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2002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84216     文献标识码:A

第4期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2) 0420036240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于海琴

周宗奎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6)

摘 要:以武汉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05名学生为被试, 用问卷调查、团体施测的方式, 探讨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 结果发现:儿童的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年级差异, 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 同时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显著高于父—子依恋; 在儿童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 父、母均有影响, 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 与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 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关键词:依恋安全性; 友谊质量; 社会行为表现; 社交焦虑; 小学生

1 问题提出

儿童亲子依恋的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 日渐深入。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与儿童日后的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但是研究多集中于婴幼儿期, 对儿童中、晚期的情感生活揭示不够, 人们难以形成对儿童依恋安全性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 尤其国内目前尚未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

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 依恋与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之间的联系是明确的, 而不是对智力等认知因素有影响, 研究目前深入到儿童早期建立的情感关系到底可以预期发展的哪些方面, 预期程度如何。而得到的结果不太一致, 有的偏重母子依恋的决定性作用, 有的发现父子依恋的独特性, 有的明确显示依恋对儿童的情绪发展意义重大, 还有的却重在社会技能步检验。

[1-4]

[1-6]

长, 儿童在逐渐淡化对父母的依恋, 重新寻找归属, 所以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逐渐成为儿童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友谊也是一种一对一的特殊人际关系, 其与依恋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特殊的、密切的关系, 反映了儿童情感生活的质量, 因此对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性意义重大。我们假设, 亲子依恋和友谊质量这两种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连续性, 继而选择了影响同伴交往质量的情绪、行为表现, 共同组成因变量。在本研究中, 一方面就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开展发展性研究, 探索大龄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两种亲子关系与其同伴交往诸方面(如社会行为表现、社交焦虑、好朋友的数量和质量等) 的内在联系,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提供依据。

, 因此有待进一

2 研究方法

211 对象

Bowlby 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

结, 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

[2]

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依恋) 。那么儿童的亲子依恋联结的发展进程如何? 依恋关系中建立的情感模式, 会不会概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 据此, 本研究首先选择了友谊质量变量,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

被试来自城市三所普通小学的四、五、六年级, 共9个班,505人。其中四年级159人, 男82人, 女77人; 五年级218人, 男106人, 女112人; 六年级128人, 男66人, 女62人。年龄最大13岁, 最小9岁。212 工具21211 依恋量表。亲子依恋关系的测量, 修订了

作者简介:于海琴(1973-) , 女, 山东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 博士.

36

K erns Security Scale

[3]

, 这是一份儿童自评量表, 有

15个项目, 分数越高, 说明安全依恋水平越高。

父、母问卷各自独立, 但问题内容相同, 分别施测

后得到儿童对父、母各自的依恋安全性得分, 简称之“父子依恋得分”、“母子依恋得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s α父=184和α母=181。对15个项目作主成分分析,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2个因素, 做方差极大旋转(Varimax ) , 按因素负荷值(149~180) 较高的项目意义, 分别命名为信赖程度(8项) 、亲近倾向维度(7项) , 其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718%。

21212 友谊质量问卷。参考Bukowski 的友谊质

量量表[8]及邹泓的中学生友谊质量量表[10]

, 结合

小学生生活实际, 自编了友谊质量问卷, 五级记分, 共36个项目, 得分越高, 友谊质量越高。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提取出5个因素:亲密(11项) 、安全(8项) 、陪伴分享(6项) 、肯定价值(6项) 、冲突(5项) , 其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8147%, 结构效度满意。将两个互选朋友的友谊质量一致性作为效标, 亲密、安全、陪伴分享、肯定价值、冲突五维度的相关分别为:183, 161, 178, 172, 184, 显示此问卷的实证效度尚可, 基本适用于本研究。

在友谊质量问卷上要求被试写出三个同班同性别最好朋友的名字, 并就其与第一好朋友的关系填写问卷内容。忽略互选, 每人都有一个被同伴提名为好朋友的次数, 为便于比较, 将其转化为Z 分数, 成为友谊的量的指标—好朋友提名分。21213 社会行为表现教师评定表。选用周宗奎

编制的“小学生社会技能教师评定表”[11]

的两部分:人际相关技能和自我相关技能, 反应儿童参与群体活动、进行人际交往以及在自我控制、管理方面的行为表现, 基本涵盖了小学阶段校内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 五点式量表, 共58个项目, 得分越高, 社交行为技能越高。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原报告不一致。原表将小学生社会技能按行为涉及的对象划分为四个维度:环境相关技能; 人际相关技能; 自我相关技能; 任务相关技能, 共120项。节选的项目不足原表的一半, 题量的减少, 使全表的结构被破坏, 很难再遵循原表按行为涉及对象的维度划分。根据两因素所包含项目的意义, 将其分别命名为“, 冲突解决策略”维度(指儿童对待冲突、不公平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的恰当性; 21项) 和“一般交往行为(37项) ”。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181, 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评定得到的

