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中的“爱心”
冯俊锋
丰子恺集画家、散文家、书法家、翻译家于一身,有很多的人喜欢他的漫画,我则更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以平易的文字,小中见大,写出了文字以外的人生哲理,高妙的思想。郁达夫就曾评议他的散文:“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在他的画笔之上。”①他的人生充满了爱心,他的文章也满溢着爱。
“爱心”是丰子恺散文的一大核心,他有着对儿女无私的父爱,有着对长辈尊敬的爱,还有着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人民的爱,有着超越国界的爱,更有着对世间万物的爱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又用他的洒脱的笔调写出对世间万物的爱。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又反映出了丰子恺对佛的信仰。从佛教的“四谛”和“十二因缘”说来看,其核心是一个苦字,“四谛”中第一个是“苦谛”,讲人生是苦,第二是“集谛”,讲造成苦的种种原因;第三是“灭谛”,经过涅槃,超脱苦海;第四是“道谛”,到彼岸的最高境界。佛家以“空”为核心的一切“妙境”、“妙色”、“妙旨”、“妙法”等等,都具有褒美之意,这和美的观念是有联系的。佛教以空为美,以净土为美,以彼岸为美的出世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着深深的印记。丰子恺的散文便是很好的例证。恩师李叔同极其好友马一浮都是佛教人士,且在佛教上有很高的造诣。这无疑对丰子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文风的形成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他的散文也正是因为有了作家深深的佛教思想的渗入,其爱心才显得尤为特别。这种爱是出世的爱:宁静又与世无争;它是包容宇宙的爱:广博而又深远。
丰子恺是不吝于他的爱的。对儿女,他有着深厚的父爱,在他很多的散文中都极力地夸赞着他的儿女。如:《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作家以他近乎对儿女的崇拜之心赞扬着他的孩子们。赞扬着他们的创造力,赞扬着他们无邪的童心。他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而且“每天不止一次”。再如《儿女》一文,作家又是以怎样的笔触在描绘着他的儿女们!即使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他都要对之大加赞赏。他赞赏着三岁的阿韦吃西瓜是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也高兴于瞻瞻吃西瓜时作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还欣赏另外几个孩子数学的兴味:“四个人吃四块西瓜”,并在心中评判着他们作品的高下,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够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他还不忘天下的儿童,因此又将他的爱心延伸至对天下儿童的爱“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当
然,对于长辈,子恺先生又是有着另一种爱的。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几位对他有着重要影响的长辈,如:老师李叔同,母亲,马一浮等人。在关于他们的散文中,无一不有着对他们的尊敬之爱。如《我的母亲》,写出了母亲身兼父母之责的艰难以及对母亲的无尽的感激。而当母亲逝世后,虽没有母亲坐像的照片,但“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对于其恩师李叔同,子恺先生又有着另样的感情。他既受着恩师很深的教诲,又得着很深的爱。对于恩师,他记忆最深刻的莫如他的认真,在《怀李叔同先生》一文中,他对李叔同先生的很多小事都有很深刻的记忆,而在文终,“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子恺不仅对儿女有爱,对长辈有爱;对祖国及人民也有着极为真挚深沉的爱。如:《肉腿》,在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爱。农人为了灌溉稻田而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踏着水车。即使踏进去的水连被太阳蒸发都不够,他们还是顽强地与自然作剧烈的抗争。“不抗争而活是羞耻的,不抗争而死是怯弱的;抗争而活是光荣的,抗争而死也是甘心的。”这样的悲壮,作者在赞叹着;这样的人们,作者在深切地爱着。对于祖国,作家也有着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沉痛的爱。这样的感情在他逃难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如《辞缘缘堂》与《桐庐负暄》二文为“避难五记”中的两篇,这两篇以他们一家的颠沛流离之苦以及一路的见闻来表达先生对疮痍的祖国沉痛的爱。