义与汉语的认知意义也基本相同, 但所包含的内涵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却截然不同。
成龙”不可直译为to hope that one ’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 而应当译为to hope that one ’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尽管意译法使原语中一些词的指称意义完全丧失, 但它不改变原语中的形象和色彩, 使原语和译入语的语用意义一目了然。
3. 直意结合法
一些英汉成语带有明显的文化痕迹, 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原意, 尽量保存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国情内容, 只采取直译或意译都是有失偏颇的, 而应同时采用直译和意译法来翻译这类英汉成语。请看例句“:It is true that the enemy won the battle , but theirs is but a Pyrrhic victory. ”said the general. 此句可译为“:将军说‘:敌人确实赢得了战斗, 但他们的胜利只是皮洛士的胜利, 得不偿失。’”这样的译入语一方面使原语的文化意义得以保留, 另一方面又使原语的语用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使译入语读者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4. 代换法
代换法是指在保留原语交际意义的基础上, 用译入语中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语词的方法。这样的成语例子也有很多, 例如:To laugh off one ’s head 笑掉大牙;Birds of a feather 一丘之貉, 等等。再如汉语成语译成英语:棋逢对手Diamond cut diamond ;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J ustice has long arms ; 山穷水尽At the end of one ’s rope , 等等。这种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的对应充分体现了“意似”而不是“形似”。也就是说, 这种译法虽使得成语中某些词的指称意义完全丧失, 但原语中的语用意义没有受损, 同时还丰富了译入语的文化内涵。
三、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的翻译
英汉成语中不仅包含了显性的(overt ) 文化
因素, 而且还具有隐性的(covert ) 文化因素, 亦称伴随文化信息。因此, 翻译工作经常遇到的并不是语言结构本身问题, 而是怎样根据原语文化意义对译文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组或调整, 以期译入语读者获得同原语读者一样的文化信息。下面, 就对翻译中处理英汉成语跨文化差异时采取的几种主要方法进行探讨。
1. 直译法
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 而是照字面翻译, 不作太多的引申和注解。在英汉成语互译中, 直译可以保存喻义, 传达出原文的修辞风格, 达到
第4期 李英垣等: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比较及翻译策略5. 加注法
61
由于原语和译入语之间文化差异太大, 原语符号和译入语符号在指称、言内和语用三个意义层面上无法一一对应, 只有在说明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如某本书中把成语“叶公好龙”直译为Lord Sheh ’s love of dragons , 然后另加注释:Lord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dragons.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这样, 译入语读者
定落空, 等等。再如汉语成语译成英语:夜郎自大
be blinded by presumptuous self 2conceit ; 空城计undefended city , a stratagem of putting up a bluff ; 井底之蛙a frog sitting at the bottom of a dried well (直译) ,a person with very narrow outlook (意译) , 等等。
四、结束语
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 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文化共, 上的语际转换。文化因素存在于语言的一切方面, 它影响或支配着语言。只有认识到文化因素的这一特点, 才能针对文化因素所造成的障碍加以分析和研究, 实现两种语言之间指称、语用和言内等诸多层面上令人满意的、乃至完美的对应。参考文献
1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257p
2 顾嘉祖, 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22p
3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182p
既理解了“叶公好龙”这一汉语成语的文化意义,
也了解了其中“言行不一”这层语用意义。
6. 阐释法
, 这种翻译方法也可称为原语伴随信息处理。美国著名学者Stephen 认为“, 我们必须对语言和文化有基本认识:语言不能逐字翻译。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 它们都有言外之意”。这里Stephen 的“言外之意”是指那些除字面所指的信息之外的涵义。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多此一举;When the cat ’s away 猫儿不在, 鼠儿成精; To run after two hares 脚踏两条船,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