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变压吸附

变压吸附实验

利用多孔固体物质的选择性吸附分离和净化气体或液体混合物的过程称为吸附分离。吸附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固体表面过剩能的存在,这种过剩能可通过范德华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也可通过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前者称为物理吸附,后者称为化学吸附。一个完整的吸附分离过程通常是由吸附与解吸(脱附)循环操作构成,由于实现吸附和解吸操作的工程手段不同,过程分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变压吸附是通过调节操作压力(加压吸附、减压解吸)完成吸附与解吸的操作循环,变温吸附则是通过调节温度(降温吸附,升温解吸)完成循环操作。变压吸附主要用于物理吸附过程,变温吸附主要用于化学吸附过程。本实验以空气为原料,以碳分子筛为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达到提纯氮气的目的。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连续变压吸附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了解和掌握影响变压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

(3)了解和掌握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基本原理; (4)了解和掌握吸附床穿透曲线的测定方法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物质在吸附剂(固体)表面的吸附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分子扩散到达固体表面,二是通过范德华力或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附于固体表面。因此,要利用吸附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被分离组分必须在分子扩散速率或表面吸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

碳分子筛吸附分离空气中N2和O2就是基于两者在扩散速率上的差异。N2和O2都是非极性分子,分子直径十分接近(O2为0.28nm,N2为0.3nm),由于两者的物性相近,与碳分子筛表面的结合力差异不大,因此,从热力学(吸收平衡)角度看,碳分子筛对N2和O2的吸附并无选择性,难于使两者分离。然而,从动力学角度看,由于碳分子筛是一种速率分离型吸附剂,N2和O2在碳分子筛微孔内的扩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如:35℃时,O2的扩散速度为2.0×106 ,O2

的速度比N2快30倍,因此当空气与碳分子筛接触时,O2将优先吸附于碳分子筛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使得空气中的N2得以提纯。由于该吸附分离过程是一个速率控制的过程,因此,吸附时间的控制(即吸附-解吸循环速率的控制)非常重要。当吸附剂用量、吸附压力、气体流速一定时,适宜的吸附时间可通过测定吸附柱的穿透曲线来确定。

所谓穿透曲线就是出口流体中被吸附物质(即吸附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典型的穿透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可见吸附质的出口浓度变化呈S形曲线,在曲线的下拐点(a点)之前,吸附质的浓度基本不变(控制在要求的浓度之下),此时,出口产品是合格的。越过下拐点之后,吸附质的浓度随时间增加,到达上拐点(b点)后趋于进口浓度,此时,床层已趋于饱和,通常将下拐点(a点)称为穿透点,上拐点(b点)称为饱和点。通常将出口浓度达到进口浓度的95%的点确定为饱和点,而穿透点的浓度应根据产品质量要求来定,一般略高于目标

(t0)可以确定吸附装置的最佳吸附操作时间和吸附剂的动态吸附量,而动态吸附容量是吸附装置设计放大的重要依据。

动态吸附容量的定义为:从吸附开始直至穿透点(a点)的时段内,单位重

量的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即:吸附质的质量/吸附剂质量或体积)

Vt0(c0-cB)

动态吸附容量G

W

三 预习与思考

(1)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原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采用变压吸附而非变温吸附? (3) 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本实验装置的最佳吸附时间?

(4) 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容量是如何确定的?必须通过实验测定哪些参数? (5) 本实验为什么不考虑吸附过程的热效应?哪些吸附过程必须考虑热效应? 四 实验装置及流程

变压吸附装置是由两根可切换操作的吸附柱(A柱、B柱)构成,吸附柱尺寸为36mm450mm,吸附剂为碳分子筛,各柱碳分子筛的装填量为247g。

来自空压机的原料空气经脱油器脱油和硅胶脱水后进入吸附柱,气流的切换通过电磁阀由计算机在线自动控制。在计算机控制面板上,有两个可自由设定的

时间窗口 K1,K2,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

K1——表示吸附和解吸的时间(注:吸附和解吸在两个吸附柱分别进行)。 K2——表示吸附柱充压和串连吸附操作时间。

解吸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常压解吸,随后进行真空解吸。

气体分析:出口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通过CYES-II 型氧气分析仪测定。 五 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检查压缩机、真空泵、吸附设备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之间的连

接是否到位,氧分析仪是否校正,15支取样针筒是否备齐。 2) 接通压缩机电源,开启吸附装置上的电源。

3) 开启真空泵上的电源开关,然后在计算机面板上启动真空泵。 4) 调节压缩机出口稳压阀,使输出压力稳定在0.5MPa(表压0.4 MPa)。 5) 调节气体流量阀 ,将流量控制在3.0L/H左右。

