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翻译策略下的归化和异化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文化需求始终处于增长状态,社会方方面面受到了来自外国文化的强烈冲击。我国越发重视加强文化软实力,实行文化输出战略,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由此产生了对翻译的大量需求,对广大翻译人才提出了很大挑战。而对翻译策略的探讨,虽从未停歇,但也因为古今中外的求证论述而使翻译观念变得更为科学严谨。笔者在本文尝试就“透明” 翻译策略所引发的两种不同翻译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日后大家的翻译活动有所启发。

  【关键词】“透明”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文化立场

  一、翻译中的“透明说”

  “透明说”也叫“隐形说”,无论是透明还是隐形,说到底,就是要让译者“不可见”,这一观点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有很多论证。“透明”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不流露个人色彩及主张,让译者不留痕迹地毕现原著精神,让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无论对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这都无疑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俄国的果戈里曾有一句熟悉的名言加以描述:“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成为了“透明说” 的一句十分经典的阐释;而钱钟书也曾以“化境”一词加以概括。从二位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人们普遍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透明说”这一理想境界的,许多翻译家都非常向往这一理想境界,使其成为很多翻译家坚持努力靠近的目标。

  二、“透明说”引导下的“异化”和“归化”

  1.何为“异化”、“归化”。虽然“透明”翻译策略受到众多追捧,但是在其引导下,翻译界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同译者对“透明”的策略出现了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了“异化”和“归化”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翻译家理解的“透明”,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便有了“异化说”。而另一些翻译家理解的“透明”着重于在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翻译痕迹,让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就像原作者的写作;因此,译者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于是便出现了“归化”。简单来说,“异化”就是译者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外来文化语言特点,保留原作异国情调;“归化”是译者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用地道的本国语言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实例分析。由“透明”翻译策略引出的“异化”与“归化”到底哪个更适合用以从事翻译实践呢?近几年来在我国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笔者举几个学习过程中积累到的例子与大家一同分析,进而对二者加以体会:

  ①―Why should a man never tell his secret in a corn field?

  ―Because it has too many ears.

  “异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玉米地里说秘密?

  ――因为地里有很多“耳朵”(“穗”)。(注:英语中的”ear”除了“耳朵”外,还有植物的“穗” 的意思,英语原文采用了双关的手法。)

  “归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墙根底下说秘密?

  ――因为“隔墙有耳”。

  分析:此例的异化翻译无法直接再现原文的双关意味,只能通过添加译者注来加以阐释,显得繁琐。而立足于中文背景的归化式译法则读来更为通顺达意,但也存在改变原文意象的遗憾。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异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归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分析:对于汉译英,需要注意目的语读者是讲英语的人,所以“归化”翻译是面向英语读者的,“异化”翻译则是字对字的直译。

  3.名家的选择。审视近代以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1世纪一百三十多年间的中国文学翻译情况,会发现归化论占了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林纾、朱生豪等很多著名译者均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中国翻译尚未成熟,大多为作家的译者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所以导致这一时期除了鲁迅之外,大多都坚持归化论的策略;鲁迅主张坚持“硬译”的立场,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益智,因此必须保持原文异国情调,有时甚至“宁可译得不顺口”。20世纪后期,一些翻译理论家开始反思这种党“同”伐“异”的翻译文化观,开始强调“异”与“同” 的辩证关系,以期促进我国文化交流事业发展。

  三、如何选择

  可以看出,所谓“归化”与“异化”,实际上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面对的是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因而笔者认为,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应极力避免采取极端化的“异化”和“归化”策略,试图把“交流和沟通”作为翻译活动的根本宗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译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从单一的方法技巧层面走出来,并将其上升到文化表达和重构的高度去审视和探讨,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平衡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严辰松.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文化需求始终处于增长状态,社会方方面面受到了来自外国文化的强烈冲击。我国越发重视加强文化软实力,实行文化输出战略,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由此产生了对翻译的大量需求,对广大翻译人才提出了很大挑战。而对翻译策略的探讨,虽从未停歇,但也因为古今中外的求证论述而使翻译观念变得更为科学严谨。笔者在本文尝试就“透明” 翻译策略所引发的两种不同翻译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日后大家的翻译活动有所启发。

  【关键词】“透明”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文化立场

  一、翻译中的“透明说”

