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为而不争_解读_道德经_

文 化Culture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 “天 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 (78 章)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 然而攻克坚 强东西(的力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它。之所 以攻克坚强东西的力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它, 是因 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事物能够代替它。老子又说: “天 下之至柔,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 章) (43 天下最柔弱的 东西, 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畅通无阻。 这里老子 所言“至柔”之物,也是指水。水,虽然“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或“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但却能随方就圆而 不争胜好强,是谓“不争”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 (8 章)正是因为像水那样与物不争, 所以便没有过错。 这是老子之所以教人“不争”的缘由。老子还在 《道德 经》第六十六章中指出了“不争”所产生的理想效果, 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人效法水之“不争” ,并非 教人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 而是教人要法 “道” 自然而 有所作为。譬如,老子教诲说: “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章)即: ” (8 在对待个人地位上, 避高趋下, 善于位居众人之后, 不 计地位卑低;心境, 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与人结 交, 善于友好、 仁爱而不求报答;说话, 善于恪守信用; 执政, 善于做到清正廉洁、 公平不倚, “清静无为” 达到 的境界;处事,善于发挥能力并圆融;行动, 善于随顺 天时、 把握时机、 合乎时宜。 不难看出, 道教提倡的  七 “ 善” ,均是从“水”那里得到的启示。     可见, 道教将水与人格品质、 道行修炼做了三个方 面的联系与阐述:第一, 老子“不争” 的思想是根据水 “利物”“处下”“柔弱”等自然特性,使其人格化而 、 、 来的。第二, “利物” 、 “处下” 、 “柔弱” ,均属于“不争” 的范畴, 故可以说 “利物而不争” “为而不争”、 处 (即 ) “ 下不争” 、 “柔弱不争”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 。 “利物” 、 “处 下” 、 “柔弱” 那么这个人他也就做到了 , “不争” 第三, 。 “为而不争” 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老子教人 “处下” 和“柔弱”是为了避免和防止人们“居高”和“刚强”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  周高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润万 物但不与万物相争, 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 之“道” 。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 所谓“不争” ,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 “善利 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 ;水, “处众人之所恶” (即处下) 而不争名, 是谓 “不争” 世 。 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32 2005 年第 4期Culture文 化为此,老子要求人们: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 (28章) 明知自己力量强大, 却使自己保持柔弱的心态, 并甘愿做那山中最低处的溪沟。可是世人往往不愿意 “处下” ,也不愿意“柔弱” 。譬如世人常言“人往高处 走,水向低处流” 。老子鉴于此,又于《道德经》中对 “处下”“柔弱”之益分别进行了正面论述。 、     关于“处下”的益处,老子同样以“水”为例来论 证, 他说: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 能为百谷王。 66章) ” ( 这是从他人成全自己利益的角度 讲的。从个人人生修养的角度讲,则其益处更大: “为 天下溪,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 章) (28 如果人宁愿 作那山中最低处的溪沟, 那么其 “德” 将永久存在而不 会离失, 从而便可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不争、 天真无邪 的状态。关于“柔弱”的益处,道教认为主要有二:其 一, “柔弱胜刚强” 章) (36 。意为:柔弱能够战胜刚强, 老子以水为例进行了论证: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其二, “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 章) (76 意为:柔弱本身胜过刚强。 老子以人 类和草木的现象为例进行了论证。老子认为,在自然 界, 新生之物总是柔弱的, 而柔弱的新生之物却是充满 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 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 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 (76 章) 人出生降世的时候, 其肢体是柔弱 (即柔软、 弱 小) 的;人死亡离世的时候, 其肢体就 (由柔软变得) 僵 硬了。草木萌芽生长时候,其枝叶是柔脆(即柔软、 脆 嫩) 的;草木凋谢死亡的时候, 其枝叶就 (由柔软变得) 干枯而僵硬了。所以,坚强(坚硬) 的事物属于即将死 亡的一类;柔弱 (柔软)的事物属于生存的一类。 正因 为如此,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76 章) 。如果用兵逞 强于天下, 就必然会遭到正义力量的奋勇还击而灭亡; 如果树木强壮高大了, 就迟早会被砍伐而折断。 总而言 之,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 章) (76 凡是强大的事物, 总是处于下降衰弱的趋势;凡是柔弱的事物, 总是处于 上升发展的趋势。 所以, 老子教人守柔处弱, 并明确地 指出“守柔曰强” (52 章) 。     老子在 《道德经》 最后收笔时写道: “圣人之道, 为 而不争” 。由此可知,老子以“为而不争”作为人类的 最高行为准则, 亦即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如此, 则与 “道”合一也。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2 章) ” “道”化生万物, “德”——“道”之性——蕴含于万物 之中。因而, “道”使万物得以成长发育、使万物得以 成熟结果, 并像父母给孩子盖被子一样使万物得到关爱与呵护。 “道” 化生了万物却不占有, 使万物得以生存, 却不主宰万物。一言以蔽之, “利而不害” (81 章) 。值 得一提是,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蕴含“不争”思 想的经文俯拾皆是,除上述“善下”“柔弱”外,还有 、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功成身 、 、 、 、 退”“知足”“知止” 、 、 ,等等,这些都是从“不争”的 思想中所引申出来的。老子还把“不敢为天下先” (67 章)将“不争”奉为“三宝”之一。这是因为“不争” 符合“无为”的思想,为“无为”的表现之一,而“无 为”乃 “道”之重要特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 因 此道教中常以 “不争” “无为” 和 作为一个联用的术语, 谓之“无为不争” 。     综上所述,老子以 “水” 象征 “上善” 者之 “不争” 品格, 十分恰当。 “不争” “道” 乃 之重要特性, “水” 而 具备之,故言水“几于道”也。 “上善若水” ,这是老子 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从古至今, 道教徒都以“不争”作为其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 后来成为道教人生观中的重要特征。 因此, 道教徒常以 “上善若水”赠书他人以共勉之。                        作者单位为中国道教学院) (                            责任编辑 田悦阳 :2005 年第 4期 33

