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练习题3

【学习要求】

1、本册所有文言文课文的背诵及默写,默写正确无误;

2、文学常识:A.作家的字、号、朝代、代表作品;B、课文作品出处; 3、辨清语意和结构,达到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及语言结构的一致; 4、掌握好重点词语的音、形、义,注意通假字、修辞手法;

5、注意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握重点语句翻译; 6、把握文章主旨、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

《伤仲永》

1.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 。他字 ,晚年号 ,是杰出的 家、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

指唐朝的 ,宋朝的 。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古义: 今义: ②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今义: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古义: 今义: ④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⑤世隶耕 .古义: 今义: ⑥泯然众人矣 ..

古义: 今义:

4.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其父: 。 ..②父利其然也: 。 .③邑人奇之: 。 .

④父异焉: 。 .

⑤伤仲永: 。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泯然众人矣。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7)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 (8)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伤”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伤”?请简要分析。

(9)《伤仲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10)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答案

1.文学常识:①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朝代)王安石,他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的意思。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古义:代词,此,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②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有的,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④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 今义:略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⑤世隶耕 .

古义:属于。 今义:奴隶,附属。 ⑥泯然众人矣 ..

古义:常人。 今义:许多人。 4.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③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⑤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哀伤,叹息。 .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6.语句翻译。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还没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旨意,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人们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⑥泯然众人矣。

(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后天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本来就是一般的人,再不受后天的教育,难道只是成为一般的人就完了吗?

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这一空用自己的

话作答)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

天资聪颖的人,不学习的话尚且如此,何况一般的资质鲁钝的人呢。这是在强调后天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

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7)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不使学 。

(8)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伤”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伤”?请简要分析。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首先,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却最终却“泯然众人”。当然这不能全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其责任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因此,第二是“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第三是“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作者在叙事部分和议论部分都体现出这种“伤”的态度。

(9)《伤仲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人不学习,即使天赋再高,也难以取得成就;而后天刻苦努力,永不自满,则定然会有收获,这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每一位家长都是极有警示作用的。 (10)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悬梁刺股__、___囊萤映雪、(学而不厌、凿壁偷光、韦编三绝)____;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苏秦悬梁刺股__ 、____孙康映雪读书、(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王献之依缸习字)____。

【学习要求】

1、本册所有文言文课文的背诵及默写,默写正确无误;

2、文学常识:A.作家的字、号、朝代、代表作品;B、课文作品出处; 3、辨清语意和结构,达到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及语言结构的一致; 4、掌握好重点词语的音、形、义,注意通假字、修辞手法;

5、注意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握重点语句翻译; 6、把握文章主旨、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

《伤仲永》

1.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 。他字 ,晚年号 ,是杰出的 家、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

指唐朝的 ,宋朝的 。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古义: 今义: ②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今义: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古义: 今义: ④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⑤世隶耕 .古义: 今义: ⑥泯然众人矣 ..

古义: 今义:

4.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其父: 。 ..②父利其然也: 。 .③邑人奇之: 。 .

④父异焉: 。 .

⑤伤仲永: 。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泯然众人矣。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7)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 (8)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伤”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伤”?请简要分析。

(9)《伤仲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10)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答案

1.文学常识:①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朝代)王安石,他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的意思。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古义:代词,此,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②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有的,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④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 今义:略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⑤世隶耕 .

古义:属于。 今义:奴隶,附属。 ⑥泯然众人矣 ..

古义:常人。 今义:许多人。 4.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③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⑤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哀伤,叹息。 .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6.语句翻译。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还没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旨意,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人们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⑥泯然众人矣。

(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后天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本来就是一般的人,再不受后天的教育,难道只是成为一般的人就完了吗?

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这一空用自己的

话作答)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

天资聪颖的人,不学习的话尚且如此,何况一般的资质鲁钝的人呢。这是在强调后天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

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7)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不使学 。

(8)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伤”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伤”?请简要分析。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首先,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却最终却“泯然众人”。当然这不能全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其责任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因此,第二是“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第三是“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作者在叙事部分和议论部分都体现出这种“伤”的态度。

(9)《伤仲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人不学习,即使天赋再高,也难以取得成就;而后天刻苦努力,永不自满,则定然会有收获,这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每一位家长都是极有警示作用的。 (10)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悬梁刺股__、___囊萤映雪、(学而不厌、凿壁偷光、韦编三绝)____;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苏秦悬梁刺股__ 、____孙康映雪读书、(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王献之依缸习字)____。


相关内容

  •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拓展电子书
  •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拓展 上 目录1.竞赛训练习题一 2.竞赛训练习题二 3.竞赛训练习题三 4.竞赛训练习题四 5.竞赛训练习题五 6.竞赛训练习题六 7.竞赛训练习题七 8.竞赛训练习题八 9.竞赛训练习题九 10.竞赛训练习题十 11.竞赛训练习题十一 12.竞赛训练习题十二 13.竞赛训练习题十 ...

