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喧嚣的神闲气定--叶芝.陶潜田园诗赏析

远离喧嚣的神闲气定

——叶芝、陶潜田园诗赏析

口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毛梅兰

摘要:威廉-勃特勒・叶芝、陶渊明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里.描绘的隐逸世界和幢憬的美好生活可以说是异工同曲。殊途同归。他们共同喜爱恬静的生活,向往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理想境界.诗歌中表现出浓厚的隐逸主题和淡定风格。

关键词:诗人;诗歌;表现方法;作品赏析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英国20世纪诗坛的领军人物.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叶芝一生创作丰富。诗作甚厚。著名的有:《老渔夫的幽思》、<当你老了》、《基督重临》、《驶向拜占庭》等。其诗歌风格多变,由早期的浪漫

主义向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靠拢一直到后期的象征主义。而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文学。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他的超脱潇洒和他的大自然般的胸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绵与传承.有着任何时代的诗人不能比拟更无法替代的作用.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陶诗共有125首,形式上多为五言诗。内容上可分为饮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类。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贴近生活,素有“田园诗人”之誉。本文就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茵尼斯芙里岛》和陶渊明的《饮酒》作一比较分析。管窥鉴赏两位

的人物。屈原“虽放流.腾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那种“与日月同辉”的爱国精神,千载之下。犹让人感慨唏嘘(《史记・屈原列传》)。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卜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永远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文学艺术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每向前发展一步.也都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新的文艺实践去不断追求真善美为最高理念。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梁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就对文章的继承与创新提出卓见:“变

的主题:作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及艺术表现手法等的不同.也会影响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而篇幅较大的作品有时会有一个以上的多重主题;内容复杂的作品,其主题常具有交互性和多层次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也都是多层面、多角度讴歌时代,反映现实,弘扬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的作品。它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参阅刘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导论》,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著:《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

局.1990。

则可久。通则不乏。”l孵,认识到文学有继承才不致贫乏,更

认识到创新才能流传久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思想指导下,近年来,涌现大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闪耀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传统美德的思想光辉,体现了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反映创建文明和谐新农村题材的《福星临门》,以提高农民荣辱观为切入点.歌颂了新时期农民弃耻争荣的新风尚: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济州市委开展“文化下乡.干部包村”工作.抽调大批优秀党员干部下乡包村。剧团副团长杨玉兰被抽调到田村.协助村委开展“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以富带贫。共同促进,建设和谐平安的新农村的活动。”

正如前文提到的李剑国总结唐人小说时所云:“许多情况下主题的含义并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多主题的结合,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会显出不同的主题含义。”由于创作者的立场、观点和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3佩衡子:《吴中雪》【A】.孙逊,孙菊园: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

【4】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鸟瞰》[Y1.文学遗产,1986.5。【5】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I].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1993。

【6】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7】袁行霈:《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叨.社会科学战

线.1986.3。

【8】鲁迅:《论睁了眼睛看》[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文艺”研究成果(2006FS06)。

273

万方数据

诗人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l-《茵尼斯芙里岛》是叶芝的早期代表作,写于1893年。该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厌弃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叶芝的隐逸世界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座小岛,岛上面只需要一个篱笆房、九行豆垄和一个蜂巢.能听到蟋蟀的歌唱,能看见红雀的翅膀。“Innisfree声音上类似inner’sfree,通过这种谐音令人想到inneffreedom(内心自由),犹如朱自清笔中“荷塘下的月色”那样的幽然恬静。到小岛上隐居是叶芝青年时代的梦

想。

叶芝自述:求学时深受文学家亨利・梭罗filenry

Davidhoreau1817—1862)的影响.在十多岁时就幻想自己和

梭罗一样找一个像沃尔登湖(Waldon)那样的清静地方隐居。他选定了吉尔湖中的茵尼斯芙里岛。但始终未能如愿。1890年的一天.叶芝怀着浓浓的乡愁走过伦敦舰队街ff3eetStreet).忽然听见滴水叮咚.看见一家商店橱窗里装饰着一股小喷泉,泉水顶着一只小球。使它在空中不至于停落。此情此景令叶芝又想起了湖水.想起了少时的憧憬.于是他灵感突发,诗人泉涌.写出这首第一次属于他自己音符的抒情诗。他将美丽宁静的大自然同车道纵横的人类社会进行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远离现实、隐居世外的强烈愿望。诗中巧妙地编织着动与静、声与色、朝与夕、内与外、光与影的画面,音乐柔和,浪漫如歌。尽管节奏随意自由,它却像梦游人一样步履沉稳,神情笃定.于是我们有了另一种节奏感:微风缓缓吹过,湖水轻轻拍岸。大自然跳动着永恒脉搏。

2.陶渊明的《饮酒》诗,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在诗中抒发悠然自得之情。也描述了幽美淡远之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诗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启迪,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这首诗的韵调更显得隽秀深长,用词也恰到好处,寓意深刻,不失庄重典雅,比喻贴切,潇洒飘逸。这首诗刻画了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毫无车马之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吟诵:“心远地自偏”。心静,物自静,境自静,进而达到身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深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自然流畅。道出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大自然美妙的矛盾体的和谐统一。把二律背反的哲学原理巧妙地加以组合。诗歌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霞中翩然归来的小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智者。心神契合,形神兼备,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饮酒》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洒为题.拟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是为了在当时兵荒马乱战争迭起的环境下借醉洒来表述志向。整首诗淡雅自然,不事雕饰。却意义深邃。它的意境可分两个层次,前六句为一层。写诗人

274

万方数据

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出诗人鄙睨官场。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五六句历来被传为千古佳句。体现了陶氏的典型风格;后四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人景。情景交合,道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闲适生活.体现了作者借酒来表达壮志难酬的感慨.鞭笞了封建割据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堪称文学史上的杰作。