6) 将计算机面板上的时间窗口分别设定为K1=600s,K2=5s,启动设定框

下方的开始 按钮,系统运行30min后,开始测定穿透曲线。

7) 穿透曲线测定方法:系统运行30min后,观察计算机操作屏幕,从操作

状态进入K1的瞬间开始,迅速按下面板上的计时按钮,然后,每隔1分钟,用针筒在取样口处取样分析一次(若K1=600s,取10个样),记录取样时间与样品氧含量的关系,同时记录吸附压力、温度和气体流量。 取样注意事项:

 每次取样8-10ml,将针筒对准取样口,取样阀旋钮可调节气速大小。  取样后将针筒拔下,迅速用橡皮套封住针筒的开口处,以免空气渗入,

影响分析结果。

8) 改变气体流量,将流量提高到6.0L/H,然后重复(6)和(7)步操作。 9) 调节压缩机出口气体减压阀,将气体压力升至0.7 MPa(表压0.6 MPa),

重复第(5)到第(7)步操作。 10) 停车步骤:

 先按下K1,K2设定框下方的停止操作按钮,将时间参数重新设定为K1

=120s,K2=5s,然后启动设定框下方的开始按钮,让系统运行10-15min。  系统运行10-15min后,按下计算机面板上停止操作按钮,停止吸附操作。

 在计算机控制面板上关闭真空泵,然后关闭真空泵上的电源。  关闭压缩机电源。 六 实验数据处理

(1)实验数据整理

表1 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_____ 压力P/Mpa:_____ 气体流量V/L/h:____

表2 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_____ 压力P/Mpa:_____ 气体流量V/L/h:____

表3 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_____ 压力P/Mpa:_____ 气体流量V/L/h:____

(2)实验数据整理

a) 根据实验数据,在同一张图上标绘两种气体流量下的吸附穿透曲线。 b)若将出口氧气浓度为3.0%的点确定为穿透点,请根据穿透曲线确定不同操作条件下穿透点出现的时间t0,记录于下表4。

表4

c) 根据表4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吸附容量:

VNG

29

t0(yoyB)22.4

W

T0PVNV

TP0

表5 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吸附容量计算结果

七 结果及讨论

(1)在本装置中,一个完整的吸附循环包括哪些操作步骤?

(2)气体的流速对吸附剂的穿透时间和动态吸附容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3)吸附压力对吸附剂的穿透时间和动态吸附容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4)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本实验装置的吸附时间应该控制在多少合适? (5)该吸附装置在提纯氮气的同时,还具有富集氧气的作用,如果实验目的是

为了获得富氧,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案应作哪些改动? 符号说明

A-吸附柱的截面积,cm2; C0-吸附质的进口浓度,g/L;

CB-穿透点处,吸附质的出口浓度,g/L; G-动态吸附容量(氧气质量/吸附剂体积),g/g; P-实际操作压力,Mpa; P0-标准状态下的压力,Mpa; T-实际操作温度,K; T0-标准状态下的温度,K; V-实际气体流量,L/min;

VN-标准状态下的气体流量,L/min; t0-达到穿透点的时间,s; y0-空气中氧气的浓度,wt%;

yB-穿透点处,氧气的出口浓度,wt%; W-碳分子筛吸附剂的质量,g。

变压吸附实验

利用多孔固体物质的选择性吸附分离和净化气体或液体混合物的过程称为吸附分离。吸附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固体表面过剩能的存在,这种过剩能可通过范德华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也可通过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前者称为物理吸附,后者称为化学吸附。一个完整的吸附分离过程通常是由吸附与解吸(脱附)循环操作构成,由于实现吸附和解吸操作的工程手段不同,过程分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变压吸附是通过调节操作压力(加压吸附、减压解吸)完成吸附与解吸的操作循环,变温吸附则是通过调节温度(降温吸附,升温解吸)完成循环操作。变压吸附主要用于物理吸附过程,变温吸附主要用于化学吸附过程。本实验以空气为原料,以碳分子筛为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达到提纯氮气的目的。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连续变压吸附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了解和掌握影响变压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

(3)了解和掌握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基本原理; (4)了解和掌握吸附床穿透曲线的测定方法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物质在吸附剂(固体)表面的吸附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分子扩散到达固体表面,二是通过范德华力或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附于固体表面。因此,要利用吸附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被分离组分必须在分子扩散速率或表面吸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

碳分子筛吸附分离空气中N2和O2就是基于两者在扩散速率上的差异。N2和O2都是非极性分子,分子直径十分接近(O2为0.28nm,N2为0.3nm),由于两者的物性相近,与碳分子筛表面的结合力差异不大,因此,从热力学(吸收平衡)角度看,碳分子筛对N2和O2的吸附并无选择性,难于使两者分离。然而,从动力学角度看,由于碳分子筛是一种速率分离型吸附剂,N2和O2在碳分子筛微孔内的扩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如:35℃时,O2的扩散速度为2.0×106 ,O2

