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阅读中
摘要:作为语文老师我执教12年,我写下了12本读书笔记,我很快乐地成长在阅读中。对于我的阅读经历我有三点感悟:一是“读思结合”促接受;二是“读以致用”促实践;三是“读写结合”促创新。
关键词:阅读 思考 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成本的书。”作为语文老师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做的,我本人也是这样做的,执教12年,我写下了12本读书笔记。我很快乐地成长在阅读中,我对我的阅读经历有三点成长感悟。
成长感悟之一:“读思结合”促接受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向我们深入地讲述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思并重是获得真知的良好途径,也是孔子的治学方法之一。阅读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读书的同时需要思考,记得我在书中看到这样一组对话,甲说:“我读书什么也记不住。”乙对他说:“你读书时没有思考”。思考的东西的领域比感知的东西的领域要广阔。通过这条途径,人获得新的知识,科学家做出重要的发现和发明。
我认为读思结合可以促进读者对书中知识的接受,提高读者的接受程度。何谓接受?接受是指“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1]我读韩愈《答李翊书 》,对这篇文章中的其它句子大都已模糊只对书中这样一句话记忆犹新。此句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为什么会对这句话记忆犹新呢? 因为我经过深入地思考得出:韩愈由孟子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提出的“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后来又读到杜甫的《和董传留别》 中:“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将这些融会贯通后才明白“读书养气”的道理由来和“气馁”的说法由来。这样读思结合促进了我对书中知识的接受程度,我再和别人解释“开卷有益”的时候我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边读书边思考,有时为了弄清一本书中的一点疑问,为了说服我能接受作者的观点,我会翻阅好几本书中的内容来作参考。有时没有头绪,也就只好“不求甚解”了,留待以后再“解”。
成长感悟之二:“读以致用”促实践
《新华词典》中对“学以致用”的解释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实际应用”就是实践,我认为读书也应该是报有这种态度。“读以致用促实践”就是:“为了实践或者说在实践中我去读书,读书获得理论后,指导、促进我的实践活动,我通过阅读、自己思考后得来的新理论还需要经受实践活动来检验,另外自己在实践中揣摩出来的正确理论和思想就是我的创新理论,它会继续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为了服务于我的语文教学,我读的书大都是为了提高我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我的教育专业素养的。我多读文学书,这样会提高我的语言感受能力,有助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阅读和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我的语言感受能力,我多记诵古今经典美文,用我习得的语言感受能力来指导我去选好书读,去语言优美地写,去深入浅出地教。我多读教育理论书籍,这些书籍会对我的教学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和总结,当我在一本书中知道我国的学生喜欢的教师前五种品质是: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后,我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围绕这五个品质来做,每天从这五个方面来
反省自己,我的备课是否充分?能不能显示出我广博的知识?对于课前的导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是否创设了教学情境„„然后来改进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当然为了完成其它某种实践活动,我会找来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书籍来读,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促进我的实践活动,如:为了设计装潢房子,我会读装潢方面的书,设计自己喜欢的装潢风格,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展现自己想要的样式。
总之,套用陶行知的一句话“实践是阅读之始,阅读是实践之成。”
成长感悟之三:“读写结合”促创新
“读写结合”就是朱光潜先生说的“一边阅读,一边写作”。 [2]我认为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这样的阅读容易消化,容易深入,另外有写作习惯的人是研究性地阅读,是批判性地阅读。在阅读中自己有了灵感和启发,还可以写出新的文章来。记得我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0年5月刊上读了王笑梅教师的《植一棵诗心》这篇文章,作者用极为优美的语言点评了另一位老师的一堂课,这位教师上的是一堂儿童诗赏析创作课,内容是儿童诗组合《风》,王笑梅老师评价这位上课的教师是“一个让诗心和童心在课堂相遇的教师。”我却由此想到,如果让我去教儿童诗,我会如何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从那几个方面把握儿童诗教学?怎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徜徉于儿童诗中,最终放飞童心?我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了大量的文字、音像资料,包括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文学等相关内容,又联系我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曾经的做法,写成了一篇论文《儿童诗教学探趣》,并发表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1月刊上。正如我们徐州市开展的“个人课题博客”就是“一边阅读,一边写作”的范例。我正是因为身在这个活动中,所以才有了深切的感受受,在我发表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写成的文章《提高儿童诗教学实效“四法”》获得了第十三届“科研杯”一等奖。
我还会为了写一篇文章而去现场阅读,为自己新的想法的阐述寻找理论支撑。读了别人的《我们需要制订怎样的教学目标》这篇文章,我认为它写的理论性不强,是就一节自己听的课来说的三点建议,还与我的语文课没有太大的联系,于是我决定写一篇题目为:《制订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四字要诀”》的文章,我根据写作提纲现场阅读了好几种书籍,历时半个月才完成了这篇文章,因构思的巧妙和可操作性强而受到了关注和好评。
我因阅读而快乐,因快乐而阅读。我在阅读中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2月第1版,190页。
[2]金大陆,《品书录〈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读书》杂志编辑部,1983年第6期,第48页。