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为172, 初步认为, 此表适用

于对儿童交往行为表现的评定。

21214 社交焦虑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2]

, 有10个项目, 三级评分, 得分越高, 焦虑情绪越重。10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170(N =501) , 对全体被试的反应做因素分析, 全部项目负荷于两大因素(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 , 与原量表的报告结果一致, 两因素解释了全部变异的4313%。213 施测

施测由心理学研究生主持, 以班为单位团体

施测, 事先对学生进行培训, 四年级由主试领做, 教师评定表由班主任在7天内完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发展特

对全体被试的双亲依恋安全性做2(被试性别) ×3(年级) ×2(父母性别) 的三因素混合设计, 被试性别、年级作为被试间因素, 双亲性别作为被试内因素。结果表明, 父母性别对儿童依恋得分有显著影响F (1,490) =206162, P

主效应F (2,490) =3171, p

进一步对母—子、父—子依恋做年级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只发现母—子依恋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对亲子依恋的两维度做年级差异检验, 多重比较(Duncan ) 的结果显示, 六年级与四年级儿童在母子信赖维度有显著差异, 六年级与四、五年级儿童的父子信赖维度和母子依恋总分差异也显著, 随着年级的升高, 安全性得分降低了, 儿童对父母的亲近维度没有显著年级差异, 见表1。312 亲子依恋安全性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

依恋质量的研究一般有安全型和非安全型(回避、焦虑Π反抗型) 之分, 以此为依据, 用快速聚类法将亲子依恋得分高的划分为安全组、得分低的划分为非安全组, 两种类型的儿童在依恋总分及两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

37

影响。

对同伴交往的4个变量做2(母—子依恋的安全、非安全分类) ×2(父—子依恋的安全、非安全分类) 的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显示, 母子依恋类

父子依恋

[1**********]2

1134

[1**********]4

[1**********]9

0112(父)

(父)

型对儿童同伴交往的4方面主效应影响显著, 父子依恋类型只对儿童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有显著主效应(见表2) , 没有发现父子、母子依恋类型的显著交互作用, 被试的同伴交往得分情况见表2。

母子依恋

[1**********]7

[1**********]0

3

[1**********]9

[1**********]6

110(母)

(母)

表1 儿童双亲依恋安全性两维度的年级分布(M ±SD )

年级

456

F

亲近

[1**********]8

[1**********]0

信赖亲近

[1**********]3

[1**********]2

信赖

[1**********]1

333

  3p

表2 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的同伴交往得分情况(M ±SD )

同伴交往变量好朋友提名分友谊质量

社会行为表现社交焦虑

母子依恋(496人)

安全型(298)

0109±01984103±01614101±01710152±0138

父子依恋(503人)

F

非安全型(198)

-0111±01873129±01673190±01730166±0135

安全型(332)

0105±11063193±01573198±0168054033

非安全型(171)

-0107±01893142±01733193±0169074036

F [***********]333

[***********]34123

313 家庭依恋类型(Duncan ) 显示, 友谊质量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安

将父子、母子依恋各自的安全、非安全型分类

组合出四种家庭依恋类型, 四种类型之间的人数

2

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χ=123124, p =1000) , 人数分布见表3。以同伴交往的4方面为因变量, 做家庭依恋类型的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发现, 在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有主效应, 多重比较

家庭依恋类型母2安全; 父2安全

母2非安全; 父2安全母2安全; 父2非安全母2非安全; 父2非安全

F

N

全型儿童和其余三类之间, 社交焦虑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非安全型儿童与其余三类之间, 即双重安全型儿童的友谊质量最高, 社交焦虑最低, 双重非安全型儿童的友谊质量最低, 社交焦虑最高, 只对一方父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两组儿童处于中间, 如表3所示。

友谊质量

4111±01563187±01543178±01673159±0161333

表3 四种亲子依恋类型儿童同伴交往得分

好朋友提名分

0110±1101-0114±01920113±1112-0118±0189

2189

社会行为表现

4103±01673186±01714107±01623192±01732119

社交焦虑

0155±01390163±01350171±01390178±0139333

2291037094

4 讨论

411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发展特

根据Bowlby 的研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 其依恋行为的频率和密度会减少, 但依恋联结的

