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社区宜居性城市

  摘要:《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一书从社区宜居性的视角,分析了宜居性内涵的升华与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探讨了社区绿地、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宜居性规律,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宜居性;城市公共空间;社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52-0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城市科学研究百花齐放,成果累累。伍学进的专著《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科学出版社)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城市宜居性这一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策略。   首先,提出了社区宜居性是城市本质特征之一的观点。书中指出,城市因为人类住区安全、产品交换等最基本的宜居性需求而产生,城市也因为宜居性需求范围的逐渐扩大、需求的层次升级换代而发展。宜居性供给与宜居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始终伴随城市与城市化的一对最基本而又最深刻的矛盾。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的宜居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之一。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非宜居性,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市民幸福感的主要问题。因此,合理规划、建设和科学管理城市社区绿地、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资源,是当今及未来我国城市硬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二,提出了城市宜居性内涵的升华是西方城市科学发展基本规律之一的观点。作者认为,从霍华德、盖迪斯等近代人本主义的宜居性理念,到柯布西耶、佩里、莱特等现代功能理性主义的宜居性思想,是城市宜居性内涵的第一次升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环境问题――尤其是社区街道、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宜居性问题,逐渐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导致了城市宜居性内涵的又一次升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城市宜居性内涵还会不断地升华。城市宜居性内涵的每一次升华,都强有力地推动城市和城市科学的大发展,是西方城市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第三,提出了社区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是宜居社区基本前提的观点。书中指出,城市绿地建设已经由过去的点缀性工作上升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针对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定位模糊,重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绿地、轻社区绿地,重绿地美化亮化效果、轻绿地生态效益,重整体性评价指标、轻宜居性指标等问题,作者提出了我国城市绿地宜居性规划与建设七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合理定位绿地与城市宜居性的关系;二是绿地工程与其他工程“四同时”;三是尊重科学,按规律进行绿地的建设与管理;四是调整绿地指标,突出社区绿地的比重;五是以“绿径+缀块”的网络布局作为主要组合方式;六是具有“可达性+开放性+复合性”是绿地规划建设的必要特征;七是在自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规模。   第四,提出了“街道三论”并提出新型窄街道、小街区系统是宜居社区首要条件的观点。作者指出,街道原本属于人本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汽车的出现导致街道与宜居逐渐背道而驰,直至新城市主义重新认识到街道与宜居的密切相关。书中系统阐述了街道的宜居性理论,即“街道三论”:街道中心论、街道多样性论和街道行为论。提出了创造街道活力、形成宜居性街道的五点策略:一是从宽街道、大街区向宜居性窄街道、小街区的回归;二是构建宜居性窄街道、小街区系统的法律保障;三是规划具有复合功能社区街道;四是保持社区新、老建筑的融合;五是保持社区适度高密度的人口和适度高容积率的建筑。   第五,提出了城市广场的规划与建设是提升社区宜居性品质重要标志的观点。作者认为,卫城精神的失败与广场精神的发扬光大,证明了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对城市宜居性的至关重要性。我国城市广场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城市印象、政府政绩或城市交通等因素的考虑,规划定点缺少公众参与,规模尺度脱离现实需求,建设设计忽略人性特点,建筑风格没有地域特色。我国的城市不缺少标志性城市广场,但缺少老百姓身边的社区性广场。因此,城市广场规划应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培养多元化的设计师队伍,让普通百姓广泛参与城市广场的选址及其功能的规划、设计,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寻求共同的广场规划、设计理念,与此同时,创新广场管理方式,从而规划、建设、培育具有宜居性的城市广场。   总体来说,本书立足于城市社区,聚焦于城市街道、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围绕宜居性这一价值主题,研究城市如何让市民更幸福这一重大问题,提出的观点与建议,对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一书从社区宜居性的视角,分析了宜居性内涵的升华与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探讨了社区绿地、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宜居性规律,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宜居性;城市公共空间;社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52-0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城市科学研究百花齐放,成果累累。伍学进的专著《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科学出版社)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城市宜居性这一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策略。   首先,提出了社区宜居性是城市本质特征之一的观点。书中指出,城市因为人类住区安全、产品交换等最基本的宜居性需求而产生,城市也因为宜居性需求范围的逐渐扩大、需求的层次升级换代而发展。宜居性供给与宜居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始终伴随城市与城市化的一对最基本而又最深刻的矛盾。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的宜居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之一。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非宜居性,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市民幸福感的主要问题。因此,合理规划、建设和科学管理城市社区绿地、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资源,是当今及未来我国城市硬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二,提出了城市宜居性内涵的升华是西方城市科学发展基本规律之一的观点。作者认为,从霍华德、盖迪斯等近代人本主义的宜居性理念,到柯布西耶、佩里、莱特等现代功能理性主义的宜居性思想,是城市宜居性内涵的第一次升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环境问题――尤其是社区街道、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宜居性问题,逐渐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导致了城市宜居性内涵的又一次升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城市宜居性内涵还会不断地升华。城市宜居性内涵的每一次升华,都强有力地推动城市和城市科学的大发展,是西方城市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第三,提出了社区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是宜居社区基本前提的观点。书中指出,城市绿地建设已经由过去的点缀性工作上升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针对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定位模糊,重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绿地、轻社区绿地,重绿地美化亮化效果、轻绿地生态效益,重整体性评价指标、轻宜居性指标等问题,作者提出了我国城市绿地宜居性规划与建设七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合理定位绿地与城市宜居性的关系;二是绿地工程与其他工程“四同时”;三是尊重科学,按规律进行绿地的建设与管理;四是调整绿地指标,突出社区绿地的比重;五是以“绿径+缀块”的网络布局作为主要组合方式;六是具有“可达性+开放性+复合性”是绿地规划建设的必要特征;七是在自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规模。   第四,提出了“街道三论”并提出新型窄街道、小街区系统是宜居社区首要条件的观点。作者指出,街道原本属于人本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汽车的出现导致街道与宜居逐渐背道而驰,直至新城市主义重新认识到街道与宜居的密切相关。书中系统阐述了街道的宜居性理论,即“街道三论”:街道中心论、街道多样性论和街道行为论。提出了创造街道活力、形成宜居性街道的五点策略:一是从宽街道、大街区向宜居性窄街道、小街区的回归;二是构建宜居性窄街道、小街区系统的法律保障;三是规划具有复合功能社区街道;四是保持社区新、老建筑的融合;五是保持社区适度高密度的人口和适度高容积率的建筑。   第五,提出了城市广场的规划与建设是提升社区宜居性品质重要标志的观点。作者认为,卫城精神的失败与广场精神的发扬光大,证明了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对城市宜居性的至关重要性。我国城市广场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城市印象、政府政绩或城市交通等因素的考虑,规划定点缺少公众参与,规模尺度脱离现实需求,建设设计忽略人性特点,建筑风格没有地域特色。我国的城市不缺少标志性城市广场,但缺少老百姓身边的社区性广场。因此,城市广场规划应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培养多元化的设计师队伍,让普通百姓广泛参与城市广场的选址及其功能的规划、设计,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寻求共同的广场规划、设计理念,与此同时,创新广场管理方式,从而规划、建设、培育具有宜居性的城市广场。   总体来说,本书立足于城市社区,聚焦于城市街道、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围绕宜居性这一价值主题,研究城市如何让市民更幸福这一重大问题,提出的观点与建议,对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内容