3.通过赏析.这两首诗歌确实很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写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都想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叶诗的“造屋”、“种豆”和“养蜂”与陶诗中的“结庐”、“采菊”如出一辙;叶诗的第二诗节与陶诗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以互为补充,互相注释。在风格上,叶诗和陶诗一样给人突出的印象是质朴自然.而且质朴自然中都包含醇美恬静的特点.诗文里都熔铸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炽热情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在地点上。叶芝选择的隐逸之地是岛屿。而陶渊明选择的是田园;在写作风格上.叶诗则强调客观性,诗人诚心要到一个远离喧嚣的湖岛去获得安宁。在自在与万物之间划条界线:而陶诗主张“心远地自偏”即只要心境超远,便觉得居住的地方再喧嚣、再嘈杂也是远离尘世,这是诗人自然化的人生体现;叶诗偏重于状物写景,而且是客观写实.这说明诗人当时重在追求完美,推崇自然;而陶诗的写景、抒情、明理都能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时简笔勾画而意境深远。

总之,《茵尼斯芙里岛》作为诗人叶芝早期的代表作,极好地汲取了浪漫主义抒情诗中清新质朴、情景交融的艺术精华.同时又抛弃了唯美主义诗歌语言华丽雕琢、无病呻吟的糟粕。所以。这首诗不失为叶芝全部诗歌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而陶渊明的《饮酒》诗则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在饮酒与田园生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表现了诗歌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陶渊明高尚的人品也因酒品、因诗品而大放异彩.其不朽的诗篇与伟大的人格力量对后世及中国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上为心得,亦印证古训“诗言志”。

参考文献:

【1】高生军:《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风貌》安徼文q,(-v半月),2009年,第03期。

[2】拉毛:《和谐社会语境下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第29卷。第06期。

【3】区供,蒲度戎:《叶芝与陶渊明的隐逸世界>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11卷。第3期。

[4]蒲度戎:《叶芝的象征主义与文学传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07期。

[5】汤卫根:《身居人境心系桃源》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6)。

远离喧嚣的神闲气定——叶芝、陶潜田园诗赏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毛梅兰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时代文学

SHIDAI WENXUE2010,(11)0次

参考文献(5条)

1. 高生军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风貌 2009(3)2. 拉毛 和谐社会语境下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 2009(6)3. 区鉷. 蒲度戎 叶芝与陶渊明的隐逸世界 2005(3)4. 蒲度戎 叶芝的象征主义与文学传统 2007(7)5. 汤卫根 身居人境心系桃源 1998(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潘世东. PAN Shi-dong 论《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和诗人——兼论中国最早的诗歌部落和诗人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

对中国诗歌的起源问题,有史以来,历代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创作和流传不仅异军突起,而且蔚然成风,成为一方诗歌沃土.正是在这沃土之上,才处处响起了《诗经·周南·召南·鄘风》嘹亮的歌唱,才从汉水流域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尹吉甫的出现,即便不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与汉水流域有否渊源关系,至少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了汉水流域厚重而突出的诗歌传统和地位.

2.期刊论文 胡晓靖. HU Xiao-jing 诗歌:意境空间与弹性美学--诗歌鉴赏活动中诗人、作品、读者的互动关系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25(6)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3.学位论文 李海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 2010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享有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诗人所难以比拟的荣誉。他曾四次荣获普利策奖,也是惟一受邀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的诗人。他的诗歌深受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他的影响不仅在国内十分巨大,而且也早已超越了美国国界。
  

论文拟建立一种历史叙述的结构,对弗罗斯特一生的创作进行总体上的探讨与研究。论文全方位、分时期、多侧面地探讨了弗罗斯特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论文对弗罗斯特的诗全集进行了评述,从1913年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少年的心愿》起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于1962年出版的诗集《在林间空地》止,共评论了诗人一生单独出版的九部诗集,以及单独出版的两部诗剧。
  

论文追寻诗人一生创作的踪迹,分四章对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评论:第1章:田园诗风:早期诗歌;第2章:感悟人生;20-30年代的诗歌;第3章:战胜苦难:40年代的诗歌;第4章: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晚期诗歌。论文既从宏观上把握诗人作品的特色,亦有所侧重地阐发诗人在某一阶段诗歌的特点。
  

第1章主要从田园诗风的形成这一视角探讨了弗罗斯特早期出版的三本诗集:《少年的心愿》、《波士顿以北》和《山间低地》,探求评论界赋予弗罗斯特“工业社会的田园诗人”称号的真实内涵。本章分为两节,在第一节中,文章首先指出,作为一个在工业社会中以田园歌手闻名于世的诗人,弗罗斯特终其一生都坚持用心灵和大自然与乡村生活对话,并通过对话在大自然及乡村生活里安放自己的心灵。其次,论文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内涵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深入的、全面的探讨。文章指出乡村生活及农场劳作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因素使得弗罗斯特的诗歌不再单纯以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自然风光,来自生活深处的通过踏踏实实的劳作所获得的感悟使得他的诗歌不空泛,不虚假,从深层次上和大自然建立起了一种血肉上的联系并形成了自然质朴的诗歌风格。最后,文章讨论了递归象似这一充分体现诗人自然质朴诗歌风格的有效结构方式。在第二节中,文章认为弗罗斯特从未放弃过在大自然及乡村生活的语境下对人的思考,其中对小人物的关怀、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都是本节重点探讨的论题。在《波士顿以北》这部诗集中,诗人把人民——大自然和乡村生活——小人物——家国情怀放在一起,视为一个互为联结、互为表里的整体,形成了在大自然和田园的语境下以民为本的意识,表现了诗人对小人物的关怀,为小人物代言的特色。除了对小人物的关怀,弗罗斯特还写有篇目不少的关于女性不幸生活的诗歌。弗罗斯特在诗歌中描绘了当时社会中身处逆境、备受压迫的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探索了她们受压抑的异化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女性人物不同于男性的生活感受、心路历程及性格特征,刻画了她们在男性主宰的当时社会中的迷茫与挣扎。顺理成章地,在对小人物和女性的关注中,诗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人性的问题。弗罗斯特诗篇里许多地方都在探索着人性。因此文章专门用一些篇幅选取了弗罗斯特的一些著名的诗作来阐发诗人对人性的思考。
  

