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1. 经济发展特点
一、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 玉溪,拥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等高原湖泊,湖泊水量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总量的68%,抚仙湖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拥有丰富的铁、镍、磷、铜等矿产资源,铁矿资源储量7.23亿吨,居全省首位,镍矿储量53万金属吨,是全国第二大镍矿,铜矿储量300万金属吨,是云南重要的产铜地区,磷矿石储量15.35亿吨,居全省第二位;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有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宝库、李家山古滇国青铜文化、秀山历史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全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二、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玉溪是距昆明最近的城市,昆曼、昆河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等区域性国际大通道在玉溪交汇,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作为“大昆明经济核心区”和滇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昆玉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新昆明”和“三湖”生态城市群紧密相连、交融发展。玉溪处于昆曼、昆河两大经济带的重要连接部,具有上承省会中心城市、下连滇南、辐射东南亚的集散功能,是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集散、加工“腹地”。
三、拥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我市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财税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一,是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拥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两烟”及配套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提高,矿电产业建成新的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县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支柱产业,县(区) 地方财政收入均过亿元。
四、拥有较高的基础设施水平 基本建成以国道高速公路为骨架、中心城区通达各县、重要旅游区的高等级公路网,县乡(村)公路等级、通达能力大幅度提高,公路密度全省第一,随着玉蒙铁路建成,将大幅度提高玉溪的货物运营能力;输变电网络更加完善,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电网 “一户一表”覆盖率达81%;邮电通信网络较为完善,电话普及率超过44.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近12.5万户,政府、企业和社会信息化运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拥有较强的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 玉溪是全省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之一,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处于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与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机制,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机制,科技运用和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高,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在全省位居第二。
六、拥有投资体制改革的先行优势 玉溪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投资体制改革,相继组建了投资公司、土地储备中心、高等级公路公司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管理中心,全面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确立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为重点,全市形成了依靠社会资金搞建设的良好氛围。
2. 产业布局
玉溪市坚持合理分工、集聚发展、集约利用土地、统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按照“依托核心、轴带集聚、两翼拓展”的布局思路,引导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构建“一个中心、两翼经济区、若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结构,形成中心城区与各县互动发展、产业布局合理、重点产业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
一、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按照生态市建设目标,遵循“组团式”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布局结构,围绕生态城市、第一工业强镇和“云南第一村”建设目标,抓好红塔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研和工业园区建设,巩固“两烟”及配套产业,推进矿冶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中心城区对东部湖盆区和西南部山区民族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两翼经济区
(一)东部湖盆区 东部湖盆区包括江川、通海、澄江和华宁四县。引导产业向玉通、玉江、江华、华盘高等级公路沿线的接点城镇聚集,整合磷化工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规划建设青龙、盘溪两个磷化工加工区,积极发展食品、五金机电、包装印刷、金属制品、旅游商品等加工业,建设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树立整体化开发观念,围绕“五山一村”黄金旅游线路,建设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主轴线。在“三湖”和东风水库径流区,禁止新建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产业。
(二)西部山区民族地区 西部山区民族地区包括易门、峨山、新平和元江四县。发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处理好资源、生态环境与开发的关系,走集中开发、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引导资源开发加工产业向昆曼经济发展轴沿线研和、峨山、大开门、元江等工业区集中,配套完善工业区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吸引战略投资者,加快钢铁、铸造、镍、铜深加工等产业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处理好矿山开发与集镇建设的关系,做好集镇建设规划,完善与大红山、二道河铁铜矿和元江镍矿等骨干矿山规模化开发的产业配套,加快资源型集镇发展。鼓励易门利用周边资源,加快陶瓷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昆明市场,发展野生食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大政府对山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着力改善山区民族地区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积极发展多样性的民族民俗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三、若干产业集聚区
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引导三大支柱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向规划发展区集聚,建设“亚洲最大的卷烟及配套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矿冶加工基地、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开发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面向东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五大基地。将特色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结合起来,抓好各县(区)特色产业集聚区规划,依托重点集镇,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加工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加快江川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集聚区、通海五金机电加工产业集聚区、华宁磷化工集聚区、易门陶瓷产业集聚区发展。
3. 发展目标