[2]

质量依然保持稳定, 尤其是从青少年早期开始”, 本研究基本证实这一结论。

儿童亲子依恋的显著年级差异, 主要存在于母—子关系的得分上, 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高, 依恋安全性水平的降低, 在四、五年级变化较平稳, 到六年级骤减。父—子关系得分也呈现相似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这与实际经验是一致的:母亲38

在孩子日常生活方面的参与程度大大高于父亲, 而六年级是小学生发生质的变化的关键年龄, 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 儿童首先要摆脱对母亲的依赖, 寻求更多的独立与自主, 所以六年级小学生的变化首先在母—子关系上初露端倪, 同时也说明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反映更灵敏。

对三个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两维度做方差分析显示, 随着年级的增高, 对父母各自的信赖、亲近水平有所下降, 但只在信赖维度有显著的差异(6年级和4年级之间) ,6年级的小学生发展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策略, 这使依恋对象变得不那么重要, 他们至少在逐渐地意识到父母在满足其需要

上的有限性, 然而父母在满足其需要方面的价值

并没有弱化, 依然是他们寻求帮助、获得保护、满足需要的源泉, 因此儿童在与父母的亲近程度上没有出现显著的年级差异。这反映了此期儿童发展过程的矛盾性:想摆脱, 又离不开, 因而情绪波动是青少年期的常见现象。根据Lieberman 的研究结果, 青春期女孩对父亲依恋安全性降低了, 男

女儿童对母亲依恋安全感没有发生变化[2]

。本研究没有发现儿童亲子依恋的性别和年级的显著交互效应, 可能与被试的年龄特征有关,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变化还不是那么显著。412 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亲子依恋类型(安全、非安全型) 对同伴交往的方差分析显示, 安全型儿童的好朋友提名分、友谊质量、社会行为表现均优于非安全型儿童, 社交焦虑低于非安全型儿童。父母亲对儿童的友谊质量、社交焦虑都有显著的影响, 证实了假设。

母子关系的两种类型在儿童的好朋友提名分、社会行为表现上差异也显著, 而父—子依恋的两类型在这些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而Vercheu 2ren 对幼儿父子依恋的研究结果显示, 父子依恋关

系可以预测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学校适应, 母子

依恋却不能[1]

。不同的结果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有关, 幼儿期的父子相互作用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因而父亲作为“玩伴”对幼儿的技能及行为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 工具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研究中教师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评价偏高, 没有尽显学生之间的差异, 可能损失了一些信息, 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就父母作用的比较而言, 母子依恋关系对其同伴交往诸方面的影响更大。这与儿童期母亲的重要监护人角色密不可分, 父亲在抵御儿童社交焦虑方面的作用超过了母亲, 与Vercheuren 基本

一致[1]

, 从中可以看到父亲男性作用的威力, 父亲的支持、可靠会给儿童带来信心, 觉得自己是胜任的, 从而有效地克服不良情绪的障碍。本次研究显示出父亲在儿童友谊质量、社会情绪方面的影响, 提示人们在一些深层次的人际交往变量上, 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上, 父亲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虽然在一些外在的行为表现上、一般性的人际关系上(如社会行为、好朋友数量等) , 似乎父亲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总而言之, 母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是基础, 但在某些方面, 父子关系的作用更突出。

关于两种亲子依恋作用大小的问题, 人们倾

向母子依恋的支配说, 但随着对父亲作用的研究日渐深入, 尤其来自单亲家庭的材料, 使有些研究者更偏袒父子关系的重要性, 目前的一种折中看法认为, 父母依恋关系的相对不同预测性, 与所评估、研究的儿童不同生活领域、社会性作用范围有关[1]

, 这是目前看来比较合理的解释, 本研究为此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是否关系不同呢? 儿童的性别是否会成为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对同伴交往的四个变量(友谊质量、社会焦虑、社会行为、好朋友提名分) 做2(性别) ×4(年龄) ×2(安全、非安全型母—子依恋) 的方差分析, 没有发现显著的交互作用, 父—子依恋关系得出同样的结果。与设想不一致, 或许与样本的选取有关, 本研究没有涉及初、高中生, 取样的年龄分布狭窄, 可能不足以显示差异,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出亲子依恋对儿童的友谊质量有显著影响, 那么依恋特质的哪些成分与友谊特质之间存在连续性呢? 在我们的其他文章中将会详细报告有关研究。413 家庭依恋类型