的速度比N2快30倍,因此当空气与碳分子筛接触时,O2将优先吸附于碳分子筛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使得空气中的N2得以提纯。由于该吸附分离过程是一个速率控制的过程,因此,吸附时间的控制(即吸附-解吸循环速率的控制)非常重要。当吸附剂用量、吸附压力、气体流速一定时,适宜的吸附时间可通过测定吸附柱的穿透曲线来确定。

所谓穿透曲线就是出口流体中被吸附物质(即吸附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典型的穿透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可见吸附质的出口浓度变化呈S形曲线,在曲线的下拐点(a点)之前,吸附质的浓度基本不变(控制在要求的浓度之下),此时,出口产品是合格的。越过下拐点之后,吸附质的浓度随时间增加,到达上拐点(b点)后趋于进口浓度,此时,床层已趋于饱和,通常将下拐点(a点)称为穿透点,上拐点(b点)称为饱和点。通常将出口浓度达到进口浓度的95%的点确定为饱和点,而穿透点的浓度应根据产品质量要求来定,一般略高于目标

(t0)可以确定吸附装置的最佳吸附操作时间和吸附剂的动态吸附量,而动态吸附容量是吸附装置设计放大的重要依据。

动态吸附容量的定义为:从吸附开始直至穿透点(a点)的时段内,单位重

量的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即:吸附质的质量/吸附剂质量或体积)

Vt0(c0-cB)

动态吸附容量G

W

三 预习与思考

(1)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原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采用变压吸附而非变温吸附? (3) 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本实验装置的最佳吸附时间?

(4) 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容量是如何确定的?必须通过实验测定哪些参数? (5) 本实验为什么不考虑吸附过程的热效应?哪些吸附过程必须考虑热效应? 四 实验装置及流程

变压吸附装置是由两根可切换操作的吸附柱(A柱、B柱)构成,吸附柱尺寸为36mm450mm,吸附剂为碳分子筛,各柱碳分子筛的装填量为247g。

来自空压机的原料空气经脱油器脱油和硅胶脱水后进入吸附柱,气流的切换通过电磁阀由计算机在线自动控制。在计算机控制面板上,有两个可自由设定的

时间窗口 K1,K2,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

K1——表示吸附和解吸的时间(注:吸附和解吸在两个吸附柱分别进行)。 K2——表示吸附柱充压和串连吸附操作时间。

解吸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常压解吸,随后进行真空解吸。

气体分析:出口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通过CYES-II 型氧气分析仪测定。 五 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检查压缩机、真空泵、吸附设备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之间的连

接是否到位,氧分析仪是否校正,15支取样针筒是否备齐。 2) 接通压缩机电源,开启吸附装置上的电源。

3) 开启真空泵上的电源开关,然后在计算机面板上启动真空泵。 4) 调节压缩机出口稳压阀,使输出压力稳定在0.5MPa(表压0.4 MPa)。 5) 调节气体流量阀 ,将流量控制在3.0L/H左右。

6) 将计算机面板上的时间窗口分别设定为K1=600s,K2=5s,启动设定框

下方的开始 按钮,系统运行30min后,开始测定穿透曲线。

7) 穿透曲线测定方法:系统运行30min后,观察计算机操作屏幕,从操作

状态进入K1的瞬间开始,迅速按下面板上的计时按钮,然后,每隔1分钟,用针筒在取样口处取样分析一次(若K1=600s,取10个样),记录取样时间与样品氧含量的关系,同时记录吸附压力、温度和气体流量。 取样注意事项:

 每次取样8-10ml,将针筒对准取样口,取样阀旋钮可调节气速大小。  取样后将针筒拔下,迅速用橡皮套封住针筒的开口处,以免空气渗入,

影响分析结果。

8) 改变气体流量,将流量提高到6.0L/H,然后重复(6)和(7)步操作。 9) 调节压缩机出口气体减压阀,将气体压力升至0.7 MPa(表压0.6 MPa),

重复第(5)到第(7)步操作。 10) 停车步骤:

 先按下K1,K2设定框下方的停止操作按钮,将时间参数重新设定为K1

=120s,K2=5s,然后启动设定框下方的开始按钮,让系统运行10-15min。  系统运行10-15min后,按下计算机面板上停止操作按钮,停止吸附操作。

 在计算机控制面板上关闭真空泵,然后关闭真空泵上的电源。  关闭压缩机电源。 六 实验数据处理

(1)实验数据整理

表1 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_____ 压力P/Mpa:_____ 气体流量V/L/h:____

表2 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_____ 压力P/Mpa:_____ 气体流量V/L/h:____

表3 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_____ 压力P/Mpa:_____ 气体流量V/L/h:____

(2)实验数据整理

a) 根据实验数据,在同一张图上标绘两种气体流量下的吸附穿透曲线。 b)若将出口氧气浓度为3.0%的点确定为穿透点,请根据穿透曲线确定不同操作条件下穿透点出现的时间t0,记录于下表4。

表4

c) 根据表4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吸附容量:

VNG

29

t0(yoyB)22.4

W

T0PVNV

TP0

表5 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吸附容量计算结果

七 结果及讨论

(1)在本装置中,一个完整的吸附循环包括哪些操作步骤?