(1)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把发展生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在重视粮食生产, 稳定巩固烤烟种植的基础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市委既定的对县(区)财政支持政策不变,水浇地扶持政策不变,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减,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转移支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农村卫生、计划生育和预防保健设施,推进新型文明村镇建设。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基础上,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把农民增收的重点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
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以山区民族地区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自然灾害易发区、生态极度脆弱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继续推进领导联系、部门结对、党员干部“一帮一”、小额信贷、社会捐赠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基本完成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规范土地流转,加强监督管理,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土地向种田大户、农业产业化企业集中的途径,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规范征地程序。合理调整县乡财政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继续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落实“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建设三大支柱产业集群
(一)巩固“两烟”及配套产业 积极支持红塔集团发展。继续坚持“红塔兴、玉溪兴、红塔荣、玉溪荣”的思想,全方位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支持红塔集团参与国内、省内的并购和重组,调整品牌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力求卷烟生产和销售稳中有增。支持红塔集团与国际知名烟草商的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巩固国内烟草产业的龙头地位。
(二)做强矿电产业 积极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铁、镍、磷、铜矿产资源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配套发展,以五金、机电、铸造等为重点,积极发展后续精深加工产品。2012年,力争矿电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将玉溪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矿冶加工基地。
(三)打造旅游文化产业 按照打基础、建景点、创品牌、树形象的思路,以聂耳品牌整合玉溪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发挥“五山一村”文化资源优势,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按照规模化、高起点的建设要求,积极发展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以重大文化项目为支撑,以滇中旅游线路为载体,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带动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树立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市场体系。建好帽天山保护区,打造聂耳文化品牌、古滇国青铜文化品牌、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秀山历史文化品牌、红塔山企业文化品牌,树立玉溪文化新形象。
二、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一)依托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龙头 把红塔集团作为第一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已引进的昆钢、云锡、云天化、云铜等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继续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抓住云南省“十大行业”整合的机遇,力争在烟草、矿冶、农特产品加工、建材、磷化工、造纸六大行业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和关联效应的龙头企业集团,建成云南省的核心加工区,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以轻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配套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尖、特方向发展。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为重点,继续实施好“双10”工程,做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动承接工作,利用东部市场,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组装装配等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一批适合东南亚市场需求的日用消费品、小家电、小工具等商品。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利用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新产品开发、提高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以完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设备更新改造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力争更新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四)发挥高新区孵化器功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调整高新区产业导向,严格控制房地产、商贸流通、低层次产业开发,加快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和运用现有先进技术的能力,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每年有2—3个高新技术项目在高新区落户。完善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科技创新园建设,发挥高新区孵化器作用,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10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0户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以上。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构筑铁路和公路联动的流通网络。在巩固铁路煤焦、石油等货物运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矿石、农用物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货物运输。鼓励骨干运输企业,整合组建大型运输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专业化集装箱、冷藏运输。适度发展高客快运输,规范发展联系乡村的短途运输。加强规范管理,积极发展随车直递、配送服务,发展专业化配送中心。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物流专业企业,以信息化为手段,构建物资采购、集散、中转、配送、检验、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市内、滇南建设玉溪南物流园区,先期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整合物流仓储设施,重点建设卷烟辅料、矿产品、农产品等货物集散区。同时,做好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工作。 (二)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 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以本地商贸流通企业为主,适度引进,发展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市内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物流配送,扩大营业网点,拓展延伸农村市场。积极发展农村市场,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一批蔬菜、水产品、野生菌、畜产品等产地型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加强对专业批发、交易企业的工商、税务注册登记管理,强化税收征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以街道办事处、乡镇和居民区为重点,规范物业管理,维护好社区环境和设施,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完善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教育科普、医疗保健、邮政通信等社区服务设施,积极发展以吸纳就业为主的家政、餐饮、维修、托幼、托老、保健、文娱服务等社区服务业。