对同伴交往诸变量做母—子依恋类型(安全、非安全) ×父—子依恋类型(安全、非安全) 的方差分析, 两种亲子关系没有显著交互作用, 这说明两种力量是以各自独立的系统发生作用的, 一种关系不能被另一种关系所替代。离异家庭的资料也表明, 离异家庭的儿童对父亲依恋的安全性下降, 对母亲依恋的安全性与正常家庭儿童却没有显著

差异[13]

而一旦两种亲子关系作用的性质相同时, 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 友谊质量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安全型儿童和其他三类之间; 社交焦虑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非安全型儿童和其他三类之间。说明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关系的儿童受益最大, 其友谊质量最高, 社会焦虑最少; 而与双亲关系均不安全的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与对婴幼儿情绪活动、社会能力及自我肯定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1]

3 结 论

(1) 儿童的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儿童对

父母的信赖有显著年级差异, 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对父母的依恋安全性水平有显著不同, 母—子依恋安全性水平高于父—子依

39

恋。

(2) 儿童与父、母依恋关系的作用体现在儿童

attach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in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 2cence ,2000, 23,137-155.

[5]ShaverP. R. , Papalia D. , Clark C L. et al. Androgyny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tw o related m odles of optional pers onality. Pers onali 2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22,582-589.

[6]Howes C. , Ham ilton C E. Children ’s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 care teachers :stability and concordance with parental attachment. Child Development ,1992, 63,867-878.

[7]Posada G. , Jacobs A. , Carbonell O A , et al. M aternal care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in ordinary and emergency contexts. Developmen 2tal Psychology ,1999,35,1379-1388.

[8]G auze C. , Bukowski W M. , Aquan 2Assee J. et al. Interac 2tions between fam ily environment and friendship and ass ociations with self 2perceived well 2being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1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2201-2216.

[9]Shaffer D. R. S ocial &Pers onality Development. 3rd edtion. California :BrooksΠC ole Publishing C om pany. 1994,177-208.

[10]邹泓. 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北京

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 父、母均有影响。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

(3) 与父母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 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只对父母一方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处于以上两类之间。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K. ,M arcoen A.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 ocial em otional com petence in kindergartners :differenti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attachments to m other and father 1Child Development ,1999,70,183-201.

[2]LiebermanM. , D oyle A. , M arkiewicz D. Developmental pat 2terns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 m other and father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ass ociations with peers relations 1Child Development , 1999,70,202-213.

[3]K erns K. A. , K lepac L. , C ole A. Peers relationships and preadolecents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in the child 2m oth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32,457-466.

[4]LapsleyD K. , Varshney N. M. , Aalsma M C. Pathological

师范大学学报. 1998(1) ,23-27.

[11]周宗奎. 小学生社会技能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

文. 1997.

[12]马弘.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

增刊.

[13]于海琴. 小学生的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0.

426th G raders ’Attachment to P arents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Peers R elations

Y U Hai 2qing  ZHOU Z ong 2kui

(School o f education , Huazho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 China  430074)

Abstract :Thisstud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4th ,5th ,6th graders ’attachment security to parents and the respective role of child 2m other and child 2father attachment on children ’s different domains of s ocial func 2tio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children ’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availability and attachment to m other decreased sig 2nificantly with age. Attachment to m other and father differs ,too. While children ’s access to parents and attachment to father didn ’t differ as a function of age. It was found that s ocial behaviors and nominations of best friends were better predicted by the quality of child 2m other attachment than by that of child 2father attachment.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 ocial anxiety were related to attachment to both m other and father. Children with tw o secure attachments had advantage over others.

K ey w ords :attachmentsecurity ; friendship quality ; s ocial anxiety ; s ocial behaviors ; primary school studenrs

40

2002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84216     文献标识码:A

第4期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2) 0420036240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于海琴

周宗奎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6)

摘 要:以武汉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05名学生为被试, 用问卷调查、团体施测的方式, 探讨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 结果发现:儿童的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年级差异, 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 同时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显著高于父—子依恋; 在儿童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 父、母均有影响, 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 与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 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关键词:依恋安全性; 友谊质量; 社会行为表现; 社交焦虑; 小学生

1 问题提出

儿童亲子依恋的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 日渐深入。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与儿童日后的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但是研究多集中于婴幼儿期, 对儿童中、晚期的情感生活揭示不够, 人们难以形成对儿童依恋安全性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 尤其国内目前尚未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

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 依恋与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之间的联系是明确的, 而不是对智力等认知因素有影响, 研究目前深入到儿童早期建立的情感关系到底可以预期发展的哪些方面, 预期程度如何。而得到的结果不太一致, 有的偏重母子依恋的决定性作用, 有的发现父子依恋的独特性, 有的明确显示依恋对儿童的情绪发展意义重大, 还有的却重在社会技能步检验。