  • 初中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记录1
  • 活动主题:网络基础与分类 活动过程: ①认识网络的各种分类. ②了解网络上主机的识别:主机名.IP.域名. ③学习文件夹共享的操作(只读共享.完全共享.根据密码访问). ④练习通过网上邻居.IP地址访问计算机的相关操作. ⑤练习用Windows的拨号程序通过电话拨号入网. ⑥认识通过ISDN.ADS ...

  • 篮球身体素质训练与移动技术
  • 1. 1篮球力量素质训练 1.基本力量练习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主要以静力训练和结合实心球练习为主.静力练习如图组1. 图组1 垫上静力训练 要求:每组静力动作练习时间先持续练习20秒后延长至1分钟:并且在练习中要不断地调整呼吸. 2.速度力量(爆发力) 青少年运动员速度力量)的练习以实心球练 ...

  • 肩关节功能锻炼方案说明
  • 肩关节功能锻炼方案说明 亲爱的病人: 您好! 您所患的是医生详细检查并告诉您可以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后,您就可以按照以下的锻炼方案分阶段锻炼肩关节的活动了. 肩关节的功能锻炼是艰苦的.每次锻炼时,您的肩关节应有明显的牵拉,甚至是疼痛的感觉才是有效的功能锻炼.比较合适的强度是锻炼时肩关节很疼,但锻炼过后, ...

  • 第三章 基础体能训练
  • 第三章 基础体能训练 深蹲练习 弓箭步练习 模仿怪物行走练习 踝关节背屈训练 提踵练习 坐式股后肌群训练 上步练习 单腿硬拉练习 坐姿下拉训练 胸肌前推训练 反向飞鸟练习 斜方肌拉力训练 坐式划船训练 站立姿式上臂内旋练习 俯卧划臂练习 肱三头肌屈伸练习 腕关节屈伸练习 弓箭步转体训练(FR,BA) ...

  • 同济七版高等数学考研基础复习阶段必做课后习题
  • 同济七版高等数学考研基础复习阶段必做课后习题第一章习题1-1:2,5,6,13,习题1-2:2,3,6,7,8习题1-3:1,2,3,4,7,12习题1-4:1,5,6习题1-5:1,2,3,4,5习题1-6:1:(5),(6),2,4习题1-7:1,2,3,4,5:(2),(3),(4)习题1-8 ...

  • 高二信息技术复习课教案
  •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教案 李 金 荣 复习内容:word 文档编辑 复习重点: 用WORD 打开文档.首先对WORD 的一些基本功能进行必要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归纳这些操作方法. 1.演示WORD 的文档编辑的基本操作 2.字体设置:基本上在编辑栏中可 ...

  •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案
  •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案 第一课 学习阶段:水平二 学习目标:向同伴展示学会简单的运动的动作 学习内容:踢毽 短绳 学习步骤: 一.复习.巩固,掌握技能 教师活动:1.提出原地三面转法练习的要求. 2.组织原地三面转法的练习. 二. 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教师活动:1.教师提出踢毽的练习要求 2.组织踢毽的 ...

  •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案上册
  •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案上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掌握障碍赛跑的方法. 学习内容:游戏:障碍赛跑 学习步骤: 一.游戏活动,积极参与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集队.队列练习. 2.组织学生利用跳绳进行准备活动. 3.组织学生柔韧练习. 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席人数. 2.在 ...

  • 大众健美操教案
  • 健美操教学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1.基本练习:弹动.踏步.各方向的移动: 2.大众锻炼标准:一级动作① 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1.介绍课程基本情况和教学总体安排,让学生明确学习 任务和努力方向: 2.学习弹动.踏步等基本技术,使学生明确正确的技术 要求,初步体会动作感觉: 3.掌握大众锻炼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