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性

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性呢?我的做法是: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才是有效的?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只有这样,创设出的学习情境才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是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是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是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指出:“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们在使用信息化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时,也不能忽视了这一原则。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运用多媒体展现一个“山羊快餐”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小数点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让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而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呈现生活实物,如红领巾、扇子等让学生先来感受一下生活中存在的角,让学生说出自己原来存在的角的概念,远比在多媒体中展现直观。

再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让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从出发开始,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愉悦了情感,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当然,也可利用多媒体完成上面的行走,只是,学生的兴趣一定不如自己同学的现场表演浓厚。

2. 注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

要真正上好一节课,离不开多媒体,但不能依赖多媒体。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要做到“扬长避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只有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进行两者优势互补,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这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图像的使用,虽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习者需要领会,在大脑中努力拼凑,重现客观存在,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即使采用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等电化教育手段,由于其交互性不强,学习者只能被动接收或有限地控制信息资源,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习主动性不强。

而信息化资源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化资源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数学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桌子有多长》时,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厘米是一

个很小的长度单位,用实物进行测量学生是无法看清的,而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面前的计算机清晰地看到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演示过程,进而很好地掌握测量方法。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能用厘米进行测量的物体都一一带进教室,而学生通过网络,就轻轻松松地了解了许许多多长度可以用厘米来表示的物体,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厘米”就被转变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由于电脑中所展示的物体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因此学生兴致很高,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厘米的空间概念。

但是,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要避免“堂堂课用多媒体就是好”的误区。

课件的制作往往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先期完成的,而课堂教学是难以预测的。如果一堂课上完全采用多媒体,就会出现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稍有“越轨”都不行的现象,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信息化资源的设计要避免“喧宾夺主”,做到“画龙点睛”。只有合理有效地组合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中,在通过撕一撕、折一折的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进行验证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有学生把撕下来的其它角当成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来拼,还有学生在折的时候无法把一个内角拼到一起,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撕和折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而如果把演示放到前面,学生完成得可能很好,但是却只让学生进行了手的运动,而失去了大脑的运动,以及为克服困难而产生的一种动力。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信息化资源。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其认知结构上有很大差别,所以教学资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否则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教学材料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绝不能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例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资源设计应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用形象化教学来适应学生的直觉思维图式;而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因而这一阶段的形象化教学要适当减少。

总之,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能重形式而不重实质,一切要以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为出发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性呢?我的做法是: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才是有效的?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只有这样,创设出的学习情境才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是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是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是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指出:“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们在使用信息化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时,也不能忽视了这一原则。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运用多媒体展现一个“山羊快餐”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小数点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让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而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呈现生活实物,如红领巾、扇子等让学生先来感受一下生活中存在的角,让学生说出自己原来存在的角的概念,远比在多媒体中展现直观。

再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让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从出发开始,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愉悦了情感,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当然,也可利用多媒体完成上面的行走,只是,学生的兴趣一定不如自己同学的现场表演浓厚。

2. 注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

要真正上好一节课,离不开多媒体,但不能依赖多媒体。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要做到“扬长避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只有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进行两者优势互补,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这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图像的使用,虽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习者需要领会,在大脑中努力拼凑,重现客观存在,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即使采用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等电化教育手段,由于其交互性不强,学习者只能被动接收或有限地控制信息资源,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习主动性不强。

而信息化资源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化资源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数学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桌子有多长》时,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厘米是一

个很小的长度单位,用实物进行测量学生是无法看清的,而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面前的计算机清晰地看到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演示过程,进而很好地掌握测量方法。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能用厘米进行测量的物体都一一带进教室,而学生通过网络,就轻轻松松地了解了许许多多长度可以用厘米来表示的物体,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厘米”就被转变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由于电脑中所展示的物体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因此学生兴致很高,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厘米的空间概念。

但是,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要避免“堂堂课用多媒体就是好”的误区。

课件的制作往往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先期完成的,而课堂教学是难以预测的。如果一堂课上完全采用多媒体,就会出现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稍有“越轨”都不行的现象,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信息化资源的设计要避免“喧宾夺主”,做到“画龙点睛”。只有合理有效地组合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中,在通过撕一撕、折一折的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进行验证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有学生把撕下来的其它角当成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来拼,还有学生在折的时候无法把一个内角拼到一起,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撕和折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而如果把演示放到前面,学生完成得可能很好,但是却只让学生进行了手的运动,而失去了大脑的运动,以及为克服困难而产生的一种动力。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信息化资源。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其认知结构上有很大差别,所以教学资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否则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教学材料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绝不能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例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资源设计应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用形象化教学来适应学生的直觉思维图式;而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因而这一阶段的形象化教学要适当减少。

总之,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能重形式而不重实质,一切要以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为出发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内容

  •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华蓥市观音溪初中罗付勇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审视和剖析,提出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 实效性的策略,为日后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性 策略 引 言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创造性的 ...

  • 的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 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 数学课程生活化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从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生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 2. 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 学习数学 ...

  •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申报方案
  •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申报方案 --教师课堂机智促进有效数学 临沭第三初级中学<数学>课题组 李宝苍 一.课题的提出 (1).课堂问题的解决要求教学是随机应变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

  •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于敏 天津市东丽区新袁庄小学 电话:[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注重科学性: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二.讲究实效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提高课堂 ...

  • 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评课稿
  • 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评课稿 李友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电子白板在我校安装使用已有一年时间,学校非常重视电子白板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术的培训,培训中教师们感受到这一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传统多媒体所不及的动态教学,建立了"师-机-生"三位一体的互动学习模 ...

  •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教学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小学的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导致当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效果不佳.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利用,增加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就翻转课堂教学法在 ...

  •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1]
  •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2010年2月19日 地点: 会议室 主题: 新学期工作安排 人员: 全体教师 内容: (一)校长讲话: 1.对本组上期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给本组教师提出希望和要求:勤奋务实.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对工作的热情.对学 ...

  • 初中数学组听评课活动记录
  • 初中数学组听评课活动记录(1) 上课教师:李红梅 上课内容:人教版8年级数学 <二次根式的运算> 上课时间:2017年3月10日 星期四 第5节 听课参加人员:韩满科 赵林梅 孙茂林 李红梅 孙立强 李凌霞 评课过程:初中部分数学教师 1. 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 点 ...

  •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数学教学设计 又称为数学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数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就是指数学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