[1-4]

[1-6]

长, 儿童在逐渐淡化对父母的依恋, 重新寻找归属, 所以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逐渐成为儿童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友谊也是一种一对一的特殊人际关系, 其与依恋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特殊的、密切的关系, 反映了儿童情感生活的质量, 因此对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性意义重大。我们假设, 亲子依恋和友谊质量这两种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连续性, 继而选择了影响同伴交往质量的情绪、行为表现, 共同组成因变量。在本研究中, 一方面就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开展发展性研究, 探索大龄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两种亲子关系与其同伴交往诸方面(如社会行为表现、社交焦虑、好朋友的数量和质量等) 的内在联系,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提供依据。

, 因此有待进一

2 研究方法

211 对象

Bowlby 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

结, 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

[2]

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依恋) 。那么儿童的亲子依恋联结的发展进程如何? 依恋关系中建立的情感模式, 会不会概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 据此, 本研究首先选择了友谊质量变量,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

被试来自城市三所普通小学的四、五、六年级, 共9个班,505人。其中四年级159人, 男82人, 女77人; 五年级218人, 男106人, 女112人; 六年级128人, 男66人, 女62人。年龄最大13岁, 最小9岁。212 工具21211 依恋量表。亲子依恋关系的测量, 修订了

作者简介:于海琴(1973-) , 女, 山东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 博士.

36

K erns Security Scale

[3]

, 这是一份儿童自评量表, 有

15个项目, 分数越高, 说明安全依恋水平越高。

父、母问卷各自独立, 但问题内容相同, 分别施测

后得到儿童对父、母各自的依恋安全性得分, 简称之“父子依恋得分”、“母子依恋得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s α父=184和α母=181。对15个项目作主成分分析,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2个因素, 做方差极大旋转(Varimax ) , 按因素负荷值(149~180) 较高的项目意义, 分别命名为信赖程度(8项) 、亲近倾向维度(7项) , 其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718%。

21212 友谊质量问卷。参考Bukowski 的友谊质

量量表[8]及邹泓的中学生友谊质量量表[10]

, 结合

小学生生活实际, 自编了友谊质量问卷, 五级记分, 共36个项目, 得分越高, 友谊质量越高。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提取出5个因素:亲密(11项) 、安全(8项) 、陪伴分享(6项) 、肯定价值(6项) 、冲突(5项) , 其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8147%, 结构效度满意。将两个互选朋友的友谊质量一致性作为效标, 亲密、安全、陪伴分享、肯定价值、冲突五维度的相关分别为:183, 161, 178, 172, 184, 显示此问卷的实证效度尚可, 基本适用于本研究。

在友谊质量问卷上要求被试写出三个同班同性别最好朋友的名字, 并就其与第一好朋友的关系填写问卷内容。忽略互选, 每人都有一个被同伴提名为好朋友的次数, 为便于比较, 将其转化为Z 分数, 成为友谊的量的指标—好朋友提名分。21213 社会行为表现教师评定表。选用周宗奎

编制的“小学生社会技能教师评定表”[11]

的两部分:人际相关技能和自我相关技能, 反应儿童参与群体活动、进行人际交往以及在自我控制、管理方面的行为表现, 基本涵盖了小学阶段校内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 五点式量表, 共58个项目, 得分越高, 社交行为技能越高。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原报告不一致。原表将小学生社会技能按行为涉及的对象划分为四个维度:环境相关技能; 人际相关技能; 自我相关技能; 任务相关技能, 共120项。节选的项目不足原表的一半, 题量的减少, 使全表的结构被破坏, 很难再遵循原表按行为涉及对象的维度划分。根据两因素所包含项目的意义, 将其分别命名为“, 冲突解决策略”维度(指儿童对待冲突、不公平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的恰当性; 21项) 和“一般交往行为(37项) ”。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181, 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评定得到的

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为172, 初步认为, 此表适用

于对儿童交往行为表现的评定。

21214 社交焦虑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2]

, 有10个项目, 三级评分, 得分越高, 焦虑情绪越重。10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170(N =501) , 对全体被试的反应做因素分析, 全部项目负荷于两大因素(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 , 与原量表的报告结果一致, 两因素解释了全部变异的4313%。213 施测

施测由心理学研究生主持, 以班为单位团体

施测, 事先对学生进行培训, 四年级由主试领做, 教师评定表由班主任在7天内完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发展特

