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伉俪(kàng) 饿殍(piǎo) 跻(jì)身 间(jiān)不容发
B .打烊(yàng) 晕眩( yùn) 褶(zhã)皱 畏葸(xǐ)不前
C .沉疴(kē) 蕈菌(xùn) 诤友(zhâng) 不容置喙(huì)
D .弓缴 (jiǎo) 忖度(c ŭn ) 档(dàng)案 改弦(xuán)更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胳膊 挖墙脚 墨守成规 卑躬屈膝
B .坐阵 莫须有 囤积居奇 以逸代劳
C .振辐 座右铭 鸠占雀巢 在所不惜
D .彗星 吓马威 星罗棋布 两全齐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B. 1月4日河南兰考大火发生后,收养孤儿和弃婴的“爱心妈妈”袁厉害再次走入公众视野,其收养是否合法、是否会“入刑”等问题一度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
C .电影《一九四二》让更喜欢津津乐道历史辉煌而不喜欢翻看沉重记忆的中国人在享受苦味的同时,去思考怎样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
D. 南方没有集体供暖企业,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山亭夏日》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_____________,满架蔷薇一院香。
A. 夕阳川上浩烟波 B. 纵使晴明无雨色
C. 花明柳暗绕天愁 D. 水精帘动微风起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
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卒:完毕,结束
B .亦何以易此乐也 易:改变,引申为替代
C .非左右为之先容 先容:宽容
D .从车骑数十人 从:使„„随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 .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 .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示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 .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D .文章直叙苏轼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后受到他们的赏识。于是一到京城苏轼就登门拜访求教。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分)
(2)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3分)
(3)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4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黔敖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B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C .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D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鹤林寺僧舍
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①李涉,中唐诗人,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1)从抑扬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4分)
(2)诗的末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的版本作“又得浮生半日闲”,你认为用“偷”字好还是用“又”字好,为什么?(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2)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3)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简答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 .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 .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 .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13.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 .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C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 .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14.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4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寂 寞
龙应台
⑴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用狼犬似的声音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刀光夺目。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⑵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⑶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⑷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慢慢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⑸冰箱永远是空的。好朋友上山探视,总是带点牛奶面包,像一个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我黄昏出门散步,山径边有农人的菜田,长出田陌的野菜,随兴拔几把回家,也能煮汤。
⑹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⑺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
⑻有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十一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五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⑼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他一时无语。 ⑽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⑾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他显然不觉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当他在为自己写
墓志铭的时候呢?
⑿“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笑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⒀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⒁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15、赏析划线文中的句子。(4分)
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16、简要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并简析它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5分)
17、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联想到张岱,并引用其文章、墓志铭的意图是什么?(6分)
18、文章最后提到“有一种寂寞,也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作者对这种寂寞持什么样的态度?试列举相关人物或实例谈谈你对这种“寂寞”的理解。(6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材料一:
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在上海,移动3G 手机用户超过220万户,手机上网普及率
超过80%;上海电信3G 手机用户达200万户,每户户均流量已达每月200M„„
材料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只得离席。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内容,不超过十五个字。(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不少于150字。(8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 公冶长》)
(《孟子. 离娄上》)
【注释】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君的儿子,因相互谦让君位而逃奔周国。后来因周武王出兵,讨伐商朝,他们反对劝阻无效,便稳居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解释孟子文段中“反求诸己”的意思。(5分)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解。(7分)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七、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 跻jī 烊yàng褶zhě 晕眩 yùn xuàn 缴 读 zhuó 弦xián
2、:A (B .“坐阵”中的“阵”应为“镇” 以逸待劳
C .振辐”中的“辐”应为“幅”,意思是“幅度” 鸠占鹊巢
D .下马威 “两全齐美”→“两全其美”)
3、B. (A .句式杂糅。可删去“组成”。 C.“津津乐道”不能带宾语,D 指代不明,“这种“指的是哪种。)
4、D 。诗歌的平仄、内容及其意境。
二、文言文阅读(22分,翻译题10分)
5.:c 先容:事先为人介绍、推荐或关说。
6.B ,连词,表转折。
(A 项:自己\他们。C 项:介词,在\句中停顿。D 项:成为\语气词)
7.D “于是一到京城苏轼就登门拜访求教”错误。
8.(1)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担忧什么呢?不被人接纳这样以后(更能)显现出(您是) 君子。( “容”“何病”、“见”各1分)
(2)不久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
(“执事”、“其”、“以为”)
(3)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足以依靠了。
(“苟富贵”、“徒贫贱”、“恃”各1分;意思对1分。)
9.B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3分)
10.答案:⑴本诗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2分)首句直抒诗人极度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是抑,(1分)末句抒发诗人领悟到了要学会珍惜时光、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是扬。(1分)