第2章主要从感悟人生的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在20世纪20-30年代所创作的诗歌,涉及到诗人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三部诗集《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河》、《山外有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诗人的心路历程。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已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弗罗斯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市场经济浪潮汹涌澎湃、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语境。文章分析了诗人在商业经济的浪潮中如何保持宁静的心灵、如何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诗歌之路又如何坚持诗歌的艺术品位的若干问题。在这一章里,文章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诗人感悟人生这一论题上。首先,文章指出弗罗斯特在甚嚣尘上的商业化浪潮中主动地去追求心灵的宁静,因为只有保持心灵上的宁静才能真正思索人生,感悟人生。其次,论文分三个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弗罗斯特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生的感悟:感悟情感、感悟责任和感悟哲理。再次,文章认为弗罗斯特一直在用心灵感悟着并且也确实感悟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并将这种感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导致了弗罗斯特诗歌如布罗茨基所说的“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特征。因此文章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这种“简单-复杂”特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索与分析,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论点,认为弗罗斯特用平易的语言去抒写复杂的思想是他有意识的追求。论文运用隐喻概念图式、合成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力求从平易语言的内在张力上和平易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探索、分析弗罗斯特诗歌的复杂性,并着重指出其诗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感悟到的人生的复杂。最后,文章从两个侧面论述了弗罗斯特的诗歌在工业化

语境中的意义:1.警示工业化社会;2.期盼人与自然和谐。
  

第3章主要从战胜苦难和对宗教的思考两个视角详尽地分析和探讨了弗罗斯特在40年代出版的两本新创作的诗集《见证树》和《绒毛绣线菊》以及两首独立的长诗《理性假面剧》和《仁慈假面剧》。从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这一段岁月里,苦难一直跟随着诗人。爱女玛乔丽身亡、妻子埃莉诺去世、儿子卡罗尔自杀。这一时期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家难国难交织在一起,论文通过对一些从苦难意识中升华的优秀诗篇的分析指出一系列的苦难并没有击垮弗罗斯特,反而促使弗罗斯特从苦难中得到了升华。这种苦难意识的升华使得弗罗斯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显得异常的厚重和深刻。文章还重点探讨了诗人对宗教的思考。由于饱受苦难,弗罗斯特对宗教的关注和思考在这一时期显得格外突出。文章认为弗罗斯特的宗教意识是与爱默生一脉相承的,是与西方传统的宗教情怀不一致的。这种非正统的宗教情怀反映在诗人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两部诗剧:《理性假面具》和《仁慈假面具》中。文章对这两部充分反映了诗人宗教情怀的诗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
  

第4章主要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晚期创作的诗歌。文章首先从诗人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诗歌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弗罗斯特与肯尼迪,一个艺术家,一个政治家,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美国诗坛上及文艺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弗罗斯特受邀朗诵了诗歌。这在美国立国两百多年来的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这一典型事件为阐释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文章对此一事件所蕴涵的不寻常的艺术与社会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其次,文章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研究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文章结合诗歌的解读分别讨论了诗人对社会思考的三个侧面:一是奉献精神,二是爱国情怀,三是人生责任。文章详尽分析了这方面的一些作品。最后,论文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讨论了诗人对艺术的思考。在弗罗斯特的晚年,他一直在思考诗歌艺术的问题。他最后的一本诗集《在林间空地》是诗人一生艺术创作风格的坚持与拓展,是诗人精彩的收官之作。总之,文章认为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诗人一直在与时俱进,一方面他一直关注着人在社会中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一直对他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进行不懈坚持与可贵的拓展。

4.期刊论文 刘忠 "第三代诗人"的文化认同与诗歌观念 -社会科学研究2008(4)

作为一种代际称谓,"第三代诗人"以叛逆的姿态颠覆了朦胧诗人的诗坛主体地位,实现了诗歌观念从精英到平民的位移,同时,也把自己绑赴"刑场",宣告了诗人之死.比起诗歌观念的叛逆来说,诗人之死的震动性和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命名.

5.期刊论文 马大森. 李权文 评达德利·兰德尔的美国黑人诗歌选集《黑人诗人》 -外国文学2005(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诗歌的结集出版终于在美国本土彻底冲出了种族主义的藩篱,各种不同编排结构的黑人诗作选集由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但在这些特色各异的选集中,似乎依然缺乏更全面更权威的黑人诗作选集.本文试图就美国著名黑人诗人达德利·兰德尔所编纂的黑人诗歌新选集的编选体例作一评价,使读者对该选集的编辑特色有所了解,以增强对黑人诗歌的起源发展、诗意传承及诗风变迁的认识.

6.期刊论文 成慧芳 行吟诗人与诗歌精神 -湖南社会科学2004(4)

纵现中外诗歌史,不难发现许多成就骄人的大诗人都曾与"行吟"有关,或可称为"行吟诗人"."行吟"不仅是一种诗歌行为,其背后还有着与诗歌本质问题有关的极为深厚的内涵."行吟诗人"往往更具有"诗心""诗情",他们更迫近诗歌之本质、诗歌之精神,因此,他们实际上还连接着人类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对当今日渐冷寂的中国诗坛来说,"行吟诗人现象"或可作为一面镜子,供我们进行一系列的审观和反思.

7.学位论文 孙立新 南社苏州诗人研究 2009

南社地域色彩很浓,地域文化对南社文学具有重大影响,但迄今为止的南社研究对此重视不够。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运用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历史学、文艺心理学等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讨苏州文化与南社苏州诗人诗歌活动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以此为例,观察地域文化与南社文学的关系及其现实启示。

第一章“南社、南社研究、南社与苏州”主要探讨南社的定义与意义,南社研究的状况、成果与不足,南社与苏州的不解之缘。南社属性,众说纷纭,但它的根本属性在于文化。结合南社的实际运作状况,本文总体上把南社定义为具有鲜明革命倾向的以文学为主要文化样态的先进文化社团,在此基础上具体推出文学南社的定义:南社是具有鲜明革命倾向与南方文化风格的全国性文学社团。南社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以文化、文学参与革命的道路,引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南社在当时鼓舞革命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当代也必将激励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不少德艺双馨、多才多艺的南社社员为今天的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工作者树立了一种可以效仿的高标。南社研究呈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个体到总体的发展、变化波线。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南社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南社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南社具有鲜明的南方文化色彩,又以吴文化对南社的影响最为深厚。苏州文化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南社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方兴未艾的南社研究中,从苏州文化角度开展的南社系统专题研究尚付阙如。