对全体被试的双亲依恋安全性做2(被试性别) ×3(年级) ×2(父母性别) 的三因素混合设计, 被试性别、年级作为被试间因素, 双亲性别作为被试内因素。结果表明, 父母性别对儿童依恋得分有显著影响F (1,490) =206162, P

主效应F (2,490) =3171, p

进一步对母—子、父—子依恋做年级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只发现母—子依恋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对亲子依恋的两维度做年级差异检验, 多重比较(Duncan ) 的结果显示, 六年级与四年级儿童在母子信赖维度有显著差异, 六年级与四、五年级儿童的父子信赖维度和母子依恋总分差异也显著, 随着年级的升高, 安全性得分降低了, 儿童对父母的亲近维度没有显著年级差异, 见表1。312 亲子依恋安全性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

依恋质量的研究一般有安全型和非安全型(回避、焦虑Π反抗型) 之分, 以此为依据, 用快速聚类法将亲子依恋得分高的划分为安全组、得分低的划分为非安全组, 两种类型的儿童在依恋总分及两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

37

影响。

对同伴交往的4个变量做2(母—子依恋的安全、非安全分类) ×2(父—子依恋的安全、非安全分类) 的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显示, 母子依恋类

父子依恋

[1**********]2

1134

[1**********]4

[1**********]9

0112(父)

(父)

型对儿童同伴交往的4方面主效应影响显著, 父子依恋类型只对儿童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有显著主效应(见表2) , 没有发现父子、母子依恋类型的显著交互作用, 被试的同伴交往得分情况见表2。

母子依恋

[1**********]7

[1**********]0

3

[1**********]9

[1**********]6

110(母)

(母)

表1 儿童双亲依恋安全性两维度的年级分布(M ±SD )

年级

456

F

亲近

[1**********]8

[1**********]0

信赖亲近

[1**********]3

[1**********]2

信赖

[1**********]1

333

  3p

表2 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的同伴交往得分情况(M ±SD )

同伴交往变量好朋友提名分友谊质量

社会行为表现社交焦虑

母子依恋(496人)

安全型(298)

0109±01984103±01614101±01710152±0138

父子依恋(503人)

F

非安全型(198)

-0111±01873129±01673190±01730166±0135

安全型(332)

0105±11063193±01573198±0168054033

非安全型(171)

-0107±01893142±01733193±0169074036

F [***********]333

[***********]34123

313 家庭依恋类型(Duncan ) 显示, 友谊质量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安

将父子、母子依恋各自的安全、非安全型分类

组合出四种家庭依恋类型, 四种类型之间的人数

2

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χ=123124, p =1000) , 人数分布见表3。以同伴交往的4方面为因变量, 做家庭依恋类型的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发现, 在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有主效应, 多重比较

家庭依恋类型母2安全; 父2安全

母2非安全; 父2安全母2安全; 父2非安全母2非安全; 父2非安全

F

N

全型儿童和其余三类之间, 社交焦虑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非安全型儿童与其余三类之间, 即双重安全型儿童的友谊质量最高, 社交焦虑最低, 双重非安全型儿童的友谊质量最低, 社交焦虑最高, 只对一方父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两组儿童处于中间, 如表3所示。

友谊质量

4111±01563187±01543178±01673159±0161333

表3 四种亲子依恋类型儿童同伴交往得分

好朋友提名分

0110±1101-0114±01920113±1112-0118±0189

2189

社会行为表现

4103±01673186±01714107±01623192±01732119

社交焦虑

0155±01390163±01350171±01390178±0139333

2291037094

4 讨论

411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发展特

根据Bowlby 的研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 其依恋行为的频率和密度会减少, 但依恋联结的

[2]

质量依然保持稳定, 尤其是从青少年早期开始”, 本研究基本证实这一结论。

儿童亲子依恋的显著年级差异, 主要存在于母—子关系的得分上, 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高, 依恋安全性水平的降低, 在四、五年级变化较平稳, 到六年级骤减。父—子关系得分也呈现相似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这与实际经验是一致的:母亲38

在孩子日常生活方面的参与程度大大高于父亲, 而六年级是小学生发生质的变化的关键年龄, 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 儿童首先要摆脱对母亲的依赖, 寻求更多的独立与自主, 所以六年级小学生的变化首先在母—子关系上初露端倪, 同时也说明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反映更灵敏。

对三个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两维度做方差分析显示, 随着年级的增高, 对父母各自的信赖、亲近水平有所下降, 但只在信赖维度有显著的差异(6年级和4年级之间) ,6年级的小学生发展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策略, 这使依恋对象变得不那么重要, 他们至少在逐渐地意识到父母在满足其需要