(2)气体的流速对吸附剂的穿透时间和动态吸附容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3)吸附压力对吸附剂的穿透时间和动态吸附容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4)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本实验装置的吸附时间应该控制在多少合适? (5)该吸附装置在提纯氮气的同时,还具有富集氧气的作用,如果实验目的是

为了获得富氧,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案应作哪些改动? 符号说明

A-吸附柱的截面积,cm2; C0-吸附质的进口浓度,g/L;

CB-穿透点处,吸附质的出口浓度,g/L; G-动态吸附容量(氧气质量/吸附剂体积),g/g; P-实际操作压力,Mpa; P0-标准状态下的压力,Mpa; T-实际操作温度,K; T0-标准状态下的温度,K; V-实际气体流量,L/min;

VN-标准状态下的气体流量,L/min; t0-达到穿透点的时间,s; y0-空气中氧气的浓度,wt%;

yB-穿透点处,氧气的出口浓度,wt%; W-碳分子筛吸附剂的质量,g。


相关内容

  • 用高性能制氧分子筛变压吸附
  • 第22卷第5鞠2000年9月 南京化工大学学撤 J0uR.AL0FNANJINGuNIVERSlTYoFcHEMIcAL v.1.22No5 TEcHNOI∞GY se.2000 ===::一∞====±!========*_∞==::=2222=:==#_#_≈±!========:====≈=± ...

  • 氢气变压吸附原理
  • 变压吸附原理在工业制氢中的应用 一. 概述 冶金企业有丰富的焦炉煤气,经变压吸附后其中氢气的组分提高,仍可作冶金燃料再利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吸附剂具有选择性吸附的特性,并且吸附剂对不同的气体在吸附量.吸附速度.吸附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变压吸附制氢就是利用吸附剂这个特点,实现气体分离的.另外吸附剂的 ...

  • 中国对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的研究
  • 中国对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的开发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PSA 分离空气制氧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有十几个单位相继开展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的实验研究,建立了数套工业试验设备.这个时期开发的变压吸附制氧设备的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大多采用高于大气压吸附.常压解吸流程,吸附塔有两个到四个: ⑵空 ...

  • 变压吸附原理
  • 单一的固定吸附床操作,无论是变温吸附还是变压吸附,由于吸附剂需要再生,吸附都是间歇式的.因此工业上都是采用两个或更多的吸附床,使吸附床的吸附和再生交替进行.当一个塔处于吸附过程时,其他塔就处于再生过程的不同阶段: 当该塔结束吸附步骤开始再生过程时,另一个塔又接着进行吸附过程,这样就能保证原料气不断输 ...

  • 变压吸附制氧一般性技术原理
  • 变压吸附制氧一般性技术原理 1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发展概况 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初(Skarstrom, 1960; Guerin de Montgarenil & Domine, 1964),并于70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在此之前,传统的工业空分装置大部分采用深冷精馏法(简称 ...

  • 氢气生产工艺
  • H2制造工艺详解 一. 电解水制氢 多采用铁为阴极面,镍为阳极面的串联电解槽(外形似压滤机)来电解苛性钾或苛性钠的水溶液.阳极出氧气,阴极出氢气.该方法成本较高,但产品纯度大,可直接生产99.7%以上纯度的氢气.这种纯度的氢气常供:①电子.仪器.仪表工业中用的还原剂.保护气和对坡莫合金的热处理等,② ...

  • 可燃气体报警器毕业论文
  • 可燃气体报警器毕业论文 专 业: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 目录 第一章 毕业设计的意义........................................................................1 第二章 选择题目的意义......................... ...

  • 固定床吸附数学模型现状及应用_张媛媛
  • 2004年12月第29卷第6期 贵州化工 ·11· G uizhou Chemical Industry 固定床吸附数学模型现状及应用 张媛媛 马丽萍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3) 摘 要 主要综述了固定床反应器数学模型的发展现状, 并对其在黄磷尾气的净化应用中做出 ...

  • 臭气系统技术方案20130507
  • 饲料厂臭氧除臭方案 一.概述: 恶臭气体污染是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它作为一种典型的环境公害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不少发达国家将其作为一种单列公害进行研究,并专项立法实施防治.国外对恶臭污染的治理工作也开展较早,在日本及欧美的多个工业领域中,采用如固定床式活性炭吸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