第二章“苏州文化视野中的南社苏州诗人”以“问题线”为主要线索,试图解决以下问题:苏州文化与南社苏州诗人的关系,南社苏州诗人的地位、格局,南社苏州诗人的群体特征,南社苏州诗歌的总体特点。苏州文化与南社苏州诗人诗歌活动之间有着高度一致的密切关系。苏州文化多元包容、崇文尚武、清丽典雅、雅俗共赏、因创结合,与此相应,南社苏州诗人诗歌活动也有类似的特征。南社苏州诗人既是苏州文化的产物,又是苏州文化的反映者和推进者。苏州诗人在南社诗人群体中有数量、有质量、有领袖、有灵魂,是南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在南社诗歌史、苏州诗歌史而且在整个中国近现代诗歌史上都是令人注目的存在。整个南社诗歌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从诗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国家诗人”与“灵界诗翁”两种身份的关系问题。国家诗人的诗作更富有政治革命、干预现实的意蕴,较多地表现出积极浪漫的英雄主义精神;灵界诗翁则相反,更注重个人情性的自由表达,讲求诗作的纯艺术性。南社苏州诗人有的主要归于前者,有的主要归于后者;有的时此时彼。南社苏州诗人往往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国学根底,热爱家国乡邦和传统文化,这是他们革命的内在动因。他们的家庭经济基础一般比较厚实,大多本是封建制度的受益者,但却义务反顾地投身革命,气节可贵。南社苏州诗人几乎个个是浪漫的奇士怪杰,一般前狂后狷。从南社苏州诗人所想要挑起的重担看,他们的肩头还比较嫩弱;从要前行的长路看,除柳亚子等少数人之外,他们的眼光还看不到长远的地方,对历史的发展动向认识不清。南社苏州诗歌从选题立意上至少可分为革命倾向性较强与没有什么明显的革命倾向这两类。前者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南社苏州诗歌的历史价值。南社苏州诗人笔下吟风弄月、儿女情长的诗作为数也不少,这既反映了革命诗歌发展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苏州几千年诗歌史的强大影响。南社苏州诗歌忠实记录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一代知识者的心路历程,是研究中国和苏州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南社苏州诗歌对古典诗歌有所继承,更有所创新,属于“旧体新诗”,总体诗风寓健峭于清婉,相对地平易晓畅。

第三章“南社苏州代表性诗人”以“人物线”为主要线索,选取有代表性的南社苏州诗人作出个案分析,从诗人、诗作的角度对第二章的问题提供具体论证。

根据诗人在南社中的贡献、地位,结合他们的革命经历和社会影响,参考他们在南社唯一一份机关刊物《南社丛刻》中所发表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数量多少,以及他们在苏州各区县的代表性,笔者从南社苏州诗人中主要选取了9位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加以论述:柳亚子、陈去病、叶楚伧、庞树柏、俞剑华主要是政治型诗人,朱梁任、黄人、胡石予、王大觉主要是学者型或非政治型诗人。

第四章“南社苏州诗人与当代诗歌建设”主要研究南社苏州诗人的现实意义与当代诗歌建设问题。当代许多诗人总体上对人民苦难和社会沧桑冷漠,热衷小我的狭隘表现;许多诗歌缺乏现实主义的厚度、英雄主义的力度和理想主义的亮度。国魂系于诗魂,诗坛需要一次新的诗界革命,以使诗人与诗歌重新获得重量。南社诗歌,包括南社苏州诗歌,既是对中国《诗经》以来关注国计民生诗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与当代诗歌总体逃离宏大叙事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南社苏州诗人不仅是一群敢于担当天下的诗歌英雄,他们还是由中华文化优秀标本苏州文化构筑成的一处文化园林。因为教育体制长期失调等多种原因,当代诗人普遍缺乏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厚学养。重建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厚重感,加强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学者型诗人,也应该是学习南社苏州诗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8.期刊论文 廖瑜. LIAO Yu 张九龄诗歌与盛唐气象——论张九龄诗歌对盛唐一代诗人的影响 -红河学院学报2007,5(3)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也是盛唐文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他的诗歌不仅自身已初具盛唐气象,而且还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以及他的政治、文学地位和正直的人品来影响盛唐一代诗人,进一步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9.期刊论文 汪小玲. Wang Xiaoling 超经典时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2008(3)

传统诗歌研究中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依据其重要性划分为"主流诗人"和"非主流诗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几乎就是对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雪莱等"六大主流诗人"的研究.在21世纪呼唤个性、呼吁多元文化的学术领域,学者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往研究的局限,开始关注"非主流诗人",特

别是以往甚至无法跻身"非主流"行列的"反主流诗人",形成较以往不同的"超经典"、"反经典"和"影子经典"的研究系统,使超经典时代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开阔、深入的多元化阶段,由此开拓了诗歌研究的新视野.

10.期刊论文 向卫国. XIANG Wei-guo 扫描与聚焦:70后诗人影像志——读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霍俊明的是第一部关于70后诗人/诗歌的研究专著,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70后诗人/诗歌的特殊历史语境的分析和描述;二是对70后诗人的整体扫描;三是对70后诗人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诗学聚焦,充分地阐述了其诗歌价值和历史地位.总体上说,这本书向读者呈现的是一部70后诗人的影像志.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idwx201011153.aspx

授权使用:中国人民大学(zgrmdx),授权号:5fe78122-6413-4520-9bad-9e92016bfd6c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2日

远离喧嚣的神闲气定

——叶芝、陶潜田园诗赏析

口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毛梅兰

摘要:威廉-勃特勒・叶芝、陶渊明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里.描绘的隐逸世界和幢憬的美好生活可以说是异工同曲。殊途同归。他们共同喜爱恬静的生活,向往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理想境界.诗歌中表现出浓厚的隐逸主题和淡定风格。

关键词:诗人;诗歌;表现方法;作品赏析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英国20世纪诗坛的领军人物.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叶芝一生创作丰富。诗作甚厚。著名的有:《老渔夫的幽思》、<当你老了》、《基督重临》、《驶向拜占庭》等。其诗歌风格多变,由早期的浪漫