上的有限性, 然而父母在满足其需要方面的价值

并没有弱化, 依然是他们寻求帮助、获得保护、满足需要的源泉, 因此儿童在与父母的亲近程度上没有出现显著的年级差异。这反映了此期儿童发展过程的矛盾性:想摆脱, 又离不开, 因而情绪波动是青少年期的常见现象。根据Lieberman 的研究结果, 青春期女孩对父亲依恋安全性降低了, 男

女儿童对母亲依恋安全感没有发生变化[2]

。本研究没有发现儿童亲子依恋的性别和年级的显著交互效应, 可能与被试的年龄特征有关,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变化还不是那么显著。412 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亲子依恋类型(安全、非安全型) 对同伴交往的方差分析显示, 安全型儿童的好朋友提名分、友谊质量、社会行为表现均优于非安全型儿童, 社交焦虑低于非安全型儿童。父母亲对儿童的友谊质量、社交焦虑都有显著的影响, 证实了假设。

母子关系的两种类型在儿童的好朋友提名分、社会行为表现上差异也显著, 而父—子依恋的两类型在这些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而Vercheu 2ren 对幼儿父子依恋的研究结果显示, 父子依恋关

系可以预测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学校适应, 母子

依恋却不能[1]

。不同的结果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有关, 幼儿期的父子相互作用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因而父亲作为“玩伴”对幼儿的技能及行为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 工具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研究中教师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评价偏高, 没有尽显学生之间的差异, 可能损失了一些信息, 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就父母作用的比较而言, 母子依恋关系对其同伴交往诸方面的影响更大。这与儿童期母亲的重要监护人角色密不可分, 父亲在抵御儿童社交焦虑方面的作用超过了母亲, 与Vercheuren 基本

一致[1]

, 从中可以看到父亲男性作用的威力, 父亲的支持、可靠会给儿童带来信心, 觉得自己是胜任的, 从而有效地克服不良情绪的障碍。本次研究显示出父亲在儿童友谊质量、社会情绪方面的影响, 提示人们在一些深层次的人际交往变量上, 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上, 父亲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虽然在一些外在的行为表现上、一般性的人际关系上(如社会行为、好朋友数量等) , 似乎父亲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总而言之, 母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是基础, 但在某些方面, 父子关系的作用更突出。

关于两种亲子依恋作用大小的问题, 人们倾

向母子依恋的支配说, 但随着对父亲作用的研究日渐深入, 尤其来自单亲家庭的材料, 使有些研究者更偏袒父子关系的重要性, 目前的一种折中看法认为, 父母依恋关系的相对不同预测性, 与所评估、研究的儿童不同生活领域、社会性作用范围有关[1]

, 这是目前看来比较合理的解释, 本研究为此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亲子依恋与同伴交往是否关系不同呢? 儿童的性别是否会成为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对同伴交往的四个变量(友谊质量、社会焦虑、社会行为、好朋友提名分) 做2(性别) ×4(年龄) ×2(安全、非安全型母—子依恋) 的方差分析, 没有发现显著的交互作用, 父—子依恋关系得出同样的结果。与设想不一致, 或许与样本的选取有关, 本研究没有涉及初、高中生, 取样的年龄分布狭窄, 可能不足以显示差异,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出亲子依恋对儿童的友谊质量有显著影响, 那么依恋特质的哪些成分与友谊特质之间存在连续性呢? 在我们的其他文章中将会详细报告有关研究。413 家庭依恋类型

对同伴交往诸变量做母—子依恋类型(安全、非安全) ×父—子依恋类型(安全、非安全) 的方差分析, 两种亲子关系没有显著交互作用, 这说明两种力量是以各自独立的系统发生作用的, 一种关系不能被另一种关系所替代。离异家庭的资料也表明, 离异家庭的儿童对父亲依恋的安全性下降, 对母亲依恋的安全性与正常家庭儿童却没有显著

差异[13]

而一旦两种亲子关系作用的性质相同时, 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 友谊质量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安全型儿童和其他三类之间; 社交焦虑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双重非安全型儿童和其他三类之间。说明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关系的儿童受益最大, 其友谊质量最高, 社会焦虑最少; 而与双亲关系均不安全的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与对婴幼儿情绪活动、社会能力及自我肯定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1]

3 结 论

(1) 儿童的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儿童对

父母的信赖有显著年级差异, 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对父母的依恋安全性水平有显著不同, 母—子依恋安全性水平高于父—子依

39

恋。

(2) 儿童与父、母依恋关系的作用体现在儿童

attach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in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 2cence ,2000, 23,137-155.