成长在阅读中
摘要:作为语文老师我执教12年,我写下了12本读书笔记,我很快乐地成长在阅读中。对于我的阅读经历我有三点感悟:一是“读思结合”促接受;二是“读以致用”促实践;三是“读写结合”促创新。
关键词:阅读 思考 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成本的书。”作为语文老师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做的,我本人也是这样做的,执教12年,我写下了12本读书笔记。我很快乐地成长在阅读中,我对我的阅读经历有三点成长感悟。
成长感悟之一:“读思结合”促接受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向我们深入地讲述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思并重是获得真知的良好途径,也是孔子的治学方法之一。阅读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读书的同时需要思考,记得我在书中看到这样一组对话,甲说:“我读书什么也记不住。”乙对他说:“你读书时没有思考”。思考的东西的领域比感知的东西的领域要广阔。通过这条途径,人获得新的知识,科学家做出重要的发现和发明。
我认为读思结合可以促进读者对书中知识的接受,提高读者的接受程度。何谓接受?接受是指“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1]我读韩愈《答李翊书 》,对这篇文章中的其它句子大都已模糊只对书中这样一句话记忆犹新。此句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为什么会对这句话记忆犹新呢? 因为我经过深入地思考得出:韩愈由孟子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提出的“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后来又读到杜甫的《和董传留别》 中:“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将这些融会贯通后才明白“读书养气”的道理由来和“气馁”的说法由来。这样读思结合促进了我对书中知识的接受程度,我再和别人解释“开卷有益”的时候我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边读书边思考,有时为了弄清一本书中的一点疑问,为了说服我能接受作者的观点,我会翻阅好几本书中的内容来作参考。有时没有头绪,也就只好“不求甚解”了,留待以后再“解”。
成长感悟之二:“读以致用”促实践
《新华词典》中对“学以致用”的解释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实际应用”就是实践,我认为读书也应该是报有这种态度。“读以致用促实践”就是:“为了实践或者说在实践中我去读书,读书获得理论后,指导、促进我的实践活动,我通过阅读、自己思考后得来的新理论还需要经受实践活动来检验,另外自己在实践中揣摩出来的正确理论和思想就是我的创新理论,它会继续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为了服务于我的语文教学,我读的书大都是为了提高我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我的教育专业素养的。我多读文学书,这样会提高我的语言感受能力,有助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阅读和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我的语言感受能力,我多记诵古今经典美文,用我习得的语言感受能力来指导我去选好书读,去语言优美地写,去深入浅出地教。我多读教育理论书籍,这些书籍会对我的教学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和总结,当我在一本书中知道我国的学生喜欢的教师前五种品质是: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后,我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围绕这五个品质来做,每天从这五个方面来
反省自己,我的备课是否充分?能不能显示出我广博的知识?对于课前的导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是否创设了教学情境„„然后来改进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当然为了完成其它某种实践活动,我会找来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书籍来读,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促进我的实践活动,如:为了设计装潢房子,我会读装潢方面的书,设计自己喜欢的装潢风格,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展现自己想要的样式。
总之,套用陶行知的一句话“实践是阅读之始,阅读是实践之成。”
成长感悟之三:“读写结合”促创新
“读写结合”就是朱光潜先生说的“一边阅读,一边写作”。 [2]我认为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这样的阅读容易消化,容易深入,另外有写作习惯的人是研究性地阅读,是批判性地阅读。在阅读中自己有了灵感和启发,还可以写出新的文章来。记得我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0年5月刊上读了王笑梅教师的《植一棵诗心》这篇文章,作者用极为优美的语言点评了另一位老师的一堂课,这位教师上的是一堂儿童诗赏析创作课,内容是儿童诗组合《风》,王笑梅老师评价这位上课的教师是“一个让诗心和童心在课堂相遇的教师。”我却由此想到,如果让我去教儿童诗,我会如何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从那几个方面把握儿童诗教学?怎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徜徉于儿童诗中,最终放飞童心?我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了大量的文字、音像资料,包括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文学等相关内容,又联系我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曾经的做法,写成了一篇论文《儿童诗教学探趣》,并发表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1月刊上。正如我们徐州市开展的“个人课题博客”就是“一边阅读,一边写作”的范例。我正是因为身在这个活动中,所以才有了深切的感受受,在我发表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写成的文章《提高儿童诗教学实效“四法”》获得了第十三届“科研杯”一等奖。
我还会为了写一篇文章而去现场阅读,为自己新的想法的阐述寻找理论支撑。读了别人的《我们需要制订怎样的教学目标》这篇文章,我认为它写的理论性不强,是就一节自己听的课来说的三点建议,还与我的语文课没有太大的联系,于是我决定写一篇题目为:《制订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四字要诀”》的文章,我根据写作提纲现场阅读了好几种书籍,历时半个月才完成了这篇文章,因构思的巧妙和可操作性强而受到了关注和好评。
我因阅读而快乐,因快乐而阅读。我在阅读中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2月第1版,190页。
[2]金大陆,《品书录〈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读书》杂志编辑部,1983年第6期,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