主义向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靠拢一直到后期的象征主义。而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文学。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他的超脱潇洒和他的大自然般的胸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绵与传承.有着任何时代的诗人不能比拟更无法替代的作用.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陶诗共有125首,形式上多为五言诗。内容上可分为饮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类。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贴近生活,素有“田园诗人”之誉。本文就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茵尼斯芙里岛》和陶渊明的《饮酒》作一比较分析。管窥鉴赏两位

的人物。屈原“虽放流.腾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那种“与日月同辉”的爱国精神,千载之下。犹让人感慨唏嘘(《史记・屈原列传》)。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卜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永远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文学艺术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每向前发展一步.也都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新的文艺实践去不断追求真善美为最高理念。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梁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就对文章的继承与创新提出卓见:“变

的主题:作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及艺术表现手法等的不同.也会影响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而篇幅较大的作品有时会有一个以上的多重主题;内容复杂的作品,其主题常具有交互性和多层次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也都是多层面、多角度讴歌时代,反映现实,弘扬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的作品。它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参阅刘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导论》,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著:《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

局.1990。

则可久。通则不乏。”l孵,认识到文学有继承才不致贫乏,更

认识到创新才能流传久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思想指导下,近年来,涌现大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闪耀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传统美德的思想光辉,体现了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反映创建文明和谐新农村题材的《福星临门》,以提高农民荣辱观为切入点.歌颂了新时期农民弃耻争荣的新风尚: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济州市委开展“文化下乡.干部包村”工作.抽调大批优秀党员干部下乡包村。剧团副团长杨玉兰被抽调到田村.协助村委开展“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以富带贫。共同促进,建设和谐平安的新农村的活动。”

正如前文提到的李剑国总结唐人小说时所云:“许多情况下主题的含义并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多主题的结合,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会显出不同的主题含义。”由于创作者的立场、观点和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3佩衡子:《吴中雪》【A】.孙逊,孙菊园: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

【4】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鸟瞰》[Y1.文学遗产,1986.5。【5】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I].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1993。

【6】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7】袁行霈:《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叨.社会科学战

线.1986.3。

【8】鲁迅:《论睁了眼睛看》[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文艺”研究成果(2006FS06)。

273

万方数据

诗人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l-《茵尼斯芙里岛》是叶芝的早期代表作,写于1893年。该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厌弃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叶芝的隐逸世界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座小岛,岛上面只需要一个篱笆房、九行豆垄和一个蜂巢.能听到蟋蟀的歌唱,能看见红雀的翅膀。“Innisfree声音上类似inner’sfree,通过这种谐音令人想到inneffreedom(内心自由),犹如朱自清笔中“荷塘下的月色”那样的幽然恬静。到小岛上隐居是叶芝青年时代的梦

想。

叶芝自述:求学时深受文学家亨利・梭罗filenry

Davidhoreau1817—1862)的影响.在十多岁时就幻想自己和

梭罗一样找一个像沃尔登湖(Waldon)那样的清静地方隐居。他选定了吉尔湖中的茵尼斯芙里岛。但始终未能如愿。1890年的一天.叶芝怀着浓浓的乡愁走过伦敦舰队街ff3eetStreet).忽然听见滴水叮咚.看见一家商店橱窗里装饰着一股小喷泉,泉水顶着一只小球。使它在空中不至于停落。此情此景令叶芝又想起了湖水.想起了少时的憧憬.于是他灵感突发,诗人泉涌.写出这首第一次属于他自己音符的抒情诗。他将美丽宁静的大自然同车道纵横的人类社会进行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远离现实、隐居世外的强烈愿望。诗中巧妙地编织着动与静、声与色、朝与夕、内与外、光与影的画面,音乐柔和,浪漫如歌。尽管节奏随意自由,它却像梦游人一样步履沉稳,神情笃定.于是我们有了另一种节奏感:微风缓缓吹过,湖水轻轻拍岸。大自然跳动着永恒脉搏。

2.陶渊明的《饮酒》诗,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在诗中抒发悠然自得之情。也描述了幽美淡远之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诗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启迪,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这首诗的韵调更显得隽秀深长,用词也恰到好处,寓意深刻,不失庄重典雅,比喻贴切,潇洒飘逸。这首诗刻画了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毫无车马之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吟诵:“心远地自偏”。心静,物自静,境自静,进而达到身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深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自然流畅。道出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大自然美妙的矛盾体的和谐统一。把二律背反的哲学原理巧妙地加以组合。诗歌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霞中翩然归来的小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智者。心神契合,形神兼备,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饮酒》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洒为题.拟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是为了在当时兵荒马乱战争迭起的环境下借醉洒来表述志向。整首诗淡雅自然,不事雕饰。却意义深邃。它的意境可分两个层次,前六句为一层。写诗人

274

万方数据

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出诗人鄙睨官场。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五六句历来被传为千古佳句。体现了陶氏的典型风格;后四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人景。情景交合,道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闲适生活.体现了作者借酒来表达壮志难酬的感慨.鞭笞了封建割据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堪称文学史上的杰作。

3.通过赏析.这两首诗歌确实很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写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都想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叶诗的“造屋”、“种豆”和“养蜂”与陶诗中的“结庐”、“采菊”如出一辙;叶诗的第二诗节与陶诗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以互为补充,互相注释。在风格上,叶诗和陶诗一样给人突出的印象是质朴自然.而且质朴自然中都包含醇美恬静的特点.诗文里都熔铸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炽热情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在地点上。叶芝选择的隐逸之地是岛屿。而陶渊明选择的是田园;在写作风格上.叶诗则强调客观性,诗人诚心要到一个远离喧嚣的湖岛去获得安宁。在自在与万物之间划条界线:而陶诗主张“心远地自偏”即只要心境超远,便觉得居住的地方再喧嚣、再嘈杂也是远离尘世,这是诗人自然化的人生体现;叶诗偏重于状物写景,而且是客观写实.这说明诗人当时重在追求完美,推崇自然;而陶诗的写景、抒情、明理都能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时简笔勾画而意境深远。