云南省玉溪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1. 经济发展特点
一、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 玉溪,拥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等高原湖泊,湖泊水量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总量的68%,抚仙湖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拥有丰富的铁、镍、磷、铜等矿产资源,铁矿资源储量7.23亿吨,居全省首位,镍矿储量53万金属吨,是全国第二大镍矿,铜矿储量300万金属吨,是云南重要的产铜地区,磷矿石储量15.35亿吨,居全省第二位;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有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宝库、李家山古滇国青铜文化、秀山历史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全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二、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玉溪是距昆明最近的城市,昆曼、昆河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等区域性国际大通道在玉溪交汇,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作为“大昆明经济核心区”和滇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昆玉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新昆明”和“三湖”生态城市群紧密相连、交融发展。玉溪处于昆曼、昆河两大经济带的重要连接部,具有上承省会中心城市、下连滇南、辐射东南亚的集散功能,是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集散、加工“腹地”。
三、拥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我市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财税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一,是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拥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两烟”及配套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提高,矿电产业建成新的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县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支柱产业,县(区) 地方财政收入均过亿元。
四、拥有较高的基础设施水平 基本建成以国道高速公路为骨架、中心城区通达各县、重要旅游区的高等级公路网,县乡(村)公路等级、通达能力大幅度提高,公路密度全省第一,随着玉蒙铁路建成,将大幅度提高玉溪的货物运营能力;输变电网络更加完善,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电网 “一户一表”覆盖率达81%;邮电通信网络较为完善,电话普及率超过44.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近12.5万户,政府、企业和社会信息化运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拥有较强的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 玉溪是全省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之一,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处于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与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机制,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机制,科技运用和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高,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在全省位居第二。
六、拥有投资体制改革的先行优势 玉溪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投资体制改革,相继组建了投资公司、土地储备中心、高等级公路公司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管理中心,全面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确立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为重点,全市形成了依靠社会资金搞建设的良好氛围。
2. 产业布局
玉溪市坚持合理分工、集聚发展、集约利用土地、统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按照“依托核心、轴带集聚、两翼拓展”的布局思路,引导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构建“一个中心、两翼经济区、若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结构,形成中心城区与各县互动发展、产业布局合理、重点产业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
一、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按照生态市建设目标,遵循“组团式”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布局结构,围绕生态城市、第一工业强镇和“云南第一村”建设目标,抓好红塔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研和工业园区建设,巩固“两烟”及配套产业,推进矿冶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中心城区对东部湖盆区和西南部山区民族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两翼经济区
(一)东部湖盆区 东部湖盆区包括江川、通海、澄江和华宁四县。引导产业向玉通、玉江、江华、华盘高等级公路沿线的接点城镇聚集,整合磷化工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规划建设青龙、盘溪两个磷化工加工区,积极发展食品、五金机电、包装印刷、金属制品、旅游商品等加工业,建设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树立整体化开发观念,围绕“五山一村”黄金旅游线路,建设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主轴线。在“三湖”和东风水库径流区,禁止新建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产业。
(二)西部山区民族地区 西部山区民族地区包括易门、峨山、新平和元江四县。发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处理好资源、生态环境与开发的关系,走集中开发、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引导资源开发加工产业向昆曼经济发展轴沿线研和、峨山、大开门、元江等工业区集中,配套完善工业区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吸引战略投资者,加快钢铁、铸造、镍、铜深加工等产业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处理好矿山开发与集镇建设的关系,做好集镇建设规划,完善与大红山、二道河铁铜矿和元江镍矿等骨干矿山规模化开发的产业配套,加快资源型集镇发展。鼓励易门利用周边资源,加快陶瓷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昆明市场,发展野生食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大政府对山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着力改善山区民族地区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积极发展多样性的民族民俗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三、若干产业集聚区
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引导三大支柱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向规划发展区集聚,建设“亚洲最大的卷烟及配套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矿冶加工基地、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开发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面向东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五大基地。将特色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结合起来,抓好各县(区)特色产业集聚区规划,依托重点集镇,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加工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加快江川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集聚区、通海五金机电加工产业集聚区、华宁磷化工集聚区、易门陶瓷产业集聚区发展。
3. 发展目标
