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和在高温时具有活泼性。

2、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3、了解还原反应的概念。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 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与学生的交流来探究学习碳的还原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 点

1、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还原反应的概念。

难 点

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1、猜谜语,通过物理性质猜谜底

2、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那么化学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巩固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积极性。)

3、讲钻石燃烧的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板书]: 二、碳的化学性质:

[多媒体播放]:欣赏用墨写的古字画。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揭示本课课题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学生】 观看视频并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练习]: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复习引出]: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并抽学生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2、碳的可燃性:C + O2 == CO2(完全燃烧——O 2充足)

【学生】 回忆,巩固木炭在氧气中煅烧的现象、结论及反应原理

[多媒体播放]: 木炭取暖的漫画。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烧木炭取暖,但如果不慎,就会发生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有毒物质是什么吗?

【学生】 观看并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一氧化碳有毒。思考、讨论、回答

[板书]: 2C + O2 == 2CO(不完全燃烧——O 2不充足)

[提出问题]: 根据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学生】 回答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总结]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 。所以,,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 2 ,又可生成CO 。那么,

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学生】 讨论,猜想。

[提出问题]:对碳和氧化铜发生反应,你能提出哪些假设?对于第二种假设的探究需要在一氧化碳性质之后才能进行,我们今天探究第一种假设。

【学生】 对猜想提出假设:①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 Cu+CO2②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 Cu+CO③碳与氧化铜不反应等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

[实验设计]:

(1)、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的反应装置与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装置相同

(2)、检验产物(CO 2):

【学生】 思考、讨论、交流:①C与CuO 均为固体,C 在常温下稳定,此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所以应选择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类似。②检验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

(3)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氧气制取的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评价总结并点播①气密性检验②装药③如图连接固定④打开止水夹,并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学生】 观看实验

[问]:通过实验验证了哪一条假设是正确的?

【学生】回答。

[板书] 3、碳的还原性

①、碳与氧化铜反应C + 2CuO == 2Cu + CO2↑

[提问]: 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得氧?发生了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

[评价总结]:在此反应中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板书] C + 2CuO == 2Cu + CO2↑

共同分析反应H 2+CuO ==Cu+H2O 中得氧和失氧情况

[拓展]) C + CO2== 2CO

[利用多媒体总结] :本节课知识重点。

[练习]: 多媒体出示

思考并回答

[课堂小结]: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 学生 谈心得体会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既关注了课标、教材和教法,更关注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按三维目标进行设计,抓住了本课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注重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实验探究、传统的板书有机结合起来。对新知识的引入,注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并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来认识和学习新知识。注重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本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是在探究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探究学习中,首先让学生猜想碳和氧化铜反应的生成物,再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进行探究实验的的设。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和在高温时具有活泼性。

2、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3、了解还原反应的概念。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 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与学生的交流来探究学习碳的还原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 点

1、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还原反应的概念。

难 点

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1、猜谜语,通过物理性质猜谜底

2、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那么化学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巩固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积极性。)

3、讲钻石燃烧的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板书]: 二、碳的化学性质:

[多媒体播放]:欣赏用墨写的古字画。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揭示本课课题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学生】 观看视频并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练习]: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复习引出]: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并抽学生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2、碳的可燃性:C + O2 == CO2(完全燃烧——O 2充足)

【学生】 回忆,巩固木炭在氧气中煅烧的现象、结论及反应原理

[多媒体播放]: 木炭取暖的漫画。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烧木炭取暖,但如果不慎,就会发生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有毒物质是什么吗?

【学生】 观看并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一氧化碳有毒。思考、讨论、回答

[板书]: 2C + O2 == 2CO(不完全燃烧——O 2不充足)

[提出问题]: 根据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学生】 回答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总结]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 。所以,,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 2 ,又可生成CO 。那么,

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学生】 讨论,猜想。

[提出问题]:对碳和氧化铜发生反应,你能提出哪些假设?对于第二种假设的探究需要在一氧化碳性质之后才能进行,我们今天探究第一种假设。

【学生】 对猜想提出假设:①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 Cu+CO2②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 Cu+CO③碳与氧化铜不反应等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

[实验设计]:

(1)、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的反应装置与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装置相同

(2)、检验产物(CO 2):

【学生】 思考、讨论、交流:①C与CuO 均为固体,C 在常温下稳定,此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所以应选择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类似。②检验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

(3)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氧气制取的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评价总结并点播①气密性检验②装药③如图连接固定④打开止水夹,并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学生】 观看实验

[问]:通过实验验证了哪一条假设是正确的?

【学生】回答。

[板书] 3、碳的还原性

①、碳与氧化铜反应C + 2CuO == 2Cu + CO2↑

[提问]: 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得氧?发生了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

[评价总结]:在此反应中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板书] C + 2CuO == 2Cu + CO2↑

共同分析反应H 2+CuO ==Cu+H2O 中得氧和失氧情况

[拓展]) C + CO2== 2CO

[利用多媒体总结] :本节课知识重点。

[练习]: 多媒体出示

思考并回答

[课堂小结]: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 学生 谈心得体会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既关注了课标、教材和教法,更关注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按三维目标进行设计,抓住了本课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注重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实验探究、传统的板书有机结合起来。对新知识的引入,注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并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来认识和学习新知识。注重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本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是在探究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探究学习中,首先让学生猜想碳和氧化铜反应的生成物,再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进行探究实验的的设。


相关内容

  •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七星二中的化学教师于生,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氧气和水两种自然界常见的物质 ...

  •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种碳单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形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的观点,这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质疑"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也有巨大差异呢?"让学生提出猜想 ...

  • 物质的分类教案
  • "物质的分类"复习课标杆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 内容 设计 教师 物质的分类 科目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韩亮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 课标 要求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 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从组成上识别氧 ...

  • 物质的分类说课
  • 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说课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一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这节课主要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

  • 1-3-1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 高一化学必修1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 松溪一中 黄仁尧 [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识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首先介绍了碳单质的多样性,进而引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然后转入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在此介绍了含碳的一些化合物,着重 ...

  • 九年级化学上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绪言 本课题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步,所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运用回忆童话故事与许愿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重在组织学生观看.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 ...

  •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童 恬(汕尾市 ,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和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 ...

  •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3-核素.同位素
  •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高一化学必修Ⅱ学案(编写:郭艮茂 审核:庄彩铃)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核素.同位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理解并识记构成原子的各粒子在电性. 电量和质量方面的等量关系,能分 析.会计算.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和各种相对质量等概念,能用 ...

  • 碱金属元素教案
  • 一.课 题:碱金属元素 课 型:预习+展示课 使用时间:2014-7-9 主备人:韩艳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掌握钠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锂.钾.铷.铯的性质. ②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碱金属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性,分析其原子结构的差异及相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