总之,《茵尼斯芙里岛》作为诗人叶芝早期的代表作,极好地汲取了浪漫主义抒情诗中清新质朴、情景交融的艺术精华.同时又抛弃了唯美主义诗歌语言华丽雕琢、无病呻吟的糟粕。所以。这首诗不失为叶芝全部诗歌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而陶渊明的《饮酒》诗则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在饮酒与田园生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表现了诗歌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陶渊明高尚的人品也因酒品、因诗品而大放异彩.其不朽的诗篇与伟大的人格力量对后世及中国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上为心得,亦印证古训“诗言志”。

参考文献:

【1】高生军:《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风貌》安徼文q,(-v半月),2009年,第03期。

[2】拉毛:《和谐社会语境下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第29卷。第06期。

【3】区供,蒲度戎:《叶芝与陶渊明的隐逸世界>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11卷。第3期。

[4]蒲度戎:《叶芝的象征主义与文学传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07期。

[5】汤卫根:《身居人境心系桃源》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6)。

远离喧嚣的神闲气定——叶芝、陶潜田园诗赏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毛梅兰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时代文学

SHIDAI WENXUE2010,(11)0次

参考文献(5条)

1. 高生军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风貌 2009(3)2. 拉毛 和谐社会语境下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 2009(6)3. 区鉷. 蒲度戎 叶芝与陶渊明的隐逸世界 2005(3)4. 蒲度戎 叶芝的象征主义与文学传统 2007(7)5. 汤卫根 身居人境心系桃源 1998(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潘世东. PAN Shi-dong 论《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和诗人——兼论中国最早的诗歌部落和诗人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

对中国诗歌的起源问题,有史以来,历代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创作和流传不仅异军突起,而且蔚然成风,成为一方诗歌沃土.正是在这沃土之上,才处处响起了《诗经·周南·召南·鄘风》嘹亮的歌唱,才从汉水流域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尹吉甫的出现,即便不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与汉水流域有否渊源关系,至少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了汉水流域厚重而突出的诗歌传统和地位.

2.期刊论文 胡晓靖. HU Xiao-jing 诗歌:意境空间与弹性美学--诗歌鉴赏活动中诗人、作品、读者的互动关系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25(6)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3.学位论文 李海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 2010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享有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诗人所难以比拟的荣誉。他曾四次荣获普利策奖,也是惟一受邀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的诗人。他的诗歌深受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他的影响不仅在国内十分巨大,而且也早已超越了美国国界。
  

论文拟建立一种历史叙述的结构,对弗罗斯特一生的创作进行总体上的探讨与研究。论文全方位、分时期、多侧面地探讨了弗罗斯特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论文对弗罗斯特的诗全集进行了评述,从1913年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少年的心愿》起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于1962年出版的诗集《在林间空地》止,共评论了诗人一生单独出版的九部诗集,以及单独出版的两部诗剧。
  

论文追寻诗人一生创作的踪迹,分四章对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评论:第1章:田园诗风:早期诗歌;第2章:感悟人生;20-30年代的诗歌;第3章:战胜苦难:40年代的诗歌;第4章: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晚期诗歌。论文既从宏观上把握诗人作品的特色,亦有所侧重地阐发诗人在某一阶段诗歌的特点。
  

第1章主要从田园诗风的形成这一视角探讨了弗罗斯特早期出版的三本诗集:《少年的心愿》、《波士顿以北》和《山间低地》,探求评论界赋予弗罗斯特“工业社会的田园诗人”称号的真实内涵。本章分为两节,在第一节中,文章首先指出,作为一个在工业社会中以田园歌手闻名于世的诗人,弗罗斯特终其一生都坚持用心灵和大自然与乡村生活对话,并通过对话在大自然及乡村生活里安放自己的心灵。其次,论文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内涵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深入的、全面的探讨。文章指出乡村生活及农场劳作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因素使得弗罗斯特的诗歌不再单纯以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自然风光,来自生活深处的通过踏踏实实的劳作所获得的感悟使得他的诗歌不空泛,不虚假,从深层次上和大自然建立起了一种血肉上的联系并形成了自然质朴的诗歌风格。最后,文章讨论了递归象似这一充分体现诗人自然质朴诗歌风格的有效结构方式。在第二节中,文章认为弗罗斯特从未放弃过在大自然及乡村生活的语境下对人的思考,其中对小人物的关怀、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都是本节重点探讨的论题。在《波士顿以北》这部诗集中,诗人把人民——大自然和乡村生活——小人物——家国情怀放在一起,视为一个互为联结、互为表里的整体,形成了在大自然和田园的语境下以民为本的意识,表现了诗人对小人物的关怀,为小人物代言的特色。除了对小人物的关怀,弗罗斯特还写有篇目不少的关于女性不幸生活的诗歌。弗罗斯特在诗歌中描绘了当时社会中身处逆境、备受压迫的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探索了她们受压抑的异化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女性人物不同于男性的生活感受、心路历程及性格特征,刻画了她们在男性主宰的当时社会中的迷茫与挣扎。顺理成章地,在对小人物和女性的关注中,诗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人性的问题。弗罗斯特诗篇里许多地方都在探索着人性。因此文章专门用一些篇幅选取了弗罗斯特的一些著名的诗作来阐发诗人对人性的思考。
  

第2章主要从感悟人生的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在20世纪20-30年代所创作的诗歌,涉及到诗人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三部诗集《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河》、《山外有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诗人的心路历程。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已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弗罗斯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市场经济浪潮汹涌澎湃、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语境。文章分析了诗人在商业经济的浪潮中如何保持宁静的心灵、如何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诗歌之路又如何坚持诗歌的艺术品位的若干问题。在这一章里,文章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诗人感悟人生这一论题上。首先,文章指出弗罗斯特在甚嚣尘上的商业化浪潮中主动地去追求心灵的宁静,因为只有保持心灵上的宁静才能真正思索人生,感悟人生。其次,论文分三个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弗罗斯特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生的感悟:感悟情感、感悟责任和感悟哲理。再次,文章认为弗罗斯特一直在用心灵感悟着并且也确实感悟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并将这种感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导致了弗罗斯特诗歌如布罗茨基所说的“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特征。因此文章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这种“简单-复杂”特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索与分析,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论点,认为弗罗斯特用平易的语言去抒写复杂的思想是他有意识的追求。论文运用隐喻概念图式、合成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力求从平易语言的内在张力上和平易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探索、分析弗罗斯特诗歌的复杂性,并着重指出其诗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感悟到的人生的复杂。最后,文章从两个侧面论述了弗罗斯特的诗歌在工业化