⑵用“偷”字更好。“又得浮生半日闲”只是客观的表达了又一次得到闲适之意,与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的心境不符,(2分)“偷”字则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于“竹院逢僧话”后领悟到了要从容乐观地对待失意人生的积极态度。(2分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惟有幽人自来去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12.B (A 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C 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 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13.D (不亚于儒学的是学说思想方面)
14.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2分)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2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1分)
15.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鹰人格化了,它如同沉静、深沉的自然界智者。作者对老鹰的关注,也是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附着在老鹰身上了。(答出修辞手法及作用2分;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态度2分)
16.内容:通过刻画“我”在议事厅所见到的场景,突出身处热闹、嘈杂中“我”的寂寞感受 。(2分)作用:呼应文章标题“寂寞”,同时引出下文,与下文我在山中的独居、安静生活形成对比。(3分)
17.1、联想张岱,巧妙地回答了之前作者细想的“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的问题 。2、同时把朋友离去后的自己和冬夜独自赏雪的张岱进行类比,同是独处而不觉寂寞。3、引用张岱墓志铭则进一步拓展文章的意蕴: 寂寞也是历尽沧桑 ,无法言说。同时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
19.作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2分)这种寂寞指的是潜心于自我的心灵世界,执着的精神追求(或是信仰的追求)时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心灵的寂寞与凡尘俗世是有一段距离的,是一个人修炼人生境界的过程。即使在一个孤立的空间,别人看起来很寂寞,但修行者自身却觉得很充实、安定。(2分)
例如“板凳坐得十年冷”那些常年守在实验室的科研者,常年静坐书斋的学者,那些修行的宗教信仰者„„(2分)
六、选做题(6分,任选一个小题作答)
19. (1)标题:当今人们生活与手机关系密切(4分)
或 : 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
(2)参考观点:其一是肯定手机存在的意义,人应该在生活中善于“使物”; 其二是否定手机的作用,被手机“绑架”,即失去自我,其实生活中应该“不为物使”;其三是兼顾两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要有度。(6分)
20. 答案:(1)①严以律己,②宽以待人,③不计较过去的仇怨。(答对一点给1分)
“反求诸己”: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2分)
(2)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2分) 见解:言之有理即可(3分)
【参考译文一】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③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附: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2013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伉俪(kàng) 饿殍(piǎo) 跻(jì)身 间(jiān)不容发
B .打烊(yàng) 晕眩( yùn) 褶(zhã)皱 畏葸(xǐ)不前
C .沉疴(kē) 蕈菌(xùn) 诤友(zhâng) 不容置喙(huì)
D .弓缴 (jiǎo) 忖度(c ŭn ) 档(dàng)案 改弦(xuán)更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胳膊 挖墙脚 墨守成规 卑躬屈膝
B .坐阵 莫须有 囤积居奇 以逸代劳
C .振辐 座右铭 鸠占雀巢 在所不惜
D .彗星 吓马威 星罗棋布 两全齐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B. 1月4日河南兰考大火发生后,收养孤儿和弃婴的“爱心妈妈”袁厉害再次走入公众视野,其收养是否合法、是否会“入刑”等问题一度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
C .电影《一九四二》让更喜欢津津乐道历史辉煌而不喜欢翻看沉重记忆的中国人在享受苦味的同时,去思考怎样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
D. 南方没有集体供暖企业,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山亭夏日》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_____________,满架蔷薇一院香。
A. 夕阳川上浩烟波 B. 纵使晴明无雨色
C. 花明柳暗绕天愁 D. 水精帘动微风起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
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卒:完毕,结束
B .亦何以易此乐也 易:改变,引申为替代
C .非左右为之先容 先容:宽容
D .从车骑数十人 从:使„„随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 .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 .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示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 .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D .文章直叙苏轼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后受到他们的赏识。于是一到京城苏轼就登门拜访求教。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分)
(2)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3分)
(3)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4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黔敖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B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C .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D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鹤林寺僧舍
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①李涉,中唐诗人,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1)从抑扬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4分)
(2)诗的末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的版本作“又得浮生半日闲”,你认为用“偷”字好还是用“又”字好,为什么?(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2)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3)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简答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 .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 .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 .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13.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 .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C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 .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14.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4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寂 寞
龙应台
⑴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用狼犬似的声音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刀光夺目。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⑵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⑶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⑷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慢慢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⑸冰箱永远是空的。好朋友上山探视,总是带点牛奶面包,像一个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我黄昏出门散步,山径边有农人的菜田,长出田陌的野菜,随兴拔几把回家,也能煮汤。
⑹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⑺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
⑻有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十一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五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⑼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他一时无语。 ⑽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⑾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他显然不觉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当他在为自己写
墓志铭的时候呢?