文 化Culture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 “天 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 (78 章)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 然而攻克坚 强东西(的力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它。之所 以攻克坚强东西的力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它, 是因 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事物能够代替它。老子又说: “天 下之至柔,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 章) (43 天下最柔弱的 东西, 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畅通无阻。 这里老子 所言“至柔”之物,也是指水。水,虽然“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或“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但却能随方就圆而 不争胜好强,是谓“不争”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 (8 章)正是因为像水那样与物不争, 所以便没有过错。 这是老子之所以教人“不争”的缘由。老子还在 《道德 经》第六十六章中指出了“不争”所产生的理想效果, 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人效法水之“不争” ,并非 教人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 而是教人要法 “道” 自然而 有所作为。譬如,老子教诲说: “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章)即: ” (8 在对待个人地位上, 避高趋下, 善于位居众人之后, 不 计地位卑低;心境, 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与人结 交, 善于友好、 仁爱而不求报答;说话, 善于恪守信用; 执政, 善于做到清正廉洁、 公平不倚, “清静无为” 达到 的境界;处事,善于发挥能力并圆融;行动, 善于随顺 天时、 把握时机、 合乎时宜。 不难看出, 道教提倡的  七 “ 善” ,均是从“水”那里得到的启示。     可见, 道教将水与人格品质、 道行修炼做了三个方 面的联系与阐述:第一, 老子“不争” 的思想是根据水 “利物”“处下”“柔弱”等自然特性,使其人格化而 、 、 来的。第二, “利物” 、 “处下” 、 “柔弱” ,均属于“不争” 的范畴, 故可以说 “利物而不争” “为而不争”、 处 (即 ) “ 下不争” 、 “柔弱不争”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 。 “利物” 、 “处 下” 、 “柔弱” 那么这个人他也就做到了 , “不争” 第三, 。 “为而不争” 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老子教人 “处下” 和“柔弱”是为了避免和防止人们“居高”和“刚强”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  周高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润万 物但不与万物相争, 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 之“道” 。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 所谓“不争” ,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 “善利 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 ;水, “处众人之所恶” (即处下) 而不争名, 是谓 “不争” 世 。 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32 2005 年第 4期Culture文 化为此,老子要求人们: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 (28章) 明知自己力量强大, 却使自己保持柔弱的心态, 并甘愿做那山中最低处的溪沟。可是世人往往不愿意 “处下” ,也不愿意“柔弱” 。譬如世人常言“人往高处 走,水向低处流” 。老子鉴于此,又于《道德经》中对 “处下”“柔弱”之益分别进行了正面论述。 、     关于“处下”的益处,老子同样以“水”为例来论 证, 他说: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 能为百谷王。 66章) ” ( 这是从他人成全自己利益的角度 讲的。从个人人生修养的角度讲,则其益处更大: “为 天下溪,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 章) (28 如果人宁愿 作那山中最低处的溪沟, 那么其 “德” 将永久存在而不 会离失, 从而便可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不争、 天真无邪 的状态。关于“柔弱”的益处,道教认为主要有二:其 一, “柔弱胜刚强” 章) (36 。意为:柔弱能够战胜刚强, 老子以水为例进行了论证: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其二, “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 章) (76 意为:柔弱本身胜过刚强。 老子以人 类和草木的现象为例进行了论证。老子认为,在自然 界, 新生之物总是柔弱的, 而柔弱的新生之物却是充满 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 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 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 (76 章) 人出生降世的时候, 其肢体是柔弱 (即柔软、 弱 小) 的;人死亡离世的时候, 其肢体就 (由柔软变得) 僵 硬了。草木萌芽生长时候,其枝叶是柔脆(即柔软、 脆 嫩) 的;草木凋谢死亡的时候, 其枝叶就 (由柔软变得) 干枯而僵硬了。所以,坚强(坚硬) 的事物属于即将死 亡的一类;柔弱 (柔软)的事物属于生存的一类。 正因 为如此,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76 章) 。如果用兵逞 强于天下, 就必然会遭到正义力量的奋勇还击而灭亡; 如果树木强壮高大了, 就迟早会被砍伐而折断。 总而言 之,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 章) (76 凡是强大的事物, 总是处于下降衰弱的趋势;凡是柔弱的事物, 总是处于 上升发展的趋势。 所以, 老子教人守柔处弱, 并明确地 指出“守柔曰强” (52 章) 。     老子在 《道德经》 最后收笔时写道: “圣人之道, 为 而不争” 。由此可知,老子以“为而不争”作为人类的 最高行为准则, 亦即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如此, 则与 “道”合一也。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2 章) ” “道”化生万物, “德”——“道”之性——蕴含于万物 之中。因而, “道”使万物得以成长发育、使万物得以 成熟结果, 并像父母给孩子盖被子一样使万物得到关爱与呵护。 “道” 化生了万物却不占有, 使万物得以生存, 却不主宰万物。一言以蔽之, “利而不害” (81 章) 。值 得一提是,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蕴含“不争”思 想的经文俯拾皆是,除上述“善下”“柔弱”外,还有 、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功成身 、 、 、 、 退”“知足”“知止” 、 、 ,等等,这些都是从“不争”的 思想中所引申出来的。老子还把“不敢为天下先” (67 章)将“不争”奉为“三宝”之一。这是因为“不争” 符合“无为”的思想,为“无为”的表现之一,而“无 为”乃 “道”之重要特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 因 此道教中常以 “不争” “无为” 和 作为一个联用的术语, 谓之“无为不争” 。     综上所述,老子以 “水” 象征 “上善” 者之 “不争” 品格, 十分恰当。 “不争” “道” 乃 之重要特性, “水” 而 具备之,故言水“几于道”也。 “上善若水” ,这是老子 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从古至今, 道教徒都以“不争”作为其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 后来成为道教人生观中的重要特征。 因此, 道教徒常以 “上善若水”赠书他人以共勉之。                        作者单位为中国道教学院) (                            责任编辑 田悦阳 :2005 年第 4期 33