语境中的意义:1.警示工业化社会;2.期盼人与自然和谐。
  

第3章主要从战胜苦难和对宗教的思考两个视角详尽地分析和探讨了弗罗斯特在40年代出版的两本新创作的诗集《见证树》和《绒毛绣线菊》以及两首独立的长诗《理性假面剧》和《仁慈假面剧》。从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这一段岁月里,苦难一直跟随着诗人。爱女玛乔丽身亡、妻子埃莉诺去世、儿子卡罗尔自杀。这一时期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家难国难交织在一起,论文通过对一些从苦难意识中升华的优秀诗篇的分析指出一系列的苦难并没有击垮弗罗斯特,反而促使弗罗斯特从苦难中得到了升华。这种苦难意识的升华使得弗罗斯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显得异常的厚重和深刻。文章还重点探讨了诗人对宗教的思考。由于饱受苦难,弗罗斯特对宗教的关注和思考在这一时期显得格外突出。文章认为弗罗斯特的宗教意识是与爱默生一脉相承的,是与西方传统的宗教情怀不一致的。这种非正统的宗教情怀反映在诗人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两部诗剧:《理性假面具》和《仁慈假面具》中。文章对这两部充分反映了诗人宗教情怀的诗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
  

第4章主要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晚期创作的诗歌。文章首先从诗人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诗歌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弗罗斯特与肯尼迪,一个艺术家,一个政治家,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美国诗坛上及文艺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弗罗斯特受邀朗诵了诗歌。这在美国立国两百多年来的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这一典型事件为阐释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文章对此一事件所蕴涵的不寻常的艺术与社会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其次,文章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研究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文章结合诗歌的解读分别讨论了诗人对社会思考的三个侧面:一是奉献精神,二是爱国情怀,三是人生责任。文章详尽分析了这方面的一些作品。最后,论文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讨论了诗人对艺术的思考。在弗罗斯特的晚年,他一直在思考诗歌艺术的问题。他最后的一本诗集《在林间空地》是诗人一生艺术创作风格的坚持与拓展,是诗人精彩的收官之作。总之,文章认为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诗人一直在与时俱进,一方面他一直关注着人在社会中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一直对他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进行不懈坚持与可贵的拓展。

4.期刊论文 刘忠 "第三代诗人"的文化认同与诗歌观念 -社会科学研究2008(4)

作为一种代际称谓,"第三代诗人"以叛逆的姿态颠覆了朦胧诗人的诗坛主体地位,实现了诗歌观念从精英到平民的位移,同时,也把自己绑赴"刑场",宣告了诗人之死.比起诗歌观念的叛逆来说,诗人之死的震动性和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命名.

5.期刊论文 马大森. 李权文 评达德利·兰德尔的美国黑人诗歌选集《黑人诗人》 -外国文学2005(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诗歌的结集出版终于在美国本土彻底冲出了种族主义的藩篱,各种不同编排结构的黑人诗作选集由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但在这些特色各异的选集中,似乎依然缺乏更全面更权威的黑人诗作选集.本文试图就美国著名黑人诗人达德利·兰德尔所编纂的黑人诗歌新选集的编选体例作一评价,使读者对该选集的编辑特色有所了解,以增强对黑人诗歌的起源发展、诗意传承及诗风变迁的认识.

6.期刊论文 成慧芳 行吟诗人与诗歌精神 -湖南社会科学2004(4)

纵现中外诗歌史,不难发现许多成就骄人的大诗人都曾与"行吟"有关,或可称为"行吟诗人"."行吟"不仅是一种诗歌行为,其背后还有着与诗歌本质问题有关的极为深厚的内涵."行吟诗人"往往更具有"诗心""诗情",他们更迫近诗歌之本质、诗歌之精神,因此,他们实际上还连接着人类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对当今日渐冷寂的中国诗坛来说,"行吟诗人现象"或可作为一面镜子,供我们进行一系列的审观和反思.

7.学位论文 孙立新 南社苏州诗人研究 2009

南社地域色彩很浓,地域文化对南社文学具有重大影响,但迄今为止的南社研究对此重视不够。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运用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历史学、文艺心理学等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讨苏州文化与南社苏州诗人诗歌活动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以此为例,观察地域文化与南社文学的关系及其现实启示。

第一章“南社、南社研究、南社与苏州”主要探讨南社的定义与意义,南社研究的状况、成果与不足,南社与苏州的不解之缘。南社属性,众说纷纭,但它的根本属性在于文化。结合南社的实际运作状况,本文总体上把南社定义为具有鲜明革命倾向的以文学为主要文化样态的先进文化社团,在此基础上具体推出文学南社的定义:南社是具有鲜明革命倾向与南方文化风格的全国性文学社团。南社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以文化、文学参与革命的道路,引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南社在当时鼓舞革命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当代也必将激励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不少德艺双馨、多才多艺的南社社员为今天的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工作者树立了一种可以效仿的高标。南社研究呈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个体到总体的发展、变化波线。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南社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南社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南社具有鲜明的南方文化色彩,又以吴文化对南社的影响最为深厚。苏州文化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南社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方兴未艾的南社研究中,从苏州文化角度开展的南社系统专题研究尚付阙如。