  • 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内涵和评价体系研究
  • 2012年第2期第33卷 优"震库瓮 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内涵和评价体系研究 李珊.杨忠振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擅要:在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建设城市老年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 系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构建方法.并将老年宜居 ...

  •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
  •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 深府[2010]108 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落实.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八月十五日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根 ...

  • 深圳:信息惠民让城市更宜居
  • 智慧城市必须是"惠民的",信息惠民必须是"智慧的".多年来,深圳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惠民起步早于其他城市.目前深圳的信息惠民,已经颇具智慧.高效.方便.快捷等特色. 升级: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深圳市经过36年的改革发展,2015年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 ...

  • 三城同创有奖征文
  • 向魅力钢城迈进 3月18日,迁安"三城同创"暨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城镇建设全面上水平的号角.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同时展开,随着"三城同创"目标的实现,迁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迁安将成为独具五张 ...

  •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读后心得体会
  •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家论述城乡统筹发展较多的是如何统筹农村发展,今天我从研究城市的角度和大家交流关于城市的问题.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最简化.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认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中国若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

  • 文明创建让城市颜值与气质齐飞
  • 城市秀美洁净,市民崇文有礼,文明蔚然成风.近年来,靖江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颜值与气质得到了双提升,文明风尚绵久长远. 颜值提升,城市焕新颜 镜头:日前,家住城区江华街的市民刘亚芬散步来到江山路路口,走进星河湾小区道路旁的小游园,顺着通幽的曲径,徜徉在草木深处.几个月前,她身处的这个小游园,还是农作 ...

  • 172-基于乡村景观保护的综合规划策略
  • --以珠海市斗门区光明村幸福村居规划为例 摘要:基于光明村现状条件,结合光明村的综合定位,在规划中引入基于乡村景观保护的综合规划方法,即从乡村生态.生产与生活整体出发,通过合理引导村庄产业发展,以综合手段建立保护与控制乡村环境.村落形态的机制,达到在发展中最大限度保护乡村景观意向,最大化利用乡村资源 ...

  • 湖南省长沙市:推进民生工程 建设宜居城市
  •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喜人局面: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44.76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6.07亿元,同比增长18.7%: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1.81亿元,同比增长15.0%:地方财政收入252.12万元,同比增长22.7%. 与经济发展同步 ...

  • 城市宜居性评价的实证研究
  • [摘要]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不仅体现着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社会性.民主性.现实性与必要性,而且体现着"民治.民有.民享"的理念.现有文献研究大多数以大城市的宜居为案例,缺乏对中小城市进行分析,指导意义也较为缺乏.本文以福建省仙游县县城为例,构建了社区文明度.生活便宜度.环境优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