相关内容

  • 上善若水_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 <传承>2007年第5期 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肖 菊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从"柔弱胜刚强"& ...

  • 道德经解读
  • 观看央视<百家讲坛>: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基础部德育组:齐东梅 国庆假期观看了台湾著名教授解读<道德经>讲座的视频,该讲座对世人认识老子文化.继承老子文化.提升老子文化.光大老子思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此谈谈收看后的心得体会. 老子 ...

  •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 "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 ...

  • 林语堂妙译道德经_以_老子的智慧_之_上善若水_篇为例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NO.02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作家与作品研究 林语堂妙译道德经 --以<老子的智慧>之"上善若水"篇为例 王越西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11) 摘 要:本文试根据林语堂在193 ...

  • 上善若水浅读粗解
  • <道德经 上善若水>浅读粗解 -- 巴蜀村夫 黄 牛(镜澍) 提 要: 研究<道德经>及其<上善若水>之学者云集且硕果累累,愚暂选黄友敬先生的<老子传真>之<上善若水>作为本原之论,再从现代科学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解读<上善若水>, ...

  • "不争而善胜":老子的处世哲学
  • 摘 要: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崇尚"无为"思想,而"不争"则成为其终身贯彻的处世哲学.老子以水为载体来阐述自己的道教思想,通过水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等"不争"的特性来教导人们正确的处世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不争"并非&quo ...

  • 男人必读的十本书
  • 当前排序方式:默认排序 全部 视频 图书 文档 互联网资源 1 细节决定健康 (男人版) 拥有健康的体魄,远离疾病的侵袭,是每个人的最大愿望.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点,从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健康细节入手,向读者科学地讲述了与男性的生活密切相关又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还附有一个健康提示.营养提示,从理论和实 ...

  • 傅佩荣解读老子
  • 傅佩荣解读<老子> 前言一 老子其人其书 我们手边这一本<老子>,又名<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写到它的作者时,是列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以上简单的两句话,就可能引起不少误解. 首先,<老子>又名<道德经>,但是内 ...

  • 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尚贤 使民不争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苏 明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体是"无",其所表现的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不强妄为,信任自然.再说,"无"作为道体而似无实有,"无为"作为 ...