第二章“苏州文化视野中的南社苏州诗人”以“问题线”为主要线索,试图解决以下问题:苏州文化与南社苏州诗人的关系,南社苏州诗人的地位、格局,南社苏州诗人的群体特征,南社苏州诗歌的总体特点。苏州文化与南社苏州诗人诗歌活动之间有着高度一致的密切关系。苏州文化多元包容、崇文尚武、清丽典雅、雅俗共赏、因创结合,与此相应,南社苏州诗人诗歌活动也有类似的特征。南社苏州诗人既是苏州文化的产物,又是苏州文化的反映者和推进者。苏州诗人在南社诗人群体中有数量、有质量、有领袖、有灵魂,是南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在南社诗歌史、苏州诗歌史而且在整个中国近现代诗歌史上都是令人注目的存在。整个南社诗歌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从诗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国家诗人”与“灵界诗翁”两种身份的关系问题。国家诗人的诗作更富有政治革命、干预现实的意蕴,较多地表现出积极浪漫的英雄主义精神;灵界诗翁则相反,更注重个人情性的自由表达,讲求诗作的纯艺术性。南社苏州诗人有的主要归于前者,有的主要归于后者;有的时此时彼。南社苏州诗人往往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国学根底,热爱家国乡邦和传统文化,这是他们革命的内在动因。他们的家庭经济基础一般比较厚实,大多本是封建制度的受益者,但却义务反顾地投身革命,气节可贵。南社苏州诗人几乎个个是浪漫的奇士怪杰,一般前狂后狷。从南社苏州诗人所想要挑起的重担看,他们的肩头还比较嫩弱;从要前行的长路看,除柳亚子等少数人之外,他们的眼光还看不到长远的地方,对历史的发展动向认识不清。南社苏州诗歌从选题立意上至少可分为革命倾向性较强与没有什么明显的革命倾向这两类。前者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南社苏州诗歌的历史价值。南社苏州诗人笔下吟风弄月、儿女情长的诗作为数也不少,这既反映了革命诗歌发展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苏州几千年诗歌史的强大影响。南社苏州诗歌忠实记录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一代知识者的心路历程,是研究中国和苏州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南社苏州诗歌对古典诗歌有所继承,更有所创新,属于“旧体新诗”,总体诗风寓健峭于清婉,相对地平易晓畅。

第三章“南社苏州代表性诗人”以“人物线”为主要线索,选取有代表性的南社苏州诗人作出个案分析,从诗人、诗作的角度对第二章的问题提供具体论证。

根据诗人在南社中的贡献、地位,结合他们的革命经历和社会影响,参考他们在南社唯一一份机关刊物《南社丛刻》中所发表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数量多少,以及他们在苏州各区县的代表性,笔者从南社苏州诗人中主要选取了9位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加以论述:柳亚子、陈去病、叶楚伧、庞树柏、俞剑华主要是政治型诗人,朱梁任、黄人、胡石予、王大觉主要是学者型或非政治型诗人。

第四章“南社苏州诗人与当代诗歌建设”主要研究南社苏州诗人的现实意义与当代诗歌建设问题。当代许多诗人总体上对人民苦难和社会沧桑冷漠,热衷小我的狭隘表现;许多诗歌缺乏现实主义的厚度、英雄主义的力度和理想主义的亮度。国魂系于诗魂,诗坛需要一次新的诗界革命,以使诗人与诗歌重新获得重量。南社诗歌,包括南社苏州诗歌,既是对中国《诗经》以来关注国计民生诗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与当代诗歌总体逃离宏大叙事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南社苏州诗人不仅是一群敢于担当天下的诗歌英雄,他们还是由中华文化优秀标本苏州文化构筑成的一处文化园林。因为教育体制长期失调等多种原因,当代诗人普遍缺乏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厚学养。重建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厚重感,加强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学者型诗人,也应该是学习南社苏州诗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8.期刊论文 廖瑜. LIAO Yu 张九龄诗歌与盛唐气象——论张九龄诗歌对盛唐一代诗人的影响 -红河学院学报2007,5(3)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也是盛唐文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他的诗歌不仅自身已初具盛唐气象,而且还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以及他的政治、文学地位和正直的人品来影响盛唐一代诗人,进一步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9.期刊论文 汪小玲. Wang Xiaoling 超经典时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2008(3)

传统诗歌研究中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依据其重要性划分为"主流诗人"和"非主流诗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几乎就是对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雪莱等"六大主流诗人"的研究.在21世纪呼唤个性、呼吁多元文化的学术领域,学者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往研究的局限,开始关注"非主流诗人",特

别是以往甚至无法跻身"非主流"行列的"反主流诗人",形成较以往不同的"超经典"、"反经典"和"影子经典"的研究系统,使超经典时代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开阔、深入的多元化阶段,由此开拓了诗歌研究的新视野.

10.期刊论文 向卫国. XIANG Wei-guo 扫描与聚焦:70后诗人影像志——读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霍俊明的是第一部关于70后诗人/诗歌的研究专著,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70后诗人/诗歌的特殊历史语境的分析和描述;二是对70后诗人的整体扫描;三是对70后诗人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诗学聚焦,充分地阐述了其诗歌价值和历史地位.总体上说,这本书向读者呈现的是一部70后诗人的影像志.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idwx201011153.aspx

授权使用:中国人民大学(zgrmdx),授权号:5fe78122-6413-4520-9bad-9e92016bfd6c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2日


相关内容

  • 材料作文"走运与倒霉"写作指导
  • 2016备考热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克里希那穆提说,人应当认识自己,按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不与人比,也不拿真实的自己与应该的自己比.这是很智慧的说法. 季羡林也说,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 ...

  • 饮酒教学设计
  •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 ...

  • 关于陶渊明的作文片断
  • 陶渊明:作为素材如何使用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 ...

  • 作文:面对喧嚣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静".面对今天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很多人认为用它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十分恰当.而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 ...

  • 陶渊明写作素材把酒东篱
  • 把酒东篱:陶渊明-----写作应用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qu ...

  • 无我之境与王维山水诗
  • 2007年06月 筮墅鲞筮呈翅 』盟趔建k墨笪幽!她蛔堡丝№!趔熊笪(墅生墅鲤笪2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帆2007 巡:翌№:呈 无我之境与王维山水诗+ 王亚慧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 ...

  • 2017部编版初二语文24课诗词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 <饮酒> 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 这首 ...

  • 陶渊明[咏荆轲]赏析 (文/网友)
  • 陶渊明<咏荆轲>赏析﹙一﹚ 文/ 赵其钧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③.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④.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⑤.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⑦.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⑧.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⑨.心知 ...

  • 清除心中的欲望
  • 清除心中的欲望 童鑫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心中本无欲望.随着对周围的感知,对世界的认识,欲望会在心中越堆越多,最终使身心疲惫.故要清除心中的欲望,让心更加轻松,自在. 所谓欲望,就是自己心中极度想追求的东西.欲望就如寄生虫,终会破坏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2013年感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