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整体性与差异性 小专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能量与物质交换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平衡功能: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保持地理要素的稳定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热带雨林的砍伐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2、自然带与气候对应图:

3、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 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 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 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 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

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一、典型图表展示 二、判读方法

4、雪线问题: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下图为某区域图,图中右侧分别表示乙河流局部河谷剖面示意图和Q 湖不同季节的蓄水面积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位于南半球

②Q 湖北侧深度变化大于南部 ③图中P 湖应为淡水湖

④沿岸大部分地段海域有暖流经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2.关于甲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部分河段有结冰期和凌汛现象发生 B .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C .Q 湖最大湖面b 出现于七月 D .冬季盛行西南风

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3,回答第3、4。

3. 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 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B. 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 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 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4. 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

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5题。

5.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 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 . 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 . 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 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 . 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7. 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 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 地形抬升, 降水丰富 B . 纬度低, 气温比较高 C . 距海远, 降水比较少 D. 山坡陡, 冰雪下移快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 →F 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

9.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 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 .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 .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D .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8回答

10.图1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B .气候变化 C .森林破坏 D .围湖造田 11.图1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综合性 B .区域性 C .整体性 D .差异性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13、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的地理原理是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 、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下图为“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 据图完成14~15题。

14.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 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差逐渐变小 B .纬度越来越高 C .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 .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15.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A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 .非地带性

B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D .垂直地带性

图8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名山垂直带谱。完成16~17题。

16.该区域

A .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B.风力作用微弱,以流水作用为主 C.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17.关于该区域名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山东西坡带谱差异的形成基础是热量 B.②山北坡为阳坡,基带上限高于南坡 C.③山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D.该区域缺少冰雪带是因为纬度过高

读下图回答:

18. 描述②线经过的A 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1

19达尔文在南美洲考查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4,回答第(2)题。

(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 成因。(10分)

22. 图14为R 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R 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 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 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4 035季节性河流 中、下游分界

主要城市 国界线 等高线(米) 海洋

山峰

沙漠

国家公园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 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A 6.C 7.A 8.A 9.B 10.C 11.C 12.D 13.A 14.D 15.A 16.A 17.C

18. 差异:与北坡比,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更多、带谱更复杂;(2分) 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2分) 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 。(2分)

原因:与北坡比,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2分) 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2分)

1 9【答案】①地:地处地位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全年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容易形成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加湿作用明显,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纬度较低,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丰富的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22. 例3答案:水文: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

地貌: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 生物: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土壤: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气候: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生态: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能量与物质交换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平衡功能: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保持地理要素的稳定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热带雨林的砍伐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2、自然带与气候对应图:

3、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 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 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 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 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

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一、典型图表展示 二、判读方法

4、雪线问题: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下图为某区域图,图中右侧分别表示乙河流局部河谷剖面示意图和Q 湖不同季节的蓄水面积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位于南半球

②Q 湖北侧深度变化大于南部 ③图中P 湖应为淡水湖

④沿岸大部分地段海域有暖流经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2.关于甲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部分河段有结冰期和凌汛现象发生 B .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C .Q 湖最大湖面b 出现于七月 D .冬季盛行西南风

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3,回答第3、4。

3. 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 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B. 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 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 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4. 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

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5题。

5.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 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 . 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 . 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 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 . 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7. 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 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 地形抬升, 降水丰富 B . 纬度低, 气温比较高 C . 距海远, 降水比较少 D. 山坡陡, 冰雪下移快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 →F 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

9.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 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 .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 .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D .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8回答

10.图1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B .气候变化 C .森林破坏 D .围湖造田 11.图1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综合性 B .区域性 C .整体性 D .差异性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13、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的地理原理是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 、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下图为“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 据图完成14~15题。

14.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 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差逐渐变小 B .纬度越来越高 C .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 .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15.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A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 .非地带性

B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D .垂直地带性

图8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名山垂直带谱。完成16~17题。

16.该区域

A .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B.风力作用微弱,以流水作用为主 C.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17.关于该区域名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山东西坡带谱差异的形成基础是热量 B.②山北坡为阳坡,基带上限高于南坡 C.③山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D.该区域缺少冰雪带是因为纬度过高

读下图回答:

18. 描述②线经过的A 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1

19达尔文在南美洲考查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4,回答第(2)题。

(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 成因。(10分)

22. 图14为R 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R 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 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 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4 035季节性河流 中、下游分界

主要城市 国界线 等高线(米) 海洋

山峰

沙漠

国家公园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 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A 6.C 7.A 8.A 9.B 10.C 11.C 12.D 13.A 14.D 15.A 16.A 17.C

18. 差异:与北坡比,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更多、带谱更复杂;(2分) 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2分) 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 。(2分)

原因:与北坡比,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2分) 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2分)

1 9【答案】①地:地处地位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全年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容易形成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加湿作用明显,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纬度较低,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丰富的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22. 例3答案:水文: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

地貌: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 生物: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土壤: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气候: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生态: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相关内容

  • 地理高考研讨会学习心得
  • 面向实战 决胜细节 ---2016届高考二.三轮复习策略 不同轮次复习的作用与价值 (1)教师讲评中注重向学生展示审取文字材料和图表的思维过程. (2)综合信息,抓命题主线,主线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 (3)注重图文结合和图文转换. (4)培养提取隐性信息的意识 第一轮:抓基础:系统复习所学知识,然后 ...

  • [地理问答]怎样复习高考地理
  • 地理高考命题突出主干知识,充分强调能力考查,重点表现在对地图能力.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等几种主要能力的考查.命题素材皆来自现实社会,且绝大多数是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发生的地理事象.命题形式是以文字.图表等对其包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深度考查. 为了帮助大家搞好201 ...

  •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进入高三以后,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在这里我们给考生推荐的是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第一轮复习从八月中到三月初,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2015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解读 戴俊和 由于安徽省2016年可能参加全国统考,与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相比,2015年<考试说明>总体稳定,其部分变化,体现了由安徽卷向全国新课标卷过渡的特点. 考试说明具体变化如下: 一.&q ...

  •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详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2014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湖南常德市七中 罗瑾 整理 (2014新课标I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 ...

  • 教学工作总结的概念
  • 六指中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5 年 6 月 30 日 篇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与计划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 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 ...

  • 2016年全国高考大纲文综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

  • 高考研讨会
  • 2015年高考研讨会摘要 一.分析篇 1.高频考点出现在:高中必修Ⅰ(自然因素).Ⅱ(区位条件) 初中地理(①等高线地形图②区域定位③气候要素) 2.等值线图,考试不要求读值,强调用,尤其是对生活的影响. 3.地球运动.区位定位是地理学科的专业特色,考题存在湘派人派之争.2015年湘派占优势. 二. ...

  • 高考地理容易失分的六种原因
  • 高考地理容易失分的六种原因 以历年高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考生的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六种: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要领和原理混淆不清: 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