《吃瓜子》则更是以小见大,从中国人皆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谈起,略写拿筷子博士与吹煤头纸博士,专将吃瓜子博士大写特写。从平常的吃瓜子中悟出一个消闲亡国的道理,以为“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这是作家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样的爱又有几人能及?再如《中国就像棵大树》用复沓的表现手法,将大树的象征意义反复强调,表达了作家对祖国人民殷切的期望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如果说一个作家有着对自己祖国人民的爱并将之表现出来了是值得称道的;那么,有着超越国界的爱并将之以深情的笔触写出来的作家则更是令人敬佩的。无疑,丰子恺便是这样的作家。如《东京某晚的事》文章开头写老太婆的行为“悖事”、“唐突”,结尾却一变而为作家的一种理想。他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他以为到了那时,“这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
丰子恺的“爱心”包容着世间万物,即使是自然界的小动物,在他的笔下也像是具有灵性似的,你看那“洋瓷面盆”里面的十数个小蝌蚪,“抖着尾,急急忙忙地游来游去,好象在寻找什么东西。”多么可爱有趣。同时,他还注重写春天,“因为他喜欢春天,所以紧紧地挽着她;至少不让她从他的笔底下溜过去。在春天里,
他要开辟他的艺术的国土。最宜于艺术的国土的,物中游杨柳和燕子,人中便有儿童和女子。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将他们收入笔端了。”②这番话是朱自清针对子恺先生的漫画而言的,不过,将之移来评他的随笔亦无不可,因为子恺先生“作画等于作文”。
子恺先生作为一个大散文家,他的爱心广播于他的散文之中,让人在欣赏美的散文的同时,也受着他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熏陶。他的散文语言洒脱,文词轻快,给人深刻的寓意和哲理的思考。他多以笑料为武器和工具,来揭示文章要反映的思想和主题。让人感受到他的睿智,让人一读他的散文便再也无法忘记丰子恺其人。
注释:
①林呐等主编:《丰子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林呐等主编:《丰子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丰子恺散文中的“爱心”
冯俊锋
丰子恺集画家、散文家、书法家、翻译家于一身,有很多的人喜欢他的漫画,我则更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以平易的文字,小中见大,写出了文字以外的人生哲理,高妙的思想。郁达夫就曾评议他的散文:“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在他的画笔之上。”①他的人生充满了爱心,他的文章也满溢着爱。
“爱心”是丰子恺散文的一大核心,他有着对儿女无私的父爱,有着对长辈尊敬的爱,还有着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人民的爱,有着超越国界的爱,更有着对世间万物的爱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又用他的洒脱的笔调写出对世间万物的爱。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又反映出了丰子恺对佛的信仰。从佛教的“四谛”和“十二因缘”说来看,其核心是一个苦字,“四谛”中第一个是“苦谛”,讲人生是苦,第二是“集谛”,讲造成苦的种种原因;第三是“灭谛”,经过涅槃,超脱苦海;第四是“道谛”,到彼岸的最高境界。佛家以“空”为核心的一切“妙境”、“妙色”、“妙旨”、“妙法”等等,都具有褒美之意,这和美的观念是有联系的。佛教以空为美,以净土为美,以彼岸为美的出世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着深深的印记。丰子恺的散文便是很好的例证。恩师李叔同极其好友马一浮都是佛教人士,且在佛教上有很高的造诣。这无疑对丰子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文风的形成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他的散文也正是因为有了作家深深的佛教思想的渗入,其爱心才显得尤为特别。这种爱是出世的爱:宁静又与世无争;它是包容宇宙的爱:广博而又深远。