  “透明说”也叫“隐形说”,无论是透明还是隐形,说到底,就是要让译者“不可见”,这一观点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有很多论证。“透明”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不流露个人色彩及主张,让译者不留痕迹地毕现原著精神,让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无论对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这都无疑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俄国的果戈里曾有一句熟悉的名言加以描述:“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成为了“透明说” 的一句十分经典的阐释;而钱钟书也曾以“化境”一词加以概括。从二位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人们普遍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透明说”这一理想境界的,许多翻译家都非常向往这一理想境界,使其成为很多翻译家坚持努力靠近的目标。

  二、“透明说”引导下的“异化”和“归化”

  1.何为“异化”、“归化”。虽然“透明”翻译策略受到众多追捧,但是在其引导下,翻译界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同译者对“透明”的策略出现了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了“异化”和“归化”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翻译家理解的“透明”,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便有了“异化说”。而另一些翻译家理解的“透明”着重于在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翻译痕迹,让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就像原作者的写作;因此,译者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于是便出现了“归化”。简单来说,“异化”就是译者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外来文化语言特点,保留原作异国情调;“归化”是译者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用地道的本国语言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实例分析。由“透明”翻译策略引出的“异化”与“归化”到底哪个更适合用以从事翻译实践呢?近几年来在我国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笔者举几个学习过程中积累到的例子与大家一同分析,进而对二者加以体会:

  ①―Why should a man never tell his secret in a corn field?

  ―Because it has too many ears.

  “异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玉米地里说秘密?

  ――因为地里有很多“耳朵”(“穗”)。(注:英语中的”ear”除了“耳朵”外,还有植物的“穗” 的意思,英语原文采用了双关的手法。)

  “归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墙根底下说秘密?

  ――因为“隔墙有耳”。

  分析:此例的异化翻译无法直接再现原文的双关意味,只能通过添加译者注来加以阐释,显得繁琐。而立足于中文背景的归化式译法则读来更为通顺达意,但也存在改变原文意象的遗憾。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异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归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分析:对于汉译英,需要注意目的语读者是讲英语的人,所以“归化”翻译是面向英语读者的,“异化”翻译则是字对字的直译。

  3.名家的选择。审视近代以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1世纪一百三十多年间的中国文学翻译情况,会发现归化论占了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林纾、朱生豪等很多著名译者均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中国翻译尚未成熟,大多为作家的译者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所以导致这一时期除了鲁迅之外,大多都坚持归化论的策略;鲁迅主张坚持“硬译”的立场,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益智,因此必须保持原文异国情调,有时甚至“宁可译得不顺口”。20世纪后期,一些翻译理论家开始反思这种党“同”伐“异”的翻译文化观,开始强调“异”与“同” 的辩证关系,以期促进我国文化交流事业发展。

  三、如何选择

  可以看出,所谓“归化”与“异化”,实际上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面对的是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因而笔者认为,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应极力避免采取极端化的“异化”和“归化”策略,试图把“交流和沟通”作为翻译活动的根本宗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译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从单一的方法技巧层面走出来,并将其上升到文化表达和重构的高度去审视和探讨,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平衡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严辰松.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内容

  • _显山露水,还是不动声色译者的隐身
  • 2008年第2期第10卷(总第48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08 GeneralNo.48,Vol.10 还是"显山露水""不动声色" --论韦努蒂"抵抗式翻译理论&quo ...

  •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译者定位(1)
  • 第32卷 第3期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V ol. 32 No.3 2011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May. 2011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译者定位 欧亚美 (湖南城市学院 外语系,湖南 益阳 413000) 摘 要:巴西的食人主义翻译理论 ...

  • 直译_意译与归化_异化之比较_赵静
  • 学术研究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赵静 要:本文从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这两对术语的含义入手,论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使用.同时,通过比较两组概念的异同让 . 关键词:翻译:直译:意译:归化:异化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LawrenceVenuti)提出了 ...

  •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组翻译中术语的定义和起源,同时也阐明了另一组翻译术语直译和意译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归化和异化的发展前景作了分析.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直译 意译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积累的日益增加,翻译已不再被看做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更多地涉及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 ...

  • 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 2007年第2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2, 2007(总第102期) J OU 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Serial No 1102 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王 建 辉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12 ...

  •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

  • 字幕翻译的策略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6期) 001361 J.ShanxiAric.Univ.(SocialScienceEdition)No.6Vol.92010 g 电影<孔子>字幕翻译的策略探析 林丽霞1,宋铁花2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福建福清3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 ...

  •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总第122期)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李建忠 (北京第--J'l,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近几年来成为一个争论焦点.有人主张翻译仍应以归化为主,有人则说归化与异化是"矛与盾的交锋".笔者认为,这些提法都过于偏执, ...

  •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