⑿“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笑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⒀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⒁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15、赏析划线文中的句子。(4分)
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16、简要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并简析它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5分)
17、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联想到张岱,并引用其文章、墓志铭的意图是什么?(6分)
18、文章最后提到“有一种寂寞,也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作者对这种寂寞持什么样的态度?试列举相关人物或实例谈谈你对这种“寂寞”的理解。(6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材料一:
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在上海,移动3G 手机用户超过220万户,手机上网普及率
超过80%;上海电信3G 手机用户达200万户,每户户均流量已达每月200M„„
材料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只得离席。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内容,不超过十五个字。(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不少于150字。(8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 公冶长》)
(《孟子. 离娄上》)
【注释】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君的儿子,因相互谦让君位而逃奔周国。后来因周武王出兵,讨伐商朝,他们反对劝阻无效,便稳居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解释孟子文段中“反求诸己”的意思。(5分)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解。(7分)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七、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 跻jī 烊yàng褶zhě 晕眩 yùn xuàn 缴 读 zhuó 弦xián
2、:A (B .“坐阵”中的“阵”应为“镇” 以逸待劳
C .振辐”中的“辐”应为“幅”,意思是“幅度” 鸠占鹊巢
D .下马威 “两全齐美”→“两全其美”)
3、B. (A .句式杂糅。可删去“组成”。 C.“津津乐道”不能带宾语,D 指代不明,“这种“指的是哪种。)
4、D 。诗歌的平仄、内容及其意境。
二、文言文阅读(22分,翻译题10分)
5.:c 先容:事先为人介绍、推荐或关说。
6.B ,连词,表转折。
(A 项:自己\他们。C 项:介词,在\句中停顿。D 项:成为\语气词)
7.D “于是一到京城苏轼就登门拜访求教”错误。
8.(1)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担忧什么呢?不被人接纳这样以后(更能)显现出(您是) 君子。( “容”“何病”、“见”各1分)
(2)不久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
(“执事”、“其”、“以为”)
(3)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足以依靠了。
(“苟富贵”、“徒贫贱”、“恃”各1分;意思对1分。)
9.B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3分)
10.答案:⑴本诗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2分)首句直抒诗人极度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是抑,(1分)末句抒发诗人领悟到了要学会珍惜时光、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是扬。(1分)
⑵用“偷”字更好。“又得浮生半日闲”只是客观的表达了又一次得到闲适之意,与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的心境不符,(2分)“偷”字则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于“竹院逢僧话”后领悟到了要从容乐观地对待失意人生的积极态度。(2分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惟有幽人自来去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12.B (A 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C 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 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13.D (不亚于儒学的是学说思想方面)
14.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2分)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2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1分)
15.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鹰人格化了,它如同沉静、深沉的自然界智者。作者对老鹰的关注,也是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附着在老鹰身上了。(答出修辞手法及作用2分;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态度2分)
16.内容:通过刻画“我”在议事厅所见到的场景,突出身处热闹、嘈杂中“我”的寂寞感受 。(2分)作用:呼应文章标题“寂寞”,同时引出下文,与下文我在山中的独居、安静生活形成对比。(3分)
17.1、联想张岱,巧妙地回答了之前作者细想的“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的问题 。2、同时把朋友离去后的自己和冬夜独自赏雪的张岱进行类比,同是独处而不觉寂寞。3、引用张岱墓志铭则进一步拓展文章的意蕴: 寂寞也是历尽沧桑 ,无法言说。同时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
19.作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2分)这种寂寞指的是潜心于自我的心灵世界,执着的精神追求(或是信仰的追求)时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心灵的寂寞与凡尘俗世是有一段距离的,是一个人修炼人生境界的过程。即使在一个孤立的空间,别人看起来很寂寞,但修行者自身却觉得很充实、安定。(2分)
例如“板凳坐得十年冷”那些常年守在实验室的科研者,常年静坐书斋的学者,那些修行的宗教信仰者„„(2分)
六、选做题(6分,任选一个小题作答)
19. (1)标题:当今人们生活与手机关系密切(4分)
或 : 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
(2)参考观点:其一是肯定手机存在的意义,人应该在生活中善于“使物”; 其二是否定手机的作用,被手机“绑架”,即失去自我,其实生活中应该“不为物使”;其三是兼顾两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要有度。(6分)
20. 答案:(1)①严以律己,②宽以待人,③不计较过去的仇怨。(答对一点给1分)
“反求诸己”: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2分)
(2)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2分) 见解:言之有理即可(3分)
【参考译文一】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③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附: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