[5]ShaverP. R. , Papalia D. , Clark C L. et al. Androgyny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tw o related m odles of optional pers onality. Pers onali 2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22,582-589.

[6]Howes C. , Ham ilton C E. Children ’s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 care teachers :stability and concordance with parental attachment. Child Development ,1992, 63,867-878.

[7]Posada G. , Jacobs A. , Carbonell O A , et al. M aternal care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in ordinary and emergency contexts. Developmen 2tal Psychology ,1999,35,1379-1388.

[8]G auze C. , Bukowski W M. , Aquan 2Assee J. et al. Interac 2tions between fam ily environment and friendship and ass ociations with self 2perceived well 2being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1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2201-2216.

[9]Shaffer D. R. S ocial &Pers onality Development. 3rd edtion. California :BrooksΠC ole Publishing C om pany. 1994,177-208.

[10]邹泓. 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北京

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 父、母均有影响。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

(3) 与父母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 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只对父母一方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处于以上两类之间。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K. ,M arcoen A.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 ocial em otional com petence in kindergartners :differenti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attachments to m other and father 1Child Development ,1999,70,183-201.

[2]LiebermanM. , D oyle A. , M arkiewicz D. Developmental pat 2terns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 m other and father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ass ociations with peers relations 1Child Development , 1999,70,202-213.

[3]K erns K. A. , K lepac L. , C ole A. Peers relationships and preadolecents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in the child 2m oth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32,457-466.

[4]LapsleyD K. , Varshney N. M. , Aalsma M C. Pathological

师范大学学报. 1998(1) ,23-27.

[11]周宗奎. 小学生社会技能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

文. 1997.

[12]马弘.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

增刊.

[13]于海琴. 小学生的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0.

426th G raders ’Attachment to P arents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Peers R elations

Y U Hai 2qing  ZHOU Z ong 2kui

(School o f education , Huazho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 China  430074)

Abstract :Thisstud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4th ,5th ,6th graders ’attachment security to parents and the respective role of child 2m other and child 2father attachment on children ’s different domains of s ocial func 2tio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children ’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availability and attachment to m other decreased sig 2nificantly with age. Attachment to m other and father differs ,too. While children ’s access to parents and attachment to father didn ’t differ as a function of age. It was found that s ocial behaviors and nominations of best friends were better predicted by the quality of child 2m other attachment than by that of child 2father attachment.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 ocial anxiety were related to attachment to both m other and father. Children with tw o secure attachments had advantage over others.

K ey w ords :attachmentsecurity ; friendship quality ; s ocial anxiety ; s ocial behaviors ; primary school studenrs

40


相关内容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儿童社会性的最早表现
  • 作者:陈会昌 <父母必读> 1996年07期 ·怎样学习 ·怎样工作 · 怎样爱别人 ·怎样接受别人的爱 什么是"依恋" 1958年,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最早用"依恋"这个术语来描述一个人对他最亲近的人的那种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联系.对人类 ...

  • 依恋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 [摘要]依恋关系的类型与个体性格的形成密切关联,因此,婴儿早期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依恋理论在成人人际关系.婚恋关系.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关键词]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74.2 [文献标识码]A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精神 ...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 第6卷第3期2011年9月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INSTTTUTE OF EDUCATION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6No.3Sep.201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 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张乾一**文萍 (广西 ...

  •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2015
  •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科学.换句话说,它 关注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科学.换句话说,它关注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 ...

  • 浅谈学前儿童入园依恋
  • 浅谈学前儿童入园依恋 徐杰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大学城,401331) 摘要:幼儿依恋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给学前教育的老师带来很多教学上的麻烦,同时也让许多家长烦心.该论文将对幼儿入园依恋的成因.表现进行解说,分析幼儿依恋对幼儿的成长影响,和家长教养避免幼儿依恋,老师如何处理幼儿依恋. 关键 ...

  •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_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 第7卷第4期2005年10月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ANSHUNTEACHERSCOLLEGE Vol17 No14Oct12005 心理学与管理学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颜 茵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 花溪550025) 摘 要:文章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分 ...

  • 发展心理学教案
  • 串讲的三个目标 1.系统化 2.重点化 3.临床化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12)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 ...

  • 人际关系的发展
  • 人际关系的发展 影响人际交往发展的因素 家庭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性别 时空距离 由父母及其他亲人构成的家庭是婴儿获得情感和生理需求最为现实的社会环境 童年隔离期的影响 以上几个不同方面的证据都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没有社会交往,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如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