丰子恺是不吝于他的爱的。对儿女,他有着深厚的父爱,在他很多的散文中都极力地夸赞着他的儿女。如:《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作家以他近乎对儿女的崇拜之心赞扬着他的孩子们。赞扬着他们的创造力,赞扬着他们无邪的童心。他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而且“每天不止一次”。再如《儿女》一文,作家又是以怎样的笔触在描绘着他的儿女们!即使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他都要对之大加赞赏。他赞赏着三岁的阿韦吃西瓜是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也高兴于瞻瞻吃西瓜时作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还欣赏另外几个孩子数学的兴味:“四个人吃四块西瓜”,并在心中评判着他们作品的高下,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够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他还不忘天下的儿童,因此又将他的爱心延伸至对天下儿童的爱“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当
然,对于长辈,子恺先生又是有着另一种爱的。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几位对他有着重要影响的长辈,如:老师李叔同,母亲,马一浮等人。在关于他们的散文中,无一不有着对他们的尊敬之爱。如《我的母亲》,写出了母亲身兼父母之责的艰难以及对母亲的无尽的感激。而当母亲逝世后,虽没有母亲坐像的照片,但“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对于其恩师李叔同,子恺先生又有着另样的感情。他既受着恩师很深的教诲,又得着很深的爱。对于恩师,他记忆最深刻的莫如他的认真,在《怀李叔同先生》一文中,他对李叔同先生的很多小事都有很深刻的记忆,而在文终,“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子恺不仅对儿女有爱,对长辈有爱;对祖国及人民也有着极为真挚深沉的爱。如:《肉腿》,在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爱。农人为了灌溉稻田而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踏着水车。即使踏进去的水连被太阳蒸发都不够,他们还是顽强地与自然作剧烈的抗争。“不抗争而活是羞耻的,不抗争而死是怯弱的;抗争而活是光荣的,抗争而死也是甘心的。”这样的悲壮,作者在赞叹着;这样的人们,作者在深切地爱着。对于祖国,作家也有着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沉痛的爱。这样的感情在他逃难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如《辞缘缘堂》与《桐庐负暄》二文为“避难五记”中的两篇,这两篇以他们一家的颠沛流离之苦以及一路的见闻来表达先生对疮痍的祖国沉痛的爱。《吃瓜子》则更是以小见大,从中国人皆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谈起,略写拿筷子博士与吹煤头纸博士,专将吃瓜子博士大写特写。从平常的吃瓜子中悟出一个消闲亡国的道理,以为“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这是作家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样的爱又有几人能及?再如《中国就像棵大树》用复沓的表现手法,将大树的象征意义反复强调,表达了作家对祖国人民殷切的期望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如果说一个作家有着对自己祖国人民的爱并将之表现出来了是值得称道的;那么,有着超越国界的爱并将之以深情的笔触写出来的作家则更是令人敬佩的。无疑,丰子恺便是这样的作家。如《东京某晚的事》文章开头写老太婆的行为“悖事”、“唐突”,结尾却一变而为作家的一种理想。他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他以为到了那时,“这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
丰子恺的“爱心”包容着世间万物,即使是自然界的小动物,在他的笔下也像是具有灵性似的,你看那“洋瓷面盆”里面的十数个小蝌蚪,“抖着尾,急急忙忙地游来游去,好象在寻找什么东西。”多么可爱有趣。同时,他还注重写春天,“因为他喜欢春天,所以紧紧地挽着她;至少不让她从他的笔底下溜过去。在春天里,
他要开辟他的艺术的国土。最宜于艺术的国土的,物中游杨柳和燕子,人中便有儿童和女子。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将他们收入笔端了。”②这番话是朱自清针对子恺先生的漫画而言的,不过,将之移来评他的随笔亦无不可,因为子恺先生“作画等于作文”。
子恺先生作为一个大散文家,他的爱心广播于他的散文之中,让人在欣赏美的散文的同时,也受着他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熏陶。他的散文语言洒脱,文词轻快,给人深刻的寓意和哲理的思考。他多以笑料为武器和工具,来揭示文章要反映的思想和主题。让人感受到他的睿智,让人一读他的散文便再也无法忘记丰子恺其人。
注释:
①林呐等主编:《丰子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林呐等主编:《丰子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