(1)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把发展生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在重视粮食生产, 稳定巩固烤烟种植的基础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市委既定的对县(区)财政支持政策不变,水浇地扶持政策不变,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减,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转移支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农村卫生、计划生育和预防保健设施,推进新型文明村镇建设。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基础上,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把农民增收的重点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
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以山区民族地区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自然灾害易发区、生态极度脆弱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继续推进领导联系、部门结对、党员干部“一帮一”、小额信贷、社会捐赠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基本完成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规范土地流转,加强监督管理,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土地向种田大户、农业产业化企业集中的途径,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规范征地程序。合理调整县乡财政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继续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落实“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建设三大支柱产业集群
(一)巩固“两烟”及配套产业 积极支持红塔集团发展。继续坚持“红塔兴、玉溪兴、红塔荣、玉溪荣”的思想,全方位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支持红塔集团参与国内、省内的并购和重组,调整品牌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力求卷烟生产和销售稳中有增。支持红塔集团与国际知名烟草商的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巩固国内烟草产业的龙头地位。
(二)做强矿电产业 积极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铁、镍、磷、铜矿产资源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配套发展,以五金、机电、铸造等为重点,积极发展后续精深加工产品。2012年,力争矿电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将玉溪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矿冶加工基地。
(三)打造旅游文化产业 按照打基础、建景点、创品牌、树形象的思路,以聂耳品牌整合玉溪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发挥“五山一村”文化资源优势,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按照规模化、高起点的建设要求,积极发展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以重大文化项目为支撑,以滇中旅游线路为载体,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带动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树立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市场体系。建好帽天山保护区,打造聂耳文化品牌、古滇国青铜文化品牌、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秀山历史文化品牌、红塔山企业文化品牌,树立玉溪文化新形象。
二、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一)依托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龙头 把红塔集团作为第一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已引进的昆钢、云锡、云天化、云铜等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继续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抓住云南省“十大行业”整合的机遇,力争在烟草、矿冶、农特产品加工、建材、磷化工、造纸六大行业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和关联效应的龙头企业集团,建成云南省的核心加工区,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以轻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配套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尖、特方向发展。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为重点,继续实施好“双10”工程,做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动承接工作,利用东部市场,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组装装配等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一批适合东南亚市场需求的日用消费品、小家电、小工具等商品。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利用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新产品开发、提高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以完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设备更新改造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力争更新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四)发挥高新区孵化器功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调整高新区产业导向,严格控制房地产、商贸流通、低层次产业开发,加快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和运用现有先进技术的能力,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每年有2—3个高新技术项目在高新区落户。完善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科技创新园建设,发挥高新区孵化器作用,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10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0户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以上。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构筑铁路和公路联动的流通网络。在巩固铁路煤焦、石油等货物运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矿石、农用物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货物运输。鼓励骨干运输企业,整合组建大型运输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专业化集装箱、冷藏运输。适度发展高客快运输,规范发展联系乡村的短途运输。加强规范管理,积极发展随车直递、配送服务,发展专业化配送中心。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物流专业企业,以信息化为手段,构建物资采购、集散、中转、配送、检验、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市内、滇南建设玉溪南物流园区,先期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整合物流仓储设施,重点建设卷烟辅料、矿产品、农产品等货物集散区。同时,做好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工作。 (二)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 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以本地商贸流通企业为主,适度引进,发展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市内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物流配送,扩大营业网点,拓展延伸农村市场。积极发展农村市场,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一批蔬菜、水产品、野生菌、畜产品等产地型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加强对专业批发、交易企业的工商、税务注册登记管理,强化税收征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以街道办事处、乡镇和居民区为重点,规范物业管理,维护好社区环境和设施,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完善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教育科普、医疗保健、邮政通信等社区服务设施,积极发展以吸纳就业为主的家政、餐饮、维修、托幼、托老、保